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及特色综述

合集下载

陕西关中农民住宅巨变 看幸福

陕西关中农民住宅巨变 看幸福

陕西关中农民住宅巨变看幸福展开全文在陕西关中地区,中华民族母亲河最大支流渭河形成的平原,世世代代生存着的农民们,建国七十年来,居住条件翻天覆地的改善,就是我们国家好政策对农村人最有力的体现。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产队时期给我留有深刻地记忆,我们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南部地区,农民们住的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我清晰地记得曾经的一句经典“农谚”,当年的锅头(锅灶)、隔年的炕、十年的老墙一起放!源于生产队的土地需要大量的“农家肥”(有机肥),而锅头、炕、老墙的材质经过人工的碾碎,扬起的尘沫用鼻子嗅起来,真的是非常的“呛”人,经验丰富的农人就管这些“肥”称作“呛肥”,对于秋天植物玉米、大豆等,非常的有效。

因此,关中农民当年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十年内的新房!——曾经的农民就是这样的耕作土木结构的瓦房,院子里的大椿树、国槐树、榆树等,构成了关中民居曾经的标配,收工回家,圪蹴(ge jiu关中方言蹲着)在树下,听着“有线广播”或者“矿石耳机”里的样板戏,瞧着窗户纸上贴的窗花,在还没有网络的时代,就是关中农民最实惠的休憩和娱乐方式,农民们的愉悦感,不亚于欣赏着当下的大屏幕智能电视的快慰;土坯建造的房子,土坯外边的泥吧掉后,高处缝隙里经常有麻雀的窝,我们小伙伴动辄就垒人梯掏鸟窝玩;一家人大冬天挤在瓦房内,一个暖烘烘的火炕上过冬,就是当年最淳朴的记忆;盖房子也是生产队成员集体劳作的杰作。

时间步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逐渐富裕的关中农家,时兴起盖“砖木结构”的瓦房,窗户变大了、窗户框比曾经的窗棂大多了,安装着透明的玻璃,就是比土木结构的瓦房敞亮多了,不仅仅是房子结构的变化,室内固有的“板柜”也被新兴的“组合柜”“沙发”“茶几”等家具更新了,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大家的代步工具,崭新的“凤凰”“飞鸽”“红旗”自行车涌入寻常农家,丰富了农民们的物质生活,窗明几净一词实实在在的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们关中民居的真实写照,记得那个时候的生产队已经解散,盖房子的人家,只需给工匠付工资;其他人都是义务来帮忙做小工,主家招待大家的白面馍馍、手擀面和“宝成”牌香烟(陕西卷烟厂曾经的一种香烟),就是最实惠的馈赠。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民居建筑。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以木材和砖石结合的方式搭建,主要包括四合院、庭院式民居和天井式民居。

在这些民居建筑中,四合院是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多以四合对称布局,有前、后、左、右四个进口。

四合院建筑的最大特点是空间利用率高,同时结构牢固、通风采光好。

同时,四合院在建筑设计上非常考究,主人公寓通常朝南,客厅朝北,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防止北风的影响;而且房屋一般各自相对独立,以便于私密性和生活空间的分隔。

庭院式民居和天井式民居与四合院有不同之处,建筑不再是四合对称,而是以一个庭院或天井为中心分布,房屋则分布在庭院或天井的周围。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房屋与自然的融合更加紧密,同时也适合于透风透光等自然条件的利用。

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不仅在布局上有其独到之处,在彩绘艺术上也属于独树一帜。

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彩绘艺术源自唐代,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在建筑彩绘艺术中,主要表现了民间信仰和社会习俗,以及风景、鸟兽、花卉和书画等内容。

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彩绘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的美丽和精致,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体现了当地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还体现了当地的节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传统的陕西关中民居建筑常常装饰着各种各样的木雕、石雕、铁艺和窗棂等装饰,这些装饰不仅美观大方,更让人感觉到它们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文化。

此外,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建筑还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和工艺精湛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

总之,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它们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建筑技术、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传统。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应得到认真的保护和传承。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徐永战陕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祖这里生息繁衍,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有数的大都会之一,它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沟通南亚、非洲、欧洲。

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

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淡泊质朴与自然的协调的窑洞民居,布局的严谨、做工的正统的合院民居和吊脚楼。

窑洞多分布于陕北,四合院多分布于中部。

一、陕北民居--窑洞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不仅让土地得到利用,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劳作,构成人地两宜的和谐局面。

在适合挖筑的山坡上形成洞洞相连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古韵遗风的天然之趣。

特别是窑洞因深入土层内部,与地气相通,冬暖夏凉,适于居住,体现出先民因地制宜,造福自身的智慧。

人因地而得到庇护,地因人而尽显生气。

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依存关系,一直被建筑界称为“亲地文化”的代表。

(一)窑洞民居的特点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土质与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陕西窑洞独特的特点:1、家族聚居和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院落结构。

