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史观比较全面

合集下载

2024届全国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2024届全国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2.重要概念——蕃坊 “蕃坊”是古代外国商民在华的聚集区和居留地,主要为照顾侨民的生活 风俗习惯和商业上的便利而设,主要分布在沿海重要外贸口岸,如广州、 泉州等地。蕃坊的发展,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以后渐趋衰落,近代 则被租界取代。唐代是蕃坊的创始时期,总体上,唐政府对蕃坊拥有完整 的主权,在具体事务方面,侨民在自己的首领蕃长领导下,在蕃坊内有一 定的自治权。 想一想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蕃坊就是近代中国的租界。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 古代蕃坊与近代租界的性质截然不同。近代租界的存在严重侵犯了 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区。
1.历史解释——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哲学化:传统的道德信条式的理论经由宋代理学家的改造,发展成 哲学理论体系。 (2)儒学佛道化:主要表现在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借鉴佛、道 的传教谱系,创立“道统”;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 (3)儒学世俗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 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 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1.历史概念——榷场 指中国辽、宋、西夏、金各政权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 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 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定边境的作用。 想一想 榷场贸易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 推动边境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安定了边疆秩序,促进了民族 交融。
5.重要概念——八思巴字 八思巴结合蒙、藏、汉等多种文字创制出一套方形竖写的拼音字母,即后 来所称的八思巴字,这是元代时官用文字,皇帝下达的诏书等官方用书都 采用了这种文字,使文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 想一想 简述元朝推行八思巴文字的历史意义。 提示 加强了思想控制,统一了文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范文3篇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范文3篇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范文3篇高三历史复习计划范文一为赢得明年高考,历史学科取得好的成绩,经历史学科老师共同讨论,特制订20XX年高三备考计划如下:一、学情分析本届我校高三文科9个班,600多人,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

所以复习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现实,低起点,严要求,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高考意识和考试能力。

二、高三历史复习目标基本目标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等;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比较、评价历史现象等多种学科能力;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辩证地看待问题等历史学科基本素养。

能力目标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强调解读题中信息;2、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强调链接课本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强调阐释历史的能力;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强调解决新情景问题的能力。

三、历史复习总体规划第一轮复习主要是系统复习,本轮复习从20XX年7月初到20XX年2月底结束,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

第二轮复习主要是专题复习,本轮复习从20XX年3月初到20XX年5月初结束,主要目的是提高能力。

第三轮复习主要是查漏补缺重点训练,本轮复习到20XX年5月中旬结束,主要目的是进行重点训练。

第四轮复习主要是综合演练、信息讲析,本轮复习到20XX年6月初结束,主要目的是拔高能力。

四、备课组对历史复习的建议第一轮复习本轮系统复习至关重要,可以说直接关系高考的成败,因此必须长时间大力度进行。

基本思路:从纵向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吃透教材,建立一个符合教材及课标要求的知识系统。

同时,尽量利用历史细节进行课堂教学,做到用“小细节”注解“大历史”。

另外,尽可能的学会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探究历史问题。

扎实有效的夯实基础。

具体做法:依据六步一循环(提前预习、课堂讲述、跟踪训练、针对讲解、单元小结、阶段评估)模式进行课时复习,提高课堂效益;优化训练过程及讲评模式,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加强规范化训练,做好考试技能的引导,保证不因规范化问题而无谓失分。

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梳理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梳理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经过 转折 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结束 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以北方获胜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胜利 奴隶制残暴野蛮,北方处于正义的一方;北方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军队英勇作战;北方的经济、军 原因 事实力远远大于南方;林肯的正确领导,尤其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措施得当 性质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易错易混警示 (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挽救封 建统治的危机,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2)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仍然是沙皇专制政体,但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 社会。
中考历史精讲本
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 返回目录
考点 13 美国内战
1.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中考历史精讲本
单元线索综合
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 返回目录
能力提升
单元线索
两条主线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资 产阶级统治加强
三场改革或革命 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 、日本明治维新
玻利瓦尔、章西女王、亚历 五个重要人物 山大二世、林肯、明治天皇
阶段特征
19世纪,随着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扩张与 殖民地人 殖民活动,拉丁美洲和印度相继爆发了 民的反抗 波澜壮阔的反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他和玻利瓦
圣马丁
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中考历史精讲本
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 返回目录
性质 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结果 西属拉丁美洲地区基本实现独立,葡萄牙统治者被迫宣布巴西独立

