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其实文言文并不算很难,只要稍作准备就很容易了,小偏整理了七年级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雍也》)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1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11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提升文言素养。
2.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结合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介绍,体味古代先贤的个人修养与求学方式。
3.思考孔子的现代价值,汲取其精华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品味经典,品味先贤思想。
难点:感受先贤的个人修养培养方式。
知识链接《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学法指导:1.先秦文言文诚然不好理解,但同学们要学会迎难而上,首先根据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再通过反复朗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2.《论语》十二章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部分,需要反复咀嚼,直至领会。
3.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当代人的个人修养,认真思考在这瑰丽的传统思想中,哪些是我们该接受的。
2.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常识积累】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字,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学派创始人。
2.解释加点词语(1)人不知.而不愠.(2)不亦君子..乎(3)吾日三..省.吾身(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5)不逾矩..(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人不堪.其忧(9)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0)曲肱而...枕之(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2)子在川上..曰(13)逝.者如斯.夫(14)匹夫..不可夺志也(15)博学而笃.志(16)切问....而近思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文意梳理】1.《论语》十二章主要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试作简要阐述。
11 《论语》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20篇。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 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 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 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 《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 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 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
11《论语》十二章
RJ·七年级语文上册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 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 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 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 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 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
视任何一个方面。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 能忍受。 也》) “贤哉,回也”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把表示赞叹的谓语部
分“贤哉”放在主语部分“回也”之前。
翻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表示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
思考讨论:
1.你喜欢哪一则?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一、文学常识“论语”的“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 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七年级上册11课《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内容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部语录体散⽂集,主要记载孔⼦及其弟⼦的⾔⾏,是由孔⼦弟⼦及再传弟⼦记录编纂⽽成。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课⽂原⽂ 1、⼦⽈:“君⼦⾷⽆求饱,居⽆求安。
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 2、⼦⽈:“⼈⽽不仁,如礼何!⼈⽽不仁,如乐何!”《⼋佾》 3、⼦⽈:“朝闻道,⼣死可矣。
”《⾥仁》 4、⼦⽈:“君⼦喻于义,⼩⼈喻于利。
”《⾥仁》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6、⼦⽈:“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雍也》 7、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譬如为⼭,未成⼀篑,⽌,吾⽌也。
譬如平地,虽覆⼀篑,进,吾往也。
”《⼦罕》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罕》 10、颜渊问仁。
⼦⽈:“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11、⼦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12、⼦⽈:“⼩⼦,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阳货》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教案 【学习⽬标】 ⼀、了解作者孔⼦及《论语》,全⾯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翻译⽂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标⼆ 难点:⽬标三、⽬标⼀的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论语》是⼀部涉及⼈类⽣活诸多⽅⾯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的⾔⾏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论不⼀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11........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孔子(前551 -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后人尊称他为“至圣”“圣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仁政”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3.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1《论语》十二章 解读

《论语》十二章文本解读1. 时代背景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 首创“语录体”。
南宋时, 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 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 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
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 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 相互批评, 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
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 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 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
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 都产生于那个时代。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
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 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2.《论语》的体例与儒家的内涵很多同学很好奇这一课每一句后面都有《学而》《为政》等标注, 这是什么意思呢?《论语》一共有二十篇, 每一篇一般取这一篇的前两个字作为题目。
比如第一篇开头是“子曰: ‘学而时习之……’”所以这一篇的题目就是“学而”。
最后一篇的开头说“尧曰: ‘咨!尔舜……’”所以这一篇的题目就是“尧曰”。
《论语》起于“学而”, 终于“尧曰”, 这是儒家的一种体例。
又如《荀子》起于“劝学”, 终于“尧问”。
学者称, 这代表了儒家的一种认识: 一个人只要立志于“学”(这里的“学”, 大概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 那他便算一个“君子”, 君子求“学”的终极目标, 是成为圣人(“尧”)。
也就是说, 儒家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进一步阐述这种观点说: “子服尧之服, 诵尧之言, 行尧之行, 是尧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 诵桀之言, 行桀之行, 是桀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取决于你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11《论语》十二章

