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分子动理论》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教案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教案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分子动理论在物质状态变化中的应用3. 能够解释气体压强、温度、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1. 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和原理2. 气体状态方程中的分子动理论应用教学难点:1. 理解分子运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2. 掌握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分子动理论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会呈现不同的状态?二、讲解分子动理论(15分钟)1.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子间的运动和碰撞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讲解分子速度、能量与温度的关系。

三、实验展示(10分钟)1. 进行实验,展示不同状态的分子之间运动的差异。

2. 利用模型演示分子间的碰撞和能量传递过程。

四、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15分钟)1. 讲解气体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状态方程之间的关系。

2. 分析气体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做练习,加深对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状态方程的理解。

2. 点评答案,纠正错误。

六、概括总结(5分钟)1. 总结分子动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强化气体的分子动理论与状态方程的联系。

七、课堂作业(5分钟)1.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抽象,需要借助实验和模型来直观展示分子运动的过程。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应用。

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说课稿一、说教材背景和意义(200字)《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的一部分。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作为高中物理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对于学生理解物质微观结构、探索物理规律起到重要的作用。

分子动理论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物质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学习这一理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一步拓宽物理学知识面。

二、说教学目标和要求(200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者通过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运动等基本知识,能够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者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活动,培养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科学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积极合作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200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分子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入分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并能够描述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分子的运动规律、能量转化和气体分子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等基本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抽象概念的理解:分子动理论中的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如分子间距、分子间相互作用等,学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示来理解。

2.思维方式的转变:学生需要从宏观层面的观察和思考转变为微观层面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微观思维方式。

四、说教学设计(800字)1. 导入(100字)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将以一个生活实例——水的汽化为导入。

高中物理(3-3)分子动理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物理(3-3)分子动理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的】1.1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

了解分子虽小但是可认识的,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2. 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3. 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通过测量分子的直径和质量,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运用理想化方法,建立物质分子是球形体的模型,是为了简化计算,突出主要因素的理想化方法。

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的估算能力4、体会通过测量宏观量来研究微观量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其一是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其二是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教学设备:平板玻璃、量筒、塑料尺、水槽、透明方格纸、滑石粉、一次性针筒(5ml)、一小袋小白菜菜籽、洗洁精酒精溶液(1∶200)、长玻璃管、红墨水、酒精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教学过程】引言:前七章学习了有关力学方面知识,认识了力和运动一些规律。

从第八章开始学习有关热学方面知识。

初中也学过一些热现象,对其本质也用分子动理论去认识,但很不够。

这一章要进一步学习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并讨论热现象的本质及包括热能在内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探索物质组成的秘密。

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谟克得特说过,万物都是由极小的微粒构成的,并把这种微粒叫做原子。

这种古代的原子学说虽然没有实验根据,却包含着原子理论的萌芽。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原子的存在早已不是猜想,而被实验所证实。

请大家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有几点?(答: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提问:什么是分子?(答: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叫分子)教师:分子是很小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彩图2,让学生明确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来观察分子并测量其大小,而光学显微镜则不行。

学生:观看课本插图,比较光学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高中物理_人教版 分子动理论 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人教版 分子动理论  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理组教学设计年级高二物理备课组审阅(备课组长)审阅(学科校长)组别主备使用人高二物理组授课时间人课5.内能课型新授课题课标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知道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物体的内能跟温要求度和体积有关1、知道分子热运动动能跟温度有关。

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能力目标2、知道什么是分子势能,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分子力做功。

知道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3、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物体的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4、能够区别内能和机械能1、通过阅读书本关于内能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交流、动手实验,使学生学会分析分子势能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理解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曲线重点教学理解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曲线难点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完成、教师讲解()()90()1()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环节一明标自学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过导读】阅读教材P14-16,完成下列任务程1、分子的动能是指及2、物体中热运动的速率大小不一,在热现象的,我们关心的是组成系方统的大量分子整体表现出来的热学性质,因而重要的不是系统中某个分子法的动能大小,而是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

这个平均值叫做3、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表明,温度升高时,,因而可以得出结论:一种物质温度升高时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物质的是分子热运动的标志。

4、回顾必修 2 中学过的势能概念:5、分子间存在着分子力,而且分子之间一定的距离,因此分子组成的系统也具有6、当分子间的力对分子做正功时,分子势能,当分子间的力对分子做负功,或说克服分子力做功时,分子势能。

