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合集下载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运用朗读、默写、解析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成长历程。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困境,敢于做出选择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主题思想。

(2)诗歌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简要介绍诗人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

(2)组织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5. 创意写作:(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2)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

3. 预习下一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3. 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创造性写作能力。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作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作者是、国诗人。

被称为。

三.诗文理解:1.注音及释义: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理解诗意1)、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内容(写在书上)2)题目为什么是“未选择的路”而诗人其实选择了自已的路了?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诗中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路而实际上有深刻意义,暗示的是。

5)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2023年最新的《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

2023年最新的《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

2023年最新的《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一、导入课文,解读诗歌1、导入。

我们还记得上期学过的散步吗?一家人走到田野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

大路怎么样?小路又是什么样子?最后怎么做出的决定?我们看,这一家人为了走那条路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他们最后都满意吗?2、弄清可供选择的两条路。

美国桂冠诗人弗罗斯特也向我们展示了两条路,我们来看,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两条什么样的路呢?林中的两条路,一条选择的路,一条未选择的路。

一条大路(未选择的路),一条小路(选择的路)。

大路: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尽头(可见其平坦,笔直,树木夹道)小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是一条景色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路,但是人迹罕至,更具挑战性)3、理解选择的痛苦。

如果是你,会选择哪条路呢?诗人选择了哪条?他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久久伫立”、“极目望去”。

理解“伫立”和“极目”,体会诗人决策的艰难。

————还有“可惜”一词也可以看出这种决策的勇气和痛苦。

4、体会选择后的惆怅。

诗人这么慎重地做出决定选择了小路,按理,他应该对自己的决定满意了吧?就如《散步》中的一家人那样。

诗人的心是惆怅的。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我将轻轻叹息将往事回顾”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另一条路的向往和对放弃的不舍。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是自己慎重地选择,为什么还会惆怅呢?————这也许就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这山望见那山高。

5、体会诗人写作的目的。

写这首诗,难道诗人就是号召人们在选择后就后悔,然后“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就是要人们“这山望见那山高”吗?诗人真实的目的到底是干什么呢?小组讨论。

诗人通过选择的艰难,尤其是选择后的惆怅,告诉人们,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草率,但是,一旦已经决定,就没有办法反悔,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一旦决定就无法反悔呢?“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

(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

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

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师作小结即可。

三。

诗文理解: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注意字形(学生演板)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 理解诗意首先整体把握(1). 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

?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

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 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 深思(板书)(2). 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未选择的路》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运用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启发学生勇于面对人生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解读;2.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创作实践中个性化表达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未选择的路》的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齐读诗歌《未选择的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思考:诗中的“两条路”分别象征什么?(2)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意境。

5. 诗歌创作实践(1)学生尝试运用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创作一首小诗;(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未选择的路》;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情况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表现和诗歌创作,给出建设性的反馈。

未选择的路 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

未选择的路 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

哲理初探
望路-选路-别路-忆路
入文质理
说过程和感悟
激趣导入 诵读感悟悟
1. 诗人选路的理由是什么? 2. 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3.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哲理初探
入文质理
说过程和感悟
激趣导入 诵读感悟
1. 资料互读,打破建构的基础 2. 潜入文本,打破构建的结论
哲理初探
入文质理
说过程和感悟
《未选择的路》好在哪里? ——知乎
好在很多人被它骗了
说过程和感悟
激趣导入 诵读感悟 哲理初探
• 教师配乐范读 • 学生自由朗读 • 学生单独朗读 • 带着问题朗读
入文质理
说过程和感悟
激趣导入 诵读感悟悟
1. 这个单元讲托物言志,那么这首诗 所托之物是什么?
2. 请以“路”为中心词,概括四小节 内容。
说目标和意图
• 通过诵读感悟,讨论诗歌哲理; 知识与能力
• 通过涵咏语句,译本比读,透析诗歌本意,训练学生的思 过程与方法 维能力;
•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情感与态度
说方法和理念









说过程和感悟
激趣导入 诵读感悟 哲理初探 入文质理
说过程和感悟
激趣导入
诵读感悟 哲理初探 入文质理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一首会骗人的诗
说教材和学情 说目标和意图 说方法和理念
说过程和感悟
说教材和学情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首外国诗歌; 说教材 • 从整体出发,结合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情感。
• 看似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 说教材 • 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经典诗歌《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抉择,以及对未选择道路的遐想。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哲理,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寓意;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提高朗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4. 引导学生进行人生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诗歌概述《未选择的路》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两条道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抉择的思考。

诗歌中充满了哲理,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2.2 诗歌分析2.2.1 意象分析道路:象征人生道路,代表抉择;树林:象征未知的世界,代表诱惑;两条道路:象征人生的两种可能性。

