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
实践与认识

难点六实践与认识难点点拨1.实践与认识的区别、联系区别: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属于主观范畴。
联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分析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时,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②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的关系。
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不可分割,但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其中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认识的反作用受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制约。
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同时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只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不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颠倒二者的关系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与认识

认识的辩证运动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掌握丰富的、
认识的辩证运动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2)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二、由认识到实践
⒈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⒉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 径。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的一切活动, 的一切活动,它本身具有矛盾 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 的特征。一方面, 的特征。一方面,实践是人们 质性的活动, 质性的活动,又是人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含 的能动的活动, 的能动的活动,并且 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 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 一致的支配。另一方面, 一致的支配。另一方面,实践 是同特定的社会关系 又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又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 相联系的, 相联系的,变化发展 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 的。 物质手段, 物质手段,与作为物质对象的 世界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 世界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 信息交换的客观物质过程。 信息交换的客观物质过程。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 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 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 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 来惊人死亡,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 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 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 因,直至发展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 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 目的。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论关系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论关系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客观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理性认识。
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引导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可能导致实践的失败。
因此,人们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水平,以指导实践活动。
3. 实践与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没有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实践就可能陷入盲目。
同时,实践与认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而认识的发展又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总之,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动力。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抽象总结而产生的。
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知识,通过实践探索世界的规律,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发展出了具有高度抽象概括能力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没有认识,就没有实践。
2. 认识是实践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认识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具有积极的、主动的意义。
认识通过对实践的总结和抽象,得出了更为科学、准确的结论,并能够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因此,认识是实践的动力,是促进实践发展的重要手段。
3. 实践和认识相互促进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的关系表现为: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和能量,而认识又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案。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实践需要设计合理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方法,而正确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在科学研究中,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验和实验结果的推断,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4.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进行更为丰富的实践体验,从而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也为实践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的支持,同时也为认识提供了更为丰富、深入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动力。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未来二者将继续努力促进彼此的发展。
认识与实践

实践与认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高中政治课本上讲:我们的认识一来源于与书本,二来源于实践。
毫无疑问书本知识也来自于实践。
人通过实践活动实际地作用于对象,使人的认识不断地由可能转化为现实。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
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开始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
不进行改造和变革对象的实践活动,没有直接经验,人的认识就无从开始,也就根本不可能有认识。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具体的人或每一代人的认识都必须从自己的直接经验开始。
事实上,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们的知识大部分来自间接经验,即来自书本知识或社会教育。
那种贬低书本知识、轻视教育工作、拒绝向前人和他人学习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对人的认识来说,间接经验只是“流” 而不是“源”,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和他人那里则是直接经验。
因此,从总体上看,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第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诸多隐匿的方面呈现出来,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
有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命题只适用于经验科学而不适用于演绎科学(数学和逻辑)。
这种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逻辑和数学公理表面上看来好象是先天的东西,实际上却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关系的反映。
正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客观事物的这种关系亿万次地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逐渐在人们的思想中获得了巩固的形式,这才形成了各种在人们看来是不证自明的逻辑和数学公理。
因此,即使是看似与客观世界无关的抽象理论,也源自实践。
2.所谓常识是指理智正常的人通常所具有的知识或信念,它可以用判断和命题来表示。
实践与认识

认识与实践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认识的本质和结构1、什么叫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分类(1)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
特点:形象性和直接性。
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2)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3、认识的结构(1)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表现: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这两种活动在要素和运行方式上的相似性、一致性。
