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创作中的五种思维方式

合集下载

书法的创作与创新

书法的创作与创新

书法的创作与创新书法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墨水和毛笔的运用,将文字艺术化地呈现在纸上。

在中国文化中,书法被誉为“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如何在书法创作中融入创新元素,成为了当代书法艺术家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书法的创作与创新,并探讨创新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一、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有着严格的创作规范和技法要求。

但在创新的推动下,书法艺术家开始尝试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从而创造出富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例如,一些书法艺术家在书法作品中加入了绘画、雕刻等元素,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形式,还为传统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创新的表现形式创新不仅体现在书法作品的形式上,更多地表现在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精神上。

当代书法艺术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当代社会的关注,将书法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全新的视角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并不局限于传统的题材和字体,而是以多元化的方式表现书法艺术的魅力。

这种创新的表现形式使得书法艺术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也更加具有时代的影响力。

三、创新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创新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首先,创新营造了多样性的创作环境,使得书法艺术家能够尝试不同的风格和技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作品。

其次,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和思维定式,使得书法艺术家有更大的创作空间,能够挖掘出更深层次、更具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此外,创新也打破了书法艺术的地域限制,使得不同地域的书法艺术家能够相互借鉴和交流,促进了书法艺术的跨国交流和合作。

四、创新的挑战与前景创新虽然为书法艺术带来了许多机会和可能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创新需要对传统书法艺术有深厚的功底和理解,只有通过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

其次,创新需要不断追求突破和创造,需要艺术家具备开放的胸襟和敏锐的观察力。

试析书法创作中的心理和意象思维

试析书法创作中的心理和意象思维

试析书法创作中的心理和意象思维摘要:意象思维是在创作者进行一定程度的书法创作后所形成的创作规律和风格,是一种固定、特有的书法创作形式。

根据事物的客观事实与内心主观的想法相融合,创作者在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对某一事物的客观形象而产生主观想象而形成的作品。

关键词:书法创作;心理和意象思维在进行书法创作研究的时候需要重视对创作中的心理和意象思维的分析,掌握书法创作中存在的规律,抓住整个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审美心理反应,提高书法创作的实践性,促进书法艺术表达方式的发展。

一、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向思维研究的意义(一)丰富当代书法理论研究成果,推动现当代书法理论研究走向深入书法是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涵盖的文化内涵比较深刻,是历史文明发展变革的产物,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是我们的责任。

书法创作的内容比较多,所涵盖的知识比较丰富,对于文化素养的要求高,例如,书法的技巧、文字材料的研究、笔法的运用等。

书法创作的主要思想内容偏重创作者的心理反应和意象思维,然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书法创作中的心理和意象思维能够有效提高书法的理论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纳总结创作过程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发展规律。

(二)推动当代书法创作实践书法创作与其他艺术创作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书法创作能够进行自身的主观再创造,书法创作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展,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创造者的心理和意象思维直接影响到创作意识,因此导致对书法创作的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解读难度大的问题,创作者的主观性思维方式增强书法解读的难度。

所以,在进行书法创作研究的时候需要重视对创作中的心理和意象思维的分析,掌握书法创作中存在的规律,抓住整个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审美心理反应,提高书法创作的实践性,促进书法艺术表达方式的发展。

二、书法创作中的心理和意象思维的含义(一)书法创作的心理书法创作过程中创造者的心理主要表现在其情感上的变化,除了对于书法创作本身所具备的主观理解和认识,还有生活环境和经验所形成的客观认识,这样一来,创作者的心理所包含的创作认识比较丰富。

导师丛文俊先生谈书法(五)

导师丛文俊先生谈书法(五)

导师丛文俊先生谈书法(五)想象与意象表达:书法创作与审美的泛化对应关系“象”是古代书法最早借用的哲学概念之一,并且与之相伴始终,成为传统书法批评之普遍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在两千年的书论中,无论这一概念出现与否,人们都会自觉地运用其原理,以期实现批评的最佳效果。

迄今为止,虽然书法理论、书法美学的研究时有涉及,但多停留在概念之一般意义的阐释上,对其原理与涵义的变迁、在审美与批评中的具体运用等方面,尚无必要的关注和理论分析,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或借鉴。

对此,本文拟做初步的探索,并就正于同道。

一、“法象”与“意象” 采用“法象”的概念来描述书体和书法作品的美感状态,始见于汉代崔瑗的《草势》。

该文在概述文字和书体演进之后论及草书书法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

”法象,谓自然万象,这里指草书的点画形势;俯仰,概言草书丰富多变的动态;仪,仪刑、法式,亦即取法。

在崔瑗看来,草书字形的生动之美取法有自,证以后文完全采撷物象喻说的做法,可知包含了取法自然的思想。

张怀瓘《六体书论》“臣闻形见曰象,书者法象也”的思想,即承此而来,后人假托于蔡邕的《九势》“书肇于自然”的著名观点,亦权舆于此。

“法象”与自然美是早期书论从文字观到书法观的转化产物,或者说是从文字学理论启蒙而来,有其历史的必然。

文字的符号体系成于象形,其基本形体都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有“画成其物,随体诘屈”的特点。

再以基本形体作为偏旁,辗转组合而成“会意”、“形声”的复合字形,所谓“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即其产生与发展历程的生动概括。

其后书体样式多变,渐次陵夷,最终脱去象形,演进而成由各种抽象点画结构字形的近世诸体。

由于古今书体并行同用,书家例能诸体兼善,遂使古体成为近体书法审美的参照及理论来源。

“法象”的适时介入,使自然美成为书体美的本原与基本属性,书法要有“物象生动可奇” 的见解也随之成为最普遍的艺术认知和量说标准,孙过庭《书谱》“同自然之妙者,非力运之能成”、传李阳冰《论篆》“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等观点,都很有代表性。

