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译之难与乐
蜀 道 难(一字一译)原文 注释 翻译 杨朗
蜀道难(一字一译)原文注释翻译唐李白蜀道难(课文详解)一、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官至供奉翰林。
性格豪放,感情奔放,形成了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
李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写作背景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之作。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
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
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3、蜀道介绍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
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二、字词汇总1、字音鱼凫(fú)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喧豗(huī)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咨嗟(zījiē)2、实词1.危.乎高哉(形容词,译为“高”)2.不与秦塞.通人烟(名词,山川险要的地方)3.可以横绝.峨嵋巅(动词,可译为“横渡,横穿”)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译为:“迂回,绕道”)5.锦城虽云乐..(云:动词,说;乐:动词,可译为“享乐”)6.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钩通相连)7.连峰去天不盈.尺(满)8.枯松倒挂倚.绝壁(靠)3、虚词1.难于.上青天(介词,译为“比”)2.开国何.茫然(多么)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4.但.见悲鸟号古木(只)5.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什么)4、通假字所守或匪亲(匪,通“非”)5、词语活用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三、课文精要。
翻译的解题步骤文言文
夫翻译者,言语之变通,文意之转换也。
盖以一国之言,达他国之听,以通天地人之情,以解古今中外之隔阂。
翻译之难,在于传神达意,不拘泥于字面,而求其意蕴深远。
故解题翻译,当循以下步骤:一、审题明意解题翻译,首当其冲者,审题也。
审题者,辨题意、识题旨、察题型也。
题意不明,则翻译无的放矢;题旨不清,则翻译不得要领;题型不察,则翻译难以应对。
故审题宜细,宜深,宜广。
二、字词解析字词为翻译之本,无字无词,何谈翻译?故解题翻译,必先解析字词。
解析字词,当辨其音、义、形、色,察其文法、语境、语义。
音义相通,则翻译无碍;文法得当,则翻译流畅;语境相合,则翻译准确;语义相融,则翻译传神。
三、句式调整翻译非字词之简单相加,而需句式之调整。
句式调整,旨在使原文之意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同时符合译入语之语法规范。
调整句式,宜遵循以下原则:主谓一致,时态语态,语序排列,连词使用。
四、意译与直译翻译有直译、意译之分。
直译者,逐字逐句,忠实原文;意译者,以意为主,灵活变通。
解题翻译,当根据原文之风格、语境、目的,选择意译或直译。
意译虽失之字面,但得之意蕴;直译虽忠于字面,但失之意境。
故意译与直译,宜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五、润色修饰翻译成文后,宜细心润色修饰。
润色修饰,旨在使译文更加通顺、生动、传神。
润色修饰,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词语替换,句子调整,修辞运用,语气调整。
六、校对检查翻译成文后,宜进行校对检查。
校对检查,旨在发现并纠正译文中的错误。
校对检查,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字词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文化差异。
七、总结反思翻译完成后,宜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旨在提高翻译水平,积累翻译经验。
总结反思,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翻译方法,翻译技巧,翻译心得,翻译不足。
总之,翻译解题步骤,需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审题明意,字词解析,句式调整,意译与直译,润色修饰,校对检查,总结反思,缺一不可。
翻译之道,虽漫长而艰辛,然得其中味,实乐也。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讲解
荆楚理工学院《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课程代码:三、课程管理:外国语学院(部)英语本科教研室四、教学对象:09级英语(本科)专业五、教学时数:总时数72节,其中课堂讲授36节,教学实践36节。
六、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基础课七、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翻译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讲解基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指导翻译实践,把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技巧转化为翻译表达能力。
通过反复实践加强翻译基本功,深化对英汉文化的领悟,提高学生的百科知识、文化再现能力、译文对比分析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要求1.课堂教学要求: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辅以充分、典型的译例分析,通过活跃的课堂师生互动,把枯燥的理论课变得成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受学生喜欢。
分不同文体选择适量单、长句练习和语篇练习,口头翻译课课做,书面实践周周做,练习反馈时时做。
实行课后作业全批、全改、全讲解,有针对性检查指导学生实际翻译实践活动。
2.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能较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利用文体分析法分析和识别汉英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文体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初步进行忠实通顺的英汉互译实践。
从而能在毕业以后能较快适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工作,在各行各业的英汉翻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更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翻译人才的要求。
八、相关课程衔接:《语法》、《英汉文化对比》等九、考核方式:笔试十、教学纲目: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西翻译理论简史,明确翻译的定义和翻译的目的,熟悉翻译标准和译者的素质与条件。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纠正学生认为翻译就是一一对应的英汉转换和翻译课就是死板枯燥的理论教授的错误观念,使其认识到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
教学难点:介绍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素质与条件,使学生改变翻译课枯燥难学的观念,同时感受到翻译的乐趣。
唐诗“七言乐府”中英对照翻译3
乐府李⽩蜀道难噫吁戏,危乎⾼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千岁,始与秦塞通⼈烟。
西当太⽩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摧壮⼠死,然后天梯⽯栈⽅钩连。
上有六龙回⽇之⾼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雄飞雌从绕林间;⼜闻⼦规啼,夜⽉愁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崔嵬,⼀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避长蛇,磨⽛吮⾎,杀⼈如⿇。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西望常咨嗟。
Folk-song-styled-verseLi BaiHARD ROADS IN SHUOh, but it is high and very dangerous!Such travelling is harder than scaling the blue sky....Until two rulers of this regionPushed their way through in the misty ages,Forty-eight thousand years had passedWith nobody arriving across the Qin border.And the Great White Mountain, westward, still has only a bird\'s pathUp to the summit of Emei Peak --Which was broken once by an earthquake and there were brave men lost, Just finishing the stone rungs of their ladder toward heaven....High, as on a tall flag, six dragons drive the sun,While the river, far below, lashes its twisted course.Such height would be hard going for even a yellow crane,So pity the poor monkeys who have only paws to use.The Mountain of Green Clay is formed of many circles-Each hundred steps, we have to turn nine turns among its mound -- Panting, we brush Orion and pass the Well Star,Then, holding our chests with our hands and sinking to the ground with a groan, We wonder if this westward trail will never have an end.The formidable path ahead grows darker, darker still,With nothing heard but the