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合集下载

旅游概论 高职一轮复习详细提纲

旅游概论 高职一轮复习详细提纲

旅游概论一轮复习提纲1、旅游的定义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的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1)强调旅游必须以旅行为前提,并在异地进行诸如游览、参观、消遣娱乐活动,不同于常住地的游览,休闲娱乐活动。

本质:。

包含、、。

(2)扩大旅游概念的包容性()。

如何理解商务旅游和会议旅游?2、如何理解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1)旅行的观念的基础和条件三次社会大分工:A.流动性――定居化,人类智慧的进步,理性的提高,创造文化意识发展。

B.生产方式改进,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按劳动产品增多,产生,从劳动中分离。

C.分工细,产品交换。

D.劳动产品――商品――商业,人类旅行观念产生社会基础、条件,促使有目的、有意识的旅行活动的萌芽。

(2)商从开创旅行先河具有明确功利目的经商旅行活动应运而生。

(3)孕育旅游因子它是一种广泛的社会交往活动。

(4)标志旅游产生定义:。

实质:。

3、旅游是人类进化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伴随着,产生的基础条件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旅游者的产生是的结果,旅游是的社会活动方式,首先在中出现。

4、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游览:边走边看,步移景异,动静结合的活动方式,在,也可在。

旅行:人们在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目的广泛、、、,具有明确功利性目的行程。

旅游:和相结合,获得的社会活动。

旅行+游览=旅游5、旅游的内容(1)以“”为主,集、、、、、、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社会活动,旅行、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娱乐,这是立足于而言的。

(2)游览是旅游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3)以食来说,更重视、,使原本对物质上需求变成、、的精神活动,有审美价值。

(4)旅游是异地他乡从事的活动。

6、旅游的属性(1)社会属性。

A、。

旅游的主体是,他们是、、的社会人。

B、。

客体:,历史上表现出不同的旅游特征,根源:。

C、、,促进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变化。

主要根源:。

(2)文化属性。

1.1 旅游的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1.1 旅游的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 二、旅游在旅行的发展过程中孕育 • 1、旅行的含义 • 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离开自己的常 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 2、旅行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 旅行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社会大分工。它产生于原始 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 • 在早期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 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 出来,第三次是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商业从农 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 到处奔走,旅行活动由此而开始。 • 纵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诸多著名的古老旅游线路,例如 “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琥珀之路”等,都是这 类活动踏出的踪迹。 • 结论: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 四、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 成熟 • 什么叫意识? • 人的生存意识、社会意识、精神文化意识等,是随着人类自身的进化 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由此可以了解,享乐旅行或旅游 所以发生,是源于人类文化意识的发展,尤其是审美意识的发展和精 神生活需求的提高,并非有了人类就有旅游。 • 人类的任何活动或者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条件, 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而不能单凭个人的意志而随心所欲。在 这个历史条件中,经济条件是起决定作用的。具体一点说,人们只有 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条件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会产生外出 旅游的享乐念头。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说“皇宫中的人所想的, 和茅屋中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由此可见,旅游是人类超出生存需 要而具有享受性的上种生活方式或社会活动形式。
•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旅游是人类自身的 进化和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产生的,其基础 条件是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 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和进步。

旅游基础知识

旅游基础知识

一、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1、旅行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

2、人类有意识地外出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社会时期得到迅速发展。

3、“迁徙”与“旅行”、“旅游”的异同。

共同特征:空间移动。

不同之处:(1)“迁徙”是早期人类为生存而被迫地适应环境的一种“自然行为”。

(2)“旅行”和“旅游”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具有明确目的和意识的一种“自由行为”。

二、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1、近代旅游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

2、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于1841年7月5日成功地组织了570人去参加一次禁酒大会,这次活动开创了旅游业的先河。

3、1845年托马斯.库克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

4、现代旅游的产生和发展的标志是“大众旅游”的出现。

(带薪假期的普及、民航运输业的发展、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以及各国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三、我国现代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1、中国近代旅游最早产生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地。

