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仅存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叶嘉莹先生!

合集下载

叶嘉莹:一生所向古诗词,“迦陵基金”泽后辈

叶嘉莹:一生所向古诗词,“迦陵基金”泽后辈

叶嘉莹:一生所向古诗词,“迦陵基金”泽后辈作者:来源:《世纪人物》2018年第11期提起叶嘉莹先生,没有南开人不知晓她的名字。

提起叶嘉莹先生,南开人会自豪地将她与南开相连。

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的迦陵学舍,即是为她修建的永久定居之处。

她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她是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她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

在她90岁生日的时候,温家宝发来贺词,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多家权威媒体更是敬称其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但荣誉并非她所求。

叶嘉莹先生毕生挚爱,是中华古典文化,是中国古代诗词!叶嘉莹先生毕生所向,是将中国古诗词发扬光大,是将古诗词留存在每一代中国人心中!她曾拿出自己的十万美金积蓄,以恩师顾随先生名号“驼庵”设立奖学金,专门用于激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研习。

大多数人知道的,是她的才情纵横;但很少人了解她经历苦难、漂泊伶仃的一生。

是诗词,带她走过人生欢乐与无常,是诗词,伴她一路而来,承载了她一生所向……1924年7月,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在诗书中成长。

“七七事变”,北平沦陷。

父亲南下,音信渺茫;母亲患癌,重病身亡。

1948年,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

1966年,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

1976年,大女儿夫妇因车祸遇难。

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1979年得到批准。

此后,燕归巢,莲子落地。

叶嘉莹先生曾说:“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这一生有诗词相伴,便将这一生投入它罢!她在诗词中诉尽悲欢离合,书尽聚散无常……2017年,叶嘉莹先生登上《朗读者》舞台,诉说自己的故事。

她曾撰文鼓励中国孩子们从小背诵古诗词:“小孩子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的时候,此时,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汉学家叶嘉莹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汉学家叶嘉莹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汉学家叶嘉莹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汉学家叶嘉莹阅读理解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

温家宝致信祝贺,称先生七十年来孕育桃李,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丈化作出重头贡献。

在致答谢词时叶先生说:“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1924年,叶嘉莹生于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格守礼仪。

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一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双及研读。

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她容貌端丽,天资聪颖,是典型的民国“闰秀”。

直到今天,叶嘉莹仍然打扮得十分齐整:留着纤长指甲、佩戴粉边眼镜,仪态优推。

或许是出于大然的气质,辅仁读书期间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讲话,“直到毕业时同学道别,我才听说有男同学编排我‘孤芳自赏’‘我行我素’。

很多人说我爱情诗讲的那么好,长的又不难看,但事实上,我真地没有感情方面的经验。

”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她也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1937年扰战爆发,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24岁婚后随丈夫迁至台湾,.透遇白色恐怖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

“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

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关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

