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 精品

合集下载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和发展过程。

从古至今,民族音乐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情感,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本文将探讨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介绍各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以及民族音乐对于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意义。

一、古代民族音乐的发展古代的民族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古代民族的历史和传统,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生活、自然和情感的表达。

在古代,人们使用简单的乐器和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用鼓和铜器来表达欢乐和庆祝,用箫和琵琶来表达悲伤和思考。

古代的民族音乐在中国、印度、中东和欧洲等地都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例如中国的古琴、印度的坎巴等。

古代的民族音乐也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比如印度的印度教音乐和佛教音乐,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音乐等。

宗教音乐在古代民族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民族信仰的表达方式,还是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现代的民族音乐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音乐欣赏观念发生了变化,民族音乐也在这种变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多样化和包容性的发展趋势。

现代的民族音乐不仅包括古老的传统音乐,还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和国际音乐风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风格和形式。

现代的民族音乐在乐器的运用和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改变,诸如西方乐器、现代电子乐器等也逐渐被应用到民族音乐中,使得民族音乐更加多样化和时尚化。

现代的民族音乐也融合了各种风格和元素,比如摇滚、流行、爵士等,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例如中国的民谣音乐、非洲的世界音乐等。

现代民族音乐还受到了文化产业和全球化的影响,民族音乐从传统的舞台演出向世界舞台扩展,成为了全球音乐产业的一部分。

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带动了旅游业和文化交流,例如各国的民族音乐节、音乐展览等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各国民族音乐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民族音乐从根源上就与中国的地域文化、历史背景、思想道德、身体力行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古代民族音乐起源于祭祀、仪式等宗教仪式,发展成戏剧伴奏和民间音乐。

早期的音乐作品多是口头传承,很少有文字记录。

唐朝时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民族音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并逐步地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唐朝流传下来的丝竹乐,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元明清时期,民族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比如从元代开始的“曲艺”形式,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发展,这些艺术形式至今仍然受到喜欢,比如评弹、评剧、京剧等。

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家的种种历史变迁和民族认同的流变,民族音乐也经历了不小的变化。

中国交响乐和音乐剧等西方音乐形式的引进,以及新中国建立后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都对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民族音乐也出现了一系列进步和变化,比如电子民族音乐、流行民族音乐等。

值得一提的是,自1987年“中国民族器乐奏鸣曲”问世以来,民族器乐继续成为了中国音乐界的重头戏。

在这个进程中,民族乐器已经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使用和推广,比如二胡、琵琶、古琴、扬琴等等,它们在不同场合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在现代音乐创作中,民族音乐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音乐人们在挖掘并借鉴古代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为当代的音乐注入了更多新的元素和内涵。

总之,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这种音乐像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等广泛而深邃的文化一样,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

而在现代,中国的民族音乐也将继续不断向世界发出自己独特的音乐声音,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音乐时期:古代中国音乐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是由简单的原始音乐逐渐发展而来。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在古乐和民歌上,其形式以古琴、筝、锣鼓等乐器为主,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礼仪性质。

2.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音乐多重视曲调和韵律,流行的音乐形式有舞蹈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同时,音乐理论也逐渐形成,如乐律、音律和音韵等。

3.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国音乐开始融合了西方音乐的影响。

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音乐开始引入了西洋乐器,同时音乐形式也有所改变,如宫廷音乐中出现了西洋乐队和合唱等形式。

4. 近代音乐时期:20世纪初,西方音乐在中国迅速传入并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

当时,许多年轻音乐家开始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并结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创造出了大量的新作品。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中国音乐家,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5. 当代音乐时期:20世纪后期至今,中国音乐经历了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音乐与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相互渗透和融合。

同时,中国
音乐也开始探索自身的特色和独特性,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总结起来,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古代音乐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近代音乐时期以及当代音乐时期。

这些时期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不断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传统。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其民族音乐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

本文将探讨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音乐体系。

一、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民族音乐在古代,中国民族音乐以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为主。

其中,宫廷音乐多为礼仪、祭祀等场合演奏,民间音乐则表现了各地丰富的风土人情,而宗教音乐则具有浓厚的信仰色彩。

这一时期,民族音乐已经具备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2、近现代民族音乐20世纪初,中国开始逐步接受西方音乐教育,民族音乐开始与西方音乐理论融合。

