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ppt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ppt课件36张

《我与地坛》ppt课件36张
3用词上:用“浮夸”“炫耀”修饰“琉璃”“朱红”用词准确生动, 两个形容词感情色彩强烈,在矛盾对立中产生强烈的效果,反衬出 地坛四半年后的荒芜与衰败。
第二次
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景物的?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 特点?园子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蜂儿——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比喻
(让人感受到蜂儿停在空中时翅翼振动形成的
第二次 (5)
第三次 (7)
第一次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 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 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改为“四百多年里,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古殿 檐头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的朱红淡褪了”,怎么样?
不好
1、句式上:原句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 语动词提前,强化了动作,更有了力度,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 强化了一种凋零衰亡的味道,这也映照了作者的遭遇与心境。
2、结构上:与上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的句子结构是一致的。接着写它剥蚀了褪淡了,句型上构成了呼 应关系。
目录
壹 知人论世 贰 整体感知 叁 文本研读
知人论世
走近史铁生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 1969年,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72年,双腿瘫痪。 1981年,患肾病。 1998年,患尿毒症,隔日透析维 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 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去世。
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 植给一位病人。
农神。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二两个部分。
我与地坛
地坛给我的生命感悟
我与母亲
母亲给我的生存启发
文本研读

《我与地坛》ppt课件(55页)

《我与地坛》ppt课件(55页)

三点作用 :
衬托人物心情
引发生命思索 本身即是心得
生命心得
是顽 一强 种的 幸活 福着
降死 临是 的必 节定 日会
地坛
荒凉冷落: 荒凉但并不衰败:
对我的启示
“死是一件不必 急于求成的事 〞 “剩下的就是 怎样活的问题
第一次涅磐
小结: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 苦的,他必需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 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 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 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
5、颓墙:
表示心里平静。
颓:坍塌,倒塌。
另读“熨〞(yùn),如“熨 斗〞。
思索:
1:这部分大意是在写什么?请用简单的几个字概 括。
〔我与地坛〕
2:在这部分里作者主要是用什么表达方式来写地 坛的景物的?
〔描写〕
我与地坛之间有什么缘分?
①“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 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准备十八岁》袁丽娟
抗争苦难
不雨花犹落, 无风絮自飞, 人生如花似絮, 即使不遇风都会谢,会死。
躲避苦难
事例3:桑兰,著名体操运动员,
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但,这
是在1998年7月21日。那是在美国
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的体操赛
场。只是一次赛前训练,17岁的桑
兰的一个没有做完的手翻转体动作,
结束了她的体操生涯,她的伤势异
常严重:第5-7颈椎呈开放性、粉
碎性骨折,百分之七十五错位,中
枢神经严重损伤,双手和胸以下失
作业
1、朗诵第一部分,领会作者对生与死的 心得。
2、通读全文,领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谈谈你对生命的苦难的看法。

《我与地坛》课件

《我与地坛》课件
城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胜地之一。本课件将带您走进 地坛,分享我与地坛的深度交流与回忆。
概述
• 地坛介绍 • 为什么选择地坛 • 相关背景介绍
与地坛的第一次相遇
• 时间、地点、环境 • 初次感受、体验、想法
地坛的历史与文化
• 地坛的演变和发展历史 • 地坛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 地坛与北京文化、历史文化的联系
与地坛的深度交流
• 参观地坛的感受 • 体验地坛文化、历史 • 与地坛中的人们交流、交流中的收获
与地坛的回忆
• 留恋、感悟 • 成长、感性认识 • 对于地坛的期待和愿景
总结
• 地坛带给我的影响和启示 • 地坛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未来发展前景 • 对于自己的发展和未来的影响

《我与地坛》ppt课件(30页)

