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1. 引言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文旨在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以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目的与目标本方案的目的是评估当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综合分析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程度,以制定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

具体目标包括:定量评估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分析地质灾害对人群、建筑物、交通、水资源等方面的潜在威胁;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

3. 工作内容和步骤3.1 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相关地质灾害数据,包括历史灾害事件、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气象数据等;整理和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建立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数学模型;结合地质灾害的特点,确定合适的评估指标和权重,并建立相应的评估方法。

3.3 危险性评估与分级根据建立的模型,对不同地区和区域进行危险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地区和区域分为不同的危险性等级。

3.4 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分析不同地质灾害等级对人口、建筑物、交通、水资源等方面的潜在威胁;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范围。

3.5 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制定根据威胁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包括预防、监测、预警和处置等方面的内容。

4. 时间安排本工作方案的时间安排如下:数据收集与整理:1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建立:2周危险性评估与分级:1周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2周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制定:1周5. 预期成果本工作方案的预期成果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包括评估结果和分级等信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

6. 质量控制本工作方案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模型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危害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类型。

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则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估,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意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科学评估,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单位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为灾害防治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危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2. 定性评估是根据地质灾害的发育环境、地质构造、地表覆盖等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估,采用专家经验和判断进行评估。

3. 定量评估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科学的评估结果。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评估和危害程度评估两个方面。

2. 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进行评估,包括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规模和范围等方面。

3. 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等方面。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应用。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工程建设等方面,为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危害。

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还可以应用于灾害预警、应急救援等方面,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发展趋势。

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地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及范围

地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及范围

地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及范围《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21169号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

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

具体分级标准和评估技术要求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1.1分级评估、备案的原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为三级。

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一级评估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评估报告报省口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备案;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二级评估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评估报告报市地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耍求的内容,做出槪略评估,三级评估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1. 2就髙不就低的评估原则同一区段内有多种地质灾害共存时,按就大不就小、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危险性级别。

如果在同一区段同时存在弱发育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中等发育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强发育地裂缝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则按照就高不就低的评估原则,将该区段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土地适宜性差。

1. 3分区段评估的原则依据评估区段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和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以及拟建工程的特点,将评估区划分为若干个危险性程度不同的区域。

将不同的评估区段按照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承灾对象的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并按区段对场地进行适宜性评估,将评估区段划分为适宜性差、基本适宜、适宜三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流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流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流程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相关法律法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第⼆⼗⼀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程建设应当在可⾏性研究阶段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性研究报告。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资源部第4号令)第⼗五条: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的⼯程项⽬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程建设,在申请建设⽤地之前必须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评估结果由省级以上地质矿产⾏政主管部门认定。

不符合条件的,⼟地⾏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地审批⼿续。

⼆、评估级别核定和确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分级进⾏,评估⼯作级别按建设项⽬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由评估中介机构根据国⼟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和⾃治区国⼟资源厅发布的⼴西《建设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地⽅标准(DB45/T382-2006)确定,并由评估单位对评估级别的准确性负责。

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的单位应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级评估应由获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级评估应由获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三级评估应由获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

根据⾃治区国⼟资源厅相关⽂件规定,⼀级、⼆级评估报告报⾃治区国⼟资源厅备案;三级评估说明书报市国⼟资源局备案。

三、评估报告(说明书)的备案(⼀)建设单位⾃⾏委托评估中介机构编制《建设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说明书)》,经市地质环境管理(含矿⼭⼟地复垦)专家组审查通过后,报市国⼟资源局备案。

