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数据的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优秀教学案例
师: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跳远比赛成绩的方差和标准差。方差表示数据与其平均值的偏差平方的平均值,标准差则是方差的平方根。它们都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波动程度。
3.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或相关软件进行方差、标准差的计算。
(三)学生小组讨论
3.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成长。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共同完成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使得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 反思与评价的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注重反思与评价的环节。教师通过课堂小结、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则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学生分享学பைடு நூலகம்心得,教师给予积极评价。
(五)作业小结
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身边的数据,计算其方差和标准差,并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 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2.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探究数据离散程度的计算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使学生掌握研究数据分布特征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待数据的严谨态度,认识到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数据的离散程度》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材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第四节的内容。
方差与标准差都是用来衡量一个样本波动大小的统计量,对一组数据的变化情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如何引入这两个基本概念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切忌将这些概念与公式直接教给学生,要让学生在体会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时,使学生的现有知识与现实矛盾产生碰撞时而产生一种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情,从而探索出这两个概念,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波动状况”的意义和影响,形成一定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与作用.2.灵活运用方差与标准差来处理数据.3.能用计算器求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用方差与标准差来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让数字来说话”的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生活学习数学,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通过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方差和标准差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应用方差和标准差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1. 一、知识回顾我们知道,接受检阅的仪仗队必须精挑细选,整齐划一,所以特注重队员的身高.下面有两组仪仗队,准备抽取其中一组参与检阅.已知这两组仪仗队队员的身高(单位:cm )如下:你认为哪支仪仗队更为整齐?你是怎么判断的?二、探索新知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75g 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鸡腿的品质也相近。
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单位:g )如下:甲厂:75 74 74 76 73 76 75 77 77 7474 75 75 76 73 76 73 78 77 72乙厂:75 78 72 77 74 75 73 79 72 75◆ 教学过程◆ 教学重难点◆80 71 76 77 73 78 71 76 73 75把这些数据表示成下图:质量/g甲厂乙厂(1)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是多少?(2)求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并在图中画出表示平均质量的直线。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六章6.4 数据的离散程度
课时目标1.能够理解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并能用它们对数据的离散程度作出判断.2.根据描述计算一组数据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做出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验和探索,体会用三个统计量表示数据波动情况的合理性,并能用它们解决有关实际问题.4.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统计的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学习重点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意义,并根据它们的概念计算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学习难点利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75 g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鸡腿的品质也相近.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甲厂:75,74,74,76,73,76,75,77,77,74,74,75,75,76,73,76,73,78,77,72;乙厂:75,78,72,77,74,75,73,79,72,75,80,71,76,77,73,78,71,76,73,75;把这些数据表示成下图:(1)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被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吗?(2)求甲、乙两厂被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并在图中分别画出纵坐标等于平均质量的直线.(3)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又是多少?它们相差几克?从乙厂抽取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又是多少?最小值呢?它们相差几克?(4)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你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哪家厂家的鸡腿?说明你的理由.解:(1)能,估计均为75 g.(2)甲的平均质量=(72+73×3+74×4+75×4+76×4+77×3+78)÷20=75(g),乙的平均质量=(71×2+72×2+73×3+74+75×4+76×2+77×2+78×2+79+80)÷20=75(g).(3)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78 g,最小值72 g,它们相差78-72=6(g);从乙厂抽取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80 g,最小值71 g,它们相差80-71=9(g).(4)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我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甲厂的鸡腿.因为甲厂鸡腿质量相差不大,比较均匀.教师归纳: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作极差.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值的局限性,让原有的知识与新的问题情境产生碰撞,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概念.探究新知如果丙厂也参与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数据如下图:(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分别是多少?(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其相应平均数的差距.