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20200206163912)
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盐的概念,知道盐的组成和性质。
2. 使学生能够识别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如食盐、白糖、味精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盐的概念和组成。
2. 盐的性质。
3. 常见盐的识别和了解。
三、教学难点:1. 盐的组成和性质的深入理解。
2.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酸、碱、盐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盐的概念和组成:通过PPT展示,讲解盐的定义、组成及分类。
3. 讲解盐的性质:介绍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4. 了解常见盐:讲解食盐、白糖、味精等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来源、用途和性质。
5.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食盐、白糖、味精等盐的样品,观察其外观和味道。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盐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和了解其他常见的盐及其用途。
8. 板书设计:盐的概念和组成定义: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盐的性质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味道等。
化学性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常见盐食盐:来源海水、矿石,用途调味、保存食物。
白糖:来源甘蔗、甜菜,用途调味、甜品制作。
味精:来源谷物,用途增强食物鲜味。
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使学生了解了盐的概念、组成和性质,能够识别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
在实践操作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在讲解盐的组成和性质时,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盐的概念、组成和性质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1.1《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对盐的相关知识做进一步拓展:课题 1 是从生活中的食盐拓展到化学意义上的盐类化合物,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盐的概念已经在第十单元酸、碱的化学性质中提出,本课题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认识身边的碳酸盐的性质和用途,归纳总结酸、碱、盐等化合物的知识,展现化学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本单元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部分,在介绍盐和化肥的同时,也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盐的检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以及化合物的简单分类等内容进行总结和延伸,为高中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生活经验:零散的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盐的用途,错误地认为生活中的盐就是化学概念中物质类别的盐。
知识基础:知道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碳酸钙和酸反应)的事实。
学科能力:具备基本实验技能和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知方式:由用途到性质,由性质到用途。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初步学会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碳酸盐与酸反应的实验方案。
2.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轻松愉快地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体会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
四、重点和难点重点: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生活中几种常见盐的组成及用途(碳酸盐的检验);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难点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密切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1.1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设计一份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的练习卷,涵盖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盐的概念、性质、用途、制备方法等。通过此类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总结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想法,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反思的能力。
-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盐的其他应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反思,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化学的情感。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兴趣,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自信心。
4.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实验素养:
-加强实验前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实验操作规程,提高实验安全性。
-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分析家中常用的含盐调味品,了解其成分、性质及用途,并撰写分析报告。
3.实验报告:要求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报告中需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优质课教案(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盐类的概念,了解有哪些常见的盐以及食盐的用途。
2.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别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氯化钠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粗盐的提纯过程,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别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工业盐误作生活用盐的危害,进而认识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粗盐的提纯,掌握别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难点盐类的定义,及对盐类物质进行推断。
四、教学打算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粗盐、水、烧杯、漏斗、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滤纸、火柴等。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第2课时〕石家庄市鹿泉市上庄镇中学魏彦昆孙国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2.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响的复习,用实验的方法推断碳酸钠、碳酸氢钠等一类物质也能和盐酸发生反响,并学会碳酸根离子的鉴定。
2.通过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石灰水混合,依据实验现象,推断碳酸钠和石灰水能发生化学反响。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二、教学重点1.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2.碳酸根离子的鉴定。
三、教学难点碳酸根离子的鉴定。
四、教学打算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试管。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局部酸、碱、盐的溶化性表〞;了解盐类的化学性质。
2.学会运用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推断反响是否能发生。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盐类化学性质的归纳,了解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学习用归纳、比拟的方法认识事物。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一、教材分析教材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和化学中的盐引入,联系生活使学生建立两者不同的观点。
然后讲述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物质的俗名、用途和相关的化学性质。
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粗盐提纯初步学会物质提纯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巩固盐的定义、组成(二)难点了解过滤盒蒸发操作以及注意事项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五、课堂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氯化钠NaCl 碳酸钠Na2CO3硫酸铜CuSO4氯化铵NH4Cl生活中常见的盐一、氯化钠白色的晶体;粗盐因含MgCl2、CaCl2等杂质易潮解;可食用,作食物防腐剂,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讨论:1、食盐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如何?2、食盐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3、粗盐易潮解,为什么?用途:(1)生理活动(2)调味品(3)医疗(4)农业(5)腌渍品(6)消除积雪【活动与探究】精盐提纯1、讨论:①精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钠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
可通过哪些步骤来制取精盐?②过滤器的准备和过滤操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实践:精盐的初步提纯①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起什么作用?),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