7、当分子间的距离为r0 时,合力为 0。

当r>r0 时合力表现为引力,这时要增大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引力做功,因此分子势能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

新人教版选修3-3高中物理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3高中物理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教案

第七章分子动理论抛砖引玉本单元内容是研究微观的现象,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机械运动是全然不同的。

它的研究对象就不能像机械运动只研究某个物体或是由少数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而是研究数目庞大的分子;研究的内容也不能像机械运动那样简单,只研究物体受力后其运动的规律,而是研究分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分子运动与热现象的关系、物体三种状态的性质及物体三态变化的规律等;研究方法也不同,因为是研究大量分子运动的表征,所以研究方法采用统计学的方法,以物体中分子集体运动的统计规律去描述物体分子运动的规律。

这些可以在本单元开始研究前就做好铺垫,本单元研究完后,再做一个对比性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因为我们研究的都是一些微观的现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最好多通过一些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学生理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发一些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

在介绍油膜去测阿伏加德罗常数时,可做一个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实验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课下去做。

这里关键是使学生明白油滴靠重力的作用,它在水平面上缓慢摊开,为了减小摊开的面积,用油的体积要尽量的小,为达此目的,可将一滴油溶入一较大体积的溶剂中,然后以这样的溶液一滴滴滴在水面上,可得一较小面积的油面,即可测量其面积。

实验可按以下方法做:〔1〕用有刻度的移液管吸取1ml油酸,令其一滴滴地滴出,看共有多少滴。

假设为a滴。

〔2〕将一滴油酸溶入酒精,制成20ml的油酸酒精溶液。

再用移液管吸取1ml该溶液、看能滴几滴。

假设为b滴。

〔3〕取1滴该溶液滴在水面上,静置一天后测出油面的面积。

一滴该溶液含油酸的体积:320/1cmbav⨯=最后要向学生交待,这个实验测出的结果只是表示了分子的一个粗略的数量观念,反映了分子所占有的空间。

在做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时,先把加点红色的水灌下去,而后将酒精沿管壁缓慢注入,混合前酒精与水的体积比为52:48,实验效果较好。

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2019版)教案

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2019版)教案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动力学说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内容;2.掌握分子内能与温度的关系;3.理解物体的热平衡、热传递和相变现象的分子动力学解释。

二、教学重点1.分子动力学说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内容;2.物体的热平衡、热传递和相变现象的分子动力学解释。

三、教学难点1.分子内能与温度的关系;2.分子动力学说对于物体的性质解释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 分子动理论的发展历程1.互补性原理2.洛斯定理3.统计物理学4.分子动力学说的产生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分子运动状态和分子间相互作用2.分子的自由度和内能3.分子热运动的统计规律4.统计物理学的应用3. 分子内能与温度的关系1.平动动能和内能2.运动状态和温度的关系3.分子速率分布和温度的关系4. 物体的热平衡1.多分子系统的热平衡状态2.温度统计意义3.热力学第零定律5. 热传递1.热传递的基本形式2.波尔兹曼方程式和热传导6. 相变现象的分子动理论解释1.相变的熵变原理2.压缩和膨胀过程3.水的反常膨胀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互动式探究教学法、计算机数学模拟教学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六、教学步骤1.介绍课程要点及相关知识。

2.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历程。

3.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4.分组探究多分子系统的热平衡状态。

5.讲解有关热传递的基本内容和分子动力学解释。

6.讲解物体相变现象的分子动理论解释。

7.案例分析。

8.交互式教学答疑。

七、教学评估通过课堂互动式探究和自学作业,进一步展示对分子动理论课程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评估学生在理解该课程中的难点及重点方面的程度。

八、教学反思1.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足够充分的诠释了课程知识。

2.通过案例分析、交互式作业和答疑,进一步留出了足够的时间,使学生在自学阶段更加深入和流畅。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教案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教案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主体探究与意义建构意义学习本章内容是在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前提下,通过引入分子模型,利用阿佛加德罗常数的桥梁作用,在实验的基础上研究分子线度、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特点,较完整的展现了分子动理论。

并且利用统计思想结合分子动理论探究气体分子的运动特点和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还把微观分子的运动和宏观物理量-温度联系了起来,从能量的观点研究分子运动过程中具有的势能和动能,引入了物体内能的概念并介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本章的重点是分子线度的估算、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分子势能和分子平均动能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与物体内能的关系。

