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4.1微生物菌种及样本规定及流程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微生物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和鉴定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本文将介绍一般的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

一、样品采集与处理1. 样品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样品类型,如水样、食品样、土壤样等。

2. 采集样品:采集样品时要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3. 处理样品:根据具体情况,对样品进行处理,如稀释、研磨、过滤等。

二、培养基的制备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根据待检微生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类型。

2. 制备培养基:按照标准的配方和操作规程制备培养基。

三、菌落计数1. 加样和摇匀:将样品加入培养基中,并充分摇匀。

2. 培养:将培养基装入培养皿或培养瓶中,进行恒温培养。

3. 菌落计数:根据菌落的外观、形态等特征,进行菌落计数。

四、纯化和鉴定1. 提取纯种菌:从培养基上选取单个菌落,进行传代培养,获得纯种菌。

2. 形态鉴定: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初步鉴定。

3.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对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检测,如氧需求性、产气性、酶活性等,进一步鉴定。

五、分子生物学检测(可选)1. 提取DNA/RNA:采用适当的方法提取待检微生物的DNA或RNA。

2. PCR扩增: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标序列。

3. 凝胶电泳:将PCR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确定目标序列的存在与否。

六、结果分析与报告1. 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待检微生物是否合格。

2. 报告编写: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

3. 结果验证:可以进行复核实验或委托第三方实验室进行验证。

以上即是一般的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检测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在实验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做好实验安全和样品处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菌种毒株和样本标准操作程序与流程 (2)

微生物菌种毒株和样本标准操作程序与流程 (2)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与样本的标准操作规程流程1.目的:对本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

2.适用范围及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适用于本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于瑞芳、侯恩言3、职责①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②科室指定2名菌种、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③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与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

④技术管理层批准本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与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

4.工作程序⑴报送及入库①当微生物实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②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报送时须2人参加。

③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④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⑤菌、毒种入库时, 2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⑵日常管理①保管人员由于瑞芳、侯恩言2名检验人员组成。

②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③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

④菌、毒种库由2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

未经各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她人代管。

⑤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⑥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通知分管病种的检验人员进行传代,定期鉴定,并详细记录在《菌、毒种登记表》⑦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与死亡,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科室须将变异及死亡的一、二类菌、毒种通报技术管理层。

微生物菌种毒株的管理规定与程序

微生物菌种毒株的管理规定与程序

微生物菌种毒株的管理规定与程序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特制订本制度。

2.实验室保存菌种主要为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出的菌株。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菌种、毒种不在本室管理范围之内。

本实验室无毒种保存。

3.菌株保存及使用规定3.1菌种保管有专人负责,保存于冰箱中,冰箱门加锁,确保菌种安全。

保管人员变动时,必须严格交接手续。

3.2菌种应有严格的登记,包括病人姓名,菌名、保存日期、药敏记录。

菌种的使用、转移、销毁应有记录和负责人签名。

3.3各种菌种应按规定时间接种,一般在接种三次后作一次全面的鉴定,注意菌种有无污染及变异,如发现变异时,应及时更换。

3.4菌种保存范围及向外单位转移,应按国家卫生部规定执行。

所有存在菌种应有清单。

4.管理程序4.1检验用菌种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保藏机构的标准菌株,或使用与标准菌株所有相关特性等效的商业派生菌株。

4.2检验用菌种的管理由专人负责。

负责菌种的申购、接收与复活、保藏、定期传代、检查及销毁。

根据需要及时提供菌种,并监督其使用。

负责填写菌种记录。

4.3菌种的申购、接收4.3.1根据检验要求申购所需菌种,写明购买菌种名称、标准菌号、数量、保藏机构。

4.3.2对新购进的菌种应仔细核对菌种标签、包装完整性和随菌种附有的说明书,及时填写菌种保管登记记录。

4.4菌种的保藏、传代4.4.1标准菌株的复活或培养物的制备应按供应商提供的说明或按已验证的方法进行。

4.4.2冻干管开启后可制备菌种甘油管和转种斜面。

4.4.3斜面菌种1~3个月传代一次,传代次数不得超过V代。

传代应及时填写制备及传代记录。

4.4.4除另有规定外,菌种冻干管、甘油管应保存于-20℃以下冰箱中,菌种斜面、菌液应保存于2~8℃冰箱。

4.4.5冷冻菌种一旦解冻转种制备工作菌株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

4.4.6保藏的菌种都要有明显的标志,标明菌种名称、标准菌号、接种日期、传代数与菌种记录一一对应。

微生物菌种、毒株和样本标准操作程序与流程

微生物菌种、毒株和样本标准操作程序与流程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标准操作规程流程1.目的:对本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