(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的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分析:可以大致先估计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然后再具体计算.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时,教师引导学生可分别用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刻画.解:(1)平均数为(72×3+73×2+74×4+75×2+76×3+77×3+78×2+79×1)÷20=75.1(g),极差为79-72=7(g).(2)可分别用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差的绝对值刻画.甲厂的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差的绝对值(单位:g)依次为0,1,1,1,2,1,0,2,2,1,1,0,0,1,2,1,2,3,2,3.丙厂相应的数据为0.1,1.1,2.1,2.9,3.1,0.9,1.1,0.9,1.1,0.1,1.1,3.1,2.1,3.1,2.9,0.9,1.9,1.9,1.9,3.9.(3)一般认为,甲厂的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这可以从统计图直观看出,也可以用上面所说的差距的和来说明.教师归纳:所以,数据的离散程度除了极差,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来刻画.1.方差(s2)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s2=1n [(x1-x-)2+(x2-x-)2+...+(x n-x-)2],2.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而一般说来,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问题延伸:计算从甲厂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72−75)2+(73−75)2×3+(74−解:s2=12075)2×4+(75-75)2×4+(76-75)2×4+(77-75)2×3+(78-75)2]=2.5.拓展补充:用计算器求标准差的步骤:1.按“MODE”键启动统计功能;2.再输入“2”之后就可以输入数据,每输入一个数据按“M+”键,如是重复.3.输入完毕点“SHIFT”键,按数字提示选择“2”,再按“=”键,就得到了标准差.设计意图:通过丙厂与甲、乙两厂的对比,发现有时仅有极差还难以精确地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另外两个量:方差和标准差.典例精讲例某射击队为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人参加全国比赛,对他们进行了8次测试,测试成绩(单位:环)如下表:(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出甲的平均成绩是9环,乙的平均成绩是9环.(2)分别计算甲、乙两名运动员8次测试成绩的方差.(3)根据(1)(2)计算的结果,你认为推荐谁参加全国比赛更合适?并说明理由.分析:计算甲和乙的方差,方差越小越稳定,更适合参加全国比赛.[(10−9)2×3+(8−9)2×3+(9−9)2×2]=0.75,解:(2)甲的方差=18[(10−9)2×4+(9−9)2+(8−9)2×2+(7-9)2]=1.25.乙的方差=18(3)推荐甲参加全国比赛更合适.因为9=9,0.75<1.25,甲、乙的平均成绩相同,但甲的方差小,所以甲比较稳定,故推荐甲参加全国比赛更加合适.教师归纳: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方差可以反应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可以用样本的方差估计总体的方差,但不能认为方差越小就表示这组数据越好,而是认为方差越小表示这组数据越稳定,至于数据的好坏,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2.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计算数据样本平均数.(2)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或相近时,利用样本方差来估计总体数据的波动情况.(3)在实际应用中,不是数据越稳定就越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计算方差的练习,理解方差对数据波动的影响程度,能够对实际问题做出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训练1.观察下列统计图,回答问题.(1)从下面两幅图中,你能分别“读”出甲、乙两队员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吗?(2)通过估计比较甲、乙两队员射击成绩的方差的大小,说说你的估计过程.(3)分别计算甲、乙两队员射击成绩的方差,看看刚才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解:(1)甲10次射击成绩的平均数=(6+3×7+2×8+3×9+10)÷10=8(环),乙10次射击成绩的平均数=(6+2×7+4×8+2×9+10)÷10=8(环).(2)乙的方差<甲的方差,因为乙的射击成绩中,位于平均数的次数多,故乙的方差小.[(6-8)2+3×(7-8)2+2×(8-8)2+3×(9-8)2+(10-8)2]=1.4;(3)甲队的方差=110[(6-8)2+2×(7-8)2+4×(8-8)2+2×(9-8)2+(10-8)2]=1.2.乙队的方差=110所以甲的方差是1.4,乙的方差是1.2,估算正确.2.甲、乙、丙三人的射击成绩如下图:三人中,谁的射击成绩更好,谁更稳定?你是怎么判断的?解:甲的平均数为7.9,方差为3.29;乙的平均数为7.9,方差为0.49;丙的平均数为5.2,方差为0.36.从平均成绩看,甲和乙的成绩比较好;从方差看,乙和丙发挥的都比甲稳定,但结合平均成绩看,乙的水平更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极差、标准差和方差的理解情况,以便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矫正.课堂小结1.本节课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学习了几个统计量?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方差的作用与一般步骤是什么?3.一组数据方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是不是方差越小表示这组数据越好?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巩固所学知识.课堂8分钟.1.教材第151,152页习题6.5第1,2题,第155,156页习题6.6第1,2,3题.2.七彩作业.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
1.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使其能够理解并运用离散程度指标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通过离散程度的学习,掌握从具体数据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熟练计算极差、四分位差、标准差、方差等,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让学生学会运用离散程度对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进行合理建模,提高数据处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
1差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3.数据离散程度的应用:分析数据波动大小,比较数据集的稳定性和集中趋势
4.实际问题中的离散程度分析:例题解析与练习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深入探讨数据的离散程度,通过具体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极差、四分位差、标准差、方差等衡量数据波动性的指标,并学会运用这些指标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数据的离散程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数据波动大小不同的情况?”(例如:考试成绩的波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数据的离散程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设计
4.结合网络资源,了解其他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如变异系数等,并尝试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要求:撰写一份简短的学习报告,介绍所了解的统计量及其计算方法,并分析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反思,从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6.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如课堂参与、小组合作、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7.结合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某班级学生身高的数据表,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分布的特点,提问:“从这张表中,你能发现什么?这些数据有什么规律?”