(⼆)评估报告备案需要提交如下材料:1、建设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审定稿);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专家评审意见;4、评估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5、建设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纲;6、评估合同(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7、建设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内部审查意见(内部专家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质量等级评定表;9、《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会审会专家组名单;10、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登记表;1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修改说明;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相关附图;13、评估报告光盘。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三)评估报告编写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1、评估级别的确定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中规定,建设用地地质灾 害危险性评估分级按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重要性二个指标进 行分级,凡是重要建设项目,无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哪类,均应进 行一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较重要建设项目和一般建设项目则根据地质 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确定评估级别。
中等复杂
简单
一级
一级
较重要建设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建设项目 二级
三级
三级
3、区域环境地质特征 应包括:
✓ 评估区所处的环境地质构造位置; ✓ 地质环境特征----气象、水文、地形地貌特征;区域地
质背景特征(大地构造位置、主要断裂及褶皱、地层及 岩浆岩;水文地质特征、工程地质特征及地震地质特征 等。
(二)评估报告编写技术要求
以北京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暂行)为例
1.概述部分 应包括: ✓ 项目接受委托情况、任务要求、项目评估工作时间等; ✓ 建设工程概况,包括位置、规模、用地范围、项目类
型、建筑物 结构与布局等(一般应附建设工程规划图)。 线性工程需付工程分布图及相关技术要求; ✓ 工作部署及投入的工作量,包括依据、原则、工作方 法、手段及相应的工作量(附工作部署图)。
结论是整个评估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评 估报告中各项结论性内容的总结。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制
(一)评估报告提纲
自1999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 法》及《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 以来,全国31个省(区、市)以全部实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制度。北京、浙江、河南、湖北、广东、重庆 等省(市)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建设用地地质灾 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及评估报告编写提纲。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自然和社会经济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

地质灾害的频发和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收费标准,以确保评估工作的公正、客观和科学。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收费标准。

1. 评估范围,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包括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规模、地质灾害潜在危害范围等内容。

2. 收费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收费标准主要根据评估范围的大小、评估工作的复杂程度、评估所需的时间和人力资源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来说,评估范围越大、评估工作越复杂,收费标准也会相应增加。

3. 收费方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收费方式一般分为固定收费和按工作量收费两种方式。

固定收费是指按照评估范围和工作难度确定一个固定的收费标准,而按工作量收费则是根据实际评估工作所需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来确定收费金额。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的制定原则。

1. 公平公正,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的制定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 合理适当,收费标准应当合理适当,既要考虑评估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又要兼顾委托方的支付能力,以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3. 透明公开,收费标准的制定应当透明公开,委托方应当清楚了解评估工作所需的费用和收费标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的意义。

1. 规范评估工作,制定收费标准可以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确保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 保障评估质量,合理的收费标准可以保障评估工作的质量,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评估工作,提高评估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3. 维护委托方权益,收费标准的制定可以有效维护委托方的权益,避免因收费问题而导致的纠纷和矛盾,保障委托方的合法权益。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的实施。

1. 收费标准的宣传,制定收费标准后,应当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让委托方和评估机构都清楚了解收费标准的内容和意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识别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为灾害风险管理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定义、目的、工作步骤和方法等方面介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定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通过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价,确定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人类活动及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的一种科学方法。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目的1.了解特定区域或地点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为风险管理和防范提供依据;2.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确定预警线、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3.提出减轻地质灾害影响的建议,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步骤1.资料收集:收集相关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等资料,了解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背景和历史发生情况。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根据研究区域的地质环境、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3.危险性等级划分: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危险性等级,确定不同等级地区的防范措施和管理措施。

4.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可能损失,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确定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5.结果呈现: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呈现,提供给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引起关注和警惕。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1.定性评价:通过专家经验和知识,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条件、规模、影响等进行定性评价,确定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和防范措施。

2.定量分析:利用统计分析、数学模型、遥感技术等方法,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风险因素、概率等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地质灾害的概率和风险等级,提供科学依据和预警预测。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1. 引言2. 目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目标是确定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损害程度,为相关部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评估内容和方法3.1 评估对象评估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地质灾害:滑坡、地震、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3.2 评估依据评估依据主要包括地质地形数据、历史灾害记录、地质条件、气象数据等。

3.3 评估方法评估方法可以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定性分析主要是根据已有的资料和专家经验,对评估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评估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4. 工作步骤4.1 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相关地质地形数据、历史灾害记录、地质条件、气象数据等,并进行整理和归档。

4.2 评估指标确定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和评估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如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潜在损害程度等。

4.3 评估方法选择根据评估对象和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如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4.4 评估结果分析根据评估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结果分析和解读,判断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

