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试述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试述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试述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十分重视基础课程改革,开展大量相关研究,并针对中国普通高中基础课程面临的新境况及对面临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改善课程结构,完善学科体系;增强深化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

首先,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善课程结构,完善学科体系。

改革要求精心编排各学科课程之间的紧密衔接,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形成一个科学、完整、强大的学科体系,使学生在青春期的学习经历全面而有系统的。

其次,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增强深化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精神。

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从认知到实践,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再次,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

要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要加强在线教学,开发优质学习平台,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度等。

另外,还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以智能化信息系统及多媒体等为抓手,普及信息化教育,改进教学质量。

最后,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要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给予针对性的帮扶;同时,要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机制,通过诊断测评、等级考试等,指导学生实现学习自主与自觉,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是:改善课程结构,完善学科体系;增强深化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以及适应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资源配置,指导学生实现学习的自主与自觉。

实施上述改革,可以提高中国普通高中基础课程的教育质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21/4/99Βιβλιοθήκη 2.课程要求与课程内容方面
• 课程目标要求过高,教材偏难 小学二年级数学:
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种成6行,每行3棵,该怎样种? 小学六年级数学:
加工一批零件,计划7天完成,做了两天后,任务又增加了60个,这 样工效需提高15%才能按期完成任务。问原计划加工零件多少个?
2000年某省市中考试题:
• 学生的近视率居高不下 椐哈尔滨市2001年调查,高中学生的近视率为78%,高中三年级学生
的近视率为90%。
2021/4/9
12
• 7~17岁儿童身高的增长低于国际规律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发现,我国男童七年间身高增长不足0.5 厘米,女生则呈负增长趋势。
• 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课程方案规定小学生要保证每天10小时睡眠,初中生9小时睡眠。
——教育部课程调查专家组的调查 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
• 调查范围:北京、江苏、山东、湖北、吉林等九省市。
• 调查对象:16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校长与教师,300多名社会知名人 士 。 • 调查方法:二阶抽样设计,问卷调查,访谈。
• 调查精度:6
2021/4/9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助人为乐
0.23
2021/4/9
16
6.考试现状
存在的问题
• 考试次数太多,频度太大 • 考试题目太难,尤其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考试 • 缺乏实践性考试 • 当众公布分数并排出名次 • 考试成为影响教学的首要因素
2021/4/9
17
对考试结果的处理
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
• 学生学习的愉快体验随年级的升高而急剧下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激烈程度的提高,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基础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各国纷纷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更加现代化、综合性、能力导向的教育。

一、背景与意义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面临着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课程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未来能够融入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设置的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

以往的课程设置主要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加了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例如,加强信息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加创业教育内容,鼓励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创新创业者。

2. 教学方法的创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采用项目制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践,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引进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

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评价体系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要求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过去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培养。

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综合素质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力。

泰勒原理视角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泰勒原理视角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泰勒原理视角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泰勒原理的视角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泰勒原理强调学生应该成为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因此在课程设计和改革中,必须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本文将从泰勒原理视角分析当前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在泰勒原理指导下的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现状与问题分析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深入人心。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较大。

一些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2. 课程内容滞后,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

现行的课程内容大多仍停留在老师传统的知识纯传授模式下,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3.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缺乏积极性,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容易出现学习倦怠和逃避现象。

以上问题的存在,说明当前的课程改革还未能满足泰勒原理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必须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来调整和改革课程。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建议1. 调整教学内容从泰勒原理的视角来看,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相结合。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趋势,调整课程内容。

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增加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内容和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增加社会实践和实验性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科知识与实际能力的结合度。

2. 改进教学方法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至关重要的。

泰勒原理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j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内容

j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内容

j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指中国政府在教育领域进行的一系列调整、改革和创新的举措。

这些改革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国民。

自2013年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以下是该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对教育课程的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改革通过优化教育内容和结构,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学校管理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还注重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完善学校管理和服务机制。

改革试点学校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培养学校的自主管理能力和特色发展,推行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教师培训与激励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强调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改进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成长。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教师的激励力度,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教育热情。

四、选课与高考改革针对学生太早专业化、过度应试化等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还进行了选课和高考改革。

改革将分科考试的方法引入中学,鼓励学生在高中阶段进行兴趣和特长的培养,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

同时,改革还优化了高考评价体系,综合考察学生的多方面表现,提高高考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五、学制改革与九年义务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还进行了学制改革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完善。

学制改革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学习年限,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

同时,还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和民主参与,倾听各方面的声音,形成共识,形成了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99年1月, 教育部基教司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专家工作组, 由师范大学、省教研室、教科院的课程、 教育、心理方面的专家以及中学的校长代表 40 多人组 成。共历时两年半, 起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并于 2001 年正式颁布。
从1999年开始,各科标准制定、教材编写、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
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
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
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
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 应性。
各项专题 (如地方课程的管理和开发指南、 综合实践活动指南、课程和教材评价、学业 评价、高考改革等) 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 也都一一展开。
义务教育开始了实验、实施的过程:
2001年9月:新一轮课改18科课程标准、49 册实 验教材已经通过审查,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进 行实验; 2002年:全国每个地、市都至少有一个实验区; 2003年:对实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全面修订。 2O04 年开始: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 推广阶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的
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
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 整合的现状,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 繁、难、偏、旧 ”和过于注重书 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 技发展的联系,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新课标 新一轮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

