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教科版一、溶解的特点: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散布在水中,而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式分离出来。
二、过滤实验顶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3、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结尾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4、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数溶解、变成了均匀散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六、观看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不是溶解”的方式有:颗粒大小的转变、在水中是不是均匀散布、是不是有沉定、可否用过滤的方式分离。
7、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份溶解,充分搅拌全数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八、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固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九、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10、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一、水除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确实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2.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式溶解的,因此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3、切碎、加温、搅拌等方式能够加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4、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
、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式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简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罗老师精简版)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究:2.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实验三:模拟鼓膜的震动实验结论:“鼓膜”在声音的作用下产生震动。
声音的远近和强弱条件不同,引起“鼓膜”的震动也不同。
发生强,“鼓膜”震动的幅度大;发生弱,“鼓膜”震动的幅度小;距离近,“鼓膜”震动的幅度大;距离远,“鼓膜”震动的幅度小。
4.实验四:探索钢尺的音量变化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5.实验五: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膈肌等。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呼吸的次数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4、根据食物的来源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根据食物的食用方法分为生食和熟食。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呼吸和消化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呼吸和消化单元知识点陈老师实验室1周前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2-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文气管、肺、横膈膜等。
2-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1吸气。
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2呼出的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增加了,氯气不变2-2一个正常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20 次左右。
每分钟心跳80 次左右。
2-2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2-2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2-2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2-3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2-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2-3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2-4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
2-4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藎菜、肉类、奶制品、水果、调味品等:2-4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分成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根据食物的食用方式可以分成生食和熟食:根据食物的重要性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
另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方式。
2-4我们常吃的主食有米饭、面条、馒头等,副食有肉、蛋、奶等,夏天常吃的凉菜中包含黄瓜、粉丝、粉皮等食物,从食物来源上分类,属于植物类食物。
2-4植物类食物有:谷物、水果、蔬菜等:动物类食物有:奶、奶制品、蛋、肉等。
2-5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教科版四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含两版知识点)
教科版四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含两版知识点)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知识点超全整理全册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出声音时,声带收紧并快速振动以发出声音。
声带越紧,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2会引起周围的物质振动,通过这些物质,声音会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2.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
我们听不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里没有空气,闹钟震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设备。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一天的食物(知识点)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4、一天的食物(知识点)
1、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获得的。
2、一天中,我们吃的最多的食物是米饭,馒头。
它们是主食。
3、面对这么多食物,我们可以根据食物的来源、食物的作用、食物的生熟进行分类。
4、根据食物的来源,可将食物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简称素食和荤食。
素食包括蔬菜,水果,谷物等。
荤食包括肉,蛋,水产等。
5、按食物的作用,可将食物分为主食和副食。
主食包括米,面,杂粮等。
副食包括鱼,肉,蛋,菜,水果等。
6、按食物的生熟,可将食物分为生食和熟食。
生食包括蔬菜,水果等。
熟食包括鱼、肉、谷物等。
7、。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复习【按课编写】
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6页】
第一课《感受我们的呼吸》
1.(氧气)是(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必需的原料,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z。
2.
j
3.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和肺)等。
4.
5.
6.
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7.
8.实验探究
3右图是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图,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A.气管
B.
(2)当用手往上顶橡皮膜D
程,拉下橡皮膜D
第二课《呼吸与健康生活》
1.
2.
3.
4.