4.5 编写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撰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包括评估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建议等内容。

5. 注意事项评估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收集的数据准确完整,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专家的参与和意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评估工作,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6. 结论。

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

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

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内部或表层物质运动和变化所引起的灾害。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利用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和环境地质学理论和方法,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从而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定义、方法和技术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定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1. 定性评估定量评估是指通过采用数据统计、模型模拟、遥感监测和数值计算等手段,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可能危害范围和危害程度等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

定量评估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危险性评价、灾害损失评估等内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和技术手段,其中包括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土工程、遥感技术、数值模拟、地理信息系统等。

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时,需要解决一系列相关的技术问题,包括:1. 数据获取和处理问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需要大量的地质勘探、地质调查和地质监测数据,包括地质地貌、地层岩性、地震活动性、地下水位、地表位移等多种数据。

如何获取和处理这些数据,是影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重要因素。

2. 模型构建和参数确定问题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时,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以描述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和规律。

需要确定模型中的参数和变量,这需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随机性。

3. 风险评估和损失评估问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旨在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可能危害程度,以及灾害对社会经济的损失和影响。

在进行风险评估和损失评估时,需要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和复杂性因素,同时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4. 技术集成和应用问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充分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同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三篇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三篇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三篇篇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前言第一节评估任务来源XXXXX北侧政府备用地位于XXXXX南东麓坡脚地带,原为东湾采石场废弃后的山体缺口,采石场的采掘面延伸长度约960m,最大高度达137m,坡度40~70°,因山体缺口下部平整后作为政府备用地,现正在建设大百汇高科技工业研发基地,山体缺口西南角为东部沿海高速施工隧道口。

由于采石场的边坡高陡,坡面上有危石分布,边坡顶部为松散的土层,每年暴雨季节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崩塌,为保证坡脚建筑工程的安全,以利今后进行政府备用地的开发,开展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势在必行,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XX]69号)以及《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要求,XXX 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决定对XXXXX北侧政府备用地边坡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20XX年7月21日,XXX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直属分局委托XXXXXXXXXXX对XXXXX北侧政府备用地边坡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见委托书)。

第二节评估工作依据一、法规和政策依据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XX]35号),20XX年5月12日;2、广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20XX年7月25日;3、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394号),20XX年11月19日;4、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XX]69号),20XX年3月25日;5、广东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XX]63号),20XX年4月16日;6、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XX]237号),20XX年10月10日。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因地质原因造成的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不仅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还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于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指对潜在灾害区域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确定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评价指标一般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示范。

第一步:调查和收集基础数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需要收集大量的基础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图、地质图、土壤类型图、降雨数据、地下水位、历史灾害记录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调查、测量和文献研究等方式获得。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存储以备后续分析使用。

第二步: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加权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时,需要确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特征、灾害历史、人类活动等因素。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坡度、坡向、地表覆盖、植被覆盖、降雨强度、土壤侵蚀度等。

每个评价指标应根据其对发生地质灾害的重要性进行加权,以反映其影响程度。

第三步:指标的分级和评价将收集到的数据和加权后的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和评价。

分级的目的是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评价的过程需要结合专家经验和实测数据进行,可以采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主观评价是指根据专家对评价区域的了解和判断进行分析和评估;客观评价是指通过统计和分析历史灾害记录和实测数据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第四步:危险性评估与分级根据评价结果,将评价区域进行危险性评估与分级。

危险性评估可以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和分析不同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来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

危险性分级则是将评估结果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高危、中危、低危等。

第五步:提出防灾减灾建议根据危险性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024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024版)