《我与地坛》ppt课件(30页)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 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 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 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 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 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 为对精神“伤残〞现象 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 家不同,他把写作当作 个人精神历程的表达和 探究。
掌握词语
1 沧桑:(cāng sāng) “沧海桑田〞的略写。喻世事变化很大。 2 剥蚀:(bō shí) 物质表面因风化而损坏;腐蚀。 3 坍圮:(tān pĭ ) 坍:倒塌;圮:毁坏。因倒塌而毁坏。 4 亘(gèn)古不变: 自古以来一直都没变化。 5 捋〔:lǚ) 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 6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 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 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 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 的。〞儿子沉醉在自己的痛苦中,来 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 亲的痛苦。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 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步履茫然 又急迫。〞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 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 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 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 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 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 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
这样一个母亲,为什么注定是活 得最苦的母亲?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 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 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 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 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 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这个时候儿子对母亲的爱是什 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散文界甚至公认它是近年不可多得的 优秀作品……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写作去回 忆自己过去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废以后的 心路历程,它是回忆,是自省,弥漫着浓 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 〞

《我与地坛》ppt课件43张

《我与地坛》ppt课件43张

“摔开万道金光”(夸张) 露水
生命启示
生活得优雅、淡定、从容。
①生活得快乐、悠闲、自在; ②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 标。
按自己的方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无 拘无束,自由,靠自己的量行动来改变 自己的生活轨迹。
要获得重生、新生,需要耐得住寂寞, 必须像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
虽微小、短暂,但即使面临死亡也精彩度 过,而不是消极此他 不得不靠着血液透析才能维持生命。
这要换作常人,早已对生活失去信心,然而从他的《病隙 碎笔》里可以看出,他依然对生活充满了憧憬,他对人生有 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就连莫言也称他是一个杰出且伟大的作 家。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史铁生在北京逝世,这一 年他59岁。
整体感知
课文是节选,这篇散文分为两部分,分别揭示了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我和地坛的关系 自然之理、生死之思——景物中的哲思 第二部分:我和母亲的关系 亲情之念、生存之道——细节中的情味
第一部分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一叩缘
我与地坛之间有什么缘分?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2段: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 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 年。 第3段: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 忽地残废了双腿。……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 备好了。 第4段: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 离开过它。 第5段: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 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落日依旧灿烂 雨燕依然高歌 孩子依然嬉戏 古柏依然镇静 暴雨依然灼烈, 秋风依然味道
生命的永恒 生活的信心
作者描写了这些独特的景 物,写出了任何一种生命 都按照自己生命的律动, 演绎着生命的精彩的哲理, 使作者释然和坦然,自己 也要坦然面对命运,精彩 地活着。

高中语文·课件: 《我与地坛》 (共28张PPT)

高中语文·课件:  《我与地坛》 (共28张PPT)

地坛里各种植物和动物的蓬勃生机
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 微、弱小却活得精彩的生命们向史铁生昭示着: 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 次 ,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6、找到“生与死”的答案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 了。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 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也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信心。 带着这种心胸去观察,地坛呈现在面前的又是一番什么 景象呢? 气象万千 肆意雕琢 身体残疾 不能改变 精神不变
阅读第一部分回答 1、 当初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 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 2、那时,作者眼中的地坛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 (荒芜)
3、 自从那个下午作者无意识中进了地坛,就再也没 有长久地离开它,一呆就是15年。请问:北京的好去 处多了去了,为什么单单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 子呢?
我与地坛
史铁生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 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 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 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 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 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 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 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 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 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 《务虚笔记》、 《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 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 《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与地坛》ppt课件25张

《我与地坛》ppt课件25张

的 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
形 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
象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
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
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
的 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
形 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
象 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
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隐忍宽容
②“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
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
母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 亲 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可以
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
她回去。’
苦难与伟大
早年,“我”对母亲的爱怀着怎样的态度?