2.2.2 修辞手法分析拟人:如“两条道路默默无言”,赋予道路人的情感;对比:两条道路的对比,突出人生的抉择;象征:道路、树林等象征手法,丰富诗歌内涵。

第三章:诗歌鉴赏3.1 朗诵指导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表现诗歌的情感;配合肢体语言,增强朗诵的表现力。

3.2 欣赏与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诗歌主题,思考人生抉择;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第四章:人生感悟4.1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在生活中面临的抉择;分享抉择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内心的挣扎和思考。

4.2 个人感悟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未来的抉择,坚定信念。

5.1 课堂小结强调诗歌欣赏和人生思考的重要性。

5.2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其他诗歌;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人生感悟。

第六章:小组讨论与分享6.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未选择的道路的例子进行分析;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面临的抉择和未选择的道路的故事;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探讨每个抉择的利弊和结果。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作者是、国诗人。

被称为。

三.诗文理解:1.注音及释义: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理解诗意1)、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内容(写在书上)2)题目为什么是“未选择的路”而诗人其实选择了自已的路了?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诗中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路而实际上有深刻意义,暗示的是。

5)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未选择的路》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弗罗斯特及其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诗人弗罗斯特及其作品《未选择的路》。

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选择和决策。

教学方法:1. 通过多媒体展示弗罗斯特的照片和简介。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生活中选择的经验和看法。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经验分享。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元素,如两条路、树林、决定等。

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象征意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解读和观点。

第三章:深入探讨主题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讨论诗歌中关于选择和后悔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决策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经验分享。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帮助学生将诗歌中的主题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教学内容:1. 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形式表达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解释其与诗歌主题的联系。

教学方法:1. 提供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选择,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

2. 引导学生通过作品表达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分享内容。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寓意。

2023年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3篇

2023年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3篇

2023年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3篇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作者是、国诗人。

被称为。

三.诗文理解:1.注音及释义: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理解诗意1)、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内容(写在书上)2)题目为什么是“未选择的路”而诗人其实选择了自已的路了?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诗中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路而实际上有深刻意义,暗示的是。

5)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四、作业:积累卡片和课后1——5、9《未选择的路》赏析《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一、说教材《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

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读诗的,尤其是现代诗,因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同时还讲究音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但是,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常还处于感性阶段。

既没有掌握诗歌朗读、欣赏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备鉴赏情感含蓄、内容深奥的诗歌,尤其是意象丰富的哲理诗的能力。

当然,更谈不上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把握诗歌的内涵了。

而《未选择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两个目标是以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论依据的。

四、说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一)导入用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二)指导朗读、师生评价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小结诗歌朗读的方法,并用此方法进行朗读评价。

(三)走进作者,“知人论诗”教师传授查找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筛选有关诗人生平事迹、时代环境、创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助于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七(下)19-2《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七(下)19-2《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象征的手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品味诗歌情感;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读,辩证理解“选择”的艰难。

3.合作讨论,个性解读诗歌内涵,尝试在写诗中提炼感悟。

【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个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散文《散步》,又印象么?一家人在田野走着走着,遇到了什么难题?他们最终做了什么选择?诗人弗罗斯特也像我们展示了两条路的选择问题,今日,就让我们学习《未选择的路》,看看在这首外国诗歌中,又将面临一番怎样的选择?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本诗,读完谈谈你的初读感受。

2.题目是“未选择的路”,那么,这路是指自然之路么?从哪儿看出?用自然界中具体的、常见的道路来表现人生这一抽象的、复杂的概念,这种手法我们叫做象征。

齐读象征概念。

(屏显:象征:指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法。

)三、精读细品诗歌中写了两条路,作者选择了其中一条。

但注意,诗歌的题目叫“未选择的路”。

这是为什么?1.我们先来看看诗人选择前的心情。

①自由朗读诗歌第一节,找找哪些动词能体现作者的心情?【相机朗读指导】②同学们在生活中,做选择时有相似的心情么?总:我们在做小选择时,在面临非错即对的单一选择时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是面临人生这一没有真正对错的巨大选项呢?无怪乎作者会如此纠结、犹豫了。

2.诗人终于做出了选择,那么,诗人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呢?(荒草萋萋、十分幽寂:荒凉、充满危险;诱人、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具有挑战性、值得探索。

)②这是一首外国诗,老师在读此诗时,发现了本节的另一个译本。

请同学比较下,这两个译本有什么不同,各侧重强调的是什么?③你觉得从内容上来讲,哪个版本更适合本诗?(生答,言之有理即可)我们在读诗歌时,尤其是外国诗歌时,可以关注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

而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而不迷信于课本。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1《未选择的路》是一篇名篇散文,同时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引导学生阅读的优秀篇目,本文将围绕此篇文章为中心进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本文,能够理解故事情节,领会文章的主旨。

2.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加深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塑造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1. 导入以学生平时喜欢的名言为例,如“人生的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请学生谈谈他们对此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选择和决策对自己的影响。