2.适用范围及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适用于本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于瑞芳、侯恩言3.职责①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②科室指定2名菌种、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③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

④技术管理层批准本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

4.工作程序⑴报送及入库①当微生物实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②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报送时须2人参加。

③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④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⑤菌、毒种入库时, 2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⑵日常管理①保管人员由于瑞芳、侯恩言2名检验人员组成。

②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③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

④菌、毒种库由2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

未经各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

⑤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⑥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通知分管病种的检验人员进行传代,定期鉴定,并详细记录在《菌、毒种登记表》⑦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和死亡,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科室须将变异及死亡的一、二类菌、毒种通报技术管理层。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微生物检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食品、水质、环境等样品中的微生物存在情况。

微生物检验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操作标准和流程,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微生物检验的流程及操作标准。

一、样品采集1. 样品的采集需要采用无菌工具,并保持样品在采集过程中不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2. 样品的采集过程应尽量避免接触到任何可能引入外源微生物的物质,比如皮肤、空气等。

3. 采集的样品应标明正确的标识信息,包括样品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日期等。

二、样品处理1. 样品收到实验室后,需要尽快进行处理,避免样品内的微生物增殖或死亡。

2. 样品处理过程需要保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使用无菌工具进行操作。

3. 样品处理过程中需要按照检验要求进行适当的稀释,以确保实验得出准确的结果。

三、培养基准备1. 培养基的制备需要按照标准的配方和步骤进行,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

2. 制备培养基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的污染。

3. 制备好的培养基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保存,确保培养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四、接种操作1. 在进行微生物检验之前,需要准备好无菌的接种环、移液器等工具。

2. 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处理好的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避免接种时引入外源微生物。

3. 接种操作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培养物受到任何污染。

五、培养与观察1. 接种后的培养基需要置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促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生长。

2. 定期观察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的数量和形态,用于后续的分析和鉴定。

3. 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反复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的污染。

六、鉴定与结果解读1. 当样品中的微生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进行鉴定和分析,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2. 鉴定过程需要参考相关的鉴定手册和标准,进行适当的试验和测试。

3. 根据鉴定结果进行结果解读,判断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是确保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

本文将对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讨论。

一、微生物标本的采集1. 采集工具采集微生物标本时,应使用无菌采集工具,如无菌棉签、无菌注射器、无菌拭子等。

采集工具应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2. 采集方法(1)棉签采集法:适用于采集分泌物、排泄物等标本。

将无菌棉签蘸取适量标本,轻轻涂抹于无菌培养基表面,注意避免棉签与培养基接触过紧,以免污染。

(2)拭子采集法:适用于采集皮肤、黏膜等表面标本。

将无菌拭子轻轻擦拭采集部位,将拭子置于无菌培养基中,轻轻按压使标本附着于培养基表面。

(3)注射器采集法:适用于采集深部组织、关节液等标本。

将无菌注射器刺入采集部位,抽取适量标本后,将注射器置于无菌培养基中,拔出活塞使标本流出。

3. 采集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标本污染。

(2)采集标本时,应尽量减少对标本的挤压,避免细胞破裂、毒素释放等现象。

(3)采集标本后,应尽快送检,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病原体死亡或变异。

二、微生物标本的送检1. 送检时间微生物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一般不超过2小时。

如无法及时送检,应将标本置于4℃冷藏保存,并在24小时内送检。

2. 送检途径微生物标本应采用专用运送容器,避免与其他物品接触。

标本运送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容器密封,防止标本污染。

3. 标本接收实验室接收微生物标本时,应详细核对标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采集部位、采集时间等。

如发现标本不符合要求,应立即与临床工作人员沟通,重新采集标本。

4. 标本处理实验室接收标本后,应按照实验室规程进行对标本的处理,包括开盖、分区、接种、培养等。

在处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标本污染。

微生物检测基本流程

微生物检测基本流程

微生物检测基本流程微生物检测是指对环境、食品、药品等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定其中是否存在有害微生物或者评估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流程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微生物分离培养、微生物鉴定和结果分析等步骤。

