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一、写作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作于1845-1846年。

它的完成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马克思早年在柏林大学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1841年,大学毕业后,接受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观点。

在巴黎,他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各国革命史,参加工人团体的活动。

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著作里明确地、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动力和途径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1845年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但他没有放弃,并于1848年2月完成革命纲领并随即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通过同形形色色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开始终身的合作之后编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可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在一个及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由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写成的著作。

二、内容介绍《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最重要的文本之一。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就这本著作的体系内容而言,第一卷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途径是深刻分析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思想,具体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同时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部巨著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三是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分析,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是由意大利墨索里尼撰写的,书中阐述了墨索里尼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

读完这本书,我产生了许多深刻的感想。

首先,我对墨索里尼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表示担忧。

书中阐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强调民族至上。

尽管在书中墨索里尼试图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美化和辩护,但我仍然担心这种思想会引发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复苏。

历史上,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纳粹德国的兴起,并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混乱和悲剧。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慎重对待这样的思想,并更多地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和平发展。

其次,我对墨索里尼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表示质疑。

在书中,墨索里尼试图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来解释社会经济问题,但我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简单和片面。

社会经济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

墨索里尼将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影响,忽视了其他因素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从多角度去解析问题,而不仅仅局限在意识形态的范围内。

另外,我认为墨索里尼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书中,墨索里尼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定义为一种整合了国家利益、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他试图通过这种思想体系来统一国家和民族。

然而,在实际的历史发展中,德意志意识形态并没有带来民族和谐与统一,而是导致了纷争和混乱。

墨索里尼似乎忽略了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和复杂性,过于理想化和美化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对意识形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过分追求意识形态的纯粹性和绝对性。

最后,我认为墨索里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例如,他强调了国家的重要性,强调了民族的团结与自豪,这些观点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启发性。

然而,我们必须更加全面地看待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不能提出片面的、偏激的观点。

我们应该摒弃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想,追求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社会,推动人类共同进步和发展。

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

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论人的本质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深深根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其人本主义的批判,全新的论述了人的本质的思想,批判其思想的资产阶级局限性,凸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特色。

在本书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来源和发展、人和动物的区别、人的活动、需要等问题的论述同历史唯物主义其它重要原理一样,第一次得以科学的阐述。

本文着重讨论其关于人的本质方面观点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的本质自然社会结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作于1845-1846年。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这部巨著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三是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分析,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个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人的本质是人作为人存在的根据和原因,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历来都有很多.唯有马克思主义者给了人的本质以科学的规定,它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毛泽东对之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认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离不开人的社会性与人的历史发展。

人的本质与人的起源、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密切相关。

一、人的起源马克思认为,人来源于类人猿。

人也是由分化而产生的。

不仅从个体方面来说是如此——从一个单独的卵细胞分化为自然界所产生的最复杂的有机体,而且从历史方面来说也是如此。

经过多少万年的搏斗,手脚的分化,直立行走得以最终确定下来,于是人和猿区别开来,于是奠定了音节分明的语言的发展和人脑的巨大发展的基础,从此人和猿之间的鸿沟就成为不可逾越的了。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说实话,刚开始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时候,我着实被它的厚度和密密麻麻的文字给吓到了。

心里想着,这得是多高深的学问才能写成这样啊。

但是硬着头皮读下去,却发现其中别有一番天地。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论述,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认知之门。

让我给您讲讲我在生活中的一段亲身经历,或许能更好地体现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一些感悟。

前阵子,我去了一个小乡村旅行。

那是一个相对偏远、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但那里的人们却有着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在村子里,大家的生活节奏很慢,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天,男人们扛着锄头去田里劳作,女人们则在家里操持家务,或者一起在溪边洗衣服,一边洗一边唠着家常。

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

我住在村子里的一户人家里。

这家人非常热情好客,对我这个外来的陌生人没有丝毫的防备和生疏。

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围坐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聊天。

