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2.1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结合教材内容,制作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环节的相互关系。
3.创设情境教学,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设计一些与岩石圈物质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会有这样的地貌?”“这种土壤类型是如何形成的?”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湘教版)第2章第1节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题目,巩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后习题中的分析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让学生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地质现象,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1.岩石分类:介绍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分类及特点,通过实物标本、图片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岩石的形态特征。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详细讲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它们在地球表层的作用和循环过程。
3.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各种因素,如温度、压力、地质作用等,并探讨它们对地理环境演变的影响。
2.图片展示:展示地球表层岩石的图片,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3.案例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为例,如火山喷发、河流侵蚀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岩石圈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结合教材内容,系统地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历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及相互转化。
2、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3、能够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知识解释地质现象和自然资源的形成。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示意图的理解。
2、难点(1)岩石在变质作用下的转化过程。
(2)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知识梳理(一)岩石的分类1、岩浆岩(1)定义: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2)常见类型: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安山岩)。
(3)特点:侵入岩结晶颗粒较大,喷出岩结晶颗粒较小,多气孔。
2、沉积岩(1)定义: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形成的岩石。
(2)常见类型: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3)特点: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3、变质岩(1)定义: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
(2)常见类型: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等。
(3)特点:片理构造。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1、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地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下形成沉积岩。
3、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
(三)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多样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传输,促进了地球内部与外部的联系。
四、典型例题例 1: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序号是()A ①B ②C ③D ④(2)下列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 花岗岩B 玄武岩C 石灰岩D 大理岩解析:(1)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性质的改变,由图可知,③表示变质作用。
2.1.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层剖面图,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及其形成过程。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年代表,对岩石的形成和变化进行时间序列的描述。
3.能够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论,分析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使用PPT和板书,详细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岩浆形成、岩石变质、岩石风化等。
-通过实物模型和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理解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质现象的解读能力。
-利用网络平台,分享岩石圈物质循环相关的最新科研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在线问答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探讨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激发他们探索地球科学奥秘的热情。
-通过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历史的悠久和自然界的神奇。
-鼓励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2.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3.教学内容: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工具使用。
-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学生学习心得和困惑的分享。
五、作业布置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探讨特定地区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特点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2.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提高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和空间思维能力。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岩石圈1.1 岩石圈的定义和组成岩石圈的定义:地球表层由岩石构成的硬壳层1.2 岩石圈的特性岩石圈的厚度:约5-70公里岩石圈的分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第二章:岩石圈的运动和变化2.1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的定义和分类:陆地板块和海洋板块板块的运动:碰撞、分离、俯冲、滑移2.2 地质构造断层:地壳断裂,两侧地块相对移动褶皱:地壳弯曲变形,形成山脉第三章: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3.1 岩浆的来源和分类岩浆的来源:地幔和地壳岩浆的分类:酸性、中性、碱性3.2 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类型火山喷发的过程:岩浆上升、喷发口形成、喷发火山喷发的类型:爆炸性喷发、宁静喷发第四章:沉积作用与沉积岩形成4.1 沉积作用的定义和过程沉积作用的定义:地表物质在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沉积并堆积形成沉积物沉积作用的过程:侵蚀、搬运、沉积、成岩4.2 沉积岩的形成和分类沉积岩的形成:沉积物经过长时间的压实、胶结形成岩石沉积岩的分类:砂岩、页岩、石灰岩等第五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形成5.1 变质作用的定义和原因变质作用的定义:岩石在高温、高压、化学活动等环境下发生的变化变质作用的原因: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下水活动5.2 变质岩的形成和分类变质岩的形成:原有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新的岩石变质岩的分类:片麻岩、片岩、大理石等第六章:岩石圈与生命演化6.1 岩石圈与生命的相互影响岩石圈为生命提供栖息地生命活动影响岩石圈的化学成分和结构6.2 岩石圈记录的生命演化历程岩石圈中保存的化石记录了生命演化的历程生物适应岩石圈环境变化的过程第七章:岩石圈资源与环境保护7.1 岩石圈资源的分类与利用矿产资源:金属、非金属、煤炭、石油等可再生资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等7.2 岩石圈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防止岩石圈环境破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利用岩石圈资源第八章:人类活动与岩石圈的变化8.1 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采矿、建筑等活动破坏岩石圈结构污染物质影响岩石圈的化学成分8.2 人类活动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活动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寻求人类活动与岩石圈和谐共处的方式第九章:岩石圈研究与地质科学的发展9.1 岩石圈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地质观测、地球物理勘探、地质遥感等岩石圈研究的重要性和限制条件9.2 岩石圈研究在地质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岩石圈研究推动地质科学的发展岩石圈研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贡献第十章:岩石圈的未来挑战与机遇10.1 岩石圈面临的挑战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地质灾害等问题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对岩石圈的影响10.2 岩石圈未来的机遇与发展岩石圈研究中新的发现和突破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岩石圈的定义和组成重点二:岩石圈的特性岩石圈的厚度约为5-70公里,分类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3. 