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与高校重点学科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

合集下载

加强医院重点学科的科研基础与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医院重点学科的科研基础与创新平台建设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部分重点学科虽然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但这些 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未能很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和推动产业发展。这可能与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 、缺乏与产业界的合作等因素有关。
03
创新平台建设方案
平台定位与功能
定位
面向医院重点学科,建设集科研 、教学、临床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
功能
提供科研基础支撑,促进学科交 叉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 养高层次医学人才。
建设内容与规模
01
实验室建设
包括生物安全实验室、分子生 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实验室
等,配备先进仪器设备。
02
临床研究中心
针对重大疾病和常见病,建立 临床研究中心,开展多中心临
床研究。
03
数据中心
建立医学数据中心,整合临床 、科研、教学等数据资源,提
供数据挖掘和分析服务。
04
人才培养基地
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生培 养基地等,培养高层次医学人
学科特点
重点学科通常是指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学科,如心 血管内科、肿瘤科、神经科等。这些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关键作 用,对于提高医疗水平和推动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学科通常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实力,拥有一批优秀 的医学专家和科研团队。同时,这些学科在临床诊疗、教学培训、科 研创新等方面也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影响力。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机制,保障科研人员的创新 成果得到合理回报,促进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
监督评估与持续改进
加强项目管理
对医院重点学科的科研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包括项目立 项、预算编制、进度控制、质量管理等,确保项目顺利推 进并取得预期成果。
建立评估机制
定期对医院重点学科的科研基础与创新平台进行评估,了 解学科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智慧高校一站式学生办事大厅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高校一站式学生办事大厅整体解决方案

大数据平台建模/可视化/分析体系/管理模型
数据中台
主数据管理/数据治理/数据质量/数据标签
学业预警
沉迷游戏预警
孤僻人群预警
疑似裸贷人群
疑似失联人群
学工
教务
一卡通
图书馆
财务
科研
日志/行为
其他...
校园大数据平台总体架构
Construction planning
IT建设规划
办事描述
自定义办事申请的描述页面;自定义办事icon
进度跟踪
查看进度,进度预测,提醒已办管理:撤回,打印
“一站式办事服务大厅”智能填报
办事条件
规则运算
对申请条件不满足的办事人员,拒绝上报;
对填报内容需要自动统计的项目,自动运算结果;
一站式办事服务大厅+学工
需求来源:学工、团委、招生办、教育管理科、资助管理中心、心里健康中心
统一门户
数据分析
学生可以自注册随时访问相关信息学校主动信息推送
办事中心服务内容定制智慧学工管理内容定制
统一入口信息集合多端一致
学生画像高基表
“一站式办事服务大厅”门户全貌
专为全校内外办事服务设计
办事服务:消息通知公告服务,全校内外业务办理,院系班组织架构
百万访问:面向高校内外的公众与组织,服务于每一位参与者
学生服务内容的定制平台?
TWO
一站式办事服务
all in one Solution
“一站式办事服务”平台框架图
硬件终端
智慧校园系统
终端
一站式办事服务平台
服务总线
PC门户网
微信服务号
线上线下扫码
数据集管理
机构组织数据

高校图书馆面向用户的学科化知识服务

高校图书馆面向用户的学科化知识服务

高校图书馆面向用户的学科化知识服务[摘要]面向用户的学科化知识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科学研究与创新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规律,而不再是按照文献工作流程来组织信息服务工作。

在这种服务模式下,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利用活动过程绑定在一起,动态随机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成为用户活动及其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学科化知识服务;学科馆员;高校图书馆[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135-02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是基于文献的信息服务,它是一种被动的、坐等读者上门的、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以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为内容的简单粗放型服务,这种服务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网络化、知识化信息环境发展的要求。

在信息网络化及图书馆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正逐步从以图书馆为中心转变到以用户为中心。

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本地、在桌面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

面向用户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就是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科学研究发展与创新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规律来组织信息的图书馆服务。

它通常采用知识组织方法、以用户为中心面向服务用户、服务领域及服务机构,组建一个个灵活的学科知识单元,将信息资源采集、加工、重组、开发、利用等工作融于每个学科知识单元之中,整合传统图书馆职能部门,使信息服务由简单粗放型的文献信息管理转向学科化、集约化的知识管理,从而为用户提供更深入、更精细的知识服务。

1面向用户的学科化体系构建1.1建立学科化的服务体系学科化服务体系的实质是针对某一特定学科的知识、资源集成化服务系统。

它要求服务者要与重点学科用户融合于一体,将对用户知识服务过程融合到相应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决策的全过程中,针对科学研究和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和个性化环境,形成融洽的“学科馆员—学科专家学者—各类型学科用户群—合作对象”互动关系,从而建立起面向用户的融入用户信息环境的学科化知识服务体系,通过开放式的服务模式,利用系统集成、服务集成等多种方式,采用多样化的动态知识资源集成系统进行服务,进行从知识捕获、提取、挖掘、重组、创新到集成应用的全程一站式服务,服务者与学科专家学者以及学科内部用户、外部合作对象一起,概括、分析信息需求,搜寻组织和重组知识,参与知识的提取和知识的挖掘利用,关心并致力于向用户提供全面的知识组织与知识发现服务,侧重于通过全过程的知识集成服务,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以帮助其解决教学、科研和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利用多元知识、用户、系统的集成来加强知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高校四大基本职能论述

高校四大基本职能论述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四大基本职能骆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就高校而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必须以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为根本着力点,积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科学的发展。

高校要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对、思索与完成的基本命题。

我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不仅需要探索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并且必须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使之实现价值、发挥才能的长效机制。

纵览国内外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经验可以发现,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需要以理想为动力,知识做基础,制度成保障。