他们跟我讲述村子里的故事,讲述他们的喜怒哀乐。

有一天,我和这家的男主人一起去田里干活。

他一边熟练地摆弄着农具,一边跟我聊天。

他说,他们世世代代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靠着种地养活一家人。

虽然日子过得不富裕,但是心里踏实。

他不知道什么大道理,也不懂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是他知道,只要勤劳肯干,就能有饭吃,就能让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

我看着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还有那双粗糙但有力的手,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在他们的生活中,社会存在就是那片土地,就是他们每天辛勤劳作的农田。

而他们的社会意识,就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就是对勤劳致富的坚定信念。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这里没有繁华的都市,没有先进的科技,他们只能依靠土地生存。

所以,他们对于土地的重视,对于家族的传承,对于邻里之间的互助,都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一、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一章节中,马克思首先对黑格尔派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不过一派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另一派则认为这种统治是合法的而加以赞扬。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派的这种“某种独立东西的意识和它的一切产物”统治并影响社会的观点是非常虚幻的,是与现实世界脱节的微不足道的论述,对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都进行了批评。

他认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在维护和夸赞普鲁士封建统治阶级,但是它其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是对普鲁士统治阶级很不利的。

这其中的矛盾引起了分裂致使老年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出现。

其中对保守落后的老年派我不想多谈,他们的思想显然在当时的背景下也是保守落后的,然而对于青年黑格尔派中的费尔巴哈,即使他已经能够看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漏洞和弊端并加以批判了,但是一是批判的力度不够,没有联系现实,因而不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批判的时候没有加以选择,将黑格尔的所有东西全部抛弃了。

而马克思在进行批判的时候,从争取劳动人民的社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斗争出发,把哲学观点和现实的社会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因而能够给予工人阶级科学的理论指导,对社会现实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又没有完全抛弃黑格尔哲学体系,而是继承和发扬了其中的辩证法,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充实和完善。

二、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说的最多的就是“分工“,分工是基于现实的条件来形成的,“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而不是根据什么观念或者精神。

王晨曦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王晨曦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王晨曦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王晨曦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著作,它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深度剖析,展示了作者王晨曦对这一主题的独特见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通过作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从起源到发展再到现实应用的透彻研究,更好地理解了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或一个群体的重要性,同时也思考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首先,我要提到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作者的描述,我意识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或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对于生活和存在的理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融合了德国民族的独特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为德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这种意识形态在历史中引导了德国人民的行为和决策,塑造了德国社会的特点与风貌。

其次,我从书中也深入了解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质和特点。

作者通过对德国思想家、领袖以及历史事件的分析,探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观念和价值。

例如,作者提到了德国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重要的观念,并阐述了它们对德国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同时,作者还以德国纳粹党为例,深入挖掘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实践中的利弊。

这些深入的讨论使我对德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意识形态的关注和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思考了意识形态引发的一些问题。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它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负面的影响。

例如,意识形态可能导致人们对其他观念和信仰的排斥和歧视,从而形成狭隘的思维方式。

此外,如果某个国家或群体将意识形态过度强调,可能会导致对个体的压制和控制。

这些问题让我意识到,意识形态的确对社会有重要作用,但我们也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最后,我要说的是,通过阅读《王晨曦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或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文化、历史和价值的集合,对一个国家或群体的发展和存在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开了不少“脑洞”,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当我翻开这本书,就像是踏入了一个充满思想碰撞和深度洞察的奇妙领域。

书里探讨的那些关于社会、意识、生产力的内容,一开始真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仿佛能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坐在我面前,激情澎湃地阐述着他们的观点。

先来说说书中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点吧。

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涵。

以前我总觉得人的想法是凭空产生的,想怎么想就怎么想。

但这本书告诉我,压根不是这么回事!比如说,一个生活在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他能想到的大多是怎么种地能有好收成,怎么祈求老天爷保佑风调雨顺。

