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书评
《非暴力沟通》阅读感想
《非暴力沟通》阅读感想《非暴力沟通》是小木屋一年共读 52 本书的第二本书,这本书相对轻松,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却一边看一边犯嘀咕。
不就是抛出一个概念,然后告诉你它是什么,要怎么用,用了对你有什么好处,再辅以大量的案例证明吗?这样的套路,怎么会在豆瓣评分上得到 8.5 的高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继续读下去,却发现自己逐渐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
原来,这本书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是国际非暴力沟通的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
他的老师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而作者在 1963 年就创立了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 60 年的实践经验。
他在全世界各地帮助人们化解冲突、经营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贡献,还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看到这里,我对作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也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更多的期待。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作者认为,只有当我们分别弄清楚每个概念的真正含义,然后再加以练习,倾听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明白自己和他人的真实需求,才能实现人世间的爱与和平。
观察:区分观察和评论,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价。
感受:感受是个人的情感、想法和身体感觉,要区分感受和想法。
需要:需要是感受的根源,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
请求:请求是具体的行动,而不是模糊的要求,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期望。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关注他人的需要,而不是关注自己的需要。
通过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异化的沟通方式异化的沟通方式包括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这些方式会蒙蔽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爱,导致冲突和矛盾的产生。
个人感悟读完整本书,我最有收获的四点是要行动改变的地方: 1. 学会倾听:不仅要倾听别人的内心,更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本不推荐评价的书——《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一本不推荐评价的书——《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一本不推荐评价的书——《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刘首鹏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家长“必读书目”中的一本。
当初选择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有目的:自己在跟孩子和家人沟通的时候,经常会不耐烦,“简单暴力”,希望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当然,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也是有怀疑的:从书的名字和封面简介,这本书似乎有畅销书的通病:花哨、夸张、情景架构,有自封“万灵药”之嫌。
带着这两种心态读这本书,一章章读下来,发现收获其实还是蛮大的。
作为快餐文化时期的作品,作者直接给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定式;表达观察——说出感受——感知需要——提出请求。
正本书也是围绕着这个定式逐一分析讲解。
和一般通俗心理学书相似,每一个讲解都是由小故事和小案例组成,读起来不累。
读完以后,我试着把这个方法应用到现实,确实会减少“面红耳赤”的几率。
这本书确乎不是万灵药,它可以促进自我和对他人的理解,促进内心与外界的和谐。
慢慢地又发现,最大的收获是,作者告诉我一个很重要也是经常被我们忽略的观点:不要评价,要不带任何评价的观察,然后说出自己的观察。
那么,对这本书的推荐我也无法带有任何评价了。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让我们学着认真倾听和观察。
全心全意地观察体会自己或别人的信息和感受,然后不带任何评价的说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这本书会知道我们练习这做这些不带任何评价的观察倾,慢慢地说出中肯的理解。
对他人和自己的理解是沟通的第一步。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
如果别人或自己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就认为是不道德的或者是邪恶的。
鲁斯贝本梅尔说过,“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因为我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每章有大量习题,让我们练习区分自己是否客观不带评价地观察了事实。
这些练习恰到好处,非常有效果。
浅谈《非暴力沟通》
浅谈《非暴力沟通》
还记得童年时代,对书籍的狂热。
废寝忘食,最羡慕别人在大城市生活,都有一个大大的图书馆。
如今,各种条件都具备了,却失去了对书的痴迷。
特别是智能手机风行的这些年,连发朋友圈都是寥寥数语。
好久好久没动笔,也忘掉了自己的梦想好久好久了。
今晚认真地拜读了前两章,经典确实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里面有一句话很是打动我,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这一刻,我想到了原生家庭给我带来的伤害,书中提到,“爱能使心灵的创伤痊愈。
”我决定好好精读此书,并且第一次在知乎上开文,将此书的精髓和大家分享。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伞。
这也是编者的心愿。
非暴力沟通过程:
1、我的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
