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的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
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
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13、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简单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希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
我对社会角色的认识
我对社会角色的认识其实很早就接触过社会角色这个名词了。
如今学习了社会学这门科目,应该说是对社会角色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每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无论你我。
所以,对于这个并不陌生的词汇,我们大学生,在了解它的同时,更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很好的上演自己的社会角色。
在社会学的学习之中,我们已经知道社会角色的一般定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涵义:(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二)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三)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四)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所以,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
例如,一位女医生,在家庭里,对丈夫来说她是妻子,对儿子来说是母亲,对母亲来说是女儿;在医院里她还承担着内科医生、科主任、工会会员、学术团体会员、先进工作者党员等多种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在商店里她是顾客,在汽车上她是乘客,对老同学她是朋友,对来访的客人她是主人,对同一楼居住的人她是邻居,对报社她是订户或投稿的作者;此外,在国家生活里,她还是公民、市民、选民等等。
这位女医生身上汇集了十几种乃至几十种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角色集。
正如我们大学生,在班集体里,我们都是班级的成员,有可能是班长、学习委员等,或是普通成员;在学生会里,可能是学生会干部或干事;在学校里,我们都是大学校园的一份子,如此可见一般。
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尽职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上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正如大学生,作为学校的一份子,在享有学校给予的许多权利的前提下,同时要积极例行对学校的义务,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为学校抹黑,努力维护学校的荣誉和利益,敢于同一切破坏学校和谐与稳定的现象作斗争。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
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
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社会学概论1
一、名词解释题社会需要: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由于人的需要就其产生和满足的过程其性质都是“社会”的,故又称社会需要。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试述社会学这门学科有那些特征?答:第一,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社会学主张,各种社会和群体,都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性,每个整体在内容上都多于其部分的总和。
第二,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
社会学认为,社会是人们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行为是人们最普遍、最经常的活动,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进行的。
第三,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第四,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社会学的研究就是要指出它们在运动流程中的规律。
第五,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这是社会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一个作为实证科学的突出的特点,一个优良传统。
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答:其理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
第二,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被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位置上来。
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即: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第四类和第五类需要之间又可增加求知的需要和美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 社会化: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3. 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4.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具体任务,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5. 社会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6. 人格: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态度、价值和动机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品质。
7.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8.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即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9. 自我提升:个体在自我知觉过程中产生的积极自我偏见。
10. 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11. 社会情绪:指伴随个体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个体长期社会交往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12.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13. 图式:按一定格式组织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规程、情景、关系和客体等的概念群。
14. 印象:人们对认知对象能力、性格、品质等总体特征的反映。
社会学复习内容
社会学复习内容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文化堕距社会制度社区2、集合行为社会解组社会流动交换理论3、科层制社会化社会分层芝加哥学派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2、文化堕距: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
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
3、社会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有关人类社会活动的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规范体系。
任何制度都是为满足人类的某些基本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4、社区: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简言之,社区就是地域化的社会或具体化的社会。
5、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是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
6、社会解组:社会中出现松散、分裂现象,尚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社会体系之内。
7、社会流动: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
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8、交换理论: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
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9、科层制: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10、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名词解释 社会角色
名词解释社会角色1、社会角色:2、社会角色,亦称“社会地位”。
指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身份。
一般可以用“角色期待”这样的概念加以说明。
例如:“我应该尊敬领导”,就是一种角色期待。
另外,角色本身也是个人与环境进行交换的一种手段,它通常都具有某些价值,人们利用这种手段去达到一定的目的。
个人借助角色来表现自己、规范自己。
每个人都要选择和担当一定的角色,否则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由于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不同,所扮演的社会地位也就不同,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的评价也不相同,而且所处的地位也不同,因此所承受的责任也就不同。
3、新生命的诞生:人从母体分娩出来,逐渐完成了从动物到人的转变。
个人独立性和意志力也开始形成。
4、心理卫生:社会生活和人的身体是紧密联系的。
如果没有正常的身体健康,精神就会失常;反过来,精神上的疾病又可引起躯体上的症状。
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使人产生一种心理平衡或者叫心理和谐的感觉。
社会工作者要帮助人们保持正常的心理,协调人际关系。
4、心理卫生:社会生活和人的身体是紧密联系的。
如果没有正常的身体健康,精神就会失常;反过来,精神上的疾病又可引起躯体上的症状。
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使人产生一种心理平衡或者叫心理和谐的感觉。
社会工作者要帮助人们保持正常的心理,协调人际关系。
其实,心理健康的标准非常简单,就是看他(她)是否有充沛的精力,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豁达大度的胸怀,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还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食其力,这是最基本的。
5、行为主义学派: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基本的心理动机是性的冲动。
其发展的五个阶段是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性冲动的特点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少到量多、由不受意识控制到能够意识到、能加以控制。
他把人类的全部心理划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并将前者划分为四个基本动机:力比多的性驱力、自我防御机能的超我、生殖器期的攻击性冲动和口腔期的吸吮性冲动。
名词解释社会角色
名词解释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特定的角色和地位。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这些角色反映了个人在不同情境和社会关系中的功能和责任。
社会角色可以分为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两类。
正式角色是通过法律或制定的规章制度而确定的,例如职业角色、家庭角色、政治角色等。
非正式角色则是不受法律约束的,通常是由个人的社会地位、个人能力和社会期望等因素所决定的,例如朋友角色、志愿者角色、领袖角色等。
社会角色起到了许多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角色可以为个体提供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
通过担任特定的角色,个体能够获得与该角色相关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获得在社会中的认同。
例如,担任一个职业角色可以使个体获得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担任一个家庭角色可以使个体感受到家庭温暖和归属感。
其次,社会角色可以促进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相应的角色,循规蹈矩地履行着相应的义务,从而保持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例如,医生角色扮演者负责医疗服务,保障人们的健康;警察角色扮演者负责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们的安全。
另外,社会角色也可以为个体提供多样的社会交往机会。
个体通过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可以和各种不同类型的人进行交往,感受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
例如在家庭角色中,个体可以与父母、配偶和子女建立密切的情感和亲属关系;在工作角色中,个体可以与同事和上下级进行合作和交流。
最后,社会角色也可以影响个体的人格和行为特征。
个体在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时,往往需要表现出与角色相匹配的行为和性格特征。
例如,领导者角色扮演者需要展现出果断、决策力强的特点,而团队成员角色扮演者则需要展现出合作、沟通能力强的特点。
通过扮演这些角色,个体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和品质。
总之,社会角色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特定的角色和地位。
它为个体提供了社会地位、认同感、社会交往机会,并对个体的人格和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通过适当地履行社会角色,个体可以在社会中获得认同和成就感,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社会工作部分名词解释
人类需要,是指人为维持生存、发展和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对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的依赖及其获得这些条件的主观愿望。
行为:个体为满足自身需要对环境所作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种反应。
广义的人类行为:人的一切活动,既包括外在的可观察、测度的活动,又包括内在的、不易被观察、测度的心理活动。
狭义的人类行为:外在的可观测的行为活动。
综合观点: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为适应环境所展开和表现出来的活动,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环境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所有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如城市环境、农业环境、制度环境等。
它是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组织、社区、文化等。
家庭:在婚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单位。