2、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备银行创设了“旅游部”。

3、1927年6月上海商业银行旅行部更名为“中国旅行社”。

4、“中国旅行社”开创了中国人自办旅行社的先河。

5、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1)开创阶段(1949-1977)A、 A、新中国旅游业的诞生是以“华侨旅行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建立为标志的。

B、新中国旅游业的拓展是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建立、中国客源市场的转移以及旅游者构成的变化为标志的。

(2)改革振兴阶段(1978-1989)A、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得到了肯定。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旅游行政管理体制。

C、形成了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足鼎立的局面。

(3)全面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A、进入了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三大市场共同发展阶段;B、确定了“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总体方针。

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答:旅游是人类自身的进化和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产生的,其基础条件是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和进步。

就个体而论,旅游者的产生,是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文化意识和经济条件成熟的结果。

为什么说旅游孕育于旅行之中又脱胎于旅行之外?旅行是重于行,即赶路到达某处;旅游是重于游,但也是一种行。

旅行时欣赏景色便衍生出旅游,因此旅游孕育于旅行;但是旅游是以美景为目的地,旅行是以终点为目的地,因此旅游不同于旅行,脱胎于旅行之外。

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只有旅行而没有游览构不成旅游;而没有以旅行为前提的游览也仅是游览而不是旅游。

只有旅行和游览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旅游。

这就是旅行、游览、旅游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旅游是非功利性的,为何又有“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称呼?其根据是什么?当私有利和私有观念形成后,旅行活动开始现现,但都基本带有功利的目的,与现代旅游存在本质区别,但它是旅游形成的基础。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的意识随之发展,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经济条件的成熟。

在商务活动、出席异地会议等过程中兼顾游览、消遣等这种公务与游玩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包容在旅游范畴之内,即不论是以商务、会议活动为主,游览消遣为辅,或是相反,只要在整个外出旅行计划内或着说在某一段完整的旅行时间内,存在着或发生着非功利性的游览观赏活动,从理论上说,可同样称为旅游。

如何成为出色的旅游从业人员?做旅游多年,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活力、朝气的行业,接触永远的都是最新推的好玩、好吃和各类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群,确实是一个非常锻炼人、扩大人际交往和提升自我品味的低成本职业。

那么做合格的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做到哪些和注意些什么呢?第一:平和健康的心态心境不能轻易因外界条件而变化太大,面对客人要笑口常开,绝不能把丝毫的不悦情绪带到工作中去。

旅游概论简答题集锦第一章(河北省对口高考)

旅游概论简答题集锦第一章(河北省对口高考)

旅游概论简答题集锦(高考总复习)第一章一、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简答)答:旅游是人类自身的进化和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产生的,其基础条件是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和进步。

就个体而论,旅游者的产生,是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文化意识和经济条件成熟的结果。

二、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什么?(简述)答:1、旅行导源于迁徙活动;2、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⑴旅行观念产生的基础和条件;⑵人类的剩余劳动产品逐渐转化成商品,商业便应运而生了⑶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⑷经商旅行孕育着旅游的因子;⑸“享乐旅行”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3、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成熟。

4、虽然旅游古已有之,但决非有了人类就有旅游。

旅游是人类进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

三、为什么说旅游孕育于旅行之中又脱胎于旅行之外?答:旅行是重于行,即赶路到达某处;旅游是重于游,但也是一种行。

旅行时欣赏景色便衍生出旅游,因此旅游孕育于旅行;但是旅游是以美景为目的地,旅行是以终点为目的地,因此旅游不同于旅行,脱胎于旅行之外。

四、什么是旅游?旅游与游览、旅行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区别:1、游览是一种“边走边看”,即具有“步移景异”功能和动与静相结合的活动形式;2、旅行是指人们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行进过程,其目的广泛。

3、旅游是一种排除功利的旅行与游览相结合,以获得精神愉快感受的消遣性、娱乐性的社会活动。

联系:1、旅行是旅游所凭借的手段和前提;2、不受功利约束的游览才是旅游的目的和内容;3、只有旅行和游览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旅游。

