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西医临床医学是指中医学和西医学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培养有扎实的中西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学人才,能够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的理论和技术,提供更全面、高效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西医理论教育的融合。
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需要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机融合。
通过中医和西医的基础理论教育,使学生对中西医学的特点和优势有深入了解,在理论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的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其次,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西医临床医学需要学生具备在实际临床环境中应用中西医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准确地进行中西医学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诊断判断,并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处方。
为此,学校和医院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临床实践教育,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第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西医临床医学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与其他专业的医学人才进行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医学问题。
学生应该学习和了解其他医学专业的知识,如生物医学、药学、医疗管理等,以便能够更好地与其他专业进行合作,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最后,人文素质的培养。
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能够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学生需要学习医学伦理、患者沟通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关怀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温暖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视中西医理论教育的融合,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关注人文素质的培养。
通过这些方面的培养,可以培养出具有中西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综合性医学人才,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医院的应用研究
泸 州 医学 院 学 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0 1 3年
第3 6卷
第 5期
J o u r n a l o f L u z h o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Vo 1 . 3 6 No . 5 2 0 1 3
中西 医结合 临床 护理人 才培养模式在 中 医 医院 的应 用研 究
理 人 员不 仅 掌 握 了 中 医基 础 知 识和 中 医护 理 操 作 技 术 ,而 且能 够 熟 练 运 用 中西 医 结 合 的 护 理 方 法 , 综 合 素 质有 了 明 显 提 高 。
结论 : 实 施 中西 医结 合 临 床 护 理 人 员 规 范 化 培 训 , 有 利 于 中医 医院 护 理 队 伍 的建 设 和 中西 医 结 合 护 理 工 作 的 I t l  ̄ * j r 开展 , 能 真 正 实 现 中 医 医院 “ 西 医不 落 后 , 中 医要 领 先 ” 的发 展 目标 。 关键 词 中西 医结 合 临床 护 理 : 护士 : 培养 模 式 文 献标 识码 A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0 — 2 6 6 9 . 2 0 1 3 . 0 5 . 0 4 1
A b s t r a c t 0b j e c t i v e :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m o d e a n d e f f e c t o f n o r ma l i z e d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n u r s e s o f i n t e g r a t i v e C h i —
新时期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医见习医生制临床教学实践
新 时期 中西 医结合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中医见 习医生制 临床教学实践
— —
朱乔青
应航
姚 定 国
浙江 中 医药 大学
杭州
3 1 0 0 5 3
摘要 : 【 目的】 针对 目 前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的弊 端, 探讨适应 医学模式转 变和 中医药创 新发展 需求的中西医结合本科 人才培养新模式。[ 方法】
通过 中医临床教 学“ 见习医生制” , 将 中医、 西医临床课程 的课 堂 , 从 学校搬到 医院 , 从教 室搬到病房 , 从 大班变成小组 , 从 学生转 变为实 习医生 , 从 而将 中医、 西医临床课程各 自为政转变为互相 融合 。[ 结果] 建立 了 5个师承教 育基地 , 组建 了 7个教 医双 馨的教 学团队 , 培育 了一批 专业思想稳 定
基金项 目: 浙江省卫生厅资助项 目( 2 0 1 0 Z R 0 0 4 1 ) ; 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 区资助项 目
F u n d p r o j e c t :P r o g r a m S u p p o r t e d b y 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i a l H e a l t h c a r e D e p a r t m e n t( 2 0 1 0 Z R 0 0 4 1 ) ;s u p p o r t e d b y C r e a t i v e
关键词 : 中西 医结合 ;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 G4 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5 0 9 ( 2 0 1 3 ) 0 2 - 0 1 9 9 - - 0 2
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为了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中西医结合人才,需要探索一种基础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做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首先,培养模式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
中西医结合涉及国内外的多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因此,学生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既学习传统中医和西医的理论知识,又进行实验室技能培训和临床实践。
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实验室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学到更全面的知识。
其次,培养模式应该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西医结合领域面临众多未解之谜和挑战,需要学生具备科研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研项目。