六大史观

六大史观
现代文明的发展的基本线索:在1500年前,世界传统的四大文明以及介乎其间、散布于亚、非、美等大洲的一些边缘文明,基本上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状态,而且呈现着某种平等对峙的格局,然而从积极奉行重商主义的欧洲发现了美洲并打通了全世界的商道之后,这一平等格局就开始突破,欧洲文明逐渐获得压倒其它诸文明的优势。
欧洲文明在成功地吸收了它种文明的诸般优秀成果集中了全人类智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种种努力,初步创立了以科学化、工业化、民主化为基本原则的现代文明,并以此为准绳重组建立了西方社会,然后借助于由这种合理化变革创造的极大的政治经济优势,最终完成了“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进程。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
平等的态度:即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要进行平等和耐心的对话,承认和维护文明的多元化、多样性。在弘扬本国本民族文明优秀传统的同时,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

2020届高三历史备考经验交流发言稿

2020届高三历史备考经验交流发言稿

2020届高三历史备考经验交流发言稿一、总结2019届高考备考经验1、扎实做好第一轮的复习备考工作。

第一轮复习备考就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那么第一轮复习如何打基础?就是突出主干知识,扎扎实实掌握每一个知识点!从授课到训练,既要达到面面俱到,又要精讲精练,这就是一轮复习的关键之所在!2、在整个复习备考过程中,务必紧紧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主题,把五个核心素养牢牢把握。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其中突出时空观念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因为其他核心素养理论性比较强!学生比较难于掌握。

所以,在高考备考中,如何突破对学生时空史观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老师都是要求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记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同时我们的做法策略上就是要做调整,比如,在寒假之时,我们要让学生去总结历史阶段特征、画历史时间轴、研究历史大事年表,通过这些方法,熟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阶段特征,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特征、影响、意义等着要的知识,才能很好的做好高考题!3、培养学生精准审题的备考工作!学生如何做题,其实很关键就是如何审题,审题不清,就不能准确解题!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

审题必须查找关键词,关键句子。

对材料的准确理解,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四要素去理解。

每段话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非常关键的。

其实准确审题,与学生的史学知识有很大关系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而这个课外书主要是关于历史科的,比如史学名著、史学研究、考古成就、经典历史事件等,比如钱穆先生的作品《国史纲要》,刘宗绪先生的作品《历史学科专题讲座》,顾颉刚先生的作品,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作品,还有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作品《全球通史》等,只有了解他们的作品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解高考题!4、培养学生组织答案的有效方法。

优秀历史老师整理的中考历史备考指南

优秀历史老师整理的中考历史备考指南

A.配合了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C.打击了国民政府投降政策
B.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封锁 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题干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材料,通过材料可知,1942年1月起,半年间广东党 组织在中共中央领 导下从香港秘密营救爱国民主人士等800多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 ,党组织的营救对象是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等,他们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他们的营救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措施,体现了团结抗战精神,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 、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考查了史料实证素养。
【答案】D
8、中考历史真题五
类型(二) 表格类材料型
例如下表。这表明,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
)
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
工业总产值
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9.5亿元,1965年为66.8亿元,增长133.2%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1963年同1958年相比,发电量增长2.5倍,钢产量增长3.5倍,棉纱产 量增长2倍,化肥产量增长20多倍
A.工业取得较大成就
B.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彻底摆脱贫困落后
D.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解析】本题是广东中考试题中唯一使用表格呈现材料的选择题,考查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
族自治地方的工业发展情况。表格的标题为“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非常明确地指出
了表格内容是与“工业”相关的,故可以排除BD;再通过表格的两个项目“工业总产值”和
的地方,产生较直观的印象,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与史料实证、历史
解释和时空观念的素养。
10、中考历史真题七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普洱学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普洱学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3、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

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

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

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由司马迁首创,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5、唐八史: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

唐建立后,提倡设馆官修史书,令宰相监修。

唐代先后修撰的正史有八部,习称“唐八史”,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李延寿私人编修但获得政府批准而列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

6、“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多元史观是指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避免单一视角,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多元的历史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多元史观的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多元史观的概念多元史观的概念源于西方历史学界,并逐渐受到世界各地历史教学界的认可和应用。