高考聚焦本章内容为选考内容,能力层次要求较低,单分子油膜法测分子直径中的估算问题和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分析物体内能的变化是高考的重点问题。

课题探究1.在白色的墙壁角落堆放煤炭,经过一段时间后把煤炭运走后发现不仅墙壁的外层被染成了黑色,而且用铲子铲开墙壁,发现里面也出现了许多黑色的炭粒,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提示:根据分子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隙来分析。

2.冬天容易发生流行性感冒,为了预防感冒的蔓延,人们可以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通过加热食醋的方法来杀灭流感病毒,如果不加热食醋而只是把打开瓶口能不能收到相同的效果?提示:根据分子运动随温度是升高而变的剧烈来分析。

3.如果给你一段长约50cm的金属丝,你能想办法让它的温度升高吗?提示:根据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来分析。

创新学习法1.引入分子模型后,在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生活实例研究分子的大小、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完整的分子动理论,能够加深理解,体会物理实验的重要性以及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介绍统计观点和统计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和气体压强产生的微观原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进行简单应用。

3.利用类比的方法研究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体系融合,并比较内能和机械能的异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21章-分子动理论-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21章-分子动理论-教案

表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用V0 表示一个水分
NA
B.
m0=
M
M
A.
m0=
NA
(
)
MNA
ρNA
C.
V0=
D.
V0=
M
ρ

(
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
能,在宏观上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在微
分子动理论 第二十一章

观上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
2)分子势能随着物体体积的变化而变
化,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为:
子力的作用下靠近甲,图中点b 是引力最大
处,点d 是两分子靠得最近处,则乙分子加速
(
度最大处可能是
)
【解析】本题结合 F-r 图像分析分子间
势能的变化情况.若一分子固定于 O 点,另一
分子从距 O 点很远处向O 点运动,在两分子
间距减小到r2 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表
A.点a
r2 减小到r1 的过程中,分子间作用力仍表现
的压力就是气体的压强.
2.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
1)分子的平均速率:分子的平均速率越
大,则分子与器壁碰撞时作用力越大,即压强
越大.对应宏观物理量温度,即一定质量和体
积的气体,温度越高,气体压强越大.
(
2)分子的数密度:分子的数密度 越 大,
单位时间内与单位面积的器壁碰撞的分子越
多,作用力越大,即压强越大.对应宏观物理
体分子视为质点.
(
2)气体分子除了相互碰撞或者跟容器
内壁碰撞的情形外,可认为它们不受力而做
匀速直线运动.
(
3)在某一时刻,向着各个方向运动的气
体分子数量几乎相等.

《主题七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七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平均动能等概念。

2. 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等。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运动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烧杯、水、铁架台等,用于演示布朗运动。

3. 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互联网上的教学视频、案例等。

4.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提问: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 引出新课:分子动理论是研究物质分子运动规律的科学,是研究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以及它们相互作用产生物质、能量交换的规律的科学。

3. 提问:我们周围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4. 实验演示: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

(二)新课教学1. 引课:分子是微观世界的概念,要了解分子只能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同时了解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由此提出课题——分子的性质。

2. 探究活动一: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它们的分子会彼此进入对方。

这个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墨水滴在水中”的实验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讨论:为什么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得出结论:分子间存在间隙。

3. 探究活动二:引导学生用两只玻璃杯和沙子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在体积相同的玻璃杯中倒沙子多的杯子容易发生变形。

再引导学生用拉力弹簧等器材探究“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气体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由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所以气体之间的作用力很小。

气体比较容易被压缩。

得出结论:分子间存在斥力。

4. 探究活动三:在黑板上挂一张用分子结构模型制作的挂图,引导学生想象一个球形橡皮膜的内外各有一些小球构成不同的物质,试着向学生讲解压强。

《主题四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四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运动等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分子运动的基本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分子运动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观察和分析分子运动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注射器、气球、水等。

3. 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网络资源、参考书籍等,以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拓展。

4.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动理论。

2.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液体和气体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二)新课教学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分子间存在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2. 液体分子运动的特点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大,相互作用力比气体小,因而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液体分子又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可以用布朗运动来描述液体分子的运动。

3. 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极小,因此气体分子能从各个方向运动,所以气体具有对外界条件敏感的扩散现象。

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内容(1)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主要表现为引力。