培养模式可以设置科研导师制度,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同时,学生还应该培养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三,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开放的学科领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能够与不同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
培养模式可以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参与学术交流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与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交流,并开展合作研究项目。
最后,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生应该通过参与临床实践、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
培养模式可以通过与医院合作,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亲身参与诊疗工作,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强化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并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只有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推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现状研究
感谢观看
3、课程设置: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中医、西医及中西 医结合方面的课程。中医方面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西医 方面主要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中西医结合方面主要包括中西医结合 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等。此外,该专业还注重人文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人文课程和科研方法等科学课程。
三、实施策略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将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相关课程进 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同时,应该注重实践课 程的设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项目。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教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应该加强中西 医结合预防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教育投入:增加对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教学设备的更新和 完善,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中西医结 合教育的发展。
3、师资培养:加强中西医结合教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 养和教学能力。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 讲学和交流,同时派遣教师赴其他机构学习交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3、科研领域: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科研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可以针对中医和西医的结合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更多有效的诊疗方法和 技术,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参考内容二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预防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在保障人民群 众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人才的培 养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次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最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总之中西医结合医学专 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部门医疗机构及社 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西医结合 医学人才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人员配置和人才培养
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人员配置和人才培养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人员配置和人才培养瑶臣猎头10-10-27 16:15:11 关注度:169近20年来,在国家的引导和支持下,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迎来了改革的春天,医疗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新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医、教、研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综合医院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目前以“中西医结合为基础,特色专科门诊,专科专病病房”的医疗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
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人员配置和人才培养问题必须服务于医疗模式的转变,根据我们较为成功的经验,兹对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人员配置和人才培养做探讨如下。
1、人员配置1. 1门诊1. 1. 1走特色专科门诊之路目前,综合医院西医各科细分专业越来越细,因此要认真结合本院具体情况,找准西医科室薄弱环节及西医疗效不理想的一些疾病,发扬中医的传统优势,走特色专科门诊之路,以便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优良的中医医疗服务。
循证医学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中医)在诊治老年慢性病、心理疾患、功能性疾病、心脑血管病、脾胃消化病及风湿免疫病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故在门诊应设立覆盖上述优势病种的中西医结合(中医)专科或专病,如中医儿科、中医妇科、中医肝病、中医肾病、中医脾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中风、风湿病、肿瘤、高血压病及皮肤病等。
此外,应打破传统的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的常规模式,针对不同疾病,准确地选用针法、灸法、按摩及气功等疗法,设立中医针灸、推拿、中医外科等专科门诊。
1. 1. 2走名中医、名专家的精品路线“西医认门儿,中医认人儿”,患者看中医愿意找有名的中医或有绝活的科室。
同时,中医学术流派很多,每个医生都有各自不同的临床实践经验,要尊重中医学术,发挥每个医生的特长。
故在发展特色专病专科门诊的基础上,要逐步创出中医科的精品,树立品牌,培养推出在当地叫得响的名中医和名专家,走名中医、名专家的精品路线。
中西医结合医院人才培养规划与思考
中西医结合医院人才培养规划与思考作者:汤媛媛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3期摘 ;要:在医疗改革逐步向前发展的今天,医疗市场的形成,医院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
在如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医院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保持发展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走“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道路。