德风堂:学书法须懂“五合五乖”

德风堂:学书法须懂“五合五乖”

德风堂:学书法须懂“五合五乖”成功的书法作品,除了书家本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以外,还依赖于主客观条件的好坏。

换句话说,好的书法作品,需要作者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这个属于内因,天时、地利、人和的主客观条件就是外因了,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经典作品。

孙过庭《书谱》就外部条件对于书法创作的影响做了深入的总结,五合五乖,就是阴阳相生相克的外部条件。

五合五乖原文如下:“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一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合”就是和谐、适合、融合;“乖”就是违背、违犯、不和谐。

具体看五个“合”和五个“乖”“神怡务闲”:是指精神状态良好,无杂务缠身,身心处于极为放松之自然状态,在此心境下作书,定当和谐。

此第一种和谐状态。

“心遽体留”:与“神怡务闲”相悖,对应为一种极差的创作状态,俗务缠身,身心疲惫,精神涣散,身心·处忙乱之中,无法闲静。

此第一种不和谐状态。

(所以临帖创作,最好关掉手机!~)“感惠徇知”:酬谢知己,或以书法形式表达亲朋对自己之恩惠。

此种心绪可充分调动书写者积极性。

此第二种和谐状态。

“意违势屈”:违背自身心意,或迫于某种情势,在极不和谐、舒畅之情境下作书。

此第二种不和谐状态。

“时和气润”:指天朗气清,空气湿润,气候宜人,优良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作书。

此第三种和谐状态。

“风燥日炎”:泛指不利之气候条件,或空气干燥,或赤日炎炎,或寒冷异常,或电闪雷鸣。

此第三种不和谐状态。

“纸墨相发”:指笔墨、纸张俱为精良,得心应手。

此第四种和谐状态。

“纸墨不称”:笔墨、纸张等书写工具俱不称手,影响水平发挥。

此第四种不和谐状态。

“偶然欲书”:指有时灵感突现,创作欲望异常强烈。

此种情形易激发兴趣,下笔有由,成功率高。

此第五种和谐状态。

“情怠手阑”: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精神倦怠,无创作欲望。

中学生硬笔书法能力提升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中学生硬笔书法能力提升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中学生硬笔书法能力提升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中学生硬笔书法能力提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引言硬笔书法是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审美情趣和个性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如何提升中学生的硬笔书法能力,提供多种方法和技巧。

提升笔画基本功1.强调正确的握笔方式,使书写动作更加稳定,减少疲劳感。

2.注重锻炼笔画力度,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不同笔画的粗细变化。

3.练习基础笔画的连写,如横、竖、撇、捺等,培养书写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培养结构构图能力1.学习常见字的结构特点,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并逐渐引导学生掌握常用字的组合方式。

2.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字体的结构特点,比如楷书、行书、草书等,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高字的美感。

3.进行识字练习,通过书写不同字体的字形,加深对字的结构特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增强线条感知能力1.引导学生观察线条的方向、粗细、长度等特点,通过模仿练习,提高线条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2.练习构思并绘制不同线条的组合,如直线、曲线、圆弧等,培养学生的线条构图能力和创造力。

加强字体书写技巧1.练习调整笔画的方向和长度,使文字整体呈现协调、平衡的美感。

2.注意书写时的笔画转折、衔接处的处理,使字形连贯流畅。

3.学习运用点画、撇捺等技法,使文字富有变化和动感。

开展书法创作活动1.组织书法比赛和展览,创造展示作品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

2.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尝试不同的书写风格和表达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

结论通过以上方法和技巧,中学生的硬笔书法能力可以逐步提升。

同时,学校和家庭应提供更多的书法教育资源和环境,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希望本文对中学生硬笔书法能力的提升研究有所帮助。

注:本文为虚构内容,仅用于展示如何以markdown格式撰写相关文章。

非常抱歉,我无法继续提供文章内容。

每个用户问题的处理时间为 300s,而您提出的问题时间已经超过了这个限制。

书法的数学原理(论书法结构美的数学原理)

书法的数学原理(论书法结构美的数学原理)

书法的数学原理(论书法结构美的数学原理)我认为主要基于数学思维来发展艺术是可能的。

马克思·比尔一、一个数字,攻克全部书法结构非也。

长久以来,学书者普遍持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即认为:学习书法只有临摹这唯一的途径。

邓散木在《怎样临帖》中就说:“(学习书法)除多看多写外,别无捷径可走。

”“书法不可走捷径”,似乎已成定论,笔者听到耳朵都长茧了。

但我研究书法,心心念念一以贯之的目标,就是想找到整个书法的大规律,试图建立一个合乎逻辑的书法理论与创作体系。

民国俞剑华在《书法指南》中说:苟欲求一简单之方法,以统御反复之字体,实为不易。

经过“实为不易”的研究,我是确信已找到这个“简单之方法”的了。

算不算捷径暂且不说,足以给诸君提供一条迥异乎过往的思路。

是否虚言,请君明辨。

这一切,要从一个数字讲起。

二、过去书法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对于书法结构(或称间架、结体、结字)规律的理论研究,始于隋代智果的《心成颂》,至今已1400余年。

不客气地说,这些理论不仅没把结字搞清楚,而且越搞越乱。

致使大多数人学书法费尽心力,难窥堂奥。

从逻辑学的角度说,古人研究书法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他们只懂得使用归纳法,即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

