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武穆九要论-打印版
《九要论序(三)》
《九要论序(三)》展开全文惟得天下之至正,……何为“天下之至正”?大公乃天下至正!拜师三年后,有一天,师父很严肃的问我:“你愿意和我学拳吗?”我回答:“愿意!”但是说老实话,只不过出于一种冲动,也因为年轻气盛!现在想来,当时是对“武术”的一种痴迷,无他!也没看出师父的严肃!下面的话,一下子感到了事情的严肃性!师父一本正经的说:“练这门拳,有三重义务:一、保家卫国!二、……三、把这门拳艺传下去!”顿时,我蒙了!啊——原来还有如此精神、内容。
原来以为是什么养老什么的!现在想来,师父为何能得其一二,原来与“公心”有关!公心——是致天下民生之理,以天下之物养天下之民,乃是推求天下为公之大道。
老子曰:“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江海是百川流归之所,圣人养天下大公而为人心所向,故公则不争、和则有济,善下则能致天下之敬。
老子曰:“不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道家以被褐怀玉而养无欲之心,儒家以天下为公而养寡欲之德。
程氏云:“公则一,私则万殊。
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
”私则竭其智而失其公允,用智逞勇则公心蔽而私欲胜。
程氏云:“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在于自私而用智。
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
”私乃天下之贼,公乃天下之利;公心如水生万物,利欲如贼害众生。
阳明先生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公乃生养天下之大道,“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
故君子格物训义以正为根本,正则能公天下之心,公必致求其正心诚意。
阳明先生云:“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良善社会以德正为根本,以德善审道之正宜,而得条条大道通罗马之真理。
《易经·系辞下》云:“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天下为公是天之正理,公心同、公行异乃人间正道。
程氏云:“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仁为养天下之本,公乃养天下之行,仁则公行举,公则仁心具。
程氏云:“仁之道,要只消一个公字。
形意拳《九要论》阐幽录(一)功、道一体
形意拳《九要论》阐幽录(一)功、道一体《九要论》原名为《岳武穆形意拳九要论》,是一部被武人们奉为枕中秘宝的拳学经典。
此文曾被陈氏太极拳家们辑用而增删为《太极拳十大要论》,并作为对陈氏太极拳的训练指导理论。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该知道《九要论》的学术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是多么的高,即使是近代的任何一门实战武技的理论核心内容都难有脱离得了《九要论》中所论述的内容范围。
正如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说:“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
然而,《九要论》年代久远,文辞古奥,令人读之难明其真实意义,至此,向来是按原著抄读者多多,而将其义阐幽索隐,发其秘旨地用现代语言表述讲解者更是寥寥,还真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意味。
确实,我们爱好武学研究的人中,由于个人的素质修养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若仅以此而搪塞不为之,难道就无愧于心吗?鉴于此,敝人甘作引玉之砖。
将多年读“论”的真实体悟心得吐出(领悟解释),以供爱好者参阅。
以免犯错讹,乃将原文照录于上,以便读者对照欣赏,更待高明者以斧正之。
要论一原文:从来散之必有其统,分之必有其合也。
故天壤间四面八方。
纷纷者必有所属。
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
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可咸归于一本,事非必有然哉。
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
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
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而外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连而为一贯者也。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联,前后相续,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
当时沉静,寂然堪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
当时而动,如雷如塌。
出手而则如闪电。
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
动无不动,左右前后,并无抽扯游移之形,询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也。
交手要诀——《武穆遗书——九要论》精华篇
交手要诀——《武穆遗书——九要论》精华篇占右进左,占左进右。
发步时足根先著地,足尖以十趾抓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
捶要沉实而有骨力,去是撒手,著人成拳。
用拳要锩紧,用把把有气,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心为主宰,眼手足随之去,不贪不歉,不即不离,肘落肘离,手落手窝。
右足当先,膊尖向前,此是换步。
拳从心发,以身力摧手,手以心把,心以手把,进人进步,一步一捶,一支动,百支俱随。
发中有绝,一握浑身皆握,一伸浑身皆伸,伸要伸得进,握要握得根,如锩炮卷得紧,绷得有力。