2.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方差、标准差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这些统计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教师强调方差、标准差在描述数据波动程度方面的重要性,并指出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价值。
4.学生动手练习计算方差、标准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含有数据表格的练习纸,要求学生计算数据离散程度。
2.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发现身高数据分布较广,ຫໍສະໝຸດ 的学生身高较高,有的学生身高较低。
3.教师继续提问:“如何描述这些数据的波动情况?是否存在一个指标来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4.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数据的离散程度。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数据离散程度的定义,解释方差、标准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分析解题思路,强调注意事项。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1)教学设计.4数据的离散程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6.4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 1 课时)一、学情分析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平均数、中位数等几个刻画数据的“平均水平”的统计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初步的统计思想,但学生对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并不了解,它们是否稳定,稳定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缺乏直观和理性的认识.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统计课程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统计活动,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2. 过程与方法:经历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几个量度的探索过程,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75g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鸡腿的品质也相近。
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75747476737675777774甲厂:74757576737673787772乙75787277747573797275厂:80717677737871767375把这些数据表示成下图:质量/g 质量/g(1)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是多少?(2)求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并在图中画出表示平均质量的直线。
(3)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又是多少?它们相差几克?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又是多少?最小值呢?它们相差几克?(4 )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你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哪家公司的鸡腿?说明你的理由。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第一课时)说课稿
3.小游戏:设计一个简单的统计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据离散程度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创设生活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背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他们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励评价: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
4.游戏化教学: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6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中的6.4节“数据的离散程度”,是学生在学习了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特征进行进一步研究的课程。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深化,也为后续学习概率统计打下基础。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学基础。然而,他们在面对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等抽象概念时,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此外,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过程较为繁琐,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导致学习障碍。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这些资源和技术工具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八年级数学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四节主要介绍了数据的离散程度。
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研究数据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掌握离散程度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离散程度分析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据的离散程度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如何运用离散程度分析实际问题还不够清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掌握离散程度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离散程度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掌握离散程度的计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离散程度分析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离散程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离散程度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学习用品,如笔记本、笔等。
3.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案例资料、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出离散程度的概念,如“为什么运动员的身高数据更接近于正态分布,而体重数据更接近于偏态分布?”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离散程度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离散程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 教案
3、一组数据13,14,15,16,17的标准差是().
A.0 B.10 C. D.2
4、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经过计算:甲、乙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8环,甲的方差是1.2,乙的方差是1.8.下列说法中不一定正确的是()
A.甲、乙射中的总环数相同B.甲的成绩稳定
1、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阅读教材P149-150页)
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平均水平”外,人们往往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_极差、方差、标准差_都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1、极差: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和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即: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难点
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教学环节
说明
备注
基础
引入
一、知识准备
1、某市连续六天的最高温度分别为8,9,11,10,9,12,则这六天中最高气温的差的最大值为。
2、甲乙两位射击运动员在一次训练中的成绩(单位:环)如右图:
甲的平均成绩为,乙的平均成绩为,你认为哪个选手更稳定。
课程
讲授
一、基础知识自主梳理
三:利用数据的稳定性做出抉择
例1.甲、乙两位同学本学年每个单元的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甲:98,100,100,90,96,91,89,99,100,100,93
乙:98,99,96,94,95,92,92,98,96,99,97
(1)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
(2)甲、乙的11次单元测验成绩的方差分别是多少?