一字有一字之写法,三千字就有三千种写法。

那学书法可真是太难了!毕竟汉字何止上万,每个字练个100遍,啥时候是个头。

自然,有些聪明人就着手去总结这三千字的共性出来,这三千字中必然有较类似的其中一种固定的模式,所谓“规律”是也。

市面上最为流行的清人《黄自元结构九十二法》便是此思维的产物。

但,即便从3000法减少到92法,结果仍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初学者很少有能把这92法研究透的耐心和意志。

到最后,仍然是字帖上有的字经年累月才能学会,字帖上没的字怎么也不会写。

那么继续进行归纳,48法、36法又如何呢?沿着这条线思考下去,你就走进了经验“归纳”的死胡同。

归纳法的先天缺陷,无法保证结论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书法创作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是艺术家通过书写汉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理念。

在书法创作中,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和意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直接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表达和作品的艺术效果。

下面将从心理和意象思维两个方面来浅谈书法创作。

心理是艺术家内心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艺术家情感和意识的体现。

在书法创作中,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对创作的发展和表达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艺术家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情感表达。

如果艺术家在书法创作时处于愉悦的情绪状态,作品往往会流露出轻松快乐的情感;而如果处于痛苦或忧郁的情绪状态,作品可能会带有一种压抑或悲伤的氛围。

艺术家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也会影响作品的风格和内涵。

对于书法艺术来说,艺术家的意识和思维方式通常体现在对文字的理解和审美上。

不同的艺术家对文字的理解和审美有所不同,他们可能注重文字的形态美、意义美,也可能注重文字的情感表达和内涵。

意象思维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时潜意识中所产生的形象和思维方式。

在书法创作中,艺术家的意象思维对于书写的速度、节奏和线条的表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意象思维会直接影响书写的速度。

如果艺术家在书法创作时有一个清晰而流畅的意象思维,他们往往能够迅速准确地书写,形成一种舒畅的书写速度;而如果意象思维混乱或不够清晰,艺术家可能会迟疑和犹豫,导致书写速度变慢,甚至造成错误和瑕疵。

意象思维还会影响书写的节奏和线条的表现。

如果艺术家的意象思维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字的结构和线条的流动,他们在书写时会形成一种连贯流畅的节奏,使作品呈现出动感和韵律感;而如果意象思维不够清晰或没有艺术家对线条的把握,作品可能会显得生硬和呆板,缺乏动力和活力。

对于书法创作来说,艺术家的心理和意象思维对于作品的创作效果和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艺术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应该注重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意象思维的培养。

艺术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通过书法创作来宣泄情感和释放压力。

艺术家要不断培养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审美,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以培养自己独特的意象思维。

对书法创作中_有意于佳_与_无意于佳_的思考

对书法创作中_有意于佳_与_无意于佳_的思考

2002年2月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Feb.,2002 第19卷 第1期 Journal of Jindongnan Teachers CollegeVol.19,No.1收稿日期:2001—12—01作者简介:马俊青(1961—),男,汉族,山西省襄汾县人,太原师范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从事书法研究与教学。

对书法创作中“有意于佳”与“无意于佳”的思考马俊青(太原师院学报编辑部,山西太原 030012) 摘 要:“有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基本方式,“无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在书法创作上两种方式缺一不可,两者无法分开,没有“有意于佳”,书法创作无规律可循,没有“无意于佳”无法涵盖另书法这门特殊艺术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书法创作;有意于佳;无意于佳中图分类号:J29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66(2002)01-0062-02 在书法创作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有意于佳”,认为是书法创作必须经过认真构思才能产生出好的作品。

另一种是“无意于佳”,认为书法创作不需要做任何构思,要顺其自然,依势而行,随情而发。

有人例举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王羲之的《丧乱贴》,还有人举出如药方、便笺、门状、地契等皆均为此类作品。

对于这个问题历代书家各执一端。

有的肯首前者,有的同意后者,还有的既承认前者,也不否认后者。

持前一观点的有这样一些书家:东汉书法家蔡邕曾有这样的论述:“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1]其中的“默坐静思”明确地道出了书法创作必须先进行构思的问题。

东晋女书法家卫铄在《笔阵图》中曾有这样的观点:“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

”显然卫夫人这里的“意”也同样指的是构思问题。

其学生王羲之在其著名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进一步强调和重申卫夫人的这一观点:“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真、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

书法一笔一划的人生哲理

书法一笔一划的人生哲理

书法一笔一划的人生哲理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之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精神修养。

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下面是一些书法中的人生哲理,让我们一起感受它们的魅力吧:一、笔力与性格书法中的笔力与性格常常被人们提起。

书写时的用力与节奏,都与人的性格、气质有着密切关联。

轻重缓急的运用,反映出人的性格特点。

细致而有节制,干净利落而不刻意,顺势而为而不强求,都是书法中常见的性格特点。

二、大爱无声书法的核心是大爱无声。

一位高德先生曾说:“书无言,言无书。

”用一抹一笔来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与境界,大爱无声,却又在文字中展现无遗。

书法便成为了传递爱与情的一种载体。

三、静心与沉淀书法不仅需要笔力与技巧,还需要静心与沉淀。

只有在心静神定的状态下,才能书写出精湛的作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像书法一样静心沉淀,培养自己的耐心和冷静思考的能力。

四、精神追求与自我创造书法是一种精神追求和自我创造的艺术形式。

通过不断地书写和思考,不断地追求自我突破和超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不断地创造和突破自我,尝试新鲜事物,挑战自己的极限,让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五、笔墨生风和变通应对书法的笔墨生风和变通应对也深刻地诠释了人生哲理。