母 亲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
的 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
怀 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
念 与
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自怨自艾,丝毫没有关注母亲
如今,“我”对母亲的爱又怀着怎样的态度?
缘 二是“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
地 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坛 三:遭遇相同
我出生时,园子历
经变故,从繁华到 地坛 我
荒芜
而“我”也在最狂妄的 年龄残废了双腿,失魂 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我与地坛》ppt课件24张

《我与地坛》ppt课件24张

四、快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待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 有些事需要儿子自已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 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 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 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 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 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 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 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四、快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0.第三次描写的地坛景象有什么特点? 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 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 息都深深地打动“我”。这些景象充满生机。 作者获得的启示;时间是永恒不变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活出精彩,要 热爱生活。
二、知人论世
史铁生(1951一2010),1951 年出生于北京,中国作家散文家。代表 作品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碎笔》等。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 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他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 缘,此后的 15 年间,“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 400 多年沧桑的古园中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地坛使史铁生学会了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要出生的问题; 他的母亲使他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 ”都给过史铁生生命的启示,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

《我与地坛》ppt课件29张

《我与地坛》ppt课件29张

第5-7段:在地 坛中怀念母亲。
第8段:回忆母 亲来地坛找自己, 表达痛悔。
第9-10段:真正 体会到母亲命运 的艰难、坚忍的 意志和毫不张扬 的爱。
任务二:学习第一部分,赏析 写景段落,品味“我在地坛”
与地坛之缘
作者为什么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或者说作者与 地坛是缘分)
①住得离地坛近,而且搬家越离地坛近,空间上的距离之短,容易形成心理上 的感觉; ②更重要的是,后来作者确实与地坛相遇并相守了15年,并在地坛领悟到了生 命的真谛。 所以,地坛像是一位朋友、知己,甚至是精神导师,在史铁生生命最低谷时,给之情,体现自己对地坛的感情之深。
第一部分:对地坛的环境描写 和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任务一:诵读全文,整体感知两大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对地坛的环境描写和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01 第1段. 交代地坛是古园,荒芜冷落。 04 第4-5段:我进入地坛和对地坛 的真实记录。
02 第2段:感觉自己与地坛的宿 命之缘。
03 第3段:感觉地坛一直在等待 我到来。
地坛悟史铁生
第5段是作者摘录自己曾经对地坛的描写,主要描写什么? 第3段写了自己进入地坛的情形,重点写了昆虫:蜂儿、蚂蚁、瓢虫、蝉蜕和露 水。这些大自然的弱小卑微生命,其实都有自己的艰难与挣扎,却都以自己独特 的方式生活着,展现出缤纷多彩的生命力量。
而史铁生与这些小昆虫也有相似之处:被人遗弃,和小昆虫、小草一样艰难地活 动。是这些微小的生命引发了作者的思考,思考怎样活着,领悟生命的力量。
地坛悟史铁生
【小结1】地坛让史铁生走出低谷,参透生死。
一方面作者心境与地坛的沧桑、荒芜、冷落意境相契合让作者在 地坛找到了归属感,能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己压抑的心情,与地坛 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 另一方面地坛的生命力,它面对生命的自在坦荡又能给绝望的作 者以启示,让作者感悟生命,平静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所以,第6段中,作者才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作 者也在起初的颓废迷茫后安心接受不幸,积极思考怎样活。

《我与地坛》ppt课件

《我与地坛》ppt课件

活动一 怀念地坛:雕栏玉砌不在,荒芜古园犹存 1.地坛在当时基本上是一座废弃的古园,很少被人记起。 但对于作者而言,这里是可以逃避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更容易看到时间和自我。 我看到了什么样的地坛? 自由诵读三分钟,用笔勾画出主要写景的段落。并概括出 风景的特点和所蕴含的生命感悟。
譬如(pì)
熨帖(yù tiē) 猝然(cù)
步履(lǚ)
倔强(jué)
隽永(juàn)
1.感受地坛景物的特点,体会地坛对于作者的

