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答案10-15章

合集下载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康金林整理)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

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态学课后习题答案绪论1.说明⽣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态学采⽤的⽅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第⼀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指某⼀特定⽣物体或⽣物群体周围⼀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的各种因素。

⽣态因⼦:指环境要素中对⽣物起作⽤的因⼦,如光照、温度、⽔分、氧⽓、⼆氧化碳。

⾷物和其他⽣物等。

⽣态幅(⽣态价):每⼀种⽣物对每⼀种⽣态因⼦都有⼀个耐受范围,即有⼀个⽣态上的最低点和最⾼点。

在最低点和最⾼点之间的范围,称为⽣态幅。

⼤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环境:指对⽣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候:⼤环境中的⽓候,是指离地⾯以上的⽓候,是由⼤范围因素所决定⼩⽓候:⼩环境中的⽓候,指近地⾯⼤⽓层中以内的⽓候。

⽣境:所有⽣态因⼦构成⽣物的⽣态环境,特定⽣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态环境。

密度制约因⼦:如⾷物、天敌等⽣物因⼦,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变化,从⽽调节了种群数量。

⾮密度制约因⼦:指温度、降⽔等⽓候因⼦,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变化。

限制因⼦:任何⽣态因⼦,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物的耐受性极限⽽阻⽌其⽣存、⽣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

2.什么是最⼩因⼦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最⼩因⼦定律:低于某种⽣物需要的最⼩量的任何特定因⼦,是决定该种⽣物⽣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个⽣态因⼦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物衰退或不能⽣存。

3.⽣态因⼦相互联系表现哪些⽅⾯1)综合作⽤:环境中的每个⽣态因⼦不是孤⽴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作⽤:对⽣物起作⽤的众多因⼦并⾮等价的,其中有⼀个是起决定作⽤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态因⼦发⽣变化,使⽣物的⽣长发育发⽣变化,这个因⼦称主导因⼦。

生态学(东北林业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生态学(东北林业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第一章测试1.“保护生态”中的“生态”与生态学不是一回事。

A:错B:对答案:B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的一部分。

A:错B:对答案:B3.生态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建立和发展的主要时期。

A:对B:错答案:A4.有些行业是需要生态学知识的,但是很多行业并不需要。

A:对B:错答案:B5.如果研究的对象不是生物,就不能称之为生态学。

A:对B:错答案:A6.“人定胜天”的口号反映了人类这个物种的强大。

A:对B:错答案:B7.大众口中的“生态”是一个很模糊的词汇。

A:错B:对答案:B8.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本身,所以是最难的一门科学。

A:对B:错答案:A9.“细水长流”其实也是环境得到保护的一个体现。

A:对B:错答案:A10.在生态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从事生态学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等技术。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热带的喜温植物北移的主要障碍是()。

A:昼夜温差B:寒害C:生理干旱D:冻害答案:B2.所有生态因子中可预测性最好的是()。

A:光周期B:温度因子C:光照强度D:年降雨量答案:A3.在土壤pH值为()的条件下,养分的有效性,最高对森林植物生长最适宜。

A:7-7.5B:<5.0C:5-6D:6-7答案:D4.可能导致树木的呼吸速率超过光合速率的因子有()。

A:弱光B:高温C:土壤过湿D:低温E:CO2浓度过高答案:AB5.砂土类土壤的特点是()。

A:比较干燥B:透气性好C:蓄水能力差D:保肥能力差E:孔隙多答案:ABCDE6.小环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地球也可以是一个小环境。

A:错B:对答案:B7.老虎分布区大幅减小是因为它的生态幅逐渐变得狭窄。

A:对B:错答案:B8.变温动物调节内稳态的方式主要是依靠行为,而恒温动物则不需要行为调节。

A:对B:错答案:B9.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以是间接因子。

A:对B:错答案:A10.植树造林能够增加降雨,所以在沙漠地区造林就能改善环境。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14.举例说明生态入侵现象。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原产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现已蔓延至25°33’N地区,并向东扩展到广西、贵州境内。它常连接成片,发展成单种优势群落,侵入农田,危害牲畜,影响林木生长,成为当地“害草”。
2. 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 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 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23.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意义:①他感作用与歇地现象;②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③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24.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一种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越相似,其生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生态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生态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生态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篇一:《基础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整理版】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