5.通过分析探讨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运动都会增加
6.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7.人体通过呼气和吸气这种呼吸运动,不断进行着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8.我们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吸入氧气进人血液,呼出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9.与平静状态相比,运动后呼吸次数都会增加。
40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这一课时进行的记录。
从上面的数据中,
钟后每分钟呼吸次数是最多的。
11.实验探究题
下面是乐乐记录的自己在三种状态下意分钟的呼吸次数。
(1)乐乐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次数平均值是
(2
同”)。
(3)
第三课《测量肺活量》
1
2
单位。
3
4、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四年级学生肺活量的要求,男生(1100-2600)毫升,女生(900-2000)毫升。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
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鹂鸟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拔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克不及)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德律风”,声音主如果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
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依赖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类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发(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号,(大脑)吸收到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上下)可以用(音高)描述。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5食物中的营养(知识点)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5、食物中的营养(知识点)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获得的。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3、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成分。
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维生素和无机盐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4、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
把食物上滴上碘酒,食物变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
米、面、土豆、芋头等含有淀粉。
5、把食用油在纸上涂抹,纸上油迹不会消失,说明这种食物含有脂肪。
油类、花生、蛋类、巧克力等含有脂肪。
6、把食物放在火上烧,有烧鸡毛的气味,说明这种食物含有蛋白质。
豆类、肉类、水产类、蛋类、内脏等含有蛋白质。
7、
8、。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1.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1.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
腔扩张,腹部收缩。
2.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
腔收缩,腹部放松。
3.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植物制作养料所必须的原料。
这
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4.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
2.呼吸与健康生活
1. 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可以
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测量肺活量
1.肺活量是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气体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
个指标。
2.经常锻炼身体,可以提升身体的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4.一天的食物。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基础知识梳理
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清单基础知识梳理1感受我们的呼吸1.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肺。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2.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吸气:鼻腔或口腔一气管一支气管一肺。
3.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呼气:肺一支气管一气管鼻腔或口腔。
4.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
5.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6.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2呼吸与健康生活1•我们体内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2.人的呼吸实际上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岀二氧化碳。
3.—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1)一般情况下,人体呼岀来的气体和吸进去的气体相比较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
(2)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就是空气,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3%。
(3)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人体呼出来的气体还是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其中占比最多的都是氮气。
4.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5.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3测量肺活量1.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气体的量是肺活量。
2.深吸一口气,吹响同一个哨子。
肺活量大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会长一些。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小学四年级男生的肺活量在1100——2600毫升;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900——2000毫升。
4.通常肺活j越大的人,运动后恢复正常呼吸需要的时间越短。
5.通常肺活量越大,说明我们的身体越健康。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点整理(1)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无论是走路、玩耍、学习还是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
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3、食物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需要通过身体一点一点地转化为生命所需的养料和能量,这个过程叫作消化。
4、呼吸和消化对于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受我们的呼吸1、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
2、一呼—吸算一次呼吸。
3、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吸气: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一肺4、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呼气:肺→支气管一气管鼻腔或口腔5、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6、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鼻:过滤吸入的空气咽喉:有对气体加热的功能。
气管和支气管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功能是运送气体。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2呼吸与健康生活1、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呼吸也会发生变化。