不拘提打,按打,烘打,旋打,斩打,冲打,锛打,肘打,膊打胯掌打,头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以及前后左右上下百般打法,皆要一起相随。
出手先占正门,此之谓巧,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
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举手要活,不活则不快。
打手要跟,不跟则不济。
存心要毒,不毒则不准。
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
发作要鹰捉勇猛,外静胆大,机要熟运,切勿畏惧迟疑,心小胆大,面善心恶。
静似书生,动如雷发。
人之来势,亦当审察。
脚踢头撞,拳打膊作,窄身进步,仗身起发,斜行换步,拦打倒身,抬腿伸发,脚指东顾,须防西杀,上虚下必实者,诡计指不胜屈。
灵机自揣摩,手急打手慢,俗言不可轻,的确有识见。
起望落,落望起,起落覆相随,身手齐到是为真。
翦子股,望眉斩,加上反背,如虎搜山。
起手如闪电,打下如迅雷,雨行风,鹰捉燕,鹞钻林,狮搏兔。
起手时三心相对,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
远不发手打,双手护心旁,右来右迎,左来左迎,此为捷取。
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便脚踢,近了便加膝,远近宜知,拳打足踢,头至把势,审人能叫一思进,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
捷取人法,审顾地形,拳打上风,手要急,足要轻,把势走动如猫行。
心要正,目聚精,手足齐到定要赢。
若是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步也到,打人如把草,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胁在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间,身动时如崩墙倒,脚落时如树载根。
解析岳武穆王《九要论》(节选)
解析岳武穆王《九要论》(节选)解析《九要论》的必要性岳飞,人称武穆王,是南宋一代名将,并精通中华武术。
在他的教授下,岳家军的士兵各个练武术,在抵抗金兵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威振疆场,在当时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
岳武穆王文武双全,在战争频繁的年代做为一名军事指挥的高级将领,居然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武术纪录---《九要论》,实为中华文化之大幸。
这部纪录是启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武术纪录,它填补了古代武术纪录的空白。
在中华大地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南北朝时达摩老祖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传授“洗髓经”和“易筋经”,后来被中国武术家所借鉴,使中国武术得到完善,达到完美的境界。
中国武术成熟在唐代,经过传承昌盛在明代,毁子清代。
由于清朝政府拒绝武术,使武术只能在民间传承,由于财力,人力的缺乏,在清朝统治200多年,中国武术急速滑坡,造成武术家越来越少。
即使在中国武术发展、成熟、昌盛的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历经近千年居然就没留下一份纪录(当然《九要论》除外),全靠口传心授来传承,当时可见传承之顺利。
在武术传承不顺利的今天,我们才感觉到武术大家们的纪录是何等的重要,尤其是岳武穆王的纪录他生在武术的兴盛时期,代表着宋代武术的水平,对于我们现在的人继承中华古代武术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九要论》不愧是一部经典著作,它不论是文才、武技、结构逻辑都无可挑剔,显示出无比深厚的功力,确是文武双全之人所为,可信度极高。
遗憾的是它记录的只是结果,没有过程,没有具体操作方法,与《九要论》相适应的具体操作方法是老前辈们通过口传心授传下来的。
王芗斋先生一生不懈的追求中国古代武术的精髓,他从形意拳世匠郭云琛继承了武术精髓的具体操作方法,用他自已的话说就是“切志倡拳学,欲复古原始”。
用王老先生传导的训练方法来解读《九要论》,可以验证王老所传导的训练方法与《九要论》是相适应的,必将为我们继承中国古代武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岳武穆九要论-打印版
岳武穆九要论《九要论》是武术理论的经典之作,自公诸世以来备受习武君子和学者专家的关注。
《九要论》文笔流畅,理论透彻,而又简明易懂,不涉玄虚,某些方面又发前人之未发,精炼独到,不可多得。
然究其本源则不知始作于何人何时,亦不知来源于何门何派,形(心)意拳视之为己出而又不敢独专,太极拳珍之为秘本而又不敢掠美。
近百年来《九要论》相继面世的版本有数种,人们传抄研习之余,对其来历源出的探索也从未曾停止,然而虽兢兢努力却总不得要领铩羽而归。
据考《九要论》最早面世见于1919年形意拳家李剑秋著的《形意拳术》中,称名《岳武穆形意拳术要论》和《交手法》(简称李本),书中交代为民国四年(1915年)河南济源郑濂浦先生得自于其乡原作杰家。
其后相继问世的《九要论》有1928年凌善清《形意五行拳图说》版本(简称凌本),1934年董秀升《岳氏意拳五行精义》版本(简称董本),1935年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版本(简称陈沟本),以及1991年刘会峙《武当赵堡传统三合一太极拳》版本(简称赵堡本)。
其中陈沟本题名《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即《九要论》(有删节)外加一节《刚柔论》,赵堡本在1930年起被赵堡太极拳传人传抄(见吴文翰《<九要论>的来历》,《武魂》1996.9期),印入书中首见于刘会峙著书。
笔者于2006年夏曾去济源考察,(见《武魂》2006.10通讯《济源发现<九要论>》)有幸见到济源神拳传人酒小郎收藏的《九要论》(简称济本)。
神拳是流传在济源地区的一个古老拳种,约起源于清初,以勋掌村为中心流传,清代至民国,神拳相继出了多代功夫高手,在民间素有传说的有原太和(外号小迷糊)、原作杰、原可莲、酒一和、原传理等等。
济源是郑濂浦的故乡,是李本《九要论》的来源地,酒先生所藏为民国时期手抄本,是迄今为止最原始的《九要论》版本。
