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之令狐文艳创作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随着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工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科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本文将围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展开讨论。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优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更加贴近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适时更新课程内容,拓展课程领域,增加前沿科技和产业热点的课程内容。
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注重引进新兴产业的相关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接近实际工作和生产需求,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教学方式应该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通过引入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获取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实践能力培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研究的重要场所,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工具,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条件,引进一批符合职业发展需求的实验项目和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际项目,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何打造有品位的校园文化之令狐文艳创作
文化,为学校立魂。
——《新教育学校文化表现在哪些地方?学校如何把新教育之魂“活出来”?》《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好学校的性格色彩》、《汇聚美好事物,呵护每个生命,擦亮每个日子——新教育的完美教室》令狐文艳如何打造有品位的校园文化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学生的进步有赖于精神的成长。
校园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明确方向,统整教育,推进学校创新发展。
然而,学校文化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它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是一种愿景,也是一种环境。
校园文化不是生搬硬套的简单移植,不是口号标语式的外在形式,而是一种系统化、立体化、内涵化的整体设计,需要学校立足校情,本土创生,凝聚智慧,主动挖掘,全力打造,精心呵护。
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应当着力体现以下几点:一、校园文化要突出核心理念校园文化不是校长心血来潮的个人意志,不是凭空臆造的空穴来风,不是毫无章法的任意而为。
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是精神,是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因而,要整体设计校园文化,需要确立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这是国家的教育目标,也是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方向。
然而,具体表现每一所学校,这样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标,需要个性化的解读、本土化的表达,这是支撑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
二、设计校园文化首先需要提炼学校的精神与灵魂管理者要全面了解学校的历史,积极发掘学校的文化积淀,努力发现学校发展的潜力与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具有学校实际特点、顺应教师心理需要、指引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符号。
这就是核心理念生成与凝结的过程,就是校园文化的寻根过程。
核心理念就如校园文化大厦之基,有了基于校本特色的核心理念,才能使校园文化入土、扎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成长为枝繁叶茂的浓郁森林,构建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
三、校园文化要突出以人为本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是师生,服务的对象也是师生。
文化的核心是人,只有突出以人为本,才能使校园文化真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校园文化得到师生的充分认同,获得足够的生长与延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与建设发展思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与建设发展思路近年来,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已转向“应用型”教育聚焦性,课程改革也将转向培养学生“应用型”素养能力和未来面临问题解决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与建设发展思路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实施体现了我国的改革开放精神,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从宏观层面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应从国家的宏观环境和社会发展来思考,强调对专业技能、行业知识及其他附加能力的培养。
改革要求从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有良好领悟能力和针对性综合素质的人才。
其次,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发展,改革要求同步发展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强调素质教育,突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加学生与学术研究之间的相关性。
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还要依托于国家的教育改革,积极主动地利用市场机制以及社会参与,以期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开展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努力。
二、结合实际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发展的思路。
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首先要强调形成标准化、模块化和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应实施“标准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实践性教学”三位一体的教材建设模式,以确保学生具备本科生必须具备的应用型素养能力。
其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深化课程的建设,增强学生在就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工作意识方面的能力培养,加强学习计划导师制的指导性,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和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此外,应扩大学生选课的自主性,放宽参加学术活动的空间,拓展学科间的联系,加强专业与行业之间以及学术研究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提供全面的学科教育及实践性教学机会,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能力水平,强化实践课程教学,以此推动教学改革。
三、从长远看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发展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不仅要考虑当前教学改革的需求,还要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
今后,进一步注重提高学习者参与课程设计、资源共享和学习方式的灵活性,重视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课程开发,可以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与建设发展。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随着中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也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
然而,这些院校的课堂教学是否与时俱进,是否适应了行业和社会的需求?本文将从以下角度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一、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育的重心转向能力培养,越来越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应该引进更多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比如,引进“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样也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培养良好的思考能力。
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变,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学生练习基本技能的唯一场所。
为了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比如,通过外出实习、参加企业实践课程、开展科研等活动,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实战能力。
