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评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家王实甫为送别好友马生而作的一篇序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与马生的交往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既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也能够引导他们思考人生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表达和寓意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哲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友情和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珍惜友情、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课文中的内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文本分析能力。

2.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王实甫和马生的交往故事,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反思集锦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反思集锦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反思集锦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反思篇1教学设计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课程中特特的体验等。

总之,课堂教学已不是老师“教教材”而是怎样“用教材教”,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是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1、教学目标:本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的翻译课文。

并熟读背诵课文。

还要理解文中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来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泛读和学生自己朗读,鼓励学生进入情境,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下了解作品主旨,并能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通过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2、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赐予。

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3、教学难点: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式的构建1、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我觉着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亲和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融合、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在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探究中,尊重学生的好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觉得老师力求做到与学生共同讨论,与学生共同学习,同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他的成绩,让学生不断的探究、感知、形成分析问题和合作的精神,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本文搜集到的资料和一些相关内容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大家,让它在重组的教学过程中,起到最佳的辅助作用。

2、教学经历和体验:在两年的课改实践中,特别是在现行的过渡教材的使用和自学辅导教材的试验过程,我越来越深切的感觉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会学生学知识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东阳马生序评价教案

东阳马生序评价教案

东阳马生序评价教案。

一、教材完整性方面
作为一份教学案例,教案的首要目标便是满足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要求。

在这点上,可与教材整体作比较,深入分析东阳马生序教材的内容和教材中所覆盖的知识面广度、深度以及主要难点。

总体而言,该教案对于东阳马生序的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教材知识点覆盖面较全。

同时,该教案也将东阳马生序较为复杂的哲学思考部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解說,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掌握这篇古文的内涵。

二、教学方法合理性方面
教学方法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

总体而言,该教案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直接面向学生的视角,每节课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

例如,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法、分组讨论法、阅读讨论法、知识问答法等,对于文学鉴赏能力进行提高,有较好的帮助。

三、教学效果的质量方面
教学效果的好坏是衡量一份教案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总体而言,东阳马生序教案的教学效果较好,尤其是在对于学生思维创新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方面。

由于教案的内容较为全面,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对于整篇古文进行完整的解读和分析。

作为老师,使用这份教
案来进行东阳马生序的授课,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文学内涵,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东阳马生序的教学案例是一份十分优秀的教材。

在教材的完整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效果的质量三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当然,这个教案也可以继续进行改进和优化,让其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环境。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与反思3篇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与反思3篇

8、《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反思学习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

作者宋濂辞官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

其目的是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

再者,让学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学家。

让学生通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教给学生学会课前先预习课文,可以查找一些资料,根据课下注释通晓文中大意。

把不懂的问题找出来,模糊的地方划出来。

然后查字典,查找文中的重点字的注音、意思。

课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提问。

要知道问题来自学生。

对于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的活动中,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学生的提问,我知道了同学们的问题在哪儿,讲课时就会做到有的放矢。

先讲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序?接下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对文中的重点句的翻译、重点文言词进一步掌握。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体会文章的中心。

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谈一谈学习宋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精神。

另外在教学环节的把握上、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细一些。

作为文言文的教学,学生容易厌学。

因此,可以多考虑一下教学的.设计更新颖一些,课前可安排一些活动,便于营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文中的中心,要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结构。

首先讲到作者求学的艰难──抄书难、求师难、旅途难和生活难。

再次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有师教、有书读。

文章的最后点明写序的原因和意图。

每讲一节课要不断进行总结。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但始终围绕当堂课的教学任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有些问题须讨论解决,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能一味分组讨论,使学生的活动太留于形式。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所需掌握的方法:自主阅读法和小组研究法;自主
阅读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研究法需
学生学习能 要每个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帮助;学生的课堂学
力分析 习行为与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平日的积累,合作学习氛
围需要本组内带动气氛的同学主导;学生认知障碍多表
现在自觉性不强。
采用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前对教材的重
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长流水的道理,不断充电。
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材施教。
教学策略选 难点把握情况,只有对本堂课把握住了才能运筹帷幄。
择与设计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应该体现在课上与课后,
只有课上课后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好;
教学过文言文的枯燥
和生涩使许多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力不从心,学生难
懂,教师难教。我主要运用先大概讲述此文章故事,然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送东阳马生序》

