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题与范文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及优秀范文

2023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及优秀范文

2023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及优秀范文一、请以“蓦然回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2)不少于8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优秀范文】蓦然回首总是被远方吸引,总是被移动的风景吸引,蓦然回首,才注意到稻田的金黄,才注意到阳光照射下的葡萄园颜色浓于青草。

远方,一个神秘而又梦幻的词,对于远方,大家都向往。

鹰击长空,那是希望从更高处看到远方;鱼翔湖底,那是希望从更深处探索远方;我心飞翔,那是希望让心灵乘着梦奔向远方……而近处,却是最熟悉不过,草依旧绿,花依旧红,树还是那么高,已经熟悉得不愿再去驻足观赏。

可是,蓦然间,天地仿佛变了个模样,变得不再熟知,悄然间,已换上一副新面孔。

蓦然回首,细微处的变化在渐渐放大,直到组合成一副新的画卷。

才发现门前的那棵桃树已然风姿绰约,才发现园中的绿意更胜青草。

回首间,时空斗转星移。

寻着来时的梦去追寻远方的归宿。

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一心只奔向远方,跳动的脉搏为心脏伴奏,想要演绎更完美的人生。

可是蓦然间,那细小的情丝细细牵挂着我,扯动着那不完整的记忆,带我梦回现实,才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十八岁的雨季,年轻的我们带着一颗炽热的心迎接那火红的太阳,人生将要腾起。

高考季,只剩下二十多天,心酸、心慌,更坚定地奔向前方,寻找通往未来的门,焦急地在黑暗中摸索着光明。

蓦然回首,我们已然成为新一代成年人,才发现肩上的责任重了,压力和负担也重了;才发现时间早已在弹指一挥间细细流走,不着一点痕迹。

旧时的路,用回忆来堆砌。

涓涓流水似乎在告诉我们时间早已静静流去,穿越时空重新似乎不可能。

蓦然回首,我们早已成长,由幼稚蜕变出成熟,懂得为人生作周详计划,怀揣着梦想勇敢前行,不惧怕风雨。

家人团聚,静距离细细观察,蓦然发现父母的银丝悄悄茂密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青筋绽露的双手看得我心疼。

回首间,才发现父母的年华早已埋葬在青春岁月里,那蹒跚的身影惹得我伤感,才感叹岁月匆匆无痕。

总是被远方吸引,总是被移动的风景吸引,远方的色泽暗淡下来,但它仍然十分迷人。

2023高考作文模拟题及优秀满分范文

2023高考作文模拟题及优秀满分范文

2023高考作文模拟题及优秀满分范文一、一粒粒种子,融入大地消失不见,看似消失了,却在悄然间孕育更多新生命。

由此生命生生不息。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也需要无数粒这样的种子。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满分范文】做读书种子,成芝兰玉树这个世界绚丽多彩,生命有无数类,种子也有千万种。

每一种种子,都有自己的风采。

而我偏爱的,是读书种子。

何谓读书种子?此说出自北宋诗人黄庭坚。

他曾对人言:“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简而言之,读书种子,就是热爱读书、手不释卷的人。

古往今来,这样的人为数不少。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昼夜苦读至韦编三绝,是“读书种子”;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也是“读书种子”。

此外,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到“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的刘禹锡;从“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于谦,再到“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冰心,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绝佳写照。

一代代“读书种子”推动文化薪火相传,至今仍让人受益无穷。

“江山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读书种子。

做当下的读书种子,不仅仅要通过读书增长才干,增添气质,成为眼界开阔、知识渊博的人,还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读书所得用于实干,成为脚下有印、手上有茧的人。

袁老读书成痴,知识渊博,但长年像老农一样走在试验田里;李保国把实验室取得的成果,在太行山里推广,将140万亩荒山变为绿洲;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

他们向我们展示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力量。

当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这也是新时代读书种子应该信奉的理念:把根扎在泥土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除了勇于实践,新时代的读书种子还应该心怀大我。

只有小我,会为了“千钟粟”“颜如玉”“黄金屋”而读书,有了大我,才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及优秀范文