一种笔法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有随机应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转化新的体验。

人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通,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六、匠心独运书法讲究匠心独运,注重个性的表现和突出特点。

在人生中,我们也要注重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培养独立自主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做到匠心独运,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以上便是书法中生动的人生哲理。

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更可以享受到修身养性的过程,学会思考和生活的智慧,让我们从书法中汲取营养,让自己变得更好。

直觉与妙语——直觉思维在中国书画艺术中的体现

直觉与妙语——直觉思维在中国书画艺术中的体现

直觉与妙语——直觉思维在中国书画艺术中的体现
直觉思维是一种以形象和情感反映实际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在不经过任何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的结果。

其中,中国书画艺术中的直觉思维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形式,以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表达出艺术家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在中国书画艺术中,直觉思维的体现是十分深刻和明显的。

在宋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说过:“画是内心之道,因而内心之内,决定了画面的美。

”这里,直觉思维正是赵太祖用来描述艺术创作的理念。

他以内心为本,指出画家首先应当面对内心,从而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和感受。

此外,中国书画艺术中直觉思维的体现也可以体现在书法的表达上。

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的《书法家羲之集》中曾说过:“不要用外表去看待书法,而是用心去感受它,这样才能理解它的真谛。

”这里,王羲之强调书法不仅仅是一种外表表达,更是一种心灵表达,这也是他崇尚直觉思维的体现。

总之,中国书画艺术中的直觉思维是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它体现了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在书画艺术创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书法形象思维探析

书法形象思维探析


诗 、书 、画艺 术的形 象
作 为 中国传统文 化 的诗 、书 、画 ,它 们之 间有 着 密切 的关 系 。王摩 诘 的 “ 中有 画” “ 中有 诗 , 画 诗” ,已传 为美 谈 ;书画 同源 、书 画相通之 说 ,由来 已久 。同 时是 诗人 、 画家 、书 法 家 的 ,历 史上 不
中 图分 类 号 :J9 . 1 2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7 5 (0 9 6一 15一o 6 3— 0 9 2 0 )O O 1 3
中华 民族 优 秀传 统 文 化 艺 术 的瑰 宝— — 书 法 ,它 “ 声 而 具 音 乐 之 和 谐 ,无 色 而 兼 图画 之 神 无 彩” ,构成了我 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一道亮丽风景。书法是用笔墨在纸上造型的一种线条艺术 ,以此表 现一定 的 内容 、意趣 与思 想情感 。从 艺术 创作角 度分 析 :所 谓形 象思 维 ,也 就是 艺术 家在创 作过 程 中 始终伴 随着形象 、情感 以及 联想 和想 象 ,通过事 物 的个 别特 征去 把握 一般规 律从 而创 作 出艺术 美 的思 维方式 。形 象思 维始终 伴 随着形 象 ,是 通 过 “ ” 来 构成 思 维 流程 的 ,就 是 所 谓 的神 与物 游 。形 象 象 思维始 终伴 随着感 情 ,形象 思维 离不开 想象 和联想 。因而 ,书法 与诗 、画一样 ,在 一定 程度上 ,以生 动可感 的形象 反 映着时 代 、社 会 的 面 貌 。作 为 艺术 的书法 ,是 应 当把 形 象思 维 作 为 创 作 的根 本 规律 的 ,下 面就 书法艺 术 的某 些特 点谈谈 这个 规律 。
乏其人。现代画家黄宾虹说过 :“ 诗、书、画合一不朽也” 。可见 ,诗书画是沟通的 ,是互为促进的。 我 国的文字 从象 形 的图画发 展而来 ,这 些 象形 的图 画取 法 于星云 、 山川 、草 本 、兽 蹄 、鸟迹 等各种 形 象而成 。古文字中的象形字 比重是很大的 ,试看殷 商的甲骨文、两周金文 、战国的鸟虫书与其它古 文 ,图画 的意味就 很强 。例如 : “ ” “ ” “ ” “日” … … ,是 事 物形 态 的着 力 描绘 ; “ ” 山 、 水 、 火 、 早 、 “ ” 采 ” 伐 ” … … ,是 象 形 符 号 的 组合 会 意 。其 后 汉字 虽 发 展 演 变成 篆 、隶 、楷 、行 、草各 暮 、“ 、“ 种 书体 ,但仍 然是表 意体 系 的文字 ,书 画之 间仍 有 着密切 的关 系 。 书法家沈尹默曾说 :“ 书法家是精通技法的画师,善书则是文人画家” “ 。 字的造型虽然是在纸 上 ” 而它 的神情 意趣 ,却 与纸墨 以外 的 自然环境 中 的一切 动态 有 自然 相契 合 的妙 用 ” 中国 画与 书法 。 样 ,是通 过 墨线 的顺 逆顿 挫 、徐疾轻 重 、回旋 曲折 、驰骋 飞舞 等来 表现某 种形态 与 意趣 的 。试 看传 统国画中所描绘的飞翔着的仙人 ,画面上虽无佛面的大风 , 缥缈的烟云,但看了人物的衣袖飘带 、衣 纹 皱摺 、旌 旗流苏 等流 动 的墨 线 ,就使 人联 想到仙 人凭 虚御风 的美 妙 的景致 。书 画用笔 相通 ,无怪 乎 赵孟频说 :“ 石如飞白木如箱” ,黄宾虹说 :“ 我画树枝 ,常以小篆之法为之 ” 。气象万千 的书法艺术 作品,主要是通过笔画、结构、章法几方面来体现的。笔画瘦挺 ,显 出清峻刚劲;笔画肥厚 ,表现健

