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非遗里的中国观看感1000字

非遗里的中国观看感1000字

非遗里的中国观看感1000字【原创版】目录一、非遗里的中国:概述二、中国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三、非遗里的中国:具体内容介绍四、非遗里的中国的观看感五、结论:非遗里的中国的价值与意义正文【非遗里的中国:概述】非遗里的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通过影像的方式,展现了中国非遗文化的丰富与多样。

非遗,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祝活动、手工艺技艺以及相关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等非物质文化成果的总称。

非遗里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中国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中国非遗文化是我们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非遗文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视角。

同时,非遗文化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理解的重要载体。

【非遗里的中国:具体内容介绍】非遗里的中国,从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戏曲、音乐、舞蹈、医药、饮食等多个角度,全面介绍了中国的非遗文化。

例如,纪录片中介绍的剪纸、皮影、京剧、昆曲、针灸、川菜等,都是中国非遗文化的重要代表。

这些非遗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非遗里的中国的观看感】观看非遗里的中国,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我们既能从非遗文化中看到中国的历史与传统,也能看到中国的现代与未来。

同时,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结论:非遗里的中国的价值与意义】总的来说,非遗里的中国是一部极具价值的纪录片,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中国非遗文化的丰富与多样,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同时,它也让我们认识到了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砖”心致志,“雕”刻人生》的创作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砖”心致志,“雕”刻人生》的创作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砖”心致志,“雕”刻人生》的创作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砖”心致志,“雕”刻人生》的创作研究摘要: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砖”心致志,“雕”刻人生》为例,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和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嘉兴市南湖区的传统砖雕技艺,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本片成功地呈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同时展现了当地砖雕艺人的坚持与创新。

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创作团队的角色和工作流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一些可行的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

1.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观念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

本文以嘉兴市南湖区的传统砖雕技艺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2. 研究方法本片的创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选题、调研、拍摄、剪辑和制作。

在选题阶段,我们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选择了嘉兴市南湖区的传统砖雕技艺作为纪录片的主题。

在调研阶段,我们深入了解了砖雕技艺的历史渊源、技艺传承的现状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

在拍摄阶段,我们采用了多种手法和镜头语言,全面记录了砖雕艺人的工作状态、技艺展示以及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在剪辑和制作阶段,我们精心挑选了素材,通过合理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跳跃来展示砖雕艺人的创造过程和成果。

3.创作团队的角色和工作流程本片的创作团队包括导演、编剧、摄影师、音频师、制片人等。

导演负责整个片子的策划和导演;编剧负责剧本的创作和文字的撰写等;摄影师负责拍摄过程中的镜头运动和构图等;音频师负责采集和录音等;制片人负责协调和组织各个环节的工作等。

在本片的创作过程中,各个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技能,确保了整个创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4.纪录片的创作价值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实践,我们发现这种形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4.1 传承与创新: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不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以激发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技艺的兴趣和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呈现及其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呈现及其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呈现及其现实意义梁君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文化政策,同时也是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一种描述性的概念,而且还代表着被广泛认同的一种社会价值。

一种文化事项被命名为“遗产”,意味着这些非物质文化样态比较完整地以活态的方式保存到了今天,并且对于当前中国社会文化来说具有正面的推动作用。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价值,不应当仅仅通过一整套由政府推动的层级鲜明的评选和命名机制来赋予;非物质文化样态能够成为“遗产”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功能和当代文化意义,更需要进一步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释放出来。

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推动下,人类文化形态正在向视听文化发生着总体性、革命性的转型。

视听文化在当代人类文化时空中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扩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以各种方式向当代视听汇聚和接轨。

作为当下中国的主流文化形式,影视艺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释放当代价值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通道。

近年来,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影视艺术如何促进“非遗”保护作了诸多阐发。

有学者认为,电影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起到记录、保存,传承、弘扬,宣传、传播这三个方面的作用,并将非物质文化题材的电影按照其对于非遗的不同呈现方式与力度,区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嫁接型。

