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西江月
《江月》古诗词赏析
《江月》古诗词赏析《江月》古诗词赏析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
曹雪芹《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诗词赏析
曹雪芹《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诗词赏析曹雪芹《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诗词赏析《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是清代文豪曹雪芹的词,载于小说《红楼梦》中。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到荣府后,见过贾府大部分人,最后才见到贾宝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曹雪芹《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诗词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赏析】第三回书写黛玉到荣府后,见过贾府大部分人,最后才见到宝玉。
这是两个主人公第一次会面,也是第一号人物宝玉第一次在读者眼中出现,所以作者对宝玉的装束和神采作了大力铺张渲染,又写了这两首批宝玉的词。
“批”字是打批语、下判断的意思,与今作“批评”、“批判”解不同。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
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
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
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
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看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看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不是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细吗?看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简直够个像样的文学家了。
连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怎么能说是“腹内原来草莽”?“不通世务”,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
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
《西江月-井冈山》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西江月-井冈山》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西江月·井冈山》是毛泽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
作品原文: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作品注释:1、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2、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3、旌旗(jīng qí)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
这里用“旌旗”是为了增加诗的鲜明的形象感。
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4、鼓角:本指古代军中所用的战鼓和号角,此处借指军号。
5、岿(kuī)然: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至德,道者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6、森严壁垒:森严,严整。
壁垒,古代军营中的围墙,也就是防御工事。
指阵容严整,不可侵犯。
7、众志成城:《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
”,意思是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
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
8、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9、宵遁(dùn):指敌人乘夜逃跑。
作品译文:战旗在山下摇荡,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岿然不可撼动。
整饬的防御工事已严阵以待,所以更加团结一心如筑成的堡垒。
黄洋界上红军炮火轰鸣,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创作背景:1928年7月,湘赣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
为打破敌人“会剿”,在敌前锋逼近永新时,毛泽东率31团在永新附近将敌围困在永新县城30里内达25天之久,而朱德、陈毅则率领红军主力28、29团向敌占区茶陵、酃县进攻,迫使来犯之敌慌忙回援茶陵,因而击破了敌人的首次“会剿”。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诗词赏析:西江月(辛弃疾)
西江月(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
别枝:斜枝。
【译词】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使它惊飞不安,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赏析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
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
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
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
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入写雨。
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
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
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平时学习中,大家都有学过苏轼的古诗吧?下面小编整理了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1西江月·顷在黄州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
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世态的炎凉。
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
他住在黄州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
他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沉重的政治打击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明显的变化。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此词是其中之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西江月辛弃疾翻译赏析