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非常重要的练习和巩固知识的方式。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其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生态学?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研究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

答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它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什么是生态位?答案: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的生活方式、资源利用方式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

4. 请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它包括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5. 请解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答案: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

它包括了食物的传递和能量的流动。

而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结构,更准确地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复杂食物关系。

6.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答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的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

能量从光合作用开始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消耗最终转化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热能的释放。

而物质循环则是指生态系统中物质元素的循环利用。

例如,碳、氮、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内外不断循环,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7.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

答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则是指生态系统面对外部干扰时很容易发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8.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答案: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后能够自我修复和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A、A、B、A二、填空题1、环境、可持续发展;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三. 简答题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

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

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C、B、A、A、C、A、A、D、B、B、D、B、B、A、C、A、D、A、B、B二、多项选择题1、A、B、C;2、B、C、D ;3、B、C、D;4、B、C、D三、名词解释题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2、限制因子: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思考题:说明生态学的定义。

(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尺度:组织、空间、时间;方法:野外、实践、理论)比较3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野外:Y-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

X-不易重复;实验:Y-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

X-实验条件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有区别;理论:Y-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

X-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3S技术:GPS/遥感/地理第二章主要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如西双版纳的环境,重庆缙云山的环境等。

)小环境(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近邻环境。

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等。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与生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生物因子(有生命特征的生态因子)非生物因子(无生命特征的生态因子)最小因子(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

)限制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该生物限制因子)耐受性(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思考题:如何根据工作的需要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哪些方面?(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决定和塑造:对生物存活的影响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生殖、繁衍的影响、对生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对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适应和对环境因子的改变:形态的适应、生理的适应、行为的适应、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森林吸收太阳辐射、降低风速、保持水分、防治土壤冻结、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环境变化……)如何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参上)第三章G:春化(植物在发芽前需要一个寒冷期,由低温诱导开花。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

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

C 。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

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

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生物的种间关系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有9种相互作用类型:偏利作用、原始作用、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竞争(直接干涉型)、竞争(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

生态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青岛农业大学

生态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青岛农业大学

第一章测试1.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 )。

A:种群生态学B:草原生态学C:实验生态学D:行为生态学答案:C2.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

A:以人类为研究主体B:以动物为研究主体C:以种群为研究主体D:以植物为研究主体答案:A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B: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答案:C4.生态学的第一性的研究方法是()。

A:野外考察B:假设C:模型D:实验答案:A5.生态学中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但是费时费力的研究方法是( )。

A:理论B:野外观察C:实验D:草原生态学答案:B第二章测试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 )。

A:外来因子B:气候因子C:地球因子D:非生物因子答案:B2.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必不可少的是()。

A:昼夜变温B:光周期C:光照强度D:低温答案:D3.有效积温法则公式K=N(T-C)中,C为( )。

A:有效积温B:发育起点温度C:平均温度D:发育的时间答案:B4.昆虫的滞育主要与下列哪一生态因子有关( )。

A:温度B:湿度C:光周期D:食物答案:C5.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及其强度有不同的需求,这是指生态因子的( )。