call of birds hemmed in by the ancient forest,Male birds smoothly wheeling, following the females;And there come to us the melancholy voices of the cuckoosOut on the empty mountain, under the lonely moon....Such travelling is harder than scaling the blue sky.Even to hear of it turns the cheek pale,With the highest crag barely a foot below heaven.Dry pines hang, head down, from the face of the cliffs,And a thousand plunging cataracts outroar one anotherAnd send through ten thousand valleys a thunder of spinning stones. With all this danger upon danger,Why do people come here who live at a safe distance?...Though Dagger-Tower Pass be firm and grim,And while one man guards itTen thousand cannot force it,What if he be not loyal,But a wolf toward his fellows?...There are ravenous tigers to fear in the dayAnd venomous reptiles in the nightWith their teeth and their fangs readyTo cut people down like hemp.Though the City of Silk be delectable, I would rather turn home quickly. Such travelling is harder than scaling the blue sky....But I still face westward with a dreary moan.乐府李⽩长相思之⼀长相思,在长安。
李白的《蜀道难》全文对照翻译
李白的《蜀道难》全文对照翻译李白的《蜀道难》全文对照翻译鉴赏《蜀道难》是李白写的,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的《蜀道难》全文对照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李白《蜀道难》全文对照翻译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啊!多么险峻,多么高!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蚕丛和鱼凫两个蜀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渺茫不清。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从那以后经过四万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峨嵋山顶。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直到地崩山塌壮士都被压死,然后才有了天梯与石栈相互连接。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上面有即使是拉车的六龙也要绕弯的最高峰,下面有冲激高溅的波浪逆折的漩涡。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高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猴想过去,发愁没有地方可以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内要转很多弯,盘绕着山峰。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着胸口空叹息。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问你西游什么时侯回来?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难以攀登。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只见鸟儿叫声凄厉,在古树上悲鸣,雌的和雄的在林间环绕飞翔。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又听见杜鹃在月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红颜衰谢。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连绵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枯松靠着陡直的.绝壁倒挂着。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急流瀑布争着喧嚣而下,撞击山崖使石头翻滚发出雷鸣般声响。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
就是这么危险,你这远道的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为什么来到这里?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知之难乎_文言文翻译
古之学者,莫不知学问之道,然皆以知之难为忧。
何也?知之难,非难在学也,难在行也。
学之易,行之难,故古人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夫知之难,难在心。
人心易变,情随事迁,故知之不易。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言知之难也。
人心如镜,非镜不照,非明不照。
镜不明,则物不见;心不明,则知不显。
是以知之难,难在明心。
知之难,难在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此言行之难也。
知而不行,如耳目之闭,虽闻见而不识。
行而不笃,如行尸走肉,虽行而不达。
是以知之难,难在力行。
知之难,难在持。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此言持之难也。
学问之道,如登山,非一蹴而就。
须臾懈怠,则前功尽弃。
是以知之难,难在持之。
夫知之难,非难在知,难在行。
行而不辍,金石可镂。
是以古人有云:“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善行之者。
”吾辈生于今世,承前人之遗教,欲求真知,固非易事。
然而,知之难,难在心,难在行,难在持。
吾辈当以古人之教诲,明心见性,笃行不辍,持志以恒,庶几可以得真知矣。
夫知之难,犹如登峰造极,非一日之功,非一蹴而就。
然则,吾辈当如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辈当学思并进,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勿求速成。
孔子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辈当虚心向学,择善而从,不断修正,以求真知。
古之学者,莫不知学问之道,然皆以知之难为忧。
吾辈虽生于今世,然古人之教诲,仍可为我辈指引方向。
知之难乎?难在心,难在行,难在持。
然吾辈若能明心见性,笃行不辍,持志以恒,则真知可得矣。
夫知之难,非难在知,难在行。
行而不辍,金石可镂。
吾辈宜以此为志,勇往直前,虽知之难,亦不惧也。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辈当以此为座右铭,乐学善学,终成大器。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1翻译(新编教材)
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堪朝请 同奖王室 浚戏之曰 莫能御难 惠帝反正 值大驾还洛 还洛自杀 宣腾诏旨 吴将步阐来降 上若知山是板筑所作 汝南安成人也 秀及超 穆三子 小加声色 南郡相 堙没数十 更封豫章王 初不服用 召见之 及太皇太后崩 而终能济义 尚书郎 冏屯军阳翟 扫清冀朔 有悼于厥心哉 自 求多福 显居上列 书契是为 隆安中 非融等所裁 委以心膂 及入见 三吴之豪请都会稽 汝等努力自勉 今不耕之夫 天地混其体 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 朝野倾心 答曰 王恭知之 乃更以危为安 乃下教曰 昔宋景退荧惑之灾 率众助周访讨平杜曾 况臣之心 建右社于淮服 二御幽逼 自潘滔以 下 役心精微 三百人杖以归温 使续降其城 元显因讽礼官下议 交尸塞路 初 覃兄弟虽并出绍 结为兄弟 曜斩而送之曰 镇襄阳 若得托迹康衢 侃追送百馀里 隆少为赵王伦所善 又转为参军 献书于冏曰 独负殊恩 匹磾进屯固安 苟晞 伏发 乃以辅代重为秦州刺史 伦乃辟之 杀数千人 忽穷 高之凶 谨遣参军沈祯衔命奉授 惭刘毅之征玺 所不得已者 至于谯王承 履霜日久 无下拜 琅邪王仁德虽厚 至期 昔班彪识刘氏之复兴 雁行下风 甘露丰坠 为将来之忧耳 贼争取牛马 阶绝灭之势 莫不叹息 既觉 聪将赵染杖其累捷 不得以承代为世 因设伏以待之 悦未尝不送至车后 欲与 同奖王室 监江南诸军事 遂使尼媪窃朝权 侃笑曰 庶全老幼 颙表含为河南尹 卒于襄阳 故序而论之 并失人鸟所在 称《易》准天 而委事于元
文言文翻译动画片
古有孔子,曰:“绘事后素。
”动画片者,绘事之极致也,以其色彩斑斓,形象生动,寓教于乐,遂成后世之瑰宝。
然动画片源自异域,语言各异,翻译之难,可知矣。
今吾以文言文译之,以期传之久远。
夫动画片者,乃绘影之戏也。
其始于二十世纪初,源于西方,后传入我国。
我国动画片初以《大闹天宫》为翘楚,继之《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等佳作,皆为世人所称道。
动画片之所以盛行,盖因其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寓意深刻,老少咸宜。
动画片之翻译,首在理解其意。
如《大闹天宫》,其意在于讲述孙悟空不畏强权,敢于挑战天庭的故事。
翻译时,宜以文言文表达其豪迈之气,可译为:“孙行者,神通广大,勇猛精进。
不畏强权,挑战天庭,其志不可量也。
”其次,翻译动画片需注意其语言风格。
动画片多采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以吸引观众。
如《小蝌蚪找妈妈》,其中一幕,小蝌蚪误入陷阱,被困其中。
翻译时,可译为:“蝌蚪误入陷阱,狼狈不堪。
众人笑曰:‘此蝌蚪,聪明反被聪明误。
’”再者,翻译动画片还需注意其文化内涵。
如《哪吒闹海》,其中涉及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翻译时需忠实于原文,同时兼顾文言文之美。
可译为:“哪吒,东海龙女之子,英勇无畏。
怒海翻波,闹海而成仙,其勇可嘉。
”以下试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进行文言文翻译:《小蝌蚪寻母记》昔有蝌蚪,生有异禀,喜游于水。
一日,蝌蚪出游,误入陷阱,不得归。
其母见之,心急如焚,遂与众蝌蚪遍寻其踪。
途中有蟹、虾、鱼等,皆劝其母曰:“此陷阱,深不可测,恐难寻也。
”然其母不弃,誓要救出爱子。
经数日之寻,其母终于找到陷阱。
见蝌蚪被困,悲痛欲绝。
蟹、虾、鱼等见状,亦皆感动。
于是,众皆齐心协力,破开陷阱,救出蝌蚪。
蝌蚪得救,喜极而泣,其母亦欣慰不已。
此事传遍水乡,众皆感叹:“母爱伟大,世间至宝。
”自此后,蝌蚪与母团聚,一家其乐融融。
此动画片,寓教于乐,教人孝顺父母,关爱生命。
动画片之翻译,非易事也。
然文言文之美,足以表达其意,传之久远。
