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说理类
【中考语文】初三专题十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③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 色。育论辩不已,乃请曰:“臣所辩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 职。“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 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育曰:“知而 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 王之要道也。”帝数欲大用,为谏官刘元瑜诬奏育在河南尝贷民出 息钱。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3分) 译文: 只有广汉精通并行之有效,其他模仿的人没有一个能赶得 上他。 (2)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3分) 译文: 广汉也跪拜答谢说:“幸亏(你们)保全了苏回让他活了下 来,(我)会很好地对待你们。”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重点词语:唯,只有;莫,
没有谁。(2)重点词语:幸,幸亏;甚,很。
3.选文表现了赵广汉的哪些特点?(4分) 答: 精于吏职/聪明机智/雷厉风行/言而有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作答时,需根据人物在文本
中的表现逐一分析。根据“天性精于吏职”可知其精于吏职;根 据“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可知其聪明机智;根 据“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可知其雷厉风行;根据“至 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可知其言而有信。
④忤(wǔ):违逆,不顺从,不和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盗诚无足虑者。 (2)因构狱以危法中之。 (3)育论辩不已。 (4)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解析 确实,的确 案件,冤案 停止 坚决,坚定
专题十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 ( ‚ ‛‛⑥一、(2017·山东日照)东方朔救乳母葛洪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
朔曰: 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 益死之速耳。
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
”乳母如其言。
朔在帝侧曰: “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 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
申,按照。
宪,法律。
②愎(bì:固执任性。
③愍(m ǐn):哀怜。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1)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
(2)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答案】 1)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
2)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 喂奶时的恩情吗?【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可直译,也可意译,对于句中重点字要重点 翻译,语句通顺明白即可。
第(1)句与‚于外‛是状语后置,故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犯 事‛前面。
尝‛是曾经的意思;第(2)句中‚岂……邪‛是固定句式,翻译为‚难道……吗?‛表反问。
翻译时要翻译成反问句,同时要注意‚念‛翻译为考虑。
20.东方朔说“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4 分)【答案】示例: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
不是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 式委婉劝谏。
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
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
④‚奇‛在他采用激将法,言‚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故意戳痛武帝,让他念及‚乳哺时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问题中要求理解东方朔救乳母 的计谋‚奇‛在何处,通过分析文章,抓住东方朔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理解他的言行‚汝临 去,慎勿言,但屡顾帝‛和‚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 以及意图‚救乳母‛即可分析得出。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18年中考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0.下列与“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一句中“国”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荆州)此用武之国.B.等死,死国.可乎C.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D.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1.根据本文,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庄子的思想,并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
(3分)(三)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
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孝文帝立。
居顷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
”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
平曰:“有主者。
”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孝文帝乃称善。
勃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12.下列句子与例句“居顷之.”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怅恨久之.C.亲戚畔之.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3.下列句子与“善,陈孺子之为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何陋之有?B.甚矣,汝之不惠!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与对比
专题训练(十三) 文言文阅读与对比◇课外文言文单篇阅读或课内对比◇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4分)曾从龙传曾从龙,字君锡,左仆射公亮四世从孙。
初名一龙,庆元五年,擢进士第一,始赐今名。
授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嘉定六年秋,阴雨,乞放系囚进对言修德政蓄人材饬边备。
帝善其言。
七年,知贡举。
疏奏:“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异时谋王断国,皆繇此其选。