叶嘉莹古典诗词

叶嘉莹古典诗词

叶嘉莹古典诗词
初夏杂咏四绝·其二
近现代作者:叶嘉莹
一庭榴火太披猖,布谷声中艾叶长。

初夏心情无可说,隔帘惟爱枣花香。

故都春游杂咏八首·其一
近现代作者:叶嘉莹
三月西堤柳半冥,一篙野水涨浮萍。

长年不踏城郊土,不道西山尔许青。

咏莲
近现代作者:叶嘉莹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

晚归
近现代作者:叶嘉莹
婆娑世界何方往,回首归程满落花。

更上溪桥人不识,北风寒透破袈裟。

杨柳枝八首·其二
近现代作者:叶嘉莹
苏小家临浅水滨,年年春色柳丝新。

莺穿燕剪浑无奈,愿折长条赠远人。

故都春游杂咏八首·其八
近现代作者:叶嘉莹
斜日依山树影长,畏吾村畔柳千行。

吟鞭东指家何处,十载春明等故乡。

学者叶嘉莹:七十载一生为古诗词而奔波

学者叶嘉莹:七十载一生为古诗词而奔波
了三 重意愿 :其 一表示 她将长 久 以此 为 家 ,不 再 远 离 ;其 二 是 以湖 中荷 花 的君 子 之 德 “自相 惕 励 ,永 无 乖
到合适 的导师 ,恰好 我 刚来 ,就让 我 的英语 ,用 自己对诗 词 的真实感 悟和
真诚心 ,打动了这些洋学生。
育部 门写 信 ,申请 回国教 书。此 时 , 她 已定居 温哥华 近 1 0 年 ,早 被聘 为加
女士赶来 帮忙 ,清 扫干净 后 ,才 投入 使用 的。 ”后 来 ,叶嘉莹 的 困难 逐渐 被外 界获知 ,1 9 9 6 年 ,加 拿大华 裔企
是 个 教 书 、做 研 究 的地 方 。
在香港 买 了一 件蓝 色 中式 上衣 。站在
穷 ,人 生之 意义与价值正是如此” 。
祖 国的讲 台上 ,面对 台下 黑压 压的学 生 ,她 仪态 高贵 ,激情 四溢 ,京 腔婉 转 。她 喜欢 随讲 随写 ,从 黑板 的这一
边 ,一 直写 到那一 边 ,满 满一 黑板 的 粉笔字 ,写 了又擦 ,擦 了又写 。因为 过敏 的缘故 ,她 的手总会 因接 触太 多 “ 我 一 生 一 世 都 喜 欢 古 典 诗
拿 大不列 颠哥伦 比亚 大学终 身教授 。
乖 。”她说 ,诗 中的 “ 永 无乖 ”包 含 教 他们 。 ”叶嘉莹说 ,她 用不太标 准
1 9 7 9 年 ,她 的 申请得 到批 准 ,她 终于 可以利用 放假 的时间回国讲 学。
第 一 次 回 国 教 书 ,叶 嘉 莹 特 意
“ 我 本 是 一 个 在 讲 课 时 喜 欢 随 意发挥 ‘ 跑野 马 ’的人 ,却 要用英 语 讲 课 ,失 去 了这 一 份 随 意 发 挥 的 乐
2 0 1 3 年 ,南开 大学举办荷 花节 , 校方 决 定 为 叶嘉 莹 修 建 “ 迦 陵 学 舍 ” ,她 特 意 赋 诗 一 首 以表 谢 意 :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的“摆渡者”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的“摆渡者”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的“摆渡者”作者:张小松来源:《晚晴》2018年第07期近日,在南开校友总会,94岁的中华古典文化专家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

叶嘉莹先生: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哦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

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明证。

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在南开大学,没有南开人不知晓叶嘉莹的名字。

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的迦陵学舍即是为她修建的定居之处。

她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她是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她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

媒体更是敬称其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中国最美先生!“一生漂泊、半世艰辛”,诗词承载她一生所向大多数人知道的,是她才情纵横,但很少人了解她经历苦难、漂泊伶仃的一生。

是诗词,带她走过人生欢乐与无常;是诗词,伴她一路而来,承载了她一生所向……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

在她三四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

那时的她,没有玩伴,只有诗词,女孩子爱玩的游戏,跳皮筋,扔沙包,她全都不会,因为家里人只想让她学诗,后来自己喜欢上诗词,也就不想出去。

她过得孤独但并不觉得苦,只是成长在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父亲与家人聚少离多,后来杳无音讯,失去联系。

只能靠着母亲带着一家人颠沛流离,勉强求生。

1948年,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

1966年,她被台湾大学派往美国讲学。

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课,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面,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

她对学生说:“诗歌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准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

”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叶嘉莹评价诗词

叶嘉莹评价诗词

叶嘉莹评价诗词一、叶嘉莹是谁叶嘉莹先生那可是诗词界的泰斗啊。

她就像一个超级诗词导游,带着我们在诗词的浩瀚宇宙里畅游。

她一生痴迷于诗词,对诗词的热爱那简直就像燃烧的火焰,永远不会熄灭。

她研究诗词,传播诗词,让好多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也能领略到诗词的美。

二、她对诗词评价的独特之处叶嘉莹评价诗词有自己的一套。

她不会干巴巴地只说些学术术语,而是像在给你讲一个超级有趣的故事。

她能把诗词背后的情感,那些诗人藏在字里行间的爱恨情仇,都给你挖出来。

比如说她评价李煜的词,就能让你感受到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那种悲痛和无奈。

她不会只说李煜的词艺术手法多么高超,而是先让你体会到李煜当时写词的心境。

她的评价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理解诗词情感的大门。

她还特别注重诗词的韵律美,她讲起诗词的韵律,就像在唱歌一样,让你觉得诗词的韵律是那么自然又美妙。

三、她对不同类型诗词的评价对于唐诗,叶嘉莹会说唐诗就像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充满了无限的活力。

像李白的诗,那是一种豪放洒脱,她评价李白的诗就像天上的流星,璀璨又充满惊喜。

而对于杜甫的诗,她觉得那是一种深沉的爱,杜甫关心民生疾苦,他的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对于宋词呢,她又有不同的看法。

她觉得宋词像是一个婉约的女子,在轻声诉说着自己的心事。

像柳永的词,叶嘉莹会说柳永把那种离别的愁绪写得丝丝入扣,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滴离人泪。