20XX 专业合同封面COUNTRACT COVER甲方:XXX乙方:XXX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024版)本合同目录一览1. 评估目的与范围1.1 目的1.2 范围2. 评估依据2.1 法律法规2.2 技术规范2.3 其他依据3. 评估内容3.1 地质灾害类型识别3.2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3.3 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3.4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3.5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4. 评估方法与技术路线4.1 评估方法4.2 技术路线5. 评估工作时间与进度安排5.1 工作时间5.2 进度安排6. 评估费用与支付方式6.1 费用6.2 支付方式7. 评估成果交付7.1 成果形式7.2 交付时间7.3 交付方式8. 质量保证8.1 质量标准8.2 质量控制措施9. 保密与知识产权9.1 保密义务9.2 知识产权归属10. 违约责任10.1 违约行为10.2 违约责任11. 争议解决11.1 争议解决方式11.2 争议解决机构12. 合同的生效、变更与终止 12.1 生效条件12.2 变更程序12.3 终止条件13. 合同的履行地点与履行方式13.1 履行地点13.2 履行方式14. 其他约定14.1 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14.2 附加条款第一部分:合同如下:第一条评估目的与范围1.1 目的本合同项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旨在为委托方提供关于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详细评估报告,以便委托方能够充分了解地质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2 范围评估范围包括委托方指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评估工作将涵盖对该区域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危害性、风险等级的全面分析,并提供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

第二条评估依据2.1 法律法规本次评估将严格遵守《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2.2 技术规范评估工作将依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GB/T50487)等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进行。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摘要:地质灾害是影响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提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方案,希望能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引言:地质灾害是由地壳或地下水条件改变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各类灾害。

这些地质灾害常常给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准确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一环。

一、危险性评估基本原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建立在科学数据和模型基础之上的,评估的过程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评估过程中需要尽量减少主观干扰,依据可靠的数据和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2.综合性原则:地质灾害的发生涉及多要素的综合作用,评估结果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3.动态性原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需要充分考虑时空变化的特点,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评估结果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4.灵活性原则:评估工作需要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方法和参数,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危险性评估流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流程包括数据搜集、模型选择、参数确定、评估计算和结果分析等步骤。

1.数据搜集: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搜集相关的地质、地貌、气象、地下水、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数据,以建立评估模型和确定评估参数。

2.模型选择: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选取适合的评估模型,常用的模型有Bishop模型、数学统计模型等。

3.参数确定:根据搜集到的数据,确定评估模型中所需的参数,确保参数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评估计算:利用确定的模型和参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计算,得出评估结果。

5.结果分析: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综合考虑评估的不确定性和可靠性,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建议。

三、评估方法和指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和指标多种多样,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和指标:1.定性评估法:根据地质环境的条件、地表特征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综合判断,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进行定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一、搜集数据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前,首先需要搜集相关的数据。

包括地质、地形、水文、气象、人文等方面的数据,以全面了解研究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同时还需要搜集历史灾害信息,包括灾害发生频率、规模、损失等情况,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二、建立危险性评估模型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是评估的核心。

常用的模型包括基于统计分析的模型、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模型和基于工程地质学分析的模型等。

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

三、确定评估指标评估指标是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地质条件指标、地形条件指标、水文条件指标、气象条件指标、人文条件指标等。

根据研究区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指标,并进行加权处理,计算综合评估指标。

四、量化分析在建立好危险性评估模型和确定好评估指标后,对每个评估指标进行量化分析。

一般采用专家评分法或计算法进行量化,将各个指标的值转化为数值化的结果,使各指标之间可以比较和统计。

五、危险性评估结果分析根据量化分析的结果,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危险性等级,从而能够提供给决策者和相关部门作为决策和规划的参考。

六、评估结果的可视化展示将评估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可以让决策者和相关部门更加直观地了解地质灾害危险性。

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分析,将评估结果以地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并结合其他图表和统计结果进行解读。

七、评估结果的验证和修正评估结果需要与实际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进行验证。

对于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地区,需要重新评估或修正模型,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八、评估结果的应用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包括搜集数据、建立评估模型、确定评估指标、量化分析、评估结果分析、可视化展示、验证和修正以及应用。

通过科学的评估,可以为减灾和防灾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指根据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对人类和物质造成危害的程度,对不同地区进行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和评价的过程。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等多种类型,其危害性不同,因此需要进行科学评价来指导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减灾工作。

