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启动

合集下载

专题02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2021年高三历史总复习之通史复习

专题02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2021年高三历史总复习之通史复习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提炼有效 信息,迁移教材所学知识,判断分析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联系近代洋务 派举办的军事企业的特点,洞悉题干史料的核心信息,“一切生产技术大 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体现出洋务企业在技术领域过度依赖西方的现象, 可判断B项正确。 答案 B
2、目的: 自强求富——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时间: 19C60-90年代
一、经济:
(一)洋务运动
4、企业: (1)创办军用企业---(自强)
创办者 代表 地位 企业
经营方 性质 式
军 曾 安庆内 第一家官办军用
用 国 军械所 企业,标志着中国
带有浓
企藩
近代工业起步

厚封建

李 鸿 章
❖ 民族工业
❖ 广义:中国人投资兴办的运用机器化方式进 行生产的工业。
❖ 狭义:一般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 半封建时期由中国私人资本(民间资本)投 资创办的运用机器生产的工业,又叫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
2.早期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
时间:Leabharlann 贻来牟机器磨坊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点:
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地区
解析:洋务派的军工企业属于官办企业,产品无偿调拨,后来由订购方提供资金(“协造 ”)说明官办企业的经费出现困难,后来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为缓解其资金压力进一步证 实其经费压力的增大,故选B项。各省用船方“协造”,并不是商办,A项错误;军工产 品不可能市场化,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
四、社会生活:
(二)教育
起步: 洋务运动 (1)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科技人才、翻译人才、 军事人才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概况:一、含义: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②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三、中国经济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

经济近代化,即从封建自然经济走向工业化。

在生产力上: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五、中国政治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建国初三大政治民主制度、“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重大发展等。

政治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

六、中国思想观念近代化的重大历程:(1)中国近代各阶级或阶级派别所在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实践、作用与局限(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共)。

(2)中国思想近代化特征:①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②认识不断深化(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③道路选择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走别人路到走自己路);④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七、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原因、特点、实质、影响、变化的表现、趋势。

1.原因:根本原因:的冲击。

政治:的推动,的推动,改革的影响。

思想:传播。

经济:和的发展2.特点:⑴与向有关。

⑵地域差距大、不平衡性(农村—城市,沿海—内地)⑶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特色。

⑷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⑸变化随民主进程而不断加深3.实质:碰撞、融合。

4.趋势:封闭—开放、被动—主动、封建传统—近代化5.影响:⑴政治: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促进的发展。

浅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众所周知的,中国近代开始的标志是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那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什么时候呢?两者说的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呢?关于这一点,很多学生都会混淆。

实质上中国的近代化是以洋务运动为起点的。

现就中国的近代化浅谈一些认识。

首先要了解的是近代化的概念。

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化则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则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接着要了解的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每一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和军事技术。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变法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进行的,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

大概具有以下这些特征:(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摧残,发展缓慢,经历曲折。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关注2.1近代向西方学习潮流——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课件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关注2.1近代向西方学习潮流——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课件

2.中国近代完整、科学的教育观的形成 戊戌变法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 废八股、 变科举; 创办近代学堂;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大学的模式,开办京师大学堂。这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 (1)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影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戊戌变法中的废八股、变科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封建制度 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 ②戊戌变法时期奠定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新内 容,为以后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
从 “ 西学东渐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到维新变法,近代中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 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战争的推动下,晚清统治者 发动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变革,三次变革都 是在反侵略战争失败后进行的,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 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起步。
(3)戊戌变法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西学观 ①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 传播开辟了道路。于是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如雨后春笋般 地被介绍到中国,人们都以西学为荣,当时一些报刊都以宣传西学 为主要内容,西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②戊戌变法成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转折点,戊戌变法时期 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主导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不断 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1.中国近代较完整西学观的形成 戊戌变法是 19 世纪末中国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全方位向 西方学习的一次改革运动。西学的内容和态度都发生质的变化。 (1)戊戌变法西学内容的变化 ①洋务运动时期是船坚炮利的西学观,只有少数有识之士和洋 务派参与。 ②戊戌变法时期的西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 会各个领域。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1.政权演变:
晚清时期(1840-1912年)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民国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2.革命时期划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个革命时期(1919-1949年) 3.近代化历程:
孕育阶段:1840-1860年 启动阶段:1860-1895年
私有制
社会 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 经济主张 绝对平均主义
1859年为改革内发政展, 衰弱时期 私有制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 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作用 相同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
和要求,群众基础广泛 要求,群众基础薄弱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 未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
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农民反应不积极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近代化:(现代化或资本主义化) 核心:工业化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
从政治制度看: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 近代工业: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业部门
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式
【知识梳理】 1.政治上(读本P38)
鸦片战争 (1840-1842、英) (原因、结果、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民阶级)
(主要史实、纲领、新特点、作用及局限性) 2.经济上(读本P38)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原因、标志、影响),中国经济开始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上: 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海国图志》)
4.社会生活上: 生活习俗变迁
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 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中西合璧)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1840—1912)【阶段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全面展开。

