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语十二章1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十二章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 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安排的事情,六十岁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为所欲为,不会超出法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 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 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 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 :数词, 三) 3.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 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 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十有五:十五岁。 立:立身。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逾矩:超出法度。
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 进德修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别人的)老师了。”
而:表承接,就,然后。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以:凭借。 为:当,做。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超出法度。逾, 超出。矩,法度。 罔:迷惑。 殆:疑惑。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三军:指军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 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 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愤慨,不也是 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义:可能,许可)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 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 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1课论语12章
11课论语12章第11课论语第12章:关于修身篇在《论语》第11课的第12章中,孔子谈到了修身的重要性。
他指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修身是一个人发展自己的基础。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德行是他能够发展自己的根本。
一个人如果没有修身的意识和行动,就无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一个人才能逐渐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修身对于齐家治国也是至关重要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无法去管理一个国家。
只有通过修身,一个人才能够培养出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并且能够有效地管理家庭事务。
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够稳定。
修身对于治国平天下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修身的意识和行动,就无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领导者。
只有通过修身,一个人才能够培养出正确的领导才能和道德观念,并且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只有有德行的领导者,才能够使国家繁荣昌盛,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修身是一个人发展自己、齐家治国和治理天下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没有修身的意识和行动,就无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只有通过修身,一个人才能够培养出正确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并且能够有效地发展自己、管理家庭和治理国家。
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使个人、家庭和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那么,如何进行修身呢?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一些方法。
首先,要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努力改正。
其次,要注重修养,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
再次,要学习和尊重他人的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要遵守社会的规范和法律,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通过不断努力修身,一个人才能够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才能够发展自己、齐家治国和治理天下。
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使个人、家庭和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因此,修身是一个人发展自己和影响社会的关键所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修身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去实践。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 11 《论语》十二章
3.孔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课文中的哪则语录?孔子学琴的 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任一则即可) 孔子学琴的经历告诉我们应该“好学、乐学、善学、学而不 厌”。
【参考译文】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 仍没换新曲子(学习)。师襄子说:“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 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 奏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 奏的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 有领会曲子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
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
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子曰:“吾十有.(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 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 迷惑, 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所表现的 思想感情,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不 知道乐曲的作曲者是什么样的人啊。”又过了一段时间,(孔 子)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 高望,胸怀远大的志向。(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目 光深邃,心系苍生,王者气度,胸怀天下,除了文王,还能 有谁会写这首乐曲?”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 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的确是《文王操》。”
【解析】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学而时.习之/元方时.年七岁 B.不义.而富且贵/与儿女讲论文义. C.吾日.三省吾身/君与家君期日.中 D.回也不改其乐./乐.亦在其中矣 【解析】(快乐)(A.按时/当时;B.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1)
独立
顺承 迷惑 顺承 自然规律
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
顺承
顺承
超过 规范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分析文义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 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 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 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为所欲为,又不 会超出规矩。
•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 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 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 掉自己的缺点。”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态度: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改正不足。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
借鉴别人的短处,检讨自己有没有类似的 毛病。
第十章
分析文义
河
流逝 这
舍弃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分析文义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 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课文探究
•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 比喻 •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
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检讨自己:替别人办
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 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或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 呢?”
课文探究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检讨——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第三章
分析文义
同“又” 顺承
11《论语十二章》
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yuè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yùn
xǐng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三:几个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好的方面,优点 从:跟从学习
学习态度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 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 克服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 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和 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第十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有关孔子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 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 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 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 宽厚。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论语》
《论语》是 儒家 的 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 而成。它以 语录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
1.整理笔记,背诵《论语十二章》; 2.完成相关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
第三课时
1.翻译课文9—12章,积累重点字词。 2.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积累文中的成语。
诵读课文9—12章,读清句读并尝试 口头翻译。
提示:借助课下注释及手边工具书,疑难字词可 小组讨论。
5分钟后看谁译得好!
语文七年级上 11 《论语》十二章
11 《论语》十二章/
【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育常有 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 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 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 官至太傅。
(节选自《太平御览学部》)
11 《论语》十二章/ 真题演练
(中考真题)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蛛与蚕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 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其巧也, 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 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宫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 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 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 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11 《论语》十二章/
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 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 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 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 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 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 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选自《雪涛小说》有删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含课后习题答案
3.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 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难点)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 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 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 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 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 根据语意断句读 2. 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 3. 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
式工整)断句读 4. 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整体感知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习”是
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 愠”是为人态度。
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 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 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
11《论语》十二章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乎 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一瓢饮,在陋(lòu)巷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博学而笃(dǔ)志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握语调、音律、节奏。
3、读出古文的韵味。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 多次 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替 谋划,出主意 尽心竭力
不信乎?传不习乎?
真诚、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复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3
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独立做事情 迷惑,疑惑 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十而立、
不舍昼夜、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志、
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11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③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1
《论语》十二章
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③吾十有五而志 于学……不逾矩。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⑤饭疏食,饮水……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自主论坛
《论语》哪章最有价值???