其中,“立德树人”则是确保这个培养体系良性循环的思想基础。

胡锦涛同志曾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战场,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德育工作。

创新平台的概念甄别与构建策略

创新平台的概念甄别与构建策略

创新平台的概念甄别与构建策略引言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已经成为各方追求的目标。

当前科技发展遇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科研力量分散, 科研工作缺少长期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科研规划和重点项目的整合程度不高, 难以实现科技资源与成果共享, 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相当普遍; 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 科学研究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等。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使研究人员个体和小型研究团队难以完成较大突破的创新, 构筑大平台形成创新群体势在必行。

近几年,集成创新要素、汇聚创新资源的创新平台建设受到了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的广泛关注。

在创新平台涵义并未明晰的情况下, 大谈创新平台建设, 难免会出现概念模糊、外延泛化的现象。

这样难以准确把握创新平台的内涵, 提出科学的、针对性强的构建策略。

在国家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 甄别创新平台应有的涵义, 识别其特征属性, 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很有意义。

1 创新平台的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1 . 1 创新平台的内涵要阐释创新平台这一概念, 首先必须对平台的概念进行甄别。

“平台”原意是指通常高于附近区域的平面。

在一般意义上平台又是一个空泛而模糊的概念。

平台作为一个工程概念, 最早可追溯到2 0 世纪初亨利·福特著的《Mo d e r nMa n 》一书[ 1 ] 。

书中详细描述了组成汽车的各子系统, 探讨了为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和易使用性在公司内外出现的技术, 其中就用到了平台的概念。

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得平台一词有了更广泛的称道和新赋的含义,泛指人们进行交流、交易、学习的具有很强互动性质的舞台, 如信息平台、建筑平台等等。

现在提及平台, 自然会联想到计算机平台。

虽然我们很难追溯“平台”提法在计算机世界的源头, 但起码从B/ S 和三层结构的软件系统模型之始,就已经有了平台的叫法和基本内涵, 最初是基础软件平台, 然后是各种应用平台[ 2 ] 。

创新平台的概念甄别与构建策略

创新平台的概念甄别与构建策略

创新平台的概念甄别与构建策略引言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已经成为各方追求的目标。

当前科技发展遇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科研力量分散, 科研工作缺少长期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科研规划和重点项目的整合程度不高, 难以实现科技资源与成果共享, 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相当普遍; 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 科学研究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等。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使研究人员个体和小型研究团队难以完成较大突破的创新, 构筑大平台形成创新群体势在必行。

近几年,集成创新要素、汇聚创新资源的创新平台建设受到了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的广泛关注。

在创新平台涵义并未明晰的情况下, 大谈创新平台建设, 难免会出现概念模糊、外延泛化的现象。

这样难以准确把握创新平台的内涵, 提出科学的、针对性强的构建策略。

在国家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 甄别创新平台应有的涵义, 识别其特征属性, 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很有意义。

1 创新平台的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1 . 1 创新平台的内涵要阐释创新平台这一概念, 首先必须对平台的概念进行甄别。

“平台”原意是指通常高于附近区域的平面。

在一般意义上平台又是一个空泛而模糊的概念。

平台作为一个工程概念, 最早可追溯到2 0 世纪初亨利·福特著的《Mo d e r nMa n 》一书[ 1 ] 。

书中详细描述了组成汽车的各子系统, 探讨了为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和易使用性在公司内外出现的技术, 其中就用到了平台的概念。

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得平台一词有了更广泛的称道和新赋的含义,泛指人们进行交流、交易、学习的具有很强互动性质的舞台, 如信息平台、建筑平台等等。

现在提及平台, 自然会联想到计算机平台。

虽然我们很难追溯“平台”提法在计算机世界的源头, 但起码从B/ S 和三层结构的软件系统模型之始,就已经有了平台的叫法和基本内涵, 最初是基础软件平台, 然后是各种应用平台[ 2 ] 。

校企联盟科技创新教育模式下的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校企联盟科技创新教育模式下的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校 企 联 盟 科 技 创 新 教 育模 式 下 的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研 究
王 晓 芳
( 海 工 学 院 图书 馆 . 苏 连 - 2 2 0 ) 淮 江 R港 2 0 5
( 摘
要] 校企联盟科技创新” 育背景 下, “ 教 高校 作为科技 资源的主体之一 , 国 家重要 战略资 源的组成 是
位的知识信息 】 。校企 联盟科 技创 新是 经过 创新 思想 的产 生, 是不断进 行技 术研 究 , 而后 实现科 技 成果 转化 成产 品过
程 , 是 高校 、 业主 体间与 政府 、 融 、 助主体 等各 系统 这 企 金 辅
的高校所提 供的知 识信 息起 着 内在的 、 无形 的推动 作用 ,
部 分 。根 据 知 识 服 务 需 求信 息 的特 性 , 识 服 务 平 台信 息 需 求 的 内容 及 知 识 服 务 平 台信 息 流 动 效 与区域经济共 享运行发展 的高校知识服务 平台, 行科技 创新。是有效的提 高科技 资源整体利 用 进
效 果 、 善 科技 创 新 体 系建 设 的重 要 保 证 。 完
对各 种信息的 的获取 和有效利用能够 丰富创新思想 、 优化创 新合 作 、 加速 创新过 程和 提高 创新效 益 , 从而减 少创 新过程
的不 确 定 性 因 素 。
间相互影响促进 的结果 , 成创新 整体 与机 制 , 而推 动科 组 从
( 金项 目] 基 淮海工学 院教育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3 0 9 3 。 ( 2 0 —2 ) [ 作者 简介] 晓芳 , 王 淮海工学院 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2 1 年 儿 月 01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o m a o n e nzl iest rNain lis u l fI n rMo l i Unv ri f t aie oa yo o t