它主张通过比较历史现象,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多元史观中,历史不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被多个元素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多元史观强调历史的相对性和包容性,认为历史不能被单一的标准和观念所规范,而应该以多种视角和层面来理解和看待历史事件。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多元史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国内史为主,忽视了世界各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通过多元史观,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形成一个更加丰富和全面的历史认知。

多元史观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学会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历史问题,增强历史认知和分析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批判能力。

多元史观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环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入和运用多元史观。

可以选择世界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者人物来展开教学。

在教学《法国大革命》时,可以穿插介绍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比如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十月革命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历史联系和影响。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多种史料和文献来了解历史。

高中历史备考中需培养四大能力

高中历史备考中需培养四大能力

高中历史备考中需培养四大能力一、培养学生系统化知识的能力从近年来看,高考大有回归课本之势,更为强调基础,特别是对于课本主干知识的考察。

因而,高考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吃透课本、理解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

而实际情况是,相当大部分学生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还没有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以至在答题时想到哪里答到哪里,零散的史实答了不少,但有效的史实不多。

那么,如何吃透课本、理清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

其二、重视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讲解,让学生形成横向的总体认识。

其三、作好归纳与总结,精设专题,构造学生的纵向思维。

二、培养学生形成“大历史”能力由于受习惯性认识和教材本身的编排体例的影响,我们学习中容易造成“世界史”和“中国史”的割裂。

突出表现为学生在碰到立足于中国史的题目时不能把其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分析,在碰到立足于世界史的试题时也不能联系到中国史。

其实,我们知道,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只是世界的一个部分。

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与世界历史的变幻发展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

就此意义来讲,我们现在所学的历史只有一部,那就是“世界史”。

比如1995年全国高考中指南针在东西方的用途比较及其意义题就属此类题。

因而,要提高高考成绩,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引导学生将“中国史”和“世界史”作联系、比较,促使学生形成“大历史”观念,力求学生做到不光有“古今”的纵向思维,而且要具备“中外”的横向联系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我们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课本背得很熟,可考试就是考不好,或是拿不了高分,其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还是习惯的“死背就能学好历史”的思想在作怪,使学生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根据不同的题目,灵活地迁移、组合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迁移能力是指将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在学习其它类似的新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的能力。

最新历史的复习计划

最新历史的复习计划

历史的复习计划为进一步搞好高三历史复习工作,充分利用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高三历史组全体教师根据高三文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学期历次月考、统考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往届高三备考经验,特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解题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扎实抓好专题教学,加强学法指导,坚持高效训练,力争我校在20xx年高考中历史学科取得理想成绩,为我校文综整体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题复习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深化和提高,通过合理设置专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相联系,总体上构建立体知识体系,依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学生在一轮复习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知识记忆、回答问题的基本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存在问题。

我校高三文科共有6个教学班,文科学生基础较差。

在上学期历次月考、统考中文科班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如: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迁移能力差,审题不清,缺乏解题方法,书写不够规范等。

当然也反映了教师自身教学的问题,如: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普遍性不够,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够,尤其是落实不到位。

要想在20xx年的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我们任重而道远,学生基础需进一步加强,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三、专题复习基本思路1.继续研究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第一,形式小而灵活,视野宽阔;第二,注重对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考查,以史料创设新情境考查三维目标;第三,呈现出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点”为核心内容的价值取向;第四,联系实际,不回避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2.提防专题复习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专题划分不科学,大而空;二是流于重复教学,只简单整合或概括,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三是过多注重教师讲解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与练脱节;四是搞“题海战术”,“就事论事,就题论题”;五是不能正确处理专题资料与课本的关系,“抓了专题丢了课本”。

历史课堂三要素史实、史料、史观

历史课堂三要素史实、史料、史观

历史课堂三要素:史实、史料、史观史实:即历史事实,历史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史料:即历史材料,史料是支撑历史论点的最有价值,同时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东西。

史观:即历史观点,历史教学和研究都应该是在某种世界观、价值观等史观的指引下进行的。

教学设计:必修3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和种类,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

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②概括汉字书法、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音乐、舞蹈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初步理解书、画、舞、乐的功能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了解古代艺术形式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体会古代艺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

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②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以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丰富人生观,价值观。

②通过对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或欣赏艺术精品,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修养。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导入:[课件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教师提问:北京奥运会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设计图案?学生讨论。

