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始于问题
试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试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摘要:对于科学研究的起点,历史上存在诸多观点,本文对三种观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阐述了“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关键词:科学研究;观察;问题;机会一、引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逐渐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科教兴国”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方针。
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我们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并且要求科研工作者不断地推进科技的蓬勃发展。
科学家们把是否善于提出问题看作是科研工作者科学训练方面的一种最重要的素养。
著名物理学家费米认为,作为一个学生要会解答习题,但是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则要会提出问题。
这也代表了当前学界的普遍观点——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这种观点在从伽利略到牛顿的这段时期似乎已成为不言而喻的信条。
因为在这段时期,实验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功,所以他们认为科学始于观察,来自观察。
直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出现,“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才取代“科学问题始于观察”成为西方哲学家公认的观点。
然而, 近年来由于科学实践哲学的兴起,以及SSK和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研究的兴起,“科学研究始于机会”成为一种新的科学起点观。
那么,科学研究究竟是始于什么呢?观察、问题或者是机会?二、“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与“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的观点一直被视为支持着科学积累观,是观察与理论二分之基石。
自汉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后,由于观察与理论无法截然两分,使得“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相当于“科学研究始于理论”,因此,科学始于观察的观点受到很大质疑。
把观察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无法回答“究竟要观察什么”的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又称为波普尔理论[1],即P1→TT→EE→P2其中,P1是问题,TT是试探性的理论,就是假设;EE是证伪,消除谬论;P2是最后产生的新问题。
试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试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摘要:对于科学研究的起点,历史上存在诸多观点,本文对三种观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阐述了“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关键词:科学研究;观察;问题;机会一、引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逐渐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科教兴国”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方针。
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我们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并且要求科研工作者不断地推进科技的蓬勃发展。
科学家们把是否善于提出问题看作是科研工作者科学训练方面的一种最重要的素养。
著名物理学家费米认为,作为一个学生要会解答习题,但是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则要会提出问题。
这也代表了当前学界的普遍观点——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这种观点在从伽利略到牛顿的这段时期似乎已成为不言而喻的信条。
因为在这段时期,实验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功,所以他们认为科学始于观察,来自观察。
直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出现,“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才取代“科学问题始于观察”成为西方哲学家公认的观点。
然而, 近年来由于科学实践哲学的兴起,以及SSK 和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研究的兴起,“科学研究始于机会”成为一种新的科学起点观。
那么,科学研究究竟是始于什么呢?观察、问题或者是机会?二、“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与“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的观点一直被视为支持着科学积累观,是观察与理论二分之基石。
自汉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后,由于观察与理论无法截然两分,使得“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相当于“科学研究始于理论”,因此,科学始于观察的观点受到很大质疑。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问题导向”已经成为使学科生长、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必然取向.同样,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找到活水源头,也必须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关注现实问题.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企盼和渴望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和迫切.如何在理性层次上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整体的辩证的把握,把纷杂的现象纳入本质的有序之中,对社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取向并加以理论上的引导,这正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面临的来自实践的呼唤.当务之急是以问题为导向,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针对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是需要予以特别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的.一是真问题与假问题.众所周知,有价值的理论,首先在于它的客观性,即它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东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都希望自己研究的问题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首先必须是一个真问题.但有时由于研究者囿于偏见或者被某些假象所迷惑,往往错将假问题当作真问题.更有甚者,有些研究者故意制造一些假问题,即所谓“炮制的问题”.尽管这些人倒腾的是假学问,但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却是真问题.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充分重视真假问题的研究,确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真假问题意识,提高对有价值问题的敏锐感和学术研究的理性自觉.二是原始问题与衍生问题.就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的发展逻辑来说,关注原始问题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克服华而不实之风的至关重要的一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就曾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对物理学上的原始问题的关注,可见原始问题及其求解在重大科学发现和学术创造上所处的地位.由于原始问题具有客观性、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蔽性、思考问题的多向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性等特点,所以,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原始问题的关注,实质上也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创之风的关注.解决原始问题的过程可能衍生一系列新问题,反之,在解决衍生问题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些原始问题.一般来说,对原始问题的研究充满探索性和高风险,对衍生问题的研究则往往是满眼的叠嶂和迷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原始问题的寻找与发现,却需要沉潜于学术的研究者的一双慧眼.三是热点问题与冷门问题.一般来讲,热点问题是那些大家比较关心,并且是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冷门问题虽然也很重要,但往往由于其关注度较差容易被研究者忽视.其实,热点问题并非都是真正需要研究的真实的难题,相反,一个耐得住寂寞的研究者往往凭自己的研究实力将一个冷门问题变成众人瞩目的热点问题,从而在“爆冷门”中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况且“热点问题”与“冷门问题”是相对的,“一个时空背景下的非学术主流,可能跃居另一个时空背景下的主流”(李金铨:“视点与沟通”,载《读书》,2003年第11期).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热点问题,但不要盲目追热作秀.关注热点,就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的激情,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新问题、新情况,并进入这些新的、前沿的学科研究领域;不盲目追热,就是要在热点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严谨治学的态度、缜密理性的思维,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富有创新性的见解.四是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着既要本土化又要国际化的双重任务.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在国内学术界颇为流行所谓与国际接轨,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然而就在这种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尊奉”西方思想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种“潮流”,这种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主问题域,只有在本国主问题域中进行的研究,才有可能成为本国所需要的前沿性研究.实际上,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有自身的优势,我们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如何使这些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有机构成要素,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原创性开掘的关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作出独立的贡献,就需要对自己本土中存在的特殊问题作出解释和回应,并通过这种对特殊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逐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最终提出一些为西方社会科学界所无法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和理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断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第五周讨论主题: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还是始于问题?或是其它?1、何谓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三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3 科研选题的步骤 A、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 B、提出选题 C、初步论证 D、课题决策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中的哲学问 题