知识创新与高校重点学科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

知识创新与高校重点学科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

摘 要: 知识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基础和引擎, 高校的重点学科或科研课 题是进行知 识创新 的直接来 源, 图书馆为高校重点学科或课题搭建专业化课题化信息服务平台有助于科研 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 文提 出了搭建专业化课题化信息服务平台的总体 目 标和要求—— 为重点学科或课题提供专业化、集成化、 网 络化 的全 方位 信 息服务 系统 , 一步 确立 了该 平 台的具体 功 能结 构 , 进 分析 了该 系统的 若 干技 术 问题 。 中 图分 类 号 : 2 3 G 0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0 3 5 8 2 0 ) 1 0 3 — 4 1 0 —18 ( 0 6 0 — 0 6 0
K o l g n v t na dte o s u t no fr t nS r e Pafr r y u jc n w e e n o ai n nt c o I oma o ev s l om f bet d I o hC r i fn i t o Ke S s
Ke o d : nweg noai ;e ujc ; f m tn sri lt r y w rs ko ldeInvtn kysbet i o ai evc pa o o s nr o e fm
Ab ta t Kn w e g n o ain s t e b sc a d e gn f s sann e eo me t fr e o o n o it, sr c : o ld e I n v t i h a i n n ie o u tiig d v lp n o c n my a d s cey o
高等学校是一个国家知识、 技术 、 人才聚集 的地 方, 也是创新的基地, 因此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 业, 充 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创新作用, 国家 的知识创新工 对于 程, 于民族的振兴, 对 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高校的 重点学科和科研课题是知识创新 的直接来源 ,高等 教育 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办学规模上 ,更体现在学科 发 展上 , 学科 的发 展 除科 研 人 员 的 直 接参 与 外 , 有 还 赖于信息交流、 传播 、 获取。因此 , 高校的科研技术人 员在创新研究 中, 迫切需要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 建立起相应的信息服务机制, 图书馆领域正是处在 国 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设施的地位 。图书馆作 为知识 资源的宝库 , 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 , 根据学校 的重 点学科建设 , 搭建专业化课题化信息服务平 台 , 郎针

“四大资源”建设实践与展望——对南京大学图书馆“十四五”规划制定的思考

“四大资源”建设实践与展望——对南京大学图书馆“十四五”规划制定的思考
推出“上 书 房 行 走———走 进 南 大 人 的 书 房 ”系 列 文
占比等数据进行图表监控,并进行跟踪研究.
校图书馆组一 等 奖. 这 些 文 化 营 销 活 动,不 仅 推 广
本科生院.学习支持中心旨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
章,旋即荣获第 三 届 图 书 馆 新 媒 体 创 新 服 务 评 选 高
s
our
c
e
sCons
t
r
uc
t
i
on/ChengZhangc
an
电影),发挥图 书 馆 在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中 的 窗 口 作 用,
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图
书馆在古籍保 护 与 修 复 中 心 之 外,将 筹 建 新 媒 体 服
务中心、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总之,我 们 要 立 足 本 馆 实 际 和 南 京 大 学 “双 一
“四中心”首先是图书馆文献与数据资源中心的


1
队多方合作,构建智能化情报分析决策支持平台,瞄
2021
现有的 NLSP 基础之上,打磨好新一代平台,持续提
牌,以更丰富的内容、更活泼的形式(如短视频、公益
19


四大资源”
建设实践与展望/程章灿
Pr
a
c
t
i
c
eandPr
o
spe
c
t
so
fFourRe

1 程焕文,刘佳亲 .
J].
国图书馆学报,
2020(
4):
39-59.
新一 代 服 务 平 台 环 境 下 的 智 慧 图 书 馆 建 设:业
2 邵波,单珍,王怡 .

关于深化科体制改革 建立创新体系的意见

关于深化科体制改革 建立创新体系的意见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创新体系的意见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决定》,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全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1、充分认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

21世纪是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主导的世纪,科技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间综合实力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以国家或地区为整体,明确创新目标和战略重点,建立创新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良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促进科技进步、保持科技优势的基本手段。

近年来,我省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创新制度和环境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

但总体上,创新能力不足,体制和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要求,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创新资源配置还没有实现优化,分割、脱节,协同性较差,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没有真正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靠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

因此,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有效促进科技进步的创新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良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动力。

2、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科技创新的目标和战略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政府引导,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整合和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增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内在动力;加快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科技、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互动,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的高效运用;优化创新环境,健全政策法规,形成崇尚知识、崇尚人才,激励和保护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建立起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能够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实现各类资源有效整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高校四大基本职能论述

高校四大基本职能论述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四大基本职能骆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就高校而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必须以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为根本着力点,积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科学的发展。

高校要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对、思索与完成的基本命题。

我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不仅需要探索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并且必须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使之实现价值、发挥才能的长效机制。

纵览国内外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经验可以发现,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需要以理想为动力,知识做基础,制度成保障。

其中,“立德树人”则是确保这个培养体系良性循环的思想基础。

胡锦涛同志曾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战场,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德育工作。

辅导员简答题

辅导员简答题

1.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有哪些?(8大职责(一)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二)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三)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四)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组织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六)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七)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八)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 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第一,对高校本身发展的要求。

有两条,一是“提高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具体的办法是“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和“鼓励和支持高校承担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战略性研究的课题,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

”;二是要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教材体系。

”第二,要培养能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人才,就是关于高校师资建设的,即“造就和凝聚一支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城市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城市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城市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9.01•【字号】•【施行日期】2022.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城市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南京市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2022年9月1日南京市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有关要求,推动在宁高校与专精特新企业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城市,现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1.建立校企合作协同机制。