五、旅游是非功利性的,为何又有会议旅游,商务旅游等称呼,其根据是什么?答:这是指旅游的概念具有包容性(外延性)。

旅游概论第一章填空题训练

旅游概论第一章填空题训练

《旅游概论》第一章填空题训练1、旅游的产生,都经历了一个从、、而且日趋的过程。

2、客观上,迁徙与旅行有共同的外部特征——。

不同的是前者是为了而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后者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具有明确的“”。

迁徙活动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活的。

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是对人类有意识的旅行的预演。

3、迁徙就是当一个地方的自然资源用完了,就到另一个地方继续采集和狩猎,形成一种的。

迁徙的原因有、以及等威胁所驱使,但主要还是由采猎生存方式固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4、社会三次大分工,使人类从流动性生活走向,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改进,促使产生,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得应运而生,这就是人类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条件。

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经商旅行孕育着的因子,已经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气息和内涵。

5、享乐旅行的出现标志着的诞生。

所谓享乐旅行,是指出自和的需要而进行的的活动。

6、享乐旅行和旅游之所以发生,是源于人类的发展,尤其是的发展和需求的提高,并非有了人类就有了旅游。

人类任何活动或者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必须符合的条件,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其中条件起决定作用。

旅游是人类进化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断发展变化,其产生的基础条件是发展、的提高以及的发展。

旅游的产生源于的发展、的提高和的成熟。

旅游者的产生,是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和成熟的结果。

旅游是超出需要而具有的一种方式。

人类有自觉目的意识的旅行萌芽于。

而具有现代意义的旅行和旅游活动是文明社会的产物,形成于一定历史阶段的阶级社会中,并首先在世界的出现。

7、旅游是人类的发展和成熟而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对异域的探索,对异地的向往,以及获得的感受、的欲望,是驱使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动力,并由此决定了旅游者进行流动和交流的必然性。

旅游是以方式离开到进行的一种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旅游的本质目的是。

8、旅游的定义是:人们为了而进行的和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学习目标:■了解国内外旅游活动的历史;■掌握古代中国旅游的形式,近代旅游产生的基础及发展情况,现代旅游的特点;■熟悉现代中国以及世界旅游的发展情况。

第一节旅游的产生一、人类的迁徙活动人们常说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自古有之。

“旅游”一词,因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历史不同而无统一时限。

如果说旅游是从早期旅行发展而来,那么是不是会像有人认为的那样,自有人类之日起便有旅行活动在进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首先简单地回顾一下早期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

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是用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靠渔猎和采集为生。

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生存无时无处不在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到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中,畜牧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形成和发展,从而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这是这一时期生产结构中具有革命性的变革。

同时,在这一时期中,人类还发明了制陶术和弓箭。

但是,这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都未能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人们的劳动所获,除供自己使用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剩余物,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的氏族部落范围内进行。

上述情况说明,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为止,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虽然在此之前人类也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因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活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都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他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尽管上述的迁徙活动并不符合现代的旅行概念,但客观上“迁徙”和“旅行”却有共同的外部特征——空间转移。

不同的是,前者是早期人类为了生存而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自然行为”;后者却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具有明确目的意识的一种“自由行为”。

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答:旅游是人类自身的进化和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产生的,其基础条件是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和进步。

就个体而论,旅游者的产生,是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文化意识和经济条件成熟的结果。

为什么说旅游孕育于旅行之中又脱胎于旅行之外?旅行是重于行,即赶路到达某处;旅游是重于游,但也是一种行。

旅行时欣赏景色便衍生出旅游,因此旅游孕育于旅行;但是旅游是以美景为目的地,旅行是以终点为目的地,因此旅游不同于旅行,脱胎于旅行之外。

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只有旅行而没有游览构不成旅游;而没有以旅行为前提的游览也仅是游览而不是旅游。

只有旅行和游览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旅游。

这就是旅行、游览、旅游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旅游是非功利性的,为何又有“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称呼?其根据是什么?当私有利和私有观念形成后,旅行活动开始现现,但都基本带有功利的目的,与现代旅游存在本质区别,但它是旅游形成的基础。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的意识随之发展,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经济条件的成熟。