比来循习成风,文气不振,学不务根祇,辞不尚体要,涉猎未精,议论疏陋。
愿下臣此章,风厉中外,澄源正本,莫甚于斯。
”诏从之。
端平元年,授资政殿大学士。
时有三京之役,极论南兵轻进易退。
未几言验。
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枢密院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马。
疏言:“边面辽远,声援不接,请并建二阃。
”诏许之,专畀江淮,以荆襄属魏了翁。
朝论边用不给,·曾从龙传》节选自《宋史() 诏从龙、了翁并领督府。
及从龙卒,赠少师。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
(3分)乞放系囚进对言修德政蓄人材饬边备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擢进士第一擢: .(2)策以观其才观: .(3)议论疏陋陋: .(4)授资政殿大学士授: . 3.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1)异时谋王断国,皆繇此其选。
(2)时有三京之役,极论南兵轻进易退。
4.作者在上文中记叙了人物的哪些事件?(3分))分(15完成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2018·成都改编二、.,,家产不过十金默而好深沉之思。
清静亡为,少耆欲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雄少而好学,①乏博览无所不见,②虽富贵不事也。
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晏如也。
自有大度无儋石之储,,至不,,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
又怪屈原文过相如雄尝好辞赋。
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③何必湛,命也,遇不遇,自投江而死。
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杭州姚长子墓志铭[明]张岱姚长子者,山阴王氏印也。
嘉靖间,倭f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
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
被檎,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之舟山放侬”。
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
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
自计曰:“也△■接.货嚴曼水.断.煎庭两.桥.亂疼惠矣羞诱倭入? ”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檎矣。
”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乃寸脔@姚长子,筑土城自卫。
困之数日,饥甚。
我兵穴舟窒枷@以诱之。
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窒舟沉,四合蹙@之,百三十人尽歼焉。
乡人f姚长子,裹其所磔肉齑,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无主后®者,,为牛羊践踏之墟,邻农且日去一锸®,其不为田塍道路者几希®矣。
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醢®—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
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
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义®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
悲夫!【注】①脔(luan):切割成小块。
②穴舟室铷:在船上凿洞用败絮塞住。
铷:败絮。
⑧蹙(cu):逼近。
④主后:此处指继承人。
⑤去一锸(cha):挖走一锹土。
⑥几希:很少。
⑦醢(Mih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
⑧旌义••表彰(姚公的)义举。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山阴王氏也(被雇用的人)B.倭寧绍兴(盗贼)C.乡人冬姚长子(以……为义)D.f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答案】B【解析】“倭寇绍兴” 一句中“寇”为动词,意为“侵犯”。
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3分)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答案】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解析】断句题主要考察两点,一是语感,二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句主要从理解的角度去翻译。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中考复习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5.(2018·湖北咸宁)阅读文章,完成18-21小题。
( 15分)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
②哂(she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③不暇顾:顾不上。
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上与群臣论止.盗一狼得骨止.B.朕当去.奢省费去.因还乡C.自.是数年之后自.经丧乱少睡眠D.刻.民以奉君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多个义项的辨识。
A项中的“上与群臣论止.盗”的“止”是禁止的意思,“一狼得骨止”的“止”是“停止”的意思;B项的“朕当去奢省费”的“去”是去掉的意思,“去.因还乡”的“去”是“离开”的意思;D项中“刻民以奉君”的“刻”是“剥削”的意思,“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的“刻”是雕刻的意思;C项两个“自”都是从的意思,因此选C。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民之所以为盗者.客之美我者.B.犹割肉以.允腹能以.径寸之木C.君富而.国亡学而.不思则罔D.夫欲盛则.费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辨识。
A项的两个“者”是判断句的标志,解释为“是”的意思。
C项中的两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D项中的“则”是连词,就的意思。
B项中“犹割肉以允腹”的“以”是连词,来的意思,“能以径寸之木”的“以”是用的意思,所以选B。
2018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词语解释文言断句翻译句子课件
考向探究
应考策略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一)词语解释、文言断句、翻译句子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考 向 探 究
一、[2017·嘉兴、舟山]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范石湖①使北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 所在,愿反 侵地。至能奏曰:“兹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 . 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 行。” .
考向探究
应考策略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考向1 词语解释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愿反 侵地( 通“返”,归还,返回 ) . (2)议定乃 行( .
才
) ) )
(3)至能徐 出袖中书( 慢慢地 . (4)虏主许 之( 答应(同意) .
