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围城》的主题及艺术手法
解读《围城》
解读《围城》《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独特的幽默和讽刺手法,描绘了一群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围城》进行解读。
首先,从故事情节来看,《围城》讲述了方鸿渐、田小娥、苏文纨、唐晓芙等人的爱情纠葛。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他们的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画卷。
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婚姻观念的扭曲、人际关系的复杂、知识分子的迷茫等。
同时,这些故事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其次,从艺术风格来看,《围城》具有鲜明的讽刺特色。
作者运用夸张、荒诞、反讽等手法,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例如,方鸿渐的形象就是作者对知识分子的一种讽刺。
方鸿渐虽然有知识、有才华,但他却无法摆脱生活的困境,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围城”里的人物。
这种讽刺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再者,从主题思想来看,《围城》主要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各种人物的命运波折,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在作者看来,人生的意义并非在于追求名利、地位和权力,而是在于保持真实的自我,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这种主题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当代人来说仍具有很大的启示。
最后,从文化背景来看,《围城》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
它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精华。
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以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
这些元素使得《围城》具有了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了一部值得传颂的文学佳作。
总之,《围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小说。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讽刺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恶美丑,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我们来说,阅读《围城》,不仅能够欣赏到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启迪心灵。
孤独与追求——浅谈《围城》的主题意蕴
城》 以写实的笔调描写人 与人 之间的疏隔 , 作者批判性地 吸收
了西方的哲学思想 , 辩证地告诉我们 , 因为人 与人 之问难 以 正 沟通 , 有着孤 独感 , 以需要 相互 理解 。人 们 向往着 理解 , 所 但 各种主客观 因素却始终 阻碍着人们去相互理解 。所 以人与人 之间的疏隔是永远存在 的。作者凭着 自己的过人智 慧和领悟 能力 , 现了世人 的愚寥 和人事 的错综 , 发 深究 其 中的奥秘 , 希 望世人都能努力排 除隔 阂 , 以求 理解 和沟 通。人生 就是 在不 断消除不沟通 因素 中演进着 。 《 围城》 还是一部“ 现陷于绝境下 的普通 人徒劳 于找寻 表 找解脱或依附 的永 恒戏 剧” 。作 者在 《 中 明确告诉 我 们 : 序》 “ 我想写现代 中国某一部 分社会 、 一类 人物 。写 这类人 , 某 我 没忘记它们是人 类 , 只是人 类 , 有无 毛 两足 动 物 的基本 根 具 性。《 ” 围城》 “ 城” 征人 生万 事 , 人对 生 活 的种种 追 以 围 象 写 求, 表现人对追求 到和追求不到时 的两种心态 。追求到 了 , 随 之而来 的是满足 , 接着 是失望 。没有追求到 , 说假使 真的得 却 到了 , 也不过尔尔 。如 同读 《 伊索 寓言 》 的狐狸 和酸葡 萄的 里 故事 : 吃不到葡萄 就说 葡萄是酸 的。即使吃到 了葡萄 , 是一 若 只不满足的狐狸仍 要说 着 葡萄 是酸 的。 “ 因为现 实终 ‘ 够 不 理想 … 。因此 , 鸿渐认为辛楣 即使 真娶 了苏小姐 , 滋味 也不 “ 过尔尔 ” 。方鸿 渐是 没有 吃 到葡 萄就 说葡 萄是 酸 的 , 一 个 来 “ Q” 的 自我安慰 。追 求到 了以后 , 阿 式 且看 渐鸿 的另一 番议 论“ 不管你跟谁结婚 , 结婚 以后 , 总发现你 娶得不 是原来 的 你 人 , 了 另 一 个 ” 又说 葡 萄 还 是 酸 的 。这 说 明人 的追 求 是 无 换 。 法满足 的。 对 于人 的“ 当境厌 境 , 离境 羡境 ” 围城 ” 态 , 的“ 心 作者 做 了几种 阐述 , 有洋 的 , 也有土 的。引用法 国成语说 ,结婚 如同 “ 被 围困的城 堡 , 城外 的人想 冲进去 , 里 的人 想逃 出去 ” 城 。英 国的古话说 “ 结婚仿佛金 漆 的鸟笼 , 笼子 外面 的鸟想住 进去 , 笼 内的鸟想 飞出来 ” 。用 中国 的烤 红薯 又引 发出 了另一 番议 论 : 烤 山薯这东西 , “ 本来像 中国谚语 里 的私 情男 女 , 偷着 不 ‘ 如偷不着 ’香 味比滋味好 ; 闻得 时间 , 得非 吃不可 , 到 , 你 觉 真 嘴里 , 不过 尔尔 ” 鸟 笼 ” 也 。“ 也好 , 围城 ” 好 , “ 也 还有 “ 山 烤 薯” 也罢 , 出了理 想和现实的差距 , 道 正如晨 光版 《 围城 ・ 序》 中所言 , 理想不仅是个 引诱 , “ 而亦是 个讽 刺。 鸿渐 出没于一 ” 个“ 围城 ” 一 个 “ 城 ” 从 一 个 失 望 走 到 另 一 个 失 望 。然 而 又 围 , 未来茫茫 的希望 之光仍引诱着鸿渐不断 的去奔 波、 去追 求 , 至 死方休 。 钱先生深刻 而透彻地揭示了人生悲观 、 痛苦的根 源 , 以 所 他最终懂得生活 中希望 和失望 、 快乐 和痛 苦是 辩证 的。钱先 生说过 : 我对人生 的看 法是 眼光不 能放 的太远 , “ 从某个 意义 上来讲 , 一个人 的事业 与心愿 都是有距 离的 。 当一个 人计划 ” 与愿望 因主客观原 因无 法实现 , 从这 个意义上来讲 , 这是人 的 悲剧 。认为人生是 悲剧而 消沉 堕落 , 这是 人 的悲哀 。倘 若从 眼前着手 , 踏实地从事你 的事业 , 脚 那么你将从事业 的希望 中 获得莫大的享受 。其实 ,人生是痛苦 , “ 却并不 悲观 , 因为它始 终 抱着快乐 的希望 ” 。鸿渐能始终坚持不 懈地 追求 着 , 因他 就 认 为“一串葡萄 , 总有最好 的一颗 ” 这最好 的一 颗就是 希望 。 , 正是这种希望激励着他 重新奔向 内地 , 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 《 围城》 象地说明人生这 种永恒 的追求 , 形 正是人类 这种 永无止 境地追求 , 推动 了社会和历史 的发展 。
《围城》的主题思想探究
2016年09月下半月刊《围城》的主题思想探究□唐晨彰钱钟书先生是国内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作家、思想家,其长篇小说《围城》也具备了极为深刻的主题思想。