组织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平台、技术导师、博士生人才、专利开放许可等重点领域,梳理企业发展的短板弱项。

根据企业成长的实际需求,与100家高校签订校企协同创新协议,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推动高校和专精特新企业长期深度融合。

2.构建梯度培育孵化体系。

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对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标准梯度成长。

加大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力度,积极争取部、省对校企合作企业获得专精特新认定支持,力争到2025年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0000家、1000家、300家、30家。

3.推进原创技术市场化应用。

支持高校科研人员、大学生创办企业,入驻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孵化器(含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载体,加速推进原创技术市场化应用。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创新模式——上海杨浦区“三区联动”创新体系案例分析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创新模式——上海杨浦区“三区联动”创新体系案例分析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创新模式——上海杨浦区“三区联动”创新体系案例分析中●甘三螺旋理论的域创新模式上海杨浦区"三区联动"创新体系案例分析飞l【猜】謦簟.≯|lll_[~.刍WU司I曩|曩|(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三螺旋理论认为,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改善创新条件的关键,而实现区域三螺旋创新模式关键在于知识空阊,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问这3种空间的创造.本文从三螺旋的视角,对上海杨浦区联动发展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形成区域创新空间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对大学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看法和建议..三螺旋;区域创新体系;三区联动在知识经济社会,创新制度环境中的大学,产业和政府以市场要求为纽带而联结起来,形成一种三方面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三螺旋理论.三螺旋理论的核心在于,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在区域内的科研院所与大学成为主要知识资产,具有了更高的价值.在成熟的创新区域内,科研院所与大学通过其组织结构最下层的研究中心,科研小组以及个人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活动良好的接口,在区域内发挥了强大的技术创新辐射作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 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上海市在大学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上海杨浦区采取措施,推动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拓宽"大学一产业一政府"的合作渠道,促进大学产生的知识成果在本区的产业群中扩散和应用,取得了显着成效.本文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上海杨浦一簪审和铀毋秘簪区支持高校就地拓展,带动老工业区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关于大学的角色转变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皇螺旋区域空间三螺旋区域空间由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组成.它们彼此重叠,相互交叉.知识空间意味着在区域里要有一定规模与层次的大学等教育与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生产知识,当这些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即达到"临界质量"时,就有可能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知识空间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开发原料或知识源泉.趋同空间意味着相关参与者在一起工作的过程, 包括头脑风暴,问题分析和计划形成等活动.其目的是经反复论证形成战略并把实现这一战略的资源组织在一起.趋同空间的主要作用在于形成战略共识.创新空眵l捌参移≯∞》自罐于一区间则指组织的创建或改进,目的在于填补通常在趋同空间被确认的区域发展缺口,实现在趋同空间拟定的战略.创新空间高度依赖大学,产业,政府的相互作用.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的重叠使大学密切介入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使其在教学和科研之外承担了发展地方社会经济的使命.传统的大学只有在知识地方化的过程中,才能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知识的地方化并不意味着知识层次的降低,能够在现代经济市场中运作的高技术产品必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组合地方优势和大学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必将成为地方和大学的特色和亮点.表三螺旋空间及其特点三螺旋空间特点聚焦于形成"区域创新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同知识空间的参与者共同努力,通过集中研发活动和与研发相关的活动,达到"临界质量",改善地方创新条件统一的区域发展思想与战略在各机构范围之间的趋同空间三螺旋多重相互作用中产生努力实现在趋同空问所设立的目标.建立和吸引创新空间各种公共与私人风险资本,资本,技术知识与商业知识结合以进行组织创新是在这一空间要实现的中心任务(Etzko~u,2000)三螺旋空间是非线性的.从理论上说,它们能够以任何顺序被创造,每一个空间都以其他空间的发展为基础.三螺旋空间的发展可以由知识空间开始,然后顺次移动到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或者由趋同空间或创新空间开始,顺次进行下去,最后被集中在一起,从而使区域发展战略计划更有效.震蚕的发展模式"三区联动"是大学校区建设与科技园区创业,公共社区发展相结合的一种发展模式.在"三区联动"的格局中,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各自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能.大学校区承担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职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科技园区承担科技孵化,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的职能,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大学师生创新创业的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公共社区承担为大学校区, 糖醣静酾静◇●科技与发展科技园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创造一个适宜居住,交流,休闲的生态,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以大学校区为核心,以科技(产业)园区为基地,以城市公共服务为依托,以资源的聚集,共享,融合,转换为特征,以.促进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宗旨,推动高校与城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区联动"理念是在边实践边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10年前,由于大学扩招带来的校舍压力,自然要采取征地的方式拓展校园空间,以满足整个社会对: 高等教育越来越大的需求.然而,在征地建设之初,随着高校的入驻,新校区所到之处,对该区域的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乃至和谐人文生态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上海市通过近5年的摸索与研究,对高校的: 布局进行结构调整,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生: 产力转换,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系统地规划在一起,从而确立了"三区联动"的核心理念.上海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建设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它的建设离不开区内大学的创新发展模式,以及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机构范围之间的相互合作.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来看,上海杨浦"三区联动"的创新体●系是依照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创新空间依次移动的顺序建立的.2.1加快知识的地方化.形成知识空间杨浦区是上海最大的中心城区,是具有百年工业文明的老工业区,也是具有百年大学文明的知识密集型区域.上海市政府将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作为"三区联动"建设的重点,希望通过发展区内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使传统工业升级换代,成为一个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和创新创业的中小企业集聚区.杨浦区拥有复旦,同济等10多所全日制高校和150余家科研院所,有国家级重点学科6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占上海全市40%,研究生占50%,有大学教师900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近1800人.这里不断地产生着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研成果.杨浦区认识到,要建设知识新区,就要在区内形成大学集群,支持区内的高校就地拓展,发展教育服务,科学研究,科技成果孵化,产学研一体化,把区域内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带动杨浦经济整体发展和产业能级的提升.与此同时,高校和科研单位也逐步将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了彼此的协同发展.以复旦蹄酶姆睇酶酶蹲中大学为例,早在1994年,复旦大学就提出"服务上海,发展复旦",采取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 1999年,复旦大学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定位于孵化高科技企业,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围绕着复旦大学国家科技园的建设,复旦与杨浦区的合作逐步深入.2002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复旦大学制定了"就地拓展,就近发展"的校园拓展计划.