同时,一些民间音乐如京剧、昆曲等逐渐得到重视和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弘扬,许多民间艺人被发掘并受到了国家扶持。

3、当代民族音乐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民族音乐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音乐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和认可。

国内外学术界开始深入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美学特征等。

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爱并学习民族音乐,推动了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1、学术研究领域目前,中国民族音乐在学术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许多学者和专家致力于研究民族音乐的各个方面,如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等。

同时,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音乐教育领域在音乐教育领域,民族音乐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各类学校纷纷开设民族音乐课程,推广和普及民族音乐知识。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在积极开展民族音乐培训和传承活动,培养更多的民族音乐人才。

3、音乐创作领域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创作领域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许多作曲家开始尝试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民族音乐的精髓,又具有时代特征,为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未来趋势1、学术研究深入化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将更加精细化、深入化。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民族音乐是每个国家独有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各国民族音乐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音乐体系。

本文将从历史、传承、融合和创新等方面,探讨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1. 历史发展民族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

在古代,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音乐形式,比如中国的古琴、古筝,印度的拉杜尔、埃及的法老乐队等。

这些音乐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是民族音乐的萌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不同民族的音乐也开始相互影响,融合出新的音乐风格。

比如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的古琴和中亚的弦乐相结合,形成了丝绸之路上的音乐风格;而在印度尼西亚,马来群岛的民族音乐受到印度和中国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加洛国乐。

2. 传承与保护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的民族音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传承和保护民族音乐,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在中国,国家对一些重要的民间音乐进行了保护和挖掘,成立了一些民族乐团和研究机构,开展音乐教育和传承工作;而在印度,一些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专门的音乐学校和机构,培养年轻的音乐人才,以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

一些民间组织也在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工作。

比如在非洲,一些NGO组织通过采访和记录的方式,对当地的传统音乐进行了保护和收集,制作成音乐光盘和影像资料,供后人学习和研究。

3. 融合与创新民族音乐的发展离不开融合和创新。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的音乐风格也在相互渗透和交流。

比如在美国,来自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音乐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爵士乐、蓝调乐和摇滚乐等独特的音乐风格。

这些音乐风格不仅受到了本土音乐的影响,还吸收了其他国家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音乐。

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的音乐作品。

比如在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方流行音乐之间的交流之后,出现了一些民谣乐队和独立音乐人,他们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流行元素,创作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民族音乐是指不同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情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一、初期发展阶段民族音乐的初期发展阶段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在这个时期,原始部落中的音乐艺术主要以狩猎、战争、祭祀、婚礼等为主题,形式单调,乐器简陋,音乐创作和演奏都较为简单。

二、形成和演进阶段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各民族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这就是民族音乐的形成和演进阶段。

在这个时期,不同民族的音乐形式开始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创作和演奏水平不断提高,乐器种类和使用方式也在不断丰富。

三、开放和融合阶段在开放和融合阶段,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逐渐增多,民族音乐在这个时期经历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交流。

在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民族音乐相互影响和融合,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乐器的使用和演奏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民族音乐。

四、现代化和国际化阶段随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各个民族的音乐形式和传统文化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个时期,民族音乐也开始向现代音乐和国际音乐的方向转变和融合,其中不乏一些音乐大师和爱好者的推动和贡献。

同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关注,民族音乐也成为了国际性的音乐文化宝藏。

总之,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人类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它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与创新的历史见证。

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加积极的推动和发扬民族音乐的传统,让它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新-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 精品

最新-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 精品

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摘要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中一门理论学科,其前身是比较音乐学。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学者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期、储备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其中萌芽期为1920—1949年,受比较音乐学东欧学派的影响,民间音乐研究主要聚焦于民间音乐的曲调形态研究方面;储备期为1950—1979年,为后来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储备、理论储备和实践储备,锻炼和培养出来一批学风严谨、理论扎实、躬行实践的音乐研究专业人才;发展期为1980年以后,我国音乐研究已经呈现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民族音乐学已成为一门实践性、实证性、理论性的应用型学科。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萌芽期;储备期;发展期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中一门理论学科,其前身是比较音乐学。