[1]有的学者则将电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总结为传播/宣传、普及/推广、记录/存储三个维度,指出此类电影目前主要存在失真和失质的问题;前者主要体现为影视作品中伪民俗的盛行,后者则特指对非遗的精神内核挖掘不足。

[2]针对影视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息记录和活态储存的特点,不[1] 王巨山:《在文化记录与情景叙事之间——谈电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当代电影》2012年第5期,第152-155页。

[2] 何奎:《论电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电影文学》2012年第14期,第8-9页。

“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

“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

“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金震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形态方式和活态传承的特殊品格,在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非遗”纪录片纪录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

本文梳理中国“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分析这些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留存和发展中的历史脉络及现实情况,从而揭示“非遗”纪录片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内容:民族瑰宝的影像呈现“非遗”纪录片纪录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

“非遗”纪录片用真实的镜头语言纪录下“非遗”项目最质朴和原生态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呈现精湛独特的传统表演艺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形式,每种艺术形式又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千姿百态,色彩迥异,“非遗”纪录片呈现出了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河北魏县、肥乡县、馆陶县的冀南四股弦与河北邢台巨鹿县的四股弦合并为四股弦,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四股弦》详细反映了四股弦属于板腔体系,兼有曲牌体,其唱腔优美,通俗朴实、诙谐风趣。

在表演形式上生动、活泼、粗犷,道白用京白,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舒展奔放,朴实高亢,善于塑造各种英雄人物。

再如海口广播电视台摄制的13集海口“非遗”系列纪录片对海口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真实记录,反映了流传于海口地区的“舞虎”、“琼剧”、“海南民歌”、“斋戏”等十几个“非遗”项目的历史、形成和特色,承载着海南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受众充分感受到海口“非遗”在表演上神奇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非遗纪录片的开题报告

非遗纪录片的开题报告

非遗纪录片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非遗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能够生动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对于保护和传承非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制作一部非遗纪录片,探讨非遗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和策略,以期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一部非遗纪录片,深入挖掘非遗的内涵和价值,展示非遗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之路。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非遗的挖掘与整理:通过对非遗项目的深入挖掘和整理,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技艺特点等。

纪录片的创作策略:探讨非遗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叙事技巧、视觉表现等,以期创作出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的纪录片。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分析当前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针对性的传承和发展策略,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步骤如下:文献研究:收集与非遗纪录片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非遗纪录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田野调查:深入到非遗项目所在地进行田野调查,与传承人、专家学者等进行深入交流,获取一手资料。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其特点和价值。

创作实践:根据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制定纪录片创作方案,并进行创作实践。

后期制作:完成纪录片的剪辑、配乐、字幕等工作,形成完整的纪录片作品。

四、预期成果与贡献本研究预期能够制作出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的非遗纪录片,深入挖掘非遗的内涵和价值,展示非遗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之路。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纪录短片研究内容

非遗纪录短片研究内容

非遗纪录短片研究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短片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而非遗纪录短片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短片,旨在记录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围绕非遗纪录短片的研究内容展开讨论。

一、非遗纪录短片的概念和特点非遗纪录短片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以短片形式进行记录和展示的作品。

它通过影像、音乐和文字等多种艺术语言,生动地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非遗纪录短片更注重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以更短的时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更容易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

二、非遗纪录短片的研究方法非遗纪录短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研、采访记录和后期制作等环节。

首先,研究者需要深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其历史背景、传承方式和现状情况。

其次,通过与非遗传承人或相关专家进行采访,记录他们的经验和见解,挖掘非遗背后的故事和价值。

最后,通过后期制作,将采访录音和实地拍摄的影像进行剪辑和配音,形成一部完整的非遗纪录短片。

三、非遗纪录短片的研究意义非遗纪录短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通过纪录短片的形式,可以将非遗的历史、技艺和价值传递给更多的人,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关注度。

其次,研究非遗纪录短片可以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的结合,推动非遗的创新和传承方式的多样化。

通过短片的形式,可以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非遗更具时代性和吸引力。

最后,非遗纪录短片的研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记录和展示非遗的传承过程,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使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非遗纪录短片的案例研究在实际研究中,有许多优秀的非遗纪录短片值得借鉴和研究。

