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旱灾和饥荒(19世纪70年代)

合集下载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

大干旱也是大的自然灾害,危胁人们生命安全,我国历史上发生了几次大干旱,值得后人警惕,研究,思考。

积极的防灾、减灾,是应对不确定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天灾带来的伤害。

历史上的几次大干旱事件:一,1585年—1590年,受旱严重的是江苏、安徽、湖南及河南,长期无降水,导致了河、湖、井、泉干涸,这种罕见的现象,有历史记载近50年未见。

二,1637年—1643年的“崇祯大旱”,当时北方的23个省(区)相继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受旱面积大、人口多,并且持续时间长。

三,1876年—1879年华北大旱灾,受灾严重的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山东,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土地荒芜,粮食颗粒无收。

四,1959年—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连续三年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下降,市场上农业物质供应短缺,出现了饥荒,人口急剧下降,仅1960年统计,全国人口减少了1000万人。

五,1978年—1983年,主要的重灾区在北方,旱灾面积大,持续时间长。

六,2010年—2011年的云南、贵州旱灾,持续的高温、干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历史上,人类的生存始终与自然灾害紧密相连,其中旱灾是最常见的一种。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大旱灾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痛苦。

下面将介绍一些历史上的大旱灾记录。

1.苦恶之年(公元9世纪)公元9世纪是一个贫瘠之年。

在此期间,欧洲遭受了一系列的旱灾。

由于长期无雨,农作物枯萎,河流枯竭,人们面临食物短缺和饥荒。

这一时期的旱灾被记录下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苦恶之年”。

2.十年旱灾(公元13世纪)在公元13世纪,中国的黄河流域发生了长时间的旱灾。

在这期间,缺乏水分的土地无法种植粮食作物,导致人们饥饿和疾病的蔓延。

这十年的旱灾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旱灾之一3.大饥荒(公元19世纪)在公元19世纪,印度孟加拉地区发生了一场被称为“大饥荒”的旱灾。

由于连续几年的干旱,农作物几乎全部歉收,导致饥荒和饥饿的爆发。

这场旱灾中,据估计有超过1000万人口死亡,成为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之一4.美国大旱(1930年代)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地区遭受了一场灾难性的大旱灾,被称为“尘土风暴时代”。

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和不适当的土地管理措施,农田风沙肆虐,导致大量农作物损失,农民破产,失去了生计。

这场旱灾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5.索马里旱灾(2024年)在2024年,索马里遭受了一场严重的旱灾,被认为是该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干旱。

长时间的干旱导致当地水资源枯竭,农作物歉收,牲畜死亡,数百万人陷入饥荒和饥饿之中。

国际社会加大救援力度,但仍然无法完全缓解灾情的严重程度。

以上是一些历史上的大旱灾记录,这些旱灾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苦,也提醒着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以免再次发生类似的灾难。

历史旱灾记录

历史旱灾记录

历史上有许多旱灾记录,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历史旱灾事件:
1. 黄河旱灾(公元11世纪):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旱灾是最为著名的旱灾之一。

公元11世纪,黄河上游地区连续多年遭受干旱,导致黄河水流减少,河床抬高,最终导致了著名的黄河决口,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 美国大草原旱灾(1930s):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草原地区(也被称为“尘土风暴地带”)遭受了严重的干旱。

这场旱灾导致了大规模的土地侵蚀和干旱,被称为“尘土风暴”时期,对当地农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3. 印度旱灾(1965-1967年):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导致大规模的农作物歉收和水资源短缺。

这场旱灾导致了饥荒和经济困境,对印度的农业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4. 澳大利亚千年干旱(1997-2009年):在澳大利亚,自1997年开始,部分地区遭受了长达12年的干旱,被称为“千年干旱”。

这场旱灾导致了澳大利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对当地经济和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这些旱灾事件都对当地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提醒了人们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及其成因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及其成因