2、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3、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4、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5、如果呼吸功能弱,我们身体的一些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増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6、人体的哪些活动会影响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人的慢跑、快跑、跳跃、打球、做游戏、做家务等活动都会影响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知识要点总结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要点(一)呼吸与健康 1.感受我们的呼吸1.参与呼吸的器官有你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人体参与呼吸的气管有(鼻腔、口腔、气管和肺)等。
呼吸: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膈肌向下,胸腔(扩张),腹部收缩,肺变大。
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膈肌向上,胸腔(收缩),腹部放松,肺变小。
2.(氧气)是(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必需的原料,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呼吸与健康生活1.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平静状态下,青少年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在(20次)左右。
剧烈运动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会(增加)。
3.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运动会加快呼吸次数。
4.运动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好处?运动后,人需要更多的氧气。
(呼吸次数)会增加,及时补充所需要的(氧气)。
5.伴随呼吸次数的改变,心跳速度变化吗?不同状态下不仅呼吸次数会发生变化,心跳次数也会发生变化。
6.拓展:(1)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即肺活量)(2)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3.测量肺活量1.(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肺活量是人体(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我们可以用简易肺活量袋来测量我们的(肺活量),肺活量用(毫升)作单位。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四年级学生肺活量的要求,男生(1100-2600)毫升,女生(900-2000)毫升。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知识归纳复习资料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复习资料2.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
2.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1吸气。
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2呼出的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增加了,(氯气)不变2.2一个正常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20 次)左右。
每分钟心跳(80 次)左右。
2.2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2.2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2.2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2.3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2.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2.3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2.4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
2.4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肉类)、(奶制品)、(水果)、(调味品)等:2.4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分成(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根据食物的食用方式可以分成(生食)和(熟食);根据食物的重要性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
另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方式。
2.4我们常吃的主食有(米饭、面条、馒头)等,副食有(肉、蛋、奶)等,夏天常吃的凉菜中包含(黄瓜、粉丝、粉皮)等食物。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天空的变化- 云是由水蒸气形成的,当温度下降或水汽达到饱和点时,水蒸气会凝结形成云朵。
- 晴天:天空湛蓝,阳光明媚。
- 多云天:天空有云朵,阳光不太明亮。
- 阴天:天空发灰,也叫“乌云密布”,经常下小雨或阴雨。
- 雨天: 天空下着雨,如细雨、大雨等等。
- 晴雨表:可以根据它来了解天气预报。
第二单元动物的种类和生活- 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有脊椎、有四肢。
- 脊椎动物的分类: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 哺乳动物的生活性:哺乳动物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
哺乳动物会分泌乳汁哺育子女,一般是胎生,生下来就有毛发,有保护作用。
第三单元动物园的小动物- 动物园是一个以展出、饲养、研究动物为主要任务的公共园地。
- 动物园的分区:食肉区、食草区、水生区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鸟类:老鹰、鸵鸟、孔雀、企鹅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哺乳类动物:大熊猫、老虎、长颈鹿、大象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爬行类动物:鳄鱼、蛇、乌龟等等。
第四单元植物的变化和运动- 植物的主要部分:根、茎、叶、花、果。
- 植物向阳性:大部分植物喜欢充足的阳光,会向阳生长。
- 植物的都会运动:水蒸气和养分在植物茎叶间不断运动,这叫做“内涵运动”。
- 植物的对流运动:由光合作用引起,叶面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形成对流运动,这个过程叫做“呼吸”。
第五单元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有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每个人都应该尽的义务。
- 垃圾分类的种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
- 可回收物指可以再利用的废弃物品,如纸张、塑料瓶等等。
- 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油漆、废药品等等。
- 湿垃圾是指易腐烂的生活垃圾,如剩菜剩饭、果皮等等。
- 干垃圾是指不能直接腐烂的垃圾,如塑料袋、旧衣服等等。
第六单元科学探究- 科学研究需要遵循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和得出结论。
教科版_科学_四年级上册_第 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
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食盐、糖、小苏打、肥皂、胶水、洗发水、洗手液、酒精、醋、酱油、味精、高锰酸钾等。
3、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食用油、沙子、石头、铁钉、橡皮、塑料等。
4、分离方法:食盐、糖等一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后,能用(蒸发)的方法使其析出结晶与水分离。
面粉、沙子等一些不能溶于水的固体物质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5、【过滤装置图】6、过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一贴”: 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边缘;②导入漏斗的液体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三靠”:①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引流);②玻璃棒一头斜靠着三层滤纸的那一边;③漏斗颈的底端紧靠烧杯内壁。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7、为了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这种物质就是(高锰酸钾)。
8、高锰酸钾颗粒是(黑色),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
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勺)来取。
9、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0、如果某种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那么水也能够在这种液体中溶解,(互溶现象)。