例如,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通过精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将中国武术与浪漫的故事情节相结合,展现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

非遗纪录片的毕业论文

非遗纪录片的毕业论文

非遗纪录片的毕业论文非遗纪录片的毕业论文摘要: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承了多代人的知识、技能、实践、表演和表达形式等人类智慧的独特文化资源。

纪录片作为一种传媒形式,可以有效地记录和传播非遗的内容和价值。

本文通过对非遗纪录片的研究,分析了其在文化传承和传播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非遗、纪录片、文化传承、传播、创新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广泛而多样的活动领域的表述,例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习俗和庆典、知识与实践对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觉,以及与自然和社会界之间的各种文化的有关空间和实践。

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深,非遗面临着流失和遗忘的危机。

而纪录片作为一种有力的传媒方式,能够有效地记录和传播非遗的价值和内涵。

二、非遗纪录片的背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化传承的关注,非遗纪录片逐渐崭露头角。

非遗纪录片通过收集、整理和展示非遗的相关信息和素材,向观众展示了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同时,非遗纪录片也成为了非遗传承人和传统工艺师傅们展示自己才华和技艺的重要平台。

三、非遗纪录片的作用1. 保护和传承非遗非遗纪录片通过记录和展示非遗的内容和技艺,起到了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作用。

通过非遗纪录片,观众可以了解到非遗的历史、起源和传统技艺,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

2. 传播和推广非遗非遗纪录片也是宣传和推广非遗的重要手段。

通过纪录片的展示,非遗的价值和内涵可以被更多的人所认知和关注。

同时,非遗纪录片也可以帮助非遗传承人和传统工艺师傅们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 增加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非遗纪录片的展示可以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观看纪录片,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到非遗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认同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四、非遗纪录片的改进和创新1. 提高纪录片制作的质量和水平非遗纪录片的制作水平直接影响观众对非遗的认知和理解。

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呈现

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呈现

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呈现作者:张诚平来源:《采写编》2017年第03期内容提要:在我国,通过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但非遗类纪录片数量众多,却大多流于形式和表面,呈现出的只是一段简单的记录影像,能将非遗文化精髓与纪录片特有的艺术魅力相结合的纪录片可谓凤毛麟角。

如何将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大众审美需求相结合,是纪录片创作亟需突破的窠臼。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于2016年推出的《功夫少林》可谓此类纪录片的典范。

关键词:纪录片;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夫少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

纪录片兼具技术和艺术的双重媒介属性,是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

但随着当下影视作品泛娱乐化之风甚嚣尘上,大多数非遗纪录片仅仅是一段枯燥的影像记录,缺乏艺术审美的考量和市场传播的需求,致使非遗纪录片日渐式微。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与河南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功夫少林》则突破窠臼,成为此类纪录片的典范。

一、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中的价值“秘笈”少林功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

少林功夫是各类影视剧所经常使用的题材,可在部分影视剧对少林功夫的二次创作中,加入了各类虚构的渲染和夸张,使得大多数人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少林功夫,甚至有人并不相信真的有功夫的存在。

而纪录片《功夫少林》通过5集的时长,集中展现了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功夫人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

少林功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具备常规文物遗产的物质实体性,也就意味着它很难以固定的形式凝固在某一时空里,少林功夫所呈现的内涵需要一个载体,也就是少林功夫传承者的本体身上《功夫少林》的创作团队学习了《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广受好评的纪录片,不执拗于功夫动作、少林景色等传统表现手法,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这些普通少林功夫习武者的故事,讲好功夫故事,才能更真切地传播功夫文化。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宣扬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与共享。

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珍贵财富。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拍摄和传播,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引导人们关注和珍爱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也是一种文化表达和传播的方式,可以通过影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激发人们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可以促进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传统文化,更在于唤起人们对文化的热爱和关注,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发展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形式,通过记录、展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播和保护。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在传承和保护古老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和趋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手段日益先进,制作团队不断壮大,制作质量逐步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受众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局限于传统文化爱好者,更多的普通观众也开始关注和喜爱这一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在传播途径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电视播出、网络播放、院线上映等多种形式并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其不断创新和发展将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手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手法是指在拍摄、剪辑、音乐配搭等方面运用的艺术手法,旨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非遗”题材纪录片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以广西东兴“京族独弦琴”影像创作为例