(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作用:主体以观念方式把握客体,从而实现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特征:第一,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以信息相互作用为其本质的特征。
第二,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第三,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除了二者之间的认识关系以外,还包含、渗透着其他多种关系。
认识世界所遵行的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认识结构演化与发展的特点特点第一,认识结构的积累扩大与自我更新。
第二,认识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三,认识结构相对独立性的不断增强。
三、认识的辩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认识的总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四、认识与实践的关系1、实践队认识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实践是发展的的动力。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A、(1)认识对实践有导向作用。
(2)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一、概述1. 实践与认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基本条件。
2. 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决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规律。
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1.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2.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认识,推动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三、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导向1.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
2. 认识是实践的导向。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认识的提升来指导和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
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影响和指导着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方向。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没有认识就没有实践。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五、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1.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是认识不断提升和丰富的基础。
2.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特殊规律。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实践活动和认识形态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和特点。
六、结论1. 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2. 正确认识和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七、参考文献1. 孔飞.《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李惠娟.《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科学出版社,2010年。
七、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是指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既包括一般规律,也包括特殊规律。
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对于深化对世界的认识,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推进的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不断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从中获得新的认识;而这些新的认识又指导和促进着新的实践活动,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基本表述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且这个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反过来指导实践。
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而认识正确与否,也要靠实践来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其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由于实践的性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就有了两种情况:一是在正确认识指导下实践顺利进行;二是错误的认识指导,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列宁把它概括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它们二者在性质、内容、形式和特点等方面都不同,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
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但理性认识并不是认识过程的完结,它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和指导实践。
二、地位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作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原理,揭示了人的活动的存在和发展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唯物又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
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途径。
认识活动始终离不开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接触到客观世界,感知到物质世界的存在和运动规律。
实践是人类积累知识、形成认识的基础,也是人们改造世界、实现价值的手段。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验证认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实践是对认识的肯定和否定,通过实践,可以发现认识的不足之处,找出认识的错误,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通过实践的反复验证和修正,在实践中逐渐接近真理,实现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3.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是不断循环的过程,存在着不断的演进和迭代。
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逐步深化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通过认识不断总结经验和认识,实现认识的深化。
在实践中,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表面到本质、从局部到全局的不断推进,使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入。
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从不完整到更全面,从片面到更全面,从浅显到更深入的发展。
同时,认识也不断实践验证和修正,不断完善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通过矛盾和冲突的碰撞和解决,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的发展,认识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总之,实践与认识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验证的标准,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动力。
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不断深化、渐进和辩证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将实践和认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认识的不断发展和创造性的实践。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原理
实践和认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促进、互相依赖、不可分割。
以下是实践和认识之间关系的原理: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接触、改造和认识客观事物,在实践中获得直接感觉和经验,形成认识的起点。
2. 认识指导实践: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把握,并依据这种认识来指导实践活动,实现思想的转化为实践。
3. 实践验证认识: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验证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将经过反复实践检验的认识转化为思想和理论,并进一步指导新的实践活动。
4. 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不断推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发展,通过实践不断改造客观事物,人们获得新的经验和认识,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
5. 认识指导实践的深层次规律:认识和实践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认识活动既受实践条件的限制,又具有独立性和反作用性,认识活动在实践中进行、实践中不断发展。
总之,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验证实践活动的根据,认识则指导实践活动、推动认识发展,二者共同
构成认识过程的内在机制。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下:
一、实践决定认识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就一个人的知识来说,一部分是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即来源于直接经验;另一部分是从书本和他人那儿学到的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通过实践得到的,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是哲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
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体验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认识则是因为有了实践而产生的结果,是基于实践运动而形成的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被认为是基础,是任何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认识世界的方式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证实。
只有实践,才能使人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准确,才能促使理论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相互促进的。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和源泉。
所有认识都来自实践,没有实践便没有认识。
人们接触到的世界都是通过实践来体验和感知的,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也都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分析和总结。
实践所涉及的经验世界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
如果没有实践的基础,那么一切书本上的理论得到的只是抽象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具有实践意义,也就不实用。
其次,实践是认识的推动力和动力。
实践的发展和变化不仅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主要根据,也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相互完善和不断发展的源泉。
经过多次实践后,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和完善,因此实践也有助于推进对于真理的探究和发现。
对于一个领域的理论,实践的验证是其检验真假的最终结果。
如果一个理论不能经受实践的检验,那么就是虚假的,说明它的认识是错误的。
同时,认识也是实践的指导,是使实践活动更具目的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认识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但它又反过来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
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和指示。
实践的不断拓展发展,也为认识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推动了知识和科技的进步。
总之,实践与认识是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中进步和发展的。
实践和认识相互促进,既促使全球各地的实践活动更加明确、目的明确,又促使认识更加深刻、更加科学、更加准确。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体现了实践和认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实践是人们的行动活动,是通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实践活动来认识世界。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过程,是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来认识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检验和验证。
只有把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地纠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指导。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们才能更好地调整实践方向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
认识不仅指导实践,还为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使实践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的。
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认识指导实践的进行。
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促使人们进行思考和探索,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同时,认识的提高又使实践更加科学和有效,促进实践的发展和改进。
实践和认识是统一的整体。
实践和认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贯通和统一的整体。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指导,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只有在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和促进的过程中,人们才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简述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特点,形成对世界的认识;而在认识中,人们通过思考、推理和实验验证等方式,不断完善和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以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感性认识事物,获取直接的经验和知识。
例如,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的刺激,逐渐认识各种物体的颜色、形状、质地等基本特征,这是感性认识的过程。
同样,在职业生涯中,人们通过工作、实践、经验等方式,逐渐认识行业的规律、市场的趋势、客户的需求等实际问题,这是实践的过程。
而认识又是实践的指导,这是因为只有通过认识,人们才能理性地认识事物,掌握其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实践的发展。
例如,科学家通过实验和推理的方式,不断深入研究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样,在职业生涯中,人们通过对行业、市场、技术等方面的理性认识,能够更好地制定战略、安排工作、提高效率,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还表现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方面。
实践中的经验和知识,是认识的源泉和素材,而认识中的理论和规律,又是实践的指导和支撑。
例如,某个企业在实践中发现了一种新的销售模式,但并不知道其背后的原理和规律,这时候需要通过理论和研究来深化认识,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同样,在科学研究中,理论的发展往往源于实践的发现,而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的改进和创新。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在认识中不断深化、完善,才能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特点,从而不断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

概 念
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征的反映。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判 断
判断:对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反映,在逻辑形式上表现 为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人会走、会说话、会劳动
人不会飞、人不能长生不老
推 理
推理:从事物的联系中由已知推出未知的逻辑形式。
“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小前提: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结论: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和表面性
感 觉
感觉: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种
颜色:红色 形状:类似圆形 气味:清香 手感:光滑 味道:清甜
感觉是感性认识 中的起始环节。 但是感觉认识到 的只是事物的个 别属性,不能把 个别当作全部。
盲 人 摸 象
(2)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 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而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故事:亚马逊的“魔鬼花园”
科学家们为什么想去认识了解这个魔鬼花园?
总结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感性认识的这三个阶段包含着 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但是,感性 认识的特点始终是直接性、具体性和表面性的,它比较 生动形象,但不够深刻,这也是它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的原因所在。
(2)理性认识
定义:理性认识是认识运动的高级阶段,它是指人们借助抽象 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 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抽象性、间接性、深刻性
实践与认识

社会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是反复、复杂的过 程。某一次具体实践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因 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与指导实践的认识 不一定具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不能 简单地以一次实践的成功(或失败)来判断指 导该实践的认识是正确(或错误)的。否则, 就是对实践标准的简单化理解,就可能犯 片面性错误。
课堂检测:
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 实践需要推动这一认识的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 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 真理性。 2、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重温这一论 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 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 发生机和活力。