2. 阅读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如:1)故事的情节和结局。

2)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文章整体表达的意义和主旨。

在阅读完文章后,请学生自己复述故事情节和灵魂呼唤这个主题。

3. 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识别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的观点和主旨的理解。

4. 思考基于上面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分析自己的人生需求与人生价值如何相互契合。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探讨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情况做出最佳选择。

5. 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和本文类似的作文,探讨生活中与自己相关的关键选择,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体会。

6. 总结引导学生对此次阅读和思考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问题:1)本次活动中最有收获的方面是什么?2)通过此次活动,你对人生的选择和决策有什么更深的认识?3)你对于未来人生的规划和选择有了什么不同的想法?三、教学实施方案1. 教学时间:1.5 至 2 课时。

2. 教学资源: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展示本文中的情节和语言表达;PPT,包括文章篇章结构、重点词汇和主题探讨。

3. 评估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作文或班级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水平进行评估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该对教案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5篇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5篇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2、能力目标: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三、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四、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以回顾写“路”的句子或文导入了解作者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2、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注意字形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3、思考: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

①伫立(思索)②决定(选择)③选择后的惆怅④多年后的回顾,叹息4、讨论: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在教学《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时,我将采取以下步骤进行说课:
首先,我会引入课题,通过提问学生对于人生选择的看法,激发他们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我会问:“你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刻?那些选择对你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经历,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接着,我将介绍诗歌的背景。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两条分叉的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我会简要介绍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

然后,我会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会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停顿和重音,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

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押韵形式,我会让学生找出押韵的词语,并讨论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如“两条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而“未选择的路”则象征着未知的可能性。

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我会提出问题:“你认为作者通过这首诗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了哪些启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最后,我会进行课堂总结,强调诗歌中关于选择和人生的重要主题。

我会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未知的未来。

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我相信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未选择路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未选择路说课稿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一、说教材《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

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读诗的,尤其是现代诗,因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同时还讲究音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但是,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常还处于感性阶段。

既没有掌握诗歌朗读、欣赏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备鉴赏情感含蓄、内容深奥的诗歌,尤其是意象丰富的哲理诗的能力。

当然,更谈不上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把握诗歌的内涵了。

而《未选择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四、说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一)导入用关于“路”的精彩描写,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诗”教师传授查找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筛选有关诗人生平事迹、时代环境、创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助于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三)指导朗读、师生评价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小结诗歌朗读的方法,并用此方法进行朗读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

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读诗的,尤其是现代诗,因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同时还讲究音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但是,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常还处于感性阶段。

也就是说对诗歌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本身上,既没有掌握诗歌朗读、欣赏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备鉴赏情感含蓄、内容深奥的诗歌,尤其是意象丰富的哲理诗的能力。

当然,更谈不上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把握诗歌的内涵了。

而《未选择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但要循循善诱,反复启发,更要不断与学生互动,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诗的认知情况,从而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力求课堂的最大实效性。

三、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3、背诵《未选择的路》
4、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几个目标是以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论依据的。

四、说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一)导入课题,走进作者
用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二)整体把握,指导读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小结诗歌朗读的方法,并用此方法进行朗读评价。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传授查找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筛选有关诗人生平事迹、时代环境、创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助于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四)走进文本,问题研讨
这一教学环节围绕五个主要的教学活动展开。

1、全诗共四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2、如何理解“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3、如何理解“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步污染”?
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4、如何理解“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5、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的呢?
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让他们自主探究。

然后,教师再适时点拨、指导,从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五)感悟内涵,走进自我
本诗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

五、说教法
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来确定。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法、指导朗读法、品读诗句法和引导总结法”。

1、开门见山导入法
就是指在导入课题时,我先是要求学生介绍所搜集到的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然后我适时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警句,这样直截了当地进入了课题。

2、指导朗读法
即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并组织学生学以致用、现场点评。

3、品读诗句法
仔细揣摩诗句的内涵,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对诗的主旨进行准确的把握,为归纳主旨、培养品质作铺垫。

4、引导总结法
《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它看似倾诉诗人的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感受。

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诗中发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将它表达出来。

《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就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挖掘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朗读诗歌、搜集资料的能力,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的要求。

六、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根据这些理论的指引,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下列方法参与学习。

1、资料搜集法
我要求学生搜集关于“路”的名言警句、唱相关的歌曲、有关诗人弗罗斯特的相关资料,通过多个层面知识的集中,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把握作品的内涵。

2、合作学习法
在预习诗歌之时,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角度认真研读文本,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答疑解惑。

3、情感体验法
这是本节课上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也是能将学习活动由浅显引向深入的一种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还仅仅是停留在对诗歌的初步感悟上,只有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品读诗句,感悟内涵”,在研读与交流中,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与内涵。

七、说教学效果
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运用教师的四种教法和引导学生采用以上三种主要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解决五个问题,能顺理成章的体验到诗歌的内涵,我认为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不到之处,敬请学校领导及听了我的课的各位同仁,给予我最中肯的批评指正,以便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