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10mL水中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②过滤一贴二低三靠③蒸发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
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分类、性质和用途。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常见盐的分类、性质和用途。
难点:盐的化学性质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准备1.教具:PPT、实验器材、实验药品。
2.学具: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盐吗?它们有什么用途?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盐的分类、性质和用途。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常见盐的分类,如:食盐、碳酸钙、碳酸钠等。
2.教师讲解常见盐的性质,如:溶解性、稳定性、反应性等。
3.教师讲解常见盐的用途,如:烹饪、洗涤、建筑材料等。
四、课堂实验1.实验一:食盐溶解实验目的: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
步骤:取适量食盐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溶解情况。
2.实验二: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实验目的:观察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现象。
步骤:取适量碳酸钙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盐酸,观察反应现象。
五、课堂小结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盐的化学性质,如:酸碱反应、沉淀反应等。
2.教师讲解盐的实验操作,如:称量、溶解、过滤等。
三、课堂实验1.实验三:碳酸钠与硫酸反应实验目的:观察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的现象。
步骤:取适量碳酸钠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硫酸,观察反应现象。
2.实验四: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实验目的:观察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的现象。
步骤:取适量氯化钡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硫酸钠,观察反应现象。
四、课堂小结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分类、性质、用途及化学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3.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应用题,如计算食盐的含量、设计制盐工艺等,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盐的种类、性质、用途等,并强调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盐的知识,如查阅资料了解制盐工艺的发展历程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调查报告:要求学生调查生活中盐的应用,了解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课后阅读: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制盐工艺的发展历程、盐的生理作用等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此外,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盐的水溶液的酸碱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生活中盐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盐的来源、性质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在讲解盐的种类、性质、用途时,结合相关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doc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体验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的《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本节课通过对氯化钠的学习,初步形成盐的概念;通过对碳酸盐性质的学习,初步形成对复分解反应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学习金属、酸和碱之后,再次学习的一类物质---盐,因此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一类物质的方法。
本节课的知识对初中阶段无机化合物的归纳与完善至关重要,也为后阶段学习有机化合物打好基础;是初中阶段的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完善与判断的最重要的部分,更是判断反应能否发生的重要一环。
二、学情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
学生在家庭厨房中接触了食盐;在家庭装修中知道了大理石;在第六单元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备,对碳酸盐有了零散、初步的认识;在第十单元通过酸与碱发生的中和反应,对盐的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盐的认识比较静态与孤立;对盐溶液的酸碱性认识有误,往往认为盐溶液呈中性;学生在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这种新的反应类型之后,能区分和判断某一反应是不是复分解反应,但是却难以判断二个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对这三个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在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寻求突破。
三、教学模式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是由物质组成或实验现象说明物质的性质,由性质阐明其用途及其鉴别。
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灵活地引入一些让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去激励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则知识的巩固,技能的掌握,就会更快更好。
元素化合物知识往往被学生看做“易懂难记”的内容,感到枯燥乏味。
在教学中注意揭示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其本质区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列表进行对比,加强记忆。
根据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教材及学情分析,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流程框架如下:四、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生活中常见的盐》第1课时教学设计
4.情感教育:结合盐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掌握生活中常见盐的定义、分类、性质和用途。
2.学会使用化学式表示盐,并能正确书写生活中常见盐的化学式。
3.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并)讲授新知
1.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盐及其化学名称,如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铜等,并讲解它们的性质、用途和化学式。
2.以食盐(氯化钠)为例,详细讲解化学式的书写规则,以及如何根据离子的价数确定化学式。
3.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操作过程,讲解盐的溶解性、酸碱性等性质,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性质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分类、归纳等方法,深入探究生活中常见盐的性质和用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注重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盐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盐的溶解性、酸碱性等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盐的性质与分类的深入理解,尤其是不同盐的性质差异及其原因。
2.化学式的书写规则,以及如何将化学式与实际物质联系起来。
3.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规范、实验技巧等。
4.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规范、实验技巧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十一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一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盐的概念、分类和性质,能正确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盐,并掌握它们的用途。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生活中与盐相关的现象,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盐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中,我将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盐的种类,如食盐、纯碱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盐的溶解性、酸碱性等性质。此外,我还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与盐相关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盐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2.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盐的性质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情感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育学生关爱生活,关注健康,懂得运用化学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
5.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一、课标内容本课题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体现的内容为:1.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为氧化物、酸、碱、盐。
3.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二、地位与作用《生活中常见的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的课题1,本课题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部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出发,通过认识身边的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盐的知识。