院落或封闭或开敞无不有利于家族的共同生活以及维护封建秩序,如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

2、因地制宜的单体平面形式和空间构成。

在山区和平原都采取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平面形式,如为改善采光而出现了前大后小的大口窑,为避风保温而出现前小后大的锁口窑等。

3、质朴的窑脸装饰,为了展示其窑洞风采窑脸都是重点装饰对象,或简单装饰或精雕细刻的。

为了充分接纳阳,多做满开大窗,以及做工很是考究护崖墙处处体现窑洞的质朴。

(二)、陕西窑洞的构成要素1、窑脸,潜藏于土中的窑洞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展示其风采,这唯一的建筑立面,是划分院落和居室的隘道,窑脸也真实的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以及门窗的装饰艺术。

陕北的门脸常设拱形门连窗做法,讲究的窑洞门脸还将花棂格窗嵌入,里面糊白纸,加上民俗文化的剪纸窗花,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民居: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的农家院子

民居: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的农家院子

民居: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的农家院子
陕西省宝鸡市一带,被称作关中西府。

这个地区的农家住宅,有四合院儿的特点。

几乎家家都有一个门楼子。

基本上每户都有一个长方形的院子。

前门儿修的一般都是楼房或者大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居多。

后门儿修的一般都是普通的老房子。

简称一名两岸,中间一个客厅,两边两个房子,可以做卧室,一般是家里老人住的。

院子的两侧,可以修建厨房,柴草房子,洗澡堂,厕所。

现在农村条件好了,大部分人生活使用的都是电器,很少烧柴了。

农村里的人,绝大部分的主要收入是外出打工。

因为城市化很快,工业集中在城里,农民转换不了自己的身份,只能背井离乡去打工挣一点钱回来修房子,然后为男孩儿娶妻子,再把姑娘嫁出去。

随着时代的进步,好多人的观念已经变化了。

给家里修房子的人少了起来。

打工挣钱,然后在城里买房,定居下来的人多了起来。

这几年生活条件好多了,修起来的房子也是越来越多相当漂亮。

遗憾的是,平常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孩子也被带到城里去了,房子里边空空荡荡的,留下来的只有一些老人。

这个也是社会的进步,谁也挡不住啊。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原创实用版)目录1.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历史2.关中文化的特点3.关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4.关中文化的未来发展正文关中文化概论关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本文将从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历史、特点、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关中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随着历史的演变,关中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辉煌文化。

尤其是周、秦、汉、唐四个朝代,都曾在关中建立都城,使关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关中文化的特点关中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悠久:关中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为关中文化提供了深厚的底蕴。

2.政治中心:关中地区在古代曾多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如周、秦、汉、唐等朝代,使关中文化具有显著的政治色彩。

3.民族融合: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关中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4.礼仪之邦:关中地区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关中文化讲究礼义仁信,注重道德修养。

三、关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关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政治方面:关中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周朝的礼乐制度、秦朝的法制等,都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2.经济方面: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之一,尤其是汉唐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繁荣达到了巅峰。

关中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文化方面:关中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关中文化中的诗词、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关中文化的未来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中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

民俗事象1、生活民俗①宗亲,村落,民间组织关中地区城镇及规模较大的村落,其道路多呈棋盘状,并设有连通住户的小巷。

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和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一般为两进院或三进院。

房屋多呈对称布置,中轴明确。

②饮食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大碗。

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即大肉浇汤面,在陕西以其经济可口而深受顾客的青睐,在关中农村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待客主食。

羊肉泡馍饺子对于饺子产生的年代,据我国二十世纪的两次考古发掘,可以证明饺子在我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少应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③服饰服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独有的特殊技巧。

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

服饰有其自身的古老传承,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不同时代的革新与创造。

汉服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唐装④民居陕北窑洞肉夹馍肉夹馍是在西北地区民间广受欢迎的一种小吃,以陕西地区的“腊汁肉夹馍”(猪肉)和宁夏地区的“羊肉肉夹馍”为主。

腊汁肉夹馍是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

宁夏的肉夹馍为羊肉菜馅。

核桃馍核桃馍是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宁强地区美食中历史最悠久、身份最特殊的小吃。

清光绪26年慈禧避难时作为贡品,后流传于民间,代代兴旺。

以面粉、核桃焙制而成,小如瓷盖,色金黄,入口香酥,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

宁强王婆麻辣鸡相传最早出自王婆夫家前辈所雇一成都厨师之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宁强城内悄然兴起,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宁强城乡普及。