18世纪中叶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扩张,出于对非洲、欧洲文化包括音乐的猎奇以及对外文化资料的攫取,比较音乐学应运而生。

1885年英国人亚历山大•约翰•埃利斯发表了《论诸民族的音阶》,一般认为是民族音乐学的发端;1955年美国成立了民族音乐学学会。

民族音乐学发展端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民族音乐学译著于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首次出现,1980年6月在南京艺术学院首次以民族音乐学命名召开了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此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此学科。

民族音乐学在世界范围的历史都比较短暂,中国很多音乐理论家撰写了很多关于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关于发展阶段目前有几种主要的代表性的描述。

如伍国栋[1]先生将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曲调音乐理论研究、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科理论研究三个阶段;张君仁[2]教授又将其分为比较音乐学、民间音乐研究、民族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以1980年为界点四个发展时期;杜亚雄[3]先生则以1980年为界,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学总体经历了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两个阶段;还有一些学者在撰文时没有明确分时间界限,对整个发展过程进行了历时性的描述[3-4]。

浅谈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浅谈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近代民族音乐学的发展
近代民族音乐学的兴起
随着人类学和音乐学的进一步发展,近代民族音乐学逐渐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近代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重点
近代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演变 和传承。
近代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
近代民族音乐学开始使用比较分析和田野调查等方法,对音乐和 文化进行深入的剖析。
民族音乐学的社会影响
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民族音 乐的保护和发展。
社会认同与文化交流
民族音乐学的普及和提高,有助于增强社会对多元文化的认同 和交流。
艺术教育与审美培养
民族音乐学教育不仅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还能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和音乐表演技能。
04
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趋势与 挑战
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趋势
01
跨学科研究
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已经成为一
种趋势,通过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探讨音乐与文化、社会的内
在联系。
02
全球化视野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国
家,而是逐渐走向国际化,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现象,揭
示音乐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和演变规律。
03
音乐数字化技术应用
数字技术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通过音乐数字
化技术,可以实现音乐声音的采集、存储、分析、再现等全过程,大
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精度。
民族音乐学面临的挑战
理论框架构建
尽管民族音乐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如何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其理论框架仍然是一个挑战。这需要研究者们不断探 索和创新,提出新的观点和研究方法。

融合与成长——试谈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

融合与成长——试谈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
2. 民间音乐研究时期 该 阶 段 开 始 于 1939 年 直 至 1950 年结束,用民族音乐学的眼 光 来 看, 这 是 一 个 特 殊 时 期。 该 阶段无论从研究目的或是研究角 度 来 讲, 都 跟 当 时 国 际 上 的 民 族 音 乐 学 有 很 大 的 区 别。 但 是, 这 些前人关于民间音乐的研究成果 确实也为之后的学科自身建设和 方 法 论 的 发 展 奠 定 了 基 础, 正 如 沈 恰 所 言, 这 是 中 国 民 族 音 乐 研 究不容忽视的。 3. 民族音乐理论时期 如果说上一阶段是民族音乐 学 与 中 国 音 乐 融 合 的 试 探, 那 么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1950-1980 年这一时期应该称得上是融合期 的 大 胆 探 索。 这 一 阶 段 集 合 了 上 一 阶 段 的 研 究 理 论 和 成 果, 加 之 政 府 的 支 持、 国 家 环 境 的 安 定、 学者前所未有的研究热情等诸项 条 件, 我 国 的 民 族 音 乐 学 开 始 体 系 化、 整 体 化。 具 体 表 现 为: 沈 知 白 提 出“ 民 族 音 乐 理 论” 这 一 独 立 学 科 概 念, 继 而, 于 会 泳 提 出这一理论的学术框架,他把“民 族音乐理论”分为“纵向研究”(乐 种学)和“横向研究”(形态学) 两 部 分。 于 会 泳 对 于 这 一 学 术 框 架的定型与整理直接为第四阶段 的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 的理论基础。
纸 贵
44