通过在济源的考察了解到,给郑濂浦抄拳谱的原作杰先生居住于小牛庄,与勋掌村毗邻,原作杰即是神拳大家原迷糊的后人,神拳正宗传人。
形意拳谱之《岳武穆九要论》释义一
形意拳谱之《岳武穆九要论》释义一据传说,岳飞逝前将拳谱传给岳震、岳霆,二人隐居于黄梅聂家湾,整理出《武穆遗书》,于800年后在黄梅县小池镇,岳飞第二十七代后裔岳进,于1987年将古抄本《武穆遗书》捐献给国家。
在电视剧《神雕侠侣》里面的武林秘籍《武穆遗书》就是来源于这本真实存在书。
岳武穆九要论总论:器,上而通乎道。
技,精而入乎神。
•《易经·系辞》中的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大意是:万物化生从无形到有形,天地形成前为道,形成后而化生的一切的都可以称为器。
人的身体作为精神寄居的“器”,可以通过修炼从而通乎道。
技是技艺,练武功练到精妙,即可进步到神奇奥妙,通透生命规律的程度。
•唯得天下之至正,秉天下之真精者,乃能穷神而入妙,察微而阐幽。
解释为:独有得天下极正确的,符合自然真理的传承教导,再加以专诚的练习,并通过练习上身,不断的深入根本探究其原理并练习到身体乃至精神,从而脱离万事万物的表象,直达本源。
才能达到神奇的地步,观察到精微极致的奥妙!•形意之用,器也,技也。
形意之体,道也,神也。
器,技,常人可习而至。
道,神,大圣独得而明。
解释为:形意拳之运用,乃是器(四肢百骸)和技(招数技艺)的发挥。
而形意拳的体,乃是承载心灵更高的道和精微玄妙的神。
器(身体)和技(技巧,技术),常人可以由练习而达到高妙的目的。
道和神,只有大明智的圣人,才能彻底明其究竟妙道。
•岳武穆精忠报国,至正至刚,其浩然之气,诚沛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故形意之精,非武穆不能道其详。
•虽全谱散佚,不可得而见。
而毫芒流落,只此九要论而已。
岳飞原有的完整拳谱,已经失散不全,不能得见,仅剩下如毫如芒零星点点,流落于世上的,只此九要论而已。
吾侪服膺形意,得以稍涉藩圉,独赖此耳,此论者九篇,理要而意精,词详而论辩。
学者有志,朝夕渐摹。
而一芥之细,可以参天。
滥觞之流,泛为江海。
九论虽约,未始不可通微,何莫造室升堂也。
这个大意就是:此九篇大论。
岳武穆王拳谱(九)
旦 织一 够 泪 瑶一 箍旱 羹 菪 徐 形 诮 绛 鍪 五学田 雾 弛藿 擎 籍
,
彳 著 乃
+
.
,
艰 要 香 手 要 歼 脚路 中 n 掳 狸诣 职肖 鉴
粤 裁穆 王 谱 拳
( 九 )
提供 /阿 庸
弛交 舍氧爹 鹋 竣荻
亡肘打
去占
子
日
钉 呻 邵 篮 昶逆 无胯
沙
购 堂 起 拈 侣虎 摆
子
莪 在瑟
泰起
占中
中 兴释 珧 门 拾他位就 砑 蔻 礁防 是
亭 肫 尾
簦一
拳脊
鹤
一 乏蔫 一 颈打 醚 芝 拳 举 蒡
起落 I\ 粤
稳
畿 佘 分 藤耵 廉
艰
职 爵侣
猛虎
精 矾 两浮 誉乏 鹃 百 歉阑 之 嗓 鹰 酉 蔓 芄 剪 丽 叟 母 之江 虎 有 摆 食史 猴酉餮 魏
.
譬
,鹰熊 岛源自艳 虎千 矾嘛法弓
羯 熬 赡 猴 焉 鱿 鹗
转 防崩 根
芦 ’ 逆 \ 精 册田
灵 稂 节 五般
上 弛砂 以歪 声 万寸妒履 擎
岳武穆九要论
无论习武学文,都应深钻慧悟,空明灵彻;若是仅呆板地照搬古人,不知用心体察、知一反三,到头来仍不免学一知一,不知变通,难得其神髓。
拳道技击,于分秒之间百千变相,平日操练,变则活,守则死,是以应深刻体会前人编创之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日久功深,才能拳出无心,拳打人不知。
拳道的修炼过程,愚以为正是由简而繁,由简而归于无迹,符合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由有作为而无为亦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其筑基功夫极简洁,练形练气练就松柔而已,始慢拉架子,求得劲连、意连、势不断,身法和舒放开;然后求贯穿,则应招法圆熟,求得劲力的收达发放,节节催力,久之,技击时会自然手来手挡,足来足就应,犹如常山之蛇,矫娆不测;而后趋进大融和之势,蓄气入骨,敛精入髓,外形已不求慢求快,而在于意到神会,体合自然,由万变而至少变,由少变而至单操走式,一式之中寓万式之机变,达到由博返约的境界,成为“遭到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亦玄”,拳出无意之中,放敌于哼哈之间,完成拳道的追求。
“学到有形归无迹,方知玄妙在天工”。
岳武穆九要论总论器,上而通乎道。
[注: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
形是人身整体形态,形而上者是精神意识思想性情,形而下者是筋骨皮肉四肢百骸。
吾人练习武术,如果把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练到最高程度,就可以与思想意识相结合,拳名形意,即此意也。
]技,精而入乎神。
[注:技是技术,神是玄妙。
言练武功到精功的程度,即可进步到变化奥妙的程度。
]唯得天下之至正,秉天下之真精者,乃能穷神而入妙,察微而阐幽。
[注:只有得到天下极正确的传授,再加以专诚的练习,先得其真正精巧,然后乃能进入神秘,而更进入玄妙,到此境界乃能探讨隐微,而发明新得。
]形意之用,器也,技也;形意之体,道也,神也。
[注:凡属一事一物,俱各有体有用。
体是有形的原动本质,用是无形的灵活运用。
而形意拳的体,乃是道(神识意志)和神(隐微中的玄妙),即是以神情智慧来支配招数技巧。
]器、技,常人可习而至;道、神,大圣独得而明。
岳武穆九要论
岳武穆九要论总论器,上而通乎道。
(注解: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日器。
形是人身整体形态,形而上者是精神意识思想性情,形而下者是筋骨皮肉四肢百骸,吾人练习武术,如果把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练到最高的程度,就可以与思想意识相结合,拳名形意,即此意也。
)技,精而入乎神。
(注解:技是艺术,神是玄妙,言练武功练到精巧的程度,即可进步到变化奥妙的程度。
)唯得天下之至正,秉天下之真精者,乃能穷神而入妙,察微而阐幽。
(注解:独有得天下极正确的传授,再加以专诚的练习,先得其真正精巧,然后乃能进入神秘,而更进入妙玄,到此境界乃能探讨隐微,而发明新得。
)形意之用,器也,技也。
形意之体,道也,神也。
(注解:凡属一事一物,俱各有体有用,体是有形的原动本质,用是无形的灵活作用。
而形意拳之作用,乃是器(四肢百骸)和技(招数),而形意拳的体,乃是道(神识情志)和神(隐微中的玄妙),即是以神情智慧来支配招数技巧。
)器,技,常人可习而至。