(2)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很大时,主要表现为斥力。

(3)平衡位置:当分子间距离为$r_{0}$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力为零,但此时分子的势能最大。

5. 演示实验:液体表面张力及毛细现象(三)互动环节1. 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分子的运动,并解释这些现象。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二节_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教案+学案+巩固 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二节_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教案+学案+巩固 案)

《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和三案一、教案背景与设计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课程实施中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为了在课堂教学设计以及以此为基础和前提下实施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方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崭新的教学理念,我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突破传统教学中“知识本位”的惯性,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3》为载体,尝试在旧教材中对高二学生采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探究“分子的热运动”。

本教时是学生第一次用(宏观)实验的手段来证实微观的理论,所以应重视学生对这种方法上的适应。

教学中要强调布朗运动的现象背后所在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跨越现象,了解其本质。

因为教学是依据实验的结论来展开的,所以做好扩散现象的相关实验和布朗运动实验的模拟是至关重要的,力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打好由宏观进入微观的第一仗。

为此,我在设计(包括实施)中力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是比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三是把思考还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分析与学情简析1、教材内容分析“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动理论的核心内容,分子动理论是对热现象进行微观分析的基础,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贯穿本模块的各章之中。

因此本章的内容对整个热学模块的学习起基础性作用。

扩散现象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扩散现象不是外界因素引起的,而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直接结果,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反映。

理解对布朗运动的成因是这节课的重难点,通过动画模拟和“说一说”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以增强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分子动理论》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分子动理论》复习教案

学生活动
给学生归纳考点: 给学生归纳考点: (5 分钟)

复习基础知识: 复习基础知识: 础知识 (15 分钟)



教学Biblioteka 过程5.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d=V/S 。 典例讲评: 三、典型例题 典例讲评: 例 1 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就是分子的无规 (8 分钟) 则运动 B.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温度越低时,布朗运动就越明显 D.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解析: 解析: A、C 是错误的,B 正确,至于选项 D,由于悬浮颗粒越大时, 来自各方向的分子撞击冲力的平均效果越趋于互相平衡,即布 朗运动越不明显.所以 D 正确.因此,正确答案 B、D. 点评: 点评:本题要求考生掌握布朗运动和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例 2 若以μ表示水的摩尔质量, 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摩尔 v 体积,ρ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密度,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M、 v0 表示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下面是四个关系式:(1) NA= vρ ) /m (2) ρ=μ/( NA v0) (3)m=μ/ NA (4) v0=v/ NA 其中 ( A.(1)和(2)都是正确的 B.(1)和(3)都是正确的 C.(3)和(4)都是正确的 D.(1)和(4)都是正确的 解析: 解析:由于 NA=μ/ m= vρ/ m。而 v 是一摩尔水蒸气的体积,并非一 摩尔水的体积。所以,一摩尔水蒸气的体积 v 大于 NA v0。因此答案 B 是正确的。 点评: 点评:本题要求考生掌握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内部微观物理量之 间的关系。 例 3 两分子间距离为 R0 时, 分子力为零, 下例关于分子力说法中正 确的是( ) A.当分子间的距离为 R0 时,分子力为零,也就是说分子间既无 引力又无斥力 B.分子间距离大于 R0 时,分子距离变小时,分子力一定增大 C.分子间距离小于 R0 时,分子距离变小时,分子间斥力变大, 引力变小 D.在分子力作用范围内,不管 R>R0,还是 R<R0,斥力总是比 引力变化快 解析: 解析:由分子力与间距的关系曲线可知,当分子间的距离为 R0 时, 分子力为零,但此时分子间斥力等于引力.当分子距离变小时, 分子间斥力、引力都变大,但斥力变化的比引力快,因此正确 的答案是 D。 2 例 4 房 间 地 面 表 面 积 为 15m , 高 为 3m , 空 气 的 平 均 密 度 ρ 3 -2 =1.29kg/m , 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 M=2.9×10 kg/mol,求该房间内 空气的质量和空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解析: 解析:由 m=ρv 可知,房间内空气的质量 m=1.29×15×3 kg=58 kg。 27 房间中空气的总分子数 n=(m/M)*NA=1.2×10 个。 -27 3 每个分子占据的空间体积 v0=V/n=37.5×10 m .则分子间的平 均距离 1/3 -9 d≈v0 =3.3×10 m。 点评: 点评:本题要求考生理解空气的分子结构模型,会根据总分子数来 计算每个分子占据的空间体积。 例5 甲分子固定在坐标的原点,乙分子位于横轴上,甲分子和乙分 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图所示,a、b、c、d 为横轴上的四个特殊的