政治:(1)民族危机加深: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反动势力的勾结。

史实:(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先进的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殖民侵略,追求民主富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史实:经济和阶级:工业化,市场化:列强侵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更多商品化,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的经济、阶级出现并发展。

史实:思想:民主化、科学化:中国人将救灭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相结合,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经历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史实:生活:19世纪中期,伴随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史实: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912~1927)【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

资产阶级道路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史实:(1)民族危机加深:一战爆发,与日本签《二十一条》;袁世凯北洋政府独裁卖国;思想上复古尊孔;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山东权益出让给日本。

(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A民族资产阶级: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辛亥革命(1911年 辛亥革命(1911年)
兴起:1894年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兴起: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确立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斗争目标; 确立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斗争目标; 发展:1905年 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同盟会; 发展:1905年,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高潮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 年元旦)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 清帝退位(1912年 清帝退位(1912年2月)
三民 革命纲领 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 主义 机关刊物 组织性质 历史作用
《民报》 民报》 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一战期间) 世纪初 一战期间)
背景: 背景: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进行着革 命活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但 命活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但 在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联合压制下,屡遭失败; 在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联合压制下,屡遭失败;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 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 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资 本主义经济逐渐活跃,资产阶级力量显著增长, 本主义经济逐渐活跃,资产阶级力量显著增长,无 产阶级壮大。 产阶级壮大。接受西方新思想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 目睹旧文化、旧思想严重阻碍民族意识觉醒, 目睹旧文化、旧思想严重阻碍民族意识觉醒,为唤 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致力于新思想的启蒙工作。 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致力于新思想的启蒙工作。

近现代史--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近现代史--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起点,这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对中国传统秩序的冲击: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传统秩序的破
裂和变革。

战争的结果导致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失去了主权和领土,开启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

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为近代化进程的启动铺平了道路。

2.对中国政治体系的动摇:鸦片战争引发了清朝政权的动荡和
衰落。

战争时期,清朝政府在面对强敌和内外压力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薄弱性。

这加剧了对改革的需求和动态,进一步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能力。

3.对中国社会观念的冲击:鸦片战争使中国人民认识到自身的
落后和脆弱,引发了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觉醒。

这对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等产生了颠覆性影响。

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寻求新的社会认同和道德准则。

4.引发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鸦片战争对中国提出了迫切
的现代化需求,并促使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

为了强化国家和自身的竞争能力,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技术、思想和制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改革了传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体制,以迎合新的国际格局和挑战。

总之,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对中国社会和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秩序的终结和新旧世界的交替,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个历史事件改变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格局,并成为中国逐步崛起为现代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里程碑。

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思考

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思考

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思考1.洋务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启动于19 世纪60 年代的洋务运动,中经90 年代的维新变法,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

孙中山是在回顾或者说是在“反思”上述近代化运动,总结上述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建构自己的近代化理论和逐步完善自己的近代化思想的。

2.维新运动。

19 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他们不仅提出了维新变法和革新政治制度的主张,而且还大胆、勇敢地提出了深层思维方式变革或“精神革命”的课题。

他们借用西方的思想武器,介绍进化论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使近代中国形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浪潮。

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新运动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全面启动。

然而,对君主与清政府的看法脱离实际。

维新派企图采用保留皇帝宝座来推行自上而下的体制内变革,实现君主立宪政体,走英国和日本模式的近代化道路。

可是,他们过于天真,他们不了解中国的皇帝毕竟与英、日的国王不同,中国的民众也与英、日有别。

因此,维新派要维新,但不明确如何维新,更不明白维新不行该如何变革中国。

正如孙中山所指出,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是不可能的,“观于昏昧之清朝,断难行其君主立宪政体,故非实行革命,建立共和国家不可也。

”“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治理众人之事的总统”,而不需要把国家变为个人私产的封建皇帝。