考向探究
应考策略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考向探究
应考策略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参考译文】 淳熙年间,范成大出使北方,孝宗令(他)口头上奏金主,说 黄河以南是宋朝皇陵安葬的地方,希望能返还被侵占的地方 。范成大奏请说:“这件事情至关重要,必须要和宰相商量 ,我把皇上的意思告诉他,商议之后才行。”皇上答应了, 不久宰相坚持认为(这件事)不行,但是皇上坚决不收回(这个 决定)。范成大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 (范成大)到达金国,把信收藏在衣袖中。下跪之后递交国书 ,跪在地上不起。当时的金主是葛王,性情宽容仁慈,传言 问使者为何长跪不起。范成大慢慢地从衣袖中抽出书信,说 :“我来时,大宋皇帝另外有旨意,难以记载在国书上,让 我口述。我用书信记录下来,希望您看一看。”书信呈上之 后,大殿上看信的人都变了脸色。
浙江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第3篇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230
梅花三麓专享文档
考向探究 应考策略
22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比 较 人 物 形 象 异 同
常考 题型
应对 策略
1.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和××的性 格特点。 2.甲文表现了××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 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作者××的事迹, 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从正面描写入手:人物的具体事件;人物 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段中简洁 的人物特征概括语句。 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 作者的评论等。
【注】 ①辇(niǎn):载运。②缗(mín):成串的铜钱。古代一 千文为一缗。③京毂(gǔ):通往京城的大道。④声华:声名。
梅花三麓专享文档
考向探究 应考策略
2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乙】 敬之①识才 敬之尝为《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士林一时传布, 李德裕尤咨赏。敬之爱士类,得其文章,孜孜玩讽,人以为 癖。雅爱项斯②为诗,所至称之,繇③是擢④上第⑤。斯字 子迁江东人。敬之祖客灞上,见闽人濮阳愿⑥,阅其文,大 推挹⑦,遍语公卿间。会愿死,敬之为敛葬。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八十五》)
梅花三麓专享文档
考向探究 应考策略
20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常 比 考 较 题 文 型 章 内 应 容 对 异 策 同 略
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共同之 处有哪些? 2.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不同的是,乙 文还谈到了____________。 1.整体把握。在准确理解句、段、篇含义的基 础上,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及态度。 2.具体分析。在归纳内容要点时,首先要把握 文意,筛选、提炼信息。记叙类文章,要明确 “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写景 类文章,要指出写了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中考语文】初三专题十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课外文言文阅读中考题组一、(2018陕西,17—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2分)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 ①贾(gǔ):做买卖。
②召(shào)忽:齐人。
与管仲一起侍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吾始困.时(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3)知时.有利不利也( )(4)吾尝三战三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分财利多自与.吾与.汝毕力平险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至于负者歌于.途C.召忽死之.辍耕之.垄上D.生我者.父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文:4.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答:二、(2016江苏镇江,9—12)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13分)苏州知府姚公善①,多才下士,在郡闻有才者,必躬诣之。
有王宾仲光②,博学能文,隐于医。
姚公过之,宾不为礼,姚公笑而退。
明日,又过,宾衣母氏布袄,持扇佯狂踞坐③,姚公止,与语,辄吐涎仆跌,姚公又笑而退。
洎④三过之,始款⑤论如平生。
又有俞贞木⑥者,姚公以米贶⑦之,而误送钱继忠⑧所。
继忠以太守所贶,勉为之受。
他日,贞木见姚公,姚公言贶米事,贞木曰:“吾不知,得无送吾邻友钱继忠所乎?”姚公曰:“继忠如何?可得见乎?”贞木曰:“可。
文言文学习:2018年语文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学习:2018年语文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2018年语文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中考和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多以人物传记、历史典故为主,内容浅显易懂。
只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也能较好地完成。
下面是今年某地中考真题中的文言文阅读,大家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浙江专用2018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作业2新人教版201803121118
专题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真题精选一、[2017·绍兴、义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题目。
《资治通鉴》两则江左夷吾①奔琅邪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
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②,见睿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新亭对泣“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
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④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注】ǐ):两晋时大臣、名士。
下文的琅邪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
桓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
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