最新高三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doc

最新高三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doc

高三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1.本章主要是研究物体的组成、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及物体的内能。

2.本章主要内容为分子动理论,以分子动理论为基础,将宏观物理量温度和物体的内能联系起来。

属模块中高考必考内容。

3.高考中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计算题形式进行宏观量与微观量间的计算。

第一课时分子动理论【教学要求】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

2.知道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与布朗运动关系。

3.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和一些宏观解释。

【知识再现】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分子体积很小,它的直径数量级是m.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V是,S是水面上形成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3.分子质量很小,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kg4.分子间有空隙.5.阿伏加德罗常数:1 mol的任何物质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数,这个数的测量值NA= mol—1。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个十分巨大的数字,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分小,从而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二、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2.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运动越;温度越高,运动越.布朗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三、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和,合力叫分子力.2.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l C.1个铜原子的质量是D.1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是导示: 1kg铜的量为,原子数是,A错。

1m3铜质量为,摩尔数为,原子数是,B错。

1摩尔铜原子的质量是M,1个铜原子的质量是,C对。

1摩尔铜的体积为,一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D 对。

故本题选CD。

物质密度等于质量与体积之比,也等于摩尔质量与摩尔体积之比。

摩尔质量为分子质量的 6.02×23倍。

摩尔体积为分子占据体积的6.02×23倍。

《主题三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三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如分子热运动、温度等。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了解分子的运动与物质运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如分子热运动、温度等。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子运动与物质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准备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实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理论。

3. 安排教学时间:本课时大约需要2个学时(约3小时)。

4. 安排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通过图片、视频、实验等方式进行展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初中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

2. 提出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分子动理论。

3. 简单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二)新课教学1. 分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的定义和模型* 分子的基本性质(质量、体积、无规则运动等)* 温度和分子运动的关系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引力和斥力的成因* 分子间距离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结构特点3. 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的原理和例子* 温度和浓度对扩散速度的影响4. 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的原理和现象* 布朗运动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影响布朗运动的因素和规律(三)实验演示1. 气体分子的运动(演示气体压强的实验)2. 液体分子的扩散现象(牛奶扩散实验)3. 布朗运动实验(显微镜下观察悬浮在水中的微粒)(四)小组讨论1. 小组内讨论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2. 小组间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 教师针对小组讨论进行总结和答疑。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分子动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

3. 鼓励学生思考分子动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分子动理论》教案及
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简介
本节课《分子动理论》是高三物理选修3课程的其中一部分。

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了分子动力学基本概念、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均方速率公式等方面。

以班上学生为例,大多数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分子动理论并不陌生,因为课本中存在一些介绍分子动理论的简单案例,如热胀冷缩等。

尤其是分子均方速率公式这一部分,是他们之前在化学课中接触过的,因此初步学习过程中较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分类;
2.掌握分子均方速率公式;
3.培养学生对物理公式的推导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师会利用热胀冷缩这个例子,与学生互动探讨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之间的关系,旨在引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注
意力和浓厚兴趣。

同时还会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回顾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知识点。

(二)讲授
在讲授掌握分子动力学基本概念的基础知识后,讲师将紧
接着向学生提出分子均方速率公式的推导过程,这将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公式和相关物理概念进行推导。

这一部分讲解结束后,讲师将向学生介绍分子间作用力,然后详细讲解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三)实验
在讲授完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点后,讲师会针对分子均
方速率公式这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首先,讲师会给出实验步骤和所需实验器材,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分子动理论的真实表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和认知。

(四)练习
在实验操作结束后,讲师将为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练习问题,以让学生巩固所学和应用所掌握的知识点。

练习问题难度分别设计简单、中等和困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五)讲解
学生完成练习后,讲师将对练习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
排除困难、加深理解。

同时,讲师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技巧运用,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自信心。

(六)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
学生评价的主要途径。

在讲师进行概述和回顾教学内容的时候,
给予学生详细的指导和评价,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着更为明晰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分子动理论》虽然并不复杂,但是教学过程中也
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实验
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在实验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只能将其进行简化操作,这将会对学生的实际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考虑到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预先掌握,将会有一部分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这对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为显著,出现一些小瑕疵,但是也为教师后续对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了很大的参考和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