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提纲
七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初一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341.234.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⑴、蒙古的兴起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2)、元朝的建立①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②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出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
③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下令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的运河连同,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还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
④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的《马克·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3)、行省制度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行省制的内容:①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②地方—行中书省(行省)③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④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4)、民族融合的发展①表现: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
②作用: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民族融合。
③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建立了行省制度;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5.灿烂的宋元文化(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2)、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七年级下册(期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3、隋文帝时期,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 4、大运河的开通:时间:隋炀帝时期。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根本目的: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方向: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中心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长度: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
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作用:它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第2课:贞观之治1、618年,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3、唐高祖退位以后,传位李世民。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4、治国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措施:①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②戒奢从简。
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④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谏臣:魏征★6、贞观之治的概念: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7、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1、唐玄宗统治前期。
(材料: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开元时期)★2、措施:①重视农业生产②善于任用贤臣(唐玄宗和唐太宗的区别),任用姚崇当宰相。
③重视地方吏治。
④注意节俭。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5、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②经济因素: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较好④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1、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宋朝初期提倡节俭)①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的规定②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③统治者的衣饰精美华丽④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⑤妇女缠足的陋习也逐渐传开。
七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原创)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文帝——杨坚)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年隋灭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3、隋经济繁荣的原因:1)、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2)、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4、、隋经济发展的表现;1)、人口增长 2)、长安、洛阳修建大仓库储积粮食可供政府五六十年的开支二、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杨广)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根本目的)2年开始,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3、三点(中心和起止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4、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5、连接五大河(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6、世界地位(评价):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7三、隋的灭亡1、618年,隋炀帝在江都(江苏扬州 )被部下杀死,隋灭亡2、隋朝的历史特点:繁荣与短暂与哪一王朝类似?——秦朝3、在历史上的最大贡献?————统一南北一、唐朝的建立(李渊——唐高祖)1、背景:隋后期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2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建立唐朝。
都城:长安,李渊是唐高祖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1、治国思想:1)、唐太宗吸收隋亡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2)2、政策措施:1)、重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劳役。
2)、戒奢从简。
3)、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3三、任用贤臣:1:富于谋略——房玄龄;善断大事——杜如晦2)四、女皇武则天1、周的建立;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晚年称帝国号“周”2、统治措施:继续发展生产,选拔人才(如,骆宾王、姚崇)3、社会状况: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4、评价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5————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前期号开元)唐玄宗改革措施:1)、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曾被武则天重用)“励精为治“2)、重视地方官吏,把中央优秀的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3)、烧毁宫内一批珠玉表示不再用奢侈品二、盛世的繁荣(唐玄宗)1、农业方面:1)、共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2)、农业技术发展,南方水稻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增加3)、蔬菜新品种大多从西域传入4)、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5)、农具;改造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创制灌溉工具筒车6)、抗灾治蝗虫能力增强2、手工业方面:1)、丝织业:丝织品花色品种增多,技术高超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3、商业的繁荣:1)、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2)、长安城:分为,“市”——商业区和“坊”——住宅区3)、地位: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国际化大都市4历史上称“开元盛世”5、唐朝灭亡:1)、由盛转衰——唐玄宗时——安史之乱_2)、、9世纪后期——农民起义——唐政权瓦解3)、907年唐朝灭亡一、科举制的诞生1、背景:魏晋时期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官员2、诞生:1)、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2)3、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二、科举制的完善1、最重要科目:进士、明经2、关键人物及措施:1)、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称为状元2)、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开创殿试和武举3)、唐玄宗;丰富考试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三、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4、科举制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唐朝政府设置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一、西南——吐蕃12、七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3、唐与吐蕃友好关系的表现1)影响: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入藏最主要作用),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2)、8世纪初唐朝(唐中宗)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意义(影响):(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吐蕃与唐朝已“和同为一家”了,唐与吐蕃关系日益密切二、北方——回纥的勃兴1、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8世纪中期建立汗国2、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任可汗,回纥后改名为回鹘,大部分西迁甘肃、新疆三、东北——靺鞨(车书本一家)1、靺鞨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72、唐玄宗在那里设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受封后有海东盛国之称四、西南——苍山洱海间的南诏(云南)六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一、对外交往的概况1、范围:与亚洲、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2、唐政府对外政策:1)、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2)、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都城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3、唐世界地位: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4二、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一)、隋朝:日本有遣隋使(二)、唐朝:1、、贞观