“非遗”题材纪录片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以广西东兴“京族独弦琴”影像创作为例

纪录片《一根弦的传音》讲述的是广西京族独弦琴艺术的非虚构故事,作为“非遗”项目,它拥有许多独特突出的专属符码,一物一景一人,一举一言一动都能成为带有民族色彩的文化符号。

影片旨在结合电影视觉修辞的相关理论,准确选取“非遗”项目——独弦琴艺术的有效文化符号,探索一条“非遗”题材纪录片对“非遗”项目影像化表达与保护途径。

一、符号的选取——丰富多彩的视听捕捉首先,独弦琴的独特造型和技法,是影片最直观的视觉符号。

独弦琴演奏完全依靠一条琴弦和一个摇杆来演绎音乐作品,演奏者右手持挑棒或竹签进行弹奏,通过弹、挑、揉、推、拉等诸多手法,同时奏出泛音和基音两个音,影片中这些弹奏手法的特写等画面,是独弦琴作为视觉符号的表现。

同时,随着如何绍、王能等更多热爱独弦琴的演奏者、学者的加入,独弦琴的演奏技法上也有了本土化、个人化的创新与突破,具体的创新技巧的展示,更是独弦琴作为视觉符号的一种深化。

其次,族独弦琴艺术的遗产形态是声音,它的存在必须依托演奏者进行传播、传承,因此,独弦琴曲曲目,如《过桥风吹》《高山流水》等,就是彰显独弦琴魅力最重要的听觉符号。

不同的演奏者由于自身演奏技艺水平、个人情感阅历及对曲目的理解具有差异,有时采用区别于传统的表演方式,同样的曲目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演奏效果。

影片中三位主人公演奏的风格各异,其中赵霞的弹唱也极具个人特色。

因此,独弦琴乐曲贯穿于全片,是影片中最为鲜明、最具民族元素的听觉符号。

同时,“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影片中的主人公就成了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的综合载体。

独弦琴需要通过人来进行演绎、传播、创新,人物的独弦琴演奏是主人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位主人公身处不一样的人物、时空关系中,他们所进行的每一事项,都能成为影片文本中包含信息、携带意义的视觉符号,主人公发出的声响及其所有言行,都构成了影像中声音符号的载体,每个人在不同段落中所产生的声音,这些声音的选择与组织,承担着不同的叙事功能,经一定修辞规律来进行组织编排,从而呈现人物形象,表达主题主旨。

“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

“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

“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金震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形态方式和活态传承的特殊品格,在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非遗”纪录片纪录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

本文梳理中国“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分析这些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留存和发展中的历史脉络及现实情况,从而揭示“非遗”纪录片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内容:民族瑰宝的影像呈现“非遗”纪录片纪录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

“非遗”纪录片用真实的镜头语言纪录下“非遗”项目最质朴和原生态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呈现精湛独特的传统表演艺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形式,每种艺术形式又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千姿百态,色彩迥异,“非遗”纪录片呈现出了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河北魏县、肥乡县、馆陶县的冀南四股弦与河北邢台巨鹿县的四股弦合并为四股弦,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四股弦》详细反映了四股弦属于板腔体系,兼有曲牌体,其唱腔优美,通俗朴实、诙谐风趣。

在表演形式上生动、活泼、粗犷,道白用京白,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舒展奔放,朴实高亢,善于塑造各种英雄人物。

再如海口广播电视台摄制的13集海口“非遗”系列纪录片对海口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真实记录,反映了流传于海口地区的“舞虎”、“琼剧”、“海南民歌”、“斋戏”等十几个“非遗”项目的历史、形成和特色,承载着海南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受众充分感受到海口“非遗”在表演上神奇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作者:李昕蔚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6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与保护方面具有深远的价值意义。

