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宁夏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加精)

合集下载

宁夏中卫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宁夏中卫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0年中卫市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做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贺年的文化本色刘金祥文化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化下来的。

就社会个体来说,文化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平、伦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就社会整体而言,文化礼仪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集中反映。

鉴于文化礼仪具有重要功能和特殊作用,我国历朝历代均把开展文化礼仪教育作为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每逢新春佳节到来之时所进行的贺年活动即为典型例证。

作为一种官方文化礼仪形式,贺年肇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秦代和两汉时期,兴旺于南北朝和隋唐阶段,至宋代由于受程朱理学的浸润与影响,逐渐在民间市井中传播扩展,到了明清两朝无论寻常百姓还是三教九流皆行贺年之礼,进入清末民初,贺年日益畸变,走向庸俗化和流俗化,尽管彼时贺贴形式繁杂多样,但贺词内容单调乏味,大都是些升官发财之类的俗语,于不觉间将市侩气味和交运心理传递到人际关系中,久之沉积为痼疾与陋习。

时至今日,即便不是这年过节,。

人们也经常以现代通信方式,频转发一些“做大官发大财行大运”之类的口彩。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卷(附参考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卷(附参考答案)

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 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关系之
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西人所说的
“关联思维 ”、 “关联宇宙
论”、“有机宇宙哲学 ”或“有机主义宇宙观 ”,今人所说的 “系统思维 ”,实际上就是 “整体思维 ”。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 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
年,中国登山队重回珠峰 ,在这里架起了举世闻名的 “中国梯 ”但,当时 ,队员们只能用最原始的
“人梯 ”方式战胜困难。冰雪太滑 ,登山队员屈银华便脱下鞋子 ,赤脚踩在队友身上向上攀登。 与电影 《攀登者》 中的曲松林一样 ,受伤的屈银华最后不得不截去了双脚十个脚趾。 电影《攀
立论的理论依据, 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 实践化。 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
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

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为作用的。并且,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因此 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 日月之行。 在临床治疗中, 中医反对单纯的 “头痛医头,
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得天而未始遗人, 《易》所谓不遗、 不流、
不过者也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 ·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 “民胞物与 ”思想,
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 将儒家的天人观、 物我观、 知行观提升至新的
境界和层次。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 亦以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等思想观念为
脚痛医脚 ”,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辩证论治,亦即《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 “治病

2020届宁夏银川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加精)

2020届宁夏银川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加精)

宁夏银川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中国诗歌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要求诗歌产生一定的现实功用,介入、改变外部现实,一直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光辉而灿烂的中国诗歌文化,使诗歌不断走入人民大众的内心之中和生活之中。

近年来,诗歌中的现实书写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打工诗歌、乡土诗歌、城市诗歌也是各有其问题。

“打工诗歌”写作现象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和写作群体呈现到了社会大众面前,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打工诗歌的写作贴近生活、“接地气”、有真情,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但是,如果深入地、大量地阅读作品,便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

“打工诗歌”作品数量很多,但却大同小异,“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艺术上存在粗糙、直白、重复等问题,文学性不强。

从深层次来讲,诗首先是诗,应该用诗的方式说话,评价其成就的最终尺度只能是艺术水准和品质。

在打工诗歌的写作中,有一部分是跟风的、人云亦云的写作,所书写的现实是想象的、观念的、概念化的,而与真实、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并不搭界。

乡土诗歌的写作资源是广袤的乡村。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这对于写作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但就现实之中的乡土诗歌创作而言,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乡土诗歌写作的群体很大,但写得好的、有特色的还不多。

很多诗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一味把乡土、乡村写成桃花源、乌托邦。

个别这样的写作并无不可,但是如果风靡一时、大行其道,无疑是有问题的。

因为这样的写作,前人早已写过无数遍了,并无新意,而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早已发生变化,再用那种封闭、单向度的抒情方式来呈现乡村,无异于刻舟求剑甚至是掩耳盗铃。

城市诗歌的相关话题近年被广泛谈论。

关于城市生活、现代生活的诗歌很多,有两种主导性倾向,其一是热情的、浪漫的倾向,体现出“现代性”特征。

2020届宁夏银川二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1)

2020届宁夏银川二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1)