生命意义。

2.赏析怀念母亲的文字,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沉

的怀念和悔恨。

情境任务
《我与地坛》自1991年面世之后,获得颇多赞誉,如作家韩少 功说:“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也完 全可以说是丰年。”作家曹文轩说:“《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 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字字句句昭示‘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的 主题。几十年的病痛对他的折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承受力,这 种磨难早已融合进他的思想和灵魂。”恰值史铁生逝世12周年之际, 班级要举办一次以“怀念”为主题的读书会,跟随史铁生重回地坛, 跟随他看景,跟随他思考,跟随他怀念母亲。
在《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写道:“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 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着你去看看吧。’还没来得及看菊花,母亲就永远地走了”“又是秋天,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了,在五彩缤纷的花海中,还记得母亲的话:‘要好 好活……’”感情是如此地逼真,痛苦又是如此地深厚,以至于在梦中都是 母亲的印象。在《庙的回忆》中,史铁生写道:“母亲,她的灵魂并未消散, 她在幽冥之中注视我并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已在幽冥中与她会合, 她才放了心,重新投生别处,投生一个灵魂有所诉告的地方了。”他把心底 对母亲的想念转化为对母亲无尽的回忆,母亲生前是史铁生坚强的支持力量, 去世后仍然是拯救他、鼓励他好好活下去的理由。

《我与地坛》ppt课件43张

《我与地坛》ppt课件43张
史铁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 2、把握文章主旨。 3、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历程,敬重生命。
阅读第二节,说说作者一共回忆了与母亲之间的哪几个故事?


母亲在家中等“我”


3 2
1
母亲送“我”出门
母亲去园中找“我”
自学指导一 (5分钟)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母亲 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2.从母亲解决难题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 位母亲?(提示:作答时先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再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3.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亘(gèn)古不变 熨(yù)帖 猝(cù)然 倔强(jué)(jiàng) 恪(kè)守 窸窣(xī)(sū)
我与地坛
①(1-4段) “我”与地坛的缘分。 ②(5-7段) “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我与母亲
①(8-10段) 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②(11-17段) 写“我”的创作取得了成功,母亲却不能分享 “我”的快乐。
(1)“我”家与地坛很近。
(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 “我”残疾),是“我”的一个宁静的逃避所。 (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 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史铁生散文的四个特点。
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平实的文字吸引,更会情不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荒芜但并
不衰败,宁静而充满活力,使“我"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生命的
律动,唤醒了我强烈的生命意识。
找到第三、五段的景物描写,分析各有何特点?有何区别?

《我与地坛》ppt课件48张

《我与地坛》ppt课件48张
我与地坛
导入新课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 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 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 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其实,这段话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诠释。现在, 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心灵的圣殿——地坛,认真品味作品中的哲思妙语, 用心感悟作者对“生与死”的思索。
曾有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也是每天都到这园中来,来唱歌,唱了好多 年,后来不见了。他的年纪与我相仿,他多半是早晨来,唱半小时或整整唱一个上 午,估计在另外的时间里他还得上班。我们经常在祭坛东侧的小路上相遇,我知道 他是到东南角的高墙下去唱歌,他一定猜想我去东北角的树林里做什么。我找到我 的地方,抽几口烟,便听见他谨慎地整理歌喉了。他反反复复唱那么几首歌。“文 化革命”没过去的时候,他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我老也 记不住这歌的名字。“文革”后,他唱《货郎与小姐》中那首最为流传的咏叹调。 “卖布——卖布嘞,卖布——卖布嘞!”我记得这开头的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 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 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 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 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 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 《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 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我与地坛》ppt课件28张

《我与地坛》ppt课件28张

课后作业
以“生命的意义”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400字的演讲稿。
——史铁生
生命中虽会遭遇不幸,仍 应活出自己的精彩。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 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 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 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 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 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 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 神难题。
蜂飞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竞相生长 生机勃勃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 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 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 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 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 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 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 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 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品味文章沉静、优美、绵密的语言 特色,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艺术。
2.思维目标:了解作者在双腿残疾后在对地坛景 物的观照中获得的生命启示。
3.审美目标:感受文章的文辞之美、体悟母爱的 崇高和伟大。