如今,复旦大学已经成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主力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复旦大学:不断加深对大学服务社会理念的理解,通过知识的地方化,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高校在与杨浦区的长期合作中,双方共同提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战略理念,并得到了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充分肯定.2.2打造共享平台,形成趋同空间根据"三区联动"的理念,大学,研究机构与政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在科技园区发展,后勤社会化,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等各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形成了良好的趋同空间.●(1)打造以大学强势学科支撑的大学科技园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杨浦区大力拓展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杨浦国家级科技孵化基地,努力使大学科技园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成为高等学校实现社会功能,推动科技成果孵化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区政府抓住知识,人才,资本等三大知识经济的关键创新要素,以建设上海知识产权园为突破口,按照服务高校,服务企业,服务科研及构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要求,努力打造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科技创业投资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五大公共性服务平台.(2)创新人才机制,促进"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杨浦区与区域内高校建立了区校领导定期沟通制度.邀请区域内高校党委书记列席区委全会开展党委中心组联组学习活动,做出重大决策前事先征求高校的意见,寻求区校融合,联动,寻求资源整合的结合点.建立起区委领导与区域内两院院士的经常性沟通咨询机制. 充分发挥了高层次人才专家库,智囊库的作用.人才的交流与共享是"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关键.近几年, 区,校共同选送了近200名中青年干部相互挂职,开创了区校干部培养"共享,共育,共用,共赢"的新局面.铷酾秘秘酾秘霸铷2.3促进创新要素的结合,形成创新空间精心打造"杨浦知识创新区"和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创新要素的结合,形成创新空间,全面提升杨浦区及上海东北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级.(1)精心打造"杨浦知识创新区":根据杨浦区域内的高校和产业布局情况,杨浦知识创新区在空间布局上的规划是"两片","一线","一带",形成东,西两大片高校集聚区,并通过创业走廊相互连接.西片以复旦,同济,财大,二军大等高校为支撑,占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东片以上海理工,水产大学,电力学院等高校为支撑,占地约9平方公里.为使东,西两片高校集聚区有机结合,规划在中央社区与复兴岛地区之间建设一条全长5公里的创业大道.滨江地区规划为现代服务功能带,构筑从工业文明走向知识文明的长廊.(2)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科研成果从研发设计,孵化中试到产业化的全程服务模式,培育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积极引进风险创业投资机构,支持上海股权托管中心发展,打破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瓶颈,初步形成以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为主的金融辅导中心的运作机制,初步形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有效互动,促进知识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融合互动的局面.l錾j结论和启示上海市杨浦区以复旦大学为首发展的"三区联动" 模式是我国大学的创新发展模式,虽然这一战略还在进行之中,在创新空间的构建上还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但是对其他地区的发展和大学的改革是很有启示的.三螺旋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企业和大学都可以成为创新的主体.尤其是在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围绕着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大学这一传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机构也成为了生产要素.无论在高技术产业还是传统制造业中,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都被知识要素所补充.在"三区联动"创新模式中,政府和大学分别作为组织者和重要的参与者.政府规划整个创新体系,整合和调动资源,大学和科研机构是该区域知识经济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基础,大蹄蹄磷磷哮晦学知识生产能力的增长和对外作用的增强是老工业区产业升级和区域创新体系改进的关键.大学具有一个往往被自己忽略的功能,就是要培养自己的企业衍生能力.在高新技术区域的发展中,衍生企业的多少是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标志,而衍生企业的来源一是现有企业,二是大学.大学的衍生企业包括由学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通过大学技术转让产生的企业,大学员工持股的企业以及大学职员自己创办的企业.这些衍生企业体现着大学自身的技术外溢和人才流动能力.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人才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往复流动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间的互动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上海杨浦区的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三区联动"实践的过程中,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3种职能集于一身,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紧密联系,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地区的高校借鉴.▲参考文献1亨利?埃茨科威兹着,周春彦译.三螺旋.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科技与发展2陈安杰.三区联动自主创新谱写杨浦持续发展新篇章.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5):24—263杨玉良.关于"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念的思考.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5):29—314王生洪.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加速新型创新区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6(3/4):30—325南佐民.论三螺旋理论下的创业型大学建设.教育与职业,2004(30):10—116夏婉婉.从创造知识走向创造财富——关于现代大学与区域经济的思考.教育纵横,2006(1O):50—527乔颖,王永杰,陈光.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6): 47.—498张孝文.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府际关系及其治理.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9张军.对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关系的思考.湖北经济学院,2003(5):108—112l0李萍.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6;≥;;-.;I.;_-__..____-.;_.;;;-.茹.-=-_--_*_-_---●-一--_●-_●--●(上接第7页)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服务"1lO"等丰富多彩的农村科技服务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以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科技知识和信息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致富,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今年,专门召开全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会议,陈至立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推动农业科技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与学风建设学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兴衰成败,也对社会风气具有重大影响.良好的学术风气不仅有赖于科技界的严格自律, 有赖于社会的有效监督,而且也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近两年来,科技部从制度和措施上引导和规范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为规范管理,加强监督,遏制腐败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是推进科技评价改革,完善科技奖励制度.针对不同性质的科研活动建立不同的评价导向,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等不同类别的科技活动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建立专家资格审查制和信誉制等,规范科技评价行为.强调公平对待"小人物"和"非共识"项目.完善科技奖励制度,从以项目奖励为主转为项目奖励与人员奖励并重,突出对创新人才的奖励, 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奖.二是加强专家信用管理.通过酾秘姆霸秘酾铷静@建立健全评价机构和评价专家的违规记录档案,维护评审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在国家科技计划的立项,预算,验收等各关键环节,对相关机构,主要承担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对于情节严重的失信行为,经核实后予以公布,以示警戒.三是组织认真查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认真落实(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国家科研计划课题经费使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等各项规章制度设立有关机构,受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组织对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开展科研诚信教育.▲睁酶蹲蹲雌酶唪酶●。