这部小说着重表达了现代人们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其中虽然有悲观成分,但却并不悲观。
该小说是对人们处境的重要启示,指出了只有自己鼓足勇气,抵抗一切虚无和荒谬,才能够确定自己的存在。
一、爱情与婚姻中的“围城”小说中,描写了方鸿渐和四位女性之间的故事。
方鸿渐先是和鲍小姐产生情愫,后来鲍小姐回到了未婚夫那里,方鸿渐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后来方鸿渐又与苏小姐拉近关系,却始终感觉无法合为一体。
待后来,他开始远离苏小姐,却又感觉生活太过无聊,失去了意义,因此又和苏小姐恢复了从前的关系,密切来往。
之后方鸿渐又认识了唐小姐,于是将眼光放到了唐小姐身上。
但这时候,两人却由于苏小姐的报复,产生了各种误会,最终也没能够走在一起。
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时候认识了孙小姐,最后终于和孙小姐一同走入了婚姻这一“围城”。
但好景不长,方鸿渐又觉得生活无味,想要冲出这一“围城”。
小说中的四位女性,性格各异。
鲍小姐浪漫不羁,情感挥洒随意;苏小姐高贵典雅,孤芳自赏;唐小姐青春善良,娇俏可爱;孙小姐其貌不扬,但足智多谋。
实际上,从小说描写中可以看出,这几人的纠缠,其实都没有为对方考虑过,也都没有跳出过自己的圈子。
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极其渴望获得,但真正到手以后,却发现不如自己想象的完美,因此又随意丢弃。
这样一来,几人在“围城”中不断转悠,又不断碰壁,因此无法得偿所愿,感到十分痛苦。
小说想表达的是,爱情和婚姻并不是“围城”,只是有的人自己给自己砌了一堵围墙[1]。
二、职场上的“围城”方鸿渐原本在北平读书,后来去了西洋留学。
这四年中,他并未认真学习,却是到处游玩,最后买了一个文凭回国。
初回国时,他在上海岳父的银行工作,但岳母对他一直有意见,三闾大学又邀请他当教授,因此他去了,但迎接他的又是失望。
他教的是最为冷门的学科,且其他老师和学生也都瞧不上他。
围城的主题及内涵的理解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一个大学校园为背景,讲述了许倬云这个人物在爱情与婚姻、价值观与信仰方面的挣扎与探索。
小说主要探讨了围城的主题及内涵,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围城的主题1. 个人选择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小说中,许多人物都面临着个人选择与社会期望的矛盾。
例如,许多男性角色都有结婚的压力,而女性角色则常常面临着嫁人或不嫁人的抉择,这些都是社会期望与个人自由选择之间的矛盾。
而主人公许倬云也在这种矛盾中挣扎:他既想要独立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又无法逃避社会的期望和家庭的责任。
2. 真实与虚幻的对比小说以围城为象征,表现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对比。
围城中的人们过着虚幻的生活,但他们并不真正快乐,而是被外界的压力所束缚。
相比之下,许多没有进入围城的人物反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却能够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3. 爱情与婚姻的探索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许倬云和孙一娘之间的爱情展开。
孙一娘是一个传统的女性角色,她希望成为一个贤妻良母,而许倬云则更加追求自由和个性。
小说通过许倬云和孙一娘之间的矛盾,探讨了爱情与婚姻、个性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二、围城的内涵1. 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都体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许倬云既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追求,又有家庭责任和社会期望的压力;孙一娘既有传统女性的美德,又有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他们的复杂性反映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2.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小说中的人物常常追求理想,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挑战和压力。
这种冲突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在小说中,许倬云和孙一娘的爱情便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例子。
他们希望能够享受纯洁的爱情,但现实的诸多因素却使得他们无法实现。
3. 个人选择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小说中的人物常常被社会期望所束缚,但他们仍然不能放弃自己的自由和个性。
探析《围城》的主题意旨及创作心理
探析《围城》的主题意旨及创作心理一、关于婚恋的主题意旨《围城》主题源自“婚恋的《围城》”涵义,这一点作者直接破题,通过褚慎明之口道出的爱情“鸟笼”说,随后又通过苏纹纨提出爱情“城堡”说。
杨绛为同名电视剧题写的主题词“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不仅将婚姻城堡说延伸至人生万事,又使该电视剧透着浓浓的书卷气和哲学思考韵味。
但这种延伸仍是以先认可了婚姻“围城”说为前提。
《围城》初版以男女主人公背对背形象作图书封面,无疑也表明了作者本人的这种认可。
然而,读遍《围城》,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恋爱本体都违背了婚姻城堡说。
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城堡而不得,同样,赵辛楣、苏纹纨乃至陆子潇、范小姐、刘小姐,无一例外均未能如愿进入自己倾心的爱情城堡。
方鸿渐想逃出的是他误入的城堡,汪太太身陷的也是本来就没发生过爱情的婚姻城堡。
这里既看不到司马长风所言的地地道道的爱情演绎,也体会不到李健吾提出的“男女间爱情之神的围困和逃脱”,看到的只是爱情未遂。
“理想的多情,多归虚妄”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哲学命题,但是,既然未曾得到蓬莱,何言“又值蓬莱浅”?主题“错位”就这么发生了。
如此一部经典,如此一个文学巨匠,何以出现如此“硬伤”?为探究这一错位的现象,我们不得不研究作者“悲剧之悲剧”的文学创作心理。
早在《围城》之前,钱氏就在《谈艺录》里就王国维的红楼梦爱情悲剧观作过透彻的解析。
王国维根据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认为宝黛爱情符合其悲剧理论第三类“盲目屈从造成的悲剧”,“不过通常之情,通常之境遇,无蛇蝎一般的人物,也无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所以,他认为红楼梦的主旨在于揭示苦痛源于自造,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剧中人物志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认为这种悲剧足以展示人生最大之不幸。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推崇红楼梦为悲剧最高境界,即悲剧之悲剧。
然而钱钟书并不认同这种理论,认为其“于其理未彻”,言到:“苟尽其道而彻其理,则当知木石姻缘,侥悻成就,喜将变忧,佳耦始者或以怨耦终;”。