五十年代初,宁强逐渐知名的小吃——王婆麻辣鸡。

特色方言年轻,奏是骚青,有时,也是木乱,噶达马西的爱,冲向瓷马二楞的我,木囊着时间;扑稀赖亥的小草,向泥土里格丢,每个尔子,好像都是马达;有时,生活并不日踏,不仅仅,充满着皮干和扎式,只是,我们没有像香蕉一样,在成长中学会转弯;窝耶的人生,需要克里马擦,再宝瓷到雾达,谝闲传,额站在制达,看着雾达,额的心到底在阿达?。

论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形态特征

论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形态特征

论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形态特征摘要:关中,即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是一个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的区域,号称“八百里秦川”。

本文以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形态特征威严就对象,以现有的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装饰形态艺术的实地考察、测量、现场绘图和访问记录获取一手资料,并运用对比、归纳及分析的综合研究方法。

关键词: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屋顶装饰艺术一对于关中传统民居的理解陕西“关中”地区,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

经过了千百年的变迁,关中民居以自己独有的古朴恢宏的建筑风格,关中传统民居的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错落有致颇具气势。

多数民居屋面为小式瓦作,屋檐加飞橼,多用雕砖或镂空瓦片来装饰。

由于人们对未来往往寄予很多美好的愿望,比如希望生活富裕、健康平安、家族、吉祥如意等,这是一种普遍的、大众追求,这种人文环境影响到了环境的营这些在建筑装饰方面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和期盼,通过具有象征的图案纹样装饰在建筑之上。

在建筑装饰上也会而然的流露出来,从而形成不同的建筑装饰风格。

二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形态特征的分析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形态的艺术特征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雕刻了。

关中历代官甲富商在建造住宅时,不太追求建筑的色彩和材料的贵重,多通过雕刻来装饰。

并多以高浮雕装饰精美图案,内容造型丰富饱满、雕工细腻、生动逼真、繁简适度,是北方民居建筑装饰的典型代表。

(1)屋顶装饰屋顶装饰主要分为正脊、垂脊、脊饰三个装饰载体。

正脊是指主体建筑沿着前后坡屋面相交线做成的脊,是屋面装饰上的重点。

在正脊上采用砖雕的形式雕刻花卉图案是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装饰方式。

题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石榴、牡丹、灵芝、莲花、蔓草、蝠、鹿、龙、仙鹤等兼有云纹及其它抽象的纹饰图案。

与正脊或宝顶相交的脊都可统称为垂脊。

垂脊的形式相对于正脊来说,相对要比正脊简化一些。

垂脊两侧花卉装饰纹样一般与正脊是相互呼应,装饰的题材主要包括石榴、牡丹、灵芝、莲花、蔓草、蝠、鹿、龙、仙鹤等纹饰图案。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关中地区的自然概况与民居特点陕西地理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

中部为关中盆地,海拔320,800米左右。

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很明显。

渭河以南的平原地区的民居,以木构架、土坯墙、夯土墙、砖墙为主要材料的单层坡屋顶建筑为主。

在台塬断续分布处也有少量生土窑洞民居,多半用于存放蔬菜、瓜果及柴草,一般不作居住之用。

渭河北岸二阶台地的后缘,分布着东西延伸的黄土台塬,北接陕北高原南缘的山地,黄土层厚由十多米至百余米,塬面广阔,一般海拔为460,850米。

塬上的一般民居与塬下相同。

在平原与台塬接壤处,台塬拔地而起,由于黄土质地坚硬,平原与塬地几成90?而不塌,多数民居就在向阳的塬壁上开挖窑洞;有的因地就势,背靠塬壁把生土窑洞与石砌窑洞或一般民居组合成院落。

关中盆地的年平均温度为12?,13(6?,属暖温带。

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气温升降急骤,夏有伏旱,秋多连阴雨。

西安市是本省夏季高温中心之一。

东至潼关,西至宝鸡,其温差相差无几。

无霜期207天。

年降雨量604毫米,雨量集中在7,9月。

近年来冬季及夏季平均气温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从历史记载及现存民居的形式与布局看,还是属于北方类型。

民居的坡屋面形式以硬山居多,瓦屋面只作仰瓦,平面布局与构架举折与北京民居类同。

由于夏季酷暑,因此较多的宅院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南北窄长的内庭,使内庭处在阴影区内,以求夏季比较阴凉。

关中民居的细部与装修代代相传、精工细作的传统建造工艺在民居的细部装修中得到了充分反映,许多细部雕饰本身就是一种完美成熟的艺术品,它们极大地丰富和烘托了整个建筑造型,给朴实无华的民居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色彩。

入口门楼关中地处全省中部,物产丰富,交通方便,处出经商、做官者较多,反映在民居中木雕、砖雕、石刻兼容并蓄,尤其是明清官宦的深宅大院,精雕细刻,做工精致,受到京城匠师的工艺影响较深。

关中民居重点装饰的部位主要是入口门楼、檐部、壁面、马头墙、屋脊、门窗、及室内装修等。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摘要:1.关中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3.关中文化的代表性元素4.关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传承正文:关中文化概论关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关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将对关中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起源与发展、代表性元素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传承进行概述。