一 科学事实的含义 在科学认识中,事实常常在 两种意义上使用。 (1)本体论意义上:把客观实在 的现象、事件、事物本身称为事 实,科学方法论中常常标明为“ 事实1”,也就是通常说的客观 事实。
量子力学中的哲学问题—— 观察的客观性问题
微观世界主客关系问题(仪器归 属问题,测量问题) 因果决定论问题
• 哥本哈根学派的正统诠释:由于量子属性 的存在,仪器对微观客体的干扰已不可避 免,并且这种干扰既不能忽略不计,又不 能通过修正控制条件而得到补偿。对于微 观客体来说,观测结果与观测对象之间原 则上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在微观世界中 独立于观察者的客体是不存在的,对于微 观实在本身的认识则不可能。
• 主体论:仪器是主体的一部分,由 于微观测量中仪器与客观实在的相 互作用不可控制,观测结果中仪器 与客观实在难以区分,主客体不可 分是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本质上 不同的新特点,微观领域不存在对 客观实在本身的认识。 • 困难:主体的介入使量子力学的认 识过程失去了客观基础。
• 客观实在论:极力把主体排斥在量子力 学之外,否定仪器对客观实在的干扰作 用不可忽略,否认微观测量与宏观测量 的区别。认为量子力学已经是完全成熟 的理论体系,象经典物理学一样,揭示 的是自然界客观的运动规律。其目的是 维护经典反映论,排除量子力学在认识 论上表现出的新特点。 • 困难:排除量子力学的新特点,使人们 对量子力学存在的必要性发生了疑问。
二 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1 “科学始于观察” 2 科学始于问题
A 科学理论的萌发、进步以及新旧理论的 交替、更迭,往往来源于理论本身的不 完备性所引发的问题。 B 科学认识主体总是以科学问题为基本框 架,有选择地收集事实材料,有目的地 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 C “科学始于问题”并不否认以实践为基 础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它们是从不同角 度提出的不同命题。 科学始于问题——科学研究的起点 认识以实践为基础——科学本身的起点
自然辩证法题库(附答案)
自然辩证法题库(附答案)简答题:1、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2、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3、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4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5怎样理解“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6科研选题的原则有哪些?7简要说明科学争鸣及其意义8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10 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11 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12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1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14 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15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16、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17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18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
P35-3819、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1-62)20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P49-5021 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
(P9-10)22、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P203)23、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P119)24、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142)25、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P267)26、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P174)27. 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基本特点。
(P265)(问答,可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28.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29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观点?(P6-8)30.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P199-200)3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意义?32、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01-30233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3)35论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36 论述并比较古代、近代、现代科学发展的不同特点(10)37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思想(11)38论述近、现代技术革命内容,并比较其不同特点(12)39现代科学革命对近代经典科学的冲击(13)4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41、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4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43、科学的社会规范的基本内容44、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45、谈谈你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
P2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P23、用系统思想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间的矛盾。
P24、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P25、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
P36、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
P3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P3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P49、E.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P410、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
P4 11、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P412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
P413、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可以相互替代。
P414、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P516、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P517、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P518、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
P619、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
P620、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
P621、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P6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
P623、开始精神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从事一切科学研究。
P62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P625、科学的价值在于了解世界,技术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
P6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P727、简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基本特点?P728、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科学方法论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P729、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P730、结合以上实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专题三: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科学是从基于观察的经验事实通过归纳推导出来的
观察形成科学知识赖以推导出的
基础科学通过归纳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
科学是从基于观察的经验事实通过归纳推导出来的观察形成科学知识赖以推导出的基础
科学通过归纳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观察能客观感受对象?观察先于并独立于理论?