纪录片,这一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更能激发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意识。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价值、视听表现特点、叙事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纪录片; ;视听表现; ;叙事表现; ;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J9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156-02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价值(一)艺术之精美在众多的影视表现形式中,纪录片兼顾真实与情感,依靠电视、电影、新媒体等媒介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的重要载体。

纪录片有着直观的画面,加之饱含“取精华弃糟粕”的视觉加工技巧,所以更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示在大众眼前。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非遗纪录片所承载的意蕴之美、精神之美,重现了其悠久丰富的价值,增强了其艺术观赏性。

这也使得原本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精心打扮”后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延伸着它们本身深刻的艺术表现力。

(二)历史之客观纪录片,顾名思义即以真实生活、真人真事为素材,以展示真实为目的,从而运用艺术的加工手段来启发人们思考的电视或电影艺术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基于此,更将非遗文化的珍贵之处、技艺传承的精妙之处层层挖掘,最后展现给大众。

(三)文化之深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它依托人与人之间的身口相传而存在。

纪录片的优势是将这些经年累月的“传承”化无形为有形,把传统文化的表演形式、制作工艺、传承手段等完整记录下来。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作品不仅是留给后人欣赏学习的珍贵资料,而且更为艺术的发展及认知拓宽了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探究作者:李衎辰张帅来源:《科技资讯》2020年第06期摘; 要: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電视纪录片《云渡桃雕》的拍摄创作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人物采访、同期声录制、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等方面,探讨现代影像技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关键词:“非遗”纪录片; 拍摄; 创作探究中图分类号:J95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2(c)-0242-0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拍摄主体,以展现真实为原则,对其进行艺术呈现,并引发人们思考。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的意义与价值1.1 反映特定时期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反映,它与社会现实有天然的贴近性,其中蕴含着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各种元素。

如此次拍摄创作的“非遗”电视纪录片《云渡桃雕》,是以桃核为载体,运用传统手工艺雕刻制作各种桃核制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江苏宿迁市泗阳县云渡村及其周边地区广为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2]。

对当地劳动人民近现代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普及大众认知并自觉保护传承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进程日渐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通过拍摄创作相关题材的电视纪录片,以通俗的表现手法、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视听结合的文化艺术形式,形象生动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知识,推动大众认知并自觉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理念2.1 坚持“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艺术源于生活”,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一直就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在如今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舌尖》作为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的一部纪录片,以美食俘获了大众的视线。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探究【摘要】这篇文章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介绍了纪录片创作的背景,指出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接着分析了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重要性,以及影视技术在创作中的运用。

文章还探讨了纪录片创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结论部分展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的未来发展,并强调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纪录片创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保护、传承、影视技术、传播、挑战、对策、发展、重要性、促进作用。

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习俗、知识技艺等非物质领域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遗失和消失的危险,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今重要的文化议题。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创作的背景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影视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

还将探讨纪录片创作中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的未来发展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纪录片创作的背景与意义纪录片的意义在于传承和记录历史,展现人类文化多样性,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通过纪录片,人们可以了解和感受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纪录片还可以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于未来的期许,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涉及到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作品,旨在通过影像记录、传播和保存传统文化的精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意识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背景介绍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冲击和消失的危机。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和冲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传承环境和传统方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纪录和保存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传播方式。

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播给更多的人群,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纪录片作品的传播,可以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提升国家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作为影像作品,通过对传统技艺、民俗习惯、口头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展示,能够延续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避免其在现代社会中被遗忘和消逝。

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可以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有助于挖掘和探索当地文化的深层内涵,激发艺术家和制片人对文化传统的创新和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意义和艺术创作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分析其在文化传承和保护上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制作流程和艺术表现手法,揭示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价值,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艺术创作手法来呈现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促进各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重要性在于它记录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保留了珍贵的文化记忆,传承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

这些纪录片通过生动的影像和声音,展现了人类多元化的文化表达形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通过记录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意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保护和传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手工艺及节庆庆典等非物质文化的一种总称。

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则是通过影像、声音等多种艺术手段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呈现和传承的一种艺术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进行记录和传播。