对我院来说,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与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效能,是医院过去、现在、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因此,必须充分重视人才培养工程,才能在世纪之交复杂多变的形势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院;人才培养;实践医疗行业竞争正随着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而日益加剧,无论是国有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正面临着如何在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
医院在争取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必须制定出与内部情况相匹配的医院发展策略。
为提高临床卫生技术水平,努力造就一批医学创新团队,提升我院医学科技总体水平,加强我院临床医疗、科研和管理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并不断提高我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我院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规划:一、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主题思路: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各项人才政策,建立一套良好的人才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我院年轻骨干人才的作用。
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培养与引进并重,稳定队伍,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优化环境。
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我院医疗卫生需求相适应,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二)主要目标:一是发展人员总量:“十三五”期末人员总数达到1200人,卫生技术人员达970人,强化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人员队伍建设,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和中西医结合人员占执业医师总数比例不低于6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60%;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的比例不低于70%;二是优化人员结构:力争通过五年的发展,专技人员硕博比例达45%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25%;三是培养及引进人才:通过名中医培养、师承学习、西学中培训班、专科继续教育等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及中青年骨干等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力争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1-2人,学科带头人5-10 人,学术骨干40-50 人;并建立和完善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到2020年全院专科护士数达20人。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现状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现状中西医结合是指在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从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科研创新和行业需求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探讨。
一、培养体系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两种途径。
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其中本科教育是主体。
继续教育则包括各类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人才培养。
二、课程设置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突出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同时也要兼顾两种医学体系的特色。
一般来说,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课程,以及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现代医学课程。
此外,还应设置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其中,案例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临床实践中的问题。
此外,讨论式教学、PBL教学等教学方法也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环节。
学生应参加临床实习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活动,以加深对中医和西医的理解和应用。
此外,学生还应参加各种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科研创新中西医结合是一门创新性的医学体系,需要不断地进行科研创新。
学生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了解最新的医学技术和研究成果。
同时,学校也应为学生的科研创新提供支持和鼓励,如设立奖学金、举办学术会议等。
六、行业需求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应满足行业需求。
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由于其服务对象多为慢性病患者和中老年人,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在时代发展中,人们越发重视医疗服务,尤其是临床医学。
中医和西医在发展中逐渐出现融合趋势,且结合也基本达到了规范化与科学化。
为此,要在结合中西医的背景下,培养出很多临床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
文章主要分析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中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模式。
标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不足结合中西医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上存在一些不足,其主要表现是:培养人才的标准没有统一;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化;教材内容不够合理;培养人才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二、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的措施1.培养人才的标准统一化在培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学人才中,制定培養人才的标准是核心内容,各级教育单位必须引起重视,提高医学本科阶段的教育力度。
与此同时,要调整人才的知识结构,以达到均衡状态。
培养人才的主要阶段就是本科,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设置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课程,并制定出培养人才的合理方案。
此外,从本科教育慢慢过渡到研究生教育中,实现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有序和连贯,加强培养人才模式的研究,提供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人才的可行性依据。