同时,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等。
比如,建立校内的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实习期间或空余时间从事创业活动。
此外,还可以组织参加国际性的竞赛,不仅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也能帮助他们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自身素质。
在总体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应该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1000字)。
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几点思考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地方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项基本教学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新时期必须要理清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在实践中对课程建设不断研究和探索。
文章阐述了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本科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面临问题及主要措施。
标签:课程建设;基本思路;主要措施一、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体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在课程体系上,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整合;在教学内容上,要求教师精选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学术前沿、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多学科间的交叉知识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适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
按照上述思路,2014年12月底,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教务处与各二级学院就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的修订,这次修订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培养方案的文字表述方面进行了系统、认真的梳理。
指导思想上切合时下教育发展目标、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了修改,摒弃了不切实际的高、大、空的论调,更具有时代精神与实际指导意义;培养的总体目标做到了在表述上的“四个对接”:专业与主导产业对接;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对接;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具体培养规格上进一步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详细化、具体化;实践教学环节上的表述更具体、明确。
(2)课程设置上构筑了公共(必修、选修、辅修)课、专业(必修、选修、辅修)课、创新实践(必修、选修、辅修)课、业态环境(必修、选修、辅修)课四大课程模块以及12个知识和技能平台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具有如下特点:①课程体系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合理确定学分比例,增设学科前沿和综合性课程,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痕迹检验学资料之令狐文艳创作
课程名称:痕迹检验学课程代码:00380令狐文艳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痕迹检验学》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事侦查专业必考的专业课。
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刑事侦查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痕迹检验学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作案人在作案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形成机理和分类,以及对其发现、记录、固定、提取、分析判断、检验鉴定,做出对一定人或物进行同一认定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它立足本科教学层次,依据公安自修教学的特点和实战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相关边缘学科的有关原理,吸收近年来从事痕迹检验的专家学者研究的新成果,完整、准确地介绍痕迹检验的原理、基本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使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痕迹检验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课的研究范畴,知道各类痕迹形成的原理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各类痕迹的特征系统反映形态,掌握不同现场不同痕迹的勘查、提取、分析方法和技能。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痕迹检验学,是刑事侦查专业必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直接影响到刑事侦查专业要开设哪些课,影响到现场勘查课、刑事摄影课、侦查课、预审课等专业课的研究范畴及相关的课程内容增设。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自标第一章痕迹检验学概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痕迹检验学研究的范畴和知识体系,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明确痕迹检验的任务、作用和检验程序。
二、课程内容痕迹检验学,是研究作案人在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形成机理和分类,以及对其发现、固定、记录、提取、分析判断、检验鉴定,做出对一定人或物同一认定的理论和方法。
痕迹检验,是依据同一认定的原理,综合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对作案人实施犯罪遗留的痕迹检材同嫌疑样本进行比对鉴定,做出现场痕迹物品是否为某人或某人的某物留的一项技术。
第一节痕迹的概念(一)痕迹的含义痕迹,是指曾经存在于某一时空中的事物或现象,是一切事物运动所遗留的映像或迹象。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朱科蓉①(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基础课,开发面向行业与地方的特色课程,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模式化,将创业课程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以地方财政拨款或集资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生源和分配大部分来自本地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其基本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
即在给予学生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把专业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将专业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课程体系、内容,要围绕专业应用能力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使学生既能直接就业,又不缺乏发展后劲。
其中“依托学科”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
课程体系改革是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与建设。
地方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如下:一、公共基础课: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公共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方法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和通识选修课。
在这些公共基础课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必须开设外,其它的公共基础课完全由高校自主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开设哪些公共基础课,每门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学时是多少,都应该取决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比如生物技术专业,北京大学开设了高等数学8学分、大学物理8学分、物理实验4学分;北京联合大学开设了高等数学8学分、大学物理4学分、没有开设物理实验。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之令狐文艳创作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令狐文艳一、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以学习者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实现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其中,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无二致,反映了新课改教学观对我国传统教学理念合理内核的继承;所谓“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善于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这是传统教学较为忽略的,反映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观创新与飞跃;而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这也是新教学观对传统教学观的重大突破。