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 使用图文并茂的演示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内部结构。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表面特征,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的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 讲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解释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 介绍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包括岩浆形成、岩浆冷却凝固、侵蚀、沉积、变质等环节。
4. 展示地球内部结构:通过图文并茂的演示资料,介绍地球内部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和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岩石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介绍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关系,强调岩石圈对其他圈层的影响。
2. 岩石圈的应用:探讨岩石圈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如建筑材料、矿产资源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解答: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澄清概念。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互相交流意见。
八、评估与反馈: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时给予反馈,指出错误并提供正确的解答。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分析本节知识点主要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科书分析】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
难点是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的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的讲授法要结合案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理念与思路】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讲授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岩浆岩【投影】(蕲春四中“校石”与音频《一块石头的自白1》)文字材料:我叫“小花”,我的故乡在地下很深的地方,那里非常的“热情”,使得我的“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的我那么的坚硬,而是熔融状态。
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的前辈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旅行。
直到有一天,地壳的一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缝隙。
我的兄弟“小玄”非常幸运一下子就冲到了地表,而我却困在了山体的内部。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水兄”、“风兄”的帮助下,我终于拨云见日……活动1:阅读教材P78文字部分和图1,并结合《一块石头的自白1》回答问题:(1)请你告诉我“小花”的故乡的名称。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精编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精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并能根据不同层面进行描述。
2)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和机制,理解岩石圈中物质运移、转化的基本规律。
3)认识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环境维持、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增强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责任感。
2)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认识。
2. 实验演示法。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加深学生对岩石圈物质转化过程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环境维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是指岩石圈中各种物质在地球表面和地下不断地运转和转化的过程,是地球物质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岩石圈物质循环包括物质的生产、分配、循环和消耗四个过程。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球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环境维持、资源开发等方面密切相关。
3.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和机制(1)物质的生产:岩浆、熔岩、极深地壳的新生物质的产生。
(2)物质的分配:物质从源区向周围扩散,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床。
(3)物质的循环:地震、火山和构造活动等地壳内部作用造成的岩石运动、转化和循环。
(4)物质的消耗:地球表面的大气、水体、生物对岩石圈物质的侵蚀和消耗。
1. 物质的运移岩石圈中的物质具有跨越不同构造体系的迁移能力。
物质的运移方式包括深部流体逆流、岩浆运移和岩石圈中的热带逆流等方式。
岩石圈中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发生转化。
其中,物理变化主要包括压力变化和温度变化;化学变化主要包括离子交换和水解反应等;生物变化主要包括有机质的分解和微生物作用等。
三、地球资源开发与保护1. 地球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地球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能源、矿产、水资源等。
2022地理自然地理第2单元第1讲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第一讲岩石圈物质循环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2。
描述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会判断不同类型的岩石。
3.结合实例分析,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1.区域认知:结合地球海陆分布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特点。
2.地理实践力: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结合当地地貌类型和特征,分析其成因。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1)A、B两类地震波的区别是什么?代码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A横波较慢固体B纵波较快固体、液体和气体(2)两个不连续界面是什么?波速有何变化特点?①C界面——莫霍界面,两类地震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A地震波完全消失,B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3)三大圈层各包括哪几部分?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图中代码C层以上部分C、D两层之间的部分D层以下部分,内部分为E层和F层(4)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哪些?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三大外部圈层的特点是什么?(1)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3)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读图回答)1.岩石主要有哪三种类型?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什么?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易误点拨](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始于岩浆,最终又回到岩浆。
(2)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
(3)沉积岩和变质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三大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转化为岩浆。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为岩浆岩,含有气孔构造的是________。