2.规范化、科学化设置课程中西医结合的传统临床医学教育一般组成是中医与西医,即简单组合中西医,然而这种简单化组合达不到中西医实质上的结合。
所以,要重视探索与研究中西医间的有效连接点,借助实践应用和理论知识方面的有机联系,构建互补优势。
与此同时,要借助中西医的相关知识,对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属性、发病症状与特征等进行分析,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科学化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
在学习结合中西医的理论知识,并掌握结合中西医的实践方法之后,学生可以对病因进行准确分析,在对病情进行准确诊断的前提下,有效治疗疾病。
另外,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必须科学化且具有可行性,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而言之,结合中西医的临床医学课程在设置时必须与实情相符,与医学治疗实际相结合,体现出科学的规范性,提供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人才的保障。
中西医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人数 更少 , 与社会 需 求具 有 明显 差距 。可 以预 计 ,
5 完善课程体 系, 注重完整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课 程 结构是 否 合理 决定 了学生 能否 具 备 良好 的专 业 知识结 构 。我 院在 该专 业 的课 程 设置方面 ,
深化课程体 系改革 , 断地、 时地更新课程 内 不 适 容, 保证课 程 的实用性 、 沿性与 先进性 。 前
WA S egfn IYn- og N hn -a ̄L i dn g G n uU ie i r i nlC ieeMe i n, azo 3 0 0 C i as nvrt o a t a hns dce L nh u7 0 0, hn sy fT d i o i a
g ̄t a t Ba e n s ca e d n e urme t fa pid tlnso tg ae rdt n lC iee a d l r o sd o o iln e sa d rq i e ns o p l ae t fi ertd ta io a hn s e n i n
完 善 课 程 体 系 , 强 西 医 基 础 课 程 , 合 中 医 课 加 整
的特 定历 史 条件 下 产 生 的 , 其源 头 可 以追 溯 到 1 6 世 纪西 医传 入 中 国 ,7 纪 中叶 中 西 医汇 通 派 产 l世 生 。 0世纪 5 代 , 2 0年 在党 中央“ 坚持 中西 医结合 方
新 的挑 战 。为 了适 应社会 需求 , 适应 我 国高等 医药 院校 中西 医结合 教 育事 业发 展 的需 要 ,全 国各 中 医 院校相 继 开设 了中西 医临床 医学专 业 。 我 院 ( 肃 中医 学 院) 2 0 年 向 国家 教 育 甘 于 01 部 申请 中西 医 临床 医学 专业 , 制 为五年 制 本科 , 学 当年 获批 为 目录外 专 业 , 同年 开 始 招 生 。20 09年 1 , 专业被 国家 教育 部确定 为“ 国高校第 四 0月 该 全
中医全科医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中医全科医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随着社会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全科医生的角色日益凸显。
中医全科医生是指在中医药全科医疗服务领域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主要开展中医诊疗、针灸、推拿、中成药治疗等工作。
为了培养高水平的中医全科医生,需要不断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探索,以适应社会对中医全科医生人才的需求。
1. 整合学科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传统的中医学医生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学习,但对于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足。
为此,需要整合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康复医学等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综合医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其具备全面的临床诊疗能力。
2.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临床技能中医全科医生需要掌握中医诊断、治疗方法,同时还需要具备基本的西医临床常识和技能。
针对中医全科医生的实践教学需要更为注重,包括临床实习、病例分析、技能操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在实践教学中,应设置多样化的临床场景和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3. 强化中医药文化教育,提升专业素养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全科医生的根本,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全科医生应尽的责任和使命。
应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高其对中医药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专业素养。
通过中医药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优势,从而更加坚定地投身于中医事业。
4. 强化实践锻炼,拓展职业视野为了增强中医全科医生的实践能力和拓展职业视野,应加强实践锻炼环节,包括参与临床科研、行业交流、国际交流等活动。
通过参与实践锻炼,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拓展自己的职业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1. 规范教育教学流程,提高培养质量为了实践中医全科医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规范教育教学流程,提高培养质量。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卓越人才的思考
关 键 词 人 才培 养 中西 医结合
中图 分 类 号 R — 3 20 1
教 育学
A 文章 编 号 1 7 - 9 X(0 1 0 — 0 1 0 6 2 3 7 2 1 )3 0 0 — 3
文献 标 识 码
对 现 有 的 以 培 养 实用 型专 门 人 才 为 目标 的 培 养 在 此基 础上 , 中西 医结 合 学科 的发 展前 沿 和 最新 研 究 动态 的跟 踪 ,也 是 卓越 人 才 培养 的重要 内容 。 体 系 已经不 能适 应 培 养 中西 医 结 合 专 业 卓 越 人 才
医学 的发 展 , 探求 运 用 新 技 术 、 手 段 、 方 去 新 新 结 合 医 学教 育理 念 、培 养 方 式 和 体 系 作 了一 些 思 展 、
考 , 探讨 如下 。 兹
的 着 眼 点
法来 解 决 临床 工作 中的 一些 复 杂 问题 , 断 提 高诊 不
1 . 培 养 具 有 较 强 的 职 业 能 力 和 明 显 的 专 业 特 质 2
1 专业知识 、 业能 力和人 文素 质是 制订培 养 目标 疗 技 能和水 平 。 职
是 培养 目标 不 仅是 人 才培 养 的建 构基 础 , 是 制 的 卓越人 才 . 制 订培 养 目标 的重 要环 节 职 业 能 也
订 教 学 计 划 、 定教 学 内容 、 织 教 学 过 程 的 重要 力 是 指从 事 中西 医结 合 工 作 所 必 须 具 备 的 各 种 能 确 组 依 据 。培养 目标 的制订是 实现 终极 目标 的前 提和 基 力 。 专业 特 质 就 是 从 事 中西 医结 合 工 作 所 必 需 的
沿 和研 究动 态的卓越人 才 ,是制 订培 养 目标 的基 本 ( 史 ) 病 采集 能 力 、 医患 沟 通 能 力 、 卫生 法 规 运 用 能
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卓越人才的思考
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卓越人才的思考
中西医结合是一种融合中医和西医优点的医学体系和治疗方法,能够
更全面地诊断和治疗疾病,因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
为了培养
中西医结合专业卓越人才,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育培训要素全面:中西医结合专业需要学生掌握中西医学的相关
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和教育培训方面注重中西医结合的整体