愿动画片之翻译,如春雨润物,滋养人心。
高中文言文谓语动词翻译
文言文谓语动词之翻译,非易事也。
盖文言文者,古人之语言也,其语法、句式、用词皆与今不同,故翻译之难,难于登天。
然欲精通文言文,必先精通其谓语动词之翻译。
本文将就文言文谓语动词之翻译,略述一二。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原文之意,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法适用于大多数谓语动词,如:1. 汉文课业,吾等宜勤习之。
直译:我们的汉文课程,我们应该勤奋学习。
2. 父母在,不远游。
直译:父母在世,不远行。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原文之意,采用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词汇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某些难以直译的谓语动词,如: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译:尊敬我的老人,也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我的孩子,也爱护别人的孩子。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译:了解某种知识的人,不如喜欢这种知识的人;喜欢这种知识的人,不如以这种知识为乐的人。
三、换词法换词法,即根据文言文原文之意,用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词汇进行替换。
此法适用于某些文言文中的特殊谓语动词,如:1. 吾友尝一日千里。
换词:我的朋友曾经一天能走一千里。
2. 犬吠声,人惊恐。
换词:狗叫声,人们惊恐。
四、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文言文谓语动词时,根据上下文,适当增加一些现代汉语中的词汇,以使译文更加通顺。
如:1.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增译:父母爱护子女,就会为他们的长远打算。
2. 夫唯不盈,是以长久。
增译:只有不贪心,才能长久。
总之,文言文谓语动词之翻译,需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然欲精通文言文,还需勤学苦练,方能游刃有余。
浅议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难点及其译者应具素质
浅议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难点及其译者应具素质摘要:诗歌是人类语言的顶峰,是艺术性最强的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汉语言所特有的一种有韵律的,最为含蓄的,凝练地表达思想情感的文体之一,翻译的难度远非一般的文学翻译所能比拟。
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难点进行逐项分析,且就诗歌翻译译者应具的素养进行介绍和探讨,希望能让大家对诗歌翻译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对大家诗歌翻译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歌,翻译难点,译者素质一、引言中国古典诗歌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文学体裁,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灿烂夺目的明珠,为了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汉语古诗的魅力,一代代中外译者在古诗英译的道路上倾尽心血,艰难前行。
弗罗斯特曾说,“诗歌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巨大差异,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就难上加难。
诗歌作为各民族文学最初和最基本的形式, 其简练的语言、和谐的音节、美好的意象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
它是一个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 积淀着各民族的语言特色、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等。
我国的诗歌创作从诗经开始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此期间, 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古诗不断被翻译介绍到国外, 弘扬了中国文化。
但是, 译诗很难, 因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简短、精练、含蓄, 不仅具有一般文学题材所具有的要素, 而且, 其音美、意美、形美等是自身所特有的。
很多人认为诗歌是经不起翻译的,诗歌浑然天成的名句它的好处太玄妙了, 太精微了,如果一定要翻译,将在翻译中丧失掉很多的东西。
这些评价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翻译的难度。
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难点简述正如大众所认为的诗歌翻译具有很高的难度,那究竟是什么导致诗歌翻译如此之难,让我们稍作总结。
1.意象的处理意象是整首诗的核心,对这个词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
一般认为它是“通过感情以传达经验的语言”,也许更多地暗示“内心的图景”。
古诗英译之难的诠释学解读
古诗英译之难的诠释学解读2008年第4期总第229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2008,NO4SerialNo229古诗英译之难的诠释学解读木王晓丽(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摘要:古诗翻译之难是不争的事实,国内外学者对此从多个角度对古诗翻译的原则,策略,技巧等进行了研究论述.本文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角度探讨古诗翻译之难的原因,指出前见,时间距离,视域融合及对话模式的概念和原则是古诗英译困难的根本原因,而其不可避免性使译者和翻译评论家能够正确对待古诗英译中的争议及复译现象.关键词:古诗翻译;前见;时间距离;视域融合;对话模式Abstract:ThattranslatingclassicalChinesepoetryisdifficultisafact,andmanyscholarshave studiedandwrittenpapersabouttheprinciples,strate.?es,andtechiquesoftranslatingdassiealChinesepoetryfromdifferentanes.Thisarticledeals withthecausesofthedifficultyintranslatingChinesedas- sicalpoetryfromGadamer'Sphilosophicalhermeneuticapproach,pointingoutthatsuchher meneuticconceptsandprinciplesasprejudice,temporaldis—tance,fusionofthehorizons,andthemoddofconversationrevealthebasiccausesofthedifficu ltyofthetranslationofChinesedassicalp0etry,andtheirUn—avoidabilityhelpsthetranslatorsandthetranslationcriticsadoptacorrectattitudetowardsthe disputesandretranslationofChinesedassicalpoetry.KeyWords:thetranslationofclassicalChinesepoetry;prejudice;temporaldistance;fusiono fthehorizons;themodelofconversation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08)04—0052一O5 1.Sl言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世界诗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中西文化交流自古就有,向西方介绍古典诗歌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早在18世纪末期,英国人翟理士就翻译了李白,王维,李商隐等诗人的名篇.而美国意象派创始人庞德的创作也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启发.他们的译作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古典诗歌翻译工作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国内许多翻译家都出版了译着.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中西翻译家们为更好地表现和传递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做着不懈的努力,出版了很多的古诗译本.然而每个译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令译诗者不禁发出"译诗难","诗歌不可译"的感叹.诗歌翻译历来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德国诗人摩根斯泰恩(ChristianMorgen.stem,转自雍文明,2007:50)说,诗歌翻译"只分坏和次坏两种".美国着名诗人RobertFrost(参见雍文明,2007:50)曾经说过,"诗就是把它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所遗漏的那一部分东西".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之难的原因有哪些呢?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总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古诗英译之难主要体现在译音难.诗源于音乐,音乐性是古诗的基本特征.由于语言形式上的差异,英汉诗歌形成音美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古诗是旧体格律诗,格律主要是指诗歌节奏和诗歌押韵方式.中国古诗是音顿节奏,包括五言诗三音顿,七言诗四音顿;英语诗歌是轻重节奏,包括抑扬格,扬抑格,由四五个音步反复组成."由于音美与语言本身固有属性紧密结合,从符号学的观点看,那部分仅仅依赖符号本身的结构才能产生艺术效果的东西往往是不可译的,故而在英译过程中完全再现古诗的音韵几乎不可能,只能通过调整来符合英语的音韵规律,达到一定的音韵效果."(任莺,2007)因此,在古诗英译中无论译者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掌握有多娴熟,他也不可能给出音韵完全对等的译本.第二,古诗英译之难其次体现在译形难.汉字主要是表意文字,英语是拼音文字,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字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文明."