他根本不可能想到什么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现代的玩意儿。

为啥呢?因为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就没有这些东西存在。

他每天面对的就是土地、锄头和庄稼,他的意识也就被这些东西给“框住”了。

再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说,这两者的关系就像是一对互相拉扯的“小伙伴”。

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得跟着变,不变就得出问题。

就像我们现在,科技进步得这么快,以前那种纯手工的生产方式早就跟不上趟了。

工厂里全是自动化的机器,这生产力提高了,那相应的生产管理方式、工人的待遇啥的,也都得跟着调整。

说到这,我想起了我之前去农村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相对偏远的小村子,村里的大部分人还是靠着种地为生。

他们用的工具,还是那种很老式的锄头、镰刀。

因为生产力不高,所以他们一年辛辛苦苦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

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村里,都跑到城里打工去了。

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啊。

村里的生产方式落后,挣不到钱,那村里的人际关系、社会结构也就相对简单和松散。

而在城市里呢,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到处是高楼大厦,工厂、公司一家挨着一家。

先进的机器设备不停地运转,生产效率高得吓人。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分工更加精细,合作也更加紧密。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说实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可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理论,差点没把我给绕晕了。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还真有不少让我感触颇深的地方。

这本书里提到的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聚会。

聚会上大家聊得热火朝天,从工作到生活,从娱乐八卦到国际局势,那话题是变了又变。

其中有个朋友,一直大谈特谈各种名牌奢侈品,什么最新款的包包、限量版的手表,好像拥有了这些就能代表一切。

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听得津津有味,可后来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

后来我仔细一想,这位朋友之所以会这样,不就是他所处的环境和所接触的事物塑造了他的这种意识嘛。

他工作在一个非常看重物质和外在形象的行业,身边的人也大多追求这些表面的东西。

所以在他的意识里,这些名牌奢侈品就成了衡量成功和价值的重要标准。

这就像《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说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存在,而是他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

再说说我们的社交圈子吧。

在不同的圈子里,人们的想法和行为方式真的大不相同。

比如我参加的一个读书俱乐部,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的都是最近读了什么好书,对书中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在这个圈子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是最重要的,大家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充实和成长。

而另一个运动爱好者的圈子,话题则更多围绕着各种运动项目、比赛成绩、健身方法等等。

每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交圈子中,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和观念。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关于消费观念的。

我有两个亲戚,一个生活在大城市,一个在小县城。

大城市的那位亲戚,消费观念比较超前,喜欢尝试新的科技产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哪怕有时候需要贷款或者分期付款。

而小县城的那位亲戚呢,则更注重储蓄,消费比较保守,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也相对较慢。

这难道不也是他们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所导致的吗?大城市的快节奏、丰富的商品选择和消费文化,影响了那位亲戚的消费意识;而小县城相对简单和稳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另一位亲戚的储蓄习惯。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的费尔巴哈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价值。

读完这一章节,我深受启发,对诸多哲学和社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产生了影响。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节中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和超越。

费尔巴哈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是感性的存在。

他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冲击了传统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使人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仅仅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而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属性。

人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更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存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他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没有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事物当作实践去理解。

相比之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观点,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费尔巴哈在考察历史时,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误区。

他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把历史看作是一些孤立的、偶然的事件的堆积。

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指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费尔巴哈的哲学忽视了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决定作用,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中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马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马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马原)【内容提要】1,写作背景1845年春,欧洲革命形势逐渐临近,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同一些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他们的理论已经获得一些知识分子的拥护。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无产阶级相信这种理论是正确的。

正在这时,费尔巴哈根据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公开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

同年,鲍威尔和施蒂纳也发表文章,指责马克思和恩格斯。

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立即动笔,以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进行总批判的形式来作出回答。

2,基本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

本书既是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宏伟巨著,又是一部批判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者”的论战性著作。