社区: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生活上相互关联的人群。
朋辈群体:又称同辈群体、同龄群体、同伴群体,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由地位、兴趣、爱好、职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初级群体。
组织:是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特意创立的社会单位(或人类集团)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
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人在环境中:是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概念,说明人类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
潜意识: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心理内容,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快乐原则。
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
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
遵循“现实原则”。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心理上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量,其量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
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影响。
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行为反响。
4、信度:指测量本身一贯性,如果测得分数是可重复、一贯,那么测得分数就是可信。
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正是他要测量东西,发现正是他要发现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档案材料内容进展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报道、政策或团体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印记来研究有关社会心理现象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问题。
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文化规定,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13、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简单满足各方对自己角色希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
这种由角色引起冲突叫角色冲突。
14、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多种多样丛杂社会角色构成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或角色丛。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社会意理现象:自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四周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与调整。
2、社会意理学:是研究个体和集体的社会意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拥有不一样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察看和丈量。
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采用或操控的变量,以确立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
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响。
4、信度:指丈量自己的一向性,假如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向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
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获取近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丈量的正是他要丈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检查法:又称咨询法,在社会意理学中,常用的检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资料的内容进行检查剖析,档案资料包含报纸的报导、政策或集体的记录、书本、杂志、个人新建、演讲稿等。
8、物理印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相关的社会意理现象的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一句话,经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
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修的问题。
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快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依据这类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拥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依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13、角色矛盾:由于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简单知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希望,常常由此产生内心矛盾矛盾。
名词解释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在社会舞台上,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
这与戏剧中一位演员要担当某个角色,首先需经导演及有关人员认可和确定一样。
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也先要有一个确定的过程,或称“认同”,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
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社会角色的确定也就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在回答“我是谁”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起某种角色。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2、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关系不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而是指两种不同属性的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交往形式。
3、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不同类属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一般指社会中各群体间的关系,其中包括职能部门之间,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4、社会行动,社会过程: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宏观视野关注的是社会过程,微观上则是社会行动。
社会过程并不只是在社会形态的意义上才表现出来的,在中观甚至微观层面上也可以表现出来。
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1、社会: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3、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4、主文化、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成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5、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6、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7、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是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方面发生相互反对的情况。
1、社会化:社会学中所讲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学名词解释
1、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2、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我们称之为“角色集”。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3、社会: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4、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5、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6、符号:符号就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例如: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都是符号,它是一种意愿标志。
7、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
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帕克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8、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9、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0、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
11、组织管理: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社会学名词解释试题
社会学名词解释试题1.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的一套行为模式。
2.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就是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动。
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3.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
4.文化中心主义:又叫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现象。
5.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6.社会阶层: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的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
7.社会流动:社会流动也称为社会位移,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化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
简答题1.社会的含义社会是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1社会是由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使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2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
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3社会是有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
2.社会实在论的观点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并不简单地是个体之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3.社会唯名论的观点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为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角色的名词解释
社会角色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互动中所扮演的特定角色或身份,其对个人行为、社会期望和社会交往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角色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期望和责任,通过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个人在社会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社会角色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个体角色、家庭角色、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等。
个体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儿子、女儿、朋友、配偶等。
在不同的个体角色中,个人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履行相应的社会规范和期望,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家庭角色是指个人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父亲、母亲、孩子等。
家庭角色的特点是亲密、稳定和互相依赖,个人在家庭角色中承担着照顾、教育和支持家庭成员的责任,以维持家庭的和谐和幸福。
职业角色是指个人在职业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医生、教师、工人等。
职业角色的特点是专业化、有针对性和利益导向,个人在职业角色中需要具备特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达到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的目标。
社会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公民、志愿者、领导者等。
社会角色的特点是广泛性、多样性和交互性,个人在社会角色中承担着促进社会进步和公益事业的责任,以推动
社会的发展和良好运行。
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和关联,共同构成了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社会角色的存在和扮演有助于个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适应环境,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多样性、分工和合作的基础。
通过积极扮演和履行社会角色,个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发挥,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然而,社会角色也可能带来限制和压力,个人可能被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规范束缚,难以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变革和个体意识的觉醒,对社会角色的重新思考和个体选择的权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