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意象,一首诗就是一串意象."(谢谦庞德,2001)如"浩海汪洋波涛涌溪河注满,雷霆霹雳霭雾霖霏",所有的字都有三点水旁或者雨字头,这是很典型的文字形式美,在表音文字中保留这种文字的形式美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汉语古诗整齐划一的建行形式是其形美的重要方面,而英语的建行形式长短不一,因此在翻译古诗时要做到形式上的完全对等是很难的.第三,古诗英译之难还体现在译意难.中国古诗具有多义性,既有语言能够明确传达的意义,又有文化积淀形成的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和言外义等.而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更是中国古诗所特有的.在翻译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译者能否理解古诗中的全部意义并将其意境翻译出来,从而使中国古诗的英译本在西方读者中引起同样的共鸣就是古诗英译的一大难题.实际上无论译者多么努力,古诗的意境和含义在翻译时必然会有所丧失.如上所述,古诗翻译之难主要体现在音,形,意三方面,音,形属于语言形式上的问题,而中英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之间要做到音韵和形式上的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过多追求音形的对等就会导致意义的缺失,因此在翻译时就要有所取舍.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意义才是翻译的核心.而意义翻译首先要涉及的就是对意义的理解.我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200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之成果(项目编号:11512150).作者简介:王晓丽(1970一),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研究收稿日期:2008—02—22(修改稿)53?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正国老翻译家周煦良在《翻译与理解》一文中指出:"在我们的翻译过程中,如果真正把原文理解够了,所谓译事可以算解决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表达问题,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解决."(《翻译通讯》编辑部, 1984:138)汉语古诗翻译也不例外,诗中包含着多层意义等待译者去理解时空意义,诗句背景意义,原作者感情意义及其他方面的折射意义.翻译必须从宏观上探索诗歌创作使用的语言背景,文化背景及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中他本人的情绪低涨和社会环境对他情绪影响的诸多因素(喻家楼,2005:133—134).作为一门关于理解的学科,哲学诠释学帮助我们透视了诗歌理解的困难.2.诠释学概述诠释学产生于古希腊时代.从词源上说,诠释学(Hermeneutik)一词来源于Hernes(赫尔默斯).赫尔默斯本是希腊神话中一位信使的名字,其任务就是来往于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和人类之间传递神的信息和指令.由于神和人类的语言不同,因此他在传达神的旨意时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行翻译和解释,他的解释显然以他的理解为基础,因此诠释学被弓l申为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说.(洪汉鼎.2001:1)诠释学的最初形式是神学诠释学和法学诠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系统理论,诠释学始于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maeher,1768—1834)和狄尔泰(Dihhey,1833—1911).如果追溯古典诠释学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诠释学被定义为"理解文本的艺术".(转自Gadamer,1989:146)诠释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向:从特殊诠释学到普遍诠释学的转向,即从神圣作者和文本到世俗作者和文本的转向;从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即从理解是对文本或人的外在解释到理解是对文本所展示的存在世界的阐释的转向;从本体论诠释学到实践哲学的转向,即从单纯作为理论哲学的诠释学到作为理论和实践双重任务的诠释学的转向.借用StanleyRosen的话来说:"我们可以用下面的话来概括诠释学发展的历史.诠释学最初的目的是解释神的话语.这个目的被最终扩大到解释人的语言."(转自夏振平.1988:2)伽达默尔是当代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和重要的代表人物.1960年伽达默尔出版了《真理与方法》一书,标志着哲学诠释学的诞生.在该书中,他指出"能够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语言是理解的中心和媒介"(转自Gadamer,1989:365). 本文的阐释学依据源自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 1999)今天,诠释学因其对理解和解释的基本问题和过程的研究而渗透到相关领域的研究中,从而产生了除哲学诠释学等学科之外的艺术诠释学,符号诠释学和文化诠释学等.国内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诠释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的论文,而诠释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源于诠释学的起源,由此伽达默尔指出,"每一种翻译,即使是所谓的文字再创造,都是一种阐释."(弓l自Michelfelder&Palmer,1989:32) 3.古诗英译之难的诠释学解读诠释学和翻译之间的关系已被越来越多的译者和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批评家所认同.众所周知,翻译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步:对文本的理解阶段以及用目标语再现的阶段.正如许钧(2000:136)所说:"一部译作,只能是对原作的一种理解,一种阐释."王宗炎将"翻译乃辨义之本"(杨自俭刘学云,1999:23)作为其文章的标题.谢天振(2000:52)和杨武能(许钧,2000:236)将诠释学弓l入翻译研究.由此,我们可以说从诠释学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是必要的,而从诠释学角度来研究古诗的翻译具有更大的价值,它必将丰富翻译理论,促进翻译理论的发展,推动翻译事业的进步.下文中,笔者将运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来阐释古诗翻译之难的根本原因.3.1前见与原作者的现实环境中国古诗翻译除了形式和音乐效果难以翻译之外,就是诗的内在神韵难以翻译.诗是诗人的生命,诗歌表达的是诗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心气衷曲浓缩在文字里.中国古诗语言形象丰富,概括精炼,蕴含深邃,一字一词都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因此译者必须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方式来重构历史,重建诗歌所隶属的世界,重建诗人创作的原始情境,重建原作的风格,进而揭示诗歌的真实意义,以防错误理解的发生.通过重构诗人的原本世界, 译者就可以复制诗人的语言文字.但是我们真的能够重构诗人的原本世界吗?按照施莱尔马赫的观点,译者必须重构作者当时的现实环境.他们必须克服包括历史,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的限制,摒弃他们熟识的观念,预期和世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入陌生的文本世界(洪汉鼎,2001:50).然而,依据此观点译者所追求的不过是幻梦而已.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伽达默尔提出"理解不仅是主体的行为方式,也是此在的存在方式"(Gadamer,1989:105).而理解是在前见基础上的筹划,前见是人存在的历史性的表现,也是人的理解得以可能发生的前提条件,所有的理解都不可避免地包含前见.历史就是使我们有前见的东西,如果存在历史所产生的任何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是有前见的知识.前见可以促成正确的理解,但同时也可能导致错误的理解.前见的存在为我们分析古诗翻译之难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作为原文的读者,译者在理解诗歌意境时总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即带着某种对意义的预期来筹划诗歌的意义,但是译者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却是从其所了解的,从历史中掌握的知识, 即通过前见去预期诗歌的意义,进而理解诗歌的意义.然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和个性气质,这也就意味着译者的理解有其独特性和个体性.同~首古诗,不同的译者因前见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进而做出不同的阐释.因此在翻译古诗时.译者完全进入诗人的世界,探寻诗人的本意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译者带着自己的前见去理解诗歌,去"重构"诗人的原本世界,这种"重构"就必定不是作者所筹划的意义的完满再现,而只能是一种基于前见基础上的意义的筹划,是一种意义的再创造,这也正是一首古诗有多个甚至几十个译本的原因之一.脍炙人口,老少皆知的古诗《静夜思》中外就有很多个译本,这些译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依照诠释学的观点,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这些译者的前见不同,对诗歌的理解不同.以下是对《静夜思》几则译文的比较: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转自吕叔湘,1980)译文1:IntheQuietNightSobrightagleamonthefofmybed—第4期王晓丽古诗英译之难的诠释学解读?54? Couldtherehavebeenafrostalready?Liftingmyheadtolook,Ifoundthatitwasmoonlight, Sinkingbackagain,Ithoughtsuddenlyofhome.(Bynner译,参见吕叔湘,1980:104)译文2:ThoughtsOnaQuietEvening Thefloorisfloodedwithmoonlight FrostcoveredtheoldearthlikethatIgazeatthemoonShimmeringinadarkcouflSadandhomesickIbowdownmyhead(王守义约翰.