11、能在水中溶解的(液体)有:胶水、洗发水、洗洁精、酒精、醋等。
12、不能在水中溶解的(液体)有:食用油、水银、汽油等。
13、往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洗洁精等),搅拌后会发现部分食用油被溶解了。
这就是生活中,每次洗菜盘子放了洗洁精之后容易洗的原因。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教科版
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食盐能溶解在水中,面粉和沙不能溶解在水中。
2.面粉和沙可以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3.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透明、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
2.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3.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4.液体之间的溶解过程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溶解的快与慢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
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3.(1)在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时,汽水静止时瓶内没有气泡,摇晃后瓶内有气泡产生,在摇晃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就是溶解在汽水中的气体。
(2)慢慢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发现有气体逸出;再往回推活塞,气泡不见了,即重新溶解在水中。
4.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5.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方法①增加水温②搅拌③将水果糖碾碎四、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1.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2.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材料有量简、烧杯、搅拌棒、1袋食盐、天平、小匙、透明玻璃杯等。
3.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方法①用量筒量取100毫升水倒人透明玻璃杯中。
②用天平把食盐分成2克一份,准备若干份。
③将食盐一份一份地放入玻璃杯中,待第一份完全溶解后再添加第二份,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④记录添加食盐的份数,完成实验记录单。
4.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5.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总结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总结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1课时感受我们的呼吸我们可以通过鼻子和胸腔运动感受到呼吸。
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和横膈膜。
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子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吸气流程: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
呼气流程:人体不需要的气体→肺部→支气管→气管→咽喉→鼻腔→体外。
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而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2课时呼吸与健康生活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我们的呼吸平静时一般为每分钟20次左右,人在睡觉中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是最少的。
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做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为什么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运动前和运动后,我们的呼吸会发生变化。
运动前呼吸次数比较少,运动后呼吸次数都变多。
第3课时测量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一般情况下,成年男子的肺活量较大,幼年和老年人都较小。
肺活量大的人,身体供氧能力更强。
肺活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深吸一口气,吹响哨子,肺活量大的人,吹哨子的时间会比较长。
小学生的肺活量不应低于1000毫升,成年人的肺活量一般在2500~4000毫升,有些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6000毫升以上。
可以用排水法测量肺活量:肺活量越大的同学会使塑料瓶里排出的水量越多。
用肺活量测量袋测量肺活量,肺活量越大的同学会使塑料袋里的气体越多,塑料袋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1、(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滤时,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壁),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过滤时要做到: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沿低于漏斗边沿;过滤液边沿低于滤纸边沿。
三靠:玻璃棒尖端紧靠滤纸三层处;烧杯嘴部紧靠玻璃棒;漏斗颈部紧靠烧杯内壁。
)
3、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4、胶水放入水中,开始(沉入水底),经过充分搅拌,会(均匀的分散在水中),因此,胶水(能溶解)在水中。
5、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会变成乳状的液体),这说明(食用油在加入洗洁精后发生类似溶解的现象)。
6、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7、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8、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9、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是否被搅动)、(水的温度)、(物体颗粒大小)有关。
水果糖在水中快速溶解的方法:①搅拌②加热或者用热水③把水果糖压碎。
10、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5)克食盐。
11、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加热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
1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芯)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芯)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使用时要注意:要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点;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盖灭后需重盖一次,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中的酒精万一洒出后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3、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14、食盐溶解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15、青少年应该饮用的水是(生态水)。
因为长期饮用纯净水会减少人体对矿物质的摄入,长期饮用矿泉水会使体内某种元素摄入过量,造成肾结石等病症。
16、实验一:制定一个“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
要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研究地准备(实验材料):量筒、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
研究方法:
1.用量筒取100毫升的水倒入杯中。
2、用天平把食盐分成两克一份。
3、把第一份食盐用小匙投入水中,并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使食盐完全溶解。
然后再按照这样的方法投入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直到加入的食盐刚好不能溶解为止。
4、统计一共溶解了多少克食盐。
研究结论: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35克食盐.
17、实验二:“胶水、醋、酒精、和食用油能在水中溶解吗”实验你是怎样完成的?
你的预测:我认为胶水、醋和酒精能在水中溶解,食用油不能溶解。
实验过程:
①分别在试管中加入10毫升水。
②分别往试管中加入2毫升胶水、醋、酒精和食用油。
实验结论:胶水、醋、酒精在水中能够溶解,食用油不能在水中溶解。
往食用油中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震荡后(食用油会溶解)。
根据以上实验,总结什么情况下物质才溶解: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