2、我的感受: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3、那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4、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和爱,它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道德评判和进行比较都会蒙蔽爱。
如果一心分析和确定错误的性质,就会忽略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但要注意,不能将价值判断和道德评判混为一谈。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
丹.格林伯格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提到,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一《非暴力沟通》是一本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书籍,它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人际沟通这片复杂领域中的前行之路,让我对沟通的本质和方式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所阐述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深深吸引。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看似简单的四个环节,却蕴含着巨大的沟通智慧。
以往在沟通中,我们常常容易混淆观察和评论,不经意间就会对他人进行评判,从而引发对方的反感。
比如,我们会说“你总是这么懒”,这就是一种评论,而如果换成观察则是“我看到你这三天都没有打扫房间”。
这种基于事实的观察陈述,能够避免给对方贴上负面标签,为良好的沟通奠定基础。
感受这一要素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沟通中的表达方式。
我们很多时候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用模糊不清的方式表达,这使得对方无法真正理解我们。
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我感到很沮丧”“我现在有些焦虑”,能让沟通的另一方更准确地了解我们的内心状态。
同时,了解自己的感受也是理解自己需求的重要一步。
需求是沟通的核心。
我们之所以在沟通中产生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对方的需求。
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某种需求,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冲突就容易产生。
例如,当我们因为伴侣晚归而生气时,我们的需求可能是对安全感和陪伴的渴望。
如果我们能明确表达这种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就更有可能解决问题。
请求则是将沟通导向积极方向的关键。
这里的请求是明确、具体且可操作的。
不是“你要多关心我”这种模糊的说法,而是“我希望你每周能抽出一天时间陪我看电影”。
这样具体的请求让对方清楚知道我们的期望,避免了误解。
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示了非暴力沟通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从家庭关系到职场交流,从朋友相处到陌生人之间的互动。
在家庭中,运用非暴力沟通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吵,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比如在亲子教育中,父母可以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而不是简单地命令或批评。
《非暴力沟通》阅读感想
《非暴力沟通》阅读感想在阅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智慧和洞察力。
他提出的非暴力沟通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认识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也被称为“爱的语言”,是一种通过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要素来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的沟通方式。
与暴力沟通相反,非暴力沟通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通过攻击、批评或指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非暴力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解决冲突,并促进彼此的成长。
二、非暴力沟通的本质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一种同理心的沟通方式。
它要求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感和需求,理解他们的立场和观点。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增强彼此的信任和尊重。
三、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 观察:观察是指客观地描述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或感受到的事情。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避免主观臆断和误解,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感。
2. 感受:感受是指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言语或态度所产生的情感反应。
感受是我们内心的声音,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3. 需要:需要是指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
通过了解自己的需要,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要。
4. 请求:请求是指我们对他人提出的具体要求。
请求应该明确、具体、可行,并且是基于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四、非暴力沟通的应用非暴力沟通不仅可以应用于人际关系中,还可以应用于自我沟通和团队沟通中。