在商务活动、出席异地会议等过程中兼顾游览、消遣等这种公务与游玩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包容在旅游范畴之内,即不论是以商务、会议活动为主,游览消遣为辅,或是相反,只要在整个外出旅行计划内或着说在某一段完整的旅行时间内,存在着或发生着非功利性的游览观赏活动,从理论上说,可同样称为旅游。

如何成为出色的旅游从业人员?做旅游多年,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活力、朝气的行业,接触永远的都是最新推的好玩、好吃和各类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群,确实是一个非常锻炼人、扩大人际交往和提升自我品味的低成本职业。

那么做合格的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做到哪些和注意些什么呢?第一:平和健康的心态心境不能轻易因外界条件而变化太大,面对客人要笑口常开,绝不能把丝毫的不悦情绪带到工作中去。

高中地理课件旅游资源的形成454

高中地理课件旅游资源的形成454
旅游资源的形成
1.旅游资源是怎么样形成的? 2.是不是所有的自然景观和文
化景观都是旅游资源?
1
旅游资源的形成
(一)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 的基础
(二)人类活动影响旅游资源的形成
2
自然地理条件对旅游资源的景点、 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内营力为主的构造带上,岩浆活动 强烈,在岩浆出露地表的地方,形成独特 的火山地貌景观。比如我国黑龙江省的五 大连池,就是以近现代典型、完整的火山 地质地貌形态为主体的旅游资源。O
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造就和丰
富了绚丽多彩的名山文化,形成了以“金色世
界”五台山、“银色世界”峨眉山、“琉璃世
界”普陀山、“莲花世界”九华山并称为中国
佛教四大名山而声明远播,辐射到海内外。同
时也增强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吸引力。以四大名
山为特征的佛教文化,传扬到世界各地,产生
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四大名山发展旅
众多的文化遗产,则是在自然地理的基 础上,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所形成的旅游资 源,如我国古代建筑群、世界人类遗产中的 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
27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红色旅 游”,旨在保持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学科综合:红色旅游的经济学意义是什 么?怎样以此为契机,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红色旅游的所体现的政治领导以及思想道 德教育原理。(红色旅游的哲学道理。)要 知道,红色旅游背后的背景,可是加强党的 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缩小 贫富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 会啊! (留给同学们课外探究。)
花岗岩具有较强的抗化学风化能力, 而自身互相垂直的裂缝(节理)的发育, 导致特有的称为“球状风化”的物理风化 ,形成独特的花岗岩地貌景观。 O

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旅游产生得基础与条件》说课稿各位老师早上好,我就是永登县大同一中从事英语教学得老师刘晓莉,今天我说课得内容就是《旅游业产生得基础与条件》第一、说教材。

《旅游业产生得基础与条件》选自教育规划教材《旅游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旅游概论作为旅游专业得一门核心课程,就是学习其她课程得基础,而第一章第一节又就是基础得基础,“良好得开端就是成功得一半”因此上好这节课事至关重要得。

第二、说学情。

本课得教学对象就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得学生。

学生思维活跃,有创造性。

但对旅游业产生得基础与条件有所知又不全知,而且专业敏感性不强,但求知欲强烈。

第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历史性、理论性强,所以将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为:知识目标:1、旅行得起源2、旅行得发展3、旅游出现得基础与条件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驾驭旅游知识得能力与团队合作、自我学习得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得情节,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重点:1、旅游产生得基础与条件难点:1、顺应历史得变化,探究出旅游得发展历史第四、说教法。

依据本课理论性强与学生自信张扬得特点,在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教学原则下,为了突出重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设定得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基于任务得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法。

注重合作竞争,本节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得合作意识,团队意识。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得积极性,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既增长知识,又锻炼自己。

第五、说学法。

1、自助探究合作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就是教育发展得必然趋势。

第六、说教学过程。

我得教学过程分为六步骤: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教材收集资料2、教学引入:问学生喜不喜欢旅游,找几个学生发言说出自己印象最深得旅游经历或者自己最向往得旅游地,与大家分享分享。