②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④戮:通“勠”,并力,勉力。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见睿微弱,谓.曰( )(2)因相视流涕.( )(3)王导愀然变色.曰( )(4)众皆收泪谢.之( )2.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分)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用“/”断三处)(3分)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5.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追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一、【2018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
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20.解释加点词语(1)欧阳晔治.鄂州(_______)(2)狱.久不决(_______)2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独留一人于.庭/负者歌于.途B.出其桎梏而.饮食/出淤泥而.不染C.自临其.狱/其.如土石何D.皆以.右手持匕/不以.物喜2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公曰杀人者汝也!【答案】20.(1)治理,管理(2)案件21.A22.公曰 / 杀人者 / 汝也!【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参考译文: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
”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二、【2018年中考湖北武汉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
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
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从先主就刘表。
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江苏省13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全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江苏省13市2018年中考语⽂真题全卷汇编⽂⾔⽂阅读专题⽂⾔⽂阅读专题常州(⼀)阅读两个⽂⾔选段,完成7-10题。
(共13分)甲庆历中有布⾐毕昇,⼜为活板。
其法:⽤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印,⽕烧令坚。
先设⼀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板,持就⽕..炀之,药稍熔,则以⼀平板按其⾯,则字平如砥。
若⽌印三⼆本,未为简易;若印数⼗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铁板,⼀板印刷,—板已⾃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板已具.,更互⽤之,瞬息可就。
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针,⽣于⼭中①,处于室堂。
夫始⽣巨,⽽成功者⼩,长其尾②⽽锐其剽...○3,头铦达④⽽尾掉缭⑤。
⽆知⽆巧,善治⾐裳。
不盗不窃,穿洞⽽⾏。
⼀往⼀来,结尾以为事。
尾⽣⽽事起,尾收⽽事已⑥。
既以缝表。
⼜以连⾥。
既能合纵,⼜善连横。
⽆⽻⽆翼,反复甚急。
⽇夜合离,以成⽂章..。
下覆百姓,上饰帝王。
功业甚博,不显贤良。
簪以为⽗⑦,管⑧以为母。
⽤时则出,不⽤则藏。
(选⾃《荀⼦·赋》,有删改)【注释】①⽣于⼭中:缝⾐针⽤⾦属制成,⽽矿⽯在⼭中,所以说“⽣于⼭中”。
②尾:线。
③剽(piao):针尖。
④铦达:锐利挑达,畅通⽆队。
⑤掉缭:摇曳⽽缠绕的样⼦.形容线的长。
⑥尾收⽽事已:线尾打结就新⾐完⼯。
⑦簪以为⽗:簪,⼤针。
⼀般⼩针由这种⼤针磨细⽽成,所以说“簪以为⽗”。
⑧管:存放针的圆管状⼯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2(3(4)长其尾⽽锐其剽...(5)以成⽂章..8.⽤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的意思。
(4分)(1)每韵为⼀帖,⽊格贮之。
(2)夫始⽣巨,⽽成功者⼩。
9.甲段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请把空缺的三个步骤填在横线上。
(3分)设置铁板→放置铁范→→→按平板⾯10、对甲、⼄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2分)A.甲段“每字为⼀印”说明字是活的,“乃密布字印”说明板是活的,“每⼀字皆有数印”说明字印数⽬是活的。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说理类
1.(2019·四川凉山)蛛与蚕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
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
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①,百宫绂绣②,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日:“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选自《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①衮龙:龙袍;②绂绣:一种官员的礼服; (③枵腹:空腹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我固.自杀()(2)遂.为文章()(3)孰.非我为()【答案】固:固然遂: (接着) 就孰:哪一个【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1)结合上文“蛛语蚕曰”的内容分析,“固”是固然的意思;(2)根据对话情景和所积累实词含义分析“遂”是“就”的意思;(3)前文所罗列之物,“衮龙”、“绂绣”均为丝织物可知,该句为反问句,故“孰”的意思是哪一个。
注意平时多积累文言实词的含义,作答时结合具体语境写出正确解释。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2)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我!【答案】(1)既然如此.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盘了吗?(2)替别人打算,还是替自己打算,(我)宁背为自己!【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注意翻译时,字要一一对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根据句式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换,使句子流畅;(1)然:既然如此;以:用来。
(2)为:替;谋:打算。
11.文中的蛛与蚕分别指的是哪一类人?【答案】蛛:指利己不利世的人;蚕:指利世不利己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本文由蛛与蚕的对话中可知,蛛不顾他人感受,只为自己享乐;而蚕到死都在为别人忙碌,从不为自己考虑。
由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蜘蛛跟蚕说:"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含解析)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一、【2018年中考广西桂林卷】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①刻露:鲜明地显露。
②本:根据。
③上:皇上。
④刺史:即作者。