注重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具有两方面的具体内涵:1、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叫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
从学科角度看,它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学科知识的被发现和被揭示总是与一定过程和方法联系在一起的。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视为一个动态整体,将两者视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新教学观主张在让学生掌握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的同时,也让他们去体验发现的过程个,掌握探究的方法。
而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对过程和方法的注重也不能无限夸大,应当辩证地处理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及方法的关系,否则,过于关注过程与方法,无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也会给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前车可鉴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好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关系,把握好适当地度,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既是教育科学的要求,也是一种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悟和探索的教学艺术。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学生的发展必须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①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①作者:罗梦卓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8年第09期[摘要] 应用型课程建设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它是一批本科院校为了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针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创新和尝试。
在路径选择上,应用型课程建设需要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改革方式和措施,并凸显课程建设的应用性、综合性及模块化的特性。
[关键词] 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评价指标;转型[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5-0050-0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已然成为大家的共识[1]。
桂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全新挑战,加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融合,学校自2014年起就开始全面推进转型工作,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以培养产业升级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术人才为目标,加快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步伐。
在此过程中,强调实际能力的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在高校转型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就人才需求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大众化迈进,迫切要求以知识逻辑关系为主的研究型人才向综合应用型从业人员转变,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作为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对理论知识的渴望程度不够强烈,但是这些学生有着积极渴望参与实践的进取心以及较好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都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力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天然优势和凸显自身办学理念的有利条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源泉。
对于应用型课程的界定,现在教育界还没有统一的共识,但是以课程观为基础,我们认为应用型课程是在基于现代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围绕实现大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目标而设置的一类较传统型理论课程不同的新课程,其核心组织是依托基础平台,由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群课程组成,而非单一的课程单元,具体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根据实际生产或是市场需要来确定[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构想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构想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语言能力较高、知识素养过硬、应用能力强、适应岗位快、就业弹性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兼顾应用特色和学校办学资源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18-02目前,我国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有100多个国家超过25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
与之相适应的,国内从最初的4所高校到目前300多所院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培养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
2005年以前,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国内重点的综合性、师范类和外语类大学。
其突出特点是中文及外语专业基础雄厚。
2005年以后,新开设的对外汉语专业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普通院校。
其特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多元化。
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教外国人第二语言的师资,教学对象主要是本国学生。
目前,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
据相关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
鲁昕表示,将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首要目标;而如何处理好基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必修主干课程与灵活方向课程、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为改革的首要环节一、整合资源,优化课程结构“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哈尔滨地区的地方性高校新办专业在本科建设之时,要结合黑龙江省社会发展需求,设计打造跨文化交流人才。
以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来实现培养语言能力较高,知识素养过硬,应用能力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人才,达到适应快,专业技能强,就业弹性大的目标。
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几点思考作者:李光惠来源:《求知导刊》2015年第08期摘要: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地方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项基本教学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新时期必须要理清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在实践中对课程建设不断研究和探索。
文章阐述了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本科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面临问题及主要措施。
关键词:课程建设;基本思路;主要措施一、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体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在课程体系上,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整合;在教学内容上,要求教师精选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学术前沿、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多学科间的交叉知识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适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
按照上述思路,2014年12月底,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教务处与各二级学院就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的修订,这次修订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培养方案的文字表述方面进行了系统、认真的梳理。