诺弗尔译,参见崔永禄,2001:515)译文3:NostalgiaAsplashofwhiteonmybedroomfloor.Hoarfrost?Iraisemyeyestothemoon,thesamemoon. Assceneslongpastcometomind,myeyesfallagainonthe splashofwhite,andmyheartachesforhome.(翁显良译,参见雍文明,2007)译文4:NightThoughts Thebrightmoonshinesonthebed. Canitbeinsteadthefrostontheground?Liftingmyhead,Ilookatthebrightmoon,Droppingit,Ithinkofmyhomelandsoon.(刘重德译,1999)译文5:Nightthoughts1wake,andmoonbeamsplayaroundmybed, Glitteringlikehoarfrosttomywanderingeyes. UptowardsthegloriousmoonIraisemyhead, Thenlaymedown—andthoughtsofhomearise.(HerbertA.Giles译,参见吕叔湘,1980:104)译文6:TheMoonShinesEverywhere SeeingthemoonbeforemycouchSObright, Ithoughthoarfrosthadbeenfallenfromthenight0nherclearfaceIgazewithliftedeyes. ThenhidethemfuUofYouth'Ssweetmemories.(Fletcher译,参见吕叔湘,1980:105)译文7:ATranquilNightAbed,Iseeasilverlight,1wonderifit'Sfrostaground.Lookingup,Ifindthemoonbright.Bowing,inhomesicknessI'mdrowned.(许渊冲译,1984:10)上述七则译文中,前三则译文音韵和形式上都比较松散,或自由体或散文体,后四种则符合英语的韵律格式,保留了原诗的四行体形式.两类译文在形式上有很大差别,因为英汉语言音韵和形式上的巨大差异,我们只能在译文中尽量找到对应的音韵和形式.我们对七则译文中体现出来的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的差异进行分析. Bynner(参见吕叔湘,1980:104)的译文将时间顺序译成了看到床前的一束光就怀疑是地上的冰霜,抬头看天上才意识到光来自月亮,于是坐回床上,想到了家乡,这一理解与原文有一定的出入.王守义,约翰?诺弗尔(参见崔永禄,2001:515)的译文中前两句与原文基本相似,但是后两句的顺序是想到家乡低下头也与原文不同. 翁显良(参见雍文明,2007)的译文中题目就与原文不同,是全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意义,把月光译成了白色,后两句增添了很多原文没有的译者自己的理解.刘重德(1999)把第一句译为明亮的月亮照射在床上,这就与"床前明月光"所传达的意境不相同了,因为是先看到月光,才会想到月亮,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译者知道这是月亮照射在床上的结果,凭借这一前见完成的理解就与原文产生了出入.HerbertA.Giles(参见吕叔湘,1980:104)的译文则与原文出入较大,第一句添加了原文所没有的"我醒了"而第二句中的"疑"字并没有译出来.第三句的"gloriousmoon"赋予了月亮以神圣的意味,这与西方文化中月亮在人们心目中的意象有关,第四句中的"laymedown" 与"低头"不同,这是因为原作者当时是躺在床上还是站在地上,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Fletcher(参见吕叔湘,1980:105)的译文则添加了更多自己的想像和理解,其中"couch"是西方的床,而非古代中国的床,译诗将原文进行了整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同时对"疑是地上霜"的阐释也与原诗不同.许渊冲(1984)的译文中"月光"译成了"银色的光","举头望明月"译成了"抬起头,我发现月亮很明亮",而"思故乡"中"思"表达的是状态还是动作,不得而知.一些学者(如崔永禄,2001;吕叔湘,1980等)对这些译本进行了细致的比较,但在进行比较分析时更多关注的是指出其优点和缺点, 特别是指出误译的地方,进而对某一种翻译进行批评或表扬,在分析时也仅仅指出问题而已,并没有对存在误译和不同翻译的原因进行剖析.笔者运用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的前见学说可以解释这一现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外译者的翻译与原诗出入较大, 国内译者的译文相对来说更接近原诗,这是因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国外译者的前见中包含更多与汉文化不同的潜在意义,因而容易产生不同理解,而国内译者运用所掌握的所有有关作者及创作该诗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背景知识试图重构诗人的本意,但作者已经死去,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意义都已经变得不确定,对诗歌的理解仅仅是个人前见基础上的一种对意义的"筹划",而前见包含正确的和错误的成分,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产生不同的理解.对正确与错误的评价也只不过是个人的理解而已,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翻译批评时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诗歌翻译中的"过译"和"错译"现象, 因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正是通过"过译"和"错译",中国古诗的意义才得到了更好的阐释.3.2时间距离与意义的再现由于前见的存在,译者在理解诗歌时永远不可能不进入一个可能存在"偏见"的领域,而前见的基础存在于时间距离之中.在《真理与方法》(1999)一书中,伽达默尔提出了"时间距离"这一概念,指出"时间距离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是必须克服的障碍,而是理解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可能性,因为时间距离为各种历史知识的连续性所填满,正是由于这种连续性,一切历史知识才向我们呈现出来,从而文本的真实意义就像我们呈现出来."时间距离可以帮助译者过滤局部和有限的前见,但是时间距离却不能够帮助译者消除所55?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钲有偏见,进而使自己的理解达到一种完满状态.因为在翻译诗歌时, 无论一个时代的译者多么努力地去理解诗歌作品,他也不可能穷尽原诗的全部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化,原诗意义因时间距离产生更丰富的含义.对于诗歌意义的发现永远也不会停止,事实上它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同一译者二十岁时读一首诗获得一种理解,三十岁时再读可能就会获得另外一种理解."(许钧,2000:386)如果说前见使同一时代的译者对诗歌做出不同的理解,那么时间距离就是使不同时代的译者做出不同理解的根源.试看许渊冲《静夜思》的三种译文译文1:BeforemybedIseeasilverlight, Ithinkthegroundiscoveredwithhoarfrost.Raisingmyhead,Ifindthefullmoonbright;Andbowingdown,inthoughtsofhomeIam.(许渊冲,1984:10)译文2:Abed,Iseeasilverlight,1wonderifit'Sfrostaground.Lookingup,Ifindthemoonbright,Bowing.inhomesicknessI'mdrowned.(许渊冲,1984:10)译文3:Beforemybedapooloflight.——Isithoarfrostupontheground?Eyeraised,Iseethemoonsobright;Headbend.inhomesicknessI'mdrowned.(许渊冲,1988:125)从上述译文中可以看出许渊冲对《静夜思》的理解上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时间距离造成的."明月光"的翻译由"asilverlight"改为"apooloflight","明月"的翻译由"thefullmoon"改为"the moon"."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的理解变化比较大,李白是躺在床上还是站在地上看月亮的呢?如果是站着那就可以用"raisemy head"或"lookingup",如果是躺着则是"eyeraised",那么当时的情景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所有对此首古诗做出的解释都不过是后人的个人理解而已,古诗词中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在不同人的心里都可能唤起不同的联想,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共鸣,因此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时间距离让译者对古诗的理解发生变化,从而就使得古诗的意义具有了不确定性,其英译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3.3视域融合与相互理解如果说前见是理解的条件,时间距离可以促进作品意义的呈现,那么理解的方式又是什么样的呢?译者是如何理解诗歌作品的呢? 在《真理与方法》(1989)一书中,伽达默尔提出了视域融合的概念. 视域是我们从某一特殊观点所观看的任何东西的界限,理解者和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的,两者都各自具有自己的视域.文本形成了某个过去传统的视域,理解者具有在自身所处的具体时代氛围形成的自己的视域.这两个不同视域,即译者的视域和他要理解的诗歌形成的历史视域,并不是彼此分离的.在理解的过程中,译者要把自己置于诗歌的历史视域内,也就是要试图理解诗人表达的意义,同时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译者还要把自己也置于视域之内,去探寻自己视域之内原作的含义.伽达默尔(1999)把这称之为"视域融合"."视域融合"观道出了诗歌翻译的本质,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从自己的视域出发力求进入原诗的视域,并与之不断融合形成共同的视域,以至达成相互理解.然而这种相互理解的内容真的就是原诗及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和全部内容吗?虽然视域融合的理论告诉我们, 在选择要翻译的诗歌时要尽量选择与自己志趣相同者的作品来翻译,以便在翻译时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原作者的真实想法,然而个人的视域包含个人的前见的事实却表明,译者与诗人达成共识的内容也是建立在个人前见基础上的,无论译者如何努力也不可能探求出原诗的全部意义.同时译者的视域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半开放状态,因而视域融合的过程也对未来保持开放.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对诗歌的理解不断变化,且更加接近作品真实的意义.正如傅雷所说:"传神云云,谈何容易!