另一方面是指运用纪录片创作的手法和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挖掘和呈现,增加人们对这些遗产的了解和关注。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加深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纪录片的互联网传播和跨平台推广,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定义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爱护,也展示了当代艺术创作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创新。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是指通过纪录片形式展现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

这种艺术表现不仅通过镜头、音乐、声音等多种媒介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特色,还通过编排、剪辑等手法呈现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的视听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探究正因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们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探究时,首先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定义和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是以记录性为主,通过影像等传播载体向观众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和价值,并对其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的一种艺术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特点是真实性、历史性、独特性和传承性,它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手段。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探究,首先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的源泉和灵感。

创作人员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和民俗内涵,发现其中的瑰宝和精华,将其呈现给观众。

还要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探讨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让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探究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是对人类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应该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深入探讨,让观众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和传承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对策,引导观众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探究还需要加强对观众需求和传播方式的认识。

观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最终受众,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人员要深入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兴趣,创作出更符合观众口味和需求的作品。

还要加强对传播方式的认识,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和渠道,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探究需要注重创作人员素质的提高。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纪录片是一种以记录和真实为目的的影像艺术形式,它能够以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向观众展示各种社会和人文主题。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人类的非物质精神财富,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知识与实践等。

将纪录片的艺术创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相结合,既能够真实地记录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容,又能够通过艺术手法展现其独特魅力和内涵。

在纪录片的艺术创作中,制作人员需要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和内涵,挖掘出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表现形式。

通过摄影、音乐、叙述等艺术手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完整地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二、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制作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需要经历筹备、拍摄、编辑、发行等一系列工序。

在这个过程中,制作人员需要深入贴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者和传承人,了解其生活、工作和价值观念,挖掘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和经验。

制作人员需要通过大量的采访、考察和记录,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底层文化与精神内涵,使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纪录片的艺术创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呈现给观众,不仅能够宣传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认同,也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纪录片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与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责任。

而纪录片作为当代艺术形式的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纪录片的艺术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得以保存和传承。

制作人员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艺术呈现,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为其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纪录片还可以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和现状真实地记录下来,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关注度,加强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和力量。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创作与文化传播价值研究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创作与文化传播价值研究

2021/9上文艺直通车纪录片之旅“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创作与文化传播价值研究阴邓若蕾摘要:文章主要针对“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创作与文化传播价值扎展开深入研究,先阐述了“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创作,如充分运用叙事手法、营造出感情的空间、与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契合等,然后又提出了其传播价值,如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生存状态、血缘和地缘的情感共鸣,与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契合,让世界倾听中国“非遗”故事,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提高“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创作水平。

关键词:非遗产纪录片内容创作文化传播价值中华民族地域具有一定的广阔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在传媒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充分利用纪录片这种方式。

纪录片在保护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主要以影像的方式为主,并通过荧幕来呈现传统文化,让观众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创作充分运用叙事手法。

纪录片在为观众呈现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一运用记录的形式,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觉得十分枯燥,而且还难以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

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纪录片需要将观众观影的兴趣激发出来,要实现这个目的前提是保证记录的真实性。

在纪录片中引入故事情节,可以使得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

用故事化叙事方式来创作“非遗”题材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能够提高纪录片感染力。

“非遗”类纪录片中营造出感情的空间,是故事化叙事方式的一种方式。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的节日如清明节主要是对先辈、先贤英雄进行纪念。

构建视听元素。

首先,选取好镜头提升画面感。

在“非遗”类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制者避免不了受一些因素的制约,有些情况是拍摄人员自己是难以解决的,比如说难以接近真实场景,有些是在快速移动的物体上进行拍摄,影响镜头的平稳。

这就要求摄制者对镜头的画面选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要做到画面的平稳化,以此来体现摄制画面的客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金震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形态方式和活态传承的特殊品格,在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非遗”纪录片纪录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

本文梳理中国“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分析这些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留存和发展中的历史脉络及现实情况,从而揭示“非遗”纪录片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内容:民族瑰宝的影像呈现“非遗”纪录片纪录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