3.辛亥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向西方学制度的,学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政体是关键,政体不改变,一切都无从谈起。

所以,孙中山认为要使中国与世界接轨,迅速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必然要有一个负责任的、代表民意的民主政府。

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不仅是中国改朝换代的政治家、革命家,也是振兴中华、追求中国近代化的伟大先驱。

尽管他未能扫除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两大近代化的障碍,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实现复兴中华的目的,但他的近代化主张无疑是他那个时代中各种方案中最优秀的构想。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虽然仍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存在诸多的缺陷,但它们采用机器生产和雇佣劳动制,给中国增添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这些军事工业的兴办,多少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力量,而且对后期民用工业(包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生发展起到一种开路和引导作用。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比军事工业更具有积极意义。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虽然要受地方官僚的控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主要表现在民用企业的兴办是为了“求富”,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进行商品生产或进行商业性运作。其次,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绅商,他们在企业中有一定的权力,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具近代色彩。第二,这些企业还往往以外商为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夺回不少权利。
洋务企业的创办,在清政府压抑工商业的封建传统政策上打开一道缺口,带给私人资本追求资本增值的希望,推动社会资金流向新式企业。通过新式企业的创办,一些买办、买办商人、官僚和旧式商人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同时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引进了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传播了先进科学知识,积累了管理新式企业的经验,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30余年的洋务运动遭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通过各种渠道破坏洋务运动。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19世纪40——70年代世界和中国

19世纪40——70年代世界和中国
19世纪40——70年代世界和中国
中国(近代化孕育、启动) 世界(近代化发展)
政 治
经 济
列强入侵,破坏主权,民族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 危机出现,阶级矛盾激化, 扩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诞生,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 建社会,进入旧民主主义革 展 。德意志统一、德意志帝 命时期。 鸦片战争、《南 国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早 京条约》及附件、三元里抗 期三大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 义、《共产党宣言》、巴黎公 英 社、马克思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工业革命扩展,主要资本主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 ; 市场。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 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 步形成。工业革命 、世界市 产生,经济近代化开始 场初步形成,自由贸易政策、 国际经济交流资本准则
概念解析
2、四大美术流派及特点
提示:(1)印象画派与立体画派是从绘画的技艺上区别, 立体画派是属于现代主义。 (2)中国画里面与印象画派相仿的是写意画派,但在表 现手法上,印象画派是油画,中国画是水墨画。
例:《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国画家列宾的代表作, 以下文艺名作中,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风格一致的 有 P155
强调色彩的作用。代表作 ----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 知识定位 艺术流派——概念内涵、外延 解题关键点 导人民》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 义和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特点。现代主义美术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 ( 2 )现实主义美术( 19 世纪中期): :注重表现社会 的表现手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题干材料体现了现代主义美术的 现实。代表作 --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特点,故D项正确。 (3)印象画派: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 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 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代表作---凡高的《向日葵》 (4)现代主义美术(20世纪以来):反传统和反理性, 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 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理。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中国的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鸦片战争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一些爱国志士和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关心时事政治注重研究现实,接受外来知识。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向西方学习的最早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干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发展商品经济,并制定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

这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其核心是引进和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军事技术。

在民用工业方面主要有采矿、冶炼、纺织等近代企业。

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运动,并由此开始了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治的时代。

在这一运动中,维新派将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依照欧美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在中国创立了一个以"三权"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关于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规定,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这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以来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作者:李建玉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2年第02期【考点图解】【知识探究】1.本专题总体概述。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二条鲜明的主线是近代化。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2. 2012年是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请列举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①1894年,联合一些反清志士成立兴中会。

②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

③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并将其作为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1912年,宣誓就职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⑤20世纪20年代,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成立黄埔军校,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3.中国近代化与中国近代史有什么不同?中国近代化是指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生活诸多方面。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开始于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历史阶段,指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强化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李鸿章认为“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下列活动中体现其上述思想的是()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创办轮船招商局C.创办安庆内军械所D.设立京师大学堂2.比之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中国的哪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A.维新运动B.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3.有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洋务运动,这一运动没能挽救腐朽的清王朝,但在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1840--1860近代中国