1.灾害发生概率评估:通过收集历史灾害数据、地质构造特征、地震活动性等信息,结合科学方法进行灾害概率评估。

例如,通过地震震级、频次、震源深度等因素,评估地震的发生概率,并根据其概率,划分危险性等级。

2.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评价:根据地质灾害可能对人类、物质以及环境造成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进行危害程度的评估和划分。

如地震可能引发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等问题,评估这些危害的严重程度,并划分危险性等级。

3.脆弱性评估:评估地区和特定建筑物、设施、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即它们在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抵抗和适应能力。

通过对结构物、土地利用、土壤特点等因素的研究,评估其脆弱性,以指导减灾工作和城市规划。

4.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和造成的危害程度,对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划分。

通过分析灾害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相关性,给出相应的危险性等级。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有助于指导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减灾工作,为政府和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可以划定灾害危险区域,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于高危险区域,可以采取加固建筑物、管控开发和土地利用、撤离居民等措施;对于中低危险区域,则可以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总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一项重要的科学工作,它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主要用于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潜力和危险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本规范包括以下内容:灾害类型划分、评估指标与方法、评估要素和参数、评估结果的等级划分和评价等。

下面将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进行详细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首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划分并给出了详细的定义和特征描述。

其中包括地质滑坡、地震、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

对于每种类型的地质灾害,规范给出了相应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在评估指标与方法方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综合考虑了多个因素,如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

通过统计数据和现场调查,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以上因素进行评估。

其中,评估指标包括灾害发生频次、灾害规模、灾害扩展速率等。

评估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法、定量模型法、区域特征分析法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还规定了评估要素和参数。

评估要素包括灾害体特征、灾害环境特征、受灾体特征等。

评估参数包括地质条件、地貌条件、坡度、土壤类型、水文条件等。

通过对这些要素和参数的评价,可以得出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

最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给出了评估结果的等级划分和评价。

根据评估结果,将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特大灾害、大灾害、较大灾害、一般灾害和较小灾害。

对于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也不同。

总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是对地质灾害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

它综合考虑了多个因素,通过评估指标和方法的应用,可以准确地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提供科学依据为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同时,规范提供了对评估结果进行等级划分和评价,为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简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简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1. 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地质滑坡、泥石流等,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需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2. 工作目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和危害程度,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而言,工作目标包括:- 确定潜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 评估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危害程度;- 制定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政策和措施。

3. 工作流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数据收集收集相关地质灾害数据,包括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规模等信息,以及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数据。

同时还需要搜集社会经济数据,包括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信息。

3.2 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构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潜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地质灾害的规模和程度等指标,以及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口密度、经济损失等。

3.3 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

可以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数学模型等技术手段,对潜在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3.4 危险性评估结果输出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得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结果。

可以将结果以报告形式输出,包括地质灾害风险等级、潜在风险区划图等内容。

3.5 政策和措施制定根据危险性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政策和措施。

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取具体的防灾减灾措施,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灾害应急预案等。

4. 工作计划和安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数据收集和整理,历时一个月;- 第二阶段:指标体系构建和模型建立,历时两个月;- 第三阶段:数据分析和结果输出,历时一个月;- 第四阶段:政策和措施制定,历时一个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目录1. 危险性评估的重要性1.1 危险性评估的定义1.2 危险性评估的意义1.3 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和步骤2. 地质灾害的常见类型2.1 滑坡2.2 泥石流2.3 地震2.4 崩塌3. 影响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因素3.1 地质条件3.2 气候条件3.3 人类活动4. 危险性评估模型和工具4.1 统计分析法4.2 数学模型4.3 GIS技术在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5. 危险性评估的误区和注意事项5.1 误解危险性评估5.2 评估中的常见错误5.3 评估的准确性和不确定性6. 危险性评估案例分析6.1 某地区滑坡危险性评估6.2 某地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估6.3 某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1. 危险性评估的重要性1.1 危险性评估的定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对某地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程度和概率进行评估,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1.2 危险性评估的意义危险性评估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了解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及时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保护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1.3 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和步骤危险性评估通常包括收集地质灾害历史数据、调查研究目标区域的地质环境、建立评估模型和进行风险评估的步骤。