她对诗词的评价总是能抓住诗词的精髓,让我们看到诗词不一样的一面。

四、她的评价对我们的影响叶嘉莹的诗词评价对我们这些大学生影响可大了。

以前我觉得诗词就是课本上要背诵的东西,枯燥得很。

可是听了她对诗词的评价后,我就像被点化了一样。

我开始主动去读诗词,去感受诗词里的美。

她让我知道诗词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有生命的艺术。

她的评价就像一阵春风,吹醒了我对诗词沉睡的热爱。

她还让我在欣赏诗词的时候,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不仅仅是看字面意思,还要看背后的文化内涵,看诗人的心境,看当时的社会背景。

素材人物“锦心绣口”叶嘉莹:热爱+超脱+传承

素材人物“锦心绣口”叶嘉莹:热爱+超脱+传承

素材人物| “锦心绣口”叶嘉莹:热爱+超脱+传承热爱什么人:叶嘉莹是我国著名学者、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什么事:她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浸染在诗礼传家的氛围中,叶嘉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她3岁开始识字背诗、诵读《论语》,这些传统古籍成为她的入门读物,为她今后深深地爱上古典文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学毕业之后,叶嘉莹站上了讲台,从事诗词教学研究工作,一做就是70年。

什么点:人们常说: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叶嘉莹先生是一位穿裙子的“士”,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品格和持守。

对诗词、对汉语,她视若瑰宝,热爱不减,是诗歌让她成为最美丽的先生。

超脱什么人:叶嘉莹是我国著名学者、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什么事:“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这是她写在《踏莎行》中的诗句。

人如其文,叶先生的性格柔韧如水,既能在失意时暂避一隅,亦能在无拘时如大江大河般一往无前。

王国维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叶先生命途多舛,她比谁都更能看透生命悲凉的底色。

好的诗人,不畏软弱,而是直面生活的沉重。

什么点: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叶嘉莹身上显露出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风骨和信念,她相信在诗词的世界里,存在着可以安置心灵的净土。

诗歌之美犹如日光月华,照亮她所有绝望灰暗的时刻。

传承什么人:叶嘉莹是我国著名学者、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什么事:从大学毕业站上讲台,她的人生便与诗词研究和教育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九十五岁高龄的她,经历无数波澜,但心中热爱不减。

她是白发的先生,传道授业;她是诗词的女儿,丹心不老;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裁一段忧愁和困苦,织就一杼鲛绡。

什么点:诗人垂垂老矣,诗心常盛不衰,叶先生只想做诗歌的传灯人,因为她害怕年轻人入宝山却空手而归。

在她看来,诗词是世间最珍贵的财富,她尽力留得一片佳色,以待后来之人。

叶嘉莹:诗歌让她成为最美丽的“先生”

叶嘉莹:诗歌让她成为最美丽的“先生”

叶嘉莹:诗歌让她成为最美丽的“先生”作者:三犀来源:《决策探索》2018年第15期2018年6月3日,南开校友总会第六届理事会2018年(扩大)会议暨第五届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在郑州召开。

捐赠仪式上,叶嘉莹通过视频宣布,将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

94岁高龄的叶嘉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大夫”。

她和杨绛同被尊称为“先生”,不仅因为她们过人的才华与成就,更因为她们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她们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百年变迁,终选择抛开个体的悲喜,在内心搭建更辽阔的时空世界,成就了许多传奇。

于是我们相信,“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千春犹待发华滋”。

人们常说: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直到看到她,才明白这句话的真谛。

有这样一个优雅的老人。

她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是受聘于台湾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是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她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

她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

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

她就是叶嘉莹。

叶嘉莹(学生们都喜欢将叶嘉莹称为“叶先生”,下文也如此称呼),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满族叶赫那拉氏后裔。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著作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唐宋词名家论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

今年的6月24日,是叶嘉莹93岁的生日,在她90岁生日的时候,温家宝发来贺词,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叶赫家族在清代出了两个大名人:一个是叶赫那拉家族的被称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词人纳兰容若(纳兰成德、性德),另一个是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

叶先生自称在血脉上与纳兰性德那一支更近一些。

叶先生的父母都属于知识分子,诗礼传家的家庭氛围,让她从小接受到良好教育。

先生叶嘉莹:穿裙子的“士”

先生叶嘉莹:穿裙子的“士”

先生叶嘉莹:穿裙子的“士”作者:严小沐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20年第12期对大多数人来说,叶嘉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她耄耋之年仍紧跟潮流,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录制《中华诗词之美》等网络公开课。

她还曾捐款3568万元成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传统文化研究。

96岁的叶嘉莹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是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士”。

她如古典诗词般高雅,似乎只可远观。

幸好,最近上映了一部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呈现她跌宕起伏的一生,让我们对她有了更多了解。