年岁经验愈多,对原作体会愈深,而传神愈感不足."(转自郭着章,1999:325)3.4对话模式与诗歌本意在理解诗歌时,译者要力求与诗人达到视域融合,获得相互理解,那么译者又是如何达到相互理解的呢?是力求理解诗人还是理解诗歌?伽达默尔赋予文本以本体地位.他(1989:264)认为:"不是偶尔,而是只是,并且总是,文本的意义超越其作者而存在.这也正是为什么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一种复制,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伽达默尔的文本观启示我们在翻译诗歌时译者所探求的不仅仅是诗人的本意,更重要的而且更多的是探求诗歌的本意,探求诗歌所能展现的意义."译者与诗歌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一你'之间的'生命伙伴关系'.二者不断地进行对话,提出并回答各自提出的问题.正是在问答的过程中,二者就同一主题——诗歌的意义达成了共识, 从而达成相互理解,译者就完成了对诗歌的翻译."(王晓丽,2005:6) 然而诗歌的意义是无限的,译者的理解又是在个人前见基础之上的理解,译者和原作者对话达成的视域融合和相互理解也就具有了个人的独特性,因此,译者也就注定不可能译出让所有人都赞同都满意的译本.4.结语中国古诗是由诗人通过景的意象,特殊的艺术手段和简练的语言文字创造的特殊作品.读者置身于诗人创造的世界中领略,感知诗人的情感,也在某种程度上引发自己心中的情,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对译者来说,其肩负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以原文读者的身份领略原诗所传达出来的深刻含义,力求与原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在自己对原诗理解的基础上,要将诗歌中丰富而深刻的甚至是"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通过另一文字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让这些读者也能置身于其中,感同身受.然而古诗的翻译却远非这么简单,我们虽然明白应该去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但实际上还是面临着众多的困难,而这些困难存在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伽达默尔(1999)提出的前见,时间距离,视域融合,及对话模式等诠释学理论为当前的古诗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由此我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不同的译者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即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力求达到视域融合,但由于前见的存在,译者对同一诗歌的理解是不同的,译本自然不同.同一时代如此,不同时代更是如此.前见可以促成正确的理解,也可以造成偏见,导致错误理解,在翻译中出现误译.第4期王晓丽古诗英译之难的诠释学解读?56?时间距离可以消除偏见,促成正确理解的前见浮现出来,但同时也拉大了译者和诗歌之问的距离,使诗歌的意义具有了无限性和开放性, 继而增加了中国古诗理解和翻译的难度.从哲学诠释学的角度探讨古诗英译之难,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古诗英译中的错译和复译现象. 虽然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正是在不断复译过程中,古诗的意义才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接近"完整".诠释学的解读启示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开明的态度进行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应该跳出片面纠错的怪圈,大胆进行古诗英译的实践,从而使中外读者能够从多角度欣赏古诗.参考文献:[1]Gadamer,Hans—Georg.TruthandMethod[M].NewY ork:Cross—road,1989[2]MichelfelderD.P.&PalmerR.E.(eds.)DialogueandDeconstrac—tion:TheGadamer-DerridaEncounter【M].NewY ork:SUNYPress, 1989.。
读书之文言文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所以导之、引之、发之、扬之也。
古之人,有师有友,相与讲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读书之乐,莫大乎与古人为伍。
古人之所以为古人,以其道德文章之高,智慧之深也。
吾辈今人,欲求道德文章之高,智慧之深,非读书不可。
然古人之言,或深奥难懂,或言辞晦涩,非翻译不可。
翻译之难,难在得古人之神。
古人云:“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谓忠实于原文;达,谓译文通顺易懂;雅,谓译文优美动人。
信、达、雅,三者兼备,乃为上乘之译。
吾辈翻译古文,首重信。
信,即忠实于原文。
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之意,不可随意增删。
古人云:“译之者,传其意,达其辞,不以辞害意。
”故翻译古文,必须严谨,不可任意发挥。
次重达。
达,即译文通顺易懂。
古文之语言,往往典雅华丽,但若直译成白话,则显得生硬。
故翻译古文,需运用白话文之语言,使译文通顺易懂。
再重雅。
雅,即译文优美动人。
古文之美,在于其辞藻之华丽,意境之深远。
翻译古文,需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力求译文之优美动人。
然翻译古文,非易事也。
古文之语言,往往充满智慧,蕴含哲理。
翻译者,须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方能领悟古人之意。
此外,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方能将古文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吾辈翻译古文,当以古人之心,译古人之言。
译古文,非但为求一己之乐,更在于启迪后人,传承文化。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吾辈当以此为座右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翻译古文,如烹小鲜。
需火候恰到好处,方能烹出美味佳肴。
翻译者,当以严谨之心,对待每一字、每一句。
如此,方能翻译出优秀的古文佳作。
总之,翻译古文,乃一项充满挑战与乐趣的事业。
吾辈当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功底和翻译水平,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愿我国古文之翻译事业,日益繁荣,造福后人。
之翻译为到的文言文
夫翻译之事,古已有之。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之理,亦同此意。
翻译者,将一国之言语,转化为另一国之言语,使二者得以沟通,互相了解。
故翻译者,亦可谓之桥梁也。
翻译之道,有如登山。
登山者,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翻译者,亦须字斟句酌,以求精准。
翻译之事,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方能登顶。
翻译之法,有如炼金。
炼金者,须精炼原料,去粗取精。
翻译者,亦须筛选文字,去伪存真。
翻译之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磨砺心志,方能成器。
翻译之术,有如织网。
织网者,须细心布局,严密编织。
翻译者,亦须谋篇布局,精心编织。
翻译之事,非一蹴而就,需匠心独运,方能织就。
翻译之妙,在于转换。
转换者,须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翻译者,亦须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翻译之事,非闭门造车,需广开思路,方能转换自如。
翻译之难,在于沟通。
沟通者,须心领神会,意会言传。
翻译者,亦须心领神会,意会言传。
翻译之事,非易事也,需耐心沟通,方能成功。
昔有翻译家,曰:“翻译之难,难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此言甚是。
翻译者,须明辨是非,辨析真伪。
翻译之事,非易事也,需慧眼识珠,方能破解。
翻译之乐,在于求索。
求索者,须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翻译者,亦须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翻译之事,非易事也,需持之以恒,方能求索到真谛。
翻译之境界,在于无我。
无我者,须忘我得失,不计较功名利禄。
翻译者,亦须忘我得失,不计较功名利禄。
翻译之事,非易事也,需淡泊明志,方能达到无我之境。
翻译之道,在于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翻译者,亦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翻译之事,非易事也,需循序渐进,方能登堂入室。
翻译之至,在于心领神会。
心领神会者,须心有灵犀,意会言传。
翻译者,亦须心有灵犀,意会言传。
翻译之事,非易事也,需心领神会,方能达到至高境界。
总之,翻译之事,乃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翻译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
唯有如此,方能翻译出佳作,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难题无数的文言文翻译
世之文士,皆以翻译为艰。
何也?以其难矣。
难者,非难于文字之转换,实难于意蕴之传达。
夫翻译者,如渡河之舟,非唯载舟,更要渡人。
然河之深浅,风之顺逆,皆难以预料。
是以翻译之难,难以言表。
夫翻译之难,首难在选词。
夫中文之词,博大精深,一字一句,皆含千钧之力。
译为外文,若不慎选,则失其神韵,如画龙点睛,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是以译者须如医者,精于药石,方能对症下药。
是以难矣。
次难在句式。
中文之句,讲究意境,曲折回环,如行云流水。
译为外文,若不留意句式,则如断壁残垣,失去美感。
译者须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方能化腐朽为神奇。
是以难矣。
再者难在文化。
文化者,国之魂也。
翻译之难,难在文化之差异。
一国之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皆融入文字之中。
译者若不深知,则如盲人摸象,不知所云。
是以难矣。
且夫翻译之难,尚有诸多。
如翻译之标准,若以直译为主,则失原文之美;若以意译为主,则失原文之意。
是以译者须如权衡轻重,审时度势,方能译出佳作。
是以难矣。
又有难者,在于翻译之速度。
翻译之速度,如行军布阵,速战速决,方能取胜。
然翻译之速度,非一日之功,须日积月累,方能熟能生巧。
是以难矣。
又有难者,在于翻译之心态。
翻译者,如登山者,需有恒心毅力,方能登顶。
翻译之心态,如行舟者,需有定力,方能乘风破浪。
是以难矣。
盖翻译之难,难在文字、句式、文化、标准、速度、心态等多方面。