年间:1)、遣隋使,使团规模大、素质高2)、贸易——两国间互赠礼品2、玄宗年间:鉴真东渡1)、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第六次才成功2)、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文化3)3、唐朝对日影响:(1)日本以唐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贞观年间)(2)、文化: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3)、社会生活至今保留着唐朝风尚三、唐与新罗的关系1、新罗在朝鲜半岛,隋唐时往来频繁2、与唐朝的关系:1)、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2)、许多商人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3、唐与新罗间的相互影响(交往的意义)1)、唐朝对新罗的影响(1)、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2)、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3)、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2)朝鲜对中国的影响: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四、唐与天竺的关系(印度)——玄奘西游1、唐与天竺交往频繁,杰出使者高僧玄奘2、玄奘西游:1)、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天竺2)3)、贞观后期:(1)、携大量佛经回长安(2)、专心翻译佛经(3)要典籍一、高超的建筑水平12、代表建筑:1)、桥梁:赵州桥——隋——李春——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2)、大都市:长安——规划整齐——世界最大城市3)、宫殿: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二、印刷术(雕版印刷)1、隋唐时——佛经、日历、诗集等2、唐朝——《金刚经》——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3、雕版印刷术的地位: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三、文学——光耀千古的诗坛1、唐诗概况:唐——诗的黄金时代——两千多位诗人——近五万首诗2、代表人物及作品1)、李白——盛唐——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1)、表现的内容:赞美名山大川(2)2)、杜甫——由盛转衰——诗圣——“三吏””三别”(1)、表现的内容:深刻的反映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2)3)、白居易——唐中期——《秦中吟》、《新乐府》(1)表现的内容:反映现实生活,讽喻社会、同情人民,达到教育目的、(2)四|、艺术(书法、绘画、石窟、乐舞)1、书法:1)、隋:(1)、特点:融合南朝秀美,北朝雄健奠定唐书法的基础(2)2)、唐:(1)、颜体——颜真卿——继王羲之后——最有成就的——书法家作品——《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特点:雄浑敦厚(2)、柳体——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作品——《玄秘塔碑》——特点:方折峻丽、骨力劲健(3)2、绘画:隋唐——宗教画——人物、山水、花鸟1)2)、唐:(1)特点——笔力刚劲像盘曲的铁丝,形神兼备(2)、吴道子(玄宗时期)——《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画圣特点——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写意画先河3、石窟:敦煌莫高窟(隋唐)——甘肃西部——壁画、彩塑——保存大量佛经文书——世界最大艺术宝库之一4、乐舞:、吸收西域各族、周边各国的传统舞蹈——特点:气势恢宏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秦王破阵乐》——歌颂唐太宗武功《霓裳羽衣舞》——唐玄宗参与编创,杨贵妃跳的最好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1、契丹的兴起:1)、阿保机——10世纪初建契丹国——都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2)、阿保机就是辽太祖3)、辽太宗——占领幽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2、五代十国:在黄河流域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十国(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共有十个国家),合称五代十国3、北宋1)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后周大将)——陈桥兵变取代后周——都城:东京(今南开封)——赵匡胤(宋太祖)2)、结束分裂:北宋建立后相继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二|、辽、北宋、夏的和战1、北宋、辽、战和1)、防御:澶州之战前2)、战:澶州之战:宋真宗时,辽攻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打退了辽军3)、和:澶渊之盟: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撤兵,北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隋的建立:581年,北周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史称隋文帝。
589年隋统一2、开皇之治:隋文帝原因:A实行“轻徭薄赋”政策:B严惩不法官吏。
3、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方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⑴概况:①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②全长2000多千米;③三点【中心-洛阳北-涿郡(北京)、南-余杭(杭州)】;④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2)评价:①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②过失: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劳民伤财,加重人民的负担。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唐高祖)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原因:○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善于任用贤才,善于纳谏;A善于任用贤才(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B善于纳谏(魏征)○3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关系3、女皇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措施:A打击削弱贵族势力;B任用人才;C一再鼓励农业生产。
第3课唐玄宗与开元盛世1、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原因:①贞观以来的基础。
②唐玄宗的励精图治:任用贤才(姚崇、宋景)、改革吏治、提倡节俭、发展农业生产。
2、繁荣的经济:①农业--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颜色以青、绿、黄为主);③商业—坊、市;城市—长安(中心)、洛阳、扬州、广州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秦隋亡:(1)结束了分裂,实现统一。
(2)制定许多重要制度。
(3)兴建重要工程。
(4)只有2个皇帝,存在时间很短。
(5)暴政。
(6)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汉唐兴: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都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任用贤臣;都成为当时世界的大国)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是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清朝废除,实行1300多年。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复习是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的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一)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地位)4、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意义)隋朝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7、唐太宗李世民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他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8、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历史上称“贞观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说明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9、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任用贤才。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0、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任命姚崇为相)11、唐朝饮茶风俗流行,唐朝陶瓷业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12、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13、唐都长安是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长安城内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14、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总复习提纲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总复习提纲一、知识回顾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4、隋文帝的统治(开皇之治)(1).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减轻人民负担。
(2).结果:国家统一安定,人口大幅增长,储积大量粮食和布匹,社会经济繁荣。
5、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6、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7、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大运河作用:大大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的交流9、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同年,李渊(唐高祖)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10、唐高祖退位后,传位李世民(秦王)。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11、唐太宗治国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
12、唐太宗治国措施:①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②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④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敢于直言的魏征(进谏200多次,最的谏臣)13、贞观之治的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4、女皇武则天(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1).地位:是中国历的女皇帝。