简述《围城》的主题思想
围城的主体思想是什么
(一)围城的主体思想是: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在全书的结束部分,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婚姻)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
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
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
(二)《围城》的评价: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
“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
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
这就是点题之笔。
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浅淡《围城》的艺术风格
浅淡《围城》的艺术风格荥河小学杨波摘要: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以留学生方鸿渐为线索,用幽默、辛辣的笔法展现了抗战初期在内忧外患的交相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其令人赞叹的精辟比喻、独特的艺术个性,丰富的精神内涵令该小说穿越了时空的阻隔,风靡中外文坛,影响至今。
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幽默细节描写方鸿渐《围城》浓郁的喜剧色彩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悲剧意味。
钱钟书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将社会、人生、心理的病态揭露出来。
讽刺与幽默搭配得当,贯穿全文,使读者《围城》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在《围城》中,讽刺与幽默犹如一卵双生,总是同时出现。
正因为这一点,小说中散发出来的幽默的清香就像“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慝性存,无痕有味。
”钱钟书先生对人生有着各种新颖、独特的见解,并且博采东西方文化。
把作品幽默与讽刺体现的淋漓尽致,并且把深刻的思想赋予笑谈之中。
《围城》中对每个出场的人物进行形象的描写,小说刻画有幽默感的人物,手法含蓄。
用其宣泄自己不尽的幽默。
精心营造的戏剧性场面令人目不暇接,牵着读者的心。
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知识分子形象——方鸿渐,这是一个思想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正直热情,既蔑视权贵,又干过买文凭的丑事,既具有浪漫气质,又在冷酷的现实面前表现出退却和懦弱,作者以浓烈幽默手法展现了方鸿渐双重性格的矛盾性。
《围城》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
作者刻画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而入木三分。
《围城》的描写,自始至终又都贯穿着嘲讽的喜剧情调。
小说的基本情节,都围绕着方鸿渐展开,小说的诸多人物,场面也大都从方的观点展现,方的观人阅世的挪揄态度,以及隐含在他背后的小说作者的嘲讽口吻,交错交融,使《围城》的艺术手法别具一格。
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多样性(一)、寄人篱下的方鸿渐方鸿渐是钱钟书在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写的主要人物,人物活动贯穿整个故事始终,是当时社会背影下知识分子困顿迷茫的典型。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谈《围城》的讽刺艺术费县胡阳中学李庆毅内容提要:讽刺艺术一直是《围城》的一大亮点,本文从人物、情节发展、细节描写、讽刺手法、语言特色四方面论证了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
《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的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以精雕的细节来自然流露,没有给人一丝做作的痕迹,同时,它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细节描写鲁迅说:"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钱钟书的《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煌煌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从国外留学生活到国内游荡经历的描绘,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沙汀是沉毅浑厚,张天翼是冷峭尖刻,而钱钟书的讽刺艺术有独到之处。
他的古今中西文化的教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周密、丰盈的书斋思考,使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
有时锋芒毕露,脱颖而出;有时运用譬喻,奇趣横生,既有中国《儒林外史》式的冷嘲,又有马克•吐温式的热讽,形成既尖锐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特色。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方鸿渐为活动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围城》并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情节,而是以方鸿渐的活动贯穿全篇。
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或冲进去,展现他留学回国后所遭遇的人和事。
作者对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讽刺。
方鸿渐不通事务、无能懦弱,苏文纨装坐冷若冰霜孤芳自赏,而不顾廉耻、惟利是图。
高松年撒谎老练、作假超真,对属下的妻子不怀好意,以生物学原理治校。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摘要】《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讽刺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讽刺描写,揭示人们在围城般的社会现实中的迷茫和矛盾。
作者以讽刺的手法剖析女性形象,探讨其在封建社会中的被动处境及被束缚的命运。
小说中围城的隐喻,恰如社会现实中人们的困境和无奈。
讽刺不仅限于人物形象和情节,还深刻讽刺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的虚伪。
这种讽刺艺术不仅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对其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围城》的讽刺艺术具有极高的价值,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望未来,讽刺艺术在文学创作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社会现实。
