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了乘法运算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对于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不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理解。
2.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3.教学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题:妈妈买苹果和香蕉,苹果每斤3元,香蕉每斤2元,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2.呈现(10分钟)呈现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乘法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计算实例,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并总结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例题1:计算 4 × (5 + 6)例题2:计算 7 × (2 + 3)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2.能够熟练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数学计算;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4.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形象化地介绍乘法分配律的定义;2.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3.通过练习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上课所学的加法、减法等基础运算,并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分配律的定义。
2. 观察实验环节通过与学生们互动,展示各种日常生活中的乘法运算实例,帮助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场景,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3. 手把手演示环节老师将具体实例呈现在黑板或者幻灯片上,手把手地演示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数学计算。
这个环节可以结合学生自己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4. 练习巩固环节为了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乘法分配律,老师可以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并讲解过程。
同时,可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从而深化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作为四年级数学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我们应该通过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并通过练习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课所学的基础运算,然后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接着,进行了手把手的演示,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让学生有机会运用知识点进行解题,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关注到学生的思考过程,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通过共同探讨来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同时,在练习巩固环节中,我也准备了不同难度的题目,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
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例如,因为教学时间有限,需要在去掉一些例子,保证主要内容的质量和深度。
《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下面是我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一教案,为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所准备的教学内容、目标和过程。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涉及到教材第三单元《简便运算》的第八节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和理解。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30颗糖果,分成三组,每组10颗。
然后我让学生看,如果我把这些糖果分成两组,一组10颗,一组20颗,那么每组的糖果数量有什么变化。
2. 讲解乘法分配律:通过上面的实践情景,我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乘法分配律指的是:a×(b+c) = a×b + a×c。
3. 例题讲解:我拿出一个例题,比如25×(8+4),我让学生先尝试计算,然后我再讲解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 随堂练习:我给学生出几个类似的题目,让他们在课堂上练习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5. 小组合作:我让学生分组,每组出一道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题目,然后其他组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公式:a×(b+c) = a×b + a×c,并在旁边列出几个例子,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a) 36×(8+4)b) 25×(8+4)c) 48×(5+5)2. 答案:a) 36×(8+4) = 36×8 + 36×4 = 288 + 144 = 432b) 25×(8+4) = 25×8 + 25×4 = 200 + 100 = 300c) 48×(5+5) = 48×5 + 48×5 = 240 + 240 = 48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乘法分配律》年级:四年级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能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 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1. 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乘法分配律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意义和性质。
2. 提问:我们之前学过哪些乘法的性质和运算定律?二、探究(10分钟)1. 出示例题:计算(3 4)×5。
2. 学生尝试计算,并分享计算过程。
3.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的规律,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4.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a b)×c = a×c b×c。
三、应用(10分钟)1. 出示例题:计算(6 7)×8。
2. 学生尝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的简便性,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价值。
四、巩固(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学生互相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五、拓展(10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
3. 引导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2. 强调乘法分配律在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使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实例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价值,并鼓励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五章第二节《乘法分配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知道乘法分配律的表述方式。
2. 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方法,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方法。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用于展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应用实例。
2. 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3.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2倍,小蓝的苹果数是小明的3倍,请问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 新课讲解:用PPT展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表述方式。
然后,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方法。
例如,讲解题目:“已知一个数的2倍加3等于15,求这个数。
”(1)判断题:已知a、b、c是三个数,那么(a+b)×c=a×c+b×c。
()(2)计算题:求(8+4)×5的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乘法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一个数的3倍减去2等于19,求这个数。
答案:解: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得3x2=19,移项得3x=21,因此x=7。
2. 题目:判断题:已知a、b、c是三个数,那么(ab)×c=a×cb×c。