指导思想上切合时下教育发展目标、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了修改,摒弃了不切实际的高、大、空的论调,更具有时代精神与实际指导意义;培养的总体目标做到了在表述上的“四个对接”:专业与主导产业对接;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对接;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具体培养规格上进一步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详细化、具体化;实践教学环节上的表述更具体、明确。
(2)课程设置上构筑了公共(必修、选修、辅修)课、专业(必修、选修、辅修)课、创新实践(必修、选修、辅修)课、业态环境(必修、选修、辅修)课四大课程模块以及12个知识和技能平台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具有如下特点:①课程体系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合理确定学分比例,增设学科前沿和综合性课程,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过分注重文学鉴赏,忽略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对教学方法、教材设计、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旨在促进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此研究旨在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而言,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在不断总结和探索的基础上,可以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可以为其他类似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性课程改革路径探索
逻辑起点是高深学问 , 因而 , 对于高等学校来讲 , 课程理念 是 指人 们对 高深 学 问的理 性认 识 、理想 追求 及 所持 的思 想 观念和哲学观点 , 学校应关注学生的知识素养 , 注重培养学 生对高深学问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注重学生掌握系统 的学科知识及其结构 目标培养 ; 一类是功利主义。 高等学校 更加关注理论与实践关系,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 力 的养成 , 强 调对 知识 的理 解能 力和 运用 能 力 , 课 程 内容 的 选择要根据生产或服务的现实需要 ,强调人才培养知识要 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 展。 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 我国一大批地方本科 院校纷纷开展人才培养改革 ,人才培养注重与社会需求相 结合, 在专 业设 置上 , 它能够 更 广泛 地与 地方 经 济发 展 和社 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建立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的学校发 展模式 , 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 的, 在生产 、 建设 、 管 理、 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0 0 1 年成立了“ 全国 应用型本科教育协作组” , 正式提出他们这种类型的高等院
本科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一次 重要的市场细分 , 承担“ 应用型本科教育” 的高校主要 以近 几年新建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主 ,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 的需 要 ,培养 适应 地方 社会 经济 发展 需 要 的高层 次 应用 型 本科人才。 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 课程是人才培养 的基础单元 , 教育思想的内容最终要成为教与学的内容 , 就 必须以课程为纽带 , 通过课程 中内容的规划 、 设计与 目标达 成, 使得教育思想得 以物化。潘懋元( 2 0 0 9 ) 认为 : 任何教育 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 , 缺乏课程这一环节 , 教育思想难以实现, 高校 的内涵建设也 无 从谈 起 。l 1 ] 因此 , 基 于应 用 型本科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课程 建 设与改革是 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要的任务与核心。 地方 应 用型本 科 院校 应用 性课 程 的基本 内涵 1 . 应 用性 课 程概念 提 出 。 课 程是 大学 最重要 的产 品 , 是
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讨材料之令狐文艳创作
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讨材料令狐文艳1、应用技术本科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应用技术本科的培养特点是学生除了在理论上与普通本科基本相同外,更加强了实践和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思想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很强的工程应用技术能力,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上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设计和现代化管理,成为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以“培养一线工程师、高端应用技术人才”为办学特色。
2、应用技术本科与普通本科和高职教育间的区别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
普通本科和应用技术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它们的关系应是平行发展的。
应用技术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
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技术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技术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应用技术本科与高职专科相比也有较大的不同。
尽管高职都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但应用技术本科出现以后,高职专科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当有所调整,与应用技术本科有所分工。
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
应用技术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
关于制定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研讨材料)为提高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我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现就我院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提出以下原则性意见。
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初探——以课程改革为例
出入 ),人数逐年攀 升 ,录取分数也是
该 校排在前列 的。大 致程度上表现为盲
趣爱好 。
对我 国行 业经济和 区域经济 发展 提供人 从 和缺乏个性 ,不 注重 自己的专长 和兴
场 需求,应 用型地 方高校教 学改革势在 必行。 因此需要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育 国际竞争 力。
关键 词 :人才观念 ;课 程改革 ;国际竞争
大学 的根本任务是 人才培养 。现如 今 ,我 国高等教育实现 了稳 步发展 ,初 步完成 了大众化的任务 。但 不少高校面 临办学条件 紧张、 教 育质 量下降的问题 。 具体表现为投入不足 , 即经 费投入 不足 、 管理投入 不足 、专业投人不 足 、学生学 习精力投 入不足 。全面加强 大学生素质 和能力培 养 ,其 中培养 和提 高学习 自主 学习能力是 重要一环 。应用 型高校是针 力资源保 障的主要渠道 ,承担着 我国高 等教育大众化 的主要职责 。
年 份\
2 0 1 0拄 2 9 2
低 分( 文) 低 分( 理)
2 2 4
低 分( 文) ’ 低 分( 理)
2 6 9
2 q I o
市场需求 。在专业选择 和就业上很容 易 出现 “ 羊群效 应”——在市场短 期利益
2 O 1 1年
2 0 1 2正
教改豳髓l
J工 AOGA工TANLIl
应 用型地 方高校教 学改革 的思路初探
— —
以课程改革 为例
张宏建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之令狐文艳创作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令狐文艳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具体内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改革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改革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教育教学的“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将问题和任务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和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注重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设置,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评价方式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不再仅依赖传统的书面考试和笔试,而是引入项目评价、任务评价、实践报告和成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能力。
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共同研究和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浅谈怎样上好一堂课之令狐文艳创作