新课标 新一轮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

新课标新一轮课程改革核心素养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飞速的变革和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愈加迅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新课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呢?简单来说,核心素养是指在人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具备的基本素养,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以及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

首先,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基础知识积累是学习其他高级知识的基础,具备了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他学科知识。

此外,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这包括学会如何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掌握信息的获取、筛选和利用的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其次,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

创新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则是培养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

学校应提供创新性的教育环境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第三,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快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四,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教育他们学会与人相处、交流和合作,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最后,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施新课改,使课堂更精彩新课改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我们应该从哪里改起呢?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我们学校从解除包办教育开始,让每一个孩子当家作主,从被人管变成我自己管,从被迫学变成主动学,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逐步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初中英语教材中基本上包括三个部门a、b、c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一个课题一个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自主探讨,老师的答案不再权威的,学生也即老师。

在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三维教育。

为此,我们初中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老师说的就是对,老师信奉论,创建新型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新模式。

2. 不为教材为教材,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标下,教材只是课标的一种呈现形式,因此不要把教材看死,要敢于打破其结构,穿插学习。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相同知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因此要结合不同版本教材,选自学生最容易接受的版本。

例如:学习”when is your birthday?”我们完全可以把月份的单词唱出来学,把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个话题变成一个学生调查课,关心同班同学调查同学的生日,利用每个同学的出生日期来学习“I was born in…”。

联系实际,说明你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联系实际,说明你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推动教育体制和课程内容的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个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以下是对该改革目标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1.促进全面素质教育:改革旨在超越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通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3.注重实践与应用:新课程强调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改革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不盲从,有能力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4.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5.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改革不仅关注课程内容,还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体而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促进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培养更加全面、具有创新精神
的新时代人才。

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改革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实义是为了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首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改革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来,由学生自主、主动参与学习,不再是学校强制学生接受传统模式的教学,而是能够将学生的个性特征发挥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可能性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其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有助于提升我国教育的素质。

课程的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思维能力,吸收和消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方法,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

最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实践教学作为核心,大力推行实践性课程,注重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参与实际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在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背景、目标、内容和实施等方面介绍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探讨其对学生和教育的影响。

一、背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于对现有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反思,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二、目标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此外,改革还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内容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创新。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融合。

同时,改革还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问题导向和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改革还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突破单纯依赖考试成绩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

四、实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

学校也应积极配合改革,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家长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支持,形成共同推动教育改革的合力。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和教育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学生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其次,教育将更加强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改革还将促进学校和家长的合作,形成教育共同体,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中文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口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的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基础教育体系目录1.1基本原因2.2改进内容3.3突出变化4.4课改难点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

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改进内容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第三次大的课程改革。

这次课改,不论是改革的力度还是是准备工作,在历次课程改革它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说它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次最伟大的一次革命。

199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1993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作了全国性的调查。

这次调查涉及全国9个省市的城镇、农村的16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教师和校长,以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大部分委员,经过调查发现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程功能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方面“难、繁、偏、旧”,课程评价方面过于注重甄别、选拔,课程管理上过于集中等。

经过认真考察研究全球课程改革的动态和趋势,教育部认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影响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严重束缩着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发展。

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培养方式的改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课程计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各个重要环节。

需要一个明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改革的要求和政策的纲领性文件,1999年教育部便组织力量起草《纲要》,到2000年1月份,逐渐形成了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框架。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历经了27稿,仅2000年就举行了上百次的研讨会。

征求意见稿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并召开了有多方面专业人士参加的咨询会议。

经过进一步修订,2001年6月7日教育部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将《纲要》以“试行”的形式正式颁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成为指导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课程改革也成为我们基础教育一项重大的改革。

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一)

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一)

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一)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1. 突出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价,不仅关注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发展,包括考试成绩、作品展示、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

2. 强化能力培养•引入素质评价:评价不仅侧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如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

•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3. 强调个性发展•个性化评价: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评价,避免简单以班级平均成绩评价学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潜力。

•引导学生选择: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向,培养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

4. 促进教学变革•推动创新教学: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重塑评价模式:改变传统教育中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评价方式,推崇多样性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

5. 加强社会参与•引入社会评价:将社会评价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强调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合作,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综合效应的最大化。

以上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些特点。

通过突出全面发展、强化能力培养、强调个性发展、促进教学变革以及加强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助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朝着更加科学、全面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泰勒原理视角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泰勒原理视角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泰勒原理视角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泰勒原理,又称泰勒管理原理,是一套管理实践原则,是美国工业工程学家和经理人弗雷德里克·泰勒于20世纪初提出的。

泰勒原理主要强调科学管理、标准化和效率化,提出了许多管理实践原则,对管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教育领域,泰勒原理的思想也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启发和指引。