道,神,大圣独得而明。
(注解:器和技,常人可以由练习达到高妙的目的。
道和神,只有大明智的人,加以钻研的功夫,才能彻底明其究竟。
)岳武穆精忠报国,至正至刚,其浩然之气,诚沛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故形意之精,非武穆不能道其详。
(注解:岳飞字鹏举,死后封武穆王,生前以精忠报国自誓,人品极正,刚强不屈,其人气概浩然,如同云行雨施一样,弥漫于天地之间,且其人最有聪明睿智然,故能道形意之详。
)虽全谱散佚,不可得而见。
而毫芒流落,只此九要论而已。
(注解:但是岳飞原有的完整拳谱,已经失散不全,不能得见,仅剩下如毫如芒零星点点,流落于世上的,只此九要论而已。
)吾侪服膺形意,得以稍涉藩圉,独赖此耳。
(注解:吾辈对于形意拳,揣摩钻研,得到稍稍涉及到形意的边缘范围,独赖有此篇之存在耳。
)此论者九篇,理要而意精,词详而论辩。
(注解:此论总共九篇,在理论上得其要领,在意义上得其精华,在词句上很是详细,而论述分析的又很清楚。
)学者有志,朝夕渐摹。
《岳武穆九要论》
《岳武穆九要论》《岳武穆九要论》看到郑州大学体育系徐虎泼、车勇及蒋庆生诸先生的一篇考证论文《岳飞枪拳研究》,请时晓武先生帮忙截图,然后看到了原文。
发现这一支,据范氏家谱记载:其先祖是岳飞的将佐,其拳枪乃岳飞所传。
其拳法虽与姬氏武学不同,但其拳谱理论与《岳武穆九要论》的重要特征相合!“三、岳家枪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风格(一)基本理论:根据古代哲学、阴阳八卦五行学说、五脏四肢之气,i元六合、面平耳仄,眼飘舌动,磁肩拔项,敛臀收肛,吸胸含背,束肋布胯,开梢下气,两脚生根,十趾抓地,气沉丹田,神意力气、周身经脉**道相为贯通。
”;“拳谱中载:“打拳如猴须要灵、舌曲口动阳气成、脚合腿力阴气顺、腰力落下阴阳通、眉皱眼飘天盖地、两膀架耳似门生、阴气转卜.阳落下、阴阳五行八方分、鼻合耳仄心胸大、四梢阴阳力顺随、千变万化心为主、落下裆口气脉行”。
(范清元序)“身之舞蹈、皆本内之五脏、力气出於经络、相为贯通”(范希元)。
“学**枪法、拳法,必得深明阴阳、洞悉五行,其发扬蹈历.皆本内之五脏,外之五官,阴气阳气之起落,心经肾经之连络,方谓大勇名将之技也。
若不本於胸腹之脏腑、肌肤之**窍而徒股肱之转动、手足舞蹈,是世俗之棍棒勇、与人比舞,令观者晚目、而非大勇名将也”(杨承绪)。
“动作出势、皆本内之脏腑、外之骨骸、阳气阴气之起落、经络之**窍、非等闲世间庸夫俗子,学**数势奔走跳跃之谓之武教师也”(范希元)(四)枪拳法特点:以临阵对敌为宗旨,从实战出发,非攻即防.势势相承,结构严谨;以“眼前无人捉有人” ...“身宜柬卑,立宜小裆,步宜迅速,盖身卑人难指,裆小身宜转移。
步速而不失战机”;手脚合用。
管下打上,脚找脚手找手,上下合力,配合默契;步进身随,脚落手发,前脚落地后脚催进,在击拳的同时催步使身体继续向前运动产生冲撞的惯力,“脚到手不到打人也不妙,手到脚也到神仙难躲掉”;滚拳转掌,抖肩弹臂寸劲突发,根据力学的原理,使其肩臂拳旋转抖弹和突然爆发的状态下产生最大的力量;“出手似风,回身似剑,避锋借力,以快打人,以巧制胜”;直来直去,拳打一条线,套路来往六、七步,左右仅在一躲闪。
岳武穆九要论
岳武穆九要论岳武穆九要论作者: 岳飞《九要论》是武术理论的经典之作,自公诸世以来备受习武君子和学者专家的关注。
《九要论》文笔流畅,理论透彻,而又简明易懂,不涉玄虚,某些方面又发前人之未发,精炼独到,不可多得。
然究其本源则不知始作于何人何时,亦不知来源于何门何派,形(心)意拳视之为己出而又不敢独专,太极拳珍之为秘本而又不敢掠美。
近百年来《九要论》相继面世的版本有数种,人们传抄研习之余,对其来历源出的探索也从未曾停止,然而虽兢兢努力却总不得要领铩羽而归。
据考《九要论》最早面世见于1919年形意拳家李剑秋著的《形意拳术》中,称名《岳武穆形意拳术要论》和《交手法》(简称李本),书中交代为民国四年(1915年)河南济源郑濂浦先生得自于其乡原作杰家。
其后相继问世的《九要论》有1928年凌善清《形意五行拳图说》版本(简称凌本),1934年董秀升《岳氏意拳五行精义》版本(简称董本),1935年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版本(简称陈沟本),以及1991年刘会峙《武当赵堡传统三合一太极拳》版本(简称赵堡本)。
其中陈沟本题名《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即《九要论》(有删节)外加一节《刚柔论》,赵堡本在1930年起被赵堡太极拳传人传抄(见吴文翰《<九要论>的来历》,《武魂》1996.9期),印入书中首见于刘会峙著书。
笔者于2006年夏曾去济源考察,(见《武魂》2006.10通讯《济源发现<九要论>》)有幸见到济源神拳传人酒小郎收藏的《九要论》(简称济本)。
神拳是流传在济源地区的一个古老拳种,约起源于清初,以勋掌村为中心流传,清代至民国,神拳相继出了多代功夫高手,在民间素有传说的有原太和(外号小迷糊)、原作杰、原可莲、酒一和、原传理等等。
济源是郑濂浦的故乡,是李本《九要论》的来源地,酒先生所藏为民国时期手抄本,是迄今为止最原始的《九要论》版本。
通过在济源的考察了解到,给郑濂浦抄拳谱的原作杰先生居住于小牛庄,与勋掌村毗邻,原作杰即是神拳大家原迷糊的后人,神拳正宗传人。
形意拳之《岳武穆九要论》释义二
形意拳之《岳武穆九要论》释义二电视剧《神雕侠侣》里面的武林秘籍《武穆遗书》,其残篇只留下九要论,所以也叫做《岳武穆九要论》,据说岳飞逝前将拳谱传给岳震、岳霆,二人隐居于黄梅聂家湾,整理出《武穆遗书》,于800年后在黄梅县小池镇,岳飞第二十七代后裔岳进,于1987年将古抄本《武穆遗书》捐献给国家。
三要论: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
三节者,上中下也。
身则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
头则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
中节则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下节则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肱则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手则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
为例,是故自项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
解释为:气,本就在全身身体各处皆有,而周身各节需要先分出三节来。
人的三节可以分为上,中,下。