一、关中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关中文化是指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文化现象,它包括了民间风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等多个方面。

关中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历史悠久: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关中文化伴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发展和传承。

2.地域特色鲜明:关中文化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3.多元融合:关中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多种文化的精华,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

二、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关中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在商周时期,关中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周礼、儒家学说等。

秦汉时期,关中文化开始向全国传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时期,关中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绘画、建筑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明清时期,关中文化逐渐融入全国文化体系,但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仍然得以保留。

三、关中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关中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包括:1.关中民间风俗:如关中民间故事、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等。

2.关中历史文化:如西安碑林、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等。

3.关中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在关中的传播与发展。

4.关中建筑风格:如关中民居、城墙、城楼等。

四、关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传承在现代社会,关中文化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

一方面,关中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白鹿原》中的关中民俗文化研究

《白鹿原》中的关中民俗文化研究

《白鹿原》中的关中民俗文化研究《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关中民俗文化的描绘和研究,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关中地区的历史和传统。

本文将从关中民俗的背景、特点及其对当地人的生活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作品。

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厚的民俗文化。

在《白鹿原》中,陈忠实以鲜活的笔触勾勒出了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其中包括婚俗、祭祀、节庆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关中地区的婚俗文化。

在小说中,陈忠实描绘了丰富多样的婚礼场景,从媒婆“撮合”到游街喜嫁的过程,展示了人们对传统婚姻的执着追求。

关中的婚俗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维系,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尊重。

这种婚俗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体现了人们对家族、亲情的依恋和尊重。

其次是关中地区的祭祀文化。

陈忠实通过小说中的祭祀描写,展示了关中人对神灵的崇拜和对传统祭祀礼仪的重视。

比如,在《白鹿原》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关中人对祖先的尊崇,以及对祖坟的供奉与守护。

这种祭祀文化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族血脉的认同和尊重。

最后是关中地区的节庆文化。

陈忠实在小说中生动地描绘了关中人民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如元宵节、清明节等。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展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和传承。

通过这些节庆活动,人们能够减轻生活的艰辛,感受到团结、喜悦和希望,增进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总而言之,关中民俗文化是《白鹿原》这一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绘和研究,陈忠实不仅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关中地区的历史和传统,也向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在当代社会,关中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延安附近窑洞村落 浅析陕西民居的建筑特色徐永战陕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祖这里生息繁衍,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

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有数的大都会之一,它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沟通南亚、非洲、欧洲。

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

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淡泊质朴与自然的协调的窑洞民居,布局的严谨、做工的正统的合院民居和吊脚楼。

窑洞多分布于陕北,四合院多分布于中部。

一、陕北民居--窑洞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不仅让土地得到利用,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劳作,构成人地两宜的和谐局面。

在适合挖筑的山坡上形成洞洞相连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古韵遗风的天然之趣。

特别是窑洞因深入土层内部,与地气相通,冬暖夏凉,适于居住,体现出先民因地制宜,造福自身的智慧。

人因地而得到庇护,地因人而尽显生气。

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依存关系,一直被建筑界称为“亲地文化”的代表。

(一)窑洞民居的特点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土质与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陕西窑洞独特的特点:1、家族聚居和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院落结构。

院落或封闭或开敞无不有利于家族的共同生活以及维护封建秩序,如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

2、因地制宜的单体平面形式和空间构成。

在山区和平原都采取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平面形式,如为改善采光而出现了前大后小的大口窑,为避风保温而出现前小后大的锁口窑等。

3、质朴的窑脸装饰,为了展示其窑洞风采窑脸都是重点装饰对象,或简单装饰或精雕细刻的。

为了充分接纳阳,多做满开大窗,以及做工很是考究护崖墙处处体现窑洞的质朴。

(二)、陕西窑洞的构成要素1、窑脸,潜藏于土中的窑洞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展示其风采,这唯一的建筑立面,是划分院落和居室的隘道,窑脸也真实的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以及门窗的装饰艺术。

典型关中传统民居院落初探

典型关中传统民居院落初探

典型关中传统民居院落初探作者:杨皖京李海洋宋少元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4期【摘要】关中地区地域辽阔,气候宜人,且传统民居分布较广,数量较多。

文章以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周家大院作为探究基础,通过对其深入的探究和挖掘,从而试图归纳关中传统民居的现状。

重点探究关中传统民居保护及其传承意义。

【关键词】三原县周家大院;关中传统民居;保护及传承【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196-03【本文著录格式】杨皖京,李海洋,宋少元.典型关中传统民居院落初探——以三原周家大院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196-198.一、关中地区概况(一)关中地区的发展历程古往今来,关中平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清朝诗人淡文远的《秦岭云屏》中可见一斑:“屏峙青山翠色新,晴岚一带横斜曛。