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及优秀范文

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及优秀范文一、国外某摄制组拍摄自然纪录片时,发现有50多只帝企鹅被困在一个比较深的冰坑里。

当时气温极低,被困企鹅非常危险,不久它们将全部被冻死。

消息发布后,一些网友要求摄制组出手拯救那些被困的企鹅。

但摄制组一开始并没有行动。

对此,一些网友表示理解。

但还有一些网友强烈反对,要求摄制组立马出手干涉。

遭受舆论压力的摄制组几经权衡,采取了折中措施——间接干预。

他们用铲子在冰坑周围挖了一条斜坡,企鹅很快发现并沿着斜坡走出了冰坑。

读报课上,班上同学针对上面的消息,展开了讨论。

有同学觉得,网友要求干涉是对的,不能对企鹅的死亡无动于衷;也有同学觉得,网友要求干涉是错的,摄制组完全不应该干涉野生动物的行为;还有同学认为,摄制组一般不要主动去干涉,但遇到特殊情况采取间接的干预措施,也是合理的。

对此,你怎么看?请就此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优秀范文】一腔悯世意,千里和谐风苏子有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而观BBC摄制组对帝企鹅们的间接干预,不免生出新语:“一腔悯世意,千里和谐风。

”铲子在冰坑周围挖成的斜坡,是帝企鹅们的求生之路,更是摄制组“间接干预”的智慧之梯。

懂得以变通的思想尊重生命,才能以更好的姿态顺应自然。

一腔悯世意,尊重自然更要善待生命。

诚如纪录片《王朝》的执行制片人迈克·冈顿所说:“在理性与人性的博弈中,人性会占上风。

”而这也正是他们在危急关头选择间接干预的原因。

中国有禅师宁愿被咬也要拯救溺水的蝎子,日本有高僧在圆寂前叮嘱弟子避免无辜的小动物在火葬时被烧死。

毕淑敏曾经说过:“内心的慈悲和善念,安详澄澈,那是抵达天堂的云梯。

”惟有怀一腔悯世意,善待生命,我们才不愧为直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两眼清明光,遵守规则更要善于变通。

在生机蓬勃的澳大利亚,为了袋鼠的通行可以停运整条公路;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被高高架起的铁路为动物留下了行走的涵洞;在波涛澎湃的长江三峡,中华鲟繁育中心的设立让中华鲟洄游有了栖息之所……公路的改道、飞机的晚点,是为了给羚羊的迁徙、雁群的北归保驾护航。

高考语文优秀作文范文3篇(附题目)

高考语文优秀作文范文3篇(附题目)

高考语文优秀作文范文3篇(附题目)1.作文模拟题“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近日,这句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

孔乙己原来是鲁迅笔下人物,穷困潦倒还穿着象征读书人的长衫。

不少年轻人自我调侃是“当代孔乙己”,戏称自己读过书有学历,但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学历反而成为思想负担。

针对“孔乙己文学”广泛流行。

班会课上同学们进行了讨论。

有同学认为,这只是一种自嘲,可以一笑置之;有同学认为,这种自嘲反映了不少问题,值得关注。

还有同学认为,这种自嘲颇为颓废,令人担忧。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材料,在班会课上发表一段演讲,要求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有同学认为,这种“孔乙己长衫”的说法反映了不少问题,值得关注。

我认为确实如此。

“孔乙己的长衫”的说法,反映了我们职业规划的缺失。

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都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

可是,大学毕业后到底要干什么?很多学生一片茫然。

当实力配不上野心,毕业后惊奇地发现自己只能去做一些诸如送外卖、端盘子、打螺丝等学历要求较低,在外界看来似乎并不“体面”的工作时,可能会倍感失落。

一方面自己在学历上付出的“沉没成本”太高,让自己去做学历要求较低的工作总感觉心有不甘。

另一方面,自己也害怕选择了学历要求较低的工作后要承受外界的指指点点。

这种巨大的落差感和焦虑感致使他们在听到“孔乙己的长衫”这一言论后,便心安理得地将糟糕的现状归咎于学历。

或许,这就是很多年轻人能够引发共鸣的原因。

或许有人会说,你的分析过于严肃了,“孔乙己文学”不过是自嘲,可以一笑置之。

或许,这确实是自嘲,但是我们不可以一笑置之。

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理应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如果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了挫折,我们应当更多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发牢骚。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题目及参考范文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题目及参考范文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题目及参考范文一、苏轼在《日喻说》中曾讲过这样的故事:很多南方人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水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