西江月辛弃疾翻译赏析西江月辛弃疾翻译赏析《西江月》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作品在构思上颇有特点,上下两阙分别抓住特点描写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
以下是整理的西江月辛弃疾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朝代:宋代: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解释】《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枝,另一枝,有“使……‘别枝’”之意。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出现,展现。
【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1】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正是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赏析2】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苏轼《西江月》 原文翻译及赏析
8、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9、琖:同“盏”,酒杯。
【翻译】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总结
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赏析】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
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3、新凉:一作“秋凉”。
4、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5、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咏梅的古诗词《西江月·咏梅》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西江⽉·咏梅》是北宋⽂学家苏轼所创作的⼀⾸词。
下⾯是⽆忧考分享的咏梅的古诗词《西江⽉·咏梅》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西江⽉·咏梅》 作者:苏轼 《西江⽉·咏梅》作者为宋朝⽂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如下: 马趁⾹微路远,沙笼⽉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笼沙。
远路微⾹趁马。
【译⽂】 马追赶,⾹微吹,路遥远,沙笼罩,⽉淡照,炊烟斜。
渡⽔清彻映照着美艳的梅花。
倒垂着的绿枝,深寒的凤栖在上头。
凤栖在寒枝上与绿树相映。
鲜艳梅花映照着透彻的清波。
渡⼝斜烟,蒙着淡⽉,托着笼沙。
远远的道上,微微的⾹⽓,追赶着马⼉。
【赏析】 上⽚,写梅的⽣活环境,亦是写朝云的⽣活环境。
前三句,以七个景物叠印成⼀幅梅花盛开的背景图:马趁,⾹微,路远,沙笼,⽉淡,烟斜,渡波等衬托着梅花开放,鲜艳迷⼈。
“倒绿枝寒凤桂”,描绘梅的形态,如⼳凤般。
朝云⾃杭州来到惠州,成为⼀尘不染的词⼈的最宠爱的妻妾,词⼈对她的情感不⾔⽽喻。
下⽚,写梅的凋谢,亦是悼念朝云的逝世。
开头⼆句,写梅花的盛开,⼳风与梅枝同绿。
鲜艳的梅花⼜映照着透明的⽔波。
再⼀次渲染了梅、⼳凤的青春丽⾊,即朝云的青春丽⾊。
最后两句,笔锋⼀转,环境变化,亦⽤六个景物来衬托着梅花凋谢、朝云英逝的凄凉⽓氛:渡⼝边呈现着的景象是“斜烟,淡⽉,笼沙”,还有那“远路,微⾹,趁马”。
“微⾹”⼆字,特别醒⽬地告知读者:梅已谢了,只剩下“微⾹”,暗⽰着王朝云也已远⾛了,正在“趁马”进⼊到另⼀世界。
眷恋之情,尽在不⾔中。
这⾸词是以“梅”格喻朝云。
全词,采⽤上⽚尾句字倒⾏的回⽂形式,构成了下⽚的另⼀情境。
词⼈没有直接写朝云,⽽是从梅—凤—⼈的互喻象征意蕴,渲染了梅的红叶,风的红喙,以此衬托出朝云的红颜。
这种⽂体写作起来,难度较⼤,但词⼈⾮常⾃然地构成了新的意境,塑造了新的形象。
扩展阅读:轶事典故之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年,苏轼以⼀篇《刑赏忠厚之⾄论》的论⽂得到考官梅尧⾂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全文译文及鉴赏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全文译文及鉴赏本文是关于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全文译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代: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注释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新凉:一作“秋凉”。
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质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诗词联想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初中语文文言文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鉴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来自喜马拉雅39.【南宋】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心情词签】本期词签由冰黛雨独家提供【本期关键词】田园稻香丰收喜悦【诗词原文】《西江月》南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精华赏析】《西江月》本来是唐代教坊曲,词牌名可能来自于李白的《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月》这个词调在《全宋词》的使用频率高达490次,算是宋代词人相对比较偏爱的词调之一,这也是辛弃疾比较喜欢的一个词调。
《西江月》的格律形式也很特别,是平仄韵通叶格。
上、下片各两平韵一仄韵。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看上去句句都是在写田园风景,可事实上,句句都没有离开田园生活当中的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月当空,清风习习,惊起的鹊儿离开了栖息的树枝,半空中传来鹊儿翅膀扑腾的声音,树林里又隐隐听到知了的鸣叫,真可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而偶尔的动态,又更加衬托出夜晚总体上的安静,这正是我们熟悉的夏天的乡村夜景。
接下来的这两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含蓄地告诉我们:主人公登场了。
“稻花香里说丰年”,一个“说”字,就告诉了我们,这绝对不是词人一个人在自言自语,而是至少有两个人以上在说话。
能够在这样的夜晚,和词人一起闻着稻花香,听着一阵阵青蛙叫声,说说笑笑谈论着丰收年的,一定就是当地的老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上片没有一个字说到“人”,可是“人”始终是这个乡村的主角,如果说宁静的乡村夏夜其实暗含着热闹喜悦的气氛,那么,这种热闹的气氛,绝对不是仅仅由喜鹊和知了的声音带来的,而是丰收的希望给村民带来了抑制不住的喜悦,使得整首《西江月》洋溢出一种明快和欢悦的情调。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作品,这首小词表现了作者暮年对世情的一种彻悟,流露出一种闲适旷远的风致。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原文宋代:朱敦儒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
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片时欢笑且相亲。
明日阴晴未定。
译文及注释世事短暂,如春梦一般转眼即逝。
人情淡薄,就如秋天朗空上的薄云。