叶嘉莹生于1924年的北京,祖上是蒙古旗人。

叶嘉莹祖父是光绪朝满汉翻译进士,工部员外郎;伯父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是名医,爱好诗词、联语;父亲毕业于北大英文系,任职于民国政府航空署。

叶家算得上是书香世家。

叶嘉莹从小在悬着“进士第”匾额的大门里长大,轻易不许外出。

她不识字的时候就开始背诗,“所有的精力都用来读书了”。

3岁时,她跟着父母辨别四声;6岁时,她和大弟在姨母的教化下读《论语》;11岁时,她跟着伯父学作诗。

庭院中的竹子、石榴花、枣花、落日、月影是她写诗的主要题材。

“迦陵”的别号也是从她与伯父的聊天中得来——清朝的陈维崧是中国作家里写词得最多的人,他的号就是“迦陵”。

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取了辅仁大学。

当时辅仁大学女院上课的地方在恭王府,这也是一个促成她与古诗词结下不解之缘的重要场所。

“我出生在一个旧家庭,在一个古老的四合院长大,大学又跑到恭王府来念书,受这些旧的环境熏染太深了。

”辅仁大学有很多才华横溢、治学严谨的老先生,如校长陈垣、文学院院长沈兼士、国文系主任余嘉锡、经学史老师刘盼遂、声韵学老师陆颖明、小说史老师孙楷第、戏曲史老师赵万里等,但对她影响最大的还是唐宋诗老师顾随。

顾随先生讲课,不拘泥词句翻译,传达的是诗词的美感,常将修身与诗词相联系,主张修辞立其诚,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所讲皆为“诗词的精华,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彩”。

万能人物素材:叶嘉莹,浮萍颠沛,诗词为根

万能人物素材:叶嘉莹,浮萍颠沛,诗词为根

万能人物素材:叶嘉莹,浮萍颠沛,诗词为根一、人物介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岁。

在长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中,叶嘉莹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象征,而回顾她的那如浮萍般颠沛流离的命运,支撑着她走下去的也是古诗词中所给予的那股不屈的生命力。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她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研究,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她辗转多国但始终情牵华夏,多年来坚持自费回国讲学。

她是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大家,是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2021年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举行,99岁叶嘉莹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传承古诗词!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写道:桃李天下,传承一家。

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在全世界的汉学家眼中,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而这位诗词大家,私下一直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朴素生活。

为了推广诗词教育,叶嘉莹多次为南开“裸捐”,总金额达数千万,这是她个人的毕生积蓄。

在叶嘉莹先生近百年的人生里,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祖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绝望时刻,是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

而她也用自己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

改革开放后,叶嘉莹得以回到她魂牵梦绕的祖国,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教育事业。

二、叶嘉莹语录1、“只要有中国人,古典诗词就不会亡。

”2“结婚不是我的选择,去台湾也不是我的选择,去美国也不是选择,留在加拿大温哥华不是我选的,这是命运。

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

”3“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4.“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4.“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百岁叶嘉莹,满眼诗词情

百岁叶嘉莹,满眼诗词情

ZUOWEN朝闻道,夕死可矣。

”叶先生说:“读到这句话真像一道闪电轰雷。

那时候我就在想,‘道’是什么东西?”她用自己的一生,寻找到了答案:道,道理,指真理。

她在国外期间,用英语讲授中国的李白、杜甫,把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在国家困难时期,她不收分文,申请回国自费教书,耄耋之年捐赠全部身家为中国古诗词发展添砖加瓦。

叶先生始终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走在求“道”的路上。

2024年,叶嘉莹先生将迎来百岁寿辰。

为庆祝叶先生的寿辰,南开大学文学院与浙江人文经济研究院在抖音平台联合发起“诗不远人话迦陵”活动,邀请关注热爱古典诗词的各界友人,分享读诗、学诗、用诗的心得感受。

这体现出主办方对叶嘉莹的极大尊重,反过来,又何尝不是叶嘉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又一贡献呢?叶嘉莹有一首长诗《祖国行长歌》,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部分: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银翼穿云认旧京,遥看灯火动乡情;长街多少经游地,此日重回白发生。

让我们祝福叶先生:“期颐生日快乐,一片词心百年芳华!”多维立意1.文化传承与影响:叶嘉莹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与传播,不仅在国内,更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魅力。

这展现了她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与贡献。

从这个角度,你可以思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成为文化大使,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魅力。

2.教育与人生态度:叶嘉莹在教育领域的奉献和她在人52生中的坚持,都展现了她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态度。

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传承。

从这个角度,你可以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社会责任与个人价值:叶嘉莹在国家困难时期回国教书,以及她捐赠全部身家为古诗词发展添砖加瓦的行为,体现了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你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

4.诗词之美与人生感悟:叶嘉莹对诗词的热爱与领悟,是她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学大家 叶嘉莹