首先,样品采集是微生物检测的第一步。

在进行样品采集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和采样方法,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例如,对于食品样品,可以采用无菌容器进行采集,对于环境样品,可以采用无菌拭子或者无菌容器进行采集。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样品受到外界污染,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样品处理是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步骤之一。

样品处理的目的是将样品中的微生物从样品基质中分离出来,为后续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和鉴定提供条件。

样品处理的方法包括稀释、过滤、离心等,具体方法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检测的要求来确定。

接下来是微生物分离培养。

在微生物分离培养过程中,需要将样品中的微生物分离出来,并进行纯培养,以获取单一的微生物菌落。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调整培养条件等方法来实现。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培养基上的微生物生长情况,及时进行鉴定和分离。

微生物鉴定是微生物检测的重要环节。

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培养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鉴定的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PCR扩增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鉴定。

最后是结果分析。

在微生物检测的最后阶段,需要对鉴定出的微生物进行结果分析,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和判定。

如果检测结果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可以确定样品的微生物质量合格;如果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和要求,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和控制措施。

总的来说,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流程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微生物分离培养、微生物鉴定和结果分析等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检测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药品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对保障公共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管理程序

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管理程序

菌(毒)种及生物标本的管理程序1 目的为加强医院菌(毒)种及生物标本的管理,确保菌(毒)种及生物标本的收集、使用、保管、运输(转运)及销毁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使其日常运行管理符合相关生物安全有关规定。

2 范围适用于二至四类病原微生物菌种、毒种(株)和生物标本的收集、保存、使用、运输、销毁等工作,本院微生物实验室不保存一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

3 职责3.1 微生物实验室负责二至四类菌(毒)种及生物标本的管理。

3.2 微生物实验室负责定期对菌、毒种(株)的进行选择、收集、鉴定,并及时将菌、毒种(株)和生物标本,以及相关信息表妥善保存。

菌(毒)种登记入库工作原则上每季度进行一次,微生物实验室应主动对菌(毒)种和阳性生物样本进行繁殖、登记并妥善保存。

3.3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对实验室内各类菌(毒)种和生物样本销毁的审核、批准及使用安全的监督检查。

4 分类与定义根据《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将病原微生物的菌种、毒种(株)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具体分类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5 程序5.1 菌种、毒种(株)及生物标本的采集与接收:下列菌(毒)种及生物样本需移交本院微生物实验室的菌(毒)种库和生物样本库集中保存:5.1.1 常规检测、监测项目、科学研究分离获得的二类菌(毒)种(株)及相应的生物标本。

5.1.2 外部购买的菌(毒)种标准株。

5.1.3 有关单位上送鉴定的有保留价值的菌(毒)种。

5.1.4 常规检测、监测项目、科学研究分离获得的有保存价值的三、四类菌、毒种及相应的生物标本。

5.2 菌(毒)种保存5.2.1 保存的菌(毒)种,必须具有该菌(毒)种的相关基本信息资料,经复核或鉴定后入菌(毒)种库,建立菌(毒)种档案和保存。

5.2.2 根据所保管的菌(毒)种的特性,采取妥善可靠的方法(如冷冻干燥/恒温合适载体保存、半固体/15±1℃、-70±1℃磁珠、细胞培养液/冷冻、液氮)保管,防止菌(毒)种生物活性的尚失或变异,并配置有足够安全的防范设施。

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制度

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制度

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的使用管理,确保菌种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学检验部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的使用、保管、传代、分发和废弃等环节。

第三条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

第二章菌种保管第四条医学检验部应设立专门的微生物菌种保管室,实行菌种专人专库(柜)保管。

菌种库(柜)应具备良好的温湿度控制设施,确保菌种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第五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菌种保管工作。

第六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菌种进行检查、分离、纯化,以防菌种变异和衰退。

检查项目包括菌落形态、色泽、质地等。

第七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做好菌种的记录工作,记录内容包括菌种名称、编号、来源、保存日期、传代次数、使用日期等。

第八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在菌种使用前,对菌种进行复苏和传代。

复苏和传代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菌种质量和安全。

第三章菌种使用第九条菌种使用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使用菌种。

第十条菌种使用人员应按照实验室检测项目需求,合理选择和使用菌种。

不得擅自更换或使用未经批准的菌种。

第十一条菌种使用人员应在菌种使用过程中,做好菌种的标记、记录和使用跟踪,确保菌种的使用安全和质量。

第十二条菌种使用人员应在菌种使用完毕后,及时将剩余菌种交回菌种保管人员,并做好使用情况的报告。

第四章菌种传代第十三条菌种传代应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确保菌种的活性、毒力和生物学特性。

