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朗诵
九月九日重阳节经典古诗词朗诵11首
九月九日重阳节经典古诗词朗诵11首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古人们在重阳节时写下的经典古诗词也是数不胜数。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九月九日重阳节经典古诗词朗诵11首,欢迎大家阅读!重阳节古诗1九日登巴台【唐】白居易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重阳节古诗2九日醉吟【唐】白居易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重阳节古诗3重阳山居唐·司空图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
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重阳节古诗4阳日寄浙东诸从事唐·李郢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
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
元瑜正及从军乐,甯戚谁怜叩角哀。
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
重阳节古诗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古诗6《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唐】李乂涌塔临玄地,高层瞰紫微。
鸣銮陪帝出,攀橑翊天飞。
庆洽重阳寿,文含列象辉。
小臣叨载笔,欣此倾巍巍。
重阳节古诗7《九月九日》【唐】李治端居临玉扆,初律启金商。
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
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
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
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
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
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
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
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
重阳节古诗8《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唐】李颀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
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云入授衣假,风吹闲宇凉。
主人尽欢意,林景昼微茫。
清切晚砧动,东西归鸟行。
淹留怅为别,日醉秋云光。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 萸只少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 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 “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 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 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 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 乎常情。
9.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认识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 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 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 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 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 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是指吴茱萸。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 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 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 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 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 越强烈。
评析
诗人一开始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 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 人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 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 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 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9月9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韵味与力量。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是指吴茱萸。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
《本草纲目》吴茱萸【集解】苏颂引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
”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
’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
”由此可见,王维诗中的茱萸,当是指吴茱萸。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拼音版_如果你没有去捡那个小抱被,该多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拼音版_如果你没有去捡那个小抱被,该多好!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总是会发生一些事情,让我们特别追悔不已。
最悲痛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会在旁边告诉自己,如果当初我们又去做这件事情,该多好呀。
但是事情已经这样了,真的已经无可挽回了。
如果说是其他一些事情也还好。
无非就是破财消灾。
但是如果跟一个生命牵扯上关系,那真的是太痛了。
我所说的这些事情都是真实的发生在我的世界当中。
不知道你们相不相信病痛转移这样的一些事情?最开始我也不相信,但是我周边的这件事情,让我不得不去相信。
也是前几天,我家婆婆跟我说这样的事情。
他回到家里面跟我说,那谁谁家的儿子没有了?我说怎么好端端的就没了呢。
他家孩子好像也就是四五岁吧。
本来在家里面好端端的,什么事情都没有。
但是有一次突然之间生病了,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了。
到医院里面看也没有看出来所以然。
后来没几天的功夫,孩子就那样悄悄的离开了。
一家人真的是特别悲痛。
后来也不知道怎么想着去上香。
结果受伤的时候别人问他,你们家谁是不是在外面捡了一个小抱被?里面装的有钱,你能把里面的钱给花了吧。
他们听到这些事情以后也是一愣一愣的。
真的有这样的一件事情,里面只有40块钱。
当时他们也没有多想,把这个钱真的花出去了。
但是没想到因为这个,却让自己的孙子断送了生命。
他说这个本来是别人家的孩子,病痛一直没有好。
所以说用小抱被包起来,放了一点钱。
意思就是说让自己家的孩子快点好起来。
没想到无意当中,这个病痛竟然转移到你家孩子身上了。
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内心里面真的是更追悔不已。
但是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
现在想想,如果当初真的没有去见那个小抱被,该多好呀。
断送了自己孙子的生命。
正是无忧无虑的时候。
这个特殊的时间里面。
而且也是你入土的第一个清明节。
希望你能够在那个国度里面,无忧无虑!一切安好!【文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您的阅读!。
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共21张PPT)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谢谢观看
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做他乡的客 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节了,当王维看到他人出游登高,三
五结对,而他却
;
过节了,当王维看到他人院内高朋满座,
举杯饮酒,而他却
。
每当
遇到
加倍,格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倍加 思念亲人。
想一想:为什么王维这么思亲?
体会意境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团圆饭
年夜饭
闹元宵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课外积累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 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 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
↓
思念,想念
再读知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重阳节习俗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九月初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
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 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节”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 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还有茱萸、菊花节的说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三首
该诗语言优美,用词精准,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同时,该诗意境深远,给人留下 无限的想象空间。
04
望庐山瀑布
诗文内容
总结词
描绘壮观的瀑布景象
详细描述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 瀑布的壮丽景象,如“飞流直下三千 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表现了瀑布 的雄伟壮观。
创作背景
王维在异乡思念亲人之作
创作背景
王维在长安为官,因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此诗,表达了重阳节对亲人的思念 之情。
诗词赏析
总结词
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
诗词赏析
王维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意境深远,感人至深。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思乡诗中的佳作。
02
登高
诗文内容
01
诗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总结词
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详细描述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游览庐山时,被瀑布的美景所吸引,创作 出的诗歌。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之情。
诗词赏析
总结词
语言生动、意境深远
详细描述
这首诗的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形象 地描绘了瀑布的壮丽景象。同时,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
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追求。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 诗三首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4
目录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登高 • 静夜思 • 望庐山瀑布
0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文内容
总结词
描绘了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之情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 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 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 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 》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 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 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 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 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 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 首先来自它的朴质、 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 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 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 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 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 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 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 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 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优质课件
重阳节登高
插戴茱萸
想象一下,正在登高的兄 弟想到诗人,可能会说什么?