1840--1860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明显地呈U字形进程。近代中国 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 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 ,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 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 ,就 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就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 “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两个层面: 国家富强 民族独立
在近代中国,……推翻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
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彻底改变国家
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
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也就成为中华
民族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
大任务中,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
只有先完成前一个任务,然后才能
解决后一个问题。于是,就有了近
(2)对内:反封建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民主革命(阶级矛盾) 6、民主革命分期: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新旧民主革命两大阶段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资产阶级领导;三民 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1949年9月):无产阶级领导;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李时岳:《近代史新论》,1993年
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 的趋向: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 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 了进步。……在列强殖民侵略的刺激下,中国社会也存 在着不断走向进步、走向现代化的一面。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2003年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2006年
“沉沦”
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并与中国封建势力勾结,使 独立的中国社会变为半殖民地或其程度不断加深。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经济上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新政、(2)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3)思想(理性化))思想(理性化)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860--1895的中国近代史

1860--1895的中国近代史

四、社会生活: (一)生活方式——西化
表现: (1)服装:(2)食:(3)报刊
(二)教育
起步: 洋务运动 (1)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科技人才、翻译人才、军事 人才 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 (2)创办近代海军
四、社会生活: (三)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 ①1872 上海 轮船招商局——标志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②1881 开平——胥各庄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③1877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 的开端
二、经济: (二)民族工业产生
1、原因: 2、时间: 3、地区及其原因 4、企业: 5、影响
三、思想文化: (一)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
1、时间: 2、背景: 3、目的: 4、含义: 5、代表: 6、影响:
积极: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 趋于系统化、纲领化,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起到了承上启下和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局限: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其推动社会进步的 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洋务运动的悲剧性结局。
2.地位和作用:洋务运动缩短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推 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进程,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起了重 要作用。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 的现代化思想。“中体西用”的思想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 护落后的生产关系。统治阶级承认了“中学”的不足,寄希望于西学。
对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的评价: (1)革命史观:洋务派处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 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现代化史观:打出“自强”“求富”旗号,冲击了“重 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全球史观: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就制度、就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 全球扩展的表现。 (4)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以 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 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 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近代化启动时期1860-1895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近代化启动时期1860-1895
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 1860—1895年
主讲人:苏兴城 2020. 3. 5
时空观念
可结合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来学习中国近代史
【阶段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列强侵华加剧,出现边疆危机、中法战 争、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也 就是伴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程度大大加深。
28.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 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 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 一举措( )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材料中提到“协造”,福州船政局应该是从官办转为官督商办,也就是
协办,并没有转为商办,故A项错误;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由“派拨各省,并不索
取原价分文”到此后造船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反映
了经费来源的变化,目的在于缓解经费压力,故B项正确;从1879年以前“所造之
船均‘派拨各省’”到后来“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说明所造之船自始至终没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干知识为“器物与制度层面的探索”,考 查学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 的能力,以及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 下进行分析的能力。
(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
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
有投入市场,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福州船政局的造船业,不能由此推断近代轮
船制造业的状况,故D项错误。

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特点.doc

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特点.doc

中国被动的进入近代化过程的特点a.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来自于外部压力发起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动机,并非来自于本社会的内部,而是在外部的强大压力——在西方国家侵略造成的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下,在基本没有近代因素作前提的条件下,中国人仓促地采借西方文明,发起了近代化运动。

因此这种近代化运动完全是被动的。

用现时流行的话说,是“后发外生型”近代化。

不仅整个近代化运动是在"御外"、"自救"的动机下,从军事领域发起的;而且各个领域,无论是军事、经济、政治,还是科学、文化、教育领域,其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始点上,无不有"救图"(诸如"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或类似的口号起了启动作用。

那些在各个领域中第一次出现的近代化因素,如第一本世界地图集-《海国图志·海国沿革图》;第一次引进外国先进武器-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期间,购买外国大炮200多门,五六艘兵船;第一家机器工业企业-1869年方举赞的"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第一台蒸汽机-1862年许寿、华衡芳研制的"火轮船汽机";第一个进化论历史观-"三世说";(1898年上海大同书局刊行的《孔子改制考》康有为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相当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君民共主"-"民主"三个社会发展阶段。

第一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人――1875年郑观应在《论议政》提出在中国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等,其背后也无不有涂着浓厚的功利色彩的"救国"、"救时"、"制夷"的动机在驱动。

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口号,更是这一状况的集中反映--"制夷"是"师夷"的动机,而"师夷(采借西方文明)"正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处。

天津条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端

天津条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端

天津条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端天津条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端天津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端。

自此以后,中国开始逐步融入世界体系,也启动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变革。

本文将从天津条约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背景19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优越的技术手段侵入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数个西方列强联手对中国发动侵略,此时的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