《我与地坛》ppt课件

《我与地坛》ppt课件


整体感知
文章分为两部分,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两部 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我与地坛、我与母亲

深入研读
现在的地坛在史铁生的眼中,有个什么特点?
荒芜 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很少被人记起。
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地坛史铁生为什么如此痴 迷呢?
一个是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 双腿”的人,一个是历尽四百多年岁月沧桑而 被废弃的园子;一个由狂妄而自卑,一个由繁 华而荒芜。他们有着共同的被“遗弃”的命运, 有着同样一颗受伤的心,所以才会有着对话与 交汇的可能。很快地,他消极颓废的精神状态 和地坛融为一体。
请大家写80字的随笔介绍你的精神家园。
面对挫折如何调节自我疏解压力,找到精神家园?
面对挫折如何调节自我疏解压力,找到精神家园?
面对挫折如何调节自我疏解压力,找到精神家园?
面对挫折如何调节自我疏解压力,找到精神家园?
面对挫折如何调节自我疏解压力,找到精神家园?
面对挫折如何调节自我疏解压力,找到精神家园?
身残志坚,创作丰厚,富有文采。在 痛苦挣扎后,坚强的生命力令人感动。
在《我与地坛》中,我们一起来感受 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坚强的生命意志。
地 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
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
帝王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 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 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 面积六百四十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 护单位。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 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 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 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 爬得不耐烦了,累了 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 ,寂寞如一间空屋;在草叶上滚动,聚集露,水 压弯了草叶轰 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加无私,更为崇高,因而也更具有人格
美、人性美,是人间爱的极致、美的极致!
地坛 “我” 母亲
珍爱生命 体味人生 要有坚忍的意志 要理解他人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生命中的苦难的看法。
事例1:世界著名的走钢丝人卡尔.华伦达曾说: “走钢丝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他的都只是等 待。”他每次都是以这种态度来走钢索的,每 次都非常成功。但是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表 演时,从75英尺高的钢索上掉下来死了,令人 不可思议。后来也是走钢丝的华伦达太太说出 了原因。在表演的前3个月,华伦达开始怀疑自 己“这次可能掉下去”。他把精力用在避免掉下 来 上,而不是用在走钢索上。
*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唯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请结合词的上阙,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 愁”的具体内容。 ① 楼北望,看见寒草连天的荒败秋景; ② 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陷于金人之手; ③ 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问题二: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 结果如何? 是否该去死? 为什么来这个世上? 怎样活?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 人的一个事实,不受 人的控制,而且只要 出生就必定会死亡, 不必着急。从此,他 摆脱了自杀的念头, 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地坛的沉思