在自我沟通中,我们可以通过非暴力沟通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在团队沟通中,我们可以通过非暴力沟通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非暴力沟通的意义非暴力沟通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赏析《非暴力沟通》
赏析《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罗森伯格的一本著作,该书于2009年首次出版。
作者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非暴力沟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建立起与他人的联系,以达到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种沟通方式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试图改变或控制他人。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包括: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首先,我们要学会观察事实,而不是对他人进行评判。
接下来,我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批评或指责他人。
接着,我们需要识别自己的需要,并与他人交流。
最后,我们可以提出具体的请求,而不是要求他人改变。
通过实践非暴力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非暴力沟通》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提
供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并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阅读感想
《非暴力沟通》阅读感想《非暴力沟通》是一本深刻且实用的心理学书籍,它为我的心理咨询工作和个人生活带来了诸多启示。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获得了专业上的帮助,更对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工作层面,书中提供的方法对我帮助极大。
尤其是针对与他人比较和说错话这两种常见的心理问题,短期焦点解决非常有效。
通过觉察、感受、需求和反馈这一公式,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然而,我也意识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过分依赖逻辑解决表面问题可能导致来访者在深层次心理根源上的问题仍未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解决。
因此,长期的梳理和真正的支持对于来访者的成长至关重要。
除了工作,这本书对我生活的影响也意义深远。
其中的三句话让我深受启发:第一句话是“你并不用那么谦虚,因为你没有那么厉害。
”它让我反思自己在一个团督中的表现和困境。
此前,由于在小组中比其他组员多学了几年心理学,我过于小心翼翼,生怕被人觉得格格不入,常常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对。
这句话让我明白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我应该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第二句话是“有一个乞丐说他是耶稣,祖母并没有向罗马教皇确认,她给了他一个住所。
”这句话让我思考及时行乐的真正含义。
我们总是在顾虑太多,而忘记了当下的美好。
它提醒我要更加勇敢地去做善良的事情,不要被外界的因素所束缚。
第三句话来自作者在舅舅病重时向他表达爱的经历。
作者在信中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舅舅在临死前的那些天每天都让人读给他听。
这个故事让我感动落泪,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期待和等待。
我意识到,我一直在等待父亲改变,希望他能对我说爱我,但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明年父亲生日时,我将给他写一封信,告诉他我的愿望,而不期待他的回应。
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关系会逐渐发生改变。
《非暴力沟通》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理解自己和他人。
作为欧文亚隆的学生,这本书深刻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让我这个心理动力学咨询师也深受启发。
《非暴力沟通》感悟
《非暴力沟通》感悟《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啊,真的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沟通理解的新大门。
以前,我总觉得沟通不就是说话嘛,有啥难的。
但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我才发现,原来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我们很多时候说话,看似平常,实则可能暗藏“暴力”。
比如说,和家人因为一点小事就吵起来,嘴里说出那些伤人的话,这不就是一种暴力嘛。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经常在不经意间就对别人下了评判?“你怎么这么笨!”“你老是这样!”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这就像是一把把小刀,刺向别人的心。
而非暴力沟通呢,它告诉我们要去观察事实,而不是直接评判。
就好像看到朋友迟到了,不要马上就说“你怎么总是迟到”,而是说“我看到你这次迟到了”,这两者的差别可大了去了。
还有啊,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们很多人习惯压抑自己的感受,或者干脆就不知道怎么表达。
其实,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不丢人,反而是一种勇敢的表现。
“我感到很伤心”“我觉得很委屈”,当我们这样真诚地表达出来,别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呀。
然后呢,要说出自己的需求。
我们为什么会有情绪,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但我们却总是拐弯抹角,或者干脆不说,等着别人去猜。
这怎么行呢?就像肚子饿了,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要吃饭呢?最后,是提出具体的请求。
不要只是说“你对我好点”,这太模糊啦,别人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
要说“我希望你明天能陪我去看电影”,这样明确具体,别人才知道该怎么行动嘛。