2、已知一组数据1,2,1,0,-1,-2,0,-1,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方差为,标准差为。
3、在甲.乙两块试验田内,对生长的禾苗高度进行测量,分析数据得:甲试验田内禾苗高度数据的方差比乙实验田的方差小,则().
2024-2025学年北师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教案第六章数据的分析6.4数据的离散程度(第2课时)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4数据的离散程度第2课时数据离散程度的应用教学目标教学反思1.能够运用极差、方差分析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方差等概念解释统计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难点:在具体情况下,具体分析方差对问题的影响.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极差、方差和标准差,哪位同学能说说.生1: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生2: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生3: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师:方差的计算公式是什么?[(x1-x)2+(x2-x)2+…+(x n-x)2].生:s2=1n师: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与这组数据的波动有怎样的关系?生: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教师提出问题已知一组数据5,8,10,x,9的众数是8,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多少?已知一组数据:15,12,15,14,17,16,14,15,则这组数据的极差与众数分别是()A.5,15B.4,15C.5,16D.4,16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回答和反馈信息,针对出现的问题,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的点评.设计意图:回顾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相关知识以及计算,唤醒旧知识,为学生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引发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探究新知一、预习新知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的是某一天A,B两地的气温变化图.教师提出问题(1)这一天A,B两地的平均气温分别是多少?(2)A地这一天气温的极差、方差分别是多少?B地呢?(3)A,B两地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独立思考,由于读取的数据多且复杂,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来高效完成,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效果.学生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然后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最后引导学生从图形中比较两组数据的稳定性和数据得出的结论有何关联.从图中能得到A地:早晨和深夜较凉,而中午比较热,日温差较大.B地:一天气温相差不大,而且比较平缓,日温差较小.设计意图:通过两地气温的变化的例子,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读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更准确地理解方差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多媒体展示课本议一议分小组进行讨论,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等学生完成后,请各小组学生代表分别独立作答,对于表现好的小组加以表扬和鼓励,做的不是太完美的小组及时纠正和完善.学生对两名运动员特点的回答呈多样性,如甲较稳定,乙有潜力等,对于第(4)题的回答则有不同的意见,经仔细分析后,最终统一了认识,不再认为方差越小就表示这组数据越好,而是认为方差越小表示这组数据越稳定,至于数据的好坏,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设计意图:针对不少同学认为的方差越小越好的错误认识,设计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旨在消除学生的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体会数据的波动是极其广泛的.二、合作探究1.两人一组在安静的环境中估计1 min的时间,一人估计,另一人记下实际时间,将结果记录下来.2.在吵闹的环境中,再做一次这样的实验.3.将全班收集的数据结果汇总起来,分别计算安静环境和吵闹环境下估教学反思计结果的平均值和方差.4.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是否一致?说说你的理由.教师请学生在黑板上列出表格,将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按顺序记入表格中,组织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平均值和方差,根据结果回答第4个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并体会环境对个人心理状态的影响.典型例题【例】在一次女子排球比赛中,甲、乙两队参赛选手的年龄(单位:岁)如下:甲队:26,25,28,28,24,28,26,28,27,29; 乙队:28,27,25,28,27,26,28,27,27,26.(1)两队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分别是多少?