进而对酸、碱、盐的性质、应用和转化规律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还可以将常见物质按组成和性质进行比较完整的归纳,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将起到小结的作用,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知识要点1.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盐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用途。
2.可以通过过滤、蒸发等方法分离混合物;例如使粗盐提纯。
3.组成里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酸、碱、盐之间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四、内容分析本课题的内容较多,教学往往需要三个课时。
知识方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盐外,还引出复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方法方面介绍树状分类法;技能方面有蒸发等混合物提纯的实验操作。
本单元的盐和上单元的酸和碱在内容上属于同一个体系,都属于化合物的范畴,所以本课时的学习与酸碱的学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在上一单元课题2中已经提出了盐的概念,知道盐是一大类化合物,但生活中提到的盐,学生并不真正清楚,其实生活中的盐是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但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学生常常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所以本课题一开始就提醒学生注意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以及工业用盐的危害。
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盐是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教材接着指出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进一步印证上述盐类的概念,同时引出本课题主题—《生活中常见的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照片,如食盐、白糖、纯碱等,引导学生关注盐在生活中的存在。
2.创设生活情境,如烹饪、洗涤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盐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盐的兴趣。
3.通过讲述盐的故事,如盐的发现、制盐工艺等,增加学生对盐的了解,引发学生对盐的探究欲望。
4.设计实验,如制作盐水、观察盐的溶解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盐的性质,引发学生对盐的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盐的概念,掌握盐的分类和性质。
2.能够识别和区分生活中常见的盐,如食盐、白糖、纯碱等。
3.了解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调味、洗涤、化工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为什么加盐能加速冰雪融化等。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盐的了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如制作盐水、观察盐的溶解等,让学生共同探究盐的性质。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如如何区分生活中的盐、如何合理使用盐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进行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同时,让其他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和学习。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盐的性质和分类,如“盐是什么?盐有哪些种类?它们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思考盐的应用,如“盐在烹饪中有什么作用?盐在洗涤中有什么作用?”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盐的环保意义,如“过量使用盐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如何合理使用盐?”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盐的奥秘。
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盐的概念,掌握盐的性质和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盐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盐的概念: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 盐的分类:根据组成盐的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不同,盐可分为不同类型,如钠盐、钾盐、钙盐等。
3. 常见盐的性质: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铵等常见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 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盐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盐的概念、分类、性质及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2. 教学难点:盐的分类及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盐的性质和分类。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对盐的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盐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盐,盐有哪些种类。
2. 讲解盐的概念:介绍盐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3. 学习盐的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盐,让学生了解盐的分类及特点。
4. 探究常见盐的性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铵等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5. 总结盐的性质和分类: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明确盐的性质和分类。
6. 讲解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介绍盐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盐的认识。
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盐的知识掌握。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能依据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推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响能否发生。
(3)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4)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别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商量,分析,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侯德榜事迹)教学重点1.过滤、蒸发等别离提纯物质的根本操作技能。
2.酸、碱、盐的反响——复分解反响。
3.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1.分析粗盐提纯实验的误差。
2.归纳复分解反响及其条件。
教学方法联系实际,比照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具打算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滤纸、剪刀、蒸发皿、酒精灯、火柴、纸、试管、带导管的胶塞、滴管;药品:粗盐、碳酸钠、盐酸、澄清石灰水、碳酸氢钠。
课时安排 2课时第—课时:氯化钠。
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教学关键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过程第—课时一、课前复习:什么叫盐答复]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追问]生活中的盐常指的是哪种物质答复]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
追问]食盐与盐是什么关系答复]盐是一类物质的总称,食盐属于这类物质中的一种。
二、导入新课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氯化镁、硝酸钠、亚硝酸钠,我国曾发生过屡次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滤]生活中的盐除食盐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设计
提取自然界中的氯化钠:将海水、盐湖、盐井中的水,先蒸发其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再蒸发,食盐就会析出。这样制得的食盐中含有很多杂质,又叫粗盐。
粗盐提纯的步骤是怎样的呢?【百科】总结:1称量(左物右码)
2溶解
3过滤:过滤的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4蒸发:(是否需要把水全部蒸干再熄灭酒精灯?)
5称量
组成里含有CO32-(或HCO-)离子的盐,都能和HCl反应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利用此反应可以检验盐的组成中是否含有CO32-(或HCO-)离子。所用试剂为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
六、教学反思
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和生产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通过具体实物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正确知识的印象,纠正错误认识,完成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联系实际和地理知识,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从而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3.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感知体验对比,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参与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三维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冬天,因为大雪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通常在积雪路面撒盐【视频】氯化钠的作用是什么吗?