1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吾恂恂而.起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D.而.不知人之乐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树林阴翳(阴影)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C.宣上恩德(宣扬)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晦明/变化者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15.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2018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说理类
1.(2018·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12分)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
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羨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
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
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②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
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
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注】①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
②官:酷刑的一种。
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
③让:责问,责备。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羨/施氏之有B.孟氏/之一子之秦C.当今/诸侯力争D.遂/宫而放之【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朗读节奏的能力,也是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情况。
准确理解句义就能正确朗读。
B项,“孟氏之一子之秦”,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家的一个儿子去秦国”;再从结构上看,“孟氏之一子”是主语,“之秦”为谓语。
因此,正确的节奏应该是“孟氏之一子/之秦”,主谓划分。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3分)(1)抚()(2)反()(3)愠()【答案】(1)安抚,抚慰 (2)通“返”,返回 (3)生气,发怒【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
(1)从“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句义来看,“抚”是“安抚”“抚慰”之义;(2)“反”是个通假字,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返回”之义;(3)“愠”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相同,是“生气”“发怒”之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17·山东威海)(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1-13题。
(6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有地隐然而.高。
②卫君待子而.为政B.①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②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C.①又尝自休于.此邪?②学射于甘蝇。
D.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②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
A项中“而”,前者表示修辞,没有意义,后者表示承接关系;B项中“以”,前者是副词“来”,后者是介词“把”;C项中“于”,前者是介词“在”的意思,后者是动词“跟从”;D项中“之”都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2分)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答案】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不能随便(要做到一丝不苟)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
课外文言文可以意译,但是重点的词语要翻译出来。
如“于”是“对于”的意思,“苟”是“随便、苟且”的意思,“而已”是“罢了”的意思。
1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文中孔子所持的观点,并运用此成语造一个句子。
(2分)【答案】示例:总算拿到了驾照,这下可以名正言顺地开车去兜风了。
/选举结果结果公布了,苏同学得票数最高,名正言顺的成为学生会主席。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词语的应用能力。
从文中的总结句“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意思是: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可以断定这个成语是“名正言顺”;然后根据理解造一个句子,合理、通顺即可。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
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二、(2017·江苏宿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2分)客见赵王①曰:“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
”“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马之工也。
”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知相马。
”曰:“王何不遣纪姬乎?”王曰:“纪姬,妇人也,不知相马。
”对曰:“买马而善.,何补于国?”王曰:“无补于国。
”“买马而恶,何危于国。
”王曰:“无危于国。
”对曰:“然则买马善而若②恶,皆无危补于国。
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工。
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③,而社稷不血食④,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何也?”赵王未之应也。
客曰:“燕郭之法,有所谓桑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闻也。
”“所谓桑雍者,便辟⑤左右之近者,及夫人优爱孺子也。
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是能得之乎内,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
故日月晖于外,其贼⑥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
”(选自《战国策·赵策》)【注】①赵王:即赵孝成王。
②而若:或者。
③虚戾:废墟,形容田舍荒芜,人民灭绝。
④血食:祭祀祖先的食品。
⑤便辟:亲近宠爱者。
⑥贼:害,此处指日月中黑暗的部分。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故至今不遣.太后即遣.人随其往B.未得相.马之工也往往而死者相.藉也C.买马而善.京中有善.口技者D.然而王之.买马也辍耕之.垄上【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A.两个“遣”都是动词,派;B.动词,观察/副词,相互;C.形容词,好的,强健的/副词,擅长;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动词,去,到。