词学大家 叶嘉莹

词学大家:叶嘉莹生平简介叶嘉莹(生于1924),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6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先祖系蒙古满族叶赫那拉氏。

父叶廷元,字舜庸,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工于书法,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先任职于航空署,从事译介西方航空著作,后进入中国航空公司,任人事科长等职。

母李玉洁,字立方,自幼受良好家庭教育,曾任教于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婚后辞去教职,侍奉翁姑,相夫理家。

父母育有1女2子,叶嘉莹为长女。

叶嘉莹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

6岁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

1941年,年仅十七岁的叶嘉莹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大学期间,叶嘉莹从师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深得顾随教授的赏识。

师生常常唱和往来,留下篇篇佳作。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

叶嘉莹以她出色的才华,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爱戴。

1948年叶嘉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

从五十年代初任台湾大学专职教授,其后又被淡江大学、辅仁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专业人才,如今已经成长为遍布欧美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著名专家、教授。

此间,还有一批欧美学生,从师于叶嘉莹,如今已成长为汉学专家。

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这就使叶嘉莹教学与研究领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她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与哈佛大学亚洲系主任海陶伟先生合作从事研究工作,出席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如今这些成果已被哈佛大学出版。

诗词女先生叶嘉莹,演绎起承转合的多舛命运

诗词女先生叶嘉莹,演绎起承转合的多舛命运

诗词女先生叶嘉莹,演绎起承转合的多舛命运
叶嘉莹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知名汉学家,现任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别号迦陵。

这于她的出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后师从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学习,深得老师的赏识。

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便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先后于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化,还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生成就奖。

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然而她的人生,从幸福美满开始,并不是直通到人生巅峰。

50年代她和丈夫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坐牢的境遇,出狱后“天地无归处”。

之后一直在海外漂泊,有家不能回,饱受离乱之苦。

然而她的意志并没有让生活磨灭,她说:“我以前的苦难是非常多的,可是我现在觉得,我真正的寄托、我的心意是在传承。

”他将传承中国诗歌文化为己任。

现场,头发花白的叶嘉莹端庄“独处”于她的“磁场”中,就是一首活生生的诗。

谈及诗歌,叶嘉莹总是显得有点激动,不论是十五六岁时的青涩之作,还是母亲去世时的悲痛之
作,还是回国时的感恩之作,偏偏都让人动容。

已经94岁的她,感知自己命不久矣,深知除了笔墨能够传承下的文字来保留诗歌的精髓,也需要通过吟唱来表现诗歌最初的艺术需求。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作者:白砚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第26期从呀呀学语的孩子,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一首首诗词连缀起了叶嘉莹先生近一个世纪的人生。

她才情纵横,却命运多舛,是诗词的力量,让她始终保持着生命内在的完整,一生专注于丰沛的精神世界。

她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诲人不倦渡人无数,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90岁生日时,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向她发来贺信,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以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但她却说:我个人平生离乱经过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我希望把中国文化传统美好的种子留下来。

“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叶嘉莹与诗词的渊源结于少女时期。

她家里是中国的诗礼传家,叶嘉莹开蒙的第一本课本就是《论语》。

当叶嘉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其震撼:“道”究竟是什么,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这些书塑造了她的性格,当人生困厄开始降临的时候,让她多了一股应对的力量。

叶嘉莹的一生,历经多次大起大落。

1941年,母亲的离开,让17岁的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

彼时父亲杳无音信,她身为家里的长女,还带着两个幼弟……面对人生的窘迫和悲苦,她写下了八首《哭母诗》,字字泣血。

幸运的是,当时还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大二那年,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开始担任他们“唐宋诗”的老师。

他对诗歌全无规范可依的讲授,令叶嘉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直到后来辗转台湾、美国、加拿大,她把什么都丢了,唯有顾先生的听课笔记始终带在身边。

1948年,她随家人去往台湾,自此远离故土,台湾、美国、加拿大……漂泊数十载。

她说:“这就是命运,我没有办法,命运把我抛向哪里我就落在哪里。

”能归结为命运的还不止这些,蒙冤入狱、大女儿及女婿因车祸早逝……备尝大悲大苦,诗词或许是她惟一直抒胸臆的出口,她写“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馀哀”,“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我一生,70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

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己与诗词的情缘娓娓道来。

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内。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叶廷又,常与侄女谈诗吟词。

如今大家听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

殊不知,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生命运多舛。

“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音讯;17岁时再罹丧母之痛。

带着两个弟弟在厄运中挣扎,她开始试着用诗词去抚平内心的创痛。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这些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生诗词创作的开端。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成为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最得意的门生。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离开故乡,开始了一生的漂泊。