性和通用性,兼顾医学理论、实践技能、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2.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中西医结合专业需要进行跨学科合作和交流,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
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3.促进学生的实践经验:学生需要有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适应中西
医结合专业的实际应用。
可以通过临床实习、模拟演练等形式,让学生亲
身参与,体验医护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加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
掌握。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除了学术成绩外,还需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多维度地考察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卓越人才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
同努力。
学校需要完善课程设置和教育培训方案,教师需要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学生则需要保持学习热情,积极培养综合素质和实践
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贡献。
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摘要:目前全科医学人才,尤其是中西医临床全科医学人才的匮乏已成为中医药参与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主要制约因素。
针对目前我国西医院校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分析当前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如何确定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基本模式、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如何培养中医思维能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科学安排临床实习六个方面做了探讨。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前言: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西医院校设置中医学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培养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发扬祖国医学的一个渠道。
尤其是近年来许多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均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方向,为培养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更优越的条件。
然而,目前我国对这类人才的培养,西医院校与中医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普遍存在缺乏整体优化模式、培养方式针对性不强、培养质量欠理想等状况。
现结合当前我国西医院校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做粗浅探讨。
1.如何确定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基本模式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卫生事业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切实需要呢?西医、中医院校开办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应该相同还是应该各有特色?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和完善。
故有人认为,当前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我院于2004年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较系统掌握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知识防治疾病的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
然而,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异质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科学,属于典型的不可通约的理论框架。
因此,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卫生事业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绝非简单的将知识相加。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1.学科设置:首先,学校需要设立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或学科,包括中医、中医药、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等相关专业。
同时,还要建设中西医结合的教学团队,由中医和西医专家组成,共同教授相关课程。
2.课程设置: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课程应包括中医和西医的基础理论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草药学、西医基础医学等,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课程,如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中西医结合诊疗等。
3.实践教学:在学校内部建立中西医结合的诊疗中心,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机会。
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习和应用中医和西医的知识,培养临床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4.研究与创新:学校还要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以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西医结合可以在医疗领域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医疗服务,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中西医结合可以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提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水平。
最后,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可以促进中医和西医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医学的发展。
总之,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和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医疗机构和政府需要共同合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为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和保障。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案1. 引言哎呀,大家好呀!今天咱们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说起这个,首先得告诉大家,中医和西医就像两位老朋友,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咱们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嘿,那效果可就不一样了。