2. 地质灾害的常见类型2.1 滑坡滑坡是指地表或地下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面发生的突然的、不断的、连续的大规模的移动现象。

2.2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泥土、砂石、碎屑岩等颗粒物与大量水混合形成的流体,在山地、丘陵等陡坡区域发生的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

2.3 地震地震是地球因地壳深处发生的断裂而引起的地震波,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2.4 崩塌崩塌是指地表或地下岩土体在外部因素作用下发生破裂、移动、垮塌等现象,常见于陡坡、富含水分的地区。

3. 影响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因素3.1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地形等因素,直接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危险性评估的结果。

3.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如降水量、气温等也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需在危险性评估中进行考虑。

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

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

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表过程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对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类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特点、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和相关技术问题进行浅谈。

地质灾害的特点地质灾害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和不可预知性的特点。

地质灾害多受地质构造、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往往也十分复杂。

地质灾害往往是整体性的,即灾害不仅对地表造成直接的危害,同时也对地下和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生难以预测,因为许多地质灾害都是突发事件,缺乏早期预警的能力。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评价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和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的一项重要工作。

危险性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估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常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定性评估是通过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专家经验和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定性评估主要侧重于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和发生可能性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通常采用专家评估法、层次分析法等定性分析方法。

定量评估是通过将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各项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计算出其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数值化结果。

定量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方法、概率分析方法、信息模型方法等多种数学模型分析方法。

定量评估较定性评估更加科学、客观和可靠,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相关技术问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涉及到地质构造、地质勘查、地震监测、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左权盘城岭煤业有限公司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左权盘城岭煤业有限公司现为持证的生产矿井,该矿为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发[2009]74 号)《关于晋中市左权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文件批准的兼并重组整合矿井,批准生产能力 90 万t/a,批采煤层为 4号、15 号煤层,批采标高+1200~+440m,井田面积 8.0341k ㎡,矿井生产规模 90 万吨/年,经现场调查访问,评估区现状条件下未发现明显的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隐患为不稳定边坡、潜在泥石流等。

一、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1)采空区分布情况本区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矿区范围内主要可采 4、15 号煤层,多年来主要开采4、15 号煤层,2009 年前采煤方法为壁式采煤,炮采落煤,串车运输,绞车提升,生产能力 30~60 万t/a,回采率20%~50%;2009 年以后采用综采放顶煤、一次采全高,生产能力 60~90 万t/a,回采率50%~85%。

已形成 4、15 号煤层地下采空区面积分别为 152.79 hm2、25.94 hm2,另外,东南部分布 4 号煤层古空区面积 12.81hm2。

4号煤层采空区分布于评估区东部,主要形成于 2009 年以前,形成采空区面积148.43h㎡(其中1994年以前60.94hm2,1994~2002年42.31hm2,2003~2009 年45.18hm2),采厚1.18m~1.62m,煤层埋深 20m~320m,采深采厚比 17~228。

2010~2011 年形成采空区面积4.43 hm2(其中2010 年0.69hm2,2011 年3.67hm2),采厚1.74m~1.86m,煤层埋深 270m~310m,采深采厚比 155~228(图7-1),2012 年以后没有开采4 号煤层。

15号煤层采空区分布于评估区东部,主要形成于2009 年以前,局部形成于2015~2016 年。

2009 年以前形成采空区面积 24.59h m2,其中原城关镇三矿采空破坏区面积 16.59 hm2,煤厚 4.28m~5.1m,煤层埋深 190m~335m,采深采厚比 44~66。

原盘城岭矿 15 号煤层采空区采厚 4.28m~5.4m,埋深 220m~358m,采深采厚比 42~66。

2015~2016 年形成采空区面积 2.99hm2,采厚 5.1m 左右,煤层埋深310m~360m,采深采厚比 75~81(图 7-2)。

图7-1 4 号煤层采空区现状分布图图7-2 15 号煤层采空区现状分布图2)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经现场调查、访问,评估区东部曾出现过小型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表变形不明显,规模小,由于矿山采空时间较长,耕地已多年耕种,当地居民在耕种土地过程中整平填埋,采空地段部分植被已基本恢复,目前地表未发现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明显地面变形现象,已基本稳定,对评估区村庄、工业场地、道路等影响小。