正面阐述和理论批判相结合,在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中贯穿着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同时在对反面观点的批判中也正面发挥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第1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其中第1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心得评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分两卷,我阅读的为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的内容,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从唯物史观,哲学批判,地位及意义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浅显粗略的总结个评论。

1,唯物史观(1)为了阐发唯物史观,书中首先论述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提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是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而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著作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并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的根本内容,并以此为据,依次分析了原始部落所有制、奴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相继更迭,把社会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市民社会是在过去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受生产力的制约,又制约着生产力的一种交往形式。

它包含着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各个个人的一切物质交往。

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所以,可以这样说,市民社会是所有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表演的舞台。

历史是从市民社会中开始并在市民社会中不断发展的。

因此,创造历史的不是什么英雄领袖、国家首脑,而是占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

(二)关于分工最初的分工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

到了后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体力、需要、偶然性等原因,分工进一步扩大。

但是,只有当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开始分离的时候,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工。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主要内容是阐述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也是作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经典表述理论说明了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批判分析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麦·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各式各样代表的哲学观点,表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而其中的第一章费尔巴哈本身虽是未完成的手稿,却在此书中占有者十分重要的地位,拥有其独立的价值。

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马克思从德国“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形象表现了当时从黑格尔体系解体到德国整体的思想变革系列性的人心骚动。

德国的哲学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黑格尔体系而又沉溺于宗教观念,他们不敢全面的否定,只是盲目的有一说一,无始无终。

而对于青年黑格尔与老年黑格尔派,二者皆尊崇于“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世界,是束缚人类的枷锁”的思想,而想用类似意识代替意识抑或词句反对词句,倘若如此,这些浅显的修饰对于现实世界是毫无作用的,青年黑格尔派因脱离现实而陷入保守的地带。

而德国哲学家也同样没有寻求出关于现实世界与哲学的联系。

而马克思的思想是广阔的,他接着开始了对于人类历史前提的解读。

从有生命的个体存在到人类生产资料方式的叙述,马克思研究了在生产中人类必须面临的自我需要与沟通交往,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与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一原理的体现,从中马克思具体说明了分工中所有制的各种形式,关于阶级利益体现的逐渐鲜明。

由此又结合哲学得出了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12],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当我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思想火花的奇妙世界。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

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复杂的论述,让我有点头疼。

但随着深入其中,慢慢琢磨,竟也品出了一些滋味。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参加一个志愿者活动,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改善学习条件。

那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我们带着书本、文具和满满的爱心来到了那里。

当我们走进那所破旧的学校,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和好奇的眼睛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那些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用着短得不能再短的铅笔,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却无比强烈。

我们开始给他们分发书本和文具,孩子们那种欣喜若狂的表情,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其中有个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接过一本崭新的画册,轻轻地抚摸着封面,脸上绽放出如同春天花朵般灿烂的笑容。

她对我说:“姐姐,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画册。

”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物质的匮乏并没有磨灭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知识的追求。

这让我想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这些孩子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这是他们的社会存在。

但他们心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学习的热爱,这种社会意识却无比强大,支撑着他们努力前行。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也在这个小山村中有了生动的体现。

村子里的人们大多以务农为生,生产方式简单而落后,生产力水平很低。

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生产关系相对单一,经济发展缓慢。

我们在和村民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也渴望改变现状,希望能够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生活质量。

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很难实现这些愿望。

这让我明白,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改变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是多么的重要。

再说说分工吧,在这个小山村里,分工也比较简单。

男人大多负责种地,女人则操持家务、照顾孩子。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由尼采所著的哲学巨著,它深刻地揭示了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

这部著作不仅对德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史和文化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也对德国哲学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尼采对德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德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他们注重逻辑和推理,喜欢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在德国哲学和科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德国人在哲学和科学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然而,尼采也指出了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他们过分注重逻辑和推理,忽视了直觉和感性的重要性。

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德国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艺术和文学领域相对落后。