又是重阳佳节, 可惜兄弟相聚还少? 今天重阳节,他一个 人在外,怎么过节呢?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再读诗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异乡为异客,
远在异乡,当王维_____时,却只能_______。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 物,据说可消灾避难。
想象: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体会诗境 说一说:诗中写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华传统节日
作者简介
王 维:唐代著名诗人、画 家。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 称赞,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 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chán)理, 故有“诗佛”之称。诗与孟浩然 齐名,并称“王孟”。
写作背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拓展延伸
关于思乡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布置作业
收集更多与思乡有关的古诗词,并 试着朗诵,可将朗诵视频上传到班级小 管家。
同学们,下课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第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及注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第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及注释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一.玄月九日:指农历玄月九日重阳节。
二.忆:缅怀。
三.山东:指西岳以东作者故乡蒲州。
四.异乡:异乡、本土。
五.为异客:作异乡的主人。
六.逢:遇。
七.倍:分外。
八.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九.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作者简介: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字画。
唐代闻名诗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历来到处颂扬。
诗作第一句间接抒怀,简洁而又极尽描摹地抒写了自己旅居异乡的思家情怀。
这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非常概括地表达了飘泊异乡的游子的客寓心情。
《古诗十九首》有诗句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古诗“所遇无端物,焉得不速老”,天涯游子之所以会产生思乡之情,此中一个很紧张的原因在于异乡所遇的生疏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风土人情、生存风俗差异很大,所谓“五里差异音,十里差异调”说的就是这种现象,这种差异与差异使得孤独的游子每每不自觉地将自己视为“异客”,从而在生理上产生“不如回去”的思乡感叹。
二零零四年一月二零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春节团拜见上讲话,在提到台湾时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此时现在,我们越发思念台湾同胞。
我们将刚强不移地与包罗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一道,配合推进祖国的完全同一大业。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第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第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
“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
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市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
12/19
说一说:诗人为何要登高处?
古代习俗,重阳节人们都要登到高处避灾。
13/19
结构梳理
九
月 独在异乡为异客,
九 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亲人
忆
山
东 弟 兄
遥知弟兄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想象情景
14/19
主题概括
本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 异乡 生 活 孤 独 凄 然 ,
因而时时怀乡思人,碰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
《元日》写是 山东弟兄》写是 断魂”描写是
春节 ,《九月九日忆
重阳节 ,“路上行人欲 景象。
清明节
17/19
二、假如请你来当小导游,你想怎样向游客介绍故 乡节日风俗?
贴春联
春
给压岁钱
辟邪祈福
节
放鞭炮
还能够介绍哪些? 元宵节、端午节……
18/19
谢谢
19/19
跃而写想起故乡
,按照重阳节风俗而登高时,
弟兄
也在思念自己。表示了游子
之
情。
思乡怀亲
15/19
拓展延伸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卢道悦《迎春》
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16/19
课堂练习
一、依据古诗内容填空(填写节日)。
10/19
每当
碰到
加倍,格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意:每当碰到节日就倍加思念亲人。
想一想:为何王维这么思亲?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 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11/19
在遥远地方猜测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 “王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独自、孤独、孤单。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异:其他。 每:每当。 逢:遇到。 倍:格外、加倍、更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客居漂泊, 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思考:
1.从哪个词看出诗人是独自一人?
2.又是从哪个词看出诗人是加倍的思念亲人?