想象一下,西医的精准和高效,加上中医的温和和调理,真的是如虎添翼!不过,要实现这个结合,人才的培养可得跟上,得把这两个领域的精髓都抓住,才行啊。
2. 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2.1 效果显著,患者受益首先,咱们得说说为什么中西医结合这么重要。
大家都知道,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身心疲惫,常常感到无精打采,去看医生的时候,往往是西医开的药,能治标,但治本的事儿就得靠中医来调理。
你想啊,有的人光吃西药,结果病好了,但身体却变得虚弱,像个干瘪的枣子。
而中医就像那位温柔的老奶奶,慢慢给你调理身体,让你重新焕发生机。
这样一来,患者不就受益了吗?2.2 多学科交叉,提升能力再者,中西医结合也是对医学教育的一种挑战。
咱们不能再局限于单一的思维方式,得多角度、多学科地看问题。
想象一下,未来的医生既懂得如何用西药治疗急性病,又能用中医的针灸、拔罐来调节身体,那可真是个全能选手!这就像是把“文艺青年”和“实用主义者”结合在了一起,既有情怀,又有实力,简直是医疗界的“金刚芭比”!3. 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3.1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那么,咱们该怎么培养这样的人才呢?首先,课程设置得丰富多彩。
比如,在大学的时候,开设一些中西医结合的课程,既要有传统中医的经典理论,也要有现代西医的最新研究,学生们能在课堂上进行碰撞,想想都觉得刺激!而且,教学方式也要灵活多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以致用,不至于到头来只会书本上的那些理论,成了“纸上谈兵”的人。
3.2 实习与实践基地的建立还有一点,实习和实践基地的建立也是至关重要的。
光靠理论是不够的,学生们得去医院、诊所,亲自观察、参与治疗,才知道中西医结合的实际效果。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我国中医与西方医学结合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基本上实现了科学化和规范化,培养了一大批尖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临床医学教学作为中西医结合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探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进而来达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有力推动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一)标准参差不齐尽管我国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时间较长,但是从培养现状来看,以研究生为主要对象,本科阶段依然将中医与西医完全分离开来,并未实现有机结合。
由于本科阶段缺乏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导致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完全脱节。
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本科阶段并未学习到中西医结合知识,传统的思维观念模式影响至深,并没有形成健全和完善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
(二)课程设置欠科学通过研究得知,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未将中医与西医有机结合起来,将二者完全孤立开来,这样的课程设置,势必无法培养出专业化、技能型、复合型中西医结合人才。
同时,中西医结合教学过程中,倘若仅仅将中医与西医简单的联系在一起,必然起不到中西医结合教育的作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依然存在偏科现象,在临床医学操作过程中,并不能将中医与西医有机关联起来,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1]。
(三)教材内容不合理目前,我国医学类高校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并不完全统一,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百花齐放。
从大纲结构和教材内容设置方面来看,可谓是杂乱无序,一些高校分别进行了中医、西医两门课程的设计,也有一些高校将中西医结合起来,进行了一本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编写质量层次不齐,基本上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教学用书体系。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相干性调研
WANG i ZH U Ho g。 We , n ZHANG Y hpig,t 1 S h o o M e c l Y n h uUn v riy, a gz o 2 0 9,C ia a — n ea . c olf dia , a gz o ie st g n h u 2 5 0 hn
准化研究的建议 , 以期 对 中西 医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提 供 变 革 依 据 和 决 策 参 考 。
关 键 词 : 西 医 结合 , 才 培 养 , 研 中 人 调 中图 分 类 号 : R—O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7 2 2 1 ) 9 0 9 0 1 0 —0 7 ( 0 0 0 —0 7 — 3
垦望墼查堡室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叭O年 9月第 3 卷第 9 2 1 期总第 42 1 期
中西 医结 合 人 才 培养 的相 干 性调 研 *
王 炜① 朱 虹① 张 艳 萍② 孙 峰①
摘 要 : 西 医 结合 人 才 培 养 , 先 应 对 教 育 体 系进 行 基 本 的研 究 。针 对 中西 医结 合教 学 中存 在 的 问题 , 教 学 双 方在 基 本 中 首 就 认 知 、 体评 价 、 学需 求 、 学 结 构 、 学体 系 、 学 标 准 等 方 面 的 看 法 进 行 调 研 , 出 了强 化 通 约 性 、 理性 、 总 教 教 教 教 提 学 系统 化 、 标
2 调 研 结 果 与 初 步 分 析
倾 向 , 3 选 项 的 认 同 率 超 过 了 5 ; 有 个 O 而学 生 的 认 同 则 相 对 集
中 , 得 5 以上 认 同 的 只 有 最 后 一 个 选 项 。似 乎 学 生 对 于 教 获 o 学 目的 的认 知 更 加 明 晰 、 为 执 着 。这 提 醒 教 育 者 , 纯 将 外 显 更 单
从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角度谈《中医诊断学》教学
从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角度谈《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学习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其对中医临床医师正确的辨证论治、确定诊法治则关系重大。
对于经过系统西医培训的“西学中”人员,学习及掌握《中医诊断学》,对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思维的建立及临床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
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启发对学习效果至关重要,笔者现从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角度对《中医诊断学》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1.《中医诊断学》教学方式思考1.1注重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思维中西医结合人才是指掌握中西医2种专业知识,并能够应用中西医结合思维进行科研和诊疗工作,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的劳动者。
他们往往已具备扎实的现代医学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用西医思维去理解中医,所以在中西医结合的学习中,临床思维转换很关键。
一些有西医基础的专业人士会认为中医缺乏科学性,主观性很强,而实际上,中医是在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反映的是自然科学的属性,需要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来理解中医学。
中医诊断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以西医诊断来一一对应,比如学习到中医的“脾”,中西医结合人员常联想到现代医学的脾脏。