A:阶段性作用B:不可替代性C:综合作用D:间接作用答案:A第三章测试1.种群是指( )A:某时期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B:某时期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C:某时期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D:某时期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答案:A2.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 )A:青蛙B:珊瑚虫C:牛D:蛔虫答案:B3.成群分布是种群中最常见的内分布型,以下不是成群分布形成的原因是 ( )A:植物以种子方式传播B: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C:种群内个体的竞争D: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答案:C4.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则该种群属于( )A:稳定型种群B:衰退型种群C:增长型种群D:混合型种群答案:C5.种群分布调查得方差s2和平均数m,若s2=m,即每一个个体在任何空间的分布概率是相等的,种群分布为( )A:均匀分布B:随机分布C:成丛分布D:群集分布答案:B第四章测试1.r-选择与K-选择是种群的两个基本对策,下面说法中哪些是错误的( )A:K-对策者繁殖时间较早,从而可以使种群数量迅速恢复B:K-对策者通常具有较长的寿命,而r-对策者通常寿命较短C:r-对策者通常体型较大,以适应高的繁殖率D:K-对策者种群的数量通常接近其环境容纳量,而r-对策者其种群数量通常处于增长阶段答案:AC2.关于K-对策生物的描述,以下不正确的是( )A:个体死亡多,属于非密度制约的B:适于稳定的环境C:竞争能力最大化,大型成体D:能量主要用于竞争和逃避死亡答案:A3.下列对r-对策生物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适于不稳定的环境B:竞争能力最大化,大型成体C:个体死亡多,属于非密度制约的D:能量主要用于繁殖答案:B4.下列关于生活史策略描述正确的是()A:松树随着球果数的增加,寿命也增加。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最新资料】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最新资料】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

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

C 。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

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

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项目r—选择k——选择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

可预测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

非密度制约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时间上稳定,通常接近K值种内种间关系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选择倾向 1 发育快2增长力高3提高生育4体型小5一次繁殖1发育绶漫2竟争力高3延迟生育4体型大5多次繁殖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力12.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习题,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学课后习题及其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生态学?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2. 什么是生态系统?答: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它包括了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以及它们与土壤、水、空气等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答: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它包括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4. 什么是食物链?答: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它由食物网中的不同层次组成,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食物链反映了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

5. 什么是生态足迹?答: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个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的指标。

它通常用单位面积的土地或水资源来表示,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可持续性。

6. 什么是生态位?答: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生态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的生活方式、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关系。

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差异可以减少竞争,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

7. 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答:生态系统服务指的是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

这包括了提供食物、水资源、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景观美化等方面的服务。

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对于人类的福祉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8. 什么是生态位模型?答:生态位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的数学模型。

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和生态位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对于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生态学需要通过课后习题的练习来巩固知识,下面是《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章: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数学模型和遥感技术等。

3. 生态学的主要分支包括行为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4.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5. 生态位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

6.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

7.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8.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非生物环境等组成部分。

2.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服务等。

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

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

5.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利益,包括食物、水资源、气候调节和文化价值等。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演替1.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初始阶段逐渐向成熟阶段发展的过程。

2. 初始阶段的生态系统称为原生生态系统,成熟阶段的生态系统称为高级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会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生态学:第10章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生态学:第10章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40 37 60 似
D 70 50 60
87 50 系

E 73 53 63 13
F 40 60 40 50 47
相异系数
1、计算样方间相异系数矩阵,Bray & Curtis (1975) 距离公式如下:
2、选择 x 轴的端点,即选择相异系数最大的两个样方(A、E)作为第一排序轴的端 点,其中一个坐标值记为0,另一个坐标值等于两端点的相异系数。
根据上述系统,中国植被分为: 10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560多个群系、几千个群丛。
一、针叶林(植被型组) 1. 寒温性针叶林(植被型) 2. 温性针叶林 3. 温性针阔叶混交林 4. 暖性针叶林 5. 热性针叶林
二、阔叶林

6. 落叶阔叶林


7.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8. 常绿阔叶林
样方2
0
5.866
3′″
0
由此已将全部样方合成一组,得到整个聚合过程的树状图为:
6个样方组平均法的聚合分类结果
10.2 群落排序 (ordination) 10.2.1 排序的概念 ✓ 定义: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 (similarity) 来排定各样地的
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以及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草甸
沼泽
水生植被
10.1.2 植物群落的命名 联名法(中国):将各个层中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和生态指示种的学名按顺序排列。 • 在前面冠以Ass. • 不同层的优势种用“-”相连(如:“马尾松 - 桃金娘 - 芒萁”群丛) • 某一层具共优种时,用“+”相连(如:“马尾松 + 藜蒴 - 桃金娘 - 芒萁”群丛) • 当最上层的植物不是群落的建群种,而是伴生种或景观植物,这时用“<”来表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A.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2022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2022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2022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非生物因子 D.外来因子2、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子3、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稳定因子 D.非密度制约因子4、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5、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