但他们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如此,一定是领悟到了其中的规律。

而每天住在水边,经常探索尝试,慢慢地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有些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询问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去水中试验,没有不淹死的。

这个故事对你的学习或者生活有何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参考范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家陶行知有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动出真知,让人深受其益。

因此,真正的智者,都会重视实践,以行增知。

列宁说:“要学会游泳,就要先下水。

”苏轼在《日喻说》中所讲的故事,是这方面最好的阐述。

南方人七岁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水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并非他们天生具备游泳的知识,而是住在水边,经常与水接触。

实践多了,自然可以掌握规律。

这也是毛泽东当年要去农村调查,走访南方多个省份的原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实践,更不可能掌握真知。

所以,一直在一线经历战火考验的廉颇,能深知敌强我弱,坚守不战,而只会夸夸其谈的赵括,则会罔顾现实状况,盲目出击。

两相比较,不能不感叹实践之可贵。

实践,可以长才干,增见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诗句,启迪了无数古代读书人。

他们像王阳明、曾国藩一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实践长才干,增见识。

吾辈青年生逢盛世,时代提供了大舞台。

我们更应该乐于实践,以行动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或像徐本禹一样,致力于教育扶贫;或像宋玺一般,投身于国防建设;或像秦玥飞一般,助力于乡村振兴……只要愿意行动,就可以磨炼意志,提升素养,增长才干,开拓眼界,最终让我们成为眼中有光、脚下有印的大写的人。

实践,可以纠偏差,得真理。

诗人泰戈尔说:“当你把错误全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

”探索未知领域,走向全新领域,难免会犯错误,绕弯路。

但只要勇于行动,就能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一步步纠偏,最终走向正确的道路。

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优秀满分范文

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优秀满分范文

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优秀满分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巴纳姆效应”是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实验证明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是指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哪怕自己不是那种人。

这反映出人们很容易被一些来自外界的信息所干扰、暗示,进而出现自我知觉上的偏差。

材料二:“镜中我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

他指出我们可以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但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镜子变成了别人,镜子中的形象便是别人对“我”的看法。

(他人就是我们的镜子,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便是镜子中的形象)“镜中我效应”中的“自我观”强调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使人们能够重新认识自我,解除自我蒙蔽的错觉。

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自我探索的旅程,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如何面对他人的看法呢?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1】:面对他人看法,构建真实自我人的一生,犹如一场旅程,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避免地会受到他人看法的影响。

如何正确地面对他人的看法,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巴纳姆效应和镜中我效应,分别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他人看法时的心理现象。

本文将结合这两种效应,对如何面对他人的看法进行探讨。

在巴纳姆效应中,人们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

这表明人们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和暗示,从而产生自我知觉上的偏差。

在面对他人的看法时,我们应保持理智,分辨外界信息的真伪,避免盲目地认同所有的评价。

同时,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将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别人的评价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避免受到巴纳姆效应的负面影响。

而在镜中我效应中,人们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重新认识自我,解除自我蒙蔽的错觉。

【高考作文备考】模拟名题:“归属感”(立意参考+标题参考+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备考】模拟名题:“归属感”(立意参考+标题参考+范文展示)

【文题呈现】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

有人说,我们的归属感来源于家庭、工作、爱好等;也有人说我们很难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参考】1.心安处皆归途;2.探寻自我内心,寻找归属感;3.以热爱通达归属……【标题参考】寻内心归属,点人生明灯。