“非遗”纪录片用真实的镜头语言纪录下“非遗”项目最质朴和原生态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呈现精湛独特的传统表演艺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形式,每种艺术形式又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千姿百态,色彩迥异,“非遗”纪录片呈现出了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河北魏县、肥乡县、馆陶县的冀南四股弦与河北邢台巨鹿县的四股弦合并为四股弦,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四股弦》详细反映了四股弦属于板腔体系,兼有曲牌体,其唱腔优美,通俗朴实、诙谐风趣。

在表演形式上生动、活泼、粗犷,道白用京白,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舒展奔放,朴实高亢,善于塑造各种英雄人物。

再如海口广播电视台摄制的13集海口“非遗”系列纪录片对海口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真实记录,反映了流传于海口地区的“舞虎”、“琼剧”、“海南民歌”、“斋戏”等十几个“非遗”项目的历史、形成和特色,承载着海南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受众充分感受到海口“非遗”在表演上神奇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2)纪录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非遗”纪录片充分展现优秀民俗文化资源,纪录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生命的礼仪》,介绍了甘肃肃南县裕固族一生经历的礼仪。

小孩长到三岁要举行剃头礼仪,传承裕固族习俗。

剃头礼目前已经被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新疆卫视首播的5集纪录片《社火》介绍了作为我国春节的传统活动“社火”的起源,强调“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

纪录片《社火》反映了“社火”这种民俗进入新疆之后各大商会围绕着“社火”进行的竞争情况,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曲目开始逐渐被加入到“社火”的表演之中,丰富了“社火”表现形态。

特别是在纪录片《社火》第5集中介绍了昌吉大西渠镇“社火”将各民族舞蹈艺术融入一体,传统“社火”和现代“社火”相互融合,展现“社火”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中交错汇聚时碰撞出的灿烂火花。

(3)彰显深藏民间的地方古老音乐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我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音乐品种,传统的民间音乐是我国“非遗”艺术中最重要、最经典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嘹歌是生活在广西平果周边的壮族同胞世代相传的古老民歌,包括三个内容:一为《日歌》,二为《夜歌》,三为《散歌》,拥有最本真的歌唱方式,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央电视台摄制的3集纪录片《嘹歌也流行》是以嘹歌为题材的纪录片,反映了嘹歌通过千百年的传唱,与当地的方言(壮语)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哈嘹、嘶咯嘹、的客嘹、那海嘹、长嘹、酒嘹等各具特色的曲调。

嘹歌曲调字句简短,优雅、动听、甜美,朗朗上口、易学易唱、易记易传,被专家学者称之为“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壮民族音乐”。

再如南方电视台摄制的10集高清纪录片《岭南记忆——广东非遗纪录》中的第2集《广东音乐》,介绍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中国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瑰宝。

广东音乐以器乐的丰富和宽广的音域,以及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4)展现高超绝伦的传统手工技艺随着近代工业飞速发展,传统手艺正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非遗”纪录片展现某种手工技能,使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用图象形式保存下来。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精心制作的50集系列纪录片《留住手艺》,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艺项目为主,选取50个传统手工技艺,如代表广东醒狮文化的佛山狮头扎作技艺,具有宫廷制作水准的北京金漆镶嵌技艺,体现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贵州铜仁龙舟制作技艺,代表中国古代织锦工艺最高水准的南京云锦制作等,使这些国宝级手艺以影像的方式得到保护和展现。

北京卫视首播的纪录片《“绣”外慧中话“京绣”》介绍的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又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

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京绣以雅洁、精细、图案秀丽、针法灵活、绣工精巧、形象逼真为主要特征。

每一件绣品中都可体验到京绣艺人高超的手工技艺和艺术修养。

(5)表达丰富多彩的口头传统语言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民间口头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并以多样化的传承方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

纪录片《回荡千年的叹息——川江号子》介绍的川江号子主要流传于金沙江、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等流域。

这一带航道曲折,山势险峻,水急滩多,全程水位落差较大,特别是经险要的三峡出川,船工们举步维艰,川江号子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川江号子是长江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铸而成的生命之歌,具有传承历史悠久、品类曲目丰富、曲调高亢激越、一领众和和徒歌等特征。