教师指出:这是奥运会徽史上第一次汉字字形的引入。

2020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1——唯物史观(学生版)

2020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1——唯物史观(学生版)

2020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一唯物史观(学生版)概念释疑: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课标要求:(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2)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课标解读: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阐述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真题精练1.(2019全国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2019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

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核心素养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即基于史料实证的,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中对史料进行解释,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在历史认识中体验家国情怀。

二、构成要素1.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示意如下: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2.概念阐释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1)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2)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3)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例题1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

文化 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 炎黄子孙)
认知 三代时期形成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 1.周公的思想文化及历史地位
2.商周文明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
1. (2022·全国乙卷高考)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C)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3)西周 ①西周的统治: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周。公元前841年,“国人 暴动”“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②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 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 盾和冲突。 ③法治:《九刑》。
3.商业与交通: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食官”的格局被 突破。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4.经济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三、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奠基 1.思想: (1)孔子: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 西周礼乐制度并有所改良;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 (2)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主张顺其自 然,无为而治。 (3)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 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 水,影响深远。
第一部分
两大板块 纵横贯通 优势互补 珠联璧合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一 通史横向整合——让认知更全面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一步 通史体系•重组—— 学“通”历史

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哪些

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哪些

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哪些从小到大我们一定看过许多如“拿破仑”、“珍珠港事件”等关于世界历史题材的书籍和影视作品,然而,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历史的本貌吗?真正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学习方法,欢迎参考借鉴。

学习历史的攻略历史学习的难点及对策1.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学好历史的技巧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

其实,历史本身是很有意思的学科,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要学会使用课本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着重掌握重点内容,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3.要学会“阅读”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

同学们在上课时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4.关注历史年代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

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

5.整理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高三历史学科复习计划总结

高三历史学科复习计划总结

高三历史学科复习计划总结高三历史学科复习计划总结篇1一、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本届高三历史复习以新课程标准与20xx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为依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狠抓基础知识,注意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现象、探究历史规律和正确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争取在20xx 年高考当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二、复习目标1.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20xx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狠抓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复习效率,实实在在地推进素质教育。

3.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本届共八个班376人选修历史,其中2班、4班中有陆建江、张杰、吴晓琴、陈红等几名学生基础好一点,其余基础都较差。

从整体看,由于生源的因素,历史分析问题能力整体较差,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只能分层教学,重点辅导。

力争完成学校和上级领导给我们分配的指标。

四、具体措施1. 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20xx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积极关注广东、海南地的课改方案,积极探索实践新课程改革。

2. 认真备课、上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努力提高45分钟效率,认真批改作业练习,做到“有做必批”。

3. 备课组分工合作,进行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备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集思广益,以不断完善。

4. 加强个别辅导与答题,针对性的辅导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一些有基础学习认真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差,但学习态度好的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消化,多鼓励他们,使其保持学习的热情;对于基础差,而且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同学,进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听好每节课,掌握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5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老师必备)

历史学科《5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老师必备)

历史学科《5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老师必备)核心理论: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基本原理:①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②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⑥阶级分析方法;⑦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应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

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1)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

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

(2)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篇一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