寻幽远出潼川上,几处烟村锁白云。

”诗词中关中地区的秦岭山脉层峦叠嶂,天气晴好时,天边的云彩氤氲悠长。

实际上,关中平原地带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所处地理区位优渥,自然景观类型丰富。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更替,对关中地区的划分与判定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时至今日,广义上所认定的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其中主要涵盖了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等内陆城市。

关中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凛冽,夏季炎热。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关中地区一直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的重镇及发祥地。

“陆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十三朝古都”——西安,便隶属关中地区,关中地区良好地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人文风俗、艺术形式及建筑形体。

(二)关中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传统民居是先辈们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经验积累,创造的与古代官式建筑不同的一类建筑形式,其功能是满足人们生活及生产的需求。

关中地区的民居演变从原始社会的穴居,秦汉一堂二内、隋唐的廊院、四合舍,逐渐发展成熟,成为明清窄四合院,再到独立式,集中式住宅,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及特色综述

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及特色综述

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及特色综述摘要: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形式较多,按照民居形式来分,可以分为“窑居”村落和“房居”村落。

本文就关中传统村落的类型和各村落的空间环境特色进行了梳理、分析和对比。

整理发现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深入到民居院落内部,对村落的整体结构、肌理研究不足。

关键词:关中地区;“窑居”村落;“房居”村落1.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形式较多,按照民居形式来分,可以分为“窑居”村落和“房居”村落,“窑居”村落就是村落中建筑以窑洞为主,而“房居”村落则是建筑以“非窑洞”为主。

地域分布上大体以渭河为界,渭河以北的渭北地区以“窑居”村落为主,渭河以南的关中地区则以“房居”村落为主。

1.1.窑居村落关中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渭北台源,处于中国窑洞区划的陇东窑洞区,包括渭南市域北部、铜川市、咸阳市域北部、宝鸡市域西北部及甘肃省部分地区。

渭北台源的窑居类型,囊括了窑居的三种主要类型,即下沉式窑洞,靠崖窑洞及独立式窑洞。

从历史上看,该地区主要以下沉式窑洞最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其次是靠崖窑洞(主要分布在所有沟壑区及源区小型冲沟中),独立式窑洞略少。

1.1.1.下沉式窑洞村落在渭北旱原无土坡可依的平地型地貌,民居形式以下沉式窑洞为主,即在平地上挖方坑,再在壁面上挖窑,坑底即为院落,而院中砌水池,以储雨水。

这种窑洞的出现是由于所处地势平坦,无山可靠、无水可依,因此居民按照传统风水的思想在有限的自然条件里创造了理想住居的条件。

这种窑洞由于造价低廉且离生产区很近,曾在渭北住居历史上广泛应用,是渭北具有代表性的住居形式,其中以淳化县的最为人所知。

一般下沉式窑洞村落在选址上来说基本可以归类为平地村落类型。

1.1.2.靠崖窑洞村落这种窑洞是由于渭北旱原因其黄土厚度分布不均匀,从十几米至几百米不等,在平原与台原的接壤地带存在着土崖这种地貌,由于黄土的垂直节理韧性强、土质坚硬,造就了这种土崖源壁几成90度角而不塌,因此在这里还依旧存在很多“靠崖窑”村落。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摘要:一、关中文化的概述1.关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关中文化的概念及特点二、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关中文化的起源2.历史时期的关中文化发展3.现代关中文化的演变三、关中文化的代表1.关中地区的文化遗产2.关中地区的艺术形式3.关中地区的民俗风情四、关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关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关中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五、关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1.关中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关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正文:关中文化,是指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因此,关中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关中文化的概述、起源与发展、代表、传承与创新以及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关中文化的概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东临黄河,西靠陇山,南邻秦岭,北濒内蒙古高原。

这里地势险要,自然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关中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发展起来的。

它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

关中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兼容并蓄、创新求变等特点。

二、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关中文化的起源: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夏商周时期,关中地区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特别是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的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2.历史时期的关中文化发展: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期的关中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代,关中地区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

宋元明清时期,关中文化继续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3.现代关中文化的演变:在新中国成立后,关中地区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保护,同时,关中文化也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关中文化的代表1.关中地区的文化遗产: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钟鼓楼等,这些文化遗产展示了关中地区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16神州文化关中传统民居浅析崔艳丹西安美术学院摘要:民居是具有地域性的乡土建筑,虽在全球化的进展下艰难的延续着,但生动诠释了人们居住空间存在于各地的合理性。

关中地区承载着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我国民居大家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人们对关中民居更多停留在对关中历史的保护和房屋更新上,但面临传统建筑技术、传统工艺的失传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关中民居也表现出了种种缺陷,因此研究追寻关中民居的特征为今天民居建设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关中民居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屹立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群中,其中西安、三原、韩城等地的民居特色尤为明显,从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到墙饰品、门楼、砖雕都具有较高的艺术特色。