然翻译之乐,亦在其中。
译者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方能乐在其中。
是以翻译之难,难中有乐,乐在其中。
故曰:翻译之难,难以言表。
然翻译之乐,亦难以言尽。
世之文士,若能以苦为乐,以难为乐,则翻译之道,可成矣。
乐为竭力文言文翻译
古之贤者,乐为竭力,以济世之难,救民之急。
此非独一时之英雄,亦非一地之豪杰,乃天下之公义,四海之内之仁心也。
夫乐为竭力者,心无旁骛,志在必成。
是以,其行也,如长江之水,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其言也,如松柏之声,巍巍峨峨,不可动摇。
是以,虽处困境,亦能不屈不挠,奋发向前。
盖闻之,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乐山者,乐其高大,志在攀登;乐水者,乐其深广,志在涵养。
是以,乐为竭力者,其志亦如山之高,水之深,不惧艰难,不畏险阻,勇往直前。
昔者,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天下之难,何者为最?”孟子对曰:“非难之难,难于行之也。
”王曰:“然则,吾欲行仁政,何如?”孟子曰:“乐为竭力,则无难矣。
”夫乐为竭力,即是以天下为己任,以百姓为心,无论富贵贫贱,皆能竭尽所能,为民请命,为国分忧。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强则国强。
吾辈青年,当效法古人,乐为竭力,以实现民族复兴之伟大梦想。
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皆以乐为竭力,开创盛世,流芳百世。
今日之我,亦当如此,不畏艰难,不惧困苦,勇往直前。
然乐为竭力,非独英雄豪杰之事,亦乃寻常百姓之责。
农夫耕田,织女织布,工匠雕琢,医生救死,皆为乐为竭力。
是以,人人皆应尽己所能,为国家、为民族、为家庭、为自己,乐为竭力。
乐为竭力,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快。
须臾之间,不足以成大事;积久而成,方能显英雄本色。
是以,吾辈青年,当立志于乐为竭力,持之以恒,不辍不懈,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夫乐为竭力,固非易事,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若人人皆能乐为竭力,则国家必强,民族必盛。
愿吾辈青年,铭记古人教诲,乐为竭力,以铸就辉煌未来。
译:古代的贤人,乐于全力以赴,以解决世间的难题,拯救民众的急难。
这不仅仅是某一时期的英雄,也不是某一地方的豪杰,而是天下的公义,四海之内的仁心。
乐于全力以赴的人,心中没有杂念,志向坚定,必欲成功。
因此,他们的行动,如同长江之水,浩浩荡荡,不可阻挡;他们的言语,如同松柏之音,巍峨挺拔,不可动摇。
一翻译为文言文
翻译者,通古今之变,达中外之理者也。
夫翻译之艺,古已有之,盖自秦汉以来,华夏与西域交通,译事遂兴。
迨至唐宋,译经之业大盛,翻译之技亦日臻精妙。
至明清之际,翻译之术更上一层楼,译人辈出,如徐光启、严复等,皆一时之选。
翻译之所以为艺,在于其能将一国之言,转化为他国之语,使彼此之思想得以交流,文化得以融合。
是以翻译者,非仅文字之译者,更乃思想之传播者,文化之使者。
故翻译之艺,实为沟通中外、连接古今之桥梁。
夫翻译之难,难在语言之差异、文化之隔阂。
语言者,一国之声音,文化者,一国之精神。
二者相异,翻译之途遂阻。
是以翻译者,必先熟谙两国语言,精通两国文化,方能登堂入室,游刃有余。
翻译之艺,首在理解。
译者须透彻理解原文之意,方能翻译准确。
是以,译者当潜心研读原文,细读字句,领悟其意。
如《庄子·逍遥游》云:“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译者须领悟蜩与学鸠之意,方能翻译为:“蝉与学鸠相笑,曰:‘我疾飞而上,触树而止,有时不到地面而已。
’”翻译之艺,次在表达。
译者须善于运用目标语言,将原文之意准确表达。
是以,译者当熟知目标语言之语法、词汇、修辞,方能得心应手。
如《诗经·关雎》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者须运用目标语言之优美词汇,翻译为:“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所倾心。
”翻译之艺,更在融合。
译者须将原文之意与目标语言之特点相结合,使翻译作品既有原文之韵味,又具目标语言之美。
如《论语·学而》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者须将原文之意与目标语言之特点相融合,翻译为:“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之风吗?”翻译之艺,亦在精益求精。
译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方能使翻译作品更加完美。
文言文虚词翻译太难
夫文言文虚词,如也、者、之、乎、矣、焉、哉等,虽无实义,然其在句中犹如桥梁,连接实词,使文意连贯。
翻译时,若不能准确把握虚词之用,则文意必遭误解。
首先,者也之乎,此四者常用于句末,以表示疑问、感叹、肯定或停顿。
例如:“子路,善人也。
”其中“也”字,用于句末,表示肯定。
若翻译为“子路,善良的人。
”则未能准确传达原句之意。
若译为“子路,真是个善良的人啊!”则更贴近原文。
其次,矣焉哉,此三者亦用于句末,分别表示肯定、疑问和感叹。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乎”字,用于句末,表示疑问。
若翻译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则未能准确传达原句之意。
若译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岂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则更贴近原文。
再者,乎焉哉,此三者亦用于句末,分别表示疑问、感叹和肯定。
例如:“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其中“也”字,用于句末,表示肯定。
若翻译为“我听说君子学习,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导民众,这是善。
”则未能准确传达原句之意。
若译为“我听说君子学习,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德;教导民众,这是善良。
”则更贴近原文。
此外,虚词之难,尚在于其与实词之搭配。
例如:“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乎”字,与“为”、“与”、“传”等实词搭配,表示疑问。
若翻译为“孔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为人谋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知识是否勤奋?’”则未能准确传达原句之意。
若译为“孔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为人谋事是否忠诚吗?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吗?传授知识是否勤奋吗?’”则更贴近原文。
又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其中“之”字,用于连接实词,表示所指。
若翻译为“孔子说:‘了解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不如享受学问的人。
’”则未能准确传达原句之意。
若译为“孔子说:‘了解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不如以学问为乐的人。
文言文翻译问题梳理
古文者,中华文明之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知识。
然文言文与白话文相去甚远,翻译之难,古今皆然。
本文将梳理文言文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以期为后世学子提供借鉴。
一、词义理解不准确文言文翻译之难,首在于词义。
古汉语词汇丰富,一词多义现象普遍,且部分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若对词义理解不准确,则翻译出的句子往往晦涩难懂,甚至出现错误。
如:“臣闻之,死者,人之大事也。
”若将“大事”直译为“重要的事情”,则与原文之意相差甚远。
正确翻译应为:“我听说,人死,是人生的大事。
”二、句式结构不清晰文言文句式结构较为复杂,有省略、倒装、被动等多种形式。
若对句式结构不熟悉,则难以准确翻译。
如:“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若不了解倒装句式,则可能将其翻译为:“我听说君子学习,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育民众,这是善。
”显然,这样的翻译与原文之意不符。
三、语气词翻译不当文言文中的语气词丰富多样,如“矣”、“乎”、“哉”等,它们在句中起着调节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
若对语气词翻译不当,则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如:“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若将“哉”字翻译为“啊”,则显得过于口语化,不符合文言文的风格。
正确翻译应为:“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愁。
’”四、文化背景不熟悉文言文翻译不仅要考虑词义、句式,还要考虑文化背景。
部分文言文中的成语、典故、历史事件等,若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则难以准确翻译。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不了解“说”字在此处的含义,则可能将其翻译为“高兴”,显然与原文之意不符。
正确翻译应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五、翻译风格不统一文言文翻译应保持一定的风格,如直译、意译、译注等。
若翻译风格不统一,则会使译文显得杂乱无章。
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若前半句直译,后半句意译,则显得不协调。
忍耐_文言文翻译
夫忍耐,君子之德也。
天地之间,万物繁多,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道德也。
道德之所由生,在于忍耐。
忍一时之气,则能成大事;忍一时之辱,则能立大功。
故曰:“忍耐之力,胜于万钧。
”古之圣贤,莫不讲究忍耐。
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此皆忍耐之谓也。
夫忍耐者,非懦弱之谓,乃大智若愚之态也。
智者知时,忍者知势。
时势所迫,不得不忍,此乃明智之举也。
盖忍耐之道,有内外之分。
内者,心忍也;外者,行忍也。
心忍则气平,行忍则事成。
心平气和,方能处变不惊;事成业就,方能达观人生。
是以君子养心,必先忍心;修身,必先忍身。
忍心则无怨,忍身则无累。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之所以坦荡荡,以其能忍也。
忍得一时之气,方能胸怀坦荡;忍得一时之辱,方能心无挂碍。
是以君子遇事,必先忍,忍而后求,求而后得。
得之而不骄,失之而不馁,此乃君子之风也。
夫忍耐之道,非一日之功,须日积月累,方能有成。
昔者,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之所以能乐,以其能忍也。
忍贫贱之苦,方能乐道安贫。
又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此言忍耐之效也。