(2)利用标准差比较说明两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的情况. 【问题探索】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怎样利用标准差比较说明两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的情况?【解】(1)甲x =110×(26+25+28+28+24+28+26+28+27+29)=26.9(岁),乙x =110×(28+27+25+28+27+26+28+27+27+26)=26.9(岁).(2)2甲s =110×[(26-26.9)2+(25-26.9)2+…+(29-26.9)2]=2.29, 2乙s =110×[(28-26.9)2+(27-26.9)2+…+(26-26.9)2]=0.89. 所以s 甲= 2.29≈1.51, s 乙=0.89≈0.94.因为s 甲>s 乙, 所以甲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比乙队大. 【总结】求标准差时,应先求出方差,然后取其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越大(小)其数据波动越大(小).课堂练习1.甲、乙、丙、丁四人进行射击测试,每人10次射击的平均成绩恰好都是9.4环,方差分别是s 2甲=0.90,s 2乙=1.22,s 2丙=0.43,s 2丁=1.68.在本次射击测试中,成绩最稳定的是( )A.甲B.乙C.丙D.丁2.甲、乙两机器分别罐装每瓶质量为500克的矿泉水,从甲、乙罐装的矿泉水中分别抽取了40瓶,测算它们实际质量的方差,2甲s =5.6,2乙s =3.4,那么________机器罐装的矿泉水质量比较稳定.(填“甲”或“乙”)教学反思3.学校拟派一名跳高运动员参加一项校际比赛,对甲、乙两名跳高运动员进行了8次选拔比赛,他们的成绩(单位:m)如下:教学反思甲:1.701.651.681.691.721.731.681.67乙:1.601.731.721.611.621.711.701.75(1)甲、乙两名运动员跳高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2)哪个人的成绩更为稳定?4.要从甲、乙、丙三位同学中选派一位或两位参加数学竞赛,下表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前五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单位:分,满分为100分):(1)请你填写甲、乙、丙三位同学前五次数学测试的成绩统计表;(2)如果从平均成绩考虑,只选派一位同学参加数学竞赛,你认为应派谁?请说明理由;(3)如果选派两位同学参赛,除了(2)中已选出的外,在其他两位同学中,你认为应派谁?请说明.参考答案1.C2.乙x=1.69 m,乙x=1.68 m.3.(1)甲(2)甲、乙两名运动员8次比赛成绩的方差分别为0.000 6和0.003 15,因此甲的成绩较稳定.4.解:(1)丙同学成绩的平均数:84分;甲同学成绩的中位数:96分;乙同学成绩的方差:113.6.(2)应派甲参赛,因为甲的平均成绩最高.(3)应派乙参赛,因为乙与丙的平均成绩一样,而乙的方差较小.(或派丙参赛,因为乙与丙的平均成绩一样,而丙最后三次成绩较好,且趋于稳定,潜力较大)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极差的应用多在统计图中考查,要能够准确分析统计图中的量,根据问题进行解答,折线统计图一般能判断数据的稳定性.2.利用方差的大小判断数据稳定性的步骤布置作业习题6.6第2,3题板书设计第六章数据的分析4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2课时数据离散程度的应用利用方差的大小判断数据稳定性的步骤:①先计算数据的平均数;①计算方差;①根据方差大小作出判断.。
【备课参考】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4 数据的离散程度 教学设计
4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与作用.2.灵活运用方差与标准差来处理数据.3.能用计算器求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用方差与标准差来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让数字来说话”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活学习数学,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通过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方差和标准差概念的理解.【难点】应用方差和标准差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创设问题情境(一):两台机床都生产直径为(20±0.2)mm的零件,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产品中各抽取10个师:你认为两台机床哪台加工零件的精度更稳定?为了判断两台机床加工零件的精度的稳定情况,我们先用上节课学习的特征量来判断,中位数都是20.0mm,平均数还是20.0mm.如何反映这两组数据的区别呢?二、讲授新课探究解决问题(一):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讨论、解释、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可以参与到某个或几个小组中倾听,在小组学习中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直观上机床B比机床A的精度好.创设问题情境(二):思考:你能获取什么信息呢?除了极差之外,还有什么数量可以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呢?师:通过计算,依据最后的结果可以比较两组数据围绕其平均值的波动情况吗?探究解决问题(二):机床A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偏差和为:(x1-)+(x2-)+…+(x10+)=0+(-0.2)+0.1+0.2+(-0.1)+0+0.2+(-0.2)+0.2+(-0.2)=0机床B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偏差和为:(x1-)+(x2-)+…+(x10-)=0+0+(-0.1)+0+(-0.1)+0.2+0+0.1+0.1+(-0.2)=0这样计算,我们还是无法区分两台机床的精度.