本文将从泰勒原理的视角出发,探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举措。

一、科学管理泰勒原理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就是科学管理。

在教育领域,科学管理意味着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数据为依据来进行课程设计和管理。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机构需要深入研究课程设计的科学原理,精确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科学的方法来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

科学管理还包括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评估,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标准化泰勒原理强调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性。

在课程设计中,标准化意味着要建立起一套课程设计和评价的标准体系,明确课程的核心要素和评价指标,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可控性和可预期性。

标准化还包括要建立起一套全面的师资培训和评价体系,确保教师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三、效率化泰勒原理强调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这一理念在教育领域同样适用。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和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降低人力和物力成本,提高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

还需要通过精简课程内容和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教学的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泰勒原理的指导下,新一轮课程改革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破除教育行政化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着过多的教育行政化现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管理粗放,教育教学活动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教育效益不高。

新一轮课程改革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学校治理体系,将学校管理重心转移到教育教学活动本身,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讲: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

第三讲: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

适当
偏难
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100% 90% 79% 50%
0% 小学 初中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类型
70% 60% 50% 40% 30% 20% 10% 0%
书面习题 读课本 实践性作业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 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 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 一类的实践性作业。 一类的实践性作业。
第三讲: 第三讲: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流程)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流程)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考虑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考虑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课题)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课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新世纪、 2、我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3、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4、克服传统课程弊端的必然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流程)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流程)
文献比较研究、经验与调查研究、 文献比较研究、经验与调查研究、专题研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材开发
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
全面推广
1996年 月始, 1996年7月始,在深入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 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6 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6所大学及 中央教科所的课程专家, 1993年秋实施的九 中央教科所的课程专家,对1993年秋实施的九 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调研。 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调研。总计调 查了全国9个省(市)近16000名中小学生,2000 查了全国9个省( 16000名中小学生, 名中小学生 多名校长、教师和50 50多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 多名校长、教师和50多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 员会委员。 员会委员。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落实 状况、教学内容的适宜性、 状况、教学内容的适宜性、教与学过程中的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基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发展与变革浪潮,为适应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走向世界的目标而提出来的,时至今日已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启动。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我省是全国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省份之一,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架已体现在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实施课程标准,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和近年各地的实践经验以及我们前期所作的探索研究,谈谈个人的思考:1 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及基本理念1.1高中化学课程目标(1)宗旨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发展。

(2)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

(4)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常将这些目标概括为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并将其内容具体化:1.1.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

②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③重视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1.1.2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②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宄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③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④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③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

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⑤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课程基本理念新课程基本理念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的确体现了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突出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使每一个学生成功。

同时也为每一位教师搭建了创新的平台,提供了用武之地。

因此,只有吃透了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高度的责任感,卓有成效的工作迎接新的挑战。

2 明确实施新课程的策略本次课程改革体现了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是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保证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实践过程中必须明确所要遵循的策略:2.1 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新课程最大的亮点之一是,以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告别应试教育,走进素质教育。

然而,好的课程资源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去付诸实施,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相应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目前高中生中独生子女比例高达90%以上,且不少家庭已处于小康水平,至少是衣食无忧,学生没有了过去“跳农门”的那种强烈欲望。

因此很多学生学习动力容易弱化,缺少拼搏精神,缺少社会责任感。

是此,我们各学科老师都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依据教材内容有机地渗透鲜活的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激情,使之产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

②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是,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这种转变对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下学生的确有一定难度,能否实现这种转变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量,是此教师不仅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更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③要学习新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的知识模块中贯穿有很多与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实际及新科技发展相关联的知识内容,有的还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或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是此,教师不仅必须具备相关新知识,而且能组织学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既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又是课程改革的目的,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策略。

为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应试教育催生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习贯于听老师的讲解,抄现成的答案,围绕老师和书本转。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须先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如课堂上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满堂灌转向师生互动对话,由抄现成答案转向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知识,由单一在课堂上获取知识转向在实验室动手做实验、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搜集信息、进入社会调查访谈等多途径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猎取知识途径的多样性、思维活动的创新性。

2.3 注重联系实际拓宽学生视野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联系实际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的学习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原理,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新教材本身联系实际的内容比较多,除列有“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常见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等模块外,还设计有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生活中的家庭小实验、社会调查等探究性学习内容。

联系实际学习既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验到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强化了学习欲望。

2.4 突出学科特色发挥教育功能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

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

如通过MnO2加快H2O2分解速率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2)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如通过Na、Mg、Al、Si、P、S、Cl2的单质与水或与H2反应的一系列具体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第3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或原子序数)的量变引导化学性质的质变规律。

(3)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如哈伯的合成氨实验使氮的固定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此农业产量翻番,解决了全球粮食短缺问题。

(4)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如纯碱呈碱性的实验检测。

此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实验规范意识、安全操作意识,原料节约意识,环境友好意识等。

2.5 引导自主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学习方式,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要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以发生在身边的问题为载体,在设计的具体的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或与社会的互动,在探究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优化等方法去揭示其内在规律和作出合理的解释。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

教师要按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切入点的探究活动。

由初期的教师引导探究逐步迈入学生的自主探究;由课内简单问题的探究逐步发展到解决生活中某些实际问题的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