三、旱灾的特点
旱灾之所以造成如此惨烈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空间上来说,旱灾波及的范围远大于其他各类呈点线状散布的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不过这里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需要做进一步的解释。一是通常所谓“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应该说,对于以丘陵为主的长江流域等地,这样的说法自然比较适用,但是对于华北黄淮海平原地区,无论水灾、旱灾,都会造成大面积的危害。二是所谓的“南涝北旱”。其实从历史上看,北部有大旱,也有大涝,旱涝并存;南部大涝居多,但重大旱灾也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民国年间,西南如四川,华南如广东,均曾发生死亡数十万人的大旱灾。
在灾害造成的人口损失方面也同样如此。明清至民国时期,全国共发生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221次,其中水灾65次,飓风53次,疾疫46次,旱灾22次,地震21次,但各灾型的死亡人数并不与其发生的次数成正比,尤其是旱灾,为数仅居第四,死亡人数却处于诸灾之首,共计30393186人,占全部死亡人数(42737008)的71%。而且明代如此,清代如此,民国时期更是如此,可谓愈演愈烈。其中1876—1879年的华北大旱灾,山西、河南、陕西、直隶等受灾各省共饿死病死人口950万至1300万,最高估计多达2000余万人; 1892—1894年晋北大旱,死亡100万人;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河南1省死亡人口约300万人;1943年广东大饥荒,死亡50万人(一说300万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由旱而荒并因之导致大规模人口死亡的事件,除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之外,殊属罕见,但仅此一次,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公布的数字,即已造成千万人以上的人口损失,可见旱灾危害之巨大。

中国历史上严重的8大自然灾难,其中包括3大地震、3大饥荒

中国历史上严重的8大自然灾难,其中包括3大地震、3大饥荒

中国历史上严重的8大自然灾难,其中包括3大地震、3大饥荒自然灾难是人类存在后一直要面对的挑战之一,它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大大小小的自然灾难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许多次,给人类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我国历史上有那么8次大的自然灾难,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三大地震华县大地震1556年嘉靖统治时期,陕西华县发生8级地震。

这次地震引一系列地质破坏,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人数高达83万,这次也是世界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海原大地震1920年12月16日,甘肃省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强烈的震动使得房屋全部倒塌。

而当时正值冬日,后又天降大雪,天气寒冷,人和牲畜冻死者无数。

此次地震共造成28.8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7.8级地震,当地房屋大多顷刻间变成平地,虽然地震级别未到8级,但是因为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在凌晨,所以造成了惨烈的伤害。

此次地震共造成约25万人死亡,44万人受伤。

•三大饥荒西北旱灾大饥荒1928-1930年,中国发生了最严重的旱灾,同时还并发蝗灾、水灾、雪灾、时疫等灾难。

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同时波及到华北地区,受灾总人口达1.2亿,饿死300万人以上,这次灾难使得西北地区农村经济濒临破产。

南方大饥荒1946年及1947年,南方发生大饥荒,粤桂湘三省仅两年时间就饿死1750万人。

草根、树皮大部分被饥民吃完,有些甚至以“观音土”充饥。

河南大饥荒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饥荒,这次饥荒主要是由于大旱造成,同时伴有蝗灾,导致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约150万人死于饥荒和因饥荒引起的疾病。

•咸丰时期云南鼠疫从咸丰六年发生战争以来,因为战争的作用,导致云南地区大量的人口流动。

而此时云南正好多地爆发鼠疫,人口的大量流动,使得鼠疫带来大面积流行。

在这16年的战乱期间,云南地区因鼠疫而死亡的人口总数达到了147万。

•嘉泰元年临安(今杭州)大火嘉泰元年(公元1201)春,临安府御史台、军器监、储物厍等官舍起大火,大火燃烧了几天几夜。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作者:杨国强来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03期摘要:光绪初年的华北久旱,以其大范围的蔓延和长时间的连续造成北中国触目惊心的饥饿、时疫、死亡和流亡。