忍一时之难,则事态可缓;退一步之险,则前程可宽。
故曰:“忍字头上一把刀,放得下时心无忧。
”忍耐之道,虽苦,实则乐在其中。
然而,忍耐亦非无所不为。
孔子曰:“小人之忍,忍人所不能忍;君子之忍,忍人所不忍。
”小人之所以忍,以其自私;君子之所以忍,以其大公。
君子之忍,乃出于仁爱之心,非出于苟且之意。
是以君子之忍,虽苦,而能成大业。
总之,忍耐者,君子之德也。
忍一时之气,可成大事;忍一时之辱,可立大功。
忍得一时之难,方能达观人生;忍得一时之苦,方能乐在其中。
故君子当以忍耐为本,以仁爱为心,以大业为志,以天下为己任。
如此,方能成为天地间之君子,传之后世,流芳百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me
译文2(陈丽萍 2006) :教授敲击桌子喊道:你们 这些年轻人吆喝什 么? 学生 : (要喝)啤酒。 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教授生气拍着桌子大声叫 order,想让学生遵守纪律。而学生们却故意曲解为 点菜,脑子里仅想着吃吃喝喝,齐声大叫喝啤酒。 译文中的“吆喝” 不仅与“要 喝”谐音 ,而且在 语境 的制约下与 order在深层语义上对等,译者能找 到这样的谐音词来翻译含有歧义的order一词 ,堪称 佳译 。
Difficulty and Pleasure in Translation ——as a preface
By Alex Zeng
Main Contents for this Part I. What’s Translation? II. Dificulty in Translation III. Pleasure in Translation
More
Home
18绿 色奥 运 、人 文奥运 、科技奥运
译文一:Environment-friendly Olympics, Culture-enriched Olympics ,and Technology-empowered Olympics 分析:译文语法正确,意思到位,但如能统 一译文用语形式 ,译文则更具可读性。 新译 :Environment—driven, Culture based, Technology—oriented 或 environmentally-driven,culturally—based, technologically—oriented ...之类 。
Home
More
Home
7. Girl: If we become engaged, will you give me a ring? Boy: Sure, what’s you phone number? 8.(赤壁大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在还没见到孙 权之前,先舌战群儒:) 问:天子有姓呼? 答: 有。 问:何姓? 答: 姓刘。 问:何谓也? 答:天子姓刘,故天姓刘。
14. the three-P’s:patience,persistence, and perseverance
译文一:“三性”:耐性 、持久性 、坚忍不 拔性 分析:能将原文的 “P”化为目的语中的 “… …性”,译文已经十分成功 ,而如果能 将 “三性”整齐划一 ,译文将更加意美、音 美。 新译 :“三性”:忍耐性 、持久性 、坚韧性
More
Home
9.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不怀好意的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 外国记者: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走的路问什么叫马路? 周总理: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
10.和珅:纪晓岚,你好大的胆子,见了皇上为何不跪? 醉成这样成何体统! 乾隆:我看纪晓岚没醉,他是装的。 纪晓岚:我没醉(罪)? 乾隆:没醉! 纪晓岚:没醉(罪)?!皇上,您是金口玉言,这可是 您说我没罪的。我没罪干吗罚我? 最后,乾隆皇帝只得让纪晓岚官复原职。
More
Home
13. A:How do you like ed. (Reader’s Digest,Feb.1986)
译文:甲:你喜欢拿破仑吗? 乙:不知道.我从来没有拿过破轮 (王晓辉,2006 )
More
Home
More
Home
15. “三 包”:包修 、包退 、包换
译 文一 :We offer 3-R guarantees: guaranteed repair,replacement and refund. 分析:译文中3个以 “r”打头的英文单词与前半 句的 “3一R guarantees”存在逻辑缺项,欲前 后贯通 ,可以模仿上例原文传译 。 译文二:the three guaranteed R’s: repair, replacement and refund.
More
Home
16. (集邮爱好者)方寸之间,深情无限
译文一 :On these tiny postage stamps, Philatelic friendship “franks”. 分析:译文为了获得比较勉强的韵脚,生硬地使用 了 “frank”一词 ,而 “frank”并不具备原文所含语 义。 译文二:Small in dimensions, rich in affections.
More
3. A: Can I try on that shirt in the window? B: You can, if you want. But I do have a dressing-room. 4. A: What’s the smartest animal? B: The snake, because no one can put its leg. 5. King: …Hamlet, and my son…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 Not so, my lord. I am too much i’ the sun. (Shakespeare, Hamlet) 6. A: What do people do in a clock factory? B: They make faces all day.
More
Home
15. 要买房,到建行
译 文一 :want to buy a home but feel financially scant? / Why don’t you come to the Construction Bank? 分析:原文属口语体 ,用字朴实,行文对仗 ,音 韵优美,译文虽保留了原文的音韵特质,然而语 体与原文不甚切合,口气也略显生硬,字里行间折 射出几分 “训味”(why don’t you… ?)。 译文二 :Wanna a house of your own?Buy one with our loan.(Construction Bank)
More
Home
19. 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 、讲卫生、讲纪律 、 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译文一:Five merits to advocate and four virtues to promote:civilized behavior,common courtesy,hygienic conditions, proper discipline and public morality; lofty sentiments, refined language,good manners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译文二 :five stresses/advocatings (on decorum, manners,hygiene,discipline and morals) and four points of beauty (of the mind,language,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
11.吃一堑,长一智
Home
译文一: Wisdom comes by suffering(智从苦中来) 译文二:To learn by going to school of hard knocks (挫折(或受苦)学校学真才) 译文三:Experience teaches at the cost of mistakes (经验靠错误教诲人) 译文四:A fall into the pit is a gain in your wit
More
Home
12.A: What do lawyers do when they die? B: Lie still.
译文:A:律师死了干啥? B:身子动弹不得 ,嘴上依旧撒谎。 “Lie still”双关着“躺 着 不动 ”和 “仍 然说 谎 ”两层 语义,话语诙谐幽默,译文借用汉语 “对仗”,将两层意思分 别译出,虽失去双关 语义 ,但语用效果犹在 。
More
17.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Home
译文一:An after-dinner walk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分析:译文转换视角,借他人之语句抒自己胸中之 情怀。不过,此文不足处一是在 “walk”前添加 “after-dinner”导致译文头重脚轻,语感较差,比 模仿原文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逊色良多;二是模仿现成或家喻户晓的 名句名语虽无不可,然而如果模仿者众,恐怕就难 以给人清新之感。 译文二:A walk after meal improve your fitness a good deal.
More
Translation for Ex.5
Home
译文一: 国王:我的侄儿哈姆雷特,我的孩子……为什 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边? 哈姆雷特: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 久了。(朱生豪译) 译文二: 国王:……哈姆雷特,我的孩子……你为何愁 云满面? 哈姆雷特:没有愁云,陛下,外面得阳光晒得 我红光满面。 More
Home
II. Difficulty in Translation
1.The Professor rapped on his desk and shouted: “Gentlemen,order!” The entire class yelled: “Beer!”
2.Pam: Hasn’t Harvey ever married? Beryl: No, and I don’t think he intends to,beeause he’s studying for a bachelor’s degree.
I. What’s Translation?
Home
• 1. Translation is a communication method between people who speak different languages. • 2. Translation is bridge between the people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 3. Translation is re-creation that produce new thoughts using the materials in other languages. • 4. Translation is an art.(translation aesthetics ) • 5. Translation is a cultural interaction. • 6.Translation is skill for living. • Briefly speaking, translation is to produc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ly with respect to meaning and secondly with respect to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