第十四条菌种传代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防止菌种污染和变异。

第十五条菌种传代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菌种,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第五章菌种分发第十六条菌种分发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确保菌种质量和安全。

微生物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

微生物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

微生物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一、目的:对本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

二、适用范围及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

适用于本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三、职责①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②科室指定2名菌种、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③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

④技术管理层批准本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

四、工作程序(一)报送及入库①当微生物实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②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报送时须梁艳霞【】人参加.③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④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⑤菌、毒种入库时, 2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二)日常管理①保管人员由梁艳霞【】检验人员组成。

②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③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

④菌、毒种库由2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

未经各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⑤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⑥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通知分管病种的检验人员进行传代,定期鉴定,并详细记录在《菌、毒种登记表》⑦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和死亡,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科室须将变异及死亡的一、二类菌、毒种通报技术管理层.(三)索取、领用和发放①因工作需要索取、领用和发放一、二类菌、毒种时,须严格按国家有关的规定,填写《菌、毒种领取申请表》(HJK/JL-21),科室负责人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方可索取、领用和发放.②三类菌、毒种的领用和发放时,应由2人参加。

微生物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_Word_文档

微生物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_Word_文档

微生物菌种.毒株治理划定与流程1.目标:对本试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管.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施有用的监视掌握,防止不测变乱产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掌握磨练营业及科研教授教养工作.2.实用规模及菌种.毒种专职治理人员实用于本科微生物试验室菌种.毒株的治理;菌种.毒种专职治理人员:3.职责①微生物试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管及处理等日常治理.②科室指定2名菌种.毒种库治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治理.③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④技巧治理层赞成本试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4.工作程序⑴报送及入库①当微生物试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实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掌握中间.②新发明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载,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报送时须王红卫.2人介入.③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巧治理层赞成后入库④小我不得私自保存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同一编号.登记入库治理⑤菌.毒种入库时, 2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卖力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⑵日常治理①保管人员由王红卫.赵灵葵2名磨练人员构成.②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实时验收,同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③严禁随便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管场合,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④菌.毒种库由2名保管人员双锁治理,铁门与锁必须稳固有用,发明破坏须实时报修.未经各科室负责人赞成,不得私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⑤菌.毒种保管人员应按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珍藏装备运转情形进行检讨,并做好记载.⑥菌.毒种保管人员依据菌.毒种的保管刻日,实时通知分担病种的磨练人员进行传代,按期判定,并具体记载在《菌.毒种登记表》⑦菌.毒种保管人员发明菌.毒种产生变异和逝世亡,应实时向科室负责人陈述,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科室须将变异及逝世亡的一.二类菌.毒种传递技巧治理层.⑶索取.领用和发放①因工作须要索取.领用和发放一.二类菌.毒种时,须严厉按国度有关的划定,填写《菌.毒种领取申请表》(HJK/JL-21),科室负责人审核,技巧治理层赞成后方可索取.领用和发放.②三类菌.毒种的领用和发放时,应由2人介入.③一类菌.毒种,须报卫生部赞成,二类菌.毒种须经省级卫生行政部分审批.未经上级赞成,不得进行国际间各类菌.毒种交换.④进行菌.毒种索取.领用和分发时,须做好记载,填写《菌.毒种应用及烧毁记载》(HJK/JL-22).⑤一.二类菌.毒种不得邮寄,三类菌.毒种在邮寄时,应履行有关划定.⑷烧毁①菌.毒种应用进程中须接收保管人员的监视,工作停止后,立刻做好善后处理,烧毁时应有2人或以上人员介入,并做好烧毁记载.因工作须要临时保存的菌.毒株也应当按划定的时光烧毁.微生物菌.毒株治理划定流程图。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微生物检验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 标本采集: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规章制度正确采集标本,及时将采集到的标本送至检验科进行接种处理。

在运送标本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相应的温度和氧气,以防止标本干燥。

2. 镜检:检验人员运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标本,辨别相关致病菌的形态与数目,并进行初步判断。