在农业经济的中国,荒政曾是国之大政。

但时当19世纪70年代初期,绵延了十多年的内战刚刚过去,国库空虚,地方的仓储也空虚。

因此,以荒政为家法和旧轨,则国家不能不主持赈济;而巨祲交逢衰世,朝廷和地方又都没有足够的物力施行赈济。

与这种深深的困境相对应的,是内廷焦灼,州县竭蹶,旱境里的灾民因饥饿而死,办赈务的官员因劳瘁而死。

焦灼和竭蹶,饥饿而死和劳瘁而死,既写照了天灾下的社会相,也写照了儒学民本主义在衰世里的最后一点余晖。

而在国家权力之外,“南省”工商社会和西教教会各成一种有组织的力量入华北助赈,又显示了19世纪后期的世事变迁,荒政亦变迁。

关键词:丁戊奇荒;天灾;赈济在19世纪7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雨泽愆期”、“山水陡发”、“蝗蝻成灾”、河道“漫口”,以及“台风”、“海潮”、“被雹”、“被雪”频频见于南北之间,使农业中国深深地为天灾所困。

其中发生于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并连及甘肃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四川北部的大面积干旱和连年干旱尤多苦多难。

后来的记述概括言之曰:“光绪丙子、丁丑岁大旱,戊寅尤甚。

自畿辅西迄秦晋,赤地数千里。

①因此,以干支纪事,这一场华北的旱灾便被称为“丁戊奇荒”。

而就丙子、丁丑、戊寅而言,山西与河南又属五省之中的“被旱极重”并“灾区袤广”者②,于是以山西与河南相标举,“丁戊奇荒”在当日也曾被称作“晋豫奇荒”和“晋豫大饥”。

“奇荒”和“大饥”之外,用以指述同一场天灾的还有“苦旱”、“亢旱”、“大旱”,以及“巨祲”、“奇劫”和“非常之灾”,说的都是旱魃为虐的异于寻常。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那一大片土地上“国朝二百余年未有③过的饥饿的酷烈和惨厉。

华北的旱情自光绪初元已经出现,《清史纪事本末》说当年“夏四月,京师大旱④。

中国的旱灾和饥荒(19世纪70年代)

中国的旱灾和饥荒(19世纪70年代)

中国的旱灾和饥荒(19世纪70年代)
历史上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灾害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

在1876年以及以后的两年中,中国没有出现雨季----连续降雨期,它是大部人发用水的来源。

当时中国没有储备粮食,饥荒很快便降临了。

人们不得不过着有什么吃什么的日子。

市场上少量的谷物以高价出售;有些人家只好变卖房屋和家产来保命。

数以千计的人听说东北粮价全家便乘船经河南省来到那里,但是,那里的粮价因为市场需求增加,很快便涨了解上去据过路人说,看见村里有饿毙者的尸体推在门外。

由于饥荒造成了贫困,许多人不是饿死,便是病死。

有人称,这次饥荒使中国死亡总人数在900万~1300万人。

(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19世纪70年代,中国华北大旱死亡1300万人--译注)
▲在饥荒时,人们尝试各种食物来源,有些人
啃起了树皮.(右)
▲即使那些捱过饥荒活下来的人仍很悲惨.霍乱
和淋巴腺鼠疫之类疾病流行,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绝望的人们不管路途多远都四处为自己和家人觅食。