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四、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 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 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 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 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 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4
牛刀小试
1.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2.1748年《论法的精神》出版 3.1689年《权利法案》获通过 4.1770年英国破产农民桑德斯来到伦敦当工人 5.1787年美《联邦宪法》通过 6.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7.1601年《哈姆雷特》问世 8.1787年华盛顿被推选为制宪会议主席 9.1793年惠特尼发明轧棉机 10.1830年肯布尔开始首次火车旅程 1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12.1517年马丁· 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牛刀小试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生 活
3.1689年《权利法案》获通过 8.1787年华盛顿被推选为制宪会议主席 5.1787年美《联邦宪法》通过 1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1.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6.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9.1793年惠特尼发明轧棉机 7.1601年《哈姆雷特》问世 12.1517年马丁· 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2.1748年《论法的精神》出版
关键词:社会、生活、环境等
32
社会史观
材料……它认为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 的历史”。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 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 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备考指南
a.民生问题: 中国各时期民生问题、苏俄及苏联时期人民生活、经济大危机与 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 b.生活变迁: 衣食住行、风俗习惯 c.思想观点: 诸子百家、儒家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与发展 d.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世界文化 e.教育发展:近现代教育 f.全球性社会问题:
思想领域的世俗化、理性化、科学化;
(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教育文化普及化 )
政治民主化
社会生活的城市化、现代化。
关键词:民主化
法制化 工业化 市场化 科学化、理性化
现代化史观
3.正确认识(重要)
现代化不是完全西化。既保持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现代化不等同于社会进步,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
精神文明; 现代化,全球化
农耕 文明
新石器时代 青 铜器时代 铁器 时代 手工工场时代 蒸 汽时代 电气时 代 信息时代
文明史观
备考指南
a.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古代) b.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文明(近现代) c.中西文明碰撞、融合下的中国近代化 d.从文明的差异、文明的冲突、文明的融合、文明的发展分 析中西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 e.政治文明要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经济文明应突出生 产力的推动作用;精神文明要注意思想文化现象间的继承与 发展的关系及与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生产力,革命,阶级斗争
侵略,反抗等
8
文明史观认为, 一部人类社会 发展史,从本 纵向 工业 质上说就是人 文明 类文明演进的 二 物质生产文明史 历史。(线索) 物质 物质交流文明史 物 文明史观承认 、 质生活文明史 文明 历史发展的多 文 政治观念文明史 政治 样性和统一性 横向 政治 制度文明史 政治组 、尊重各文明 明 织文明史 政治行为文 文明 单位的价值取 明史 史 向并不断交流 精神 科技文明史、 观 融合,它是一 学术思想文明史 文明 种更为宏观的 文学意识文明史 人类文明发展及人类自身文明化 历史观,基本 和宗教文明史 涵盖了现代化 关键词:传承、交流、融合 史观和全球化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史观。
二、主要史观解读
(三、)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待。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 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 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 新航路的开辟。也被称之为全球史观。
关键词:分散到整体;世界市场; 全球化、区域化等
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从文明史观—— 制度创新,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计划经济的
成功经验,开创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从生态史观—— 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如田纳西河谷工程、整体规划
水土保持、粮食生产、水库、发电、交通等。维护 了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
民主化 法制化
工业化 市场化 全球化 世俗化 理性化 科学化 城市化 现代化
4.1770年英国破产农民桑德斯来到伦敦当工人 10.1830年肯布尔开始首次火车旅程
现代化史观
2.主要内容
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
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核心: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 经济工业化
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事件”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
用多种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从革命史观—— “新政”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
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进 从现代化史观— 行体制性自我调整,避免了法西斯独裁专政的出现, 维护了民主政治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 从整体史观—— 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 从社会史观—— 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 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以工代赈,关注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制。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革命史观 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其理论基础源于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基本理论:(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 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 利益和阶级立场; 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 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概念: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 4、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总趋势是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 • 5、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态度和基本方法:立足本土文化,结合本国国 情;必须弘扬笨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前代优秀文明成果;吸收外来先 进文明,结合国情进行文明创新。
材料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 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 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 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 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能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 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主要史观解读
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为基本原理, 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阶级斗 争史观,新课程下的高考中已经开始淡化这种传统的史观。
革命史观亦称“阶级斗争史观” 或 “反帝反封建 史观”
例举:在新课程必修一教材中,反映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 求民主的主题中,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先后领导了 革命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 渗透了革命史观。革命史观推动社会的演进,中国近代史可以 看作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 比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其蕴 含的革命史观其实也是渗透了文明史的演进。
2.世界整体发展基本线索
开始: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 完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深入: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
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世界:一部历史》示意图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3.正确认识
(1)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 (2)注重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3)树立全球意识
新航路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全球史观
新航路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
文明史观
新航路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之路
现代史观
新航路是物种流动和人口迁移之路
社会史观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一样的历史, 不一样的解读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3
一、认识多元史观
什么是历史史观? 1、史观概念: • 史观是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即以什么立 场、何种意识、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 • 同一史实,史观不同,得出的理解或判断 会差异,甚至对立。
……
⑵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人物”
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革命史观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丁说: “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社会史观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C、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 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 文明演进的历史。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E、“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 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
多面、多视角、多元化史观
革 命 社 史 会 观文 史 全 明 观 球 史 史 观 观
生 态 史近 观代 化 史 观
4.备考指南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初步形成、最终形成; ◇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等落后地区的冲击与这些国家的变化; ◇中国对外开放历程与和谐世界建设的主要举措等。
牛刀小试
二、主要史观解读
(四、)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4.备考指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