构建学科平台,推进和优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

构建学科平台,推进和优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

构建学科平台,推进和优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系统工程,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是学校办学上水平、上层次的重要体现,广西师范学院把握住了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的,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打造人才成长平台,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为科研创新提供实验基地,带动了产学研的发展,优化了学科结构和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功能,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学校跨越式的发展。

标签:广西师范学院;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学科平台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学校办学上水平、上层次的最重要体现,是高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新世纪以来,广西师范学院把握住了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加强领导,大胆开拓,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学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通过学位点学科建设优化调整了学科结构,构筑人才小高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科研实践平台,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提供人力支撑,全面带动产学研的结合,提高和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推进与优化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使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实现新的跨越,为学校“十二五”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核心工程、系统工程,是学校发展的主题。

精心组织、统筹兼顾、有效推进学科建设可以极大的优化学校的教学和人力资源的配置,促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构建学科发展平台,可以带动学校学科结构的调整,发挥学科优势,打造学科特色,形成辐射效应,使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反哺社会能力的全面提升。

这是高等教育自觉的追求,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一)通过学位点学科建设,凝炼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西师范学院注重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共 同载体 ,对高等 学校的发展 具有基础性 、全局性 的影
响 。 因此 ,学 科 建 设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设 的 核 心 ,居 “ 头 ” 龙
地 位 。
前本 学科领域 国内外研 究现状与学科发展趋 势,针对 国内外 的研 究现 状与发展趋势 ,结合本学科 已有 的特色和 优势,确
2 2优化课程设置,突 出专业课程 .
高等 学 校 的 首 要 目标 是 教 书 育 人 ,高 等 学 校 具有 强竞 争 力 的 要 素 之 一 是 是 否 能 够 培 养 大 批 的 高 素 质 人 才 来 回 馈 社 会 。 在 培 养 学 生 的 过 程 中 , 不 仅 要 帮 助 其 形 成 自 己 的 人 生
面 通 过 联 合 培 养 、委 托 培 养 、 出 国访 问和 在 岗 培 训 等 方 式 ,
目标 ,产 生清 晰的学科建 设思路 。研究方 向是重点 学科建 设 的灵魂 ,它 决定 了本学科未来 发展的方 向和本学科整 体
学 术 水 平 的提 高 。 所 以研 究 方 向 的选 择 对 整 个 学 科 建 设 起
上 述 问题 , 首 先 应 该 从 大 学 生 的 课 程 设 置 上 入 手 ,不 仅 要 培 养 其 抽 象 思维 与 形 象 思 维 ,还 要 帮 助 其 抽 象 思 维 与 形 象 思 维 能 够 顺 利 融 合 , 即 培 养 一 批 理 论基 础 扎 实 , 动 手 能力 强 , 专 业 技 能 突 出 的 能够 快速 融 入 社 会 的 高 素 质 人 才 。 因 此 ,在 学 科 课 程 的 设 置 上 ,应 突 出 学 科 特 色 围绕 学 科 发 展 方 向 ,建 立 主 干 理 论 基 础 课 程 和 专 业 课 程 , 改变 专业 实 验 课 程 的 从 属 地

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综述

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综述

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综述1. 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海洋、智慧的殿堂,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对于学科建设而言,高校图书馆更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和服务。

从宏观背景来看,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科技创新离不开知识的支持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的聚集地和创新的高地,理应走在服务创新、支持创新的前沿,通过优化信息服务、促进学术交流等方式,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也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学科建设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高校图书馆通过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和资源保障,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获取和利用信息,激发创新思维,推动学科向更高层次发展。

从微观层面来看,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也是满足师生信息需求、提升服务质量的内在要求。

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新形势下,师生的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

高校图书馆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师生的不同信息需求。

通过服务学科建设,高校图书馆还可以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实现与高校其他部门的互利共赢。

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既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满足师生信息需求、提升服务质量的内在要求。

1.1 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的概念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指的是高校图书馆围绕教学和科研需求,以学科资源为核心,构建服务于学术发展和知识创新的体系化服务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不仅仅是知识的存储和借阅场所,更成为了知识传播、学术交流、科研支持的重要平台。