浅谈怎样上好一堂课令狐文艳摘要:上好一堂课要做好两部分,备课和上课。
备课分为备教材和备学生。
上课要做好7点: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语言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关键词:教学课堂备课因材施教教案钻研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和学生获取新知,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场所,是教师实践教学理念,展示教学技能的重要平台。
那么如何上好一堂课呢,我对此有以下观点。
一、扎实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课是教学的必要准备和程序,教学是备课的落实和体现。
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备课可以使教师理清思路,意识到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上课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材,选择教法,编写教案的过程,如果不备好课,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没有充分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
(一)备教材: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特点,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备课,不仅仅是教材知识,还有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出题人考察的内容、方面等等。
(二)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龄特点,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活动,喜欢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教法,让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一)目标明确。
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只有明确了本节课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等,才能保证课堂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方向。
(二)重点突出。
钻研教材要对教材理解、领会,还要对教材加工处理。
学生熟悉的内容可以略讲,重点、难点要突出。
重点的知识要舍得花时间,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把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结合起来。
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地方需求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地方需求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根据《信息安全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对象和培养模式,介绍了信息安全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验创新,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三点改革建议,并根据地方需求给出了两种类型的改革,通过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1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安全技术》课程存在问题1.1课程缺乏针对性《信息安全技术》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本科院校,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目的是培养具有安全保护意识、具备安全防护技术、了解安全法规并能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实际安全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但目前市场上信息安全课程教材内容偏向研究型本科学生较多,理论部分太强,实践部分缺乏,课程内容中缺少针对企业和用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可操作性内容,高校学生通过学习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2教学方法不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偏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枯燥的课程内容和讲授方法使学生对课程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1.3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考虑到地方需求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
《信息安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验内容量大且面广,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是按照教材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没有考虑到地方企业的需求,以至于学生无法满足企业需要,企业无法招到合适的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令狐文艳朱科蓉①(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基础课,开发面向行业与地方的特色课程,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模式化,将创业课程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以地方财政拨款或集资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生源和分配大部分来自本地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其基本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
即在给予学生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把专业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将专业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课程体系、内容,要围绕专业应用能力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使学生既能直接就业,又不缺乏发展后劲。
其中“依托学科”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
课程体系改革是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与建设。
地方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如下:一、公共基础课: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公共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方法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和通识选修课。
在这些公共基础课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必须开设外,其它的公共基础课完全由高校自主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开设哪些公共基础课,每门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学时是多少,都应该取决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比如生物技术专业,北京大学开设了高等数学8学分、大学物理8学分、物理实验4学分;北京联合大学开设了高等数学8学分、大学物理4学分、没有开设物理实验。
两所院校在大学物理与物理实验课程开设学分与学时的差异,是源于两所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
北京大学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而北京联合大学主要培养“能在食品化工和检验检疫、生物制品、生物制药等领域从事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管理等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只需“够用、适度”就行,而不需要“系统掌握”。
这就说明,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及学分、学时多少,都要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同样,公共选修课的设置也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
现在高校为了增强学生的通识素养,都开设了通识选修课模块,这些通识选修课与专业课之间基本没有什么联系,从而使学生觉得这些课程没有意义。
但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则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开设了部分针对性强的人文基础课程和科普知识讲座。
如湖南文理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为了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开设了“土木工程与绿色伦理”、“土木建筑与生态平衡”、“工程与文化”等课程和讲座,尽量消除学院统一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发展关联不紧密的弊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在课程设置确定以后,对某一门课程具体应该讲授哪些内容,也应该结合专业的具体需求和有助于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对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每一门课程都代表着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教师不可能把该学科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没有能力去吸收所有的知识,对于学生的毕业去向来说也不需要掌握如此系统的基础知识。