科学是从基于观察的经验事实通过归纳推导出来的
观察形成科学知识赖以推导出的
基础科学通过归纳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
观察能客观感受对象观察先于并独立于理论
观察=
物理过程+心理过程?
图像
样式语境
客观的感受对象客观的感受对象
科学是从基于观察的经验事实通过归纳推导出来的
观察形成科学知识赖以推导出的
基础科学通过归纳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
观察能客观感受对象观察先于并独立于理论?
观察=
物理过程+心理过程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是可错的
•那么这种概括合理吗?
诉诸逻辑诉诸经验
诉诸逻辑
•前提•结论•前提•结论
诉诸经验
可能
科学是从基于观察的经验事实通过归纳推导出来的
观察形成科学知识赖以推导出的
基础科学通过归纳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
观察能客观感受对象观察先于并独立于理论归纳原理的合理性无法得到辩护
观察=
物理过程+心理过程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是可错的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教您如何凝练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学问题
教您如何凝练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学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全国, 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研究条件和研究实力的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在课题资金资助上鼓励源头创新和对不同学术思想的包容。
“创新”是提倡科研人员在科研上要有创造力, 要以“不落俗套”的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尝试性地解决问题。
1问题的提出科学始于问题。
提出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不仅充满了竞争, 更有无限的机遇。
一个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往往很多, 多个重要的脉络交结在一起, 从其中任意一个或多个重要因素入手, 均有可能出现突破;并且, 不同的研究途径和方法也可能会导致“殊途同归”;此外, 科学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科研人员即便竭尽全力也只能解决其中的部分问题。
因此, 如何结合自己的心智和科研条件, 以自己的目光“审视”问题, 是关系到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科研生命”的大事。
据统计,只有24.1%的评议认为申请人准确地提出了科学问题;30.4%的评议认为申请人所提出的科学问题不准确或与已有的研究问题重复;45.5%的评议函没有对申请项目的科学问题进行评价,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申请书中没有涉及科学问题, 函评专家也不重视, 因而没有评议。
有70%以上的基金项目申请书在科学问题的提出和凝练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
因此,有必要引导申请人在科学观察实验或文献阅读中不断提出科学问题, 在项目申请书中要对科学问题进行高度凝练,这对于避免科学研究中低水平的重复或模仿, 增强基金项目的创新性(尤其是原创性)是十分必要的。
2凝练科学问题的必要性科学问题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背景下, 存在于科学知识体系内和科学实践中有待解决的疑难。
即便是好的科学问题, 如果得不到深层思考, 得不到高度凝练, 也是无法促进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
同样,一个不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凝练的问题, 其本身就不具备科学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府部门对基础研究的日益重视, 国内的科研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自辩—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还是始于问题
自辩—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还是始于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还是始于问题
1、何谓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目标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
2、何谓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作出的假定性解释.
3、我认为科学是始于问题的。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只有提出科学问题由此引起人们的思考才有可能建立科学理论和形成科学知识。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这种观点在从伽利略到牛顿的这段时期似乎已成为不言而喻的信条。
直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出现,“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才取代“科学研究始于观察”成为西方哲学家公认的观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我们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是说科学研究的出现一定是在问题的提出之后产生的,没有提出问题,就无法产生科学研究。
所以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一点就是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但提出问题并不一定可以产生科学研究。
波普尔以问题为起点,构想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 TT→ EE→ P2,其中P代表问题,TT代表试探性理论,EE代表排除错误。
简而言之,就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这就是波普尔所描述的科学发展借助于猜想与反驳、从就问题到新问题的增长模式。
波普尔在这个模式中, 把问题的产生归于被确认的理论被证伪之后, 因而新问题的产生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
一种理论对科学知识增长所能做出的最持久的贡献, 就是它所提出的新问题。
波普尔提出的以问题为起点的科学发展模式是通过揭露科学发展中的两对矛盾(真理与谬误、观察和理论的矛盾) 而构筑出来的。
猜想到反驳本质上是一种用这两对矛盾交叉串联起问题而抽象出科学发