【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文学作品、背景、作用、方鸿渐、女性形象、隐喻、社会现实、观念、价值、当代发展。
1. 引言1.1 介绍《围城》的背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钱钟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小说背景设定在上海,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经历为主线,描写了上层社会的虚荣、势利和矛盾。
小说借助讽刺手法,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虚伪,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通过对方鸿渐、满宫和其他角色的描绘,小说以幽默的笔触揭示了人们在围绕自己的城堡中的困境和心态。
《围城》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揭示和讽刺,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讨论。
通过对《围城》背景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讽刺艺术,以及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2 探讨讽刺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讽刺艺术在文学作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性描写,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讽刺艺术不仅可以揭示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带来一种戏谑、嘲讽或讥讽的趣味,使作品更具生动和趣味性。
在文学作品中,讽刺艺术往往以夸张、夸大、扭曲等手法来表现,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引起读者对现实环境的关注和反思。
讽刺艺术也可以帮助作家表达自己对社会、人性等方面的看法,让读者通过讽刺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摘要】《围城》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通过讽刺艺术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丑态。
角色塑造中的讽刺艺术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中的讽刺艺术巧妙地展现了人们的荒谬行为,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艺术直面社会现实,语言运用中的讽刺艺术让读者透过文字看清人物内心,主题表达中的讽刺艺术深刻地探讨了社会角色与自我认知。
通过这些讽刺艺术手法,《围城》成功刻画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社会的丑态,引人深思。
【关键词】围城, 讽刺艺术, 人性, 弱点, 社会, 现象, 语言运用, 主题表达1. 引言1.1 《围城》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围城》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由钱钟书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
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绘了当时社会中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的丑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旧式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思想观念的僵化。
作品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离奇,语言流畅细腻,主题思想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本质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和思考。
通过对各种社会角色和现象的讽刺描写,钱钟书将我们带入一个独特的虚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社会讽刺意味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更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迪和文学享受。
《围城》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正是因为它以独特的讽刺艺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将社会现实与虚构世界相结合,引起了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2. 正文2.1 角色塑造中的讽刺艺术《围城》通过角色塑造中的讽刺艺术,描绘了各种典型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在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在他身上展现了现代人的无奈和迷茫。
而他的妻子孙小姐则代表了封建旧社会的传统和封闭。
方鸿渐的恋人花花则是一个充满欲望和欺骗的典型,她的出现凸显了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虚荣心理。
通过这些角色的刻画,作者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人性弱点和矛盾,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世态炎凉。
浅论《围城》的讽刺幽默艺术
浅论《围城》的艺术手法撰写人:廖成斌导师:熊岩《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作者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
《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1),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着作《谈艺录》。
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
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入精神“围城”的境遇。
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围城》是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自面世以来,至今已有英、法、德、日、俄、捷等多种文字的译本,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它是一部以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