非暴力沟通真的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沟通的道路。
它让我们学会更加理解别人,也让别人更加理解我们。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沟通场景,和家人、朋友、同事、陌生人等等。
如果我们都能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那该减少多少争吵和误解啊!我们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亲密。
你说,沟通重要不?我们每天都在说话,可我们真的会说话吗?非暴力沟通就是教我们怎么好好说话,怎么好好和人相处。
这可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能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方法呀!大家都快来试试吧,别再让那些伤人的话脱口而出啦,让我们用非暴力沟通来温暖彼此的心吧!。
《非暴力沟通》阅读感想
《非暴力沟通》阅读感想《非暴力沟通》是一本由【美】Marshall B.Rosenberg所著的心理学类书籍,由阮胤华翻译,华夏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
这本书以心理学为基础,介绍了一种沟通方式,旨在帮助人们减少因语言带来的痛苦,实现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一、书籍结构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概念”“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全身心地倾听别人”和“用非暴力沟通来爱自己”。
在“概念”部分,作者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定义和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阐释了一些带来负面影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作者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这四个要素的内涵,区分了相似的概念,介绍了一些要素的来源。
在“全身心地倾听别人”部分,作者介绍了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倾听他人,包括如何回应遭遇痛苦的人们和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
在“用非暴力沟通来爱自己”部分,作者介绍了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爱自己,包括转变自我评价方式、充分表达愤怒和表达感激。
二、主要内容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包括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观察是指清晰地表达观察的结果,注意区分和评论之间的关系;感受是指清晰地表达感受,注意区分和想法之间的关系;需要是指感受的来源;请求是指提出具体的请求,注意区分和命令之间的关系。
异化的沟通方式包括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非暴力沟通提倡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通过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的方式。
这有助于对方准确地了解我们的需要,同时也提供了对方做准确回应的机会。
全身心地倾听别人需要学习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去体察别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将它们表达出来。
在回应遭遇痛苦的人们时,我们需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我们的问题可以集中在对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方面,同时注意在表达时需要具体。
用非暴力沟通来爱自己需要转变自我评价方式,当我们骂自己、责备自己时,我们可以去体察自己的需要,正是那些未被满足的需要使得我们产生自责、羞愧、内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简短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简短读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内心仿佛被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对沟通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就陷入了暴力沟通的陷阱。
也许是一句不经意的指责,也许是一个不耐烦的眼神,又或许是一场激烈的争吵。
我们以为自己在表达观点,在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往往带来的却是关系的疏远和心灵的伤害。
非暴力沟通强调的是观察而非评论。
这看似简单的一点,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我们常常急于对他人的行为下结论,用“总是”“从不”这样绝对的词汇去描述,却忽略了只是在观察到的那一刻所发生的事实。
比如,当我们说“他总是迟到”,这就是评论;而“他这周已经迟到了三次”,这才是基于观察的陈述。
学会清晰地表达观察的结果,避免主观的评判,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感受是沟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们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感受,或者错误地将想法当成感受。
比如,“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不是感受,而是想法;“作为吉他手,我感到失落”,这才是真实的感受。
能够准确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他人了解我们内心的真实状态,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
需求是感受的根源。
当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负面的感受。
然而,我们往往在沟通中只强调自己的感受,而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需求。
比如,妻子对丈夫说“你每天都这么晚回家,我很生气”,这只是在表达感受和抱怨,如果接着说“我希望你能多些时间陪我和孩子”,这就清晰地传达了需求。
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勇敢地表达出来,才能让沟通更有成效。