翻译《送东阳马生序》的文言文内容
教材分析
了解古人求学的艰难
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知识与技能: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运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授,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求学的不易,珍惜党
和国家提供的学习条件
后划分难易层次给不同阶段的学生来翻译。在翻译过程
中还要新知与旧知结合,做到融会贯通,学生压力减轻。
所要搜集的教学信息:多个版本的文言文翻译但不
能拘泥于文言文翻译,语文教学应该是有温度的教学;
名校名师的教学视频,取长补短;学生对于本篇文章的 课例研究综
认知程度和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程度; 述
教学转变:学习要一直在路上,不能故步自封,深

送东阳马生序的优秀教案(通用6篇)

送东阳马生序的优秀教案(通用6篇)

送东阳马生序的优秀教案送东阳马生序的优秀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送东阳马生序的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重、难点1、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2、难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我们今天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在古代有怎样的刻苦学习的精神?【二】出示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三】作品、作者1.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初期著名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2. 解题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四】自主导学1检查预习嗜shì 砚yàn 逾yú 硕shu 加冠guān俟sì 衾qīn 烨yè 缊yùn袍敝衣叱咄chì duō皲jūn裂媵yìng 同舍shè生被pī绮qǐ绣容臭xiù 负箧qiè 曳yè 屣xǐ2质疑问题、整体感知【朗读指导】(1)抽生依次朗读三个自然段,师生共同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当之处。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范文(精选5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范文(精选5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比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不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

2.指名学生朗读。

《送东阳马生序》评课稿

《送东阳马生序》评课稿

《送东阳马生序》观评课报告今日,我仔细观摩了东阿三中的刘汝欢老师教授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送东阳马生序》这节课。

刘老师的课件设计了这几个主要环节:解题,简介作者,听读课文、打扫生字词阻碍,疏导文意、理解内容,研读课文、议论研究,拓展延长。

整节课环节流利,教课效率高。

在整个教课过程中,刘老师本节课给我的感觉:1、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掌握适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引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从头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该以教师的剖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刘老师贯串在讲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尝。

刘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踊跃发挥帮学作。

2 、经过教案确立学习目标,学生求解,自主合作学习过程流利。

这里有“确立目标”“集体议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练习检测” 等几种方式。

学习小组经过设计问题,排除迷惑,翻译句子。

让学生去研究、去评论。

在这一阶段有一名学生创建性的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获得老师的好评。

学习面向全体,同时关注学困生。

3 、重视对学生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语文讲堂,不只是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讲堂,仍是培育学生养成优秀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

在这堂课上能够窥见翟老师平常的教课,关于培育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执着与重视。

比如在朗诵课文时,要修业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籍上划划。

还有小组学习的规律性。

这一点我想听课的老师都会有此感觉。

就这堂课而言,我还有一点不可熟的想法,仅供参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对这样一篇文言文,教师还得着重指引学生经过多朗诵来表现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就本课而言,读好课文的训练还应增强。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范文3篇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范文3篇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范文3篇下面是我收集的《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范文3篇送东阳马生序说课教案,欢迎参阅。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范文1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传统美德的语文渗透课,题目是《送东阳马生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送东阳马生序》出自于人教版语文八班级下册第五单元。

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晚辈马生的一篇临别赠言,在文中,叙述了自己早年求学的艰难和勤奋苦读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勤奋刻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勤学苦读的思想内容,正是对学生进行立志勤学这一美德教育的绝好素材。

据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习古人立志成才,勤奋苦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二、说教法本课的教学,我主要运用情境创设法、讨论点拔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境,深切感受的求学之苦。

三、说学法。

本课的学习要以读为主,通过听读——朗读——诵读——品读来理解内容,领悟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对联)同学们一定熟悉这样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是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

许多杰出的人物,之所以能在事业上取得非凡成就,都是与他们的勤学苦读分不开的。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了解一下明代文学家宋濂的求学故事。

(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1、我先播放课文的示范朗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通过听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再指导学生通过自由读、单个读、分组读、齐读等方式熟读课文。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执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疏通文意。

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2、再让学生观看动画,讲一讲宋濂求学的故事。

3、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求学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引导学生熟悉到,一是小时候,家贫无书,靠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1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与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1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与教学反思