学以致用,抢答巩固
好的方面,优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教学简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人。
”谁有这样伟大的人格魅力,让司马迁这样的大历史学家心向往之。
古史亦有:半部《论语》而治天下!虽曰夸张,然实则确也!《论语》作为中华古典文献巨著之一,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影响深远。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在历史上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典籍。
全书二十篇,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即古人所云:微言大义。
今天,我们重读《论语》(亦或初读),就是以心向往之的探究精神去品味厚重精髓中的微言大义,将经典古籍化为今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品德修养的精神食粮。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名言、警句,其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的典籍中可谓独占鳌头!所选十则,各有所侧重,或谈学习态度与方法,或谈思想品德修养,亦或直切孔子之核心思想“仁”。
教读这些,要谨记三要:其一,激发文言兴趣,自主探究学习;其二,注重生成发散,完善知识积累;其三,创造“反刍”条件,沉淀锻塑人格。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激趣热身任务:搜集主题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活动:主题预设走近儒家传统文化(结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走近孔子(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主题活动:《孔子世家》司马迁、《孔子:第一位教师》冯友兰、《孔孟》黄仁宇、《四书五经的假面目》南怀瑾、《孔子家语》王肃、《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走近《论语》(《论语》相关简介及评论)学情预估:传统文化知识的搜集与整理长期以来是语文学习的“禁区”,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同时又略显有点难度,因此,平时我在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比较注意让学生搜集、分类并进行整理这方面的知识,依此作为文言学习的知识储备。
第11课《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知识导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备课资源(统编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及为学之道。
课前学习任务
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有关孔子的故事。
课堂学习任务
一、自主学习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
春秋末期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家。
_______家的创始者。
他的学说以_______为核心。
《论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_______篇。
宋代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二、合作探究
1.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听课文范读,把握停顿,可根据范读音频在课本上做标记;自由朗读,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做出的标记,读准节奏。
2.疏通文意。
(1)理解本课中的重难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2)同桌之间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如果还有疑难,可以在全班提出,由老师或其他同学补充。
本课小结。
11《论语》十二章
1988年,7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说到:“人类要 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 那里寻找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寻找智慧。
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 同学们,你们对孔子和《论语》还有哪些了解呢?
重点字词: (1)行:走路。 (2)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理解:谈学习态度,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 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重点字词: (1)川:河流。 (2)逝:往、离去。 (3)斯:代词,这,指河水。 (4)舍:舍弃,放弃。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 住地
孔林 孔子墓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 地方
了解《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篇。
检查预习
论语 lún
说 yuè
愠 逾矩 罔 箪 笃
第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重点字词: (1)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2)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3)信:诚信。 (4)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固定句式:“不……乎?” 译作“是不是……呢?” 理解:主要讲了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理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要学思结合。
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学课件-11《论语》十二章1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 件设计
分析文义
广泛
❖ 12、子夏曰:“博学 ∕
并列 坚守 恳切 而 笃志,切问 ∕
而并近列思,仁仁在德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记得牢固,恳切地提 出疑问再联系当前情况加以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讲学习方法,应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可以为师矣
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 古:可以、凭借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 今:可能、许可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 件设计
❖ 有朋自远方来 ❖ 古:志同道合的人 ❖ 今:朋友
❖ 思而不学则殆 ❖ 古:有害 ❖ 今:危险,几乎
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 件设计
孔子一生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 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 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 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 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 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 件设计
第一则:讨论学习方法、乐趣与个人修养:
不断实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学习之乐; 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注: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 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 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论语》简介
最新人教部编版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11《论语》十二章课时1精品课件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比喻】将“不义”的富贵比作浮云,生动地论述了当追求富 贵要以损害“义”为代价时,富贵就如浮云一样,不值一提, 表现了孔子在“富贵”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 守“义”的高尚节操。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 。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 点来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加以改正。”
新知导入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 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 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一。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第1课时
11. 《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01 学习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助学资料 04 预习思考
05 精读课文 06 跟踪检测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lún)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及名言警句。(重点) 2.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 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难点) 3.联系自身实际,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个人修养。
11论语十二章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1】孔子.......)吗?..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同“悦”,愉快有志同道合的人.....,不也是有才德..我,我却不生气......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的.人.吗?”【原文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2】曾子说:“我.每天....是不是竭尽自己...).:替.人谋划事情......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我自己的心力.......是不是复习了呢?”..呢?老师传授的知识...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原文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3】孔子说:“我十五岁(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三十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能独立做事情(立身..,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事情(上天的意旨............,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顺从意.....),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愿.),不会越过..。
”..法度【原文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一点.......,那么就可以凭借.....,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去做.老师了。
”【原文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原文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11课《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
知识链接
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 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作词类活用。