非暴力沟通还倡导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而非模糊、抽象的要求。
“我希望你能更关心我”是一个模糊的请求,而“我希望你每天下班回家能陪我聊半小时”则是具体而明确的。
这样对方才能清楚地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从而做出积极的回应。
这本书让我明白,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心灵的碰撞。
真正的沟通应该是充满尊重、理解和关爱的。
当我们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与他人交流时,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更近,关系可以更和谐,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非暴力沟通》阅读感想
《非暴力沟通》阅读感想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卢森堡博士的勇气和决心。
仅仅因为看了《非暴力沟通》英文版,他便萌生了将其翻译成中文版的想法,并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
这种行动意愿和能力让我明白,只要我们有强烈的愿望和积极的行动,就能够在生活中创造出积极的改变。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概念。
它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
卢森堡博士指出,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使用暴力语言,这些语言可能伤害他人的感情,加剧矛盾和冲突。
而非暴力沟通则倡导以尊重、理解、欣赏、感激等爱的元素来构建沟通,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解决问题。
书中提到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表达,为我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实用的框架。
通过观察事实,我们能够客观地描述问题,避免主观评判和指责。
感受的表达使对方能够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增强同理心。
明确自己的需要,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满足自己,同时也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
而清晰地表达请求,则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实际应用中,我发现非暴力沟通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实践。
例如,当我面对他人的批评或冲突时,很容易陷入情绪反应,而不是冷静地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放慢脚步,深呼吸,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尝试以非暴力的方式与对方交流。
这种方法不仅改善了我与他人的关系,也让我更加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此外,书中关于“隐蔽的暴力”的论述也让我深思。
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自己在不经意间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而这些伤害可能比身体上的暴力更加隐蔽和持久。
意识到这一点,让我更加努力地去关注自己的言行,以及对他人的影响。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为我开启了一扇沟通的新大门。
它让我认识到,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也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通过学习非暴力沟通,我不仅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也能够更好地与自己和解。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简短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简短《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著,它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用的技巧,向读者介绍了如何通过倾听、表达和理解来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在沟通中经常会出现误解、冲突甚至暴力。
而非暴力沟通正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首先,非暴力沟通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倾听的四个层次”,即倾听表面的言辞、倾听对方的感受、倾听对方的需要和倾听对方的请求。
通过倾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从而建立起更加深入的沟通。
其次,非暴力沟通还强调了表达的技巧。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清晰表达”的重要性,即通过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通过清晰地表达,我们可以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从而使沟通更加顺畅。
最后,非暴力沟通还强调了理解的重要性。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同理心”的概念,即通过换位思考来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通过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起情感上的连接,从而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非暴力沟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
通过倾听、表达和理解,我们可以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因此,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人,希望大家都能够学习并运用非暴力沟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非暴力沟通》的读书笔记个人书评
《非暴力沟通》的读书笔记个人书评《非暴力沟通》的读书笔记个人书评1闲来无事把最近几年很火的畅销书《非暴力沟通》看完了,一句话总结这本书:在说话之前先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别人的感受,并且在说话的时候语气温和且表达意思准确。