纵一苇所如,寻至真归属。

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中归属,扶我青云。

奋一生之行,寻归属之道。

嗅生活之氤氲,寻自我之归属。

心有所属,更有归途。

寻心灵归属,做有为青年。

赴归属之旅,寻真我之心。

心有所属,扬帆起航。

行归属路,耕心中田。

觅归属感,行万里路。

寻找归属感,觅得栖息地。

心怀澄澈,终生归属。

漫行人生路,觅得归属感。

探寻自我,归于心安。

临晴空万丈,归故土一方。

莫问归属在何方,耕耘心灵三亩地。

盈心静坐山斋月,人生何处无归属。

【范文展示】范文一:非镣铐之归属乃吾心之归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人生之河。

每一位匆匆赶路的人,都不自知从何而来,又要归往哪去。

所以,我们穷极一生都在渴望归属感。

但当我们竭力探寻时,却忽视了一点一归属感本就不是把你铐在某个地方,而是心灵归依的栖息地。

世态浮沉风飘絮,追求所在为吾属。

社会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好像风中的沙子被散乱地吹着,我们渴望风停,渴望寻得归属,却忘了追求所在之处已为归属。

外卖员王计兵,用诗歌记录生活百态,扣人心弦的诗歌是他每日穿梭在这座城市的归属。

家政工范雨素在生活的苟且中追求诗和远方,寻得心灵归属杨本芬在大半生的挣扎中,通过对写作的追求找到了人生的归属,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却有着共同的生命底色——在漂泊无定的生活中,循着追求的星光,找到心灵的归属。

追求的意义就在此,它能给你一个可供栖息的精神家园,让你在无边黑夜里能感受到远方那颗孤星的指引,指引你走向心灵的归属。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及优秀范文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及优秀范文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及优秀范文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扶手,生活中处处有。

楼道里的扶手,公交车上的扶手,商厦滚梯的扶手……都给人带来安全与方便。

扶手,人生之中也很多。

儿时学步,妈妈的双手,扶助你;上学读书,老师的教诲,启发你;参加工作,同事的指导,引领你。

扶手,有形的看得见,抓得着,让人好借力;无形的能感知,可体会,让人心安稳。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选好角度,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优秀范文】搀扶夕阳西下,两位老人步履维艰,相互搀扶走向漫漫人生路。

搀扶是夫妻相濡以沫的支持与理解。

为打破敌人最后一道防线,数万红军排成队列,相互搀扶一起走过艰难的沼泽之地。

搀扶是朋友之间一起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的同甘共苦。

站在川流不息的马路旁,束手无策的他退也不是,进也不是,手执盲杖干着急,忽然一双手轻轻地架住他的手,带他前行。

搀扶是陌生人的关爱与帮助。

人类社会是集体群居的社会,谁也不能离开集体而单独存活。

漫漫人生路就是一次登山旅行,每个人都会有疲惫的时候,当脚如灌铅之沉重时,我们需要另外一双手搀扶我们前行,这双手来自亲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

他们的搀扶使我们走过艰难苦恨、走过阴霾。

不得志的刘备桃园结义,使关羽、张飞搀扶他打江山,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搀扶他坐稳蜀地。

唐太宗李世民也由于魏征的搀扶开创了贞观之治。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哪一位贤君左右没有一位搀扶他坐稳江山的贤臣志士呢?搀扶使他们共同载入史册,名留青史。

试想,如果比尔盖茨没有保伦爱伦的友情搀扶,还会有今天的微软吗?假使欧阳修没有搀扶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还会存在吗?友情的搀扶使各行各业“青出于蓝,胜于蓝”,使大师成就了大师。

友情应是如此,在最需要的时候一最正确的方式扶对方一把。

搀扶,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的举动,并不是过分依靠、依赖对方前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模拟题与范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常格不破,人才难得。

(包拯)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胡瑗)③择之以才,待之以礼。

(苏洵)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⑤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⑥才之用,国之栋梁也。

(王安石)宋代有关“才”的名言很多,发人深省。

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少于800字。

【范文】尊重人才不仅仅是一句话我们不妨先讲一个关于人才的故事:1929 年,年仅 26 岁的冯•诺依曼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封客座教授聘书,并承诺如果他愿意留在美国定居,将增加薪金并一年以后聘为正式教授这意味着更加优厚的研究条件和待遇。