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对因偷窃食物而被捉的人处以酷刑。

窃贼被钉在木笼内挨饿。

转自:/bzqg/bdzn/bdzn.htm。

义与利:清末民赈中的商人赈济———以丁戊奇荒中的山西商人为例

义与利:清末民赈中的商人赈济———以丁戊奇荒中的山西商人为例

赈灾起到了关键实际的效用,在灾民群体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此外,时任山西巡抚曾国荃以赈费不足为由,劝办捐赈,陆续在 省内各地开设捐输局。山西富商大户通过捐赈,不仅获得翎枝、 封典等虚衔,后期还成为各道、府、州、县各项实官,使其披上一 层“官商”的外衣,利用政治特权来巩固自己经济利益。
总之,商贾家族主动散粮救济乡亲,拿出银两捐于官府进行 赈灾,有利于提高威望,扩大影响,结交官员,巩固拥有的社会地
可以说,山西光绪初年的灾荒是一场以旱灾为主,多灾并发 的复合性大灾荒。这场灾荒使得山西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文教 停滞,出现了人相食、鬻子女、恶兽横行等骇人景象。
“荒政”作为我国传统社会的主要救灾方式,通过国家政权 制定一系列救济法令、制度与政策措施来组织实施。与这种政府 行为的“官赈”相对应的,是由民间社会力量面对灾荒所组织的 “民赈”。二者互相辉映,一同构成我国传统社会“荒政”体系重要
2018-04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史海文艺
义与利:清末民赈中的商人赈济
— ——以丁戊奇荒中的山西商人为例
张玮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院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度,自古以来尤以饥荒为甚。荒政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其传统由来已久。其中,以政府
主导的官赈成为最主要的赈济方式,民间组织的民赈则是其重要的补充方式。光绪初年爆发的“丁戊奇荒”给华北五省
作者简介:张玮(1992-),男,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5 级中国史专 业硕士研究生,中国近代社会史专业。
的部分。面对这样罕见的一场大灾荒,山西商人在民赈中扮演了 及其重要的角色,其赈济行为,不仅仅是完全出自于道义上的考 量,同时背后仍然存在着利益上的盘算。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深受旱灾的困扰。

大旱与灾荒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道痛楚,它们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演,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大旱灾荒入手,探讨其对中国历史和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曾多次遭遇灾荒。

在唐朝时期,就有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大曆十年大旱”。

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北方大片的农田遭受到严重的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粮食短缺。

人们不得不以采食草根、树皮等野菜为生,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悲惨情景。

这场灾难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唐代政府开始加强水利建设,修筑大型的水利工程,以改善民生和抵御旱灾的侵袭。

这一事件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代时,中国曾经历了一系列的旱灾。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中期的“永乐大旱”,这场旱灾造成了京津两地的大面积失收,在河北、山东等地引发了严重的粮食短缺。

旱灾导致了饥荒与疾病的爆发,粮价暴涨,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的冲击。

明代政府通过减税、赈济和开辟新的农田等措施缓解了饥荒,但这场旱灾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的大旱灾荒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中国的农田面积有限,与人口增长严重不匹配。

当时,中国曾多次出现大面积的旱灾,导致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在1938年至1942年的旱灾期间,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抗旱措施,包括架设抗旱管线、演出抗旱节目等,以此来振奋民众的抗旱斗志。

然而,这些措施在缓解灾情方面效果有限,大量人口因饥荒而死亡,国家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这段历史时期的旱灾问题,使得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水利建设的呼吁。

然而,即使到了现代,中国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大旱灾荒的困扰。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加剧,旱灾在中国的某些地区趋于频发。

比如,近几年持续的旱灾给中国北方的农田带来了严重影响,导致粮食减产、生活用水紧张等问题。

为了应对旱灾,中国政府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入,并推行了节水措施,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国旱灾史.doc

中国旱灾史.doc

中国自古经常饱受天灾、旱灾、水灾、瘟疫袭扰。

邓拓编著的《中国救荒史》中介绍:“中国历史上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灾害,自商汤十八年(前1766年)至纪元后1937年止,计3703年间,共达5258次,平均约每6个月强便有灾荒一次。

”李约瑟统计,在过去的2100多年间,中国共有1600多次大水灾和1300多次大旱灾。

陈达在《人口问题》中统计,自汉初到1936年的2142年间,水灾年份达1031年,旱灾年份达1060年[1]。

旱灾(drought)其实即是缺乏水,农产品因此而枯萎,导致饥荒。

干旱大部分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

水灾则多在江南地区。

商朝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前1766-1760年间),曾有连续七年的大旱,《管子·轻重篇》曰:“汤七年旱,民有无子者。

”管仲还认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2]周朝厉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前858-853年),连续六年大旱[3]。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史载“三川竭,岐山崩”。

伯阳父认为“山崩川竭,亡之征也”[4]。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汉朝《盐铁论·水旱》:“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

”《史记·孝景本纪》载后元二年“大旱。

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

《前汉书·武帝本纪》载,(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5]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发生大旱灾。

东汉安帝初,“连年水旱灾异,郡国多被饥困……时饥荒之余,人庶流迸,家户且尽”[6]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7]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488年),“大旱,京都民饥,加以牛疫,公私阙乏,时有以马驴及橐驼供驾挽耕载。

