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赣榆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江苏省赣榆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下·六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①。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②。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 . 比拟、比喻、夸张B . 比拟、比喻、引用C . 比喻、借代、排比D . 比喻、比拟、借代(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白雨,加上一层背景,就十分悠闲了。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语文学科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填在答题卡上。
2.将每题的答案或解答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鲁迅在写于二十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问题,同时提出的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问题。
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国的“现代文明”的种种设想,他明确提出,无论是“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即科技——引者注)为文明”,还是“以众治(即以议会民主为代表的现代民主)为文明”,都是片面的,只抓住了“现象之末”,而放弃了“本原”;他因此提出“根底在人”,中国在新世纪里,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彻底解放,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
他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立人”的问题,指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的结论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这就是说,鲁迅在思考中国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时,他并非不重视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但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末之分”,因此他赋予后者以哲学上绝对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现实层面的现代化(“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人”是“立国”的前提与基础,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最终要建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
鲁迅的“立人”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自觉反省与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基础上的。
鲁迅的日本友人增田涉曾经注意到“鲁迅的著作和他的日常谈话里,常常出现‘奴隶’这个词”,他认为,对于鲁迅,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直接触到内心”的体验。
赣榆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不语(sī)B. 气喘吁吁(xū)C. 毛骨悚然(sǒng)D. 纵情任性(jì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
B.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在航天、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实力不断增强。
C. 由于受到天气影响,原定于昨天的运动会推迟到下周举行。
D. 他工作认真负责,深受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3. 下列词语中,与“举世闻名”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风靡一时B. 举世无双C. 空前绝后D. 独树一帜4.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
B. 这座山像一条巨龙。
C. 小明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D. 这本书像一座宝库。
5. 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 恍若隔世B. 恍若隔世C. 恍若隔世D. 恍若隔世6.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我们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B.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激励我们奋发向前的强大动力。
C. 他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D.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7. 下列句子中,语序正确的一项是()A. 她不仅学习好,而且性格开朗,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
B. 虽然他学习不好,但性格开朗,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
C. 他不仅学习好,性格开朗,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
D. 虽然他学习不好,而且性格开朗,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在航天、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实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B. 科技的发展,为我国在航天、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实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C. 我国在航天、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实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这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D. 科技的进步,使得我国在航天、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实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赣榆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腹诽(fěi)沉湎(miǎn)雕梁画栋(diāo)B. 筚路蓝缕(bì)摇曳生姿(yè)梦笔生花(mèng)C. 恣睢(zì)蹉跎岁月(cuō)震耳欲聋(zhèn)D. 美轮美奂(huàn)雕虫小技(diāo)落英缤纷(bī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B.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大环保力度,降低能源消耗。
C. 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D.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也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观点新颖,读起来让人爱不释手。
B. 他的脸色苍白,嘴唇颤抖,显然是受到了极大的惊吓。