a属于________,b属于________。
(2)如果d原来是________岩,现在有可能成为大理岩,位于d处的岩石属于________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及组成。
2. 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循环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
2. 利用示意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及组成1.1 岩石圈的定义1.2 岩石圈的组成:地壳、上地幔、下地幔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2.1 岩浆:地幔物质上升形成岩浆2.2 岩浆侵入与喷发:岩浆上升至地表或侵入地壳2.3 岩浆冷却凝固:岩浆释放热量,逐渐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2.4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2.5 变质作用:岩石受地下高温高压作用发生变质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岩石圈概念、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意义和影响时的表现。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知识。
六、教学时间与课时1. 教学时间:45分钟2. 课时:1课时七、教学资源1.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2. 岩石圈组成模型3. 相关练习题及答案八、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岩石圈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岩石圈的组成:地壳、上地幔、下地幔。
3. 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浆、侵入与喷发、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
4. 利用示意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5.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和影响。
6.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
7. 课后作业布置。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历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及相互转化关系。
2、能够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并解释其原理。
3、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知识,分析地质现象和矿产资源的形成。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和原理。
2、难点(1)理解岩石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化机制。
(2)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知识解释实际地质现象。
三、知识链接1、地球的内部结构了解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为理解岩石圈的物质来源和循环提供基础。
2、岩石的分类认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类型。
四、学习过程1、引入展示一些典型的岩石图片,如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等,提问学生这些岩石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主题。
2、岩浆岩的形成讲解岩浆的来源和性质,以及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的过程。
通过示意图展示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的形成环境和特点。
3、沉积岩的形成介绍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环节。
以砂岩、页岩和石灰岩为例,说明沉积岩的特征和常见沉积环境。
4、变质岩的形成解释变质岩的形成条件,即在高温、高压等变质作用下,原有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新的岩石。
举例说明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页岩变质形成板岩等。
5、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详细讲解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例如,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经过风化、侵蚀等作用形成沉积物,沉积物经过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在特定条件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在高温下重熔又可以形成岩浆。
6、实际应用(1)分析地质剖面图,判断岩石的类型和形成顺序。
(2)探讨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金属矿产等)的形成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关系。
7、课堂练习通过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巩固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篇一:1对1教案-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篇二:岩石圈教案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岩石圈的结构以及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相互转化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学会识别常见的岩石、矿物,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4)学会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5)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了解褶皱、断层及主要外力地貌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1)分组合作进行常见岩石、矿物的收集、分类和识别,了解其基本特征与成因,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与实践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阐述其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认识岩石圈物质循环周期的漫长、新岩石和新矿物形成速度的缓慢,领会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类应合理利用和珍惜使用矿产资源。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2)通过对常见岩石、矿物的收集与识别,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1)岩石的成因,岩石按成因的分类(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岩石圈的物质循环(3)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教学难点】(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探究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3)多媒体展示,板书板图。
【课时安排】2课时篇三:岩石圈教案模板_20121129103851625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马坝中学李鹏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1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2.提问环节: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以及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初步认识。
3.导入新课: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岩石圈物质循环。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主要环节,包括岩浆形成、岩浆侵入、岩浆喷发、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等。
2.1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概念,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环节,如岩浆形成、岩浆侵入、岩浆喷发、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等。
2.掌握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特征、形成过程及相互转化关系。
3.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理解岩石圈与地球其他圈层(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知识的掌握。
教学语言: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看看大家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如何。
2.教学手段:采用抢答、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
3.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数据分析,提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利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地质现象,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兴趣和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 难点:岩石圈内各种地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岩石圈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岩石圈示意图。