A.直接作用 B.间接作用 C.替代作用 D.补偿作用6、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

A.综合因子 B.一般生态因子 C.替代因子 D.限制因子7、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 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

A.250kg左右 B.350kg左右 C.500kg左右 D.大于500kg8、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9、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D)。

A.高温、高湿 B.中温、高湿 C.中温、高湿 D.中温、中湿10、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

A.黄化现象 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 D.代谢效应11、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

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绿光12、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

A.红光 B.紫光 C.绿光 D.兰紫光13、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14、在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答:自养生态系统:直接依靠太阳能的输入来维持其功能,具有靠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的特点的生态系统。
异养生态系统:可以不依靠或基本上不依靠太阳能的输入而主要依靠其他生态系统所生产的有机物输入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生态系统。
第十二章
一,名词解释
富含(生物放大):富集作用一般是生态学提到无法降解的物质随食物链逐级传递到高营养级,最后导致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相关物质(往往是有害的)浓度极高
第十五章
一 名词
斑块 :斑块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在旅游区,它主要指游客的各种消费场所,如景点、宿营地、旅馆等。从旅游景观资源上讲,指自然景观或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草地等。
尺度 :尺度,名词,一般表示物体的尺寸与尺码;有时也用来表示处事或看待事物的标准。尺度是许多学科常用的一个概念,在定义尺度时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客体(被考察对象)、主体(考察者,通常指人)及时空。在有些时候尺度并不单纯是一个空间概念,还是一个时间的概念。
第十三章
问答
说明陆地生态系统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异同?
水平地带性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地形和纬度的差异而产生不同;垂直地带性差异的原因则是由于海拔和经度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因为地形和经纬度的不同,则决定了气温和水分的不同,而气温和水分这两种因素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原因。陆地生态系统水平地带性是经纬,而垂直地带性的是海拔。相同点是生态系统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都是陆地上的一种生物分布的途径。比较可以更好的说明生态的系统分布。
2.试述磷循环的过程与特点
大气中通常没有磷,磷是随着水循环,由陆地到海洋,而磷从海洋返回到陆地则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磷循环是不完全循环。磷循环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磷的主要贮库是岩石和天然的磷酸盐沉积。由于风化、侵蚀和淋洗作用,磷从岩石和天然沉积中被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利用,再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动物和微生物。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还原为无机磷,其中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利用,构成循环,另一部分则流入江河湖泊和海洋。进入水体的磷可为动植物吸收利用,动植物排出的磷一部分沉积于浅层水底,一部分沉积于深层水底。以钙盐形式沉积于深海中的磷将长期沉积,暂时退出磷循环
第十章
1、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在生态系统和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生态金字塔。
二,问答
1.固氮的形式有哪些?人工固氮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一个是高能固氮:即氮气在大气放电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N2 O2=2NO (条件是放电)一氧化氮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2NO O2=2NO2 无需条件二氧化氮又与水反应生成硝酸NO2 H2O=HNO3 NO (未配平)硝酸再与土壤中的盐反应生成硝酸盐,以硝酸根离子形式被植物吸收二是生物固氮:主要是圆褐固氮菌和根瘤菌在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直接把氮气转换成氨气被植物利用,人工固氮主要是针对生物固氮而言,通过化学方法,制备出类似生物“固氮菌”的物质,使空气中的氮气在常温常压下与水及二氧化碳等反应,转化为氨态氮或铵态氮,进而实现人工合成大量的蛋白质等,最终实现工厂化生产蛋白质食品。