【百科】二、活动过程(一)氯化钠的性质和作用及制取
对于食盐,大家都非常熟悉,大家组内实验并讨论:
3、通过食用碱的制取来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感受科学家的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教学设计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盐的性质和用途,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5.预习作业:
(1)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特点。
(2)思考如何通过实验验证酸、碱、盐的中和反应。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做到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2.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3.拓展作业要注重资料收集和整理,力求内容丰富、观点明确。
4.小组合作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确保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知识结构。
3.教学目标: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图片,如食盐、纯碱、小苏打等,引导学生关注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提出问题:这些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它们是如何制备的?性质上有何特点?
3.引发思考:通过对生活中盐的观察,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兴趣,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生活中常见的盐目的要求: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铀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3.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4.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重点: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难点: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教学过程: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人们最熟悉的盐,也是学生最早认识的盐。
把盐等同于食盐是较常见的误解。
本课题一开始就在上一单元所学盐的概念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这二者的区别,既有警示作用,说明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也可加深学生对盐类概念的理解。
教材接着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进一步印证上述盐类的概念,同时引出本课题主题──生活中常见的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盐。
考虑到后三种盐在组成上的共性及相关内容量的平衡,将四种盐分为两部分:一是氯化钠,简介氯化钠的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及晒制,并由此引出粗盐提纯的活动与探究──学习蒸发操作,进一步训练溶解、过滤等操作技能。
二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简要介绍了这三种盐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之后,通过前面已学的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及含碳酸钙的建材被盐酸腐蚀的照片,自然地引出碳酸钠、碳酸氢钢相关性质的探讨实验,意在让学生认识到含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具有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共性。
至此,在酸、碱、盐的反应中,从生成物情况来说,学生已接触过生成水的反应(中和)和生成气体的反应,尚缺生成沉淀的反应,因此教材列举了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生成沉淀的反应,并由此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进而由讨论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 引言]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物质,有许多是盐,如我们每天吃的食盐、净化水用的明矾、做豆腐用的石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目标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重点和难点重点: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实验准备①粗盐的提纯:烧杯、漏斗、量筒(10 mL)、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滤纸、剪刀、托盘天平、粗盐、水。
②[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③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④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共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课前准备学生多渠道收集四方面的资料:①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碳酸钙等实物。
②食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③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几种常见的盐,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④氯化钠、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情况,我县境内的碳酸钙的含量如何?人们是怎样从自然界中获取氯化钠、碳酸钙的?创设情境多媒体投影播放电影《盐》(节选),让学生在轻音乐声中,观赏美丽的风光,了解盐的历史,初知盐的用途等。
学生活动1.交换观察、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常见盐的实物,简述其外观及性质;交流课外阅读或网上查找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料。
2.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情况。
(教师作必要的补充,给予恰当的点评)3.阅读教材P70-71页,整理资料,完成下表。
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化学式主要用途组成上的共同点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是指:结论化学中所说的盐是指:(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4.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整理后的资料。
(学生可以补充、修正;教师给予提示、补充、点评)教师指导1.多媒体投影:投影出整理的完整资料表。
(学生对照此表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表,也可以提出疑问)2.简要说明、释疑,评价学生学习状况。
练习巩固学生主持,出示问题(常见盐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竞赛(抢答问题或争抢板书化学式)。
自我反思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同位同学交流与互查。
课后活动1.作业:P76页2题、P77页4题。
2.家庭小实验:将食盐与细砂混合后,再分离出来。
(提示:仪器代用品,想想制作简易净水器的原理。
为下一课时做准备)第二课时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创设情境1.学生交流家庭小实验情况(教师点评)。
2.教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3.学生观察: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
4.提出问题:“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今天的学习任务: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实验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①通过观察、比较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和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你得出什么结果?②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③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④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交流讨论结果:①组内交流,形成方案。
②全班交流,互为补充。
(教师发现典型,及时评价;根据问题,及时指导)教师示范1.制作过滤器。
2.简要说明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1.分组实验:分工协作,分步操作,记录现象及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2.交流实验结果: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