(2).政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措施: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结果: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15、.隋唐时,国家政治制度有许多创新,突出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机构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581——618)一、隋朝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二、隋文帝励精图治1、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2、效果:社会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三、★★隋炀帝时(605年)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1、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路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3、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4、沟通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意义(影响):②它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国家统一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建立618年,唐朝建立,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1、含义(表现):唐太宗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社会安定,百姓富裕。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2、唐太宗采取的措施:P8 ,4点3、“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的两为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
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三、女皇武则天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政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
3、效果: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为唐朝全盛局面的到来奠定基础。
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1、含义(表现):格式同贞观之治2、唐玄宗在位前期的统治跟唐太宗的相似点有(措施):P12 ,4点3、唐玄宗时著名宰相:姚崇二、盛世经济的繁荣(一)农业:P13 ,4点(二)手工业P14 ,2点(三)商业:P15 ,4点三、唐朝衰亡:907年,唐朝灭亡。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2.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二.科举制的完善(唐朝科举制,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1.唐太宗: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七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提炼)
七年级历史期中复习案2011-4-27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隋唐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一、隋的统一与大运河(P2—7)★1.隋的统一1)隋的建立: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大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开皇之治)。
2)隋的统一:589年,隋灭陈,实现统一。
这是继秦汉以来的又一次统一。
【思考】隋完成统一的原因:客观上:①北方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②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③南方陈朝腐败,不得人心。
主观上:①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②隋准备充分,战略方针恰当。
3)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的暴政。
短暂而亡,与秦相似,都被农民起义推翻。
4)隋统一的历史作用: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隋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的统治。
2.时间:隋炀帝统治期间。
3.概况:关注P5图Δ全长:2000多千米——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Δ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诼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Δ四段:从北往南“永、通、邗、江”四段。
Δ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4.作用: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促进了运河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发挥着促进南北交流的作用。
5.评价隋大运河:1)利: ①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②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2)弊:开凿大运河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P8—11)1.唐的建立①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②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年号为贞观。
★2.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3.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李世民经历过隋末农民大起义,注意吸收隋亡教训。
七年级历史期中复习案2011-4-272)能正确认识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七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P2-71.(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
杨坚就是隋文帝。
(2)标志:取代北周(3)都城:长安2.(1) 589年,隋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攻灭陈3. 隋完成统一大业的的原因:(1)隋文帝勤政,作战策略高明。
(2)陈朝荒淫腐败。
(3)隋朝统一民心所向。
(4)民族隔阂削弱。
隋统一后,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开皇年间,隋帝国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4.隋朝大运河(605年):由隋炀帝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开通原因:1.隋朝的经济富庶,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
2.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
(1)目的: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2)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2+3+4+5=12千多千米洛阳、涿郡、余杭四段运河五大水系(3)好处:a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b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的工商业发展;c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d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以上均为开通大运河意义)坏处:a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
5.隋亡原因:大兴土木,多次发动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农民起义第2课唐太宗于贞观之治P8-12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626年,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217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2.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原因:唐太宗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看到庞大的隋帝国在农民战争风暴中迅速崩溃,受到极大的震撼。
七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七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专题一、开放繁荣的社会隋唐隋朝1、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统一南北,结束了自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战乱分裂的局面。
2、隋朝最重要的贡献“开凿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琢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由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的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3、隋朝的特点是:繁荣而短暂。
隋朝在制度上有许多创新: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封建国家政府的基础结构,影响深远。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选官制度正式形成。
唐朝1、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
在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裁撤多余的官员;完善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选拔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使国家运转得井井有条;唐太宗勤政节俭廉政,吏治清明。
在经济方面: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以民为本,实行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赋税;民族政策方面: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打击突厥的进犯,但是宽厚对待突厥首领和人民,边疆各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加强汉藏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密切汉藏关系;对外交往方面: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派玄奘西游天竺。
2、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阶级矛盾缓和。
因此被誉为“贞观之治”。
3,女皇武则天:中国历史唯一女皇武则天。
开创殿试制度,开创武举,史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开元之治和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臣,虚心纳谏。
史称:“开元之治”。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5、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农业继续发展发明改进了新农具:曲辕犁、筒车。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复习历史知识提纲有利于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的系统化。
这是店铺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一)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21、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1、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589年,继秦汉之后,中国有一次实现了统一。
2、为了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隋炀帝用了六年时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共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定都长安。
4、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后世称其时期为“贞观之治”。
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前后进谏二百多次的名臣魏征。
5、唐朝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中书省替皇上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由交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设有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管具体政务。
6、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7、武则天是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其时期被称为“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基础。