全身来说,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
以头来看,天庭为上节,鼻子为中节,海底下巴为下节。
如果以人体中部来分,胸部为上节,腹部为中节,丹田为根节。
人体下部来分,则脚为梢节,膝盖为中节,胯为根节。
手臂来说,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膀为根节。
手掌来分,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
所以,从头到脚,到处都有三节。
原文:要之若无三节之所,即无着意之处。
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
中节不明,浑身是空。
下节不明,动辄跌倾。
节顾可忽乎哉。
故气有所发,则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
然此乃按节分言者。
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又何各有三节之足云。
解释为:其要点,如果没有三节,意念就没有调动发劲的用意之处。
如果上节不明白,则劲力无从依托。
中节不明白,上下不能贯通。
下节不明白,就不能松沉稳固,一动手就容易会跌倒。
所以,只要意念让气一动,梢节动了,中节就要随顺着梢节的方向,根节在后催动劲力。
三节是分开来说,如果从整个身体来说,从头到脚,四肢百骸都为一节。
因为当劲力合一,全身都整体为一。
不需要再去区分三节来用力。
岳武穆九要论
岳武穆九要论器上而通乎道,技精而入乎神,惟得天下之至正,秉天下之真精者,乃能穷神而入妙,察微而阐幽。
心意之用,器也、技也。
心意之体,道也、神也。
器技常人可习,而至神道,大圣独得而明。
岳武穆王精忠报国,至正至刚,其浩然之气,诚霈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故心意之精,非武穆不能道其详。
然全谱散失,不可得而见。
而豪芒流落,只此九要论而已。
吾侪服膺心意,得以稍涉藩圉,独赖其此耳。
此论共九篇,理要而意精,词详而论辨明。
学者有志,朝夕渐摹,而一芥之细,可以参天,滥觞之流,泛为江海。
九论虽约,末始不可通微,何莫造室升堂也。
[一要论一气]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
故天壤间四面八方,众类群俦,纷纷者各有所属;千汇万品(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
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乃事有必然者(是非固有必然者哉)。
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诡变奇化(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
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从首至足,内之有脏腑筋骨,外之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连属胶聚而一贯者也。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
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
内外相连,前后相需(随),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习(袭焉)而为之也。
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乎尔(庭)而疾如闪电。
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并无抽扯游移之形。
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能御之也。
若火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
不暇思索(无劳审度),不烦拟议(无烦酌辨),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岂无所致(至)而云乎?(岂无故而云然?)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方成。
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格物致知(钻仰前后)之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急遽,按部就班,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矣。
《岳武穆九要论》
《岳武穆九要论》一要论从来散之必有其统,分之必有其合也。
故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必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
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可成归于一本,事非必有然哉。
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
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下至足底,内有脏腑筋骨,而外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连而为一贯者也。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联,前后相续,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
当时沉静,寂然堪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
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手而则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
动无不动,左右前后,并无抽扯游移之形。
询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疑议。
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岂无所自而云然乎。