()答案: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在实际问题中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算法则。
2.掌握使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单的数学题目。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3.乘法分配律的练习和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2.教学难点:实际生活中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教学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听取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习过的整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讲授环节:2.1 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乘法分配律是指,在两个整数相加后再乘,或者先将两个整数分别乘,最后将乘积相加,运算的结果相同。
具体表现形式为:a × (b + c) = a × b + a × c或(a + b) × c = a × c + b × c2.2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在讲授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时,老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
例如:如果小明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2元,还买了4个橘子,每个橘子3元,那么他花费的总金额是多少?首先,我们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小明买苹果的总金额和他买橘子的总金额:小明买苹果花费:3 × 2 = 6 元小明买橘子花费:4 × 3 = 12 元然后,我们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小明购买水果总共花费的金额:3 × 2 +4 × 3 = 6 +12 = 18 元因此,小明买水果花费的总金额是18元。
3.练习环节:在练习环节,老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练习题,例如:(1)求5 ×(8 + 2)的值。
(2)求(10 + 3)× 4的值。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案优秀8篇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案优秀8篇《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采摘园图片。
这是老师去采摘园采摘草莓的图片。
你们观察过采摘大棚的地面是什么形状?采摘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
现在果园的面积有多大?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
交流学生作品后,出示60米30米20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 20=1800,60× 20+30× 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米20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刚才已知长增加了30米,现在尝试自己决定长增加的数量,你还能写出一些类似上面这样的等式吗?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
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米()米()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4、交流:你是怎么猜测和验证的?结论是什么?教师小结: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等于用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和相加。
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乘法分配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
具体章节为第七章第二节“乘法分配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效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学校要购买一些笔记本电脑,每台电脑的价格为6000元,如果购买8台电脑,需要多少钱?2. 讲解乘法分配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计算出购买8台电脑的总价。
引导学生使用乘法分配律,将计算过程简化。
具体讲解如下:6000 × 8 = 6000 × (5 + 3) = 6000 × 5 + 6000 × 3 = 30000 + 18000 = 480003.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例如:(1)25 × (8 + 4) = ?(2)36 × (7 2) =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超市有一款饮料,购买4瓶的价格为24元,如果购买8瓶,需要多少钱?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乘法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七、作业设计(1)7 × (7 + 2)(2)9 × (8 3)2. 答案:(1)7 × (7 + 2) = 7 × 7 + 7 × 2 = 49 + 14 = 63(2)9 × (8 3) = 9 × 8 9 × 3 = 72 27 = 4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乘法分配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精品教案
乘法分配律。
(教材第56~58页)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难点:归纳并能用抽象符号表达乘法分配律。
课件。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乘法结合律等运算律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设计意图:回顾所学,导入新课,在脑海中快速地回忆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为新的学习提供方法。
】1.呈现课文插图(课件显示:教材第56页情境图)。
师:一套套房正在装修,请工人叔叔贴瓷砖,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2.指导学生,并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计算。
并说明你是怎样算的。
方法一:(1)每列8块,侧面4列,正面6列。
4×8+6×8=32+48=80(块)师:请你说说算式中的4×8和6×8分别算的是什么?(分别算出侧面和正面贴的块数)(2)侧面6列,正面4列,一共10列,每列8块。
(6+4)×8=10×8=80(块)师:为什么这样算呢?生:两面墙共有6+4列,一列有8块,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10列,再用10×8算出共有多少块瓷砖。
师:这两个式子的结果相等,那么它们中间可以用“=”表示这两式子的关系。
板书:(4+6)×8=4×8+6×8方法二:(1)每行有10块瓷砖,白瓷砖有3行,蓝瓷砖有5行。
3×10+5×10=30+50=80(块)(2)白瓷砖有3行,蓝瓷砖有5行,一共8行,每行10块。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课前思考】1.这节课一线教师难上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是这个地方?我们备课组课前对这节个课的不同版教材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北师大版教材是最难上的。
难上的地方在于以下两点:①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图——“贴了多少块瓷砖?”,学生观察有困难。
情境主题图是二维图,学生要从“位置”与“颜色”观察,找出解决问题的四个算式,再从四个算式中找出两组等式,继而构建起乘法分配律运算规律模型。
②通过“代数”构建“模型”,学生理解有困难。
通过解决问题的四个算式中找出两组等式,再从两组等式中构建起乘法分配律运算规律模型,从“代数”建构“模型”特征,学生对其意义理解不透彻,因此不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2.这节课学生学习的认知障碍点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节课学生学习的认知障碍点在于要从解决“贴了多少块瓷砖”的四种方法中找联系,然后从解题思路相同的两种方法找等式,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一是找观察方法的障碍(位置与颜色)。
二是找等式的障碍,四种列式方法都是求“贴了多少块瓷砖?”,是不是四个算式都相等呢?因此,《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成了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障碍点。
3.针对上述的问题,上课者实现突破的依据是什么?他的具体做法是什么?跟以往的教学相比,优势在哪里,创新点体现在哪里?针对上述的问题,我们备课组在区发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赵阳云老师的指导下,突出模型思想。
从“几何图形”发现“模型特征”,通过“形”找到“模”,通过“模”找到“形”,“形”与“模”相结合,有效打破这节课的“隔断墙”。
【教学目标】1.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
2.能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学会用简单的推理能力方法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现发现乘法分配律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的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培养会质疑、能合作、善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内容,主要涉及到乘法分配律。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意义。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来简化计算。
3.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数,比如5和3,然后问学生,这两个数相乘等于多少?学生可能会回答15。