川江号子还把川戏、竹琴、扬琴、金钱板等的调调随手拈来,在“麻辣烫”中秀出了自己的独有风味。

再如湖南卫视国际频道拍摄的纪录片《客家山歌》,纪录炎陵客家山歌的原始风貌。

千百年来当地客家人以山歌的形式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抒发情思,至今还传唱着的客家山歌有2000余首。

2009年,炎陵客家山歌被列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介绍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与有形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的是精神、技艺和创造,是承载在人的身上,又通过人的传承得以存在、延续、发展的“活态”文化。

正是因为无数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这些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才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厚重。

天津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拾遗保护》,该片以“非遗”传承人的人物故事作为切入点来介绍“非遗”项目的工艺特点,这不仅能提起受众的兴趣,也能让受众更直观、更生动地了解其工艺价值。

比如,在《杨家埠年画》一片的第2集《技艺篇》中,一开篇就直接引出国家级传承人杨洛书作为切入点。

杨洛书和年画打了一辈子交道,《技艺篇》通过纪录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比如每天要很早起来熬颜料,过年前要拜神祈福后才开工等,让受众通过一个个与年画有关的动人故事,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年画的工艺流程以及当地人的年画习俗。

古老的艺术,在“非遗”传人手里,历经岁月的洗礼,绽放出薪火不灭的别样生机。

如由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东南方卫视、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策划、摄制的大型高清纪录片《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符海燕》,该纪录片以姑娘歌发源地——雷州市纪家镇田园村为背景,以雷州“姑娘歌”传承人符海燕个人姑娘歌演艺历程为主线,集中再现雷州民间传统文化“姑娘歌”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和传承人符海燕传承“姑娘歌”20年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全面展现了传承人符海燕的人生故事、技艺和项目成就,彰显“姑娘歌”传承人符海燕的人格魅力。

(二)价值:在纪录“非遗”中追寻历史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必须注意到结合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精神形态上的特点。

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它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

”“非遗”纪录片用镜头呈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完美体现,其价值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学价值“非遗”纪录片为民间文学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新契机。

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谚语、谜语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别,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2集纪录片《格萨尔的发祥地——玛曲》以格萨尔王的传奇一生为线索,通过对格萨尔事迹的描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格萨尔》的产生、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

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的《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形态史诗,已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再如中央电视台摄制的3集纪录片《嘹歌也流行》介绍的“嘹歌”,善于用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在抒情的气氛中开展故事情节。

有时虽然也在写景物,但却是为抒情需要而唱出来的,很能表达壮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这种情挚意切、委婉细腻和悱恻缠绵的特殊格调,使“嘹歌”成为壮族文学的瑰宝。

(2)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天津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拾遗保护》就注重了对“非遗”项目历史价值的挖掘。

该片介绍了这些“非遗”技艺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但讲述的方法并不是直白地告知受众,而是通过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历史遗留下的实物古迹来有力地佐证技艺的历史渊源。

如在《鸡血石》一集中,为了让受众可以感到出土随葬品的历史久远,纪录片采用较多特写镜头和局部细节画面进行刻画,突显它们的历史厚重感。

而随后提到明代时鸡血石在昌化的发展情况,片中引用当地的县志,以古人的记载来说明当时鸡血石开采利用的情况,从而有力地阐述了其历史价值。

再如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中央电视台与江苏广电总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昆曲六百年》,既呈现了昆曲600年恢弘壮阔的历史,又表现出昆曲史上重要历史人物的命运、情感和性格变化,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和发展。

纪录片《昆曲六百年》用影像手段勾勒高雅经典的昆曲与沧海桑田的昆曲史,在昆曲的前世今生里,探寻民族艺术形成、发展、生存的土壤,因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3)民俗价值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来自历史深处不可磨灭的记忆。

民俗文化与文化遗产的不同在于它是“活态”的,它就像一条绵延不息的长河,流淌了几千年,川流不息。

布洛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

“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中央电视台播出的2集纪录片《寻找布洛陀》介绍了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凝聚着壮族先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对壮族人民风俗习惯等的描述,对于当今的壮族民俗学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