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并功以久练而终成。
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才能豁然之境,不费格物致知之功,始知事无难易,用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烦急遽,按步就序,循次而进,百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自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矣。
二要论大地间森罗万象新陈代谢,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也,亦未尚有直而不曲者也,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今古不移之理也。
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气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
呼吸即阴阳也。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
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
阴气上行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阳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
何为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轻清者为阳,重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济阳,混其用而言之,为劲为气,分而言之,为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鼻不能无出入,而所为对待循环阴阳不易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岳飞九要论
岳飞九要论要论一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
盖一本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
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
而要之,千变万变,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从上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联而为一贯者也。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
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贯者,其斯之谓欤。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这也。
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
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乎尔而疾如闪电。
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
动无不动,左右前后,并无抽扯游移之形。
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御,若火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
不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是岂无所自而云然乎。
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始成。
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格物致知之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争遽,按步就步,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
要论二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夫气主于一,可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
呼吸即阴阳也。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平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行即为阳,此阴阳之分也。
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浑而言之统为气,分而言之为阴阳。
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此即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
然则气分为二,而实在于一。
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要论三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三节者,上中下也。
以身言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而下节。
解读《岳武穆九要》论
解读《岳武穆九要》论作者:巨野意拳姚文明原文一要论散之必有其统,分之必有其合。
故,天壤间众类群俦纷纷者,各有所属;千汇万品攘攘者,自有其原。
盖一本可散万殊,而万殊咸归一本,乃事有必然者。
意译散碎的事物一定有其统属,分开的事物必定有其联合。
因此,天地间乱纷纷的人群各有归属,千万闹攘攘的事物都有本原。
所以,具有同一本原的事物可以分散为特殊的万事万物,而特殊的万事万物又归于一个本原,这是事物的必然。
解读叙述中国哲学“一本”与“万殊”的原理。