2. 相关案例资料。
五、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与组成讲解岩石圈的概念,介绍岩石圈的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1)岩浆形成:讲解岩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2)岩浆上升:介绍岩浆上升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如火山喷发。
(3)岩浆冷却凝固:阐述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的过程。
(4)外力作用:讲解风力、水流等外力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如侵蚀、沉积。
(5)变质作用:介绍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变质过程。
(6)重融作用:阐述地壳物质在地幔高温条件下的重融过程。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岩石圈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岩石圈的组成:分析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3. 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1)岩浆形成:介绍岩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2)岩浆上升:讲解火山喷发等地质作用。
(3)岩浆冷却凝固:阐述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的过程。
(4)外力作用:介绍风力、水流等外力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5)变质作用:讲解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变质过程。
(6)重融作用:阐述地壳物质在地幔高温条件下的重融过程。
4. 分析实际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完整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分析本节知识点主要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科书分析】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
难点是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的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的讲授法要结合案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理念与思路】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讲授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岩浆岩【投影】(蕲春四中“校石”与音频《一块石头的自白1》)转承:“小花”憧憬着外面精彩的世界,事实是否真的如它所愿呢?二、沉积岩《一块石头的自白2》: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在风吹日晒、风餐露宿中,我被“整容”了。
原本健壮的身躯逐渐变得苗条起来,我的“肌肉”在流水、烈日、大风的鞭打下离我而去。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课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二、课时:2课时
三、目的与要求:
1、了解岩石圈是如何形成的;
2、熟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四、教学内容:
1、介绍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和重要环节。
2、主要内容:
(1)板块构造:板块构造是指大地构造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形成的过程及特征表明,地球内部正在不断变化。
(2)内部热流:是指地球内部释放的热量,它能够对地壳的物质进行表面熔化,并使地壳变薄。
(3)火山喷发:是指地壳熔融的物质经过地表喷发而形成的火山。
火山喷发的物质可以形成新的岩石,进行物质的循环。
(4)岩石的改造:是指岩石物质在受到内部热流、地壳变形、冲击等外力作用时,形变、破碎、消融等发生变化的过程。
(5)风化:是指岩石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发生熔融、溶解、淋滤等变化而被腐蚀的过程,是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6)沉积:是指岩石卸载在地壳表面,缓慢形成新的岩石层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概念,介绍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实验法:引导学生实验模拟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讨论、探讨法:讨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其影响,探讨进行
更多的研究。
六、教学过程:
1、说明今天的课题;
2、介绍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演示岩石圈的构造;
4、实验模拟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5、讨论、探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其影响;
6、课堂小结及检测。
七、教学后记: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地球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已经了解了其形成过程、演变规律及其影响,也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二章第一节岩石圈物质循环》学历案-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1
《岩石圈物质循环》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岩石圈物质循环”,主要围绕地球岩石圈内物质循环的原理和过程展开,涉及岩石的形成、变质、侵蚀与沉积等基本知识,强调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相关原理。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岩石的分类和特性,以及岩石形成的内外部条件。
2. 掌握岩石圈内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包括岩浆活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3. 学会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 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表现,评价其对岩石分类和特性的理解程度,以及在讨论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理解深度。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和简答题,评价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并要求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岩石图片和介绍其基本特性,引发学生对岩石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首先介绍岩石的分类和特性,然后详细讲解岩石圈内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包括岩浆活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通过PPT演示、图表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等。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理解。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相关原理。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练习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岩石分类和特性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岩石圈物质循环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提交。
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知识。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课题名称】第四章第三节第三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知识与技能】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和课文内容,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分析每种岩石形成原因,并举例常见的岩石类型。
3.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岩石圈的范围。
2、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1、岩石圈的范围。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合作学习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西游记里面,孙悟空是从一个吸收了日精月华的石头里蹦出来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学习内容也正是和石头密切相关的─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二、讲授新课1、岩石圈的概念:包括地壳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3、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小结: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它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