这就涉及到课程内容的取舍问题。
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生物技术专业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对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等课程的教授必须与具体的专业需求相结合,而不是遵循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等课程本身的逻辑体系。
同样,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相结合。
当前,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是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的难点,公共基础课教师抱怨学生的基础太差,学习没有积极性;专业课教师抱怨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时没有掌握该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学生抱怨公共基础课太难学,考试通过率太低。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开展了“面向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要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讲授的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来选择,而不能面对不同的专业讲授同样的内容。
二、学科专业基础课:精减内容、优化整合应用型本科人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职业的直接适应性,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时能够接触到与职业、行业相关的实用型、应用型课程。
由于教学时空的有限性,在增加实用课程的同时必然要减少基础课程,否则将会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但基础课程的减少首先要保证基本的理论基础,要保留该专业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学科专业基础课。
由于学术型本科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按照学科本身的系统来构建的,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系统把握该学科的所有知识。
但应用型本科对理论基础的要求是“广、浅、新、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因此,有些对于专业培养目标支撑力度较小、较弱的基础课程,完全可以删减掉。
如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在修订2008版培养计划时要求创新专业课程体系,“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学生‘出口’中的作用,对原有课程进行压缩与清理,原则上每个专业清除的课程门数应占现有课程门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被压缩和清理的课程,既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也有专业课程。
减少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还可将几门相关的基础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减少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从而既保证了必要的基础,又不至于占太多的学时。
如三江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以微电子技术方向为主。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课程体系中将原有的“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三门课程合并为一门“微电子物理基础”课,保证了后续课程所必须的专业物理基础,保留“量力学”中的微扰理论、“固体物理”中的晶体结构和能带理论、“半导体物理”中的非平衡载流子和pn结理论等内容,减去旁支和次要的内容。
1安徽科技学院在农艺教育等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把《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整合为《作物科学基础》,压缩课时,删减中学已经学过和对后续专业课学习关系不密切的内容。
三、专业课程:开发面向行业和面向地方的特色课程各专业在保证一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应开设更多的实用型课程。
这种实用型课程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面向行业的课程;二是面向地方的课程。
开发面向行业的课程要求各专业找准就业定位,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如同样是英语专业,有的侧重商务英语,有的侧重旅游英语,就业领域不一样,开设的专业应用课程也不一样。
以北京联合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在1979年设置地理学专业时,采用的是北京大学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
1996年地理学专业演变成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专业,而且侧重于培养房地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了房屋建筑学、土地评价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等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
2005年开始开设物业管理方向,增加了很多物业管理方面的课程,如物业项目管理、房屋维修养护管理、房屋维修预算、物业管理法规、物业环境管理、楼宇设备管理等。
开发地方特色课程,能够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好的了解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这些地方特色课程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也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
如东莞理工学院为使学生先感受东莞、先认识东莞、先适应东莞,在毕业就业时,比别人先适应岗位、先适应企业、先适应社会,更具竞争力,学校设置了系列的贴近东莞经济社会特征的课程。
包括面向全校开设“广东(东莞)经济研究”等选修课程,通过剖析占主体地位的外源型企业,分析比较其管理与内源型企业的异同,让学生把握东莞经济特征。
结合东莞外资、民营企业多,外来务工人员众多等特点,开设了“劳动关系理论与实践”和“涉外企业管理”等专题课程。
再如广东五邑大学努力将侨乡优秀文化融入其他课程教学。
中文系的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专章介绍明代犬儒陈白沙的诗歌;“古代戏曲研究”专章讲授粤剧;“方言与文化”专章分析五邑侨乡方言的特点;在“中国文化地理”教学中介绍五邑侨乡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历史地理变迁,研究其与侨乡形成之间的关系,而且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五邑地理、村落、街市,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使学生收获良多;在“中国民俗文化”课中,对五邑侨乡的风俗民情分类进行详细讲述。
管理学院在“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等课程教学中广泛引入“五邑华侨企业”的案例,增加了现实感和亲切感。
侨乡文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为全校开设了“五邑华侨华人史”、“五邑民俗”等公选课程;不定期举办开平碉楼、侨乡文化的学术讲座。
四、实践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构建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的本质区别,而落实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加强实践教学。
但对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何构建,很多院校还存在困惑。
现在很多文科类专业的实践基本上只有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几个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非常有限。
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就成为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的核心。
以北京联合大学实践课程改革为例,1978年的历史学专业只开设了理论课程,没有实践课程。
1996年也只开设了传统的文科专业实践课程:学年论文、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实习。
而2007年的实践课程则相对完善,除了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这几个传统的文科专业实践环节外,还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了不同的实践课程,文博旅游方向开设了文物景点解说实践、导游证培训、文化旅游策划与营销、北京市旅游行业调研等实践课程,文物博物馆方向则开设了秘书证培训、博物馆陈列设计与藏品管理、北京市文物行业调研等实践课程。
再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1979年地理学专业只开设了植物地理实习、土壤地理实习、地貌实习和生产实习四个传统的地理学实践环节。
2007年则增加了城市与区域综合教学实习、城市要素综合分析与应用、初级专业调研和高级专业调研等集中实践课程,还有一些传统的理论课程也增加了实践学时。
经过近三十年的课程改革,这两个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渐趋完善。
实践课程体系的完善不仅体现在实践课程数目的增加,更体现在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紧紧围绕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来实施,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