浅谈书法的形式构成

浅谈书法的形式构成

浅谈书法的形式构成书法艺术研究落实到视觉层面,就是字形之学,这包括字体演变之学,以及字像形构之美。

近三十年来,在西方现代艺术风潮的影响下,递接“字形之学”的遗绪,“形式构成”理念逐渐介入到书法研究及临摹创作之中,其中得失,毁誉参半。

当代书坛引“形式构成”入书学者尤以邱振中、沃兴华、陈国斌、张羽翔四家最为自觉,其中在教学培训方面最有可操作性的则首推成陈、张二家。

形式构成原理系由包豪斯学院为首的设计学院创立的基础课程中推行,在二维平面、三维立体领域针对形、色、材料、机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组好、构,在提高视觉表现能力方面,该原理及课程是十分有效的。

书法的字像一旦被归约为视觉图形,“形式构成”理念也就具备了在书法领域内借鉴运用的可能。

针对书法而言,“形式构成”应分“构成分析”和“构成创作”,前者对应于书法的临摹学习阶段,后者对应于书法的创作阶段。

而实际上临摹阶段的构成分析尤为重要。

因为与平面设计不同,书法作为“历史产物”,仅靠构成意识对汉字进行非历史地组构成,是无法完全走进书法奥秘的。

对经典碑帖进行形式构成分析,是获得创作能力的第一步,其实也是“形式构成”意识与历史意识相互补充的一个过程。

这与包豪斯中后期的构成训练中彻底清肃“历史”、“民族”、“地方”因素是有所不同的,而包豪斯初期伊顿的构成基础理念因渗入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和动势即兴特征而与书法的构成训练颇具通约性。

与传统“永字八法”按点画切入字像不同,形式构成理念把字像分解为五个方面,实际上是五种观察视野,各有其取舍,这种结构性划分很类似于西方“结构主义”的方法,它在文学理论中体现得尤为典型。

这五个要素是:线长度、线方向、线位置、线形态、线质感。

前三者对应于字结构,后二者对应于用笔,但均去除了身体运动的操作主义因素,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认识论色彩浓度的分析方式。

它的这种特征既源自“结构主义”理论的框架限定,又直接对应于包豪斯创立的现代设计构成的“原子论”倾向。

书法艺术创新

书法艺术创新

书法艺术创新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书法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从书法创作、书法教育和书法展览等方面探讨书法艺术的创新。

一、书法创作的创新之路书法创作是书法艺术创新的核心,通过创新的手法和思维,书法作品才能具备个性化和时代性。

以往的书法作品多以传统的楷书、隶书为主,但现代书法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约束,大胆探索各种书体和风格的结合。

例如,草书和篆书的结合、书法与绘画的结合等,都展现出了书法创新的多样性。

二、书法教育的创新模式书法教育是培养书法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书法艺术创新的基础。

传统的书法教育注重的是传统技法的传承,但现代书法教育已经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风格。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书法教育活动,如书法比赛、书法工作坊、书法讲座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三、书法展览的创新呈现书法展览是将书法艺术呈现给观众的重要方式,通过创新的展示形式和内容,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

传统书法展览多以静态展示为主,而现代书法展览逐渐融入了新技术和多媒体元素,通过投影、声音、光影等方式,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四、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创新融合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创新融合也是书法艺术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

书法与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结合,可以产生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体验。

例如,书法与音乐的结合,通过书法家的笔触与音乐的旋律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呈现方式。

总结:书法艺术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通过书法创作、书法教育、书法展览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书法艺术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应该重视书法艺术的创新,鼓励年轻一代书法家勇于创新,为书法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只有不断创新,书法艺术才能与时俱进,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

浅谈书法创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维书法创作是一种艺术形式,要在纸上用笔墨表达出意境和艺术美感。

在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心理和意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和意象思维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如何?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心理在书法创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是指人的内心活动和情感状态。

在书法创作中,艺术家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一个平静、专注、沉浸于创作的艺术家往往能够产生出智慧之作;而一个心情烦躁、心浮气躁的艺术家则难以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

我们在创作书法时,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首先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不要受到杂念的干扰,要用心去感受字体的美感和韵律,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创作中。

只有在心理状态平和、专注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创作中,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完全融入到作品之中。

意象思维也是书法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意象思维是指通过对事物形象、感觉、记忆、想象等进行加工和组合,产生了新的意境。

在书法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意象思维来创造出丰富的形式和意义。

意象思维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意象思维帮助我们在创作中形成独特的视角和想法。

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发现事物的美感和独特之处,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第二,意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表达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事物的加工和组合,我们可以创造出符合自己内心世界的形象,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作品表达出来。

在书法创作中,心理和意象思维是相互交融的。

艺术家需要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来激发意象思维,而意象思维则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表达心理世界。

心理和意象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作品更加完整和丰富。

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培养心理和意象思维。

我们可以通过冥想和放松来调整心理状态。

冥想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集中精力。

我们可以进行意象训练。

通过对事物形象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培养出丰富的意象思维,同时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浅析书法艺术的审美思维与想象力