C. 这位作家的文笔优美,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描绘得淋漓尽致。
D.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这次考试却意外地发挥失常。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 她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悦耳。
C.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
D. 他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无比欣慰。
5.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这栋大楼的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
改后:这栋大楼的建筑面积是1.2万平方米。
B. 原句:他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
改后:他观察周围的环境非常仔细。
C. 原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后: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世瞩目的成就。
D. 原句: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改后:他成绩优异,勤奋好学。
6. 下列各句中,括号内填入的关联词不恰当的一项是()A. 我们要努力学习,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赣榆区期中试卷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潜伏(qián fú)妩媚(wǔ mèi)艳丽(yàn lì)B. 沉着(chén zhù)畅快(chàng kuài)震慑(zhèn shè)C. 岁月(suì yuè)悠然(yōu rán)勤奋(qín fèn)D. 荣耀(róng yào)骄傲(jiāo ào)舒畅(shū chà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B. 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无法回答。
C. 他的成绩提高得很快,这得益于他的勤奋努力。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读后让人受益匪浅。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国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 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C. 由于天气原因,比赛被迫延期举行。
D.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在比赛中表现出色,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B.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精彩,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C. 在这个问题上,他的看法与其他人完全一致。
D.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进一步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B.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
C. 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必须加快进度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D. 他对这个问题研究得非常深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二、填空题6. 下列名句中,出自《论语》的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D.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7. 下列名句中,出自《孟子》的是()A. 人之初,性本善B.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C.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D.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8. 下列名句中,出自《庄子》的是()A.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B.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C.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D.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9. 下列名句中,出自《离骚》的是()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D.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10. 下列名句中,出自《史记》的是()A.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B. 人之初,性本善C.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D.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作答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学而》章重点在“学而时习之”,正确理解这句话,对正确理解本篇内容以及整部《论语》,进而深入体会孔子思想都极为关键。
“时”修饰“习”,“之”代指“学”的内容,“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并且有“然后”、“进一步”的意义,后世阅读者对这些部分基本没有什么异议,但此句关键在“习”(習)。
《说文》曰:“習,数飞也。
从羽,从白。
”“习”字篆书下面是鸟头形,上面是鸟的羽毛,由此,我们可知,“习”的本义为小鸟展开翅膀反复练习飞翔的本领。
小鸟在巢穴中,对于飞翔技能,无论母鸟怎样教,怎样示范,但最根本的是需要小鸟自己去做飞翔实践,因此,习(習)造字之初即蕴含着“践行”意义。
《学而》章此处“习”字,也应当为“践行”义。
由此,“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应理解为“学习之后,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印证、检验学习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能达于实际的社会生活。
如果学习者发现所学东西竟然可以用在自己切实的实践活动中,并且可以指导印证社会人生,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当你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随即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应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
学习书本知识后机械地反复温习复习,能令多少人从中找到快乐,这似乎有违常理,由于这种违背常理和人性的误读,从而导致学习者觉得《论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因而,还原《论语》本来面目,是今天我们重读经典的要义之一。
“习”字做“践行”义并非仅仅是《学而》篇的个案。
高三试卷语文-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高三语文参考答案1.B (A伊根并没有不认同;C,原文是“不再过多用脑”而非不使用脑力,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富有深长意味的文化气息;D原文无此说法。
)2.B(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3.D(材料二观点是中国文坛要想再出“伟大”,作家就一定要能引发读者的想象狂欢。
其他三项不能凸显引发读者想象)4.(1)发展创造能力;(2)提升智力水平;(3)锻炼语言表达;(4)丰富情绪体验;(5)与群体建立和谐关系。