经现场调查、访问及矿方提供资料,评估区地裂缝、地面塌陷曾发生于4 号煤层采空区上方,主要发育于二叠系石盒子组砂质泥岩、泥岩及第四系黄土覆盖区,多呈直线或曲线形展布,裂缝长度 50~470m 不等,宽度0.05~0.3m,已被填埋或被风化物填充,但在雨后有些地段会显现。

发育特征见表 7-2。

表 7-2 评估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区调查统计表TX1 地面塌陷、地裂缝区:分布于评估区中部风井工业场地的东北侧山坡上的其他草地和林地中,为 2006~2010 年开采4 号煤层而引发,平面形态呈条形,最大塌陷深度 0.3m,影响面积 13.14h ㎡。

据调查访问,裂缝初现于2008 年,主要发育8 条裂缝,平行或雁行式排列,裂缝延伸方向NE,延伸长50~300m,向西北下错,裂缝间距 5~10m 不等,单缝长 50~230m,宽5~30cm,可见深度 10~100cm,下错0.1~1.0m,裂缝初现至今已过去近 8 年,采空区现已基本趋于稳定。

现状调查,该区域裂缝已被填埋或被风化物填充,山坡上松树、槐树生长茂盛,草丛密布,该区域中部于 2013 年左右修建的运煤通道及通往瓦斯抽放站道路及边坡地带均未发现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曾影响 1.06hm2 旱地,直接经济损失 0.25 万元,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现状条件下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见表7-2、照片7-1~照片7-2)。

照片7-1 TX1 塌陷及裂缝区(镜向N E)照片7-2 TX1 塌陷及裂缝区(镜向N W)TX2 地面塌陷、地裂缝区:分布于评估区东北部山坡上的其他草地和林地及部分旱地中,整体呈面状塌陷,平面上为椭圆形,最大塌陷深度0.5~1.0m,分布面积约7.61hm2,为原城关镇三矿1994年前开采4号煤层、2009年前开采 15 号煤层而引发,初现于1997 年,曾影响3.81hm2 旱地,直接经济损失0.91 万元,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现状该区域裂缝已被填埋或被风化物填充。

TX3 地面塌陷、地裂缝区:分布于评估区中部风井工业场地、瓦斯抽放站东南侧山坡上的其他草地和林地及部分旱地中,为 2003~2005 年开采4 号煤层而引发,平面形态呈椭圆形,最大塌陷深度 0.2~0.4m,影响面积约7.53 hm2,塌陷、裂缝初现于 2003 年,裂缝呈平行或雁行式排列,延伸方向NNE 向为主,延伸长70~220m,向北西下错,裂缝间距 5~15m,单缝宽5~20cm,可见深度 5~75cm,下错0.2~0.35m。

曾影响 2.13 hm2 旱地,直接经济损失0.51 万元,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现状该区域裂缝已被填埋或被风化物填充,山坡上松树、槐树生长茂盛,草丛密布,威胁人员少于 10 人,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TX4 地面塌陷、地裂缝区:分布于评估区东南部林地中,最大塌陷深度0.3~0.35m,影响面积约 10.6hm2。

形成于 4 号煤层采空区之上,采空区形成于1998~2002 年,初现于1999 年,主要发育3 条裂缝,平行或雁行式排列,裂缝延伸方向 NNE 为主,延伸长 100~150m,向西北下错,裂缝间距 5~15m,单缝宽2~15cm,可见深度 0.05~0.5m,下错0.3~0.35m。