1858年,英法两国与中国在天津签订了《天津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该条约迫使中国对西方国家做出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一系列让步,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损害。

二、内容《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割让领土:中国割让了京津地区大片土地给英法两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

2. 赔款要求:中国被迫支付巨额赔偿金给英法两国,造成了中国国库的巨大压力,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境。

3. 开放通商口岸:中国被迫开放了多个港口供西方国家进行通商,这加剧了中国的经济危机,也加速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化的转变。

4. 舆益条款:该条约还对中国内政产生了严重的干涉,中国失去了对内政外交的自主权。

三、影响《天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深远:1. 觉醒民众:《天津条约》的签订让中国民众意识到国家的危机,激发了民族觉醒的火种。

中国开始探索寻找自救的道路,积极寻求国家发展的方法。

2. 启蒙思想:《天津条约》的签订推动了中国的启蒙思想运动,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

他们开始倡导改革、学习西方先进知识,试图从根本上挽救国家命运。

3. 近代化进程:《天津条约》的签订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端。

中国逐渐意识到需要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以加强自身实力,摆脱半殖民地的命运。

4. 社会变革:《天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涉及的教材】必修一2①②;必修二2①、4①②③必修三3①【阶段特征】世界: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是工业文明的深化时期。

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形成,大企业时代到来,以科技为依据、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现代经济模式基本成熟。

同时,以欧美工业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标志着工业文明向纵深发展。

这一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到垄断帝国阶段,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领域的抗争探索发生重大变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发展,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政治上,列强对中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经济上: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国工业近代化起步,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近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

思想方面,向西方学习从单纯学习科学技术深化到学习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层面;社会生活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逐渐推广。

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经济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知识框架】1.政治上: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列强入侵黄海海战(牺牲的将领、结果、关注教材31页图片)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原因、抵抗的力量、结果、意义)2.经济上: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产生(时间、原因、地点、途径、重要企业) 洋务运动(目的、概括、评价)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希望引进西方科技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挽救中国的危亡;在洋务运动后期,洋务运动弊端暴露,洋务派中分化出早期中产阶级维新派,希望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实施君主立宪制。

4.社会生活上:外国生活方式逐步进入中国,中国的近代教育与交通运输业在这一时期开始起步。

交通: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1865年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邮电: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882年电话传入报刊:1873年汉口《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的先例。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1)从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

(2)从现代化范式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范式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是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第三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涉及的教材】必修一2①②,3①②,8①;必修二2①、4①②③,5③;必修三3①,4①,6②选修三1③,2①③选修四:孙中山【阶段特征】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中坚力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政体,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这一时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现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基本线索】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思想文化上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知识框架】[知识梳理]1.政治上:A、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1)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义和团运动(兴起原因、口号及评价、概况、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影响)(2)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3)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4)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中国的五四运动(时间、中心、主力、初步胜利的表现、影响)。

(5)华盛顿会议收回部分山东主权。

B、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这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1)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1898年镇压维新变法到20世纪初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结束了230多年的统治。

(2)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19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911年孙中山的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其间也曾引发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

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将革命派进行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

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短暂发展。

(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6)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运用文明史观,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具体而言,1、从政治上看,辛亥革命给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清朝封建统治政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民族意识得到增强。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从经济上看,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措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从意识形态领域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五四运动爆发、马列主义学说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4.从社会生活领域看,辛亥革命大大加快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5、从教育近代化角度看,辛亥革命后,新的教育宗旨的制定,学校制度的变革,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更新等,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个显著的胜利。

6、从国际关系上看,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3)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政局动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逆流。

1913年袁世凯在上海制造刺杀宋教仁案。

1915年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并且于1915年于日本签订出卖国家利益的“二十一条”。

1917年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4)从无产阶级来看,中国共产党成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新纪元。

1921年中共一大(时间、地点、中心任务意义)1922年中共二大(内容、意义)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原因、开始标志、高潮事件:北伐、失败的原因、影响)2.经济上(1)以民族工业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甲午战争——一战爆发前,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原因、表现、影响)“实业救国”1 出现的背景: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实业救国。

每当民族危机严重时,出现实业救国高潮。

②代表人物:张謇③评价:是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机的一种方式,是爱国的进步的;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改变旧中国的经济结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变革奠定基础。

张謇将自身发展与民族发展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民族精神值得肯定。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原因、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影响、特点)。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大规模对华进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在华势力不断增强。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3.思想上: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人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主要表现在:(1)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和共同主张、影响)(3)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