作品中充满丰富、形象、生动、令人叫绝的精辟比喻;各种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以及古今中外的典故、逸闻,纷至沓来,琳琅满目;采用独特的象征,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常以幽默的笔法针砭时弊,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神形毕肖地描绘出各色男女在特定的场合下的所思所想,传达出人物瞬间所萌发的心思和微妙的情绪,在幽默外表下露出辛辣犀利的笔锋,一针见血。
围城评析
《围城》简介
长篇小说《围城》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 四个单元。 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个单元,写方鸿渐 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情景,以写上 海为主。在这个单元中,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 情”纠葛占了重要的分量。苏文纨的倾心相与和 方鸿渐的另有所欢,使他们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 女真男假的滑稽戏。暴露了苏文纨官宦小姐矜持 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 相,也暴露了方鸿渐纨绔子弟优柔寡断、不更世 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来自(2)各种观点:
李健吾认为:《围城》主题是‚男女间爱情之神的围困与跳脱‛。 郭志刚认为:《围城》揭露了造成‚一群独特知识分子‛命运的社 会环境,‚从而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即将结束‛,‚宣告了西方文化 思想在中国的失败‛。 胡范铸、王伟、台湾学者周锦认为:《围城》“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 间所存在的距离‛,‚反映了有丰富精神活动的人,心灵永难满 足‛,‚不易满足的欲望,使人们奋斗不懈‛。 李频认为:从创作动机看,《围城》是要‘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 会,某一类人物,反映以方鸿渐为首的新儒林的‘类’生活,‘类’ 本质是作者的基本倾向‛。因此《围城》的主题‚是指责社会‛。 敏泽认为:《围城》“是一部充满尖锐社会讽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 作。……它是一部对行将崩溃的旧社会的一幅生动而真实的写照。‛
生活中方鸿渐聪明不乏幽默,但无论爱情还是事业总是屡屡碰壁。
爱情上的失败者——与方鸿渐有过婚恋性质接触的女性多达7人。 周太太说‚瞧不出你这样一个人,倒是你抢我夺的一块好肥肉。‛ 苏小姐、鲍小姐觉得方鸿渐‚人还过得去‛。唐晓芙、孙柔嘉也 愿意接近他,加上周小姐、张小姐、刘小姐等,方鸿渐似乎很有 桃花运,却难觅真正的爱情,糊里糊涂和同校助教孙柔嘉结了婚, 掉入了‚金漆鸟笼‛‚婚姻围城‛。
《围城》的评价
《围城》的评价
《围城》是一部经典的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价值:《围城》的文学价值非常高,钱钟书的文笔优美、幽默、机智,通过小说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思想内涵。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描写细腻,情节紧凑,故事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极大的愉悦和享受。
思想深度:《围城》所探讨的主题是爱情、婚姻、职业等人生问题,通过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现实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小说中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读者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讽刺手法:《围城》的讽刺手法非常独特,钱钟书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他用幽默的语言,巧妙地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丑恶,使读者在笑声中思考和反思。
人生哲理:《围城》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围城”这个概念。
钱钟书通过“围城”这个比喻,表达了人生的困境和无奈,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幸福和自由的追求。
这种人生哲理的启示,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总的来说,《围城》是一部思想深邃、文笔优美的经典小说,它的评价非常高。
这部小说不仅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结构与艺术特色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结构与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提要:《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
我认为它是一部有着多重意蕴的小说。
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以犀利生动的笔触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群进行刻意描绘,表现了他们的彷徨无主、空虚和爱情发酵,展现了乱世中一代清醒的文人的宿命感,预见了以家庭为本位、以传统文化和迷信为一体的旧的中国社会崩解的必然趋势。
全书语言风格独特,讽刺与幽默的独具匠心的应用,使读者观之不禁捧腹大笑,人物和对话生动、心理描写细腻、人情世态观察的深刻,写得饱满而妥当,令人耳目一新。
零星片段充满了机智和幽默、而整篇小说的气氛却是悲凉而愤郁的。
当然,作者在写作时是以一种超越的态度和幽雅的情趣,以幽默的方式、诙谐的情绪来接受中国社会崩解的这种必然趋势。
在滑稽中,目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僵硬对立被消解了,体现出智者的悲悯和感伤,透露着孩子般的天真和惊奇。
关键词:钱钟书其人、主题、批评、艺术特色一、从作者的生平入手知人论世是解读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角度,研究《围城》当然的先读钱钟书,对钱钟书历来褒贬不一,如蒋宴说:“他的小说过度流露出文人气,看不到知识分子的文化承担;他的诗则有南宋江湖派的浮滑,出手太容易。
”另一方面,胡适、张中府、冯友兰、金岳霖、朱光潜等人对钱钟书有过高度评价。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身于无锡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小记忆力过人,观察敏锐,熟读经书子集,在年轻时期,他便成为一名出色的旧体诗诗人。
1929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1935年考取英赓款到英国牛津留学,1937年的副博士学位,然后与其妻杨绛入法国巴黎大学进修,1938年回国。
直奔昆明西南联大,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28岁),沦陷在上海。