必要时,还需要对标本进行染色后再观察,以对致病菌的性质和来源进行鉴别,更能排除污染因素,使标本致病菌的检出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3. 分离培养:采集的标本中不可避免地会吸附细菌,如果在镜检环节发现标本上吸附的细菌,就需要对标本实施分离纯化,并将其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如显色培养基、血平板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再将空气和温度调整至适合细菌生长的数值,获得便于进一步鉴定的细菌。

4. 细菌鉴定:检验人员通过细菌形态、菌落特点、酶类检测、血清学试验、生化反应等方式鉴定分析分离获得的标本,明确致病原因。

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标准如下:1. 尽量在病程早期、症状典型以及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

2. 标本应使用无菌容器盛放。

3. 血液为无菌液体,因此在采集时要避免皮肤的正常菌群污染。

多采用血培养瓶运送,随后放入血培养系统自动培养。

如有报阳则进行下一步检验:涂片镜检报给临床初步结果;需氧和厌氧瓶分别转种血平板,巧克力平板与厌氧血平板等;随后进行菌种鉴定以及药敏试验。

4. 脑脊液标本一般需要进行离心,以富集细胞。

一般检验流程为进行涂片镜检,包括革兰染色,抗酸染色与墨汁染色等。

增菌管进行增菌,分离培养转至血平板,巧克力平板,沙保弱平板等。

5. 痰液镜检一般包括革兰染色与抗酸染色,分离培养多用巧克力平板和血平板。

6. 尿液常做定量检测,取10微升尿液进行连续划线。

7. 粪便常用革兰染色做菌群比检测;分离培养多用麦康凯与SS平板。

8. 各类微生物标本应通过传递窗进行传递。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准确信息。

微生物菌种、毒株和样本标准操作程序与流程

微生物菌种、毒株和样本标准操作程序与流程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标准操作规程流程1.目的:对本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

2.适用范围及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适用于本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于瑞芳、侯恩言3.职责①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②科室指定2名菌种、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③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④技术管理层批准本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4.工作程序⑴报送及入库①当微生物实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②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报送时须2人参加。

③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④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⑤菌、毒种入库时, 2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⑵日常管理①保管人员由于瑞芳、侯恩言2名检验人员组成。

②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③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④菌、毒种库由2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

未经各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⑤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⑥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通知分管病种的检验人员进行传代,定期鉴定,并详细记录在《菌、毒种登记表》⑦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和死亡,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科室须将变异及死亡的一、二类菌、毒种通报技术管理层.⑶索取、领用和发放①因工作需要索取、领用和发放一、二类菌、毒种时,须严格按国家有关的规定,填写《菌、毒种领取申请表》(HJK/JL—21),科室负责人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方可索取、领用和发放。

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步骤

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步骤

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步骤食品实验室服务样品的采集是微生物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检验的样品数量和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这对取样人员和制样人员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既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一致性,又要保证整个微生物检验过程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进行。

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大致分为取样、包装密封、标识、样品的运输、接收、保存几个环节。

取样是指在一定质量或数量的产品中,取一个或多个代表性样品,用于感官、微生物和理化检验的全过程。

首先在取样之前应确认货、证是否相符。

其次取样工具要达到无菌的要求,对取样具和一些试剂材料应提前准备、灭菌。

如果使用不合适的采集工具,可能会破坏样品的完整性,甚至使样品采集毫无意义。

应根据不同的样品特征和取样环境,对取样物品和试剂进行事先准备和灭菌等操作。

另外要保证样品能够代表整批产品,其检测结果应具有统计学有效性,样品到达实验室时的状况应能反映出取样时产品的真实情况。

取样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型、产品状态等选择不同的取样方法和标准。

① 包装食品:对于直接食用的小包装食品,尽可能取原包装,直到检验前不要开封,以防污染。

对于桶装或大容器包装的液体食品,取样前应摇动或用灭菌棒搅拌液体,尽量使其达到均质;取样时应先将取样用具浸入液体内略加漂洗,然后再取所需量的样品,装入灭菌容器的量不应超过其容量的3/4,以便于检验前将样品摇匀;取完样品后,应用消毒的温度计插入液体内测量食品的温度,并作记录。

尽可能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以防温度计破碎后水银污染食品;如为非冷藏易腐食品,应迅速将所取样品冷却至0-4℃。

对于大块的桶装或大容器包装的冷冻食品,应从几个不同部位用灭菌工具取样,使样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在将样品送达实验室前,要始终保持样品处于冷冻状态样品一旦融化,不可使其再冻,保持冷却即可。