——

试合
谈 中

国成
民 族









开始把注意力从欧洲转移到非欧 较为关注音响结构的表面分析,
文化、非欧音乐理论的时期。卢 从而忽略了音乐行为及行为背后

谈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谈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民族音乐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02
跨学科研究
随着学科的发展,民族音乐学将进一步与其他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 心理学等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解释世界各地 的民族音乐文化。
数字化技术应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民族音乐学将更多地借助数字化技术 进行音乐分析、存储和管理,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古代音乐理论的形成
例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 的音乐理论,以及中国的《乐记》等 ,都是古代民族音乐理论的代表。
近现代民族音乐学的兴起
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民族音乐学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和兴趣逐渐增加,开始有学 者对各国的民间音乐进行收集和研究。
民族音乐学的专业化
20世纪初,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民族音乐学开始走向专业化道路,学者们开 始对各国的传统音乐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类。
意义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推动音乐教育的 多元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为人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自己文化和历史的机会,有助于 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02
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 程
古代民族音乐学的萌芽
古代文明中的音乐现象
在各大古代文明中,如古埃及、古希 腊、古中国等,都有关于音乐的记载 和描述,这些是民族音乐学的萌芽。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不同文 化的了解和认识,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同 时,也为世界各地的音乐教育提供了重要的
教学内容和方法。
05
结语:民族音乐学的 意义与价值
民族音乐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通过对不同民族、地域、文 化背景下的音乐进行研究,揭示了音乐 与文化、社会、历史等之间的联系与互

民族音乐学在各阶段的发展及比较音乐学柏林乐派

民族音乐学在各阶段的发展及比较音乐学柏林乐派

民族音乐学在各阶段的发展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是由1885年英国物理学家兼语言学家埃利斯的论文《论各种民族的音阶》发表而正式确立。

而在民族音乐学正式确立之前,学术界都称之为“比较音乐学”。

至20世纪50年代初,作为学科名称的“比较音乐学”开始被“民族音乐学”这一称谓替代。

这一学科称呼的更换,应当归功于荷兰音乐学家、现代民族音乐学奠基人吉卜·孔斯特。

这一学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杨民康老师将这段时间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比较音乐学与进化论派、文化圈学派这一阶段主要是比较音乐学的诞生的发展。

这一阶段前期,以英国人埃利斯和德国人施通普夫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利用埃利斯发明的音分标记法和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对欧洲以外的各国音乐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比较研究,这为比较音乐学这门新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这一时期比较音乐学家主要局限于对音体系进行自身研究。

早期比较音乐学者接受了摩尔根为代表的进化论思想,并且在研究中也呈现出某些多线进化论的思想痕迹(如埃利斯发表的《论诸民族的音阶》中“各国音阶乃‘多元形成’的研究结论”)。

这一阶段的后期主要是以柏林学派的形成与活动为主要标志。

在这一时期曾在民族学第一阶段占主要地位的民族学进化学派已渐失势,持反进化论观点的文化历史学派正值兴盛。

而比较音乐学柏林学派的一些学者接收了传播主义理论与方法,例如霍恩博思特尔的“吹奏五度理论”。

在这一阶段的苏联及东欧国家,许多原从事音乐学研究或音乐创作的音乐家也开始注重民族音乐的研究。

二、第二阶段——民族音乐学与博厄斯学派、结构—功能学派这一阶段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时代背景。

由于战争的特殊环境,各种学科门类及各派学术思想都在此得到了广泛的交融,且这一时期美国的民族音乐学界许多柏林学派学者如乔治·赫松与科林斯基等移居此地种种原因,致使美国战后成为民族学与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最快,最兴旺发达的地区。

在美国,许多学者认为现代美国民族学全部是由弗朗兹·博厄斯一人创立的,大多数新的民族学学派都是在他的思想观点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

远古、奴隶社会前期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也非常久远。

大约从五万年前到五、六千。

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简单的乐器和乐舞。

山西万泉(现属万荣县)荆村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骨哨、陶埙,有的已可吹奏由两、三个音构成的简单旋律,同时还有鼓、磬等打击乐器和管乐器。

最初的音乐是人类劳动生活的再现,是从劳动中直接产生的。

原始时期的音乐总是常常和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原始音乐歌舞与劳动生活的关系如此密切,它的社会功用也是显而易的。

但当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生产关系日益复杂,音乐艺术的内容和作用也随着扩大、而广泛用于锻炼身体、抒发感情、祀神祈年,以及娱乐、求爱等各种社会生活侧面;美的因素增长了,音乐的形式也更为丰富多样了。