听录音,圈点勾画: 找出文章中直接描写母亲的段落, 归纳作者是如何把深沉的母爱描写 在默默无言中的?
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 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 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 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 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三)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
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 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 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 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 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 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 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 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 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 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 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 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 的味道。
(二)用直接心理描写表现母爱的深度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 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 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都有 过母亲的脚印。
(三)从“我”的角度,侧面烘托,写出母 爱的力量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时间,她是怎样心
(二)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
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 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 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 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 息。 理解: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
问题补充: 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 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 我…… 提到过 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 一座废弃的古 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 园…… 荒芜冷落 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 得如一片野地,很 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少被人记起。 同病相怜
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北京市人,当代著名小说家, 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 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 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 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 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 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 得1983年 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 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 平湾》《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2010年病逝。
一位疼爱且理解儿子的母亲,一位沉默 而不张扬的母亲,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 母亲,一位含悲而不外露的母亲,一位 坚忍而伟大的母亲。
6、……我对母亲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痛悔、热爱、思念、感激与敬佩
作者回忆母亲,深深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痛 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 在愁苦之中、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不张扬, 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韧的伟大的。
Hale Waihona Puke (一)用无声的行动描写展示对母爱的理解
1.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 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 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 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身影。
2.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 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地坛被人遗弃
作者被社会遗弃
详读细品
找出课文的几次主要景物描写,体 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
(一)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
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 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 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 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 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理解: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 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 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 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 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 己 。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阳正, 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 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 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 几杖复何铭? 古人写诗很讲究诗歌意象的塑造,这首诗就是一 个很好的范例。 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 赏析。
躲避苦难
事例2:美国加州的一位模特在1983年出了 车祸,摔断了被她视为最大本钱的两条腿, 她并没有绝望,而是充满信心地来关心周 围的事情。当她以轮椅代步时,她发现自 己使用的轮椅很不方便,就找了两位从事 工程技术的朋友改良其功能,将它变为很 好用的轮椅,并推销给残疾者使用,不到 两年,她的公司已经成为加州业绩最好的 公司之一。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备受打击,但仍然抗争 不屈的形象,诗人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人积 极参加政治革新,后遭打击,也曾产生过退隐念 头,但从蜂、鹤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并以蜂、 鹤自励,表明要像蜂那样勤劳勇敢,像鹤那样志 趣高尚,进德修身,心存社稷的形象。 诗中的“我”在被排挤出朝廷之后,饮酒调节精 神,抚琴陶冶性灵,寄托高洁情怀。表现了诗人 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作的精神。面对不平 的现实,诗人对朝廷的“有士不用”也隐隐透出 内心的不平之气。
作者最为痛惜的是母亲早逝,仅仅活了四十九岁, 再也看不到到儿子的出息。作者对文学成就的追求, 为母亲也是一个动机,母亲却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 品的一天,没有看到儿子作品的获奖的一天,未能 分享儿子的快乐。作者对母亲的悼念真是魂牵梦绕, 痛切心肺。

残疾人的母亲,她们比平常的母亲更
为痛苦,更为不易,她们注定是没有回报 的,她们是一辈子的苦役,所以她们的爱
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
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你们觉得母亲的一生会给作者什 么样的生存启发呢?
作者从地坛“荒芜并不衰败”的景象中感 悟到:要珍爱生命,要体味人生。 从母亲的一生中他悟到:要有坚忍的意志, 要理解他人。
导学案相关问题:
4、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我“曾经给母亲出了 一个怎样的“难题”?
利用苦难
事例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有一片纯沙漠地 带。所谓的纯沙漠,就是年降雨量不足一百毫米, 又没有水灌溉的地方。然而,就在这无雨无水,干 旱,盐碱,人称“死亡之海”的沙漠里,却有着一种 古老树种----胡杨树。无论是站着的胡杨还是身躯 弯曲或者扑倒在地的胡杨,在它的脚下,均不见有 一棵小草在生长。干裂得张着大口的地面上,弧形 的裂纹,一环套一环,直接苍天。胡杨树,千年不 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面对不幸,面 对坎坷,它们竭尽全力抗争,显示出生命超乎异常 的伟大。 -----《准备十八岁》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 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 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 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 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 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 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 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 心魂,看这心魄的可能与去向。” 这也是作者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均贯穿 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本篇尤其如此,阅读本篇,就是 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明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第2部 分,第2小节,“她知道……她知道…… 她知道……她又担心……她只是不知 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 疼爱、理解、体谅、宽容,但是又充满 了担心和不安,想阻止而又不能。
导学案相关问题:
5、概括母亲的爱的特点?概括母亲的形象 。
明确: 宽容,毫不张扬,沉重。
抗争苦难
事例4: 美国总统林肯21岁时经商失败, 22岁参选州议员失败,24岁经商又失败, 26岁丧妻,他伤心得几乎崩溃。到 49 岁时,他先后经历了10次竞选失败,但 他并不气馁,到52岁时,终于当选美国 总统。
战胜苦难
理解: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 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 来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 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 人内心的深处。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 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 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 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 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里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 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 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