除了对德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外,尼采还对德国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他认为德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化,注重个性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德国文化在音乐、文学和哲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德国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尼采也指出了德国文化的局限性,他认为德国文化过分注重个性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忽视了社会现实和外部世界的重要性。

这种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德国文化的发展,使德国文化相对封闭和孤立。

通过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对德国哲学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识到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也意识到了德国哲学和文化的重要性。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德国文化的魅力和魅力,也对德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了解德国哲学和文化,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维方式,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文化。

因此,我对德国哲学和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德国哲学和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在阅读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之后,我深感其对人类思想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费尔巴哈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探讨了意识形态的本质以及在社会中的作用。

他的观点和对人类自由的追求,不仅激发了我对思想解放的思考,同时也让我对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从思想解放的角度,分析了德国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而意识形态则是这种社会关系的特殊表达形式。

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行批判,认为人们陷入了意识形态的迷蒙之中,无法真正认识自己的处境和真正追求自由。

费尔巴哈特别强调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统治阶级对意识形态的操控。

他指出,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使被统治阶级内化了这种意识形态,并将其视为真理。

这种假意识的存在使得人们形成了一种虚假的认识结构,导致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缺失。

费尔巴哈的观点让我深思,人们在社会中所接受的知识和信仰,并非都是真实的,而是受到统治阶级的操纵和塑造。

费尔巴哈还对废除私有制和实现人类自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提出,只有在废除私有制的基础上,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解放。

在他看来,私有制是导致社会不平等和压迫的根源,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打破统治阶级对社会权力的垄断,才能实现人类自由的发展。

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同时,费尔巴哈的思想也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在当今社会中,媒体、教育和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也越发隐蔽,人们很容易受到偏见和误导。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理性的思考,审视自己所接受的信息,保持对真理的追求,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不仅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和运作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于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有了新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思想给予了我新的视角,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努力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说实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书可真是费了我一番功夫。

这可不是那种能轻轻松松就读懂、读透的书。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到处都是复杂的概念和理论。

但我告诉自己,别退缩,得硬着头皮读下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真的是太深刻了。

他们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比如说,现在大家都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

有人天天晒美食,有人秀恩爱,有人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

这看似是个人的意识和选择,但其实背后是受到了整个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大家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而这种展示,又反过来影响着其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再说说工作吧。

我们每天为了生计奔波,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往往不是完全由我们的个人兴趣和理想决定的。

更多的时候,是社会的需求、经济的形势在左右着我们的选择。

就像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画画,梦想是成为一名自由画家。

可现实是,他找不到稳定的能支持他纯画画的工作,最后不得不去做一份跟画画毫无关系的办公室工作,只为了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你看,这就是社会存在对个人意识和选择的制约。

书中还提到了分工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了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

他们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做着极其细分的工作。

这种分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让工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的一部分,失去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全面了解和掌控。

而且,长期从事单一的、枯燥的工作,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还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论述。

这让我联想到了社会上的贫富差距现象。

富有的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能够为自己和子女创造更好的条件;而贫困的人则往往在为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苦苦挣扎,他们的子女可能也因为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而难以改变命运。

德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识形态读书笔记【篇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学号:1101030408专业:国际公法姓名:雷泽学院:国际法学院年级:2011级1班完成日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一)读后感悟综述本学期有幸能够参加到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这门课,经过学习,了解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以及其中的重要思想,其中笔者认为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本著作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共同撰写,是马克思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

这本著作一共分为两卷,第一卷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第二卷批判了当时流行于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假社会主义本质。

在批判的同时,这本著作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并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希望通过这本著作同青年黑格尔派彻底决裂,并且通过这本著作总结和厘清过去的哲学信仰,通过缜密的思维和严格的形式重新阐明他们在研究中新的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其最终是为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崭新的、科学的论证。