如何求各个偏差的绝对值|x i-|的平均数呢?机床A数据的平均偏差:=0.14,机床B数据的平均偏差:=0.08,显然,机床B加工零件的精度比较好.一般地,平均偏差=(n是数据的个数),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但用这个公式计算绝对值,为避免涉及绝对值,统计学中常用的方法是以偏差的平方即(x i-)2代替|x i-|,于是有下面的方法:设一组数据是x1,x2,…,x10,它们的平均数是,我们用s2=[(x1-)2+(x2-)2+…+(x n-)2]来衡量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下面来计算机床A、B的方差:=0.026(mm2),=0.012(mm2),由于0.026>0.012,可知机床A生产的10个零件直径比机床B生产的10个零件直径波动要大.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同或差异比较小时,可用方差来比较这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求方差的步骤为:(1)求平均数.(2)求偏差.(3)求偏差的平方和.(4)求平方和的平均数.由于方差是各个数据偏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它的单位和原数据的单位不一致,因此,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用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标准差来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s=本课尽量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尤其是平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让他们发现数学也可以如此与生活接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部分内容不难理解,计算比较麻烦.三、例题讲解求一组数据的标准差和方差,用计算器更方便.【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数据的标准差和方差(结果保留2位小数):138,156,131,141,128,139,135,130【答案】按键方法:(1)设定计算模式,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2ndf”,“MODE”1将其设定至“Stat”状态.(2)按键“2ndf”,“DEL”清除计算器原先在“Stat”模式下所储存的数据.(3)输入数据,依次按以下各按键:138“DATA”156“DATA”131“DATA”141“DATA”128“DATA”139“DATA”135“DATA”13 0“DATA”(4)求标准差和方差,在计算器的键盘上,用ax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按键“RCL”、“ax”显示标准差:ax=8.302860953而键盘上无表示方差的按键,所以要利用标准差与方差的关系来求方差.按键“x2”、“=”显示方差:ANS2=68.9375由上可得,S≈8.30,S2≈69.94.【例2】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小麦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出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cm):甲:12,13,14,15,10,16,13,11,15,11;乙:11,16,17,14,13,19,6,8,10,16.哪种小麦长得比较整齐?【答案】=×(12+13+14+15+10+16+13+11+15+11)=13(cm);=×(11+16+17+14+13+19+6+8+10+16)=13(cm).=×[(12-13)2+(13-13)2+(14-13)2+(15-13)2+(10-13)2+(16-13)2+(13-13)2+(11-13)2+(15-13)2+( 11-13)2]=3.6(cm2);=×[(11-13)2+(16-13)2+(17-13)2+(14-13)2+(13-13)2+(19-13)2+(6-13)2+(8-13)2+(16-13)2]=15. 8(cm2).因为<,所以甲种小麦长得比较整齐.【例3】张强和金佳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答案】x1=(13+14+13+12+13)÷5=13,x2=(10+13+16+14+12)÷5=13,=(0+12+0+12+0)=0.4,=(32+0+32+12+12)=4.<,∴张强的成绩比金佳的成绩要稳定.四、课堂小结本课主要学习了用方差与标准差可表示出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即稳定性.方差越小,稳定性越好.注意:“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4.2数据的离散程度优秀教学案例
1.布置具有针对性和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良好的数据处理习惯。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探究,如收集生活中的离散程度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说。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上教学内容与过程灵活运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设计具有讨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的环节: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总结经验、归纳规律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1.通过讲解和示例,详细介绍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离散程度的计算方法。
2.结合实例,解释离散程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如何根据数据的离散程度判断数据的稳定性?”