由于形成过程中的冷却速度不一致,它们的特点和用途也不一样(用途举例侵入岩: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喷出岩: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2)沉积岩小结:由于沉积岩是一层一层地沉积下来生成的,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岩层。
正常情况下,岩层由上至下形成年代由新到老,在岩层中常常能找到已经变成岩石的古生物遗体(如贝壳、骨骼)或遗迹(如足迹、虫穴),即化石。
而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方法是“运用示意图”。
为了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先要给学生介绍三大类岩石,在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转化过程中,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为了让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按照各类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读懂示意图,并能根据示意图正确、完整的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思路本课以黄山石猴的故事作为学习情境,设置了“石猴从哪里来”、“石猴到哪里去”、“蹲坐山巅的还有可能是什么类型的石猴”三个探究问题,从石猴的前世、今生、来世的角度来探究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进而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情境教学法、图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一:(承转)“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高3米,宽1.5米左右。
这只石猴是人类搬上去的吗?当然不是。
石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让我们从岩浆说起。
一、岩浆岩1.岩浆岩的形成(讲解)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常见的岩浆岩及特点(讲解)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玄武岩是最常见的火山岩,一般形成高原、台地。
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变硬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花岗岩是岩石圈中最常见的侵入岩。
许多山脉的核心部分都是花岗岩。
(讲解)岩浆岩有哪些主要特点呢?玄武岩有气孔构造,花岗岩质地坚硬。
(小结)组成石猴的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变硬形成的。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の物質循環教案【課題名稱】第四章第三節第三目岩石圈の物質循環【知識與技能】1.了解岩石圈三大類岩石の形成過程及其特點。
2.清楚各類岩石之間及其與岩漿間の相互轉化過程。
3.繪制出岩石圈物質循環過程の示意圖。
【過程與方法】1.通過讀圖和課文內容,培養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の能力。
1.分析每種岩石形成原因,並舉例常見の岩石類型。
3.通過繪制岩石圈の物質循環過程示意圖,清楚各類岩石之間及其與岩漿間の相互轉化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分析三大類岩石の形成過程與特點,激發探究地理問題の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の科學態度。
2.學習岩石圈物質循環過程,樹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の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1、岩石圈の範圍。
2、三大類岩石の特征及其成因。
3、岩石圈物質の循環過程。
【教學難點】1、岩石圈の範圍。
2、岩石圈物質の循環過程。
【教學方法】講授法(三大類岩石及其形成過程)、合作學習法(岩石圈の物質循環過程)【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我們大家都知道,在西遊記裏面,孫悟空是從一個吸收了日精月華の石頭裏蹦出來の。
我們今天學習の學習內容也正是和石頭密切相關の─岩石圈の物質循環二、講授新課1、岩石圈の概念:包括地殼の全部,軟流層以上の地幔部分。
3、岩石圈の三大類岩石:(1)岩漿岩小結: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岩漿沿著岩石圈の薄弱地帶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
它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侵入型岩漿岩和噴出型岩漿岩。
由於形成過程中の冷卻速度不一致,它們の特點和用途也不一樣(用途舉例侵入岩:堅固、美觀の建築材料;噴出岩:多種金屬礦,是工業生產の原料)(2)沉積岩小結:由於沉積岩是一層一層地沉積下來生成の,因而形成了不同の岩層。
正常情況下,岩層由上至下形成年代由新到老,在岩層中常常能找到已經變成岩石の古生物遺體(如貝殼、骨骼)或遺跡(如足跡、蟲穴),即化石。
而不同時代の地層一般含有不同の化石,相同時代の地層中往往保存著相同或相似の化石。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球化学反应原理。
3、能够解释不同地质循环过程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2、地球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过程。
3、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4、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设计1、观察和记录岩石的主要成分和结构。
2、通过化学实验,了解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的变化和反应。
3、模拟地质循环过程,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地球化学反应原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
2、讲解地球化学反应原理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3、结合地球圈层结构,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岩石的主要成分、结构和变化过程。
5、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环境的关系。
6、总结课堂内容和知识点,布置作业和思考题。
六、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
2、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情况,评估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程度。
3、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交流和合作能力。
4、作业和思考题:根据作业和思考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实验教学器材:烧杯、试管、试剂等实验所需器材。
2、多媒体教学资源: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和过程。
3、参考资料:相关教材、参考文献和网络资源,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重点难点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经常考查判定岩层新老关系的试题。
所以咱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尽管昨天已经讲了,但是有些学生掌握的不好。
今天咱们再加强一下。
【探究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号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
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
②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
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
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
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
二、地壳物质循环各种变式图的判读技巧
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所示: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
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
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
成的。
三、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
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
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
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
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典例剖析】
(2009·江苏地理)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1)~(2)题。
(1)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 C.④ 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⑥——Ⅰ
答案(1)D (2)A
【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本节课咱们重点剖析的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岩层新老关系的判定,关键在于理解。
下课之后多总结、勤于思考,找时间把《创新设计》小本上的这节课的习题做完。
咱们明天给大家讲解相关的习题。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