3.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会加倍思念亲人?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 目无亲,感到孤单寂寞,所以比平时更思念 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种有浓烈香气的植 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 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 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少:缺少。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 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远望, 都插上茱萸就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范文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是一首关于怀念兄弟情谊的古诗,更是一份对于爱国情怀的表达。
在我的印象中,这首诗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这首诗歌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兄弟情谊的怀念,也表达了他对于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可以看到,诗中语言优美,行文凝重,多处运用寓意和象征的手法,更能凸显出九月九日这个节日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诗人的爱国情怀在这里达到了顶峰,而这也正是本篇诗歌的核心思想所在。
其二,这首诗歌运用了很多描写自然的字眼,例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唤起了人们对于革命时期艰苦奋斗的回忆。
可以看到,诗中具体描绘了山东的山川美景,以及四面环海的特殊地貌。
这些描写都能表达出诗人对于家乡的不舍之情,可谓是娓娓道来、情感真挚。
由此可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歌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古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而要追寻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我们则需要运用文学解读的方法,从诗歌的语言、文学形式以及意象等多个方面去分析。
总结而言,本篇诗歌的语言朴素又不乏文学感,情感丰富,意思深刻。
它对于爱国主义和友情的表达都非常感人至深,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的祖国的奇妙之处,也唤醒了我们对于深刻友情的回忆。
范文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中表现出了男儿深情义的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则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文学形式以及诗歌中的意象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诗人通过运用自然景观和文化符号等形式,来表述兄弟情谊的深厚。
处处勾勒了家乡的美景和亲人的形象,以此展示出诗人对于家乡的留恋和思念之情。
这也是诗歌中最为触动人心的一部分,我们不难从中感受到“兄弟情义”在诗人内心深处的地位。
其次,诗歌本身的语言采用了古朴、婉约的风格。
涵盖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反复描绘兄弟情谊的深厚,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对于兄弟情谊的醇厚赞美。
这些文学表现手法,衬托出了诗人对于家乡的眷念之情,以及对于兄弟情义的看重之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全诗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全诗的意思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览胜处,飞霞茱萸少一人。
注解1、览胜: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存有览胜驱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适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察觉太少我一人。
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
字赵孟。
先世为太原祁(今属于山西)人,其父移居蒲州(治身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进士。
累官至郎中。
安禄山叛军身陷长安时曾汤沐,乱后北,再降为太子中承。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合称,并说“王孟”。
赏析写下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结尾便应急切题,写下异乡异土生活的寂寞凄然,因而时时容乡思人,碰到佳节良辰,思念不辱使命。
接着诗一跃而写下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览胜时,也在想念自己。
诗意反反复复弹跳,含蓄深邃,既朴素自然,又坎坷存有并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沦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感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所表达的意思:此诗为王维十七岁时旅居长安所并作。
重阳节就是亲人团圆的佳节,但诗人孟居长安,孤身独处,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首句一个“富豪之家”字、两个“异”字,分量很轻,写下了节日中游子的孤独,具备很强的感染力。
前两句,可以说道就是艺术创作的“轻易法”。
几乎不经任何包抄,而是直插核心,迅即构成高潮,发生警句。
但这种读法往往并使后两句难以为继,导致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并作直线式的延展,就不免蛇足;转回出来新意而再构成代莱高潮,也很难看清楚。
作者实行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发生一泓微波飘荡的湖面,貌似平淡,实则更加深邃。
第三句一笔宕上开,由自己的思亲,设想兄弟览胜飞霞茱萸却太少了自己可能将有的惋惜心情,更进一步写下自己对亲人的思念。
重阳节古诗朗诵
重阳节古诗朗诵【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他的还有:奉和圣制重阳旦日口寮曲江宴示怀【唐】崔元翰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
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级。
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
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
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
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黃,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唐】口行简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
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
感时空寂寞,怀旧儿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
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唐】独孤及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
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
山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
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
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重阳日有作【唐】杜荀鹤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
偷搏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
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 日未沈山且莫回。
重阳【唐】高适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口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重阳日酬李观【唐】皇甫冉不见口衣来送酒,但令黃菊自开花。
愁看日晚良辰过,步步行寻陶令家。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唐】李嘉佑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黃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洱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唐】李群玉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唐】李适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
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
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朗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是王维 的诗作。
王维(698-759, 一作 701-761) 〔唐〕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山西祁县), 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 王维(698-759,一作 701-761)〔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 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玄宗开元五年(717)进士,与弟缙并以 词学知名。
天宝十五年(756)官给事中,乾元中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 年归隐蓝田辋川,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图》,笔力雄壮,山谷郁盘,云水飞 动,意出尘外。
善写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深重,一变线条钩勒和重色青绿 画法,创以水渗透墨彩之新技法。
画山水松石,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尤工 平远之景, 云峰石色, 绝迹天机。
得兴处不问四时, 如画花, 往往以桃杏、 芙蓉、 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有雪里芭蕉,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
荆 浩《画山水录》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
”苏 东坡称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南宗之祖”, 认为“文 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亦善诗,前期诗作以边塞为题材,风格雄浑;山水诗追 慕恬静和禅理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成就独特。
画迹有《青枫树图》、 《孟 浩然 马上吟诗图》等。
《太上像》《山庄图》《雪山图》等 126 件,著录于《宣 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传),绢本,墨笔画,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 录》上册;《伏生授经图》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癯苍老,笔法清 劲, 无款, 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 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著有 《王
1/8
右丞集》。
[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诗]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 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 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 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 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 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 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 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 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 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 毕竟是举目 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 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 作客, 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 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 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 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 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 时不一定是显露的, 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 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 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 “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
2/8
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 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 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 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 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 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 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 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 登高时佩带茱萸囊, 据说可以避灾。
茱萸, 一名越椒, 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 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 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 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 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 在内。
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 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 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 更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 新警处。
杜甫 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 乎更不着力。
更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实录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歌 赏析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名师导学案
3/8
4、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赏析
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后习题及答案
8、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翻译
1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的意思
4/8
5/8
6/8
7/8
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