然后引出既然旅游如此受大家热爱,那么旅游从何而来呢,它经过了哪些历史得发展呢?3、分组讨论:采取小组讨论得方式提出问题:A、早期人类得“迁徙”与旅游得关系B、三次社会大分工分别就是什么C、商业与商人得出现与旅游得关系D、享乐旅行与旅行得关系(给学生15到20分钟讨论时间,结合课本得出结论)4、汇报检查由各小组得发言人用简练、概括得语言汇报本组得讨论结果,我将各组得发言要点及时记录在黑板上,然后总结讲评完成难点得突破。

地质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质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质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旅游业兴起与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1)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

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2)旅游交通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的命脉;旅游交通促进了旅游路线,旅游点、旅游网的形成和发展。

畅通的旅游交通,即方便了游人,更为旅游业创造了巨额收入。

3)旅游服务设施完备的旅游服务设施,为游人提供了周到的服务,使旅游更舒适、方便、安全。

同时,通过提供设施服务,旅游业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显示了旅游业的接待能力和发展水平。

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均以良好的宾馆、饭店和购物设施贏得了恒久的美誉。

4)旅游环境旅游接待地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地理、经济、文化、客源环境在旅游业展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5)旅游客源旅游客源就是旅游者。

作为旅游产品的销售对象,旅游者也是旅游业赖以经营的市场。

旅游者是构成旅游的主体,是旅游三大要素的基本要素,没有旅游者,那么旅游就无法进行。

所谓旅游者,就是指暂时性的离开常住地通过游览、消遣等活动,以获得精神上的愉快感受为主要目的人群。

旅游者对于旅游这一活动的重要性就相当于市场对于工业的重要性。

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就有经济能力去支付旅游当中所产生的费用;而且,经济发达地区的人群也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进行旅游活动;同时,这一地区的人群,受教育的水平和职业也决定了他们有更大的出游需求,所以说越是临近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会有更多的旅游人群,旅游业市场就会更加的广阔。

6)旅游资源所在地环境容量的大小环境容量又称旅游承载能力,它是指一个地区的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最多的旅游人数。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_第一章_旅游资源概述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_第一章_旅游资源概述