下面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本书介绍的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在现实中的应用。
1、观察:勿与评论混淆观察的语言表达的定义: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情境中,清晰的行为结果。
观察是要有依据和事实证明的,比如具体的时间点、频率、某个具体的方面、数额等。
这章主要想表达的是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在无意的情况下表达出来,从而让听的人先入为主或者一开始就产生厌恶的情绪。
就比如说你女朋友跟你说:你不爱我了,你第一反应就是:我哪里不爱你了?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如果你女朋友说你好久不陪我了,你就会反思自己是不是最近很少花时间陪她忽视了她的存在,而不是在想:我怎么不爱你了?2、感受:勿与想法混淆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一,要区分哪些是感受。
“我觉得”、“我以为”不是在表达感受,也不是在表达感受;第二,建立感受的词汇库。
这个第二点我认为是第四点的一个分支,第四点是提出具体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负向的请求。
他主要想说的是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而使得沟通的顺畅。
具体操作在第四点讲。
3、需要:是感受的****。
感受和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们的需要、期待、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因而,不是追究别人的责任,而是体察感受背后的自我需要:我的哪些需要、期待或价值取向没有得到满足?书中举的例子是A:惊了,居然有那么多未婚先孕的B:你担心他们的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A:是啊,如果我这样做我爸会杀了我的B:看起来在过去未婚先孕的后果极其严重?……书中在回答别人的感受时通常用反问句来猜测别人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种说话方式有点像心理医生在不停的问问题,我建议少用用这种方式跟别人说话,一是很无聊二是会给一些人心里压力,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比如说你女朋友跟你说:哇!这个口红的色号好好看。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书评欣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书评欣赏《非暴力沟通》是一部由美国作家马歇尔·卢森堡著作的书籍,网友们对这本书也是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下面就跟我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终于花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认真读完《非暴力沟通》的理论篇与实践篇。
很多书籍、讲座或许对别人有很大作用,对我未必,可能是这些知识、讲座对我不够新奇的缘故,可能是书上得来终觉浅的缘故,可能是作者根据不同年代、不同地理位置、面对不同人群写的缘故,可能是我与作者生活背景相差甚远的缘故,可能我的需要与别人需求不同的缘故......总之,书认真读就好,至于能否有收获及其大小,那就随缘,又反而想哪怕只有一个启发也是不错的。
所以读书的宗旨不要信赖什么权威,只要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完善、更幸福的书都是有益的书。
《非暴力沟通》的理论篇介绍了:什么是爱、什么东西蒙蔽爱、体会与表达爱、倾听的力量等;实践篇介绍了:在亲密关系中如何表达真实的自我、如何修复关系、如何表达愤怒等。
其实两本书的内容很多书籍都有,并不是作者的独创,只是作者结合长期咨询工作的实践第一次提出“非暴力沟通”,并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的操作指南。
从这个角度说来,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形成一些理论与方法,它是最鲜活且有意义的。
非暴力沟通是作者基于对爱的理解与对爱表达的渴望而提出的一种和平沟通方式,从书中看到,它不但适用于两性之间、亲子关系之间,也适用于发生冲突的国家之间。
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真实需要对别人而言是一件礼物,通过表达各自需要,我们增强彼此的理解,从而传达了爱,真爱也只有在了解与满足对方的需要中得以实现。
作者强调了非暴力沟通中的几个要素或者叫几个步骤,一是要察觉自己的需要,即内心的真正需要,它往往被其他因素如评判所代替或掩盖,特别是我们处于消极情绪如愤怒时更难以察觉。
二是学会倾听,不仅了解对方话语的内容,还要知道对方话语背后的内心需要,这种需要同样有时是被愤怒所掩盖,即作者认为的“愤怒是一种未被满足的需要的悲哀表达”。
《非暴力沟通》阅读感想
《非暴力沟通》阅读感想在杭州到太原的高铁尚未开启之时,我坐在 24 小时的绿皮火车上,阅读《非暴力沟通》一书。
从窗外绿野葱葱的景色,到车内凌厉贫瘠的山石高原,我的思绪仿佛也随之穿梭。
在这段旅途中,我不仅看到了书中所描述的非暴力沟通在亲密关系中的应用,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种沟通方式在职场中的重要性。
在亲密关系中,我曾自诩为北方人,不善表达情感,因此面对陈先生的主动爱意,我总是吝于用言语回应,心想行动足以说明一切。
然而,我不曾意识到,这种自以为是的表达方式,其实是一种语言暴力,它对陈先生的心理和情感造成的伤害,或许并不亚于行为暴力。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的观点,让我如梦初醒。
书中指出,语言暴力对人心理、情感造成的伤害要比行为暴力更严重。
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意识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施暴者。
在陈先生的指导下,我逐渐学会了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温柔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学会了倾听他的内心声音。
这种方式让我们的关系更加融洽,也让我感受到了温柔表达的美好。
那么,非暴力沟通究竟是什么呢?它包含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这四要素其实也是四步骤,首先是观察,客观地看待事情本身,然后客观地描述你所看到的、了解的全部事实;感受是说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感受,并尝试找到产生这种情绪的底层原因;需要是描述自己的需求,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才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请求则是说出你需要对方做的事情,从而满足你的需求。