这时教师就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二者的不同:中医的“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使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西医的脾脏则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富含血窦。
由此看来,中医“脾”的功能并不是单纯的脾脏。
中西医结合人员可以结合西医的临床经验,从中医角度学习疾病的特点,理解中医系统理论和哲学,重视中医辨证施治。
充分认识中西医是不同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二者融合,并不是所有的中医理论都能用西医来解释。
1.2认识中西医诊断学的本质差异中医诊断注重望、闻、问、切,关注患者的客观情况,以八纲辨证为总纲领,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为基础,结合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西医诊断包括问诊,即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中的视、触、叩、听,较之中医诊断,西医缺乏切诊,二者在体格检查中关注的内容及方向,各有侧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难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策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教研结合,改革考试及考核模式,对中西医结合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优化教学方案,形成一套新型实用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 At present,the cooperation trai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and puzzle in teaching practice of combinati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olu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such as enhancing learning interest and awareness of students,improvement teaching methods,increasing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combin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reforming examination and examination mode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od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optimizing teaching plan,in order to form a new and practic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mbin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Key words] Combin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Training mode;Teaching reform;Combin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高等医学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高级医药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的源头,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低[1]。
进入21世纪以来,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与免疫学学科相互融合,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同时医药等产业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急需大批具有广博知识技能、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2]。
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亦随着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及成果的涌现而发生了巨大变革。
为了较好地适应医学发展的现状,医学教育必须从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工作,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结构的重组及适当调整,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是我国的瑰宝,中西医结合也是我国特有的医疗模式,其目的和宗旨是综合中西医两者之长,充分吸收利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科学优势认识和揭示生命现象,使之互相融合、发展,共同促进,为人类健康服务[3-4]。
有调查[5]显示,初次就诊选择中西医结合医师的患者占了很大比重。
培养高素质的中西医复合型人才不仅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人民大众的医疗需求。
教学与医学事业的发展处于一种同步互动的状态,高等医学教育实践工作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中西医结合教育也是我国所特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
同时,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必将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构建的过程[6],因其自身发展的局限和既往条件的制约,还面临着许多难题。
中国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始于1955年[7],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
通过对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难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完善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1 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难题1.1 专业设置亟需进一步完善目前中西医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从属于中、西医学和中药学名下,中西医结合这一学科在许多院校中还不能独立设置成一个系别,多从属于中医学系的某个专业或只是其一个专业方向。
此种情况造成其教学目标欠清晰,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实施。
完善中西医结合的专业设置,明确其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为中西医结合教学实践服务,更好地发挥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院校整合优势资源,能够将教学目标和责任细化到具体的教学单位,增强了教职员工的教学意识,也有利于建立更好的激励机制和信息反馈体系。
1.2 中西医结合的优点很难发挥在当今的教学模式中,中西医教学的许多核心内容是中医学或是临床医学的再现,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未能在教学体系中完美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中西医结合课程的主干依旧是中、西医主干课程:就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主干课程而言,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而现代医学基础、西医诊断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各教学科目相对独立。