4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44—46年《围城》完成。
79年《管锥编》出版发行。
总体而言,钱钟书是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即精于学术,又精于创作,即擅长旧体诗又能撰写白话小说,即深知中国传统文字、文学与文化又熟悉西方文字、文学与文化的少数人之一。
简述《围城》的主题思想
简述《围城》的主题思想《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堪称一部影响深远的经典文学作品。
小说故事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背景之下,围绕主人公家境的沉浮展开,以描述家庭的复杂往事和家庭的矛盾纠葛,深刻地表达出文学普遍的人性主题。
《围城》的主题思想是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以追求积极的精神和力量和理想为指导思想。
人是家庭的中心,家庭是社会的基础。
小说描写家庭矛盾纠葛,表达了家庭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又包含着许多个性和社会功能,进而塑造了博大精深的人性主题。
小说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对照,表达了“守旧”和“舍弃”之间的矛盾,以旧为代表的保守和僵化的一面,以新的表现出的活力和变化的一面。
在这个矛盾中,小说以旧的略胜,表明了“守旧”是一种有正确的精神力量,而“舍弃”则是一种错误也是有害的行为。
同时,小说还表达了拯救家庭的力量。
家庭破产使家庭陷入了穷困,主人公被迫选择一个更加活跃的社会形态,以保护家庭的存在。
小说主人公的拯救精神,他的理想和努力,使他获得了社会认可。
小说通过家庭的破裂以及家庭的复原,以及主人公的理想和努力,表达了一种家庭的精神力量,以及一种自我自立的精神力量,以及一种以理想为指导的精神力量。
家庭精神力量的核心是一种追求积极的精神力量和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映射着家庭的功能,也是家庭的一种力量和梦想,即家庭的斗争和谋求,是尊重彼此,尊重共同的理想,而不是在家庭中巩固和改善自身位置。
家庭共同拥有且追求着某种共同的理想,这种理想张力支撑着家庭的结构,就像一种坚实的精神资本,使家庭达到自我完善的状态,这正是小说所表达的积极主义的核心思想。
这种正能量的精神主题,使得《围城》成为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
它的主题思想,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以家庭作为一种特殊形式,论证家庭的精神力量,追求积极的精神力量和理想,拯救家庭的力量,以及一种以理想为指导的精神力量,是小说表达的核心思想。
这些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以学习和参考的思路,激发了我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的认识,促使我们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精神力量去实现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围城的主题及内涵的理解
围城的主题及内涵的理解《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人物欧阳锋在城市生活中的种种困顿和迷茫,展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某种普遍现象,借以反映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现代社会的虚无。
围城的主题是人物欧阳锋在现代都市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无法逃离的窘境,其中包括个人生活和婚姻关系的困局、思想理想的迷茫与失落、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沉沦。
小说展现了欧阳锋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过程中,却无法摆脱困境,最终陷入了一种虚无和无意义的状态,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及现代城市背景下的人性状态的深刻思考。
小说通过描写欧阳锋在婚姻关系方面的困境,传达了现代人在婚姻中的压力和无奈。
欧阳锋通过结婚来逃避寂寞和孤独,但婚姻关系成了他另一种束缚和困境,让他感到无法呼吸和自由。
这一情节体现了封建婚姻观念对个体生活的束缚,以及现代社会中个人在婚姻关系中面临的压力。
小说还通过欧阳锋的追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展现了现代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困顿和无助。
欧阳锋在思想上一直在寻求真理和追求理想,但受到现实的限制和人性的弱点,无法真正实现理想,最终深陷于虚无与迷茫之中。
这一情节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个人思想追求的压抑和套绑,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冲突。
另外,小说还通过欧阳锋在社会现实中的拮据和受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沉沦和无奈。
欧阳锋面临着一系列社会现实的问题,如就业、生活困顿等,但他无法真正走出这些困境,被迫陷入一种被动和消极的状态。
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功利和失落的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围城》展现了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背景下人性的腐朽和虚无,呈现了个体在困境中挣扎的过程,并深刻思考了人的追求和意义。
作品以独特的笔触和幽默的手法,使人们对当时社会风气进行反思,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关注。
《围城》主题意义分析
人生选择与决策
理性与感性的抉择
在人生选择中,人们常常需要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做出抉择,有时候 这种抉择可能会让人感到纠结和矛盾。
短期与长期的权衡
人生中的决策往往需要权衡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有时候这种权衡可 能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个人与集体的利益
在人生决策中,人们还需要考虑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如何在个人利 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是人生中的一大挑战。
THANKS
03 主题二:人生的“围城”
人生的困境
人生中的困难与挑战
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经济困境、健康问题、人际关 系等,这些困境常常使人感到无助和迷茫。
人生选择的限制
人生中的选择往往受到各种限制,如社会背景、家庭状况、个人能 力等,这些限制使得人们在选择时必须权衡利弊。
人生意义的追寻
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然而这种追寻往往伴随着 困惑和痛苦,因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往往是相对的,因人而异。