7.特殊句式 可以为师矣:_省__略__句__,__“__以__”__后__面__省__略__代__词__“__之__”___ 8.成语积累: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1)温故知新:_温__习__旧__的__知__识__,__能__够__得__到__新__的__理__解__和__体__会__。__ (2)择善而从:_采__纳__正__确__的__意__见__或__选__择__好__的__方__法__加__以__实__行__。__ (3)三人行,必有我师:_几__个__人__在__一__起__,__其__中__必__定__有__可__以__作__为__我__的__老__师__的__人__。__ (4)逝者如斯:_形__容__光__阴__如__流__水__一__去__不__返__。__ (5)箪食瓢饮:_形__容__读__书__人__安__于__贫__穷__的__清__高__生__活__。__ (6)匹夫不可夺志:_虽__是__平__民__也__不__可__强__迫__他__放__弃__主__张__。__ (7)富贵浮云:_不__义__而__富__贵__,__对__于__我__就__像__浮__云__一__样__。__比__喻__把__金__钱__、__地__位__看__得__很__轻__。__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 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 为快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 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 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12)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11课《〈论语〉十二章》预习指导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预习指导第一部分课文内容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乎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曾子⑧曰:“吾⑨日⑩三省⑪吾身:为人谋⑫而不忠⑬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⑭乎?传⑮不习乎?”(《学而》)①选自《论(lún)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②〔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③〔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⑤〔愠(yùn)〕生气,恼怒。
⑥〔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⑧〔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⑨〔吾(wú)〕人称代词,我。
⑩〔日〕每天。
⑪〔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⑫〔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⑬〔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⑭〔信〕诚信。
⑮〔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⑧,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⑨,思而不学则殆⑩。
”(《为政》)子曰:“贤哉,回⑪也!一箪⑫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⑬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⑭者⑮不如好⑯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⑰之者。
论语十二章(1)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同时因为小学强调快乐学习,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缺乏,这方面有待加强。
难点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竞赛与自由表达法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了哪些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能够产生哪些影响?
明确: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明确: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内容理解:这一章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8.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内容理解:这一章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的抉择。
9.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府大成殿 大成殿孔子像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林 孔子墓地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 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 《中庸》、《大学》、《论语》)之一,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 获取新的知识
↗ • 有所发现
↘ • 温习学过的知识 ↙
↑
↙• 独立思考
•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重点字词:罔、殆
学习 辨正统一 思考
迷惘
停殆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而》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 的学习态度?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
表感叹语气,多用在句末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这里指颜回的住处 能忍受 穷困的忧愁,
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 凉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 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 昼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讲对于时间流逝 的感慨。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男子汉 不可改变志气。”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 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 曾修《诗》、《书》《礼》、 《乐》《周易》《春秋》。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 和理想的社会。
世人尊称孔子为--------“圣人”、“先 人师们”把到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论语 lún
愠 yùn 逾矩 Yú jǔ 罔 wǎng 箪 dān 笃 dǔ
说 yuè 三省 xǐng 吾 wú 殆 dài 肱 gōng 陬邑 Zōu y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 重点字词:时、习、说、朋、知、愠、君子
• 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 2、成语类
• 温故知新
三省吾身
•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名言警句类
①用于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以致用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温故而知新 来表达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一定要学思结合。
12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 中矣。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多提问题, 又要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学习态度: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在上面,乐趣就在 其中啊。用不正当的手段却得到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飘浮在天 空中的云一样。”
这章讲个人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 贫乐道”。
9. 子曰:“三人பைடு நூலகம்,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必定 有我的老师在其中,我要选择他们的长 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 短处就要改正。”
讲个人修养,强 调坚守志向。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守志向,恳切地问并多考虑当前 的事情,仁就在其中了。”
讲个人修养,强 调提升个人修养 的方法。
成语归纳
• 不亦乐乎 • 温故知新 • 三十而立 • 不舍昼夜 • 逝者如斯 • 匹夫不可夺其志 • 择善而从 • 三人行,必有我师
老师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 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 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自我反省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一则:讨论学习方法、乐趣与个人修养:学以致 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不断学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学习之乐; 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注: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 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 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1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和情况下都 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 1、作家作品类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
•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表示修饰关系 默而识之 敏而好学
表示并列关系 学而不厌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
表示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说:“我十五岁在学习方面树立志向,三十岁独立做 事情,四十岁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六十岁时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讲个人修养,要循 序渐进,进德修业。
顺接连词
4、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学过的(知识)领悟 可以
以 (之) 为 师 矣。”
8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为真正 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物质享受而奔 波忙碌。并且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富贵,就 像虚幻的浮云一样。 6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高贵品质。
1 学习的方法 2 学习的乐趣 3 个人的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 •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三省吾身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
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动词,以……为乐趣。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 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讲学习方法,讲兴 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学习别人的长 处,借鉴别人的短处。
•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通假字 说 —— 悦 有 —— 又
小组讨论,然后请 用不同的符号标示 出三方面有关的句 子。
1 学习方法
2 学习态度
3 做人修身
学习方法: 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了以后一定要花时间进行巩固。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人不知而不愠
.
5、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 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种:
表示顺接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 要珍惜时光。
修身做人: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习的乐趣。
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古人治学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德才兼 备”,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尽力做 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凭借 (这一点)做
了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
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转折连词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为政》)
就
疑惑
迷惑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疑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