这本著作在1846年至1847年间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能够出版,但是这并不妨碍这本著作它所包含的应有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该书所包含的巨大价值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就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就《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地位而言,学界均认为这本著作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又因为其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虽然这本书距离今天的历史已经上百年,但当我们重温这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时,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中重要的意义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并发自内心地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和深深地怀恋。

就这本著作的体系内容而言,第一卷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途径是深刻分析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思想,具体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同时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篇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1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创作的。

众所周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在此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我们认为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等到我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含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已经被借空了。

有幸的是,包含《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还在,因而我没能看全这本书,只是看了选集中的那部分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市民社会是在过去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受生产力的制约,又制约着生产力的一种交往形式。

它包含着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各个个人的一切物质交往。

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所以,可以这样说,市民社会是所有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表演的舞台。

历史是从市民社会中开始并在市民社会中不断发展的。

因此,创造历史的不是什么英雄领袖、国家首脑,而是占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

(二)关于分工
最初的分工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

到了后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体力、需要、偶然性等原因,分工进一步扩大。

但是,只有当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开始分离的时候,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工。

对于某以民族而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了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如此一来,在农业劳动生产粮食的基础之上,工业劳动生产产品并由商业劳动来流通和交换,人们就很便利的获得了自己需要的产品。

这样,生产力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农业、工业、商业的兴旺发达,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繁荣。

(三)关于交往
某一个地方创造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

当交往只限于周边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

一些纯粹偶然的因素,比如说异族的入侵、战争的爆发,就足以使具有发达生产力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那么,在城市中共同占有某种手艺而形成的联系、在公共场所出卖自己的商品的必要和与此相联的禁止外人进入公共场所的规定、各手工行业间利益的对立、保护辛苦学来的手艺的必要等,所有的这些使得各行各业的手艺人联合为行会。

在每一个行
会中,帮工和学徒都组织的最符合师傅的利益。

比如说师傅对帮工的全部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最后,由于帮工也想成为师傅,就与现在的制度联系在一起了。

随着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工场手工业产生了。

即超出行会制度范围的生产部门产生了。

而工场手工业初次繁荣的前提是,各国各民族、各城市间的交往。

本来,农民为了满足自己必须的衣着而顺便从事纺织业。

但是由于交往的不断扩大,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最终,织布业成为工场手工业的第一个行业,而且一直是其中最重要的行业。

(四)关于德国哲学
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德国哲学从天上将到地上,和他们完全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地上生到天上”。

意思是说,德国哲学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而不是以从事实际劳动的人为出发点。

可见,德国哲学是唯心的。

一开篇,作者就提到了在德国,思想领域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即“绝对精神的解体”。

黑格尔思想体系可分为两派。

老年黑格尔派认为,任何事物只要把它归入黑格尔的某种逻辑范畴,就都可以被理解。

而青年黑格尔派则认为观念、思想、概念,即被他们变成某种独立意识的一切产物,是人们的真正枷锁。

所以不言而喻,青年黑格尔派要将意识的这些幻想作为斗争对象。

他们要求人们以认的、批判的意识来代替现在的意识。

实际上,归根到底是在要求用另一种方式解释现存的东西。

也就是说,通过另外的解释,承认现存的东西。

可见,他们的解释必然是狭隘的。

马克思对德国哲学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联系的问题,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物质环境之间的问题”。

其实,这是由他们根本的唯心主义立场所决定的,这也注定他们的思想是自我意识或形而上学的。

(五)关于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的观点是:人们是相互需要的,并且过去一直是相互需要的。

他希望加强对这一事实的理解。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到,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实施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现存的东西。

可惜的是,费尔巴哈虽然承认现存的东西又想了解现存的东西,但终没能了解。

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一方面局限于对这一世界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有局限于对这一世界单纯的感觉。

费尔巴哈谈到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

“人自身”实际上是“德国人”。

还有,对于历史,当费尔巴哈是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但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又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了。

以上就是我在读完《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的几点看法。

因认识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老师加以斧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