曾影响10.6hm2 旱地,直接经济损失 2.6 万元,危害程度小,威胁人员少于10 人,危险性小。

现状该区域裂缝已被填埋或被风化物填充,山坡上松树、槐树生长茂盛,草丛密布,威胁人员少于 10 人,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总体来看,评估区内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相伴生,现状条件下未造成人员伤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3)工业场地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1、行政办公场地据2016 年储量核实年报,行政办公场地的汽车停放区、非机动车停车场及矿区道路,座落在 4 号煤层采空区上方,该采空区属整合前原平兴煤矿开采形成,形成于 1994 年前,采煤方法为壁式或房柱式炮采,串车运输,绞车提升,生产能力9 万t/a,回采率20%左右,留设煤柱多;煤厚 1.43m,煤层埋深 16m~46m,采深采厚比 11~32,本矿于 2012 年开始建设行政办公场地区地面建(构)筑,采空区经过23 年多已基本稳定,经现场调查、访问,未发现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面变形现象,影响小。

车棚、汽车停放区座落在 4 号煤层采空区上方,该采空区属整合前原山西左权盘城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于 1998~1999 年开采形成,采煤方法为壁式或房柱式炮采,串车运输,绞车提升,生产能力21 万t/a,回采率30% 左右,留设煤柱多;煤厚 1.43m,煤层埋深 93m 左右,采深采厚比65 左右,本矿于 2012 年开始建设行政办公场地区地面建(构)筑,采空区经过 18 年已基本稳定,经现场调查、访问,未发现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面变形现象,影响小。

2、主副井工业场地35KV 变电所、洗煤场座落在 4 号煤层采空区上方,该采空区属整合前原山西左权盘城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于 1994~1997 年开采形成,采煤方法为壁式或房柱式炮采,串车运输,绞车提升,生产能力21 万t/a,回采率30%左右,留设煤柱多;煤厚 1.43m,35KV 变电所一带煤层埋深 90~108m,采深采厚比 51~98;洗煤场一带煤层埋深 148~188m,采深采厚比 103~131;采空区经过 20 年已基本稳定,经现场调查、访问,未发现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面变形现象,影响小。

二、滑坡或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评估区内工业场地主要布置于沟谷区,工业场地依地形而建(见照片7-3、照片 7-4),周边较危险坡体大多进行了防护、治理,未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其它已弃用的旧工业场地井口已封闭或填埋,并在其上建设了盘城小区或建设了停车场、矿区道路等。

现状调查,评估区存在 4 处不稳定边坡。

W1 不稳定边坡:位于主副井工业场地联合楼的东侧,坡体走向北西~西南,坡向西南~南东,坡长约 140m,坡高15~35m,坡度35~50°,坡体岩性上部为第四系上更新(Q3)统黄土组成,下部由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二段软硬相间的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等组成,岩层倾向北西,倾角 14° 左右。

该边坡是自然及人为切坡形成,现坡体整体上植被发育较差,局部已有崩塌堆积于坡面上可坡脚,现状条件下该边坡段稳定性较差。

坡脚建有高约 1.5m 的石砌护堤,局部又在石砌护堤之上建有高约 1.5m 的砖结构护堤,并在堤上留设有高 1~1.5m 的落石台。

威胁对象主要为联合楼、道路及过往行人等(见照片 7-5、照片 7-6、图 7-3),现状未造成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危险性小。

W2 不稳定边坡:位于洗煤场地的北侧,坡体近直线,走向北东,坡向东南,坡长约 100m,坡高 8~13m,坡度 45~50°,坡体岩性由第四系上更新(Q3)统黄土(厚度约0~2m)及二叠系上石盒子组一段软硬相间的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等组成,岩层倾向北西,倾角18°左右。

组成边坡的岩土结构松散,崩塌物呈线状堆积于坡脚,现状条件下该边坡段稳定性较差。

威胁对象主要为坡下煤场机械及过往行人、车辆等(见照片 7-7、照片7-8、图7-4),现状未造成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弱发育,危险性小。

W3 不稳定边坡:位于瓦斯抽放站场地的东北、运煤道路南侧,坡体近直线,走向北西,坡向西南,坡长约 200m,坡高15~25m,坡度45~50°,坡体岩性由第四系上更新(Q3)统黄土等组成,该边坡是在进行运煤道路建设时填方形成,在降水、浸泡、重力、振动等作用下,现状该边坡坡顶已出现裂缝及滑动等现象,现状条件下该边坡段稳定性较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