3.创设问题链,使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备课参考】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4 数据的离散程度 教学设计
4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与作用.2.灵活运用方差与标准差来处理数据.3.能用计算器求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用方差与标准差来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让数字来说话”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活学习数学,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通过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方差和标准差概念的理解.【难点】应用方差和标准差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创设问题情境(一):两台机床都生产直径为(20±0.2)mm的零件,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产品中各抽取10个师:你认为两台机床哪台加工零件的精度更稳定?为了判断两台机床加工零件的精度的稳定情况,我们先用上节课学习的特征量来判断,中位数都是20.0mm,平均数还是20.0mm.如何反映这两组数据的区别呢?二、讲授新课探究解决问题(一):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讨论、解释、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可以参与到某个或几个小组中倾听,在小组学习中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直观上机床B比机床A的精度好.创设问题情境(二):思考:你能获取什么信息呢?除了极差之外,还有什么数量可以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呢?师:通过计算,依据最后的结果可以比较两组数据围绕其平均值的波动情况吗?探究解决问题(二):机床A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偏差和为:(x1-)+(x2-)+…+(x10+)=0+(-0.2)+0.1+0.2+(-0.1)+0+0.2+(-0.2)+0.2+(-0.2)=0机床B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偏差和为:(x1-)+(x2-)+…+(x10-)=0+0+(-0.1)+0+(-0.1)+0.2+0+0.1+0.1+(-0.2)=0这样计算,我们还是无法区分两台机床的精度.如何求各个偏差的绝对值|x i-|的平均数呢?机床A数据的平均偏差:=0.14,机床B数据的平均偏差:=0.08,显然,机床B加工零件的精度比较好.一般地,平均偏差=(n是数据的个数),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但用这个公式计算绝对值,为避免涉及绝对值,统计学中常用的方法是以偏差的平方即(x i-)2代替|x i-|,于是有下面的方法:设一组数据是x1,x2,…,x10,它们的平均数是,我们用s2=[(x1-)2+(x2-)2+…+(x n-)2]来衡量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下面来计算机床A、B的方差:=0.026(mm2),=0.012(mm2),由于0.026>0.012,可知机床A生产的10个零件直径比机床B生产的10个零件直径波动要大.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同或差异比较小时,可用方差来比较这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求方差的步骤为:(1)求平均数.(2)求偏差.(3)求偏差的平方和.(4)求平方和的平均数.由于方差是各个数据偏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它的单位和原数据的单位不一致,因此,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用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标准差来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s=本课尽量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尤其是平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让他们发现数学也可以如此与生活接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部分内容不难理解,计算比较麻烦.三、例题讲解求一组数据的标准差和方差,用计算器更方便.【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数据的标准差和方差(结果保留2位小数):138,156,131,141,128,139,135,130【答案】按键方法:(1)设定计算模式,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2ndf”,“MODE”1将其设定至“Stat”状态.(2)按键“2ndf”,“DEL”清除计算器原先在“Stat”模式下所储存的数据.(3)输入数据,依次按以下各按键:138“DATA”156“DATA”131“DATA”141“DATA”128“DATA”139“DATA”135“DATA”13 0“DATA”(4)求标准差和方差,在计算器的键盘上,用ax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按键“RCL”、“ax”显示标准差:ax=8.302860953而键盘上无表示方差的按键,所以要利用标准差与方差的关系来求方差.按键“x2”、“=”显示方差:ANS2=68.9375由上可得,S≈8.30,S2≈69.94.【例2】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小麦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出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cm):甲:12,13,14,15,10,16,13,11,15,11;乙:11,16,17,14,13,19,6,8,10,16.哪种小麦长得比较整齐?【答案】=×(12+13+14+15+10+16+13+11+15+11)=13(cm);=×(11+16+17+14+13+19+6+8+10+16)=13(cm).=×[(12-13)2+(13-13)2+(14-13)2+(15-13)2+(10-13)2+(16-13)2+(13-13)2+(11-13)2+(15-13)2+( 11-13)2]=3.6(cm2);=×[(11-13)2+(16-13)2+(17-13)2+(14-13)2+(13-13)2+(19-13)2+(6-13)2+(8-13)2+(16-13)2]=15. 8(cm2).因为<,所以甲种小麦长得比较整齐.【例3】张强和金佳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答案】x1=(13+14+13+12+13)÷5=13,x2=(10+13+16+14+12)÷5=13,=(0+12+0+12+0)=0.4,=(32+0+32+12+12)=4.<,∴张强的成绩比金佳的成绩要稳定.四、课堂小结本课主要学习了用方差与标准差可表示出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即稳定性.方差越小,稳定性越好.注意:“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4 数据的离散程度(1) 教案
数据的离散程度(1)教学目标经历探索极差、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中的极差、方差的求法时以及区别,积累统计经验。
教学重难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其求法.自学指导学生看课本注意以下问题:什么是极差、方差?如何找一组数据的方差?方差有何意义。
课堂教学1.引例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75g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鸡腿的品质也相近。
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甲厂:75 74 74 76 73 76 75 77 77 7474 75 75 76 73 76 73 78 77 72乙厂:75 78 72 77 74 75 73 79 72 7580 71 76 77 73 78 71 76 73 75把这些数据表示成下图:(1)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是多少?(2)求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并在图中画出表示平均质量的直线。
(3)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又是多少?它们相差几克?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又是多少?最小值呢?它们相差几克?(4)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你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哪家公司的鸡腿?说明你的理由。