不要计较自己的辛勤劳苦,万事本来已经在命中注定的。
今天幸好遇到三杯好酒,又看见一朵新开的鲜花。
短暂的欢乐相聚是如此的亲切,至于明天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了。
赏析这首小词以散文语句入词,表现了词人暮年对世情的一种彻悟,流露出一种闲适旷远的风致。
起首二句“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是饱含辛酸的笔触。
这两句属对工畅,集中地、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
“短如春梦”、“薄似秋云”的比喻熨贴而自然。
接下来,笔锋一转,把世事人情的种种变化与表现归结为“命”的力量。
“原来”二字,透露出一种无可如何的神情,又隐含几分激愤。
强大的命运之神面前他感到无能为力,于是消极地放弃了抗争:“不须计较苦劳心”,语气间含有对自己早年追求的悔意和自嘲。
“计较”,算计之意。
这两句倒装,不只是为了照顾押韵,也有把意思的重点落下句的因素。
情调由沉重到轻松,也反映了词人从顿悟中得到解脱的心情。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词人转而及时行乐,沉迷于美酒鲜花之中。
“幸遇”、“况逢”等字带来一种亲切感,“酒好”、“花新”则是愉悦之情的写照。
“三杯”、“一朵”对举,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上下文都是议论,使得这属对工巧的两句尤其显得清新有趣。
着墨不多,主人公那种得乐且乐的生活情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
结语两句,虽以“片时欢笑且相亲”自安自慰,然而至于“明日阴晴未定”,则又是天道无常,陷入更深的叹息中了。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古诗词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古诗词赏析导读: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古诗词赏析,欢迎参考!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词赏析及练习
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词赏析及练习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词赏析及练习【原词】: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写作背景】: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绕西。
③“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④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⑤见:同:现。
【翻译】: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朱光潜赏析《西江月》】:《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翻译赏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翻译赏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翻译赏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翻译赏析1西江月·世事古诗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翻译/译文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⑵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⑶新凉:一作“秋凉”。
⑷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⑸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⑹贱:质量低劣。
⑺妨:遮蔽。
⑻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⑼琖:同“盏”,酒杯。
赏析/鉴赏诗词联想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诗句赏析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
【全宋词】《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朱敦儒宋词赏析
【全宋词】《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朱敦儒宋词赏析【作品介绍】这首词写作者晚年以诗、酒花为乐事的闲淡生活,用语浅自而意味悠远,流露出一种闲旷的情调。
【原文】西江月(版本一)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
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西江月(版本二)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赏析】这首词写作者晚年以诗、酒花为乐事的闲淡生活,用语浅自而意味悠远,流露出一种闲旷的情调。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起首两句写出词人终日醉饮花前的生活。
深杯酒满见得饮兴之酣畅,小圃花开点出居处之雅致。
无一字及人,而人的精神风貌已隐然可见。
这正是借物写人之法的妙用。
“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抒情主人公的正面形象出现了。
三个“自”隔字重叠,着力突出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神态,自然地带出“无拘无碍”一句。
整个上片洋溢着轻松自适的情致,行文亦畅达流转,宛若一曲悦耳的牧歌。
两句一转,由物及人,既敞露心怀,又避免给人以浅显平直之感。
至下片文情陡变,两个对句表达了作者对世事人生的认识,所谓人类的历史不过是几场短暂春梦杂沓无序的联缀,无论怎样的奇士贤才都终究不免归于黄泉。
这是历尽沧桑,饱经忧患之后的感喟,无疑含有消极的虚无意识。
此词写作时代大致正忠良屈死而奸佞当道之时,“黄泉”(“红尘”)句也隐含着深深的悲愤之情。
这时,朱敦儒那种壮怀远抱已被消蚀殆尽了,字里行间仍存苦怀,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
他自以为看破了红尘,不复希冀有所作为,把一切都交付给那变幻莫测的命运去主宰,自己“不须计较与安排”,只要“领取而今现在”,求得片时欢乐也就心满意足了。
末句不啻是对上片所描述的闲逸自得生活之底蕴的概括和揭示。
这句在结构上也是有力的收束。
上片写景叙事,下片议论感叹,有情景相生、借景达情之妙。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韵味天成的小词,语意俱佳。
苏轼诗词《西江月·顷在黄州》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是⼀⾸寄情⼭⽔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然风光和⾃⼰的感受融为⼀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下⾯是⽆忧考分享的苏轼诗词《西江⽉·顷在黄州》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西江⽉·顷在黄州》 宋代: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蕲⽔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攒拥,流⽔锵然,疑⾮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由肱⼀作:曲肱)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溪风⽉,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声春晓。