浅析书法艺术的审美思维与想象力

14・ 0
贵州 文史 丛刊
20 0 9年
第 4期
浅析 书法 艺术 的审 美思维 与想象 力
邓清远①
( 贵阳钢厂 贵州 贵阳 500 ) 502
内容提要 : 象力是意 象思维的审美活动 , 想 是审 美主体对审美客体( 书法) 的审美感悟 。审美想 象力是 审美 直观 、 美意 象、 审 审美理念 “ 道发 自然” 的关键。
转化凸现 。书家内心世界贮藏的学养知识丰厚 , 审美情绪多样化, 技巧功夫扎实, 才能做到意在笔先 , 挥运 自 如; 才能充分运用 自己的思维活动驾驭整幅书作的创作 ; 完成创作主体介入创作客体 的创作 目的。同样 , 在 书法作品的欣赏上 , 欣赏者也应具备极高的审美意趣及审美境界 , 有充沛的想象力及移情渗透的情趣 , 去对
I 厂] f

东汉时期崔瑗的《 草势》 一书, 是中国 书法艺术的第一篇杰出的书学理论文章。崔瑗运用奇妙生

动的审美想象力 , 论述书家创作书法作品过程 中, 带有模糊性神秘感的审美意识。书法产生 的虚实相
生、 象外之象的美学观在其《 草势》 中可见端倪 。其 中: 观其法象、 “ 俯仰有仪、 方不中矩、 圆不付规 、 抑左扬
历、 学识学养 、 自然物象的感悟以及道德 良知、 对 个性才能、 艺术经验 的综合显现。高明的书法家 , 有扎实 的 积学贮宝知识 , 笔墨技巧高超 , 社会 阅历 丰富 , 想象力呈现鲜活多样性 , 神与象通、 “ 贵在虚实” 必然能创作 , 出表达 自己抒情写意的书法作品。中国古典美学理念讲究的是神韵 、 神采、 神似及神悟 , 要靠奇妙 的想象力
杜” 。唐代张怀瑾《 书断》 评其书法为 :点画之间、 “ 莫不调畅。史游、 ” 杜操、 崔瑗、 张芝都是汉代善章草的书法 名家。因历代久远 , 史游、 杜操 、 崔瑗的书作均未流传下来。崔瑗跟杜操学 习章草并有创新的感悟 , 结字渐显

青少年如何通过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展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才能?

青少年如何通过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展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才能?

青少年如何通过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展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才能?1. 引言书法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对于青少年来说,通过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还能展现他们的艺术才能。

本文将介绍青少年如何通过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展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才能。

2. 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2.1 培养审美意识:书法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水平。

• 2.2 增强文化修养:通过学习书法,青少年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 2.3 培养良好品格:书法追求规范、端庄和谦逊,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格和自律能力。

3. 书法创作的意义• 3.1 表达情感:书法作品可以成为青少年表达情感的媒介,通过书法创作可以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 3.2 培养创新思维:书法创作需要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来构思和设计作品,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能力。

• 3.3 增强自信心:通过书法创作,青少年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4. 青少年书法教育和创作的实践方式• 4.1 参加书法班:青少年可以报名参加专业的书法班,通过系统学习和指导,提升书法技艺和理论水平。

• 4.2 参加书法比赛:青少年可以积极参加书法比赛,通过与他人切磋和竞争,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和艺术才能。

• 4.3 开展书法社团活动:学校或社区可以组织书法社团活动,让青少年共同学习和交流,提高书法技艺和艺术素养。

• 4.4 利用网络平台:青少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书法作品,与他人交流和学习,扩展自己的艺术圈子。

5. 结论青少年通过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不仅可以展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才能,还能培养审美意识、增强文化修养、培养良好品格、表达情感、培养创新思维和增强自信心。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并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成长。

书法创作的动与静

书法创作的动与静

书法创作的“动”与“静”书法创作通过笔的挥运、字的造型;创作出或端庄或奇逸的书法形象..由于字体的不同;汉字书法在整体意象上可以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形态..篆书、隶书和楷书均以静态的端庄、和谐、匀称、秀整取胜;它们表现的是理性的结构美与典雅的宁静美..行书和草书则以动态的变化、运动、穿插、避让和险绝取胜;表现的是“山风海涛”般的运动美与气势美..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的“楷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就指出了楷书与草书在形式美特征上的基本差别;同时也提出了楷书宜静中有动、草书宜动中有静的创作法则..站在抽象的表现主义立场来看;楷书或者篆、隶主要是通过理性与秩序;创作出有序的结构和静态的画面;表现的是一种“冷抽象”理性为主;感性为辅;而草书包括行书主要是通过笔势的承接、呼应;结构的夸张、变形;笔意的奔放、恣肆;创作出随机的、灵动的动态画面;表现的是一种“热抽象”感性为主;理性为辅..但是书法创作的“动”与“静”、“冷”与“热”又不是绝对的、极端的;而是相对的、兼容的..例如行楷与行草的创作就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另外像篆书中的金文、甲骨;虽然字字独立;但字形本身仍有动态表现;楷书与隶书虽然字形规范;缺少动感;但在用笔与线条上仍能表现出或刚劲、或雄浑..或恬淡、或秀整的不同意态..实际上;楷书、隶书与大篆、小篆也都有一定的动势;不过这种动势是隐性的、内在的、不易察觉的..司徒越在谈书法的结字与章法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各种书体有它的飞动之势;而且特别强调了金文和草书的“飞动之势”..在创作上;司徒越能将金文的笔法与笔意融入草书创作;将金文书法的“见龙在田”转化为狂草书法的“飞龙在天”;是与他对书法动静关系的深刻认识密不可分的..对刘熙载所说的“楷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我们也可以作反向思维;即将刘氏的这句话改为“楷书居动以治静;草书居静以治动”;则可以有新的认识与解释..草书的线条、结构是以动态取胜;但是在创作草书作品时既可以有解衣盘礴、任意挥洒的创作方式;也可以有“默坐静思、气不盈息”;以冷静的笔触表现沉潜激情的创作方式..以笔者的创作体会;这样的创作方式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作品..因为激情只有在理性的控制下得到合理发挥;才会有成功的创作;反之就会“亢龙有悔”;达不到表现的目的..而在楷书创作中;追求“静”气固然重要;但是这种“静”不应当是机械、死板的写字;而应该是充满情趣的、动态的、鲜活自然的书写..所以说“草书居静以治动”和“楷书居动以治静”;同样也是行之有效的创作法则..事实上;书法家的精神气度与艺术功力主要表现在用笔造型中动静关系的处理上..无论是“居静以治动”抑或是“居动以治静”;都需要书法家具有动静自如、吞吐大荒的精神气度;优秀的书法作品中那种感人的线条律动主要是来源于那动静一如、迟速应心的超妙心灵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书法创作中的五种思维方式(文/刘泽荣)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属性。