2.概念: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设有n 个数据nx x x ,,, 21,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2221)()(x x x x --,,…,,, 2)(x x n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1222212x x x x x x n x n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variance ),记作2s 。
意义: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
八年级数学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1北师大版(new)
6.4 数据的离散程度1.了解极差的意义,掌握极差的计算方法;2.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用样本方差、标准差估计总体的方差、标准差.(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从图中我们可以算出甲、乙两人射中的环数都是70环,但教练还是选择乙运动员参赛.问题1:从数学角度,你知道为什么教练员选乙运动员参赛吗?问题2: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情况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极差欢欢写了一组数据:9。
5,9,8.5,8,7.5,这组数据的极差是()A.0.5 B.8.5 C.2.5 D.2解析:这组数据的最大值是9。
5,最小值是7。
5,因此这组数据的极差是:9.5-7.5=2。
故选D.方法总结:要计算一组数据的极差,找出最大值与最小值是关键.探究点二:方差、标准差【类型一】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求数据7,6,8,8,5,9,7,7,6,7的方差和标准差.解析:一组数据的方差计算有两个常用的简化公式:(1)s2=错误![(x错误!+x错误!+…+x2,n)-nx2];(2)s2=错误![(x1′2+x2′2+…+x n′2)-nx′2],其中x1′=x1-a,x2′=x2-a,…,x n′=x n-a,a是接近原数据平均数的一个常数,x′是x1′,x2′,…,x n′的平均数.解:方法一:因为x=错误! (7×4+6×2+8×2+5+9)=7,所以s2=错误![(7-7)2+(6-7)2+(8-7)2+(8-7)2+(5-7)2+(9-7)2+(7-7)2+(7-7)2+(6-7)2+(7-7)2]=1.2.所以标准差s=错误!.方法二:同方法一,所以s2=错误![(72+62+82+82+52+92+72+72+62+72)-10×72]=1.2,标准差s=错误!.方法三:将各数据减7,得新数据:0,-1,1,1,-2,2,0,0,-1,0.而x′=0,所以s2=错误![02+(-1)2+12+12+(-2)2+22+02+02+(-1)2+02-10×02]=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离散程度的定义:教师讲解离散程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离散程度是衡量数据波动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2.方差和标准差:教师介绍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讲解它们的计算方法及其在描述数据波动程度方面的作用。
3.计算器的使用:教师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求解数据的离散程度,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离散程度的定义,了解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并理解它们在描述数据波动程度方面的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离散程度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取相关数据,通过计算和分析,对数据的波动程度做出合理的判断。
3.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求解数据的离散程度,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3.课后反思: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展示某地区近年来的气温变化图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波动情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5.作业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本节课以生活实例为导入,通过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反思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离散程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据波动程度有哪些衡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第四节数据的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将了解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概念和度量方法,包括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
2. 能力目标:学生将能够计算和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和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学生将激发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兴趣,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知:通过实例引入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的重要性。
2. 讲解平均差:详细介绍平均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 讲解方差:详细介绍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4. 讲解标准差:详细介绍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5. 比较与联系:通过对比和联系,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概念在数据分析中的不同作用和联系。
6. 练习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通过计算例子的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加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互相学习和提高。
7. 总结与回顾:通过总结与回顾,帮助学生回顾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 讲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示范法:通过示范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加深学生对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和掌握。
4.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促进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1. 课堂练习:课堂上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进行评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对学生的学
习情况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
1. PPT:制作PPT课件,将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 板书:在黑板上书写重要的公式和步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
3. 教学视频:提供一些与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 网络资源:提供一些与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相关的网络资源,如数学网站、数学论坛等,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
七、结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掌握了这些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测试,学生提高了交流和合作能力,也更好地掌握了解决数据分析问题的方法。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同时,在讲解过程中,我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