【译⽂】 ⽉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上,天空中有⼏丝淡淡的云彩。
⽩⾊的马⼉此时尚⽓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觉。
这⼩河中的清风明⽉多么可爱,马⼉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中的⽉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注释】 西江⽉:词牌名。
蕲⽔:⽔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波翻动的样⼦。
层霄:弥漫的云⽓。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
⽟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
可惜:可爱。
琼瑶:美⽟。
这⾥形容⽉亮在⽔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赏析】 这是⼀⾸寄情⼭⽔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然风光和⾃⼰的感受融为⼀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序叙事简洁,描写⽣动,短短五⼗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的感受。
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篇写得很优美的散⽂,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
上⽚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弥弥,是⽔盛的样⼦;层霄,即层云。
春夜,词⼈在蕲⽔边骑马⽽⾏,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归去,经过⼀座溪桥。
由于明⽉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 江 月
明 月 别 枝 惊 鹊
中心
词人描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情 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 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写作特点:
1、从多个角度写景
2、动静相映
“惊” 、“鸣” 衬夜的幽静
3、细节描写, 以蛙声烘托丰 收的喜悦 侧面烘托
达标检测
2、《西江月》描写了江南 夏末秋初月夜的景色,抒发了词 人 愉快 的感情。其中最能表现 词人这一心情的句子是“ ”, 采用了 侧面 烘托的写法。词中描 写的天气由 月明天晴 发生了变化, 云起雨将至 变成 的天气。
返回
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二、品味诗歌含蓄美。
三、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
返回
边读边做:
1、请给这首词划分节奏:
注意:不能划破句。 2、划出词的韵脚。
3、找出词中的对偶句。
西江月
明 清 稻 听 七 两 旧 路 月/ 别 枝/ 惊 鹊 风/半 夜 /鸣 蝉 花 香 里/说 丰 年 取/ 蛙 声 /一 片 八 个 星 /天 外 三 点 雨 / 山 前 时/ 茅店 / 社 林 边 转 /溪 头 /忽 见
诗词欣赏
八声甘州
词牌名
生查子
虞美人
菩萨蛮 鹧鸪天 蝶恋花
雨霖 弃 疾
动脑筋:
你最喜欢词中的哪几个句子? 为什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蝉”
明亮的月光 盘旋飞绕中的鹊儿 横斜突兀的树枝 鸣叫的蝉 徐徐的清风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 声一片” 漫村遍野的香气 一片蛙声欢唱丰收前景 喜悦之情萦绕心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 头忽见。” 寥落的星 轻微的阵雨 遥远的“天外”、“山前” 熟悉的乡村茅店
练习
1、本节课所学的词的 作者是 ( 辛弃疾)他 是( 南宋 )爱国词人。 2、这首词中的对偶句有(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学习诗词 要注意把握诗词的(音韵) 美、( 意境 )美 和( 含蓄 )美。 4、词表达了词人( 被美妙的夜色和丰收的 前景所陶醉 )的感情。
稻花香
嗅觉、听觉
蛙 声
1、天气情况是怎样的?
月明天晴
1、天气有何变化?
云起雨将至
2、词人避雨赶路的行踪如何?心 情怎样?
忽见
惊喜、高兴
整首词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上 清新、欢跃的乡村夜景
阕 稻花飘香,丰收在望 下
愉 快 喜 悦
阕
雨将来时急忙赶路
思考: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诗词欣赏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返回
作者及背景
l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 稼轩,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南宋 著名的爱国词人。风格多样,以豪放为 . 主,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 短句》。著名作品有《破阵子.为陈同 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
辛弃疾,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 他的词 以沉雄激越著称。但也有清新 自然的词作。 宋孝宗淳熙八年,词人被奸佞中 伤、弹劾以致罢官后闲居上饶,有机 会充分领略黄沙道上的风景。写了一 组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词。 《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
诗歌欣赏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读诗歌不能不十分注意其音韵之美。诗词 本可配乐而歌。声韵应美。读诗歌要抑扬顿挫、 声情并发,方可品其真味。 诗歌具有含蓄性和朦胧性。诗贵含蓄。诗 人把自己的情感浓缩在简洁的诗句里,把意思 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中。 要体味诗歌的意境美。欣赏时要善于借助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
题目解说
选自《稼轩长短句》。“西江月”是词 牌名,分上下两阕,50个字。题目是 “夜行黄沙道中”。——小令。 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 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上 稻花香里说丰年, 阕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下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阕 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小令
2、诗词中常常从视觉、听觉 、
嗅觉、味觉、触觉、想象 等角度描 写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这种手法被称为借景抒情。
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时间 是什么时候?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夏末秋初
半夜
2、怎样理解“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惊
视觉、听觉、触觉 动静结合
鸣
3、没有到秋收的季节,为什么 作者说是“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