② 生产过程中的取样:划分检验批次,应注意同批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如用固定在贮液桶或流水作业线上的取样龙头取样时,应事先将龙头消毒;当用自动取样器取不需要冷却的粉状或固体食品时,必须履行相应的管理办法,保证产品的代表性不被人为地破坏。

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步骤

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步骤

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步骤样品的采集是微生物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检验的样品数量和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这对取样人员和制样人员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既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全都性,又要保证整个微生物检验过程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进行。

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大致分为取样、包装密封、标识、样品的运输、接收、保存几个环节。

一、样品的取样取样是指在肯定质量或数量的产品中,取一个或多个代表性样品,用于感官、微生物和理化检验的全过程。

首先在取样之前应确认货、证是否相符。

其次取样工具要达到无菌的要求,对取样具和一些试剂材料应提前预备、灭菌。

假如使用不合适的采集工具,可能会破坏样品的完整性,甚至使样品采集毫无意义。

应依据不同的样品特征和取样环境,对取样物品和试剂进行事先预备和灭菌等操作。

另外要保证样品能够代表整批产品,其检测结果应具有统计学有效性,样品到达试验室时的状况应能反映出取样时产品的真实状况。

取样时应依据不同的产品类型、产品状态等选择不同的取样方法和标准。

① 包装食品:对于直接食用的小包装食品,尽可能取原包装,直到检验前不要开封,以防污染。

对于桶装或大容器包装的液体食品,取样前应摇动或用灭菌棒搅拌液体,尽量使其达到均质;取样时应先将取样用具浸入液体内略加漂洗,然后再取所需量的样品,装入灭菌容器的量不应超过其容量的3/4,以便于检验前将样品摇匀;取完样品后,应用消毒的温度计插入液体内测量食品的温度,并作记录。

尽可能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以防温度计破裂后水银污染食品;如为非冷藏易腐食品,应快速将所取样品冷却至0~4℃。

对于大块的桶装或大容器包装的冷冻食品,应从几个不同部位用灭菌工具取样,使样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在将样品送达试验室前,要始终保持样品处于冷冻状态样品一旦溶化,不行使其再冻,保持冷却即可。

② 生产过程中的取样:划分检验批次,应留意同批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如用固定在贮液桶或流水作业线上的取样龙头取样时,应事先将龙头消毒;当用自动取样器取不需要冷却的粉状或固体食品时,必需履行相应的管理方法,保证产品的代表性不被人为地破坏。

14.1微生物菌种及样本管理规定及流程

14.1微生物菌种及样本管理规定及流程

微生物菌种及样本管理规定及流程1.目的规范菌种管理,保证菌种鉴定、抗菌药物药效学评价等临床微生物室研究工作中所有涉及有关微生物学部分的结果溯源性。

2.范围临床微生物室保存的标准菌株和来自临床标本的菌株3.职责3.1科主任:负责菌种出入库、标准菌株的申购、菌种使用以及销毁等申请报告的审核。

3.2菌种保管员:负责标准菌株的申购报告、菌种的登记、出入库、传代、保管和使用以及销毁等日常管理,并对所做工作形成记录。

3.3检验人员:负责菌种的收集、登记、鉴定、使用、销毁,并对所做工作形成记录。

4.工作程序4.1菌种的入库保存4.1.1制表《菌种管理登记表》;内容包括贮存菌种的名称、来源、生物学特性、入库/出库的数量、剩余量、使用日期、领用人、保管员,以及溯源证明。