从此,音乐遂以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作为社会意识形之一,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原始社会到夏禹的时候开始崩溃,奴隶社会逐渐形成、社会上有了阶级的区分,音乐艺术了逐渐注入了阶级的意识。

如夏代的代表性乐舞《大厦》,是直接歌颂法代统治者本身的。

与过去歌颂图腾祖先的情况很不相同。

传说《大厦》是歌颂夏禹治水有功。

音乐的阶级分化,在乐器的应用上也有所反映。

奴隶社会创造了象编钟、编磬之类的贵重乐器,这是音乐进步的一种表现。

但是这类乐器,从一开始就只能是贵族统治阶级的专有物,奴隶不必说了,一般部落民也是根本不可能备置应用的。

他们最多只能奏弄埙一类比较简单的乐器。

古人常称贵族家庭为“钟鸣鼎食之家”,就是这种真实写照。

从远古到奴隶社会前期,是我国音乐逐步成型和开始发展的时期。

商代由于冶炼等工技的发展,促进了乐器制造的进步。

出现了钟、铙等等铜制击乐器、编管乐器也有发展。

西周西周是奴隶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它在殷商各种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礼乐制度。

西周统治者特别重视礼和乐的社会作用,认为礼可以分别贵贱等级。

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够维护贵族的等级秩序而有效地统治人民。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民族音乐是指各个民族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上所形成的独特特色和风格。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不断演变发展。

先秦时期,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上。

宗教音乐主要用于祭祀和祈福,宫廷音乐则代表了社会上层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这一时期的民族音乐以宫廷音乐为主,具有严谨、庄重的特点。

随着秦汉时期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大,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多,民族音乐也开始融合和多元化。

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的音乐风格有了明显的差别,南方的音乐多元化且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北方的音乐则保持了较为传统的特点。

唐宋时期,中国的民族音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民间音乐逐渐兴起,形成了各地独特的地方性音乐风格。

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民间音乐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传播,民间歌曲大量涌现。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音乐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禁锢,并与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音乐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变革。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音乐不断涌入中国,对传统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

中国音乐家开始学习西方音乐的理论和技巧,并尝试将其融入到传统音乐中,形成新的音乐形式。

1949年以后,中国的民族音乐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民族音乐的创作和研究,大量的经典民歌和交响乐等作品问世。

民族音乐学院也相继成立,为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进一步开放和融合世界各国的音乐元素。

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得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风格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是一个凝结着历史和文化血脉的长河。

在传承和发展中,民族音乐不断吸收和融合多元文化的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未来,中国的民族音乐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世界音乐的多元性和繁荣做出贡献。

中国民乐发展历程

中国民乐发展历程

中国民乐发展历程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本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1. 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

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

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

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 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

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

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

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周边各国,如朝鲜、日本等)以重要的影响。

3. 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包括辽、宋、金、明、清。

其政治上的特点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

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

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摘要:民族音乐学是二战后最活跃,最富生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学科,实践性极强。

主要研究各部族非欧音乐,欧洲民俗音等。

在我国,这门学科的发展得益于王光祁先生赴德学习,才使得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开始发展。

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民族音乐学也随之逐渐发展起来。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比较音乐学中国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这一学术领域有过许多称谓,如:比较音乐学、音乐民族学、体系音乐学等等。

研究对象也是一直在变更和拓展,总的来说,研究重点是非西方地区的传统音乐和欧美的民间音乐。

我国老一辈音乐家王光祁先生在20年代已经对比较音乐学做了系统的介绍,也是他开启了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大门。

一、民族音乐学当今的许多学者把比较音乐学看作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历史称谓,也就是民族音乐学的前身。

第一次将它提出的是奥地利音乐学家阿德勒,他在188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针对音乐学中的历史研究领域提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学科,之后,随着音乐学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分化,比较音乐学被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研究非欧音乐的独立学术门类。

1959年,荷兰民族音乐学家孔斯特的《民族音乐学》的问世,首先在美国使用,而后逐渐被其他国家接受,是目前就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说基本合适的一个名称。