11 送东阳马生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涵亚学校陈冠宇上大附中何小龙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课时一、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去感受一下古人是怎样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三、文章体裁“序”是一种文体。

有书序和赠序两种。

本文是一篇赠序。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本文即是作者勉励马生专心向学的临别赠序。

四、朗读全文,注意疑难字词的读音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翻译全文1.对照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1)补充诠释:得:能够。

患:忧虑,担忧。

游:交际,交往。

未尝:不曾,未曾。

门人:学生。

或:有时。

色:神态,气色,脸色。

虽:虽然。

卒:终于。

愈:更加。

获:得以,能够。

寓:寄居。

(2)古今异义古义今义走送之跑行走持汤沃灌热水汁水日再食第二次又一次臭xiù香气chòu臭味博士官位一种学位的名称(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倒装句式①弗之怠“之”是“怠”的宾语,否定句中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的后置,“于”相当于“”。

2.指名逐句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点评。

六、自由朗读课文及译文一、自读课文,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能否从文中找出一句来概括?明确:写幼年求学的艰难和自己勤奋学习的态度。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评课稿观摩课《送东阳马生序》其优点在于:1.学生们通过课前自查作者资料,课上自读课文,对本文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文中表达的思想等都有较深的理解,对文章的内容了解得也比较透彻。

2.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和“质疑问答”,学生翻译课文比较顺畅,对于讨论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学生们在质疑中各抒己见,达到了互通有无,在争论中达成共识的目的。

3.应用小组间比赛的形式以及角色体验、翻译课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4.老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和课上恰到好处的引领,使学生们既不拘泥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真正地成了课堂上的主人。

5.拓展阅读及板书中,对学生是一种促动,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有极大的好处。

不足之处:课堂评价语言有待丰富,对于学生的各种展示,老师的评价语言较为单一,缺少灵活性和鼓动性。

当学生错误回答问题时,语言缺少幽默性和激励性。

丹徒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个性教学”观摩研讨活动5月23日在冷遹中学举行。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围绕着这一主题,两位教师分别选择了文言文、现代诗歌两种文体作为执教内容,她们通过自己的解读,确立了教学内容,给大家呈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研究课。

现在,请参加本次活动的所有老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听课感受,对这两节课进行点评。

希望大家点评时开诚布公,实事求是。

你的宝贵意见将有助于执教者及其他语文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

在预设与生成中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听殷楠老师教《送东阳马生序》有感上会中学付利感谢殷楠老师精心准备了这样一节精致而高效的文言阅读课。

作为听课者,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的几点粗浅的听课感受,如有不到之处,容待再商榷。

何谓高效课堂?这是一个已经谈论了许久的问题了,似乎也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有这样一种提法我比较赞同:高效课堂即师生共同努力,用最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任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1课,选自明代文学家宋濂的《宋学士文集》。

这篇文章是宋濂为送他的好友马生序赴任东阳知县而作的一篇赠序。

文章通过叙述作者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求学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友情、学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于文中的一些情感和哲理可能还难以深刻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情、学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宋濂和马生序的背景资料,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4.启发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友情、学业和人生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3 含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3 含反思

11送东阳马生序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作品资料: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评析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评析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评析。

我们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是属于元代胡仔(清代虞集)所写的《赴敬亭山见友人》中的一篇序言,主要描写了作者与唐代文学家马戴之间的故事,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能够展现出作者对当时动乱时期的思考和矛盾心理。

由于其生动的描写和真情实感的表述,该文至今依然被我们所铭记并崇尚。

针对这方面的教育对象,本教案一开始应该着重强调该文章的语比喻和形象描写,并以此为入门基础,发展其对言情事理的把握能力和思辨能力。

通过对文章句子结构和富有意象性的词汇进行分析,让学生们懂得通过一些简单的手段去构建完整的词语意义,进而理解和评论这篇文章。

如:“夫以地制人者,胡为其先?” 该句通过比喻地理环境来描述当时国家疆域的形成原因,让学生们了解到文学创作时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以更好的抵达对宏观文化知识结合的深度和广度。

本教组还应该增强学生对《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的概括能力。

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启发他们去精准分析该篇文章的结构,看全文的架构和实要点。