原文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要之诡变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1),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从首至足,内之有五脏筋骨,外之肌肉皮肤、五官百骸,连属胶聚而一贯者也。
击之不离,牵之不散,上思动而下为随,下思动而上为领,上下动而中节攻(),中节动而上下和。
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贯乃斯之谓,而要非强致袭为也。
注解1、气:气血、气息。
2、攻:支撑。
意译而关于武术的论说,也非常繁多。
武术诡变奇化,往来无非是架势,即往来无非是气,架势虽不同,而都归于一气。
所说的一气是:从头到脚,身体内有五脏筋骨;脏腑外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骨,它们相互连接、隶属、沾粘、聚合,而统一贯穿成一个整体。
打击而不分开,牵扯而不离散,上身欲动,下身随从;下身欲动,上身带领;上下身动,身体中节支撑;身体中节运动,上下相配合。
体内腹外相连,身前身后相互支撑,这就是所说的统一贯穿成一个整体。
而关键是不要勉强模仿去做。
解读强调形意拳的运动是气贯穿下的整体运动,要点有二:其一是形意拳姿势虽然不同,但都是气的运动;其二强调形意拳是在气贯穿下的统一的整体运动。
原文适时为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直时为动,如雷如崩出也,忽而疾如闪电。
且宜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累;宜无不动,左右前后概无循倍犹豫之部。
洵若水之就下,沛然莫逾,砲之内发,疾不掩耳。
无劳审度,无烦酌辨,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致,是岂无故而云?然乃气以日积而见益,功以久练而方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武穆九要论《九要论》是武术理论的经典之作,自公诸世以来备受习武君子和学者专家的关注。
《九要论》文笔流畅,理论透彻,而又简明易懂,不涉玄虚,某些方面又发前人之未发,精炼独到,不可多得。
然究其本源则不知始作于何人何时,亦不知来源于何门何派,形(心)意拳视之为己出而又不敢独专,太极拳珍之为秘本而又不敢掠美。
近百年来《九要论》相继面世的版本有数种,人们传抄研习之余,对其来历源出的探索也从未曾停止,然而虽兢兢努力却总不得要领铩羽而归。
据考《九要论》最早面世见于1919年形意拳家李剑秋著的《形意拳术》中,称名《岳武穆形意拳术要论》和《交手法》(简称李本),书中交代为民国四年(1915年)河南济源郑濂浦先生得自于其乡原作杰家。
其后相继问世的《九要论》有1928年凌善清《形意五行拳图说》版本(简称凌本),1934年董秀升《岳氏意拳五行精义》版本(简称董本),1935年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版本(简称陈沟本),以及1991年刘会峙《武当赵堡传统三合一太极拳》版本(简称赵堡本)。
其中陈沟本题名《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即《九要论》(有删节)外加一节《刚柔论》,赵堡本在1930年起被赵堡太极拳传人传抄(见吴文翰《<九要论>的来历》,《武魂》1996.9期),印入书中首见于刘会峙著书。
笔者于2006年夏曾去济源考察,(见《武魂》2006.10通讯《济源发现<九要论>》)有幸见到济源神拳传人酒小郎收藏的《九要论》(简称济本)。
神拳是流传在济源地区的一个古老拳种,约起源于清初,以勋掌村为中心流传,清代至民国,神拳相继出了多代功夫高手,在民间素有传说的有原太和(外号小迷糊)、原作杰、原可莲、酒一和、原传理等等。
济源是郑濂浦的故乡,是李本《九要论》的来源地,酒先生所藏为民国时期手抄本,是迄今为止最原始的《九要论》版本。
通过在济源的考察了解到,给郑濂浦抄拳谱的原作杰先生居住于小牛庄,与勋掌村毗邻,原作杰即是神拳大家原迷糊的后人,神拳正宗传人。
酒先生所收藏的拳谱已经传了几代人了,和原作杰的拳谱应是同宗同源。
对照济本《九要论》,可以纠正许多李剑秋抄本的漏误,所以,济本《九要论》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济本《九要论》的出现给《九要论》的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史料,并且济本《九要论》比已知最早的李剑秋本更要早,是李本源头上的发现,无疑会对《九要论》的出处、源流、演变、求真等等带来便利,许多谜团将通过对他的发掘而一一打开。
通过对济本以及其他各版本《九要论》的分析研究,对《九要论》的一些疑问也渐渐明晰起来。
李本为郑濂浦抄自于济源原作杰家,原作杰正是神拳传人,原家版本和今之济本关系最近。
通过济本和李本的比较可知,两本还是最为相近的,并且对照济本,屡见李本中的错讹之处,一些漏字不同之处在济本中可以找到答案。
济本“夫气主于一,何分为二”,李本作“可分为二”,二者意义大相径庭。
济本“身之节无定数,何分为三”,李本少“何分为三”四字,济本此四字开篇明旨,非议“三节”之论,无此文眼即错之毫厘,“三节论”本为否定三节,前者与主题相合,后者却着意分出三节,意义又差千里矣。
济本出现了“拳打脚踢,膀摇头歪,把势审人,能叫一思近,莫叫一思远”一句,此外所有的版本中都不曾出现过,凌本作“拳打足踢,头至把势,审人能叫一思进”,就语气看,“能叫一思进”后面似应有一句“莫叫一思退”,但观诸版本都没有,济本“能叫一思近,莫叫一思远”的存在证实了上面的猜测,也解决了与后文“能叫一思进,莫叫一思退”重复的疑惑,妙不可言。
但现知济本也有不同传抄本,神拳门内也把《九要论》视为经典,对它十分重视,据酒先生讲,过去神拳传人手中都有抄录。
可以认为,济本正是李本母本的姊妹本。
李本和凌本诸多相同之处,即便是李本抄误处也错之相同,可表明二者同出或抄袭关系。
如李本、凌本皆作“时时操演,勿误朝夕,盘打……”对照济本知“勿误”原为“思悟”,应作“时时操演思悟,朝夕盘打”,李本之误,凌本承袭。
然在李本抄误、错漏等文理不通之处在凌本中都有相应的反应,作了有明显的修订和改正,修改痕迹一目了然。
可以肯定凌本源于李本,是李本的修正本。
济本的“鹞”字写作左要右鸟,是鹞的异体字,凌本在《心意要诀》中写作“鹯”字,在《交手法》中又写作“鹞”,这是凌本的一大典型特征。
董本语句又加整饬,去除了些虚词的应用,文风大变,更显古雅,但细考其文字来源,当为凌本的改头换面。
但从董本中可以看出是以凌本为原型所作的修改,凌本中所抄误的地方依然存在,凌本中所修正的地方也出现在董本之中,所以董本的所依原型昭然若揭。