我会接着问,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两个数,但知道它们的和是8,我们能找出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吗?这样引入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我会通过PPT展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例题。
例如,如果有一个式子:(a+b)×c,我们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展开,得到a×c+b×c。
我会解释这个规律的意义和运用。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比如:(4+4)×5,学生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得到4×5+4×5=40。
4. 例题讲解:我会用具体的例题来讲解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例如,如果有一个式子:5×(6+4),我们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简化计算,得到5×6+5×4=30+20=50。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公式,并用例题来展示它的运用。
七、作业设计(1)(7+3)×5(2)10×(82)2. 答案:(1)(7+3)×5 = 7×5 + 3×5 = 35 + 15 = 50(2)10×(82)= 10×8 10×2 = 80 20 = 6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都比较顺利。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说明:“讲”是师生共同梳理思路,表述思想;“学”是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练”是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有坡度的练习题促进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理解乘法分配率。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激发学习兴趣:1、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
2、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
(设计意图: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3、师生赛一赛,102×56,99×25,学生每人挑选一道题做,教师全做,看谁算得快。
师:想知道老师算得快的秘密吗?(不是老师提前算了,而是老师掌握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秘密,假如你掌握了一定比老师还快呢!想不想知道呢?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探究兴趣)二、探究新课:(一)情景导入,认知定律。
1、你们这么积极,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例: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设计意图:使用笑脸图,增强趣味性)学生汇报两种解法:①先算出一行有多少个笑脸,再算出4行共有多少个笑脸。
列式为:(5+3)×4=32(个)②先算出黄色笑脸、红色笑脸各有多少个,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笑脸。
列式为:5×4+3×4=32(个)师:因为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等号连接。
板书:(5+3)×4=5×4+3×4 或5×4+3×4=(5+3)×4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看到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同,但结果都是32个,使学生明确两个算式相等。
《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能够用文字和符号表达乘法分配律。
2. 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1.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 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分配律,复习相关概念。
2. 提问:除了加法分配律,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运算定律呢?二、探究乘法分配律(15分钟)1. 出示教材例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3.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4. 引导学生用文字和符号表达乘法分配律。
5. 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其应用场景。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
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3. 集体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强调乘法分配律在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布置作业5分钟)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预习下一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对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和基本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整数乘法的计算。同时,他们也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对乘法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知识基础为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认知能力
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具体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善于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等方式来获取知识。但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规律,如乘法分配律,他们的理解和掌握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直观的演示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本质。
2.学法
观察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算式等,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比较法:通过对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和计算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优势,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
归纳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对乘法分配律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其本质特征和用字母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感受数学规律的简洁美和普遍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四来自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及用字母表示的方法。
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理解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区别和联系。
3.学习特点
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和交流。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但在自主探究和总结归纳方面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入、应用不灵活等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纠正。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三则】[名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三则】《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的:1 .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教学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1、口算A B(2+8)×5 2×5+8×5(2+10)×3 2×3+10×3(9+11)×6 9×6+11×6(12+18)×5 12×5+12×5(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
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
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 64×2+26×2(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65×5+45×5=(65+45)×5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乘法分配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此外,课后我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批改,发现他们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简化计算。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技能,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在总结回顾环节,有学生提出了关于乘法分配律的疑问,这表明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学生敢于提问、勇于探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观察并验证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概念。乘法分配律是指:a×(b+c)=a×b+a×c。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计算时简化过程,提高计算速度。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计算7×(5+3)时,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将其转化为7×5+7×3,这样计算起来更简便。