诏听民就丰。

行者十五六,道路给粮禀,至所在,三长赡养之。

遣使者时省察焉。

”[8]隋朝大业八年(612年)大旱,“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

民国1年-26年(1911-37年)中国大灾害编年小史

民国1年-26年(1911-37年)中国大灾害编年小史

民国1年-26年(1911-37年)中国大灾害编年小史按照《中国救荒史》统计.自1912年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共计发生自然灾害77次、其中水灾24次,旱灾14次,地震10次,蝗灾9次.风灾6次。

疫灾6次,雹灾4次。

霜灾2次。

歉饥2次。

实际上整个民国期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从未稍敛,人民群众深受其苦。

根据当时的《政府公报》和其他新闻报道,历年灾荒的实况如下民国元年(1912年) 湘、赣、闽、粤各省大水。

山东万荣、云南龙陵、山西万泉、香港、九龙地震。

2年(1913年)8月,直隶水定河南岸决口.冀省灾情最重。

江淮泛滥。

鄂、豫、皖大早。

4月江苏地震,10月云南地震,灾民甚多。

3年(1914年)7月,粤、桂、湘,’赣等省水。

11月濮阳黄河决口。

川、湘、鄂大旱。

苏、皖两省虫害.被灾面积660万亩。

4年(1915年)5月。

淮阳河工决口。

8月。

黄河决口。

浙、赣、皖、鄂、湘、鲁、粤、辽、黑大水。

11月、天津地震。

内蒙古巴林大旱,受灾人口两万人。

清远涝灾,灾民24万余人。

6月下旬到7月上旬,以岭南为中心,珠江流城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三江并涨的局面,据考证,西江梧州河段、北江横石河段的洪峰流量,都突破了历史最高纪录。

整个广东约有半数的县份和13的民众受灾,总计受灾农田达1022万亩,仅珠江三角洲18个县市受灾面积即达647万亩,受灾人口378万余人。

5年(1916年)8月,江苏水.江北、淮河、运河一带大水。

灾区达3. 4万平方里。

6年(1917年),冀、鲁、晋水。

冀为最重。

全国受灾达1万平方里,灾民635万人,死者无数。

冀省被灾县份共103县。

2月,皖、鄂及长江沿岸一带各省地震,云南地震长达3小时之久。

新疆和田瘟疫流行。

7年〔1918年),湘、鄂、豫、闽、浙、赣、粤等省均水。

2月,闽、粤、苏、浙四省地震。

2月13日粤之南澳地震,震中的南澳,屋宇几乎全部夷为平地,居民死伤80%;12月16日甘肃海原地震,震级为8 .5级,震中烈度为12,海原城全城房屋荡平,全县死73027人,伤者十之八九,牲畜被压毙者41638头,滨河全县死3万人,压毙牲畜6万余头。

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

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

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摘要:通过历史文献和史料记载的整理,对中国历史时期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公元前180年-1911年和民国时期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损失的时空格局特征,得出结论:(1) 对灾害发生的频次进行分析,不同灾种发生频次不同,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灾害的空间分布与灾种之间的关系明显;(2) 对灾害带来的损失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灾害发生的频次与灾害带来损失的空间格局并不相同。

究其原因在于:(1) 各种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不同,是其空间格局差异性的决定性因素;(2) 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大小与经济和人口的集中程度密切相关。

自然灾害损失较大的往往都是农业、文化、商贸较为发达的区域,这也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空间差异的必然。

关键词:自然灾害;空间格局;历史时期一、民国以前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时空格局分析1 自然灾害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民国之前死亡人数过万的重大自然灾害的统计始于公元前180年的陕西、河南和湖北等地发生的涝灾。

从公元前180年到1911年,统计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共计190次,以旱灾、地震、水灾、飓风、瘟疫、冷害六种灾害的影响最为严重。

其中1876-1878年,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的特大旱灾,死亡人数超过2290万人,影响范围之大,影响程度之深,世为罕见。