(每点1分,答出四点满分)5.(1)富有意味深长的文化气息的作品;(2)跳出现实生活圈子、具有新意的作品;(3)在可理解范围之内又在日常推理与逻辑之外的作品(与生活相关又高于生活的作品);(4)激活大脑思维,让人浮想联翩的作品。
(答“要有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保持个性色彩的作品”亦可)(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6.C(看不出作者的失落)7.C(节俭行为原文无依据)8.(1)按季节顺序描写四季美景;(2)选择典型景物,如柳丝、小舟、鸥鸟等;(3)色彩鲜艳,有绿有红有白等;(4)有静有动,小舟摇过是动,河岸的树是静。
(5)运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如躲清静的红嘴鸥。
(每点1分,答出四点满分)9.(1)采莲河给人休憩的空间(展现丰富的人间世象);(2)采莲河是艰辛生活的支点;(3)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这里,都是过客;(4)表达作者对生命有生有死的思考。
(每点2分,答出三点满分)10.C,E,F11.D(意思不同,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是距离的意思)12.B(失败原因表述不准确)13.(1)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抑制浮华禁止攀比。
(4分,关键词:方,莫大乎,抑浮,止竟)(2)我们探究王安石昔日所信任的人,不只是使士风变坏,毁坏了民生,但他自己也没有得到好处。
(4分,关键词:迹,士习、蠹,飨)14.(1)可信之人难当大事,(2)痛失爱子,(3)理想难以实现。
(每点1分)15.D(并非触景生情,也不是眼前景物,“理想中的家乡景色,色彩鲜艳绚丽”错误,应为“想象中的家乡景色,风格清新,色彩明丽”)16. ①家与西汉才子枚皋旧宅毗邻,人文环境优越;②四周柳风拂袖,水竹相连,自然环境美好;③荷香绕鞭柳,乘船风弄笛,生活游乐雅致。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册期中同步测试试题及答案苏教版
2024-2025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同步测试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潦倒(liáo)踌躇(chú)锲而不舍(qiè)B. 舂米(chōng)鞭笞(tāi)锲而舍之(qiè)C. 谪戍(zhé)逡巡(qūn)骊山(lí)D. 锋镝(dí)膏腴(yú)翱翔(áo xiáng)答案:A解析:B项,“鞭笞(tāi)”应为“鞭笞(chī)”;C项,“骊山(lí)”应为“骊山(lí shān)”;D项,“翱翔(áo xiáng)”的“翱翔”不是多音词,此处不标拼音。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 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 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 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已经完成了80%。
答案:C解析:A项,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应去掉“随着”或“使得”;B项,“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句式杂糅,应去掉“的时候”;D项,“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语序不当,应将“本市历时三年开展”改为“历时三年本市开展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赈灾义演晚会上,文艺工作者们表演的节目丰富多彩、感人肺腑,让灾区人民感受到了温暖。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城头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连云港市城头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19分)国人的“国粹病”廖保平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爱好者的声讨对象。
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访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拜到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视为“国粹”。
变脸真是国粹吗?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
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
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器、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
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
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
可是。
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
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
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
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
高中语文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这是孔子在参加鲁国的蜡祭仪式后感叹其徒有礼仪形式,失去了“大道”的实质,而后向学生描绘的上古时期大道流行的社会景象。
“大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道统,是人认识到万事万物对立又统一的自然规律。
明了天地万物本来为一体关系的真相,所以胸怀对待任何事物都如同对待自己一样的同理心,也就是“公心”。
这样的大道流行于上古三皇、中古夏商周三代圣贤治国理政的时代。
《尚书》中记载,上古时期的尧帝遵循古人流传的天地之道、大公之德,凭借钦、明、文、思四种德行教化人民,实现了天下安定。
他诚信,恭谨、克己,礼让,美好的德行传播到四方之外,乃至充塞于天地之间。
天下大众受到尧帝德行的感化,因此像尊重日月一般崇敬他,自发地向他学习,每个人都不断完善德行,于是群贤毕至,实现了唐虞时期风俗大和的美好景象。
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大同世界。
在孔子之前,西周统治阶层为了天下稳定,制定了一套严格规范的礼乐制度。
“礼”,最初是圣人根据天,效法地的规律而创造,承载着天地之道、大公之德,贯彻在丧、祭、射、御、冠、昏、朝、聘各种礼仪形式之中,同时也是不同阶层政治、宗法,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准则。
人遵循礼,形式上表现为礼仪,实质上是行道。
“乐”是音乐,以德音雅乐培养贵族阶层的情操,使之从内心发出大仁大爱,以公心治国理政。
圣人通过礼乐教化,把天地之道明示给百姓,这样治理国家自然成就了大同世界。
西周前期,各诸侯国统一于周天子的管理,社会秩序井井有条,万国咸宁。
但到周朝末期,周王室渐渐腐败。
诸侯对周天子不再诚服,便慢慢废弃礼乐制度,竞相发动了大大小小的兼并战争,开始“诸侯争霸”。
从此“礼崩乐坏”,社会秩序被完全打乱。
孔子一生正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
他对当时的社会乱象痛心疾首,于是到处拜师求教,寻找救世之方。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0 分)
10.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锵然”一词的妙用?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8.0 分)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 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 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 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真正拥有故乡.”