是高度组织起来的人脑的一种特殊的机能。

人类一切活动都与思维活动分不开,尤其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

思必有方,在书法艺术史上,大凡能变,能创新的书法家不仅都长于思维,而且精于思维。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又有哪些主要的思维方式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种:一、形象思维人的感觉器官接触到某个外界事物,感观上的神经细胞就兴奋起来,把冲动传到脑子里而产生感觉。

不同类的感觉(视觉、听觉等)相互联系,经过整合以后形成知觉,通过知觉就在头脑里形成所感知的外界事物的感性形象,就是映象。

用哲学术语来说,这就是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了表象,用表象进行思维活动叫做形象思维。

在这种思维活动中,输入作者大脑的是一些形象化的信息单元,如颜色、形状、线条、图式、符号、音响、旋律等等,或一定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有时甚至是一些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幻想和情节,大脑加工这些信息时,采用的是与逻辑思维完全不方法,如想象、联想、典型化等,将头脑中创造出来的意象表现出来,输入脑外,从而创造或造出某种独特的、完整的,为别人所感知、欣赏的形象作为思维的结果。

形象思维是书法创作的基本思维方式。

这是书法艺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书法历来被人们称之为“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王羲之《书论》)的玄妙之技。

唐代大书家虞世南在《契妙》中曾经这样说:“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

这对书法艺术的特点作了精辟的分析。

书法虽有一的形质,但它的笔迹却完全顺应自然的变化,书法家是禀承了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体察天地万物而化成笔下的书艺形象的,它既表达书家的情性,又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契合。

在这里,书法虽跟别的姐妹艺术一样,都是源于生活,但又有所不同,绘画、雕塑是艺术家从生活中吸取创作素材后,经过提炼、取舍、加工而塑造成具体的能直接被人感受的艺术形象的,而书法却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张怀《书议》)。

这一“相”不是自然界某一形象的具体再现,而是融化万物、寄托作者惰思的艺术之“相”。

当人们看到笔走龙蛇、百态横生、奕奕动人的书法作品,就会情不自禁、神思遐想,在抽象的艺术化了的点、画、线条中,看到飞舞不定的势,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从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神态各异的书艺形象”。

这种艺术形象不是“天地自然之象”,而是欣赏者的“人心营构之象”。

这种“人心营构之象”是一种情境(即意象),它是抽象的、朦胧的、因人而异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

书法创作的形象思维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概括性。

一般来说,书法作品总是集中了作者在生活里反复感受到了的东西,有的甚至如鲁迅所说是“杂取种种”而合成的一个。

历史上,凡风格独特的作品,总是凝聚了作者的全部智慧和丰富的生活感受,不仅如此,从他们作品中还可以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因此有明显的概括性。

二是跳跃乃至离奇性。

从思维程序上看,书法创作的形象思维不一定象逻辑思维那样严格地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则,从作品的布局谋篇,字体造型,用笔用墨等,作者随情而变。

正是这个特点,使其成为许多不朽的艺术作品的策源地。

三是抽象性。

抽象是书法造型的根本,是书法视觉形象的直观效果,是书法形式的归结。

与纯符号文字不同,汉字最早是象形文字。

惟其如此,书画才能同源。

但是,如同两条发源于同一山脉的大河而归海处却不同一样。

由于汉民族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书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越来越分道扬镳。

绘画由于直接导源于生活,因此,人们可以直接从画中见出生活的物象,书法由于与生活之间多了一个中介——汉字,而汉字又是日益趋于符号化,因此,人们就很难直接从书家的作品中找出生活的原型。

正是书法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书法创作造型的抽象性。

四是想象性。

想象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在书法创作的形象思维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高尔基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是‘艺术的’思维(《怎么办》,《列宁选集》第一卷,第378-379页),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活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50页)。

其含义也就于如此。

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它在书法创作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它在书法创作的形象思维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可以补充社会生活中各种物象链条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以丰富、充实书法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二是可以使书法家创造的艺术形象充满生气,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这在当今如沈鹏、刘正成、王镛、陈振濂、周俊杰等许多实力派的书法家所创作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

二、情感思维同形象思维一样,情感思维实际上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思维形式。

书法创作思维也离不开情感思维。

首先,书法创作的情感思维具有直觉性。

情感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直觉的心理活动。

艺术起源于对现实的审美感情,换一句话说就是,艺术起源于审美直觉对于现实的情感印象。

当艺术家面对审美对象时,他不是用理智而是用感情来直接观照对象的。

并且,艺术家的特殊感情往往只在一煞那间产生。

不过这一煞那间情感却意味着永恒,它是艺术思维对审美对象的直觉把握。

没有这种直觉性的艺术情感,就不会有艺术和艺术创造。

艺术以情动人,书法亦不例外。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常有想象、联想、回忆等心理活动伴随着情感一起发生,但是,一般说来,想象、联想、回忆等,同形式对感官刺激一起,都成为触发情感的因素。