服务学科建设涉及图书馆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服务模式的创新、学科服务的专业化发展等多个方面。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年度总目录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年度总目录
16 3
试论图书馆文化建设 李高峰 2 ( )2 6 14 试论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及教材建设 赵 振 2 ( )1 6 2 2 高校 图书馆技 术应用 背后 的冷思 考 卢 小教 2 ()5 6 22 转 型期 地 方社 科 院图书馆 信息化 建设 浅析 张 攀 2 ( )8 6 2 2 论知识 管理 与图 书馆 管理 王 丽娟 2 ()1 6 23 图书馆员的回读探要 陈 群 2 ( )3 6 23 关于网络环境下高校 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思考 宁冬 云 屈 健 民 2 ()6 6 23 关于建立全国图书馆联合编 目 河南分中心的设想 黄 汇 2 ( )8 6 23 信息安全环境的构建与保护 刘二灿 2 ( )8 6 3 2
— —
赵 润娣 2 ( ) 信息 安全管理 的多 目标决 策效用 模 型研究 6 12 朱子华 吴海峰 2 ( )0 6 5 1 林 回清 2 ( ) 6 17
现代信息技术 : 图书馆发展进程 中的“ 双刃剑”
刘双 四 2 ( )3 6 5 1 关于图书馆知识转移 的探析 陈立红 2 ()7 65 1 高校图书馆职能发挥中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论 图书馆 服务 中的 出租权 保护 刘 惠萍 2 () 649 知识交流与信息资源开放存取 易治宏 2 ()2 64 1 数字资源整合技术研究 徐瑞平 2 ()6 64 1 郑州市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粱秀霞 2 ()9 64 1 谈博客在图书馆学学术交流中的作用 李瀚 瀛 2 ( )2 642 信息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发展策略 鄣 正让 2 ()5 642 政府 知识 管理 实现 策略研 究 白清礼 2 ()8 642 地方社会科学信息特色与社会化服务研究 赵 戈 2( )1 643
— —

叶华青 2 ( ) 0 6 1 3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五个原则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五个原则

第8卷第4期2006年12月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malofHebeiSoftwareI嬲UtuteV01.8No.4Dec.2006文章编号:1673—2022(2006)04.0015一02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五个原则张洁1,李慧敏2(1.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河北保定071002;2.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0088)摘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始终是一个关系到高校发展全局的问题。

新时期。

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应该遵循五个基本原则:第一。

建设高校重点学科要以国家和高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来确定重点学科:第二,建设高校重点学科要“有所为。

有所不为”;第三,建设高校重点学科,要以群组集合为单位;第四.建设高校重点学科要占据学科理论与应用前沿;第五,建设高校重点学科要以综合性项目为基础运作机制。

建设有机融合的高校重点学科群及创新团队。

关键词: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原则中圈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高校重点学科始终是科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基础性研究领域,也是关系到高校发展全局的系统性、战略性环节,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是形成高校科研优势、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堡垒,是推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知识窗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学界,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问题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从学科的概念、内涵到重点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都是讨论的热点。

而实践中的研究型大学则将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看作是高校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使学校上水平、争进世界一流的龙头和领头羊,因而高校设立专门的学科建设办公机构,集中精力,下大力气对重点学科进行各有特色的建设,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已经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本文则着重对新时期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原则进行分析阐述。

经过思考和讨论,我们认为,新时期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五个。

一、建设高校重点学科,要以国家和高校所在地区战略发展需要来确定高校重点学科确定高校重点学科,是建设高校重点学科的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创新与高校重点学科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杨淑萍(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02)关键词:知识创新;重点学科;信息服务平台摘要:知识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高校的重点学科或科研课题是进行知识创新的直接来源,图书馆为高校重点学科或课题搭建专业化课题化信息服务平台有助于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提出了搭建专业化课题化信息服务平台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为重点学科或课题提供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全方位信息服务系统,进一步确立了该平台的具体功能结构,分析了该系统的若干技术问题。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1588(2006)01-0036-04KnowledgeInnovationandtheConstructionofInformationServesPlatformforKeySubjectsandRearchProjectsinCollegesandUniversityYANGShu-ping(DepartmentofInformationManagementof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2,China)Keywords:knowledgeInnovation;keysubjects;informationserviceplatformAbstract:KnowledgeInnovationisthebasicandengineofsustainingdevelopmentforeconomyandsociety,keysubjectsandresearchprojectsarethedirectresourcesforcreatingknowledgeInnovation.Libraryshouldestablishsubject/project-orientedinformationserviceplatform,thiswillbebenefitialtothestudyworkforkeysubjectsandresearchprojects.Thispapergivesobjectivesandrequirementsofthisplatform---offeringspecialized,integratedandall-roundinformationservicessystem.Moreover,thepaperpointsthefunctionconstructure,andexploressometechonologicalproblemaboutthissystem.收稿日期:2005-11-20作者简介:杨淑萍(1969-),郑州大学图书馆馆员,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咨询服务。

第26卷第1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年2月1面向创新需求,为高校重点学科构建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模式知识创新是促进知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和后盾,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焦点。

知识的创新、传播、交流和应用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和动力。

一个国家能否在新世纪知识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知识创造和应用的效率[1]。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骨干部分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2]。

高等学校是一个国家知识、技术、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是创新的基地,因此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创新作用,对于国家的知识创新工程,对于民族的振兴,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高校的重点学科和科研课题是知识创新的直接来源,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办学规模上,更体现在学科发展上,学科的发展除科研人员的直接参与外,还有赖于信息交流、传播、获取。

因此,高校的科研技术人员在创新研究中,迫切需要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建立起相应的信息服务机制,图书馆领域正是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设施的地位。

图书馆作为知识资源的宝库,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根据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搭建专业化课题化信息服务平台,即针对特定专业或课题需要,有机地整合相关资源和服务,全面支持与科研活动有关的信息检索、传递、交流、处理以及成果的应用,成为专业或课题进行科学研究数字化生存的基础支撑体系。

2以促进知识创新为驱动,构建专业化课题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和要求2.1重点学科专业化课题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在科学研究中,科研人员需要查找各种信息,需要利用多种工具和服务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和发布,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平台,因此,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检索和传递上,而应致力于营造一个能全面支持科研信息检索、交流、传递、处理的环境。