宁夏银川二中202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是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

端午节就是例子。

为避萌动的邪气,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

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的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

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

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的。

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賴文学书写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

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里值得珍存的部分。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2020届宁夏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已审阅)

2020届宁夏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已审阅)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宁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考生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写出草稿纸上、超出答题区域或非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

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

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2020届宁夏银川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已审阅)

2020届宁夏银川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已审阅)

宁夏银川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中国诗歌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要求诗歌产生一定的现实功用,介入、改变外部现实,一直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光辉而灿烂的中国诗歌文化,使诗歌不断走入人民大众的内心之中和生活之中。

近年来,诗歌中的现实书写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打工诗歌、乡土诗歌、城市诗歌也是各有其问题。

“打工诗歌”写作现象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和写作群体呈现到了社会大众面前,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打工诗歌的写作贴近生活、“接地气”、有真情,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但是,如果深入地、大量地阅读作品,便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

“打工诗歌”作品数量很多,但却大同小异,“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艺术上存在粗糙、直白、重复等问题,文学性不强。

从深层次来讲,诗首先是诗,应该用诗的方式说话,评价其成就的最终尺度只能是艺术水准和品质。

在打工诗歌的写作中,有一部分是跟风的、人云亦云的写作,所书写的现实是想象的、观念的、概念化的,而与真实、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并不搭界。

乡土诗歌的写作资源是广袤的乡村。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这对于写作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但就现实之中的乡土诗歌创作而言,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乡土诗歌写作的群体很大,但写得好的、有特色的还不多。

很多诗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一味把乡土、乡村写成桃花源、乌托邦。

个别这样的写作并无不可,但是如果风靡一时、大行其道,无疑是有问题的。

因为这样的写作,前人早已写过无数遍了,并无新意,而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早已发生变化,再用那种封闭、单向度的抒情方式来呈现乡村,无异于刻舟求剑甚至是掩耳盗铃。

城市诗歌的相关话题近年被广泛谈论。

关于城市生活、现代生活的诗歌很多,有两种主导性倾向,其一是热情的、浪漫的倾向,体现出“现代性”特征。

2020届宁夏银川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20届宁夏银川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宁夏银川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中国诗歌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要求诗歌产生一定的现实功用,介入、改变外部现实,一直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光辉而灿烂的中国诗歌文化,使诗歌不断走入人民大众的内心之中和生活之中。

近年来,诗歌中的现实书写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打工诗歌、乡土诗歌、城市诗歌也是各有其问题。

“打工诗歌”写作现象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和写作群体呈现到了社会大众面前,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打工诗歌的写作贴近生活、“接地气”、有真情,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但是,如果深入地、大量地阅读作品,便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

“打工诗歌”作品数量很多,但却大同小异,“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艺术上存在粗糙、直白、重复等问题,文学性不强。

从深层次来讲,诗首先是诗,应该用诗的方式说话,评价其成就的最终尺度只能是艺术水准和品质。

在打工诗歌的写作中,有一部分是跟风的、人云亦云的写作,所书写的现实是想象的、观念的、概念化的,而与真实、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并不搭界。

乡土诗歌的写作资源是广袤的乡村。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这对于写作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但就现实之中的乡土诗歌创作而言,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乡土诗歌写作的群体很大,但写得好的、有特色的还不多。

很多诗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一味把乡土、乡村写成桃花源、乌托邦。

个别这样的写作并无不可,但是如果风靡一时、大行其道,无疑是有问题的。

因为这样的写作,前人早已写过无数遍了,并无新意,而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早已发生变化,再用那种封闭、单向度的抒情方式来呈现乡村,无异于刻舟求剑甚至是掩耳盗铃。

城市诗歌的相关话题近年被广泛谈论。

关于城市生活、现代生活的诗歌很多,有两种主导性倾向,其一是热情的、浪漫的倾向,体现出“现代性”特征。

2020年宁夏银川二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有答案解析)

2020年宁夏银川二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有答案解析)

2020年宁夏银川二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景物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抒写与琵琶女素昧平生却同病相怜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 ,______ ”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的心志。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元]马致远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天暮雪[元]陈孚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两首诗都“诗中有画”,“一蓑”二字增添了画面的纵深之感,寄托了诗人落寞悲凉的情感。