(教师适时点评,告诉精盐产率的理论值)3.学生评议,提出疑问:①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大于理论值,为什么?②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远低于理论值,为什么?4.分组讨论:①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②根据实验误差的原因,你在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改进?5.交流讨论结果:尽可能多找出造成实验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
(学生可以进行争论,教师给以引导)教学小结1.学生: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学生自我评价)2.教师: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教师激励性评价)问题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会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原理是什么?怎样操作?学生讨论针对拓展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时间,讨论可长可短。
如果讨论不够充分,可让学生课后再查找资料进行探究。
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课后活动按要求写探究实验报告。
第三课时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创设情境1.教师演示: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2.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学生活动1.分组实验:按要求完成[实验11-1]、[实验11-2],记录实验现象。
2.集体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创新尝试:仿照示例: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试着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碳酸钠与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③碳酸氢钠与盐酸:NaHCO3+HCl=NaCl+H2O+CO2↑④碳酸钠与氢氧化钙:Na2CO3+Ca(OH)2 =2NaOH+CaCO3↓4.观察与思考(一):①观察:反应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②讨论:由此你发现了什么?③归纳: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鉴定方法。
④举例:填写下表被鉴定的物质加入的试剂现象5.观察与思考(二):①观察:第④个反应有什么特点?②讨论:由此,你又有哪些新发现?③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一般形式与特点。
6.回忆与反思:根据你具有的酸、碱、盐知识,列举几个酸与碱、盐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7.讨论与归纳:①讨论:你所做实验中的复分解反应与你所列举的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问题拓展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①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②原理是什么?③怎样操作?④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倾听意见,发现问题与典型)2.交流讨论情况(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发现的问题与典型,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自我反思1.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查漏补缺。
2.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又有哪些新发现?你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是满意?是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呢?教师小结(重点在于评价、知识归纳、给予学习方法)课后活动1.作业:P76 1、3。
2.归纳整理本课题的知识要点。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道鸡蛋壳、水垢的成分中有碳酸根离子,醋、柠檬中含酸类物质;掌握含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能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不同的含碳酸根离子的盐能与不同的酸反应的实验,学习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体会并初步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并用此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及其实验探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做一个学化学的有心人。
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含碳酸根离子的盐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事实,掌握碳酸根离子的鉴定方法。
难点: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实验准备仪器:试管架、小试管、大试管、与之相配套的单孔橡皮塞(带导管)、小烧杯、药匙、量筒、玻璃棒、表面皿、纱布、滤纸。
药品:鸡蛋壳、醋、稀盐酸、柠檬、纯碱、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复习引入学生板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CaCO3+ 2HCl==CaCl2+ H2O + CO2↑提问出示一瓶纯碱,我们要知道纯碱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应采取什么方法?投影实验 1.将0.5 g碳酸钠放入试管,并加入2 mL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2.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重复上述实验。
学生思考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什么问题?指导板演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上述三个反应有何共同点?怎样检验某种物质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学生实验检验水垢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将少量水垢放入试管中,并加入5 mL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
观察、分析水垢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用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讲述在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这一组实验中,相同的反应物是稀盐酸,称为这组实验的恒量;不同的反应物是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我们称为这组实验的变量。
(板书注明)变量恒量CaCO3+2HCl==CaCl2 + H2O + CO2↑Na2CO3+2HCl==2NaCl +H2O + CO2↑NaHCO3+HCl==NaCl +H2O + CO2↑提问你所知道的酸除盐酸外,生活中还有哪些酸?举例稀硫酸、醋酸、柠檬酸等。
提问上面一组实验(三个实验)中为相同的酸与不同的盐反应,那么不同的盐能与相同的酸反应吗?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学生实验 1.将醋加入放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2.将柠檬的汁挤出,代替醋做上述实验。
观察、分析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不同的酸也能与相同的盐发生反应。
提问分析第二组的三个实验中,哪些反应物为恒量,哪些反应物为变量?(指导学生注明)恒量变量Na2CO3+ 稀盐酸Na2CO3+ 醋酸Na2CO3+ 柠檬酸讲述不同的含碳酸根离子的盐能与不同的酸反应。
学生实验 1.分别测出稀盐酸、醋、柠檬汁的pH值,并记录在下表。
2.在3个小烧杯中先分别放入小苏打1/2小匙,然后同时在3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5 mL稀盐酸、柠檬汁、醋,比较反应速度。
3.通过上述实验,你的结论是。
pH值与小苏打的反应速度比较稀盐酸柠檬汁醋学生练习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
波义耳对这一意外发现做出了种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通规律,终于获得成功。
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假设?请写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出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你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化现象的各种假设验证方案解题思路本题是通过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的小故事,展示科学家是怎样捕捉化学现象深入思考,运用假设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形成开放性作答题。
通过“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这一实验事实,分析这一实验中,“紫罗兰花瓣”和“盐酸”为实验的两个条件,由控制这两个实验条件来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当“盐酸”为恒量,另一量为变量时,推陈出新,盐酸能使除紫罗兰花瓣以外的花瓣变色吗?同理,当“紫罗兰花瓣”为恒量,另一量为变量时,推测,其他物质能使紫罗兰花瓣变色吗?当实验条件都是变量时,推测,其他物质能使其他花瓣变色吗?这些都是根据控制实验条件做出的合理假设,这对活跃学生思维和发展创造性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