二、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 (一)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的东西差异 就我国而言,两种形态的地区差别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地区之间( 就我国而言,两种形态的地区差别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地区之间(以大 兴安岭—燕山山地—鄂尔多斯高原—六盘山地—青藏高原东缘— 兴安岭—燕山山地—鄂尔多斯高原—六盘山地—青藏高原东缘—中缅 边界线西端为界) 边界线西端为界)。 (二)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南北差异 (1) 在西部地区,以昆仑山和祁连山为界,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 (2) 在东部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也可大致分为南北两部分。 总体来说,我国东部地区“南秀北雄” 总体来说,我国东部地区“南秀北雄”风景特点的形成,是有其客观 自然基础的。 第一,南北方地貌的差别是构成南北方风景特征的基本骨架。 第二,生物和水体的差异,是构成我国东部地区“南秀北雄”风景特 第二,生物和水体的差异,是构成我国东部地区“南秀北雄” 征的直接因素之一。 第三,气候条件的差别是形成我国东部地区“南秀北雄” 第三,气候条件的差别是形成我国东部地区“南秀北雄”特征的又一 重要原因。
(五)按旅游资源的吸引级别分类 1. 国家级旅游风景资源 2.省级旅游风景资源 3.市(县)级旅游风景资源 .市( (六)按旅游资源的市场特性和开发现状分类 1.未经开发或潜在的旅游资源 2.已开发或即将开发的旅游资源 3.现代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 (七)按旅游资源动态分类 :稳定类旅游资源和可变类旅游资源
表1-5 旅游资源的动态分类系统(郭康,1990)
长久稳定型 稳定类 相对稳定型 规 律 可变类 变 化 型 随机型 不稳定规律 变化型 如云海、云雾、树挂、沙鸣、山鸣等 如海市蜃楼、极光、佛光等 稳定规律 变化型 如城市、宗教圣地、会议中心、港口、古建筑、遗址、出土文物; 山岳、江海、大型造型地貌、温泉、岩洞、民俗风情等 如小型造型地貌、古树、野生动物、常年性溪流和瀑布、常绿树木 花卉、钟乳石、黄土造型地貌、游乐设施等 季节性气候条件,季节性河流、瀑布、溪流、泉水等;山花、红叶、 落叶树种、海光、鱼群、候鸟、沙丘、海潮等;农业土特产品等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2.2.2.3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1)旅游资源的自身评价 A.旅游资源的特色; B.旅游资源的密度和地域组合; C.旅游资源容量; D.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吸引功能; E.旅游资源的性质。 (2)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A.区位条件; B.区域经济发展背景条件; C.环境因素; D.客源市场情况。
2.2.2.4旅游资源单项评价
2.2.1旅游资源的调查
2.2.1.3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收集资料、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室内预测、现场踏勘 (1)旅游资源调查的基本要求 GB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之5旅游资源 调查的5.1基本要求,共4条。即: A.按照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查 B.保证成果质量,强调整个运作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 并尽量做到内容简洁和量化。 C.充分利用与旅游资源有关的各种资料和研究成果,完成统计、 填表和编写调查文件等项工作。调查方式以收集、分析、转化、 利用这些资料和研究成果为主,并逐个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现 场调查核实,包括访问、实地观察、测试、记录、绘图、摄影, 必要时进行采样和室内分析。 D.旅游资源调查分为"旅游资源详查"和"旅游资源概查"二个档次, 其调查方式和精度要求不同。
2.2.2.2旅游资源评价的意义、依据和类型
(1)意义 A.新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已开发的旅 游区的发展、提高、改造、扩大规模和推出新产品 提供依据; B.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规模、分布和条件的 鉴定,为国家和地区分级规划、管理提供准确的资 料和判断的标准; C.为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位、区域优势提供规划、计 划思路,确定旅游区、旅游项目等开发顺序。 (2)依据 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旅游资源调查成果。 (3)类型 单项评价、综合评价

旅游学基础知识概论

旅游学基础知识概论
3.托马斯·库克与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现代旅游业之父:英国人托马斯•库克(18081892)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包租火车,组织570人 团体旅游参加12km外的禁酒大会,当天返回 。特点。 标志着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开端。
1845年夏,托马斯组织了团体消遣旅游,350 人,一周,莱斯特--利物浦 。特点。托马斯. 库克旅行社的问世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
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1、二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2、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 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 5、战后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6、各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加之信息技术进步的
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乡土和本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事物增加了 了解,并产生兴趣,这种好奇心的增长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
4、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
消遣目的的旅行主要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享乐 旅行。
三、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路和陆路交通都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客观上为人们的外出旅行 提供了条件。
这一时期出现了士人漫游、公务旅行、宗 教旅行、帝王巡游等等。
朝聘之旅:诸侯 巡游之旅:乾隆 游学之旅:孔子 游说之旅:春秋战国 羁游之旅:屈原 士人之旅:李白、杜甫 科考之旅:李时珍、徐霞客 宗教之旅:玄奘、鉴真 公务之旅:张骞、郑和
共识:旅游是从早期旅行发展而来 的。
一、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 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三、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 四、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五、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
早期,人类也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 迁徙活动。
– 不是旅游。是因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 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这种活动只能是逃荒、移民或避难活动。

旅游产生的宏观环境分析

旅游产生的宏观环境分析

旅游产生的宏观条件分析一、引言旅游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旅游产生的客观条件又分为宏观条件和微观条件。

宏观条件是旅游产生的重要外部条件,宏观条件是由一些大范围的、与宏观条件相关的因素或力量构成,是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技术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等的总称。

这些条件既为旅游产生提供了机遇,也对旅游产生构成了挑战。

本文试就影响旅游产生的宏观条件进行初步分析。

二、旅游产生的宏观条件(一)经济条件旅游活动发生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

旅游活动能否开展,一定程度受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经济环境影响。

经济环境是指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

对经济环境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政策、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速度等。

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也较为发达。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