随着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影响,关中地区的民居构架和地域性情怀也被慢慢淹没。

因此在营建新型农村住宅的过程中需要形成关中地区民居有机的整体观念,进而形成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一.关中地区地域特征陕西民居大致可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民居,三个区域民居风格各有特点:陕北黄土高原上民居的一大特色就是窑洞。

陕南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不同时期移民文化的影响陕南形成了多元化的地域民俗风情,其中安康龙头村的马头墙、白墙黛瓦、不同于关中肃穆风格,呈现的却是江南清新的徽派建民居。

关中民居则是在大秦之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形式,单坡屋顶、青砖灰瓦、黄土是关中民居最显著的外表特征,给人端庄、质朴、厚重的感受。

建筑结构多为四周围合的合院,多纵轴布置房屋,分为前庭,中院,后院,户户比邻,紧凑分布。

建筑特色:关中建筑从史前时期的穴居和半穴居到现在的窄四合院,其外在特征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

村落建筑平面布局基本一致的尺寸,规整的边界使村落有很强的空间感。

院落组合密度大,大部分村落有分组分排的聚居特征。

房屋以街道为骨架呈十字或丁字紧密排布。

每座民居均有上房、厦房和院构成。

“堂者,当也。

谓当正向阳之屋......堂,犹堂堂、高显貌也。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413·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郑鑫 邸 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

同时为适应夏季闷热及沙尘侵袭的气候条件,两旁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向内单坡高耸,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的同时防风沙袭击。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 深宅 窄院 封闭 空间形态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1]。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

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2]。

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因此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也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效果好。

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以改善院内小气候,并节约用地。

这就形成了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的特点(如图1),整个窄院空间更加封闭紧凑,向心力强,体现出很强的防御性。

浅析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元素的传承与演绎

浅析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元素的传承与演绎

浅析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元素的传承与演绎在提倡生物气候建筑设计的大环境下,以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院落组合、保温通风、造型色彩等方面总结其传统建筑元素,探讨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关中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同时作者通过对党家村、西安锦园商街等典型案例的调研分析,浅析目前住宅建设中存在的文化缺失及传统关中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传承与演绎,为弘扬地域文化和生态建设添砖加瓦。

标签:气候;关中民居;传统;生态;传承演绎关中民居作为西北特定地域文化的代表,有着丰富的院落空间和生态哲理,详尽地体现了关中生物气候环境和地域文化史脉。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只有少部分关中民居保留着原来的历史风貌且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大量农村自建房和城市现代建筑盲目跟风,摒弃了传统院落空间精髓和生态文化优势,逐渐失去特色走向文化荒原与建筑衰落,进而形成了对传统建筑元素传承与演绎的现实问题。

作者将融合现代建筑创作设计方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 关中民居传统特征元素关中盆地是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于全国气候分区上的寒冷地区。

建筑设计重点考虑冬季保温,适当考虑夏季防热。

关中民居群落布局大都以村落聚集模式,单户宅院坐北朝南,内部呈现东西短、南北长的平面布局,东西厢房和南侧的门房多为单坡屋顶向院内倾斜,与北京传统四合院民居有所差异。

[1]厨房一般也布置在厢房位置,相邻卧室可实现火炕采暖。

旱厕及养殖空间则有意识的布置在后院,实现公共与私密的明显分区。

在建筑构造上,由于受到当地所能利用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影响,多数新建民居采用砖柱泥墙的形式,少数遗留下来的房屋则采用木骨泥墙的原始做法。

墙体为热工性能较好的土坯墙,屋顶为木构架承重,椽上铺小青瓦。

具有节约耕地、造价低、保温性能好等多方面优点,缺点是抗震性能差。

在建筑细部和装饰上,窗户为木棱窗,南侧开窗较大有利于采光,北侧开小窗或者不开窗。

建筑整体色彩为灰瓦白墙,体现着古朴厚重的民居风韵。

关中优秀传统文化简说

关中优秀传统文化简说
知晓身边历史,留住文化根脉
关中优秀传统文化简说
2018.7
秦中自古帝王都 关中地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而且以它独特的优越地位, 在秦汉迄隋唐时代,发展成中国古代黄河文化的中心。
-2-
2
-3-
3
“关中”其名
关中是指“居四关之
中”而言。关中之名 ,始于战国时期,一 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 关),东有函谷关,南 有武关,北有萧关, 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 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 锁关两座)。四方的关 隘,再加上陕北高原 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 ,使关中成为自古以 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6-
6
伏羲氏 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神农氏——炎帝