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 源于实践(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无 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启示: 读书要与实践 相结合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中新问题、新要求----新探索和研究。
才能检验。
提示: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是反复、 复杂的过程。
(1)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特别提醒】
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方面各有侧重,应注意区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 实践推动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实践能
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政治知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时间具有反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关系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构成了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实践的反映。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深刻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推动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是认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活动,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认识活动,不断地从客观世界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形成认识,推动认识的发展。
认识是实践的反映。
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理论知识。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把握客观规律,指导实践活动,不断地改造世界。
认识活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进行的。
因此,认识是实践的产物,是实践的反映。
实践与认识相互贯通、相互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保障。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形成认识,指导实践活动;而只有通过认识,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于深刻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推动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认识,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发展。
认识的发展又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保障,推动实践的深入开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
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认识,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丰富认识,指导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深入开展。
只有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前行,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关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认识又推动着实践的发展。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直接改造和认识的过程,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体性活动。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反映的过程,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客观统一的反映。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指二者相互关系的辩证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和认识。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试错等方式,与客观世界进行直接接触和对话,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一个人要学习游泳,只有亲身下水实践,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游泳的技巧和理论知识。
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更是认识的动力和推动力。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不断总结和归纳经验,从而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论。
例如,在科学实验中,科学家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最终得出科学规律和理论。
实践促使认识向前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认识指导实践的发展。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规范,是人们在实践中行动的基础。
通过认识,人们可以对实践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从而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和成果。
例如,在生产实践中,人们通过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经济发展。
认识指导实践,使实践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规范。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通过实践活动促进认识的发展,通过认识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不断循环、不断发展的过程。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不断更新和深化认识,才能够不断推动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指二者相互关系的辩证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认识指导实践的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与认识
先有实践还是先有认识?实践重要还是认识重要?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
首先关于实践和认识,不同的哲学家就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定义,由这些不同的定义中就推演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理论。
怎样看待实践与认识,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怎样看待这个世界。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的主观意志作用于客观世界的活动,而认识活动则是客观世界对于人主观意志的一种塑造,是人的主观意志在观念上把握客观世界的过程。
而在我看来,这种看法是比较客观的,是经得起检验的。
Can We Have Unlimited Power这集纪录片中回顾了人类历史上关于能量、能源的认识与应用的发展历程。
回顾整个历史,一种新能源有时候是先在实验室里被发现、研究,然后开发出一套足够实用的理论,然后被投入生产,被广泛地应用,如电能;然而,有时候却是先被广泛应用,之后才有相应的研究揭示其内在本质与作用规律,如热能与蒸汽机。
对于一种能量的探索、研究自然是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而将其广泛应用则是人的实践活动。
那么从能源发展史上看,关于先有实践还是先有认识的问题,似乎答案是:不一定。
但我觉得实际上不然。
因为对于新能量的探索与研究并不是在脱离实践的前提下进行的。
不管你做什么样的科学研究,你都必须做实验观察现象数据或者是研究他人的实验结果、现象。
做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而研究现有的他人的实验结果其实是借鉴他人的实践经验。
只有在有了足够的实践经验之后,才能通过这些经验来总结规律,探索原理。
那么,关于实践与认识谁更重要的问题,有人常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当时在热力学还完全没有出生的时候就涌现了大量利用热能提供能源的机械装置,并带来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因此认为实践是最重要的,没有认识我们也能够在实践中大有作为。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虽然有些能源的利用方式是在试验中被发明的,但大步地发展与提高都是有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而产生的。
如果没有研究理论的深入,虽然也会有进步,但可能会花费几千倍几万倍的时间,而且能否有质的突破也值得怀疑,比如你不能期望通过一次又一次试验来发明电子显微镜之类的高端科技。
当然,这并不是说实践并不重要,首先如上段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次,实践也是人的认识能够作用于客观世
界的唯一途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光有认识没有实践,那么我们现在的状态可能就是一群懂得物质波粒二象性却过着茹毛饮血生活的高智商原始人。
那么,到这里,实践与认识的内在联系也就明了了。
简单地说就是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的基础,而认识可以反过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毛泽东对于实践论有过论述与完善,他在实践是认识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之后又加了一条我们在形成一些认识之后要不断通过实践去检验它。
加这样的一条是为了说明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是不断进行永不停歇的,是为了告诉人们不要思想僵化,不要陷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误区。
最后,实践论对于我们生活最大的指导意义概括起来就是,我们要多做事,多经历,多观察,然后同时一定要多思考,多总结,多升华,这样我们就能不断地发展、进步,把握这个世界的规律,然后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