在我国,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研究的习惯称谓都是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通过我过的音乐理论工作者长期的实践,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系统化的学术门类,与西方的民族音乐学许多方面不谋而合,但这个名称只适用于针对自我传统音乐的研究,并不能概括民族音乐学全部的研究内容。

同时,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性质、其研究对象与范围,揭示了它是需要重视深入实际生活的音乐理论的一门科学。

在民族音乐学学习的具体的技术性的方法中“田野工作”是其中一个重点。

因为产生音乐的来源是在民间、田野。

要想更好的了解、发掘、研究民族音乐的精髓,就应该十分注重获得的第一手材料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二、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提出和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学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是由我国音乐学家王光祁先生在1927年在上海发表的《东方民族之音乐》。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作者:章文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7期摘要:自民族主义出现,其开始被用来抒发爱国情怀以及发展民族艺术复兴。

德沃夏克的初成名创作开始就融合了民族音乐特点。

本文从德沃夏克三个人生阶段来思考民族音乐的发展状态,从而更全面的欣赏德沃夏克作品。

关键词:德沃夏克民族音乐第九交响乐至新大陆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7-0001-02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东、北部的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作曲家们不再受制于德奥浪漫主义音乐元素而致力于本民族的艺术复兴,笔下作品纷纷将本民族的音乐艺术特点与浪漫主义元素融合,爱国情怀贯穿其中。

肖邦、李斯特、斯美塔那等伟大的作曲家都是鲜明的民族乐派奠基人。

尽管在那个年代民族音乐没有被定义,但西方民族音乐的出现已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

德沃夏克,是西方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和大部分作曲家一样,音乐学习的开端也都是从德奥音乐莫扎特、贝多芬等先贤的作品开始学习。

文艺复兴之后,音乐的发展被意大利的艺术家们定性为回归神性、宗教。

作曲家的开端作品也是新德国学派知识产物,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作曲家省视自身,加之受到民族音乐带来的灵感,从此这种与经典艺术截然不同而又关注民族、民主的音乐元素让德沃夏克大获成功。

民族音乐也在作曲家的笔下不仅仅是弘扬爱国情绪,他将目光放在民族、民众的艺术传承,使民族音乐得以充分发挥并升华。

一、德沃夏克与民族音乐的初次相遇在民族音乐未被定义的年代,这一音乐风格更多的是作为东、北欧地区音乐家笔下的民族运动风潮与爱国艺术体现。

德沃夏克早期的作品是从德奥音乐风格开始的,但早期作品从受关注的结果来看显然是不足以称之为成功的。

真正称之为享誉全球,是从勃拉姆斯与斯美塔那影响下的《斯拉夫舞曲》出现开始的。

1878年,作曲家受到西姆洛克邀请期盼他能写出和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类似的舞曲题材作品,又吸收了来自同一国家作曲家斯美塔那笔下《捷克舞曲》中民族音乐元素,从而创作出了现在风靡世界的《斯拉夫舞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摘要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中一门理论学科,其前身是比较音乐学。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学者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期、储备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其中萌芽期为1920—1949年,受比较音乐学东欧学派的影响,民间音乐研究主要聚焦于民间音乐的曲调形态研究方面;储备期为1950—1979年,为后来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储备、理论储备和实践储备,锻炼和培养出来一批学风严谨、理论扎实、躬行实践的音乐研究专业人才;发展期为1980年以后,我国音乐研究已经呈现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民族音乐学已成为一门实践性、实证性、理论性的应用型学科。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萌芽期;储备期;发展期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中一门理论学科,其前身是比较音乐学。

18世纪中叶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扩张,出于对非洲、欧洲文化包括音乐的猎奇以及对外文化资料的攫取,比较音乐学应运而生。

1885年英国人亚历山大•约翰•埃利斯发表了《论诸民族的音阶》,一般认为是民族音乐学的发端;1955年美国成立了民族音乐学学会。

民族音乐学发展端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民族音乐学译著于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首次出现,1980年6月在南京艺术学院首次以民族音乐学命名召开了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此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此学科。

民族音乐学在世界范围的历史都比较短暂,中国很多音乐理论家撰写了很多关于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关于发展阶段目前有几种主要的代表性的描述。

