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为什么能够赎买? 最后,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 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 等。
粮食统购统销
赎买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 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天津恒源纺织厂把国家 供应的棉花加工成为成 品出厂。
1、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国有企业的生产场面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毛谈建国初工业化建设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历 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 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究竟 走哪一条路呢?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 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稳 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 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 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共识。 【先建设,后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 事长郭琳爽在全国政 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 态: “企业向国营 商业看齐,个人向工 人阶级转化。”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特点
经营分散 技术落后 生产规模小 劳动生产率低 制印章的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知识点2011-03-28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知识点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它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和从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社会。
(P90)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及其性质:“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P90-91)五种经济形式中,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P91)总之: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
这种矛盾的斗争和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P91—92)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92—96)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地表述。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介绍
2、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
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工 业 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业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1)和平赎买的改造方法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
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 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采取赎买方式的有利条件:
首先, 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具有两面性 。 其次,中国
共产党与民族资产 阶级长期保持着统 一战线的关系。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 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是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起 来的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 就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的以土地 为实现农业合作化,根据自原互利的原则,由 质的农业合作组织 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社会 农民组织的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十 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 几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这是最低层次的农业 合作化组织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 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视 频 播 放
农业合作化运动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第三步:
高级 农业合作社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
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 社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步:
农业 生产互助组
第二步: 初级 农业合作社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 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邓三重点归纳-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提问】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里,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列宁“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为什么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呢?答案:这主要是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2、认为过渡时机到来四(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内容和特点2、必要性和可能性章(三)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三大改造的政策、方针、方法和步骤2、三大改造的历史经验、失误和偏差3、三大改造的历史地位、作用和意义主要内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和主要矛盾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政策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及其伟大意义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是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二是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三是文化上是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
(3)在积极利用外援的同时,党积极不依赖外援
不利条件:
(1)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进 行技术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势必影响工业的稳步发展
(2)由于农业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到秋收才知道,所以制 定国民经济计划有不确定性
(3)文化落后,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和半文盲达90%,工业 建设紧缺人才,劳动力素质低,这种状况短期内无法改变
(4)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重工业更是,新中国能用作 工业化积累的资金微乎其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统购统销和农业合作化-----两大 重要措施
(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新发展(初级农业合作社和互助 组)
5、与其他周边国家积极开展经济接触和交往。1953年中国 迎来锡兰、印尼、缅甸贸易代表团,分别与中国签订贸易订 单,开始进行禁运商品的贸易。
三、日内瓦会议后同印度、缅甸、印尼等国发展友好合作关 系作为“反包围”的突破口
1、高层互访
2、积极支持印度提出的建立和扩大和平区域的主张
3、有步骤地解决一些同周边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
5、基于中国工业的基础极其薄弱。中国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工业水平的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重工为在全国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27%.农业、轻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都急需重工 业武装。
(二)我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1)我国建立了集中统一的中央政府,且具有很强的组织动 员能力,社会经济稳定
5、国家加强对农业的扶持:
(1)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2)扩大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合作化发展。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①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就是说社会主义 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明显地过急过快,农村 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过急过快,城市资本主义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过于短促。
② “工作过粗”,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改造 高潮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 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出现了“一窝 蜂”的局面。 ③ “简单划一”,就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 模式选择上存在着问题。农村几乎是清 一色的高级社,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全 行业的公私合营。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制度。
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政务院四个副总理中有民主人士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 黄炎培和郭沫若;政务院二十一位委 李济深、张澜、高岗
员中,有九位是民主人士;一百零五 个部长和副部长职位中,民主人士占 政务院副总理: 了四十九个。 董必武 陈 云 郭沫若 黄炎培
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解放军进入拉萨
到1950年10月已经建立起1个大行 政区人民政府(东北)、4个行政区 的军政委员会(华南、中南、西北、 西南)、1个中央直属的自治区政府 (内蒙古)、28个省人民政府,2087 个县人民政府。
镇压反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
(3)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从 限制到逐步消灭。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农民报名参加合作社
图为初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多少 和参加劳动的数量质量 多少,对社员进行粮食 分配。
农业社社员庆祝场面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 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
手 工 第 业 一 供 步 销 小 组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1882年,马克思答复“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外部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关于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曾有两种不同的设想,即“将来突变论”和“现在渐变论”。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新的设想,即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式实现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1953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论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同年12月形成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第二,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第三,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文化上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它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两重性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前后经历了两个时期的变化:第一个时期(1949、10——1952年底)是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第二个时期(1953-1956年),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
2、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3、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4、开展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
5、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苏联对中国建设的援助。
毛特概述总结笔记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既头三年,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主要措施:抗美援朝、新解放区的土改、镇压反革命、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三反、五反”、整党运动2、第二阶段(后四年。
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内主要矛盾:在新解放区土改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已转化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
主要措施:在前一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比较稳妥地推进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1、担负着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即反帝反封的任务;2、在经济上,是多种经济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即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包括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合作社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3、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4、在文化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5、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一些措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三)、新中国面临的困难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中南、西南、华东一些地方以及沿海岛屿顽抗,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也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经济上: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状态,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毛中特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苏联基本上一步到位,直接建立合作社或集体 农庄。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 方法:说服教育、示范帮助; • 步骤: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 重视手工业本身的特点。
供销小组
• 由国营商业或供销合作社供给原料,包销产 品。开始脱离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供销轨道,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 循序渐进、逐步过渡
1949-1953:发展互助组、试办初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 • 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
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 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但 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 互助; • 分临时性、季节性互助组和 常年性互助组;
图为农民在进行生产互助
• 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赎买目的: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 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 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 部分利润。
赎买不是购买:因为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是工人无偿 劳动的积累,所以赎买的代价不由生产资料的 价值决定,而由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过程和实 际需要决定。
赎买办 法 “四马 分肥”
“定息”
“高薪”
图示:“四马分肥”
“定
息”:
按照核定的资本家私股的股额;付给资本家一定息率的 股息; 定息统一规定为年息5%,略高于当时的银行利息; 全国拥有定息的私方人员共114.2万人; 定息从1956年1月1日起计算,直至1962年12月31日,7 年不变。
•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新民主主义社
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提供了稳定的国 内政治环境。
2.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 过渡的理论,也被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分 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 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产阶级, 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使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 五、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
首先,一定时期内追求改造的高速度,从而 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 • 其次,改造中的一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损害 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 第三,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 要,公有化程度过高,改造模式过于集中,所有 制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社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王光英:1999年至2001年 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 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民族资产 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社会的主要矛盾不 再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而是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之间的矛盾,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1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 的过渡形式? • 14、简述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形式? • 1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 哪些步骤? • 16、简述“四马分肥”。 • 17、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18、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 的性质、主要矛盾?