书法艺术是一种线的艺术,书法艺术的线具有生命的活力,运动的气势,音乐的韵律和感情的光环,所以,它生动盎然、变化无穷、元气淋漓、大气磅礴、金声玉振、跃宕隽永、赏心悦目、益人神智。

书法艺术线的这种活力、气势、韵律、归根结蒂是为了寄托作者的感情,它们融于一体,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事实上,情感思维已成为书法创作活动中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效应。

其次,书法创作的情感和情感思维具有相当的朦胧性。

这不仅使它明显地区别于逻辑思维,也使它不同形象和形象思维。

形象是情感的外化,但它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客观实在,本身也构成独立的观照客体,具有相当的明晰性。

而情感则往往只是一种直觉的感觉,只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无法用语言明确地描述出来。

通常人们所说的“作品晦涩,形象朦胧”,实际上并不是作品形象本身的难以把握,而是作者感情态度的不易确定和作品形象的情感内容的丰富复杂。

书法创作的线条是有节律的,书法家在创作时利用线条的节律是最能直接地流露心迹的情感活动,但是,书法线条节律在表现上的不确定性,使作者倾注进线条的一切都融贯成清晰(视觉上)而又朦胧(心理上)的一片。

尽管作者能把情感注入线条节律运动之中,但作者每一个意象却又并不能完全把这种情感内容传达出来,作者内心所感觉的,他的内心情感无法用某个或几个简单地意象来加以确定和表现,他还难以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朦胧性,直接导致了抒情意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三、灵感思维灵感思维也叫顿悟思维,也有人把它叫做直觉思维,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是在无意识的精神中放射出来的一种不知觉的出自内心的力量。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灵感思维视为一种创作心境。

在这种心境下,作者的思维活动最为活跃,注意力完全沉浸在创作对象上,意识处于十分清晰和敏感状态,思如泉涌,感情激荡,且想象丰富,形象特别鲜明,艺术构思进行得十分顺利和畅达,这种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异乎寻常的精神状态,在古代书家中屡见不鲜。

如张旭大醉后下笔作书时呼叫狂走,或以头濡墨;而怀素则是每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

他们这种似颠若狂的状态,正是酒后灵感骤来之时急于表现的做法,对于一个成熟的书家来说,最精彩的作品,总是他即兴神驰时的妙手偶得。

因此,张旭“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怀素则是“醉来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这种忽然而来,倏然而去的艺术灵感对创作是十分宝贵的。

在书法创作中,一个有创作实力的书法家往往会遇到两种创作情况。

一是随意性创作,即作者在某种境况或信息刺激暗示下的一种即兴创作,这种创作事前没有完整构思,完全是凭借所处环境、书写对象等而生发的瞬间意念。

另一种则是祈使性的创作,这种创作是作者受人之托的定向性创作,多数情况是内容和形式皆有规定,作者往往有一定的思想压力,创作心境也有一定的局际性,不少作者还因苦思冥想而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

然而一旦放松头脑,在无意中受到某种信息或意念的启迪,大脑豁然一亮,闪现出很多新的意象、新的构思,思路顿时打通,运笔得心应手,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

这一奇特的心理现象便就是灵感思维效应。

书法创作的灵感思维有四大特点:第一,是以顽强地致力于解决面临问题而进行持久不懈的探索为前提的;第二,它是突发性的,在不知不觉中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第三,它是在乐观积极精神状态下产生的;第四,它瞬间闪现,稍纵即逝。

灵感思维的出现不是靠什么上帝的恩赐,而是靠作者主观的努力,它是同作者长期的知识积累,艰苦的思维劳动以及信息刺激的触发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作者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积累,是触发灵感思维的充足“材源”。

思维是以知识和经验为中介的,一个空洞的头脑不可能进行敏锐的思维。

其次,作者良好的思维素质,是触发灵感思维的内在保证。

思维素质一般包括想象力、预见力、分析综合力和灵感度等。

想象力是对过去经验,知识经过重新组合加以改造的能力;预见力是思维的超前呈示功能,它能帮助作者在脑海中清楚地感知到所创作内容的大纲和脉络,对灵感思维的出现起“催产”作用。

同时,一旦预见到所书作品“形貌”,就会千方百计调动各种积极思维,使灵感思维的轨迹沿着正常的思维顺序进行。

这样,灵感思维兴奋点的涌现也就避免了散漫性;分析综合力是作者一切思维过程和思维操作的基础,对灵感思维的触发起着一定作用;灵敏度是思维活动迅速地从一类意象和构思转到另一类意象和构思的能力。

思维灵敏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书法创作者灵感思维出现的机率。

再次,书法创作者熟练的构思技能,也是灵感思维顿发的必要条件。

没有训练有素的、熟练的构思能力,是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创作。

四、侧向思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是《诗经》中的两句诗。

它告诉我们,广采各种各样的山石才能够挑选并创作出玲珑剔透的玉雕来。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悟出。

为了书法的创新,作者必须广见博闻、左思右想,只有广泛涉猎一切领域,才能大大提高创作成功的机率。

英国著名医生德博诺把这种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力同眼睛的侧视能力相类比,称它是“侧向思维”。

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说:“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东坡题跋》上卷《跋君谟飞白》)。

宇宙万物,千差万别,似乎毫不相干,但它们的发展变化规律,也就是这个“理”,却是息息相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