探究全文的构思,找出自己的论点,进而阐发作者的文化层次与文学表现能力,让学生们在全面掌握文学知识的同时,也总结出有关学术文化的更多构思和表达模式。

对于那些语文底子薄弱的学生,本教育组则应该对其进行详细的例题演练。

并且要注意在知道答案、找到规律之外,更要让其能够自己想出答案和规律,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在启蒙教学的初期,可以针对《送东阳马生序》文中的各种结构、情感、语言措辞,引导学生们理解,学会整理,找到合法的解题方法。

针对不同的个体学习情况,可做到有错能改,有闲能玩,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注重强化反馈机制的环节。

此外,还可以通过联合辅导,开展小组讨论等各种形式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交流 `奖惩制度的制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进行鼓励与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工作激励程度。

同时,还可以通过输入内涵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如优秀的语文教案、教育图书资源,来充实学生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学有所得,从而更好地理解到《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在价值和气质特质。

八下24课《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及反思

八下24课《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及反思

八下24课《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准确、熟练地诵读课文。

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的手法。

4.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勉励学生刻苦学习的用意,并能学习这种刻苦勤奋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作者的用意。

难点运用对比来表现中心的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表达较果。

教学突破是一篇赠序,作者想通过它来劝慰马生勤奋学习。

要在学习中养成朗读的好习惯,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书序和赠序的不同。

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听说过“序”这种文体吗?生:(齐说)没有。

师:“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

书序在书的前面,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由等;赠序用于临别,即临别赠言,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老师板书课题)师:通过预习,你认为作者送给马生赠序的目的是什么?生: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有所成就。

师:对。

大家对这篇赠序的主旨理解的很正确,作者有勉励的目的。

谁你将你搜集到的和作者及写作背景相关的信息向大家介绍一下?生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

生2:明初宋濂被征招作江南儒学提举,并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所以宋濂在朝迁中名气很大,官职显赫,马生拜谒他,就容易理解了。

生3:这篇文章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

当时作者已辞官应诏到应天朝见明太祖,太子学生马君则认同乡和晚辈的身份来拜见他,在他将回家探亲之前,宋濂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师:这几位同学在课前预习中做了充分的准备,能够把作者及写作背景详细地介绍给大家,大家一定要坚持这种课外搜集信息的学习方法,对提高你们的文化素养非常有益。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文体特征,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全文,带动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常常听到同学们抱怨“学习好累啊” “作业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心里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们的学习真的很苦吗?我们看看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学习的?以怎样的态度学习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宋濂(1310 —1381) ,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 人。

明初散文家。

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

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 ,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预习(1) 重难字嗜学(sh ì) 砚冰(y àn)弗(f ú) 怠(d ài) 逾约(y ú) 硕师(shu ò)叩问(k òu) 叱咄(ch ì du) 俟(sì) 卒(z ú) 负箧(qi è) 曳屣(x) 皲裂(jn) 媵人(y ìn) 衾(qn) 绮绣(q) 容臭(xi ù) 烨然(y è) 缊袍(y ùn) 耄老(mào) 谬称(mi ù) 廪稍(ln) 冻馁(ni) 谒(y è) 贽(zh ì) 诋(d)(2) 通假字四支(zh) 僵劲不能动( “支”同“肢”,肢体)同舍生皆被(p) 绮绣( “被”同“披”,穿)(3) 古今异义词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观评课报告
今天,我认真观摩了东阿三中的刘汝欢老师教授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送东阳马生序》这节课。

刘老师的课件设计了这几个主要环节:解题,简介作者,听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研读课文、讨论探究,拓展延伸。

整节课环节流畅,教学效率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刘老师本节课给我的感受:
1、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把握得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刘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刘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

2、通过学案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求解,自主合作学
习过程流畅。

这里有“确定目标”“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
师点拨”“练习检测”等几种方式。

学习小组通过设计问题,解除疑惑,翻译句子。

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

在这一阶段
有一名学生创造性的用原文回答问题,得到老师的好评。

学习面向全体,同时关注学困生。

3、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

在这堂课上可以窥见翟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执着与重视。

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

还有小组学习的规律性。

这一点我想听课的老师都会有此感受。

就这堂课而言,我还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对这样一篇文言文,教师还得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朗读来表现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就本课而言,读好课文的训练还应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