非暴力沟通既可以用于表达,也可以用于倾听。
非暴力沟通不仅适用于亲密关系,在职场中同样适用。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需求。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我在职场中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案例。
公司年会上,大家其乐融融,情绪高涨。
在吃饱喝足之后,一个销售部经理走过来问我:“黑黑,你觉得我真不真。
”我从未遇到过这种场面,也从未被问过这种问题,一时之间有些懵逼,不知该如何回答。
于是,我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觉得无所谓吧,自己觉得真就真,自己觉得不真就不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评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在本书中,不仅仅是指一种沟通方式,而是生活中思考、语言上的一种艺术,是自我修为、修养的一种思想。
书中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使用方法和步骤,展示出非暴力沟通运用于实际案例的出人意料效果,对现实中我们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交流观念具有指导意义,细读本书之后,可以对生活中出现中的冲突、创伤、愤怒等负面情绪或者情绪影响治愈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路线。
沟通,本是在人类社会中发生矛盾、冲突时,用以双方交流思想、调解矛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善意而褒正的行为,但是在现实中,往往沟通的效果难以遂人心愿,也许某些可能很好解决并且自视也很简单的微小冲突,在经过沟通之后,反而致使矛盾激化,更不可收场。
这便是沟通过程中犯下不适合沟通的错误,沟通需要纯和的心态、高效的技巧,方能随心如愿的逐渐化解矛盾。
本书介绍,在生活中因为沟通不果,常常导致我们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矛盾,吵架、愤怒、伤感、失落沮丧等,而令人更不解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那么沟通究竟该如何进行呢?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挤公交车被踩、排队时插队,一般此事,或许可以见到双方争吵不休,被踩者说对方没教养,没素质,踩人者大怒,结果就是路人驻足看热闹,双方吵累了才结束,正常人都能认识到,这不过是一件平常意外,但是后果却不平常。
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现实中我们所遭遇沟通障碍的本质,如我们沟通的观点应该直接,有效,沟通不是批评、指责,不是揭露对方的不是和短处加以指责,知己知彼,将心比心,在遭遇冲突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冷静,冷却自己的情绪,接着再合理的思考,选择合理的沟通方式,面对冲突沟通之中,还应要有随和的态度和语言,带有怒意的表情,带有贬义的语言,都不应该使用在沟通中。
阅读到此处,想起一点,在中国文化中,文化繁杂多样,例如有很多教人处事的道理,比如人争一口气,书争一张皮,宁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等等,讲究为人在世,当铮铮傲骨,心若青云,不肯服输,而且,这种观点在从小到大的学习的书、影视、杂志中随处可见,讲述了历史上一代代的英雄伟人,这是一种很容易说服青年人的观点,年少本就轻狂,被这种观点一灌输,更会不可一世。
观点不错,但是却很容易造成人一种缺少变通、缺少圆润的性格上的影响,如我本身,以前也认为直来直去光明磊落,但却是因此多了很多无益多害的波折。
在沟通交流之中,往往,心境很重要,如果选择与别人沟通之前,我们处于一种愤怒、压抑或其他负面影响的情绪下,我们很难清楚的表达出自身的观点,更难明白对方的需求,最合理而有效的沟通,应该是双方心平气和、以理论理的交谈,虽然,这有点像双方谈判,但却是最具效果力的交流。
有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上,表现为与人交流、沟通的效果和效应,最后往往能反应人之一生的最终成果的大小。
人的一生要面临无数次沟通,在很多人沟通中,冲突往往难以避免而造成暴力沟通。
作者提到说“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痛苦时却不知道怎样清晰地表达这种痛苦。
”“骂人是对未被满足需要的悲剧表达”,沟通未果负面情绪造成的糟糕心情袭来的时候,人往往需要心情宣泄而造成暴力升级,如谩骂,殴打甚至伤人性命。
沟通最重要的心境,也可以说是性格,如果没有把非暴力这样一种思想印在心里深处,自己需要的时候能随心所欲的用出来,那么,即使本书能倒背如流,也是枉然。
相反,心境好了,心情平了,人冷静了,一切沟通就好办多了。
在一些杂志、影视中,我们经常能认识到所谓的“智者”,这种“智者”往往僻世独居,居清好静,但有沉迷红尘的晚辈求教,“智者”往往能三言两语点播他人如醍醐灌顶,但是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的“智者”。
但是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慢慢学着自己和自己沟通,一个具有良好心境的人的是能自己与自己沟通,即能自我对话,自我平复心情的人,骂人者之所以骂人,杀人犯之所以杀人,皆是因为其因为外力导致心境失衡,无法控制自身,失去冷静思考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这一点解释,生活中小到挤公交车踩人一脚,大到斗殴打架酿成悲剧等,因为自身修为不足,控制不住自己的事情比比皆是。
“我选择怎样看待事情,将极大地影响我是有能力改变它还是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 作者在文中这样提到,愤怒的起因并不是人们做了什么,而是内心的什么东西与他们做的事情相呼应。
是我们自己思维里暗示对方有错或者不好的思维方式。
愤怒是生活中最常见也最容易导致不良后果的沟通环境之一,作者在文中提到我们应该如何让处理愤怒:
一旦愤怒时需要自己慢下来,一定要慢下来,给时间让自己慢慢的冷静,如同鲁迅先生愤怒时挂一个大大的“静”字于墙上,细细注视以平神静气,任何人在愤怒的时候都应该给自己时间平复,例如去睡上一觉、操场上跑上几圈等,带着愤怒的情绪与人交谈是大忌,稍不留神就会引起沟通激化。
第一步,了解其背后的需要,不要做任何无趣的事情
第二步,努力弄明白我是怎样评判那些惹怒了自己的人的。
第三步,“看我的评判背后,自己的什么特别需要在与这些人的关系中没有得到满足——对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努力给予理解。
第四步,问自己:“当人们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时,他们是试图满足他们的什么个人需要呢?