(一)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在景观尺度上,每一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元素)可看作是一宽广的斑块,狭窄的廊道或基质。生态学对象在景观生态元素间是异质分布的。景观生态元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结构是反覆变化的,其空间分布由景观结构所决定。(二)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异质性程度高,造成斑块及其内部环境的物种减少,同时也增加了边缘物种的丰度。(三)物种流动原理:景观结构和物种流动是反馈环中的链环。在自然或人类干扰形成的景观生态元素中,当干扰区有利于外来种传播时,会造成敏感物种分布的的减少。(四)养分再分配原理:矿质养分可以在一个景观中流入和流出,或被风,水及动物从景观的一个生态系统到另一个生态系统重新分配。(五)能量流动原理:空间异质性增加,会使各种景观生态元素的边界有更多能量的流动。(六)景观变化原理:在景观中,适度的干扰常常可建立更多的嵌块或廊道,增加景观异质性;当无干扰时,景观内部趋于均质性;强烈干扰可增加亦可减少异质性。(七)景观稳定性原理:景观稳定性起因於景观干扰的抗性和干扰后复原的能力。
第十四章
简述湿地的特点及生态学功能?
特点:1.系统的生物多样性。2.系统的生态脆弱性。3.生产力高效性。4.效益的综合性。
功能:1.提供水源。2.补充地下水。3.调节流量,控制洪水。4.保护堤岸,防风。5.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6.保留营养物质。7.防止盐水入侵。8.提供可利用资源。9.保持小气候。10.野生动物的栖息地。11.航运。12.旅游休闲。13.教育和科研价值。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2、答:同化效率是指植物吸收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的比例。
生长效率是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
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理解为斑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二 问答
1 什么是景观生态学?其研究内容及关系是什么
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消费效率是指n 1营养级消费(即摄食)的能量占n营养级净生产能量的比例。
所谓林德曼效率,是指n 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第十一章
一、名词解释
矿化:分解时,无机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称为矿化。
二、问答
答:1、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分解者的生物种类、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和分解时的理化环境条件三方面因素。三方面的组合决定分解过程每一阶段的速率。理化环境对分解作用的影响:一般来说,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高,而低温和干燥的地带,其分解速率低,因而土壤中易积累有机物质。大体上,由湿热的热带森林经温带森林到寒冷的冻原,其有机物分解率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而有机物的积累过程则随纬度的升高而增高。热带土壤中,除微生物分解外,无脊椎动物也是分解者亚系统的重要成员,其对分解活动的贡献明显地高于温带和寒带土壤中同类动物对分解活动的贡献,并且起主要作用的是大型土壤动物。相反,在寒带和冻原土壤中多小型土壤动物,它们对分解过程的贡献甚小,土壤有机物的积累主要决定于低温等理化环境因素。在同一气候带内局部地方有机物质积累也有区别,它可能决定于该地的土壤类型和待分解资源的特点。例如受水浸泡的沼泽土壤,由于水泡和缺氧,抑制微生物活动,分解速率极低,有机物质积累量很大,这是沼泽土可供开发有机肥料和生物能源的原因。
2 为什么研究景观格局,其主要方法有哪些?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其空间格局,即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比如不同类型的斑块可在空间上呈随机型、均匀型或聚集型分布。它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
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形成各种各样的排列形式,称为景观要素构型,从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关系上讲,最为明显的构型有五种,分别为均匀型分布格局、团聚式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平行分布格局和特定组合或空间连接。 (1)均匀型分布格局,是指某一特定类型的景观要素之间的距离相对一致。如中国北方农村,由于人均占有土地相对平均,形成的村落格局多是均匀地分布于农田间,各村距离基本相等,是人为干扰活动所形成的斑块之中最为典型的均匀型分布格局。 (2)团聚式分布格局,是指同一类型的斑块聚集在一起,形成大面积分布。如许多亚热带农业地区,农田多聚集在村庄附近或道路一侧;在丘陵地区,农田往往成片分布,村庄集聚在较大的山谷内。 (3)线状分布格局,是指同一类型的斑块呈线形分布。如房屋沿公路零散分布或耕地沿河流分布的状况。 (4)平行分布格局,是指同类型的斑块平行分布。如侵蚀活跃地区的平行河流廊道,以及山地景观中沿山脊分布的森林带。 (5)特定组合或空间连接,是一种特殊的分布类型,大多数出现在不同的景观要素之间。比较常见的是城镇对交通的需求,出现城镇总是与道路相连接,呈正相关空间连接。另一种是负相关连接,如平原的稻田地区很少有大面积的林地出现,林地分布的山坡上也不会出现水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