-7-
7
黄陵桥山----黄帝陵
黄帝
-8-
8
临潼—秦始皇兵马俑-9- Nhomakorabea9
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天人合一”
道教祖庭--楼观台
- 10 -
10
• •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 同”
众教合流看长安 中世的大唐长安城不仅 是外来使者、商人、旅行者 的乐土,也是一方传教者、 信教者的乐土,世界各宗教 的种子沿丝绸之路顺风而来 ,抵达长安后便找到了适宜 的空气和土让,于是生根开 花,结出累累果实。是什么 力量将这个地处世界东方的 大都市变成一个能融汇各方 宗教文化的“大容器”,使 得不同教义的宗教都能在这 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同信 仰的教民都能在这里和谐相 处
历史上的长安,曾有过“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 玉楼台”的盛景。时至今日,西安城区及四郊分布的 寺院、道观、教堂依然可用“星罗棋布”四个字来比 喻。
- 11 -
11
秦人豪迈 秦腔旷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及特色综述
摘要: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形式较多,按照民居形式来分,可以分为“窑居”村落和“房居”村落。

本文就关中传统村落的类型和各村落的空间环境特色进行了梳理、分析和对比。

整理发现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深入到民居院落内部,对村落的整体结构、肌理研究不足。

关键词:关中地区;“窑居”村落;“房居”村落
1.关中传统村落类型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形式较多,按照民居形式来分,可以分为“窑居”村落和“房居”村落,“窑居”村落就是村落中建筑以窑洞为主,而“房居”村落则是建筑以“非窑洞”为主。

地域分布上大体以渭河为界,渭河以北的渭北地区以“窑居”村落为主,渭河以南的关中地区则以“房居”村落为主。

1.1.窑居村落
关中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渭北台源,处于中国窑洞区划的陇东窑洞区,包括渭南市域北部、铜川市、咸阳市域北部、宝鸡市域西北部及甘肃省部分地区。

渭北台源的窑居类型,囊括了窑居的三种主要类型,即下沉式窑洞,靠崖窑洞及独立式窑洞。

从历史上看,该地区主要以下沉式窑洞最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其次是靠崖窑洞(主要分布在所有沟壑区及源区小型冲沟中),独立式窑洞略少。

1.1.1.下沉式窑洞村落
在渭北旱原无土坡可依的平地型地貌,民居形式以下沉式窑洞为主,即在平地上挖方坑,再在壁面上挖窑,坑底即为院落,而院中砌水池,以储雨水。

这种窑洞的出现是由于所处地势平坦,无山可靠、无水可依,因此居民按照传统风水的思想在有限的自然条件里创造了理想住居的条件。

这种窑洞由于造价低廉且离生产区很近,曾在渭北住居历史上广泛应用,是渭北具有代表性的住居形式,其中以淳化县的最为人所知。

一般下沉式窑洞村落在选址上来说基本可以归类为平地村落类型。

1.1.2.靠崖窑洞村落
这种窑洞是由于渭北旱原因其黄土厚度分布不均匀,从十几米至几百米不等,在平原与台原的接壤地带存在着土崖这种地貌,由于黄土的垂直节理韧性强、土质坚硬,造就了这种土崖源壁几成90度角而不塌,因此在这里还依旧存在很多“靠崖窑”村落。

其村落选址多依靠土崖塬壁,因此就选址来说,靠山窑村落属于山地村落,这种窑洞背靠塬面而面向阳,易受用地崖塬的限制,多因形就势按照源面的走势布局。

大型的靠崖窑村落则沿山坡等高线呈阶地布置,这样一来,不但节省了房屋的水平占地面积而且在不宜耕种的山地腾出了生产用地,使其得到了利用。

此类村落受地形影响的因素大,由于渭北大的台塬并不多,因此大多
1.1.3.独立式窑洞村落
渭北台源盛产煤炭的地区,粘土烧结砖方便,当地人便利用黄土的可塑性和青砖砌体发券的结构特性创造了一种不受地形限制,具有真正意义的掩土建筑形式。

因为其在历史时期的特殊性,此类窑居村落研究不具有普遍性,以下不做详细说明。

1.2.房居村落
根据文献显示,在关中地势较低,雨水多的地区,房居就更适合居住,就不再适宜建窑洞。

部分“房居”村落属于平地型村落,这类村落主要以“窄院式民居”为主,这种民居形式采用了中国传统合院式形式,房屋有分为双坡屋顶和单坡两种屋顶形式,单坡屋顶也就是在房子的一边起屋脊,另一边顺势延展,这是由于北方的房子需要更多的日照,因此房间的进深浅,半坡屋顶比较适合,这样也利于排水,这就是俗称的“陕西八大怪之房子一边盖”。