此时的他,不过是汉堡大学的一个兼职讲师,不过这并不是因为他水平不够。

恰恰相反,此时的他在学术界已经声名鹊起。

但当时德国大学的学术体系更在乎资历和行政官员的评价,毫无疑问,博士毕业仅仅三年的诺依曼很难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于是诺依曼欣然接受邀请,远赴美国,并与爱因斯坦一同成为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的首批教授。

在其后来的学术生涯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二进制”和“程序内存”思想,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诺依曼的故事,是美国人才战略的一个经典案例。

而与他几乎同时,有一大批欧洲科学家因国籍、种族、血统、出生地、资历等原因,离开欧洲奔赴美国,这其中不乏爱因斯坦、“中子物理学之父”费米、“火箭之父”冯•卡门、“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等顶级科学家,这对于奠定美国世界头号强国地位,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诺依曼等一大批科学家的经历,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不拘一格,尊重人才,是美国得以吸引这些人才的重要原因。

而尊重人才,不单单是一句话,而是一个体系,涵盖了人才强国战略的方方面面。

正如前最高领导人所言,要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各项工作,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服务人才工作,最重要的莫过于做到人尽其才,能够让其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就,这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最好方式,即“用事业聚才育才”。

而要发挥才能,取得成就,就必须拥有一个充分发挥才干的空间和平台,即“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如果德国的大学能够不囿于传统的学术资历,给诺依曼一个更大的空间,那么也不会失去这样一个杰出的人才。

除此之外,对于人才还应给予足够的宽容,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营造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

杨振宁曾经这样评价“氢弹之父”泰勒:“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新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误的,但他并不在乎,而是以非凡的勇气对那半个正确的想法进行大胆的创新。

正是凭着每天半个正确想法的创新积累,泰勒博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无疑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之外,还应当在生活上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要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这同样是服务于人才工作。

上世纪初的美国科技创新实力远远落后于欧洲,然而正是因为其采用了正确的人才战略,得以一举跃升成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

如今我国的发展正处在转型关键时期,唯有不拘一格培育人才,发掘人才,才能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参考立意:(1)以①③为基础,论述对待人才的态度;(2)以①③或①⑤或③⑤或①③⑤为基础,谈论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准;(3)以②⑤为基础,论述对人才的培养在于教化、德育;(4)以②⑥为基础,说明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价值;(5)以④⑤为基础,表现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及追求;(6)以六句中任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结合宋代的社会实际来写如何育才、选才、用才等。

点睛:此题参照2017年全国卷Ⅱ的模式,选用与论述“才”相关的六个宋代名言组成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材料关注“人才”这一社会热点话题,贴近学生实际。

题目要求从六句宋代名言中任选两三句,并合理引用,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也融入了传统文化。

写作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理解这些名言的具体内涵;二是找到所选名言的相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

第一句体现了人才难得,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第二句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治国平天下,以及成才之道在于教化;第三句体现了选拔人才坚持的原则和对待人才的态度——礼待人才;第四句体现了才与志的火系,才与志的结合更能成大事;第五句体现了才与德的关系,相互影响,德为根本;第六句体现了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

这些名言既充满深刻的思辨性,又具有时代的价值导向性。

没有围绕“人才”这一话题来写的视为偏题、跑题。

选句不符合写作要求或没有合理引用要酌情扣分。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需要或值得敬畏,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

【范文】心怀敬畏心怀对自然的敬畏,才能享受青山绿水,聆听自然心声。

近来,雾霾天气严重困扰国人,人们怨声载道,可谁又想过,造成这一现象的不正是我们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吗?树林花园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取代,蓝天白云被工厂的乌黑浓烟遮掩,甚至生长百年的橡树林因逆领导意志而被无情砍伐。

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去哪儿了?记得一位登山家在登上珠峰时感慨地说:“不是我征服了珠峰,而是它向我展示了它温柔的一面。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人动容,也足以让我们反思该如何敬畏自然。