4.1.2购买的ATCC标准菌种以及收集的临床菌株均需由专人收集和登记,统一编号,登记在《菌种管理登记表》内,入库管理,并保留溯源证明等。

4.1.3 ATCC标准菌株购买后,登记并需按标准菌株要求做好菌种牛奶冻干复制及准入库;同时作标准菌株质量控制性能检查,合格后正式入库,可室温保存,有效期10年。

并对所做工作形成记录。

4.1.4 临床菌株经收集后,登记,菌种复核合格后以Micreobank冷冻管或40%甘油-肉汤管做好菌种复制及入库,≤-80℃保存,有效期3年。

使用中的ATCC标准菌株也可以该种保存方式保存。

并对所做工作形成记录。

4.1.5 工作菌株因工作需要,从菌种库内领用的菌种经复制后生成工作菌株,此工作菌种可以营养琼脂斜面4℃~10℃冷藏保存,保存时间约2周。

并对所做工作形成记录。

4.2 菌种的日常管理4.2.1菌种保管由专人负责,实行双保管员保管;4.2.2保存菌种的冰箱加锁,钥匙由菌种保管员持有;4.3菌种的使用4.3.1菌种使用者必须持主任签字的《菌种使用审核表》与保管人员预约菌种领用时间;4.3.2菌种领用时必须在两位保管员同时在场时,才能进行;4.3.3菌种使用完毕后及时归还;使用过程中的工作菌株一律不得外流,需妥善保管4.4 菌种的销毁4.4.1待研究工作结束后及时销毁并由菌种保管员监督执行;4.4.2 菌种销毁时必须装在专用容器内高压灭菌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微生物检测技术是指通过检测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类型来评估其卫生质量的方法。

微生物检测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饮用水、环境等领域,对于确保公共卫生和防止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微生物的微小和快速繁殖特性,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非常重要。

以下是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详细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1. 样品采集与处理:a.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例如从食品表面刮取样品、从空气中吸取微生物、从液体中取样等。

确保采样器具干净且无微生物污染。

b. 将采样器具中的样品转移到适当的容器中,避免样品交叉污染。

确保容器表面无微生物污染。

c. 样品处理前,根据需要进行稀释。

确保样品浓度适宜,能够在检测中获得准确的结果。

2. 样品预处理:a. 对于含有大量杂质或抑制物质的样品,需要进行预处理来去除干扰。

预处理的方法包括过滤、离心、稀释等。

b. 样品预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微生物的检出限和降低干扰物的影响。

确保预处理方法不会影响微生物的存活和增殖。

3. 微生物检测方法选择:a. 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等。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操作复杂度,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b. 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可以选择相应的培养基、控制参数和检测条件来增强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实验操作:a. 根据选择的检测方法,准备必要的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确保设备和试剂的清洁和消毒,并按照操作说明进行使用。

b. 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污染。

使用无菌培养器皿、移液器和培养基等。

c.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湿度和pH值等,以保证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的正常生长和增殖。

5. 结果解读与报告:a. 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微生物是否超过卫生标准,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注意结果的可靠性和误差的范围。

b. 对于阳性样品,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测或确认,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24版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规范

2024版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规范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规范•微生物标本采集意义与原则•临床常见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微生物标本采集注意事项与操作规范•微生物标本运输、保存和处理流程目录•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技术应用与进展•总结回顾与拓展思考01微生物标本采集意义与原则准确诊断指导治疗监测病情变化预防和控制感染通过采集微生物标本,可以对病原体进行准确鉴定和分类,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通过对微生物标本的连续检测,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根据微生物标本的检测结果,医生可以选择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对微生物标本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防止感染的扩散和传播。

无菌操作正确选择采集部位采集足量标本及时送检01020304在采集微生物标本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标本和引入外源性微生物。

根据不同的病原体和感染类型,选择正确的采集部位,以提高标本的阳性率和准确性。

采集足够量的标本,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采集后的微生物标本应及时送检,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血液标本通过静脉采血或末梢采血获得,用于检测血液中的病原体和抗体等。

尿液标本通过患者自行排尿或导尿获得,用于检测泌尿系统感染等。

粪便标本通过患者自行排便或灌肠获得,用于检测肠道感染和寄生虫病等。

呼吸道标本通过鼻咽拭子、喉拭子、痰液等获得,用于检测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等。

生殖道标本通过阴道分泌物、宫颈分泌物、前列腺液等获得,用于检测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等。

其他标本如脑脊液、穿刺液、组织活检等,用于检测相应部位的感染和病变情况。

微生物标本类型及来源02临床常见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血液及骨髓标本采集建议在患者寒战或发热初起时采集,同时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

成人一般选择肘静脉,新生儿和婴儿选择颈静脉或股静脉。

成人一般采集8-10ml,儿童采集3-5ml,婴儿采集1-2ml。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同时防止溶血。

采集时间采集部位采集量注意事项一般建议清晨第一次尿,即晨尿。

微生物菌种资源纯度检测技术规程样本

微生物菌种资源纯度检测技术规程样本

微生物菌种资源纯度检测技术规程目次前言 (2)引言 (3)1 范畴 (4)2 术语、定义、缩略语和符号 (4)3 菌种纯度检测 (4)参照文献 (8)本规范由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提出。