中、西医课程之间横向联系和纵向沟通少[8],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课程相对较少,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中西医两方面結合的模式少有。
循证医学时代的中西医结合要求两种医疗体系进行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9]。
②具有学科特色的教材及教学资料很难寻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同时体现中医学和临床医学特色的教材及资料仍较少见,现代医学在中西医结合教学中的知识比重较高,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余的精髓内容相对较少。
③人才梯队培养: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虽然从本科到博士已经覆盖,但是国家培养的为数不少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及博士毕业后从事科研或西医临床偏多,真正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并对中西医结合教学进行探索的相对较少[10],这也导致真正中西医兼顾的教师人才少之又少,给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带来一定瓶颈。
④中西医门户之见:由于种种原因,中西医两种医学之间仍存在很深的门户之见,一些中医认为西医治疗存在局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有的西医认为中医存在一定“不科学性”“中西医结合中不中西不西”,这给中西医结合在医疗界的接受度及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以上困难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当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低于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药学等专业,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佳,2013年某中医院校总就业率为79.81%[11]。
以全日制中西医结合本科教学为例,在五年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研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中医课程,还要学习医用基础化学、生理学、免疫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传染病学、生物化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等西医课程。
此外,对中西医间的联络学科还要很好地掌握,相较于临床医学系的学生而言,这种模式的后果会导致中西医结合的学生在西医课程上的学习存在不足;而相较于中医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在中医课程上的学习亦存在不足,最终在择业的时候上也面临着同样尴尬的境地,处在相对不利的位置。
同时,中西医结合实践场地的相对不足也制约着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
中西医结合培养人才模式和教育理念存在的缺陷也限制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12],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还需要形成新的临床思维,因此其必然需要更长的培养时间,需要更完善的培养机制,必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13]。
2 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改进措施鉴于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教学瓶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改进措施。
2.1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和提高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出这类人才须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同时要有配套的优秀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出的学生应是具有宽基础、广知识、高技能、硬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个人素质、综合能力和知识体系三者应协调和谐发展,具体如下:①在教学工作中,广泛征集师生的不同意见,在无法改变目前国内中西医结合专业设置的现实面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意识到中西医结合专业择业的严峻形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将学生的被动学习改变成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针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基础课学时不足、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情况,帮助其总结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的精髓理论及西医基础学科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和外科学的重点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根据学生今后的择业或考研方向,引导其分清学习的主次,理清重点内容,使教学符合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到事半功倍。
②教材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网络及现代科技优势,精选教学内容,科学制作教案,注重理论水平、知识深度及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突出新颖性、科学性,融合统编教材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花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大的成果,是教职工教研能力的体现,例如在最新诊断标准出台后,及时将功能性胃肠病ROME Ⅲ诊断标准传达给学生,与统编教材仍采用的ROME Ⅱ体系标准进行比较,通过对ROME体系一系列标准的简要介绍和横向对比,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学习;利用维普、万方、中国知网、Medline等系统,使其初步接触到医学文献检索这一学科,进而提升学生对中西医结合文献检索的兴趣,鼓励学生自行检索感兴趣的文献,提高自学能力。
2.2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①可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来实现提高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独立思考的水平,促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及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西医结合课程涉及众多中医和现代医学门类,许多知识的学习依赖于学生的自学,最重要的就是能综合各门学科的特征,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自学能力,如穿插式教学、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等,要求每位学生就见习或实习内容先预习,并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相关的问题提问教员,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②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横向、纵向对比,例如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介绍“心功能不全”这一章节时,先不给予答案,让学生思考和回顾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中心功能不全的相关内容,并回答“何谓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有何代偿机制”“何谓容量负荷”“何谓压力负荷”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