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旅游的发展。

2、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人民币升值是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

对于国内游客,人民币的升值后居民境外消费能力相对变强,一些潜在游客会在升值的心理下加入到出境游的队伍中去。

对于国外游客,人民币升值后,美元和欧元价值相对缩水,入境旅游价格相对抬升,日本、韩国、美国、英国这几个客源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3、经济全球化趋势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经验及创新的机遇。

旅游资源的基本理论

旅游资源的基本理论

一、旅游资源的基本理论旅游资源常见的几种定义:1、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均统称旅游资源。

(《旅游概论》1982 )2 、旅游资源是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陈传康1990 )3 、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并由此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自然和社会的实在物。

(孙文昌1989 )4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开发司1992 )5、旅游资源是指通过开发后能够吸引旅游者的客观存在物。

就是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可以引起旅游者的兴趣并可加以利用的物质条件。

(钱今昔.1993 )6 、凡是自然力和人类社会造成的,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物质或精神的诸多因素,都可以视作旅游资源。

(杨时进,1996 )7 、凡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们之间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

(郭未喜,1985 )根据上述的几种关于旅游资源的定义,可以归纳得出:旅游资源为凡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并能进行旅游活动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

旅游资源的特性一、形式的复杂性:是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的,且受旅游需求多样性的影响。

二、分布的区域性:形成旅游资源分布区域性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旅游资源具有其存在的特殊条件和相应的地理环境,是旅游资源最本质的特征三、生态的整体性:旅游资源的各组成要素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形成资源体。

整体性强,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大。

但是生态的整体性也意味着组成旅游资源的要素一旦被破坏,会影响整个旅游资源的质量,甚至使其消失。

四、地域的固定性:自然旅游资源是在一定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不可移动。

历史古迹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为过去历史的见证,它们在地域上也是固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说课稿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是永登县大同一中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刘晓莉,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旅游业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说教材。

《旅游业产生的基础和条件》选自教育规划教材《旅游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旅游概论作为旅游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而第一章第一节又是基础的基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这节课事至关重要的。

第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

学生思维活跃,有创造性。

但对旅游业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有所知又不全知,而且专业敏感性不强,但求知欲强烈。

第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历史性、理论性强,所以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为:知识目标:
1.旅行的起源
2.旅行的发展
3.旅游出现的基础和条件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驾驭旅游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自我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情节,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重点:1.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难点:1.顺应历史的变化,探究出旅游的发展历史
第四、说教法。

依据本课理论性强和学生自信张扬的特点,在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教学原则下,为了突出重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法。

注重合作竞争,本节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既增长知识,又锻炼自己。

第五、说学法。

1.自助探究合作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六步骤: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教材收集资料
2.教学引入:问学生喜不喜欢旅游,找几个学生发言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旅游经历或者自己最向往的旅游地,和大家分享分享。

然后引出既然旅游如此受大家热爱,那么旅游从何而来呢,它经过了哪些历史的发展呢
3.分组讨论: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
提出问题:A.早期人类的“迁徙”与旅游的关系
B.三次社会大分工分别是什么
C.商业和商人的出现和旅游的关系
D.享乐旅行与旅行的关系
(给学生15到20分钟讨论时间,结合课本得出结论)
4.汇报检查
由各小组的发言人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我将各组的发言要点及时记录在黑板上,然后总结讲评完成难点的突破。

A.早期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进行的迁徙活动是对人类有自主意识的旅行“预演”
B.商业的应运而生是人类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条件
C.经商旅行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D.享乐旅行的出现是旅游诞生的标志
综上所述:旅游产生的基础条件是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和进步。

5.拓展升华
完成24页的问题
6.学生谈收获(即小结)
请一位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七、说板书。

1.问题探究时列出要讨论的问题
2.教学检查时在黑板上记录
3.总结是写出本节课的重点
第八、说反思。

做到了以学生学贯穿始终,做到心中有理念,手中有方法,眼里有学生。

教学对我的启示有了知识的支撑,技能完全可能是学生心智生长的结晶。

我的说课结束,敬请各位专家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