为此,我们可将专业化课题化信息服务平台的目标简单表达如下。

2.1.1汇集专业或课题领域的各类信息资源,提供主题信息网关。

2.1.2按照专业知识体系深入分析和组织信息资源,提供基于知识、基于分析的信息检索服务。

2.1.3提供专业或课题领域的各类信息资源、咨询资源和服务资源,形成虚拟的专业化信息咨询台和服务枢纽,充分支持对信息的有效处理和利用。

2.1.4提供专业或课题领域的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支持专业人员汇集、交流、发布与专业或课题有关的信息及提供相关网络工具与服务,成为专业或课题的集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会议、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专业服务系统及图书馆等功能为一体的虚拟社区。

2.1.5增强与科研人员个人信息系统、科研实验系统及课题组项目、成果系统等信息系统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动态链接和不断扩展系统功能的能力[3]。

2.1.6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实现同构或异构数据库的无缝连接。

2.2专业化课题化信息服务平台的总体技术要求为达到上述建设目标,信息服务平台的总体技术应满足以下要求。

2.2.1集成化支撑平台。

通过一个通用的集成管理软件,可以对多个专业和课题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同时系统能够通过对多个功能模块的集成,来支持对任何一个专业或课题的全面信息服务。

2.2.2可定制性。

能够根据专业或课题需要,灵活地甚至动态地定制界面、资源和服务。

2.2.3综合性。

为有效地全程支持科研信息活动,能够将专业或课题领域的各类资源和服务综合到一个信息平台。

2.2.4透明性。

能够透明、方便地链接各类资源和服务,形成集成化的服务有机体。

2.2.5开放性。

能在有保护和有区别的情况下,在各专业或课题之间共享定制的信息资源、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提高系统的共享性和开放性。

2.2.6安全性。

有效保障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严格保护定制信息和所发布交流的信息内容,支持知识产权管理[4]。

2.2.7标准化。

通过配置一个专门的系统资源整合软件如清华同方的TPI系统,对系统资源采用统一的通用或标准元数据格式来重新描述资源对象,并通过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建立与元数据格式定义文件的链接,进而实现对同构或异构数据库的统一检索。

3专业化课题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基本功能根据以上确立的系统建设目标和要求,该平台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功能。

专题数据库在线服务、整合检索、信息发布、信息交流、专业信息网关、综合参考咨询、成果转化、输出功能、系统维护等几个功能模块。

3.1专题数据库在线服务该系统具有建立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管理的功能。

可以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题,科研用户提出不同的设计要求,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参数设置,建立不同的数据库,数据库建立后,由图书馆专门信息服务人员及时搜索与以上数据库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源,并添加到相应的数据库。

为不断完善专题数据库中的内容,并及时跟踪该学科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本系统除了由管理人员不断输入新的信息记录外,还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友好的界面,指导授权用户按要求将自己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及时提交给系统,系统自动将其存放在临时文件中,待管理人员或课题专业人员审核合格,整理后再添加到相应数据库中。

3.2数据库的整合检索系统为数据库检索提供了双平台检索界面,既能对某一数据库,以其中每一字段为检索入口,进行单库检索;又在学科信息门户内横向整合了本学科领域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包括二次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图书馆馆藏目录、图书馆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和原始文献传递等相关服务系统,提供各类分布资源的集成界面,实现了同构和异构数据库的整合检索[5],从而大大提高了用户信息检索的效果和效率。

3.3信息发布为防止不良信息随意发布,造成信息泛滥和信息污染,系统对信息发布设置了权限管理,授权用户登录后,方可将课题组成员名录、课题组成果、项目、课题进展以及个人主页等信息发布到网上,供其他用户分享,而且系统支持授权用户对远程数据库的修改和删除等操作,并支持内部和公开两种发布状态。

3.4信息交流系统建立了专业课题的BBS论坛(可划分讨论室,具有公开和秘密进行两种方式),用户通过该论坛可自由发表个人学术观点与其他在线专家或学者进行交流、探讨,获取有关课题的新思路、新线索和信息,使众多专家的经验、技能、技巧、体会及其个人在研究中萌发的新想法、新念头等显形知识通过交流与众多研究人员分享、探讨,转化为显形知识,促进知识的创新。

3.5专业信息网关与常规网络资源导航或搜索引擎不同,专业信息网关是针对专业研究型用户的需要,建立可靠的、覆盖国内外本学科权威的专业信息资源,包括研究机构、知名学者、重点试验室、相关的电子出版物、专业协会、专业学会及相关产品各级标准、专利、成果等各类相关信息的规范导航系统。

专业信息网按专业或课题要求制定严格的选择标准,由专门信息服务人员或课题专家严格筛选包含有课题所需的实质性、权威性、高质量和稳定的信息资源的那些站点,它们按标准元数据著录,按专业分类表、主题词表标引,而且往往由人工编制摘要,支持多种形式检索,提供多层次信息检索和浏览功能;支持分布式信息资源的选择、描述和组织;支持定期数据自动检测和计算机辅助更新;而且还可能支持与其他专业信息网关和搜索引擎的相互检索[6],因此能够保障为专业课题提供优质、高效、高纯度的精品信息,使用户迅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动向、发展趋势和国际动态,及时获得第一手资料,节约时间,避免重复劳动,准确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加快科研进展,促进知识创造。

3.6综合性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综合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具体提供以下几种服务。

3.6.1电子邮件咨询。

在系统主页上设置“咨询馆员”专栏[7],用户点击后即可出现由系统预先设计好的一种或几种咨询表格,用户可将个人所需求的信息资源或服务项目以自然语言形式,填写在相应电子表格,并填写自己的“E-mail”地址,然后将电子表格提交给系统,待咨询人员或信息服务人员进行处理后,再通过系统自动将其推送到用户电子信箱,使之及时获取最新信息资源和所需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