《围城》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自我认知与成长
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启示读者要不断 自我反省,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 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勇敢面对困境
小说教会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不 逃避、不放弃,努力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
追求真实与内在美
作品强调了内在美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要追 求真实、善良和美好的品质,而不是仅仅关 注外在的表象。
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在《围城》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例如,方鸿渐在 面对婚姻和家庭时,既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又受到现代思潮的冲击,导致他 在选择时犹豫不决。
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方鸿渐的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存在冲突,这使得他在处理人际关系和 社会问题时感到困惑和无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围城》的主题及艺术手法钱钟书于1946年写完了《围城》这部小说,这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
该小说以方鸿渐的爱情与求职为线索,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真实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并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以及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强有力的讽刺。
作者在《序》中这样写到:“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的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这《序》就表明了两点:其一小说采用了讽刺的艺术手法;其二表明了讽刺的对象,正因为如此,有人称之为“新儒林外史”。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分析主题与艺术手法的关系:简单的故事与博大精深的内涵、多元化修辞的运用、既冷且热的讽刺艺术。
一、简单的故事与博大精深的内涵钱钟书是一个学者,又是一个作家,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他运用渊博的学识和杰出的创作才能,使简单的故事孕育着丰富的内涵,让读者爱不释手。
每新读一次,都有的体会。
该小说被译成多国文字也就可以理解了。
小说分为四个单元:第一章至第四章为第一单元,本单元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的情况,以写他在上海的社交活动为主,其中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瓜葛占了主要位置;第五章为第二单元,写分别尝到“爱情”苦酒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从爱情牢笼中冲出来,由假想的情敌变为同病相怜的好友,共同到三闾大学谋事;第三单元写三闾大学内部斯文扫地的闹剧;第四单元写在返回上海的路途中,方鸿渐与孙柔嘉结了婚,在一次陷入婚姻的“围城”。
小说反映了抗战年代某些知识分子(主要为欧美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的生活和心态,反映了爱情的围城、事业的围城、婚姻的围城、思想的围城。
围绕着这些人物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这些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具体地说,大范围的兼及政府的政策、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社会思潮等等,作者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小范围的写到个人的生活。
如个人的思想、心态、感情,人与人之间的瓜葛、纠纷。
而且涉及人物范围广,有买办、遗老、大学生、大学教授、留学生、公职人员等等。
作者写的对象虽多,但是作者并没有写辉煌的场面。
而是紧紧围绕这些人物,写到社会环境,而且对不同人物采用笔墨亦不同,有重点地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具体写到某一事有时采用春秋笔法,有时以他人之见叙述,语气平缓,言未及而其义自见。
(1)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只好比作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2)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少象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大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上面两例均是写个人,作者引用文化典故,运用比喻,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形象鲜明地表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教养、身份。
充满了文学、哲学的韵味。
例(1)写买办张吉民,作者采用议论形式,把夹在中文中的英文比作牙缝中的肉屑,张吉民在花旗洋行做了二十多年的事,从小书记升到买办,就如受了长时间虐待的媳妇当了掌权的婆婆,努力地向人们表明自己手中的权利和自己的地位,只可惜方鸿渐不是他部下,没法虐待方鸿渐。
而方鸿渐又是一个新近回国的留学生,对张不是十分了解。
当时上海小市民的习惯,用杂合的语言能证明自己地位,从而赢得他们的尊敬,间接地反映了张的内心世界;例(2)写方鸿渐被迫吻苏文纨的情景,从内心上讲,方鸿渐是不喜欢苏文纨的,并非因苏文纨的外貌或性格的原因,而是方鸿渐自以为配不上(苏在学历和家庭背景均超过方的),方鸿渐没有这个自信力,但是他又是不谙世事的纨绔子弟,有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迫于苏的恩威并加的压力,也只得轻轻地敷衍了事,方鸿渐的软弱很清楚地表现出来。
读者自然而然地可以理解方为何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表明拒绝苏的爱情。
在这里作者没有夸大其辞,以一种冠冕堂皇的语言和亦庄亦谐的态度进行叙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落后,社会腐化,制度不健全,作者描写了广泛的社会环境。
赵辛楣一群人由沪启程南下,一路上条件恶劣,蚤虱丛生的“欧亚大旅社”,苍蝇、妓女等出没的鹰潭小店,年久失修、象害疟疾一样浑身颤抖的破旧的公共汽车,会“发芽”的风肉,所有的这一些,绘声绘色地写出了繁华中的落后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所特有的风俗画。