自然需要敬畏,对历史亦然。

心怀对历史的敬畏,才能不忘历史,警钟长鸣。

在国外,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倒行逆施,不顾国际谴责公然参拜靖国神社,这哪里是对历史的敬畏。

同是二战战败国,战后德国历任领导人都心怀对历史的敬畏,以史为鉴,为过去纳粹暴行真诚忏悔,赢得了世人理解与尊重。

相较战后德国的前总理勃兰特,安倍晋三是多么的渺小和丑陋。

那些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历史,对历史不心存敬畏的人或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在国内,有些国人也缺乏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

如“抗日神剧”铺天盖地地袭来,让人眼花缭乱,不禁让人发出疑问:“这就是中国抗战史?”抗日神剧的出现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革命先烈的不尊重。

今天,我们更应该心存对那段痛苦历史的敬畏,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我们还要对生命敬畏,如此,生命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印度特蕾莎修女,把一生献给那些受苦难的人们。

她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同他们交谈,给他们食物,让他们感受到无尽的爱和关怀。

特蕾莎修女死后,印度给她举行了国葬。

特蕾莎修女对生命的敬畏感动了无数贫苦人民,人们纷纷跪下,不敢高过她的灵柩。

相反的,不敬畏生命,人生之花就会枯萎。

马加爵只因同学的几句玩笑话,挥刀杀人,在断送同学年轻生命时,也葬送了自己的青春韶华。

生命可贵,怎能不怀有敬畏之心?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人生短暂,心存敬畏,方可大道直行。

岁月无痕,心存敬畏,自当青史留名。

心存敬畏,让人生走向辉煌!【解析】分析材料,如果同意作者观点,即在这段话中涉及到的观点“所谓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成,一个人到了无所怕,不会成功的”中任选一个角度来立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1)敬畏生命,关爱生命;(2)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资源,避免人为造成的灾害;(3)敬畏对手,尊重对手,才能让我们在竞争中获得提升;(4)敬畏父母、敬畏师长,以此作为一种约束;(5)人要有所畏,常怀敬畏之心;(6)因有知而有畏,不敢跨越雷池;(7)敬畏是成功的法则(尊重、谦虚、谦卑……);(8)有所畏,才会不断追求和探索。

在写作时,应注意明确“畏”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畏”,如何从“畏”中获得成功。

或者“有所畏,有所不为”,可以联系实际,联系现实,选取相关论据,将道理说清楚,表现出考生的思想厚度,文化底蕴。

如果不同意作者观点,即从作者话中的对立面进行立论——“人生无所畏,要勇往直前”、“一个人要无所畏(怕),才能成功”,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1)人生无所畏,要充满自信,敢于尝试,勇于创新;(2)人生无所畏,才能无所顾忌地冲破教条,敢于挑战权威,大胆探索;(3)人生无所畏,要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梦想;(4)人生要无所畏惧(如艰险、困难、挑战…),才会获得成功(5)因无知而无畏,常常酿成大祸,损人害己(反面);(6)人生无畏,更能成就功业;(7)人生无所畏,社会才能得以向前发展。

还可以辩证看待作者的观点,持肯定意见谈及在人生中对什么应该“有所敬畏”,对什么应该“无所畏”,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联系生活、现实来谈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等。

(1)人应该有所敬而无所畏;(2)对自然规律应该敬畏,对探索遇到的困难应该无所畏惧;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2)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

如本题“所谓畏就是敬”。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月考)195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入学考试有这么一道题目:“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会怎么做?”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参加了这次阅卷,答案可谓五花八门。

有的说,我会留一块作为晚餐。

本杰明批注道:你很节俭。

有的干脆说,统统吃掉。

本杰明笑一笑,批道:你真可爱。

忽然,有一个答案吸引了他,上面写道:“假如我有两块面包,我会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本杰明教授在卷末为他批了几行字:世人都知道面包的好,却不知道一朵水仙花的妙。

我可爱的孩子,你小小年纪已经领略到人生的真谛,不为物质所累,堪成大器。

这位学生的名字就是沃伦·巴菲特,当年刚刚20岁。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