B. “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
这句话选自《肖邦故园》
C. 《江南的冬景》描写江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和自然融洽
相处
D. 《沁园春•长沙》上片描写了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秋天景色,下片则是由眼前
之景,描写了对过去青少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 虽然 而且 从而 C. 虽然 或者 而且
B. 纵然 或者 从而 D. 纵然 而且 而且
5. 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戴望舒,当代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诗风低回婉转,情意绵长,追求意
象的朦胧,艺术感染力很强
第 1 页,共 18 页
B. 韩愈,字退之,河南人,是唐代中期“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和刘禹锡合
(5)闻道有先后,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四单元,《乡土中国》(“男女有别”章节结束),古诗词诵读前2,选修《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前半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
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
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
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
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
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
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
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
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
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
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
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
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博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博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里关于黛玉的诗,还有很多,这篇文章里不可能一一细说,但七十六回的“冷月葬诗魂”,却不能不说。
此句庚辰本作“冷月葬死魂”,“死”字点去,原笔旁改为“诗”字,全句为“冷月葬诗魂”。
作“诗魂”者,还有程甲本、甲辰本、列藏本。
作“冷月葬花魂”的有戚序本系统的三个本子,即戚序本、蒙府本、南京图书馆藏本,还有杨本。
实际上戚序本系统的三个本子是一个来源,其数据是虚的,且戚本和杨本的时间都是乾隆末年,而庚辰本其底本是乾隆二十五年,现存的抄本至晚也是乾隆三十二、三十三年左右,程甲本刊印的时间是乾隆五十六年,但其底本也当是乾隆中期的抄本,甲辰本是乾隆四十九年的抄本,列藏本约是乾隆末或嘉庆初年的本子,而以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所以从抄本的角度看,作“诗魂”的四个本子,有三个是乾隆中期的,一个是嘉庆初期的,而作“花魂”的本子,都是乾隆末年的,特别是戚本是经人整理过的本子,其可信的程度是有限的。
认为是“花魂”的同志,认为“死”字与“花”字形近,是形近而误。
其实这是不足为据的。
“死”字起笔是一平划,与“花”字起笔的两竖笔,无论如何不能混淆,可知“形近而误”是一种想当然的想法。
而庚辰本上“死”字点改为“诗”字,是原抄者的改笔。
当时一人念,一人抄,易致音近而误。
就在本回,音近而误的还可举出:如第1876页倒数第4行“海棠诗四手”,实是“海棠诗四首”,因“首”“手”音近而误;如1877页第3行末“黛玉笑道:‘正是故人常说’”,实是“古人常说”,因“古”“故”音近而误。
下面再从“诗魂”和“花魂”这两个词的内涵方面作一些分析。
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诸人抽象牙花名签子,宝钗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
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中2023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中2023级期中联考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
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
《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
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
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
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
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
“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
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
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
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
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
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
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
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
”——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下人多以种地为生,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却又常为其所束缚,不易流动而产生“土气”。
B.“孤立和隔膜”既可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明,又能从村和村之间的关系上来体现。
C.中国乡土社会应属于一种无具体目的,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有机的团结”的礼俗社会。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一种对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该信用优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社会呈现乡土性的特点与由“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所构成的社会基层有关。
B.从墓碑上能清楚的重构每家家谱的事实,作者断定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C.文中引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名言和列举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的实例,论述内容同中有异。
D.文章开篇从乡土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谈起,至现代社会的“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而收尾,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乡土本色”的一项是()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C.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杨万里《插秧歌》D.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客至》。
4.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以第2段为例进行分析。
5.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阅读,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请结合本文,分析“乡土性”逐渐消失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合花茹志鹃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
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哪一家?你带我去。
”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
我叫他带我去看看。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
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
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
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
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
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通讯员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
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
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
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
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
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
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
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
”或是“在街上巷战。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
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
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
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
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