从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来看,不同灾害发生的频次各不相同。

前三位为水灾、飓风和瘟疫。

水灾是最主要灾种,共发生了 63次,占所有灾害的33.16%,其次是飓风,共发生 54 次,占 28.42% ,瘟疫发生 31 次,占16.31%。

而旱灾、地震和冷害发生频率较低,分别占 11.05% 、 6.84% 和4.21%。

从发生频率的空间格局来看,不同省市之间差异明显。

河南、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灾害发生的次数最多,分别达到28次、26次、25次,占到统计总量的14.74%、13.68%和13.16%,其次是上海、河北、广东、福建,分别发生了18次、10次、8次、8次,占统计总量的9.47%、5.26%、4.21%、4.21%,山东、云南、山西、江西、湖南、新疆、湖北、安徽等省市,发生的次数在5~6次之间,占到总统计量的2.63%~3.16%,而黑龙江、北京、青海、贵州、宁夏、广西等省市发生次数较低,均低于5次,海南、吉林、辽宁、内蒙古、天津、西藏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很少。

中国旱灾

中国旱灾

各地灾情
云南 广西 贵州 四川 重庆


云 南 曲 靖 村 民 杯 水 途 中
广 西
农 民 将 泥 浆 水 舀 回 去 澄 清 使 用
贵 州
贵 州 水 城 县 亩 经 济 林 损 失 大 半 2500
四 川
干 涸 的 土 地
重 庆
重 庆 綦 江 县 儿 童 站 在 旱 田 中
抗旱救灾
• 军方:解放军为广西旱灾区民众送药看病 • 政府:温家宝再赴西南旱区 重申不让一户 断水 • 社会各界:大灾之后各界踊跃捐款
解放军为广西旱灾区民众送药看病
返 回
温家宝再赴西南旱区
4月3日至5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赶赴贵州旱灾最严 重的黔西南苗族布 依族自治州,走访 农户,到田间地头 察看灾情。这是今 年以来温家宝三下 西南指导抗旱救灾。 温家宝再次强调, 要充分利用现有水 源,拉水送水、人 背畜驮,绝不让一 户民众断水。
• (四)气候暖干化引发 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 冬春季的干旱易引 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 自2000年以来,由于全 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 致北方地区气候偏旱, 林地地温偏高,草地枯 草期长,森林地下火和 草原火灾有增长的趋势。
1、华北旱灾区:阴山与秦岭之间的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西部 2、华南和西南旱灾区:广东与福建南部、云 南及四川南部 3、长江中下游旱灾区:湘赣南部 4、东北旱灾区:吉林省和黑龙江南部
我国比较通用的定义是:
• 1.气象干旱:不正常的干燥天气时期, 持续缺 水足以影响区域引起严重水文不平衡。 • 2.农业干旱:降水量不足的气候变化, 对作物 产量或牧场产量足以产生不利影响。 • 3.水文干旱:在河流、水库、地下水含水层、 湖泊和土壤中低于平均含水量的时期。

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

“光绪三、四年大□”,即1877—187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特大灾荒,是用“丁戊奇荒”这样骇人的字眼载入史册的。

(“丁戊奇荒”,又称“丁丑奇荒”,主要是发生在丁丑、戊寅两年。

见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

)这场一百年前的大灾荒,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荒之一,灾害极其严重,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和以后历史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它对研究清史、近代史、经济史以及灾荒史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丁戊奇荒”起于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止于光绪四年(1878年戊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最严重,连续了三年。

这时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是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捻军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失败之后,中外反动派已经勾结起来,开始在中国建立起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也正是清政府的所谓“同光中兴”的开始阶段。

就在这“一大变局”的时期,年幼的光绪载□承继早已腐败了的清王朝的皇位。

光绪可能是历史上最不幸的君主,他刚刚上台,一场伴随着人祸而来的特大天灾,便迎面扑来。

1876年春夏两季,南方沿海各省由于雨量过多而遭到水灾,广东、福建两省最为严重。

同时,长江以北各省普遍干旱,广大地区夏秋两收完全受到破坏。

次年,即光绪三年,北方九省大部分地区再次遭到更严重的旱灾,很多地方又发生蝗、雹、疫等灾情。

这次大灾荒延续到1878年,直隶等一部分地区拖到了1879年。

据不完全统计,仅山西、河南、直隶、山东四省,1876年就有181个县受灾,1877年为274个县,1878年达285个县。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734页。