如伍国栋[1]先生将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曲调音乐理论研究、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科理论研究三个阶段;张君仁[2]教授又将其分为比较音乐学、民间音乐研究、民族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以1980年为界点四个发展时期;杜亚雄[3]先生则以1980年为界,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学总体经历了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两个阶段;还有一些学者在撰文时没有明确分时间界限,对整个发展过程进行了历时性的描述[3-4]。

无论哪一种论述,都无一争论地把王光祈先生作为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先驱。

综合学者观点,笔者还认为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发端至今,可分为萌芽期、储备期和发展期个发展阶段。

一、中国民族音乐学的萌芽期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萌芽期为1920—1949年。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者王光祈先生在柏林大学师从当时著名的比较音乐学大师霍恩柏斯特尔专攻音乐学,受导师影响较深,他在1924年出版了《东西乐制之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西乐制、调式和乐谱异同的比较音乐学著作。

1925年撰写了《东方民族之音乐》一书向国人介绍比较音乐学,他在此书序言中写道我希望此书出版后,能引起一部分中国同志去研究‘比较音乐学’的兴趣。

在这部音乐学著作中,王光祈先生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和理论,将世界音乐宏观概括地分为中国乐系五声体系、希腊乐系七声体系、波斯阿拉伯乐系四分之三音体系三大乐系,从而深化、普及了世界乐系的理论。

王光祈[5]的这两部著作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前身———比较音乐学学科兴起的开端。

然而,遗憾的是王光祈先生还没回国推广发展此学说就客死他乡,导致他宣扬的比较音乐学在他去世四十多年后才被音乐学界认知、关注、讨论和评价。

因此,有学者认为比较音乐学到此就已经中断,与后来的民族音乐学没有关联,这种论断是不科学的。

1930年人类学家凌纯声和商章孙先生的民族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详尽描述了祭祀神鼓的形制、功能,同时还联系其他民族的相同类型的神鼓进行了比较研究;1938年人类学家刘咸亦发表的文章《海南黎人口琴之研究》,将海南黎族口琴的演奏、功能与其他民族口琴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尽管因为时局动荡未能为该学科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但这个时期可认为是我国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发端。

1939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了民歌研究会,是我国音乐界第一个建立的具有民族音乐学性质的学术研究协会。

协会1946年出版了《民间音乐论文集》,其中协会会长吕骥撰写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全面系统地归纳了民间音乐研究的目的、原则、方法、范围等,为中国音乐学家最早发表的全面阐述民间音乐研究学科理论建设的代表性文献,对建国后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建设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如《民族音乐》、《新音乐》等杂志的创刊,并用一定的版面发表了很多优秀的论文,如吕骥的《民歌的节拍形式》、冼星海的《民歌与中国新音乐》、张鲁等人的《怎样收集民间音乐》、天风的《绥远民歌研究》、秦波等人的《秦腔音乐》等等。

受比较音乐学东欧学派的影响,中国这一时期的民间音乐研究主要聚焦于民间音乐的曲调形态研究方面。

二、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储备期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储备期为1950—197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逐渐繁荣。

1949年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建立了民族音乐研究室,其后很多研究所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研究所后改为中国音乐研究所、上海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研究室等很多音乐院校和文化部门均相继设立了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关的部门,由此一系列收集、整理、研究民族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科研工作轰轰烈烈展开了。

50年代中期由人类学分支学科民族学调查带动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系统展开,不但吸收了中央文化部门、地方院校、艺术团体的音乐、舞蹈、戏剧等工作者专门对多个省市自治区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进行调查研究,还首次获得相关民族的第一手音乐等艺术资料,同时也推动了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者对本地区民族音乐的调查和研究。

1950年全国性音乐理论刊物《人民音乐》创刊,连续发表了各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专论,这是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途径的深化和研究成果的推广;1958年音乐理论刊物《音乐研究》创刊,致力于我国传统音乐研究,同时关注世界音乐的研究与发展。