如李本同济本作“心者为心”,凌本改作“凸者为心”,董本作“突者为心”;济本“本此为问”,李本、凌本作“惟此是赖”,董本作“惟首是瞻”;济本“意则索然无能为也”,李本、凌本作“意则堂然……”,董本作“意则瞠然……”,“堂然”语义不当,显系“索然”之误,董本作“瞠然”显系修正;济本作“身若有攒促之形”,李本、凌本皆作“……攒捉之形”,“捉”显系“促”字误,“攒捉”难解,董本改为“扑捉”;济本作“回转扶势”,李本、凌本作“伏势”,董本改作“伏敛”,可见董本是依据凌本而修改,从李本到凌本到董本沿承之迹明显。
赵堡本和济本在很大程度上有相像之处,济本和李本的某些差异的地方,在赵堡本中却吻合无误,赵堡本和济本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以前有学者认为太极拳的《九要论》抄自于李本或凌本,现在看来不是这样,赵堡抄本的来源还待深入考证。
赵堡镇和济源相距较近,两地有人情来往以及武学交流,所以推测赵堡本《九要论》可能来源于济源的神拳。
赵堡本和济本比较,赵堡本更多存在错漏,可知赵堡本不是《九要论》的产地,济本比他更称善本。
在现在所见的赵堡本中具有明显的口传的痕迹,字句间有很多的白字可见一斑。
赵堡本中白字如:“诚不其(期)然而然”,“是岂(其)无所致(自)而云乎尔”,“气以月(当为“日”形误)极(积)而有”,“功闻(唯)自进(尽)”、“不须气急(急遽)”等等。
赵堡本版本较多,各本亦有差异,说明赵堡传人在传抄中各有抄误。
陈沟本称作《十大要论》,比之《九要论》篇末多了一篇《刚柔论》。
陈沟本《十大要论》为:一理,二气,三三节,四四梢,五五脏,六三合,七六进,八身法,九步法,十刚柔。
称之“三合”和“六进”是陈沟本的独创。
陈沟本在诸多方面和济本及赵堡本相像,具备了赵堡本的特点,但也有几处陈沟本反而比赵堡本更正确的地方,说明赵堡本在后来传抄中又有抄误,而陈沟本得自于赵堡早期的版本。
陈沟本出现了“太极拳”一词,可知,陈沟本经过了后人的加工整理,有几处明显做了修改和添加,而明显不同于其他版本,说明了陈沟本抄写的粗劣。
陈沟本“一要论”中曰“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这里明显的强调了“劲”,而回避了“气”,愚以为不无合理,这与陈式太极拳重发力是呼应的,也一定程度的反映了武术的本质。
其实这句话继承了赵堡本的“劲”字误(赵堡本有“气”、“劲”两种版本),而结果修正却别有新意,善莫过此。
有句赘言,《刚柔论》的添加,并不高明,恰恰否定了“一要论”中“劲”的观点,且内容拉杂重复,想来又是后人的狗尾续貂。
在“二要论”前,陈沟本同赵堡本都多出两句话,可见陈沟本和赵堡本为同源或抄袭。
“五要论”中陈沟本略写掉很多内容并交代说:“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
”陈沟本《九要论》(或称《十大要论》)屡屡被冠以王宗岳、陈长兴、陈鑫等名号,可见太极拳界托名的盛事,徐震曾慨叹道:“拳技中附会之说尤多者,莫若太极。
”《九要论》在太极拳内也不能幸免也。
《九要论》经过辗转流传至今,观诸《九要论》版本,都各有其错讹之处,并无一个可称得上是真本。
尤其,在各版本之间还有很大的同性,存在着相同的错处,足以证明现存各版本渊源不是很远。
举例言之。
“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之句,揆度文意及语气,在“豁然之境”之前似应有“始臻”二字以衔接,但观遍诸本皆无此二字,想来古人为文不致如此突兀,当为抄漏,并可见此脱漏久矣。
“以头面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
”由文意可知此处“海底”指下颌,似有不当,然而观诸版本都作是言,可知原本如此。
“六要论”中济本、赵堡本、陈沟本同作“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李本、凌本、董本同作“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怀疑李本等人为修改。
所有的版本中都作“云背日月天地交,武艺相争见短长”、“心毒称上策,手眼方胜人”、“五道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其实“背”是个白字,是“蔽”字的河南发音,“眼”当为“狠”之误,“道”应该是“行”之误。
这些字误在各个抄本中存在,可见来历已久,也说明他们同根同源。
济本《九要论》不署撰人,形意门内署名岳飞,太极门内或无署名,或署名陈长兴或王宗岳,皆无理无据,乃后人伪托。
《九要论》的作者及写作年代尚待进一步考证,也许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从内容上判断,《九要论》必是心意门内的作品,正如郑濂浦所识——“此形意旧谱也”,至今心意六合拳的练法和《九要论》内的记述都丝毫无差,只是现存的马学礼一脉的心意六合拳中并无《九要论》一文的承传。
可见,《九要论》出自于非流传至今的心意门分支里面,可能这一个分支已经失传,而作为文字留世的《九要论》却辗转流入到了济源等地,并延传至今。
《九要论》的原型是《心意六合拳谱》,所以《九要论》中的错误可以对照《心意六合拳谱》加以改正和理顺。
关于《九要论》内容的寻源和正误问题,笔者另文专述,不赘。
《九要论》传抄久矣,其间错讹脱漏之处颇多,就面世的《九要论》版本来说,各有其错漏不通之处,所以各版本之间的差异很容易辨识。
李本抄自于济源原家,对照济本,李本中屡见错讹;凌本和李本大致相同,但在李本抄误、错漏等等文理不通之处作了有明显的修订和改正,痕迹宛然;董本语句又加整饬,文风大变,但细考其文字演化,不脱凌本窠臼,源出亦不难推断。
后来形意拳界著作所采用的《九要论》大都不外乎以上三种版本。
赵堡本的一些字词和李本、凌本不同而又和济本同,来历仍是个谜,尚须专家们进一步考证。
陈沟本具备赵堡本的特征,而内容上又比赵堡本为少,所以认为陈沟本实是抄自于赵堡本。
太极拳内流传的《九(十)要论》皆为上述二版本,或为二版本的结合。
所以,目前可以认定《九要论》的不同版本有:济本、李本、赵堡本,其中李本衍发出凌本,凌本又衍发出董本,赵堡本衍发出陈沟本,所有面世的《九要论》版本概不出此六种范围。
李本源出明确,郑濂浦序言明是济源本的抄本,赵堡本在极大程度上同于济本,疑也是抄自于济本,而济本中尚有错误处,对照心意六合拳谱可以了然,济本的来源是个不解之谜。
下面再谈谈世传各《九要论》版本的归属问题,以期求证于方家。
凌本对李本作了修正,后世作品中多采用之。
1986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版刘玉增《形意剑术》中《九要论》为凌本,从字句判断还曾经参考了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