• 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 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 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 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 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 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教给我们如何 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 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 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 害。”
小结
• 第一章主要讲学习方法、乐趣和做人的态 度。
• 第二章主要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的 修养。
• 第三章孔子回顾自己一生的历程。自述他 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从“温故”中 “知新”的重要性。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 为: • 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当、做 替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了解 懂得
一词多义
•而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博学而笃志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注意 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 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分析文义
河
流逝
• 子在川上曰:“逝
这,指河水
者如 斯 夫,
舍弃
• 不舍昼夜。”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论语》十二章

1988年,7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说到:“人类要 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 那里寻找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寻找智慧。
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 同学们,你们对孔子和《论语》还有哪些了解呢?
重点字词: (1)行:走路。 (2)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理解:谈学习态度,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 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重点字词: (1)川:河流。 (2)逝:往、离去。 (3)斯:代词,这,指河水。 (4)舍:舍弃,放弃。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 住地
孔林 孔子墓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 地方
了解《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篇。
检查预习
论语 lún
说 yuè
愠 逾矩 罔 箪 笃
第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重点字词: (1)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2)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3)信:诚信。 (4)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固定句式:“不……乎?” 译作“是不是……呢?” 理解:主要讲了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理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要学思结合。
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11论语十二章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1】孔子.......)吗?..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同“悦”,愉快有志同道合的人.....,不也是有才德..我,我却不生气......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的.人.吗?”【原文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2】曾子说:“我.每天....是不是竭尽自己...).:替.人谋划事情......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我自己的心力.......是不是复习了呢?”..呢?老师传授的知识...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原文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3】孔子说:“我十五岁(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三十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能独立做事情(立身..,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事情(上天的意旨............,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顺从意.....),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愿.),不会越过..。
”..法度【原文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一点.......,那么就可以凭借.....,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去做.老师了。
”【原文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原文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朗读课文
➢ 自由朗读全文:
1.结合注释、字典,读准 字音。
2.根据理解,揣摩并划分 朗读节奏。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结合6、8章,谈谈颜回与孔子在志趣和心境上有什么共同点?
• 都志趣高洁:颜回贫困却不改求学的乐趣,孔子不得温饱也安贫乐道。 • 都心境豁达:颜回贫困却内心恬淡、追求简单,孔子清贫却也坚守道义,
富贵不能淫,不屑取得不义之财。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南宋 时,朱熹把它与《孟子》《大学》 《中庸》称为“四书” 。
作品简介
《论语》12章原文与翻译

初一语文《论语》十二章的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按时间去复习(巩固)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自查):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心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人力所不能支配的事情);六十岁什么话都能听进去了,能做到明辨好坏是非;七十岁做事顺其自然,不超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通过)温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了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读书)却不去思考它就会陷入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去学习就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清穷苦,然而颜回却并没有因此改变他好学的志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或【孔子说:“懂仁德的人比不上喜爱仁德的人;喜爱仁德的人又比不上以施仁德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原文、书下注释、译文

1.《论语》十二章①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乎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6乎?”《学而⑦》2.曾子⑧曰:“吾⑨日⑩三省⑪吾身:为人谋⑫而不忠⑬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⑭乎?传⑮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16而志于学,三十而立○17,四十而不惑○18,五十而知天命○19,六十而耳顺○20,七十而从心所欲○21,不逾矩○22。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23,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4,思而不学则殆○25。
”《为政》1.选自《论语(lún)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子]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3.[时习] 按时温习。
时,按时。
4.[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5.[愠(yùn)]生气,恼怒。
6.[君子] 指有才德的人。
7.[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
是从各篇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8.[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9.[吾(wú)]人称代词,我。
10.[日]每天。
11.[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12.[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3.[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4.[信]诚信。
15.[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6.[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一、文学常识“论语”的“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 说,同悦 ,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论语》十二章
第1课时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
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
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
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
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回也不改其乐.(乐趣)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于我如.
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
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
时习之(连词,表并列,而且)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切问而.
近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可以为.
师矣(做)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目标导学三:概括每章内容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重点句子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2课时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
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受益匪浅。
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
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
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目标导学二: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
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
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
⎫学习方法⎩
⎪⎨⎪⎧勤于复习学思结合学习态度⎩⎪⎨⎪⎧以学为乐诚实谦虚珍惜时间修身做人⎩
⎪⎨⎪⎧宽厚仁义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