该时期学者和研究单位翻译了很多介绍此学科的外国文献,同时我国各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人员的著作也很多,其中李元庆1953出版的《民族音乐问题的探索》、杨荫浏等1957年出版的《苏南吹打曲》、贵州文联1958年出版的《侗族大歌》、1959年何芸等出版的《苗族民歌》和《苗族芦笙》、夏野1960年出版的《戏曲音乐》、毛继增1960年出版的《西藏古典歌舞———囊玛》、杨荫浏1963年出版的《语言音乐学初探》、赵宋光1965年出版的《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63年出版的《民间音乐采访手册》等较有代表性。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著的《民族音乐概论》,作为民族音乐课的教材于1964年出版,全书分民歌和古代歌曲、歌舞与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乐器五个章节,是我国第一部以民族音乐命名的专业概论类论著,为今后的理论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因此这一时期为后来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储备、理论储备和实践储备,锻炼和培养出来一批学风严谨、理论扎实、躬行实践的音乐研究专业人才。

三、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期1980年以后为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期。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学产生的标志是1980年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的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

自此,民族音乐学作为音乐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开始兴起并被广泛关注,与当今的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形态学等学科分支为并列、对等的关系。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促进的经济大发展,也激发了学术思潮的活跃与交流,中国民族音乐学者在借鉴国外同学科理论建设经验、研究方法等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理论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专著类、译著类、学术论文的学术成果。

刘吉典1981年出版了《京剧音乐概论》、高厚永1980年出版了《民族器乐概论》、江明惇1982年出版了《汉族民歌概论》、武俊达1987年出版了《昆曲唱腔研究》、苗晶和乔建中1989年出版了《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划分》、杜亚雄1993年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周青青1993年出版了《中国民歌》、伍国栋1997年出版了《民族音乐学概论》、严昌洪和蒲亨强1997年出版了《中国鼓文化研究》、袁静芳1999年出版了《乐种学》、杜亚雄2002年出版了《民族音乐学概论》等几十部理论研究类的著作,其中伍国栋先生和杜亚雄先生的《民族音乐学概论》多次再版,被广泛运用于专业教材[6]。

吕炳川1982年出版了《台湾土著族音乐》、毛继增等1986年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杜亚雄1986年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刘东升1988年出版了《中国乐器图志》、伍国栋1992出版了《白族音乐志》等几十部音乐志类型的著作;还有研究者出版了《非洲音乐》、《比较音乐学》、《拉丁美洲音乐》、《民族音乐学》、《歌唱测定体系》等几十部译著类书籍和撰写了篇目浩繁的民族音乐学论文。

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无论是研究类别还是研究领域都大大的拓展了,表明这一时期我国音乐研究已经呈现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民族音乐学已成为一门实践性、实证性、理论性的应用型学科。

四、结语一批学者在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之前,一直从事民族音乐理论或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然这些人接过民族音乐学的旗帜以后仍然坚守固有的研究领域和模式,这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和学科思想。

亚非拉音乐研究领域的专家虽一直在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的音乐文化,但缺乏田野考察、概论描述,研究成果没有形成学术主流。

西方的民族音乐学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着对西方以外他文化的研究。

1980年以后西方民族音乐学开始回归和探索西方本土音乐文化,不再以传统音乐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包括专业艺术音乐、流行音乐等,研究方法和理念也有更大突破。

或许也可以给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启示,中国有悠远传统的民族文化历史,有厚重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保留着丰富的传统音乐民俗活动,这些都值得每一个音乐学者去深入研究;同时在一个多元音乐文化并存的时代,研究对象范围也可以有新的扩展;要通过人、社会和历史去了解音乐,又通过音乐认识历史和社会[7]。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必然与社会进程、民族特征等因素相关联,是由多种学术领域专家、不同知识结构的学者、不同国家和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才能逐步构建、形成和发展。

在音乐学界,如果能树立起一种泛目的更大、更宽、更远的目的的学科理念,摒弃学科界定的辩争,达成共识,在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等方面用更博大的胸襟,以统揽全局的姿态积极开展研究,相信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会迎来兴盛的时代,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2]张君仁.比较及比较的内容与方法关于民族音乐学之比较研究法的若干思考[].音乐探索,200236-9.[3]杜亚雄.20世纪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上[].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326-29.[4]杜亚雄.20世纪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下[].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416-20.[5]杜亚雄.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中国音乐,2009338-43.[6]高厚永.召开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的前前后后[].中国音乐,201248-25.[7]杨善武.民族音乐学传入后对我国已有的传统音乐研究之否定[].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20-35.作者张丽单位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