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赛先生”虽在中国传播,可惜中国没有科学,士学优则仕才是真事实。
巧妙地反映了当时官场和学术界的弊端,说明了国人观念有待改变,人事制度有待改进。
又如日本肆力入侵,被迫窝居上海,华美新闻社,日本势力渗入,内部分歧。
畸形社会造成畸形的人群和畸形的现象。
作者利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反映那特定的时代,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扩大了小说的内涵。
(二)多元化的修辞简单的故事中寄予丰富的内涵,一方面运用渊博的学识,扩大小说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又运用丰富的修辞,使小说增添一层幽默的色调。
该小说最主要的修辞是比喻,此外还有对比、夸张、借代、拟人等等。
(3)“唐小姐,现在的留学生跟前清的科举功名一样,我父亲常说,从前不中进士,随你官做得多大总抱着终身遗憾,留了学也可以解脱这种自卑的心理,并非为了高深的学问,出洋好比出豆子,出痧子,非出不可……”(4)韩太太虽然相貌丑,红头发,满脸斑雀好象面饼上苍蝇下的粪,而举止活泼得通了电似的。
上面两例均用了比喻的修辞。
例(3)用明喻,把“出国留学”巧妙地比作“出痘子”、“出痧子”,形象生动指出出国留学的目的:并非为了高深的学问,只是为了追求形式(文凭),借他人之口点出出国留学的丑恶心态,并且指出这种心态的历史渊源,且此语与后文韩学愈薪水高于他人一事联系起来,便明白地显示出出洋留学在现实生活中意义,揭示当时社会重招牌而不求真才学的丑恶现实。
例(4)是描写韩太太招待方鸿渐的情景,韩学愈得知方鸿渐略知他的底细后,为了堵住方鸿渐的嘴,依据“请客吃饭能使事务滑溜顺利”的原则,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一反常态,宴请方鸿渐。
此处写韩太太的丑,把满脸雀斑比作面饼上苍蝇下的粪,实为引人作呕,而且作者在此处并非为了单纯讽刺韩太太的丑,真正目的在于间接地讽刺韩学愈灵魂的丑陋。
利用新奇的比喻,给读者以广阔想象空间,令读者有茅塞顿开之快感,增强小说语言的韵味。
(5)他(方鸿渐)给高松年三百瓦特的眼光射得不安。
(6)蒙马脱尔的“跳蚤市场”和耶路撒冷“世界蚤虱大会”像在这里举行,药得体无完肤,抓得指无余力。
上面两例用的是夸张修辞。
例(5)写高松年的眼光。
高松年食了言,为了证明这个虚假的事实,先发制人,故意撒了一个谎(心虚之时用睁大眼睛,百瓦特可说功率大,亮度强。
)这样一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高松年的神态,于此写出了高松年那老于事故的处事手段和阴险狡诈的心理,揭示出高松年狡诈的嘴脸。
例(6)放映欧亚大旅社的跳蚤极多。
世界跳蚤大会在欧亚大旅社举行,给使睡在此处的旅客们“体无完肤,指无余力“,描绘出欧亚大旅社的本质——跳蚤世界中的欧亚大旅社,让读者真切地感知此处环境的恶劣,描绘出中国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所特有的风俗画——落后中的繁华。
-(7)这是辆病车,正害正害疟疾,走的时候,门窗无不发抖。
(8)有几个多情而肯远游的蚤虱一路陪着他们。
以上两例运用拟人修辞。
例(7)把汽车比作人,汽车行驶拟为害疟疾的人走路,车摇晃拟为人发抖。
通过比拟,形象地表现车子行驶的状况,反映当时社会交通落后,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落后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例(8)把无思想的蚤虱拟人化,写出欧亚大旅社的蚤虱多。
此外还运用了其他多种修辞,如对偶:“替如夫人争气,等副教授出头;”借代:“亚当和夏娃为好奇心失去了天堂,顾尔谦也为好奇心失去了李梅亭安放他的天堂;”等等。
(三)既冷且热的讽刺艺术在现代文坛上,《围城》是一部以“尖刻”闻名的讽刺小说,但它的讽刺艺术却来得非常细腻而委婉,善于挖掘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似乎非常残酷,但残酷的背后却是叫人精神的反省,进而叫人感到温暖,以这种感情为基调的讽刺艺术,如一把藏而不露的尖刀,在笑盈盈的话语中脱颖而出,不拔剑弩张,但来势迅猛,令人猝不及防。
作者讽刺不同人或不同事采用不同的态度,从不同的方面去讽刺,这些讽刺游离于人物、故事情节,或借用人物间的对话,或借用他们前后矛盾的行为、思想来讽刺,等等。
从讽刺的明暗角度分析,讽刺有明讽和暗讽,即直接讽刺和间接讽刺。
方鸿渐与爱尔兰买文凭一事,方鸿渐撒了一个鬼计,气得爱尔兰人咒骂不停。
作者是这样评价的:“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
”作者采用议论的方式直接进行讽刺,并将此事扩大化,从而使讽刺不在局限于一个人。
方鸿渐在外国生活四年,处处与洋人打交道,而此事为他唯一的胜利,不能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从整体上分析,亦说明中国政府的软弱无能,在不公平的世界里,弱国无外交,一个泱泱大国居然如此软弱,外国大肆入侵也必然无疑了;租界林林外国人横行霸道也就非常“正常”了。
在冠冕堂皇的语言中隐藏着作者深层的悲哀。
又如对高松年的评价:“假如一个犯校规的女学生长得非常漂亮,高松年只要她向自己求情,也许会不尽于教育精神地从宽处分。
”教育是办学校的目的,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事理,但身为校长的高松年,训育他人非本于教育精神,而只注重女学生的外貌,不愧是研究动物出身的。
作者通过一个小小的例子,就反映出高松年乃实为酒色之徒的伪君子。
暗讽也是这部小说讽刺艺术的一大部分。
作者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透出辛辣的讽刺,这种讽刺“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通过客观冷静的描写,将人或物的荒谬揭示出,暗讽在小说中有三种情况。
其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的对照。
赵辛楣与汪太太一同散步,不巧被高松年和汪处厚看见,高松年醋意大发,想方设法地从赵辛楣的口中套出点东西,汪太太便对高松年说:“高校长,你又何必来助兴呢?吃醋没有你的分儿呀,咱们今天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嗯,高先生,好不好?”高松年听了这些话,便瑟缩起来。
高松年一味紧紧地进攻,却忘却了防守,汪夫人沉着如久经沙场的宿将,好不掩饰地承认:与赵辛楣并没有不光彩的事。
但也不客气地戳穿了高松年的阴谋:犯不着醋意大发。
其实高松年到汪家的目的希望度过寂寞难忍和空虚难挨的时光,之所以如此做,完全是一种得不到汪太太的芳心的恶意报复。
此处又与高松年看见漂亮女学生犯错误而从宽处分相对照,高松年的嘴脸便更加清楚了。
又如对李梅亭的讽刺,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经济发生了危机,大家只好把钱统一起来,可李梅亭并没有全部充公,私买烤山薯吃恰好被方鸿渐看见,等及方鸿渐买回烤山薯,李梅亭又故作惊讶,等等。
通过人物语言与行为的自相矛盾,刻画出某些人的虚伪和奸诈。
其二利用比兴手法(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的类比)进行讽刺。
如方鸿渐回国后首次拜访俗文纨,作者先写春天的到来所引起的一些结果:添了奸情和酗酒、打架,鸟儿争春。
接之才写方鸿渐拜访苏文纨的原因:方鸿渐自知绝不会娶苏文纨,但生活实在太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顾不得将来害处,先图眼前的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