从北平到上海,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

“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

”叶嘉莹如是说。

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

“我想到古人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那去来之间是怎样的匆匆?’”回首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生趣向就是“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

”70年的教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

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叶嘉莹: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叶嘉莹: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叶嘉莹: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作者:孙启明来源:《快乐作文(7.8年级)》2021年第10期“桃李天下,传承一家。

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97岁高龄的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日前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这位“诗词的女儿”对于中华古典詩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令人动容。

叶嘉莹出生在北平的一个书香世家。

10岁前,她都在家中接受父母的教育,诵读经典,由此开始与诗歌结缘。

1948年冬,叶嘉莹随丈夫来到台湾,不久,因为丈夫没有了工作,叶嘉莹靠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

20世纪60年代之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8年暮春,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我国内地的学校需要教师,便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她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

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来到南开大学开始执教。

40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

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的许多学生目前已是中国、加拿大、美国多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术带头人。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受到诗词的熏陶、涵养心性,叶嘉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每天工作至凌晨2时,精挑细选出两百余首适合儿童阅读的古诗词,推出了《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而她呕心沥血写成的19部有关诗词的著作,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经典之作。

在叶嘉莹看来,“人的精神品格在提升之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她还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诗词人生叶嘉莹

诗词人生叶嘉莹

诗词人生叶嘉莹作者:张鸿俊来源:《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9年第07期叶嘉莹说自己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书,她说自己“好为人师”,天生教书的料。

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多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3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地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叶嘉莹的老师顾随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

你才不被这些利害、物质的欲望所迷乱。

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

”对这句话,叶嘉莹有亲身体会:“经过了这些患难,我知道所有现世的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虚空的,只有精神上的传承才是永恒不死的,只有文化是永恒不死的。

所以我现在从自己的‘小我’中超脱出来了。

”“小我”是“虚”的,“空”的,是短暂的,是消失的,是忘却的。

但事业和文化是不朽的,永存的。

换句话说,自我的东西是虚无的,只有你的工作,你的事业,你表现出来的精神,你表现出的文化和文明,是永存的,是永远有生命的。

想想百年之后,我们都不在了,“小我”是“无生”的,我们要有这个觉悟;但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有生”的,課堂还在,学科还在,讲台还在,文化还在,传道授业还在,教书育人还在。

为名利奔波,名利化为乌有;为事业尽力,事业永存不朽!叶嘉莹先生说,是诗歌中生生不已的生命使她对诗歌的讲授乐此不疲。

1945年,叶嘉莹先生大学毕业,自此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

“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内心中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点燃起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

叶嘉莹难忘诗骚李杜魂

叶嘉莹难忘诗骚李杜魂

人物档案: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著有《迦陵论词丛稿》、《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迦陵论诗丛稿》等专著40余种。

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典诗词,从而为她打开了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

身体可以受到局限,但是谁又能阻止心灵的飞翔呢?15岁时,她为自家院子里的一棵翠竹写下了一首《对窗前秋竹有感》:“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这首诗似乎已经在昭示着叶嘉莹一生的命运:看尽繁华,洗却芳菲,却依然绝世而独立,宁折不屈,青翠依然。

但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岁学习异常认真刻苦。

她会时常向人展示她在学习期间记下的几大本课堂笔记,这是她历经几十年辗转漂泊但一直珍藏着的宝贵财富。

更重要的是,她不仅仅是收藏这些笔记,而且把笔记交给了顾先生的女儿、河北大学的顾之京老师,将这些笔记内容整理出版,才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国家不幸诗家幸。

师从顾随期间,正是国难家愁最集中的时期,但也是叶嘉莹诗词创作最为顾随先生的精神人格,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叶嘉莹的骨髓。

时至今日,就连她授课的方式也依然是顾先生风格的延续——脱稿讲课、离开课本“跑野马”等。

同时,在顾先生心目中,叶嘉莹也是他最得意的门生。

顾先生给她的信中曾经说:“年来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所得亦最多。

然不佞却并不希望足下能为苦水(顾随别号)传法弟子而已。

假使苦水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殷殷赏识之意,拳拳期待之情,尽显于字里行间。

弱德之美叶嘉莹一生命途多舛。

17岁丧母,自幼饱尝生离死别之苦,爱情家庭生活谈不上幸福——正如为叶嘉莹写传记的学生张侯萍所说:“叶先生熟谙古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她这一生从来没有恋爱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果仅存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叶嘉莹先生!硕果仅存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叶嘉莹先生家庭环境叶嘉莹,女,满族叶赫那拉氏。

父叶廷元,字舜庸,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工于书法,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先任职于航空署,从事译介西方航空著作,后进入中国航空公司,任人事科长等职。