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
(2分)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答案】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节奏划分。
节奏划分口诀为: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本题中,根据上下文和这段话的内容,可以推出句子的意思是‚可是,大王不等待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却把大权交给建信君‛,‚然而‛是连词,承上启下,‚而‛是转折连词,据以上分析划分。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2分)(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3分)【答案】(1)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2)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者: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向长蛇爬行那样弯曲,隐隐约约,或隐或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第(1)句中‚乘‛是‚趁‛的意思,‚欲‛是词类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想要的(东西)‛。
第(2)句中‚西南‛是名词做状语,解释为‚向西南方向‛,‚斗‛‚蛇‛都是名词活用做状语,解释为‚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与现代汉语不同。
9.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么?【答案】告诫赵王在治理国家要选用贤臣,防止偏信亲近的人以致误国(不仅要防备自己憎恶的人,更要方别自己亲近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首先要结合注释读懂二人的对话,二人的对话的意思是:无论是谁去相马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不让纪姬去,而让建信君去呢?结合第二段的议论句‚故日月晖于外,其贼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人们十分谨慎地防备自己憎恶的人,可祸患往往却发生在自己溺爱的人身上)来来理解用意,是在劝说赵王不能偏听偏信,要防备自己宠信的人。
【参考译文】有游说之士拜见赵孝成王说:‚我听说大王要派人去买马,有这回事吗?‛赵王回答:‚有这回事。
‛说客问:‚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派人去买呢?‛赵王说:‚没有找到会相马的人。
‛说客就问:‚大王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呢?‛赵王答道:‚建信君要处理国家大事,何况他又不懂相马的事。
‛说客又问:‚大王为何不派纪姬去呢?‛赵王回答:‚纪姬是个女人,不懂得相马。
‛说士继续问道:‚如果买来了马匹而且特别强健,对国家有什么好处?‛赵王回答:‚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
‛又问:‚那么买来了不强健的马匹,又会对国家造成什么危害呢?‛赵王答道:‚对国家没有什么危害。
‛说士说:‚既然买的马好或者不好,都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或危害。
大王您买马却一定要等待一个会相马的人。
现在大王治理国家的措施不当,国家衰败、几成废墟,甚至不能祭祀,可是大王不等待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却把大权交给建信君,这是为什么?‛赵王无言以对。
说客继续说道:‚郭偃之法有所谓‘柔痈’的说法,大王您知道吗?‛赵王说:‚我没听说过。
‛说客说:‚所谓'柔痈',是指您左右受宠幸的亲近之臣以及您的夫人、优者和美女等等。
这些人都是趁你酒酣耳热之际向您提出自己非分要求的人。
这些人的欲望如果能在宫中得到满足,那么大臣就能在外面为非作歹、贪赃枉法了。
所以说,太阳和月亮的光芒照亮了世界,可它们内部仍然有黑点。
人们十分谨慎地防备自己憎恶的人,可祸患往往却发生在自己溺爱的人身上。
‛三、(2017·吉林)(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砖(节选)凡埏泥①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
汲②水滋土,人逐数牛错③趾④,踏成稠泥。
然后填满木框之中,铁线弓戛⑤平其面,而成坯形。
(选自《天工开物》)【注释】①埏(shān)泥:揉和粘土。
②汲:从井里取水。
泛指打水、取水。
③错:交错,错杂。
④趾:脚。
⑤戛:刮平,削平。
10.“人逐数牛错趾”句中“逐”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答案】驱赶(赶)【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
课外文言文词语解释一定要联系课内文言文词语,如,本词可以联系“夸父逐日”的“逐”是“追赶”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结合“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句意,可以解释为“驱赶”的意思。
11.上好的粘土有什么特点?(2分)【答案】示例:土粘但不分散,粉细但不含沙粒。
或“粘而不散,粉而不沙”。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题目要求解答“上好的粘土的特点”是什么。
认真研读文本内容,找出有关的语句,如“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句子,然后,找出关键词语加以概括,如,“粘而不散,粉而不沙”即可。
12.请简要概括造砖坯的过程。
(2分)【答案】示例:用水闰土,踏成稠泥,将稠泥填满木框,用铁线弓刮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题目要求解答“概括造砖坯的过程”。
也就是造砖坯,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制成成品的过程。
答题时,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子,如“汲水滋土”“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木框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找出关键词语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凡是用泥造砖,也要挖取地下的黏土,对泥土的成色加以鉴别,黏土一般有蓝、白、红、黄几种土色(福建和广东多红泥,江苏和浙江较多一种名叫“善泥”的蓝色土),以黏而不散,土质细而没有沙的最为适宜。
先要浇水用于浸润泥土,再赶几头牛去践踏,踩成稠泥。
然后把稠泥填满木模子,用铁线弓削平表面,脱下模子就成砖坯了。
四、(2017·浙江温州)与致虚妹丈[明]高尔俨洞箫数阕,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
出户一望,空旷无际。
大醉后笔墨撩乱,已不复记忆。
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撩乱‛者也。
然亦殊可爱,以为有骀荡②之趣。
把笔效之,不能及③也。
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选自《历代小品尺牍》)【注释】①被:遮盖。
②骀(dài)荡:这里指书法舒放畅达。
③已:句末语气词。
12.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6分)(1)【数】A.吹洞萧数.阕 B.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2)【及】A.不能及.也 B.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就】A.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B.此人可就.见(《隆中对》)【答案】(1)A.几 B.屡次 (2)A.比得上 B.到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