举例:在小组活动中,设计需要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题目,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乘法分配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一个数与括号内的两个数相乘的情况?”(如购物时计算总价)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乘法分配律的奥秘。
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
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分组汇报、交流。
乘法分配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乘法分配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案时,我力求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方面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讲解乘法分配律。
具体章节为第五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2节《乘法分配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掌握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和理解。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够熟练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妈妈去超市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每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每个香蕉的价格是1元。
请问,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答案:3个苹果的价格是3×2=6元,2个香蕉的价格是2×1=2元,妈妈一共花了6+2=8元。
2. 例题讲解:接着,我通过一个例题来讲解乘法分配律。
例题如下:计算:(1)25×(8+4)(2)36×(5020)(1)25×(8+4)=25×8+25×4=200+100=300(2)36×(5020)=36×5036×20=1800720=10803. 随堂练习:然后,我给出几个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计算,以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练习题如下:(1)45×(7+3)(2)28×(126)(3)56×(7030)4. 教学难点与重点讲解:在此环节,我针对教学难点与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并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熟练掌握。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探索与发现(三)。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探索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二)能力目标1、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
2、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1、猜测法;2、验证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课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2745= 8(725)= 3425=二、学习新课1、师:学校在假期位每个班级的墙上都铺了瓷砖,咱们现在估计咱班东墙和北墙一共铺了多少块瓷砖,好吗?2、学生汇报:有的说100块,有的说90块。
3、详细汇报生1:我将瓷砖分成两部分,两部分的和就是瓷砖的总块数。
列式是69+49=90(块)生2 :我也发现有90块,因为有10行瓷砖,每行9块。
生3:那么是不是说明69+49=(6+4)9大家说的对不对呢?再举一些例子验证一下吧。
4、请大家观察这些例子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生1:从左到右是相同因数乘不同因数的和。
生2:从右到左是相同因数分别乘不同的因数,再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5、师:我们把乘法这样的规律叫乘法的分配律。
如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乘法结合律吗?6、(A+B)C=AC+BC叫乘法的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1、填一填35(2+5)=352+35()(43+25)2=()()+()()2、拓展练习运用学的规律,将计算过程变得简便些。
20xx50= 632547=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会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吗?五、布置作业第49页练一练第2、3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7课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易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易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严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课前我已经安排学生进行了前面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一些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靠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便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自觉感悟、理解、归纳乘法分配律,知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对一些算式进行简易运算。
2.过程方法目标:在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推理、验证等能力得到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胜利的喜悦,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探索、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简单应用。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题纸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
学习方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发现问题。
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具演示〗课件出示主题图及问题:贴了多少瓷砖?
师:可以怎样计算呢?把你的算式写在纸上。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汇报,实时板书
6×8+4×8=(6+4)×8
3×10+5×10=(3+5)×10
师:哪两道算式关系比较密切?是否可以用等号连接?为什么?〖设计意图〗从生活场景入手,利用格子理解分配律例外形式算式的转化。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1)活动一,小组讨论找特征。
师:仔细观察,这些等式都有哪些共同特征?
小组讨论,巡视指导。
交流汇报,解释发现。
〖设计意图〗寻找等式的表面特征,大凡规律。
(2)活动二。
独立写等式。
师:选3个数,写出具有以上特征的一组等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汇报,解释等式。
师:如何证明左右两边的算式相等呢?
〖设计意图〗通过写等式,体会等式中的规律,思考等式成立的原因。
(3)活动三。
用符号表示规律。
师:你能用字母,符号,或图画表示出这个等式吗?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
交流汇报,学生评价。
师小结:大家写的这些等式,所反映的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为了交流便当,我们通常用小写字母来表示它。
记作:(a+b)×c=a×c+b×c
〖设计意图〗体验从详尽算式表示到抽象符号表示的过程,揭示乘法分配律。
三.课堂练习,深刻理解。
认识了乘法分配律,我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1.(8+9)×4=8×4+□×4
4×18+13×18=(4+13)×□
(7+1)×3=□×3+□
抢答,并说出想法。
2.左右两边的算式,哪些能用等号连接,哪些不能,为什么?(64+36)×7
64×7+36×7
(38+22)×7 38×7+22
25×38+45×38 (25+45)×38
40×50+50×90 40×(50+90)
65×(20+1) 65×20+65
25×(17+3) 25×17+25×3
独立练习,指名回答,说明理由。
3.(机动题)阅览室有两个书架,分别摆放着故事书和科技书。
故事书每层20本,科技书每层15本,每个书架都有4层。
(1)故事书比科技书多多少本?
(2)还有一个书架摆放的是漫画书,同样4层,每层10本,3个书架一共有多少本书?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巩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理解,使例外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四.作业布置。
思考:乘法分配律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有没有联系?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体会乘法分配律在以往学习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8+4×8=(6+4)×8
3×10+5×10=(3+5)×10
……
(a+b)×c=a×c+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