母李玉洁,字立方,自幼受良好家庭教育,曾任教于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婚后辞去教职,侍奉翁姑,相夫理家。

父母育有一女二子,叶嘉莹为长女。

叶嘉莹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

6岁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

1941年,年仅十七岁的叶嘉莹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大学期间,叶嘉莹从师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深得顾随教授的赏识。

师生常常唱和往来,留下篇篇佳作。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

叶嘉莹以她出色的才华,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爱戴。

迁居台湾1948年叶嘉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

从五十年代初任台湾大学专职教授,其后又被淡江大学、辅仁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专业人才,如今已经成长为遍布欧美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著名专家、教授。

此间,还有一批欧美学生,从师于叶嘉莹,如今已成长为汉学专家。

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这就使叶嘉莹教学与研究领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她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与哈佛大学亚洲系主任海陶伟先生合作从事研究工作,出席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如今这些成果已被哈佛大学出版。

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的长期隔绝,叶嘉莹的教学研究活动,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定居温哥华1969年,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1979年得到批准。

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涯。

二十多年来,她应邀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湖北大学、湘潭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等几十所大学讲学同时她应社会各团体的邀请,举行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专题讲演。

叶嘉莹的讲演,受到了从七、八十岁的学者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1989年退休后,叶嘉莹先生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

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

同年,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国内教学与成果1991年,应南开大学的要求,叶嘉莹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1996年,叶嘉莹在海外募得蔡章阁先生所捐助资金,修建研究所办公大楼,并将研究所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如今,研究所大楼已经落成,叶嘉莹还为研究所捐出退休金的半数(十万美金),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活动基金。

驼庵是叶嘉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别号,用驼庵命名奖学金,是为了纪念恩师顾随先生,也是为了使受奖学生体会到对于中国古典文化事业薪火相传的重要意义和责任。

叶嘉莹以她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创作、教学、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得到了最高荣誉。

1990年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南开大学藤维藻、母国光二位校长亲自主持大会,祝贺叶嘉莹荣获这一荣誉。

1999年国庆期间,叶嘉莹还荣幸的受到国务院邀请,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建国50周年国庆宴会和国庆大典。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騒李杜魂1997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叶嘉莹《迦陵文集》十卷,2000年台湾桂冠图书公司又出版了《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

叶嘉莹将几百万言的丰硕果实奉献给了中华大地,如今她已是桃李满天下。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騒李杜魂是叶嘉莹用生命谱写的诗篇。

叶嘉莹现在是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经五十六年,她的足迹跨越世界亚欧美三大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她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还热衷于幼儿以及中小学生的古典诗词教育。

1998年,叶嘉莹上书江泽民主席,呼吁国家领导人,倡导幼少年学习诵读古典诗词,以提高国民素质。

江主席很快做出批示,教育部已经组织专家编辑出版了《古典诗词诵读精华》,供中学教学之用。

叶嘉莹先生与田师善先生合作,为四~十四岁儿童出版了《与古诗交朋友》一书,并亲自录制了诵读音带。

她的愿望,不仅是为了保存中国古典诗歌的宝贵传统,而且更是想藉着教小朋友诵读和吟咏古诗的训练,来培养我们下一代孩子们的心灵品质和学习能力。

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贡献长期在西方教学工作,叶嘉莹有机会阅读了不少西方文艺理论著作,与西方学者的交流, 更推动了她在这一领域的深入,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是叶嘉莹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贡献。

叶嘉莹先生结合西方文论中的阐释学、符号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对中国传统词学不断反思,将词分成了歌词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大类别,传统词学未能对此三类不同性质的词做出精微的分辨,往往以评赏赋化之词的观点来评赏歌词之词,不免有牵强比附之失、(如张惠言);也有人以评赏歌词之词的观点来评赏赋化之词,对南宋长调之慢词,未得其门径之妙,(如王国维)。

这三类不同风格的词,同样具有一种属于词体之美感特质,叶嘉莹对于这种美感特质在词体的演进中,对于歌词之词、诗化之词及赋化之词不同体式的词作中的影响和作用,做了推源溯流的说明。

《论语》——平生最受用的一本书2006年12月2日,于丹来到叶嘉莹的寓所拜望,叶嘉莹谈到:我平生最受用的不是一句话,而是一本书,就是《论语》。

她多次提到《论语》是对她的一生产生极大影响的一部书。

折叠编辑本段教育历程叶嘉莹出生在京城北平一个古老的家族。

原与纳兰成德同里籍,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纳兰,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氏。

叶嘉莹并无姊妹,仅有两个弟弟,旁系之中也再无女儿。

父辈们对她的教育,总以新知识、旧道德为理想。

因而幼时家学为叶嘉莹终生结缘于古典诗词,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也养成了她早年羞怯、安静而独善其身的性格。