B.马诗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点染了幽深的色彩,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C.陈诗“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二字含有大雪弥漫遮蔽江路的意味。

D.陈诗尾联活现出一个顺适环境的渔翁形象,这与柳宗元《江雪》中“蓑笠翁”的形象不同。

两首诗描摹暮雪都很传神,有同工之妙,亦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

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

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宁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考生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写出草稿纸上、超出答题区域或非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

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

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

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

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

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

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

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

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

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

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周有光先生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常州,早年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做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

在他主导下,中国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

百岁过后,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

错位的人生十岁时,周有光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

1918年,入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立第五中学)预科,一年后升入中学,与后来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

1923年,周有光中学毕业,尽管成绩优异,但其时已家道中落,本只能选择免交学费的师范学校,但无意中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得亲友资助,为周有光凑齐了200元学费,遂入学。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

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

因仰慕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周有光离开原本就读的东京大学,转考入京都大学。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向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周有光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却研究了大半生“现代”的知识。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走过那样一个充满动荡与不安的世纪的人生路,得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提起那些往事,老人总是感慨连连。

在50岁的时候,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

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曾称,“这真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

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

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

“这个‘安’不是安静的意思,是要认认真真工作。

改行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

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1958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汉语拼音方案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在不断完善,目前依然有机构和学者在对方案进行探索和研究。

新潮不落伍周有光的的朋友很多,年龄大的有八九十岁,小的只有七八岁,青年人也爱找他聊天,因为他是个“新潮老头”。

物质上的“新潮”表现在喝“星巴克”咖啡,看《特洛伊》大片,时尚不落当代青年;而思想上,周有光也很先进。

凡是新鲜的事物,他都接受的很快,而且跨界发展,“别人说我是‘新潮老头’,因为我主张的观点,在人家看来太新潮。

我比较早地提倡在电脑上写文章,不要爬格子,如今我在电脑上写了十几个年头了。

”1988年4月,周有光83岁时,他有了一台中英文文字处理机。

从此,周有光便用它写文章、写信。

高龄“换笔”之后,他开始关注汉字在计算机中的输入和输出问题。

在他看来,汉语拼音输入法,不用编码,就可以输入汉字,值得大力推广。

心宽室自大有一次,他去医院做检查,要填一个表,他在年龄一栏写上97岁,可是医生说什么也不相信,于是给他改成了79岁。

医生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健康,他告诉医生,最重要的就是放宽度量。

他讲过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他有很多年的失眠症史,“文革”时期被下放到农村,那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却将他的失眠症治好了。

所以,他相信那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他总是提醒自己放宽肚量。

“文革”中,他屡遭批斗,饱受迫害,几次濒临绝境。

但他内心充满生命的活力。

1956年到北京工作时,他被安排在一间小房子里居住,为此他写了一篇《新陋室铭》:“房间阴暗,更显的窗子明亮。

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

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的音乐,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的文章,使尽吃奶气力,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

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

”房子虽小,但他却过得开开心心,因为他一直以“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自勉。

相关连接:五十岁前的周有光是金融专家和经济学教授;五十岁到八十岁他是优秀的语言文学家,主持拟定的《汉语拼音方案》家喻户晓;八十五岁之后又是出色的作家和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那种活到老学到老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韧精神,百岁之上还有新作源源出版。

他仍在思考,仍在著书立说,仍在清清醒醒地观察着这个风云变幻的多彩世界。

他的目光盯着书本,也盯着现实;他的目光在中国,也在中国之外。

所以,他有学问,也有思想,他的思想未必有体系,但肯定充满智慧。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关先生与世长辞,但他的学人精神永存,万古不朽。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对语言学和文字学是外行的周有光,最终阴差阳错地成了这一行的大专家。

B.周有光的《汉字改革概论》1961年出版,标志着我国汉语拼音方案工作完成。

C.周有光有学问,也有思想,他的思想未必自成体系,但充满智慧。

D.因为周有光一直以“心宽室自大,不室小心乃宽”自勉。

所以1956年到北京工作时被安排在一间小房子住,他却过得开开心心。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周有光十岁时,进入新式学堂读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