武则天该《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她还大力发展通过选拔官吏的科举制。
8、唐玄宗统治时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称为开元盛世。
唐朝在农业方面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
9、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内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10、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
主要科目为明经和进士。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11、唐朝饮茶和骑马成为生活普遍现象。
12、唐盛时期从习俗风尚到文化思想都体现了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
13、西北少数民族唐太宗李世民为他们共同的君主你,称为天可汗。
14、吐番是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是吐番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他与唐朝文成公主结婚,密切了汉藏的交往。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知识要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全套课件全套知识点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581年隋文帝杨坚长安2.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人物、评价?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①积极: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②消极:劳民伤财,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3.隋朝大运河的概况(三点、四段、五河)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4.科举制创立的时间、标志、影响(①②③④)?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①政治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②教育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文化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
5.隋朝灭亡的原因、时间?隋炀帝的残暴统治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618年唐高祖李渊长安2.唐太宗在用人上的政策?名臣有哪些?治国效果?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魏征—“镜子”,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治国效果?武则天经济继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评价武则天4.唐玄宗统治期间出现的盛世?措施?效果?“开元盛世” 措施: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重用姚崇、宋璟;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效果: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5.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励精图治③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④重用人才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经典资料】△隋的统一过程: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朝大运河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基本概况: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河海、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积极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劳役负担,加速了隋的灭亡。
△科举制度基本概况:①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隋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结果: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教(科举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亲自面试考生,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成果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被称为“贞观之治”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政启开元,之宏贞观”。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社会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以民为本、虚心纳谏、知人善用、广纳贤才、善用人才。
第三课盛唐气象农业曲辕犁(耕地)筒车(灌溉)蜀锦唐三彩越窑白瓷邢窑青瓷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背景: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西北和北方的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基本概况: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求娶文成公主。
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开放的社会风气风气特点:比较开放,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遣唐使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含义:日本遣唐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作用: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风格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唐玄宗统治时期)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目的地:天竺(现印度)时间:贞观年间(唐太宗时期)贡献;《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对外频繁交往的原因?①唐朝时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②唐朝统治者鼓励和支持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③唐朝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为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763年被平定。
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1.黄巢率领起义军最终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2.朱温叛变,扩张势力。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北割据太原的北汉本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表现:(1)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影响:1、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王安石变法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契丹族与党项族△澶渊之盟背景:澶州之战,宋宰相寇准劝宋真宗亲征,胜。
影响:此后很长世家,辽与北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宋夏和议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夏岁币。
影响: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第八课金与南宋的对峙△金的建立11世纪末,阿骨打统一女真。
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金灭辽及北宋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南宋的建立南宋建立:1127,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岳飞抗金:岳母刺字、郾城大捷、岳飞塑像。
△宋金议和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
第九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原因:①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政府的鼓励。
*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第十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的统一: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他被拥立为大汉,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西夏和金的灭亡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元的建立与统一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1272)定都于大都.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影响: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十一课元朝的统治△元朝的疆域基本概况: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元朝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行省制度背景:忽必烈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基本内容:中央:中书省掌行政,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枢密院负责军;御史台负责监察。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10行省);山东+山西+河北=腹里→直属中书省。
△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台湾:1、措施: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2、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西藏:1、措施: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
2、影响: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第十二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瓦子和勾栏兴起的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基本情况: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元杂剧和节日表演形式:杂剧。
兴起的朝代:宋代兴盛的朝代:元代节日:宋代把春节称元旦(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词代表人物: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资治通鉴》: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史学两司马:司马光、司马迁(《史记》)第十三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活字印刷术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一)指南针战国时称为“司南”;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大大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
*(二)火药唐朝发明;唐末运用于军事;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4 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发达的中外交通宋元时代交通发达的原因:宋元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
宋元时期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