叶嘉莹在一所大四合院里长大。

叶嘉莹叶嘉莹父辈曾在清朝为官,算是旗人。

到现在,叶嘉莹教授还是一口清脆、地道的老北京话,京腔京韵。

小时候,她的祖父很封建,不许女孩子出去到外面的学校念书。

于是,她就在家里认字、背诗,到了开蒙的时候,家长请了专门的老师(是她的姨母)到家里来教《论语》。

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时候,内心里非常感动。

她虽然还不明白道到底是什么,但是却从中感到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祖父去世后,她去外面读了高小,11岁以同等学力考上中学,母亲给她买来《词学小丛书》作为奖励。

那个时候她已经在伯父的指导下开始学写格律诗词,并且用文言给在外工作的父亲写信。

身为大家闺秀,虽然去外面读书,但限制很多,放了学仍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关在家里。

所以,那个时候她诗词的内容也局限在院子里的景物。

15岁那年,她从同学家里移植了一丛竹子种在自家院子里,于是写下《对窗前秋竹有感》: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在落尽繁华的时候,秋竹坚守着一种品格,不畏严寒,青翠依然。

秋竹如此,人亦如此。

1937年,叶嘉莹正读初中,七七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

父亲随着国民政府的迁移一直在大后方的国统区工作,音信全无。

在沦陷区的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每天吃着难以下咽的混合面。

她说:物质生活的艰苦我是可以坦然面对的,真正难以承受的是精神感情方面的苦痛。

人生中第一次沉重的打击发生在1941年。

当时她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突然病重,需要离京到天津的租界动手术。

母亲执意不要他们姐弟陪同,由于身体过度虚弱在回来的火车上去世了。

她写下《哭母诗八首》: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由于音信不通,父亲连母亲去世的消息都无从知道。

她在《母亡后接父书》一诗中写道:昨夜接父书,开缄长跪读。

上仍书母名,康乐遥相祝。

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

而诗歌的写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种抒发和缓解。

叶嘉莹说。

母亲去世以后,她带着两个弟弟跟伯父伯母生活。

她在沦陷区读了四年大学,大学毕业那年日本宣布投降。

与古典文学名师顾羡季诗词唱和叶嘉莹就读辅仁大学国文系期间是她诗词创作最为丰盛的时期,不仅是因为国难家愁,诗穷而后工,重要的是她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遇到了古典文学名师顾随顾羡季先生,并深得顾先生的赏识。

那时候,顾先生不仅认真批改她的诗词习作,而且师生间还时有唱和。

比如《摇落》和《晚秋五首》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心花开落谁能见,诗句吟成自费词。

收拾闲愁应未尽,坐调弦柱到三更。

冢中热血千年碧,炉内残灰一夜红。

她在学习期间认真记下好几大本笔记,几十年数经辗,一直不离不弃,而且经常重读,重新描写笔记本上已经日益模糊的字迹。

多年后根据这些笔记整理出书,留下了一代名师谈诗的宝贵资料,字里行间甚至保留了顾先生讲课时的神韵。

顾随先生曾在给她的一封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先生的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她不仅得到了顾先生的真传,而且别有创意,在老师的学术上更上一层楼。

顾随先生的一些词句也给予她极大的精神的鼓励和慰藉,拼将眼泪双双落,换取心花瓣瓣开。

从顾先生的诗句之中,她获得一种强毅的担荷的精神,一种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坚毅的精神。

她一直铭记着老师顾羡季先生的那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

折叠编辑本段婚姻历程叶嘉莹1945年大学毕业,在北平的中学教书,经人介绍认识了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赵先生。

我的一生都不是我的选择。

我先生的姐姐是我的老师,是我的老师选择了我。

她24岁结婚,同年11月因政局变,随丈夫的工作调动去了台湾,1949年8月生下第一个女儿。

在大陆解放之后,台湾的白色恐怖加剧,1949年12月,大女儿才三个多月,丈夫因为思想问题被拘捕。

1950年的夏天,女儿未满周岁,还抱在怀中吃奶,她所在的彰化女中的校长和6名教师一并被抓,她与怀中幼女亦在其中,还是莫须有的思想问题。

因为没有涉及实质的政治问题,她很快就被放了出来。

却已经无家可归。

我们从故乡远到台湾去,无家无业,有工作就有宿舍,就有薪水,就可以维持生活。

先生被抓,没有了宿舍,没有了薪水。

我自己也被关起来,也没有了宿舍,没有了薪水。

[2]当时正在暑假期间,一时也难以找到工作。

她只能带着怀中的女儿投奔到丈夫的一个亲戚家。

寄人篱下已是无奈,而这位亲戚也刚刚到台湾,生活窘迫,自顾不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