还有一种房居村落是谷地村落,这种村落一般小气候宜人,并且依山、临河,土地肥沃,与关中大多数干旱的地理条件不同,这是因为身处特殊谷地地形的原因。

以韩城党家村为代表的大批韩城的村落很多都是谷地村落,这类村落大多呈集聚或密居的聚落形态,往往由于历史上是个战争频发的地区,因此出于防御的考虑则建村选址于谷地,并且村落空间形态紧凑。

在关中众多的村落类型中,尤以下沉式窑居村落和窄院式民居村落最具有特色,目前的研究也较集中于这两种村落类型。

2.关中传统村落特色综述
2.1.关中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色
2.1.1.街巷空间布局特色
在关中的下沉式窑洞村落,由于村落形式的特殊受地形的限制小,除了线状的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之外,这些窑居的顶部都可称为“街道”可以行走。

分析其空间机理特点则发现其由主要道路——“┃”和下沉式窑洞的院落——“■”以及洼地形成的绿化斑块——“面”构成。

而“靠崖窑”村落街道依据塬壁形式展开成线式。

关中房居村落的街道曲折变化,可以总结为多个“卜”字组合而成。

“┃”为线性街道,“`”为街道上宽窄变化形成的场所,也就是点线的组合形式。

而街道的尽端往往是村落的地标建筑。

2.1.2. 院落空间布局特色
(1)院落空间比例
下沉式窑洞的主要空间特色为房屋掩盖在黄土之中,这样的形式既能令房屋受到充足的日照也能维持空间的良好微气候,院落一般为四方形或长方形,长宽比为1:2,高宽比约为1:1.2
而靠崖式窑洞一般建在南向塬壁上,尽可能的保证了窑洞的日照和采光及冬季的御寒。

村落形式依山势而建,自然而灵活,窑居高宽比约为1:1。

宅院式民居长宽比一般都在4:1以上,比普通四合院民居的面宽窄而进深大,形成了狭长的空间。

(2)入口空间
下沉式窑洞的入口空间可归为“明”与“暗”两种类型,“明”是暴露在外的甬道形式,“暗”是指下挖的甬道形式,两种甬道形式都塑造狭长的空间,给心理造成了“抑—扬”的心理感受。

窄院式民居的入口空间分为两种,一种是大门开在中轴线上以各进院落的厅堂房门做为前后院落的联系,还有一种为大门偏向一侧开,正对厢房的山墙,将前后联系的甬道设置于偏向厅堂一侧,特点为较为独立但占地相比较大。

2.2.传统村落的民居形式特色
关中传统村落中的民居形式以窄院式民居以及下沉式窑洞为主,关中“窄院式”民居的布局形式,具有布局严谨,纵横贯通,层次分明等特点,窄院式民居的庭院空间较我国传统四合院略微狭窄,民居多沿街巷两测毗邻布置,分倒座临街和厦房临街两种外观形式,同时具有西北地区传统民居普遍的外观特点,较为厚重且封闭感强。

下沉式窑洞也有单院窑以及串院窑之分,布局形式类似于四合院民居的几进院落,下沉式窑洞在地面上只能看到丛丛的树木,看不到窑院的全貌,窑洞外观特点也较为厚重,领域感、封闭感强。

2.3.关中传统村落的生态特色
关中传统村落在选址以及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生态特点,它们在多种人文及自然条件制约下选择了合适的地点,并不断的向前发展着。

其中也记载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斗争历程。

其具备明显的生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与自然共生——传统村落落空间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特征与所处自然环境特点有直接联系,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人类的局部活动也影响自然环境形态的改变,在缓慢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活动主体的村落与自然空间磨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向前发展。

(1)在地貌环境上:下沉式窑洞村落与其他村落在地貌环境上差别很多大,
其潜藏于地下,整个村落只看到树木不见房屋,村落整个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地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大部分窑院内部也种有树木,从地面上也只能看到从院落中长出的树木,独具特色。

(2)在院落空间组合上:下沉式窑洞以及窄院式民居的闭合环绕的院落空间,阻挡了室外污染从而能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干净。

下沉式窑洞院落中设置渗井以利于排水以及储藏雨水,下沉式窑洞院落以及窄院式民居院落中都会种植果树有利于营造小气候。

2.3.2.完整的生态链是关中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存在的基础。

人和村落与自然空间存在着多个方面的互动,自然环境为居民提供生存的空间及物质条件,人类也在自然中塑造着符合于自然规律的居住模式,而这种和谐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传统村落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温湲. 关中渭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色及其延续——以三原县柏社村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2] 雷振东. 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3] 徐小瑜.渭北高原传统民居研究—以陕西旬邑唐家大院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4] 曹芸. 保护、传承、发展一一对陕西浦城县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5] 李斌.陈炉古镇传统民居院落及窑居建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6] 周庆华. 黄土高原传统窑居空间形态更新模式初探[J].新建筑,2005(4)
[7] 周庆华. 陕北城镇空间形态结构演化及城乡空间模式[J].城市规划,200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