毛概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总之,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 出,反映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尽快消灭剥削,摆脱贫困,迅速 发展经济,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 愿望,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政府发放合作基金贷款 扶持贫农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 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 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入社农户 96.3%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3)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
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 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 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 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 步骤
三大改造
农 业
手 工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简称“一化三改”
2.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 历史必然性 (1)必要性
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第二,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 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 要。
——贫雇农生产工具、资金严重不足(两极分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 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工业化
总路线
(2)典型示范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一)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依据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目的就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实现的,这需 要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他还分析了过渡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特点,指 出:“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 “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就是资 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共产主义。这些基本力量就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 级”。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些思想,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依据
同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三反”“五反”及其他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运动以及经济建设工作、 文化教育工作、外交和国际活动、统一战线工作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树立了 极高的威信,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政治热情,人民群众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有了普 遍认同。
毛泽东思想概论
目 录 CONTENTS
①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 ⑦ 政策和策略理论 ②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⑧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③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④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⑨ 党的建设理论 ⑩ 实事求是
⑤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⑥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⑪ 群众路线 ⑫ 独立自主
第二,不断增加的党和国家政权的威信以及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是重要政治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党不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和政策发挥政治领导作用,还通过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使一大批有经验的、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 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和广大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在地方 的反动统治被摧毁,党和国家政权组织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外部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关于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曾有两种不同的设想,即“将来突变论”和“现在渐变论”。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新的设想,即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式实现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1953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论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同年12月形成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即“一化三改”。
1954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的《宪法》,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总纲。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创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划时代纲领和历史性宣言。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阶级(人)的改造同时并举。
两个“逐步”体现了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①工业化的必要性。
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②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工业化创造必要条件。
③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国营经济的强大:我国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基本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过渡形式:互助组 初级社 高级社农业:农业互助组 初级农业合作社 高级农业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小组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改造的方针:“和平赎买”②改造的道路:国家资本主义③改造的步骤:1949.10—1953.底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1954.1—1955.上个别行业公私合营1955.下—1956.底全行业公私合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基本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但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
企业的盈余,实行“四马分肥”。
进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在个别行业公私合营阶段,企业利润分配依然是“四马分肥”,但企业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第二个阶段是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实行“定息制度”。
资本家将生产资料交给国家,国家通过清产核资定股给资本家支付定息。
这种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支配权完全属于国家、生产经营直接纳入国家计划、工人成为企业主人,因而基本上是社会主义经济。
1956年1月起,根据公平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核定全国合营企业私股股额共24亿元,由国家按固定息率——年息5%,逐年发给定息,这就使资本家所得利润不再随企业盈利多少而增减。
定息从1956年1月起,到1962年12月31日止,7年不变。
发给114万股私股股东每年定息1.2亿元,后又延长3年多,到1966年9月国家停止付息。
从1949年到1966年资本家所得的红利、高薪和定息共32.5亿多元,成功地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④改造的内容上:两个方面即对企业的、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⑤实现对中国资产阶级实行和平改造的依据这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第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第二,是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第三,是大多数工商业者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和平改造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四,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就形成了盟友关系。
至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20世纪中叶,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形成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主要经验,是构成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1、以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2、以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造3、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4、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5、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局限性邓小平曾经指出:“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一致公认的。
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
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今天我们也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
当然缺点也有。
从工作来看,有时候在有的问题上是急了一些。
”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①“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明显地过急过快,农村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过急过快,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过于短促。
②“工作过粗”,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出现了“一窝蜂”的局面。
③“简单划一”,就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模式选择上存在着问题。
农村几乎是清一色的高级社,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
②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③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
②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1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不但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的确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巨变。
5、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本章小结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历史变革。
3、以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划时代的历史剧变,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