首先努力搞清楚他们做了什么。
问清楚自己:“这些人做了什么让我这样愤怒?让我这样评判他们?”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这里,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情绪趋于愤怒时,我们应该开始学会冷静并学会思考有计划的改怎么样安排、去设计一种适合的沟通形式。
人是不断成长的,心境也是不断成长的,而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成长高度的地方恰是沟通,一般人认为,沟通是感性的,是交流中以自身主观观点为基准来表示自身不同理解或者不满等,但是沟通同时也该有理性的一部分,感性的是沟通内容,理性的沟通形式和方式,我们在与人交际的生活中,以自身提前思考好的正确的心境和态度来进行沟通才能达到预设的效果。
阅读此书后,体验出一种人生生活的道理,万事万物都不能太重,太重必然累心,就像愤怒时候应该卸下愤怒一样,当心理压力太大,心中执念太深,人的心理必然不会正常,人也不会轻松,人要活的有思想,同时思想要是活的,在不同的场合和面对不同的对象,需要选择的沟通方式也不一样,作者说,当他面对
女儿抱怨自己容貌的时候,他采取的方式是鼓励,而不是安慰,因为安慰代表着你认同女儿消极的思想,而鼓励则代表,你根本就不丑,所以,我不安慰你,而是鼓励你要正确看自己,不是安慰,恰是最好的安慰。
这是沟通的艺术性,也是为人处世一种圆润、刚柔并济的表现。
书中说,孩子是一个也是一个独立的交流个体,具有独立的交流思想和思考能力,但是孩子又有其不同于成人的地方,在跟孩子交谈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孩子怎么样,要把孩子放到和自身平等的位置上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用家长的身份以势压人,更不能用所谓的奖励和惩罚来约束孩子,奖励和惩罚或许可以一时起到用以让孩子听话、做某种事的效果,但长久看来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阅读本书之后,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时刻关注自己身边的沟通状况,学着试用书中所述的思想去与人交流,与人沟通,效果往往会比不加思考不经思索的交流要好很多。
和亲人沟通不畅时,理解了并不是没有共鸣,而是当我需要理性的判断时,对方认为我需要的是理解和同情;当在地铁里别人排队加塞时我不想再以道德的角度评判,而是想对方也许今天有急事,况且我对这种行为产生的怨恨本身会干扰了自己的情绪;郁闷时,我经常分析,到底是什么导致呢,我的需要是什么呢?然后努力找一种折中的解决办法。
能解决就去解决,解决不了干脆就冷却处理。
感觉人生最大意义就是能保持心境的平和和轻松的心情。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在我看来,最难能可贵的并不是作者所罗列的那些实际案例(虽然案列能更清晰的说明沟通的具体实施方式),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能管理我们内心,管理心境的思维方式。
在我看来,这是和佛家,道家教义所述的虚空、清净、纯和、无为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意。
书中实践灵性这一章提到人们信奉神学或者说宗教学教义的内容,众所周知,但凡宗教,教义大都悲天悯人,祈望能救济众生,是高尚、道德的表述,因此,如果长时间的信奉宗教,加以熏陶自身,能温润自身性格,使自己逐渐趋于沉静、平和,压制自身的急躁、愤怒等因素,有利于加深实施自身非暴力沟通、利用非暴力思想思考的基础。
非暴力,这三个字所表达的含义,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的居世处事方法,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自己对话,与别人对话,分析别人的诉求。
相信不断加强这种
力量就能抵抗住日常的琐碎事件对人意志的消磨,消除环境文化对自身的渲染,抵抗住周围的各种声音对行为的评判,理解别人,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进而能够和谐与他人共存,以达到和谐沟通,与不同共存的目的。
在深度了解书意精髓后,大胆设想一下,沟通有了非暴力思维的方式,可以是自己的思维方式达到感性和理性并存的一中形式,这种形式不仅仅用来表达自身观点和需求,更可以用来表达一些非理性的东西,比如,所谓的惊喜,所谓的浪漫,这些都是感性的东西,合理的用理性分析,再用感性去表达,应该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X年X月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