本规范起草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物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兽医药物监察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本规范重要起草人: 张晓霞、姜瑞波、顾金刚、康孟佼、李世贵、张瑞颖、阮志勇、周宇光、朴春根、叶强、张月琴、陈敏、程池等。

微生物菌种资源种类繁多, 需要针对不同微生物类群建立简便有效形态学、生物化学等原则化纯度检测技术。

微生物菌种纯度检测是微生物菌种进行鉴定、保存、评价和运用前提条件, 是保证鉴定成果精确性和资源保藏质量基本保障。

制定本规程目是为健全质量保证管理体系, 保证微生物菌种资源质量, 规范各类微生物菌种资源纯度检测。

微生物菌种纯度检测技术规程1 范畴本规程规定了古菌、细菌、真菌、病毒(种)纯度检测程序和办法。

本规程合用于从事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及研究机构、大学、公司、个人等。

2 术语、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合用于本规程2.1纯度检测purity check指通过恰当办法检测菌种与否为纯培养物。

2.2纯培养 pure culture3 由单个细胞后裔构成培养物, 即单细胞培养物或无性繁殖系。

普通是由挑取单个菌落或运用单胞分离技术, 移种繁殖获得。

4 菌种纯度检测4.1 古菌和细菌纯度检测4.1.1 菌落形态4.1.2 在特定培养基上, 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 适当培养后, 同一平板上单菌落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与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出发菌株, 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 检测与否重复浮现相似特性。

4.1.3 细胞形态对数生长期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映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等特性应相似4.1.4 芽孢大小、位置、形状4.2 宜检测样品与否形成芽孢, 对形成芽孢菌种, 其芽孢大小、位置、形状应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菌种及样本管理规定及流程
1.目的
规范菌种管理,保证菌种鉴定、抗菌药物药效学评价等临床微生物室研究工作中所有涉及有关微生物学部分的结果溯源性。

2.范围
临床微生物室保存的标准菌株和来自临床标本的菌株
3.职责
3.1科主任:负责菌种出入库、标准菌株的申购、菌种使用以及销毁等申请报告的审核。

3.2菌种保管员:负责标准菌株的申购报告、菌种的登记、出入库、传代、保管和使用以及销毁等日常管理,并对所做工作形成记录。

3.3检验人员:负责菌种的收集、登记、鉴定、使用、销毁,并对所做工作形成记录。

4.工作程序
4.1菌种的入库保存
4.1.1制表《菌种管理登记表》;内容包括贮存菌种的名称、来源、生物学特性、入库/出库的数量、剩余量、使用日期、领用人、保管员,以及溯源证明。

4.1.2购买的ATCC标准菌种以及收集的临床菌株均需由专人收集和登记,统一编号,登记在《菌种管理登记表》内,入库管理,并保留溯源证明等。

4.1.3 ATCC标准菌株购买后,登记并需按标准菌株要求做好菌种牛奶冻干复制及准入库;同时作标准菌株质量控制性能检查,合格后正式入库,可室温保存,有效期10年。

并对所做工作形成记录。

4.1.4 临床菌株经收集后,登记,菌种复核合格后以Micreobank冷冻管或40%甘油-肉汤管做好菌种复制及入库,≤-80℃保存,有效期3年。

使用中的ATCC标准菌株也可以该种保存方式保存。

并对所做工作形成记录。

4.1.5 工作菌株因工作需要,从菌种库内领用的菌种经复制后生成工作菌株,此工作菌种可以营养琼脂斜面4℃~10℃冷藏保存,保存时间约2周。

并对所做工作形成记录。

4.2 菌种的日常管理
4.2.1菌种保管由专人负责,实行双保管员保管;
4.2.2保存菌种的冰箱加锁,钥匙由菌种保管员持有;
4.3菌种的使用
4.3.1菌种使用者必须持主任签字的《菌种使用审核表》与保管人员预约菌种领用时间;
4.3.2菌种领用时必须在两位保管员同时在场时,才能进行;
4.3.3菌种使用完毕后及时归还;使用过程中的工作菌株一律不得外流,需妥善保管
4.4 菌种的销毁
4.4.1待研究工作结束后及时销毁并由菌种保管员监督执行;
4.4.2 菌种销毁时必须装在专用容器内高压灭菌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4 相关文件

5相关表格
AYL-S7-127/01标准菌株购入与保存记录表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作标准的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