)这次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是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的旱灾,其次是湖北、安徽等一部分地区的水旱灾害和广东、福建的水灾,南方其他地区和长城以北还获得了较好收成。

在这连续三年大灾荒里,受到天灾严重袭击的饥民达二亿人口,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半数。

死亡于饥荒和疫病者一千万左右(也有人分别估计为九百万、一千三百万人),从重灾区逃荒外地的人数达到二千万以上。

中国历史上的4次大旱荒

中国历史上的4次大旱荒

中国历史上的4次大旱荒作者:朱奎泽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08期有史以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伴随着无尽的自然灾害。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灾荒之多,世罕其匹。

自古及今,灾荒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一大威胁。

纵观近代的中国社会,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灾害更加频繁,灾情也更为严重。

而在接连不断的灾害中,旱灾尤重,为害尤烈。

据相关统计表明,在整个近代时段内,中国的旱灾竟达60余次,而就全局性影响与危害程度重大者,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被夺去生命,不计其数的人流离失所。

历史上有4次重大旱荒无需我们沉痛哀念。

“丁戊奇荒”历数近代中国的大旱荒,首当其冲的就是“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指的是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即光绪初期)发生于我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华北地区尤重)的一次特大灾荒——以干旱为其突出表征。

这场大旱荒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

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干旱的迹象,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现了灾情。

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

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此后持续,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尤以光绪三年(1877年)、四年(1878年)最为严重,而这两年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故名“丁戊奇荒”。

局部地区的旱情持续到1879年。

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5省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和川北,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旱荒区,总面积超过百余万平方千米。

其中又以河南、山西受灾最重,因而又称“晋豫奇荒”或“晋豫大饥”。

这次旱荒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被认为是清朝“二百三十余年来未见之凄惨,未闻之悲痛”,其为害之烈、为患之深,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属罕见,实属“大衩奇灾,古所未见”。

大旱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树木枯槁,青草绝迹,赤地千里,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中国历史上的饥荒,到底有多可怕?

中国历史上的饥荒,到底有多可怕?

中国历史上的饥荒,到底有多可怕?中国历史上的饥荒,到底有多可怕?作为读史人,这个话题说起来,实在是沉重,令人落泪。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饥荒的可怕。

我(老冯)的父亲,他在孩童时代,就吃不饱,他对我说过,他说他小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吃过一顿真正的饱饭,平时走在路上,看到有人吃香蕉,他就会尾随对方,耐心等人家把香蕉吃完,把香蕉皮扔到地上,然后,我父亲赶紧捡起来吃。

父亲每次对我说起这个事,他都会流泪。

我每次想起这个事,泪水也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人吃不饱饭,是很可怕的。

历史上有一个人,比我父亲更惨,他就是彭德怀元帅。

彭德怀在他的《彭德怀自述》里,讲述了他孩童时代,饿晕倒地的往事。

彭德怀本名彭得华,小时候,家穷,揭不开锅,彭德怀和弟弟彭金华两人,外出讨饭。

到了油麻滩(今湖南省湘潭县境内)姓陈的教书先生家门口,彭德怀兄弟二人,敲开门,讨饭。

陈先生打开门,看是两个要饭的,他耐着性子,问他们:“你们是不是招财童子呀?”陈先生其实是个好心人,他愿意施舍一点饭菜,但是,陈先生迷信,他希望在做善事的同时,至少也要讨个吉利。

弟弟彭金华脑瓜机灵,他说:“是!我是招财童子!”于是,彭金华讨到了饭。

彭德怀这孩子,本性倔强,他觉得,撒谎说自己是“招财童子”,心里很难受,他开不了这个口。

于是,彭德怀呆若木鸡,站在陈先生门前,嘴巴打结,就是说不出来个“是”字。

陈先生见彭德怀那么倔,“不识大体”,也就拒绝给他饭菜。

结果,彭德怀当天,就没有讨到饭。

黄昏时分,回到家里,彭德怀饿晕了,倒在地上。

民国,饥饿的孩子向记者展示他的观音土和野菜,观音土是一种可以充饥的泥土,但是吃了肚子会发胀幼时的贫穷和饥饿,对一个人的心灵,伤害是很大的。

彭德怀晚年写起这一段,他自己说,仍然禁不住眼泪直流。

彭德怀就是过着这样的讨饭日子长大的,后来长到少年时期,村里又闹饥荒,彭德怀和乡亲们跑到财主家去“闹粜”。

什么叫“闹粜”呢?反映饥民闹粜成功,从财主家搬粮食的画看,我们今天吃饱了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在旧社会,还有“闹粜”这个事。

古代旱灾

古代旱灾

古代旱灾连年久旱,亡有平岁,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七八。

天顺三年,“辰州、永州、常德、衡州、岳州、铜鼓、五开等府卫自五月至七月不雨,民之饥殍者不可胜记。

”徐光启云:“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

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

”(《农政全书》卷四四)长时间持续的旱灾往往还会导致大规模瘟疫的流行,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

如《史记·孝景本纪》载后元二年“大旱。

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旧唐书·德宗本纪》载贞元六年夏“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

王莽地皇三年(22年)四月,“枯旱霜蝗,饥馑荐臻,百姓困乏,流离道路。

”而当年夏天“蝗从东方来,蜚蔽天”,“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汉书·王莽传下》)。

东汉安帝初,“连年水旱灾异,郡国多被饥困……时饥荒之余,人庶流迸,家户且尽”(《后汉书·樊宏列传》);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后汉书·陈王列传》)。

——————————中国古代旱灾特点、社会影响与应对2010-04-13作者:□刘伟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手机看新闻●中国古代,旱灾发生得非常频繁,而且在发生周期上有逐渐缩短的趋势。

由旱灾开始,往往形成一个范围广、时间长、危害大的灾害链。

●旱灾使农业生产难以开展,造成局部地区人口锐减,导致经济恶化和财政危机;旱灾引发的流民潮极易引发社会动乱,轻则转为流寇盗贼,重则发生武装暴动甚至大规模起义,危及王朝存亡。

●在与干旱的长期斗争中,古人也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抗旱方法,如灾前预防、赈济救灾、移民就食、保护植被、改良作物、改进农耕技术等。

“散吏驰驱踏旱丘,沙尘泥土掩双眸。

山中树木减颜色,涧畔泉源绝细流。

处处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无收。

下官虽有忧民泪,一担难肩万姓忧。

”这是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时任平江主簿的王梦雷在亲眼目睹湖南大旱引起饥荒,农民颗粒无收、生活无着的凄惨景象后写下的一首《勘灾诗》,为我们留下了旱灾发生后社会生活面貌的真实记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旱灾和饥荒(19世纪70年代)
历史上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灾害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

在1876年以及以后的两年中,中国没有出现雨季----连续降雨期,它是大部人发用水的来源。

当时中国没有储备粮食,饥荒很快便降临了。

人们不得不过着有什么吃什么的日子。

市场上少量的谷物以高价出售;有些人家只好变卖房屋和家产来保命。

数以千计的人听说东北粮价全家便乘船经河南省来到那里,但是,那里的粮价因为市场需求增加,很快便涨了解上去据过路人说,看见村里有饿毙者的尸体推在门外。

由于饥荒造成了贫困,许多人不是饿死,便是病死。

有人称,这次饥荒使中国死亡总人数在900万~1300万人。

(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19世纪70年代,中国华北大旱死亡1300万人--译注)
▲在饥荒时,人们尝试各种食物来源,有些人
啃起了树皮.(右)
▲即使那些捱过饥荒活下来的人仍很悲惨.霍乱
和淋巴腺鼠疫之类疾病流行,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绝望的人们不管路途多远都四处为自己和家人觅食。

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对因偷窃食物而被捉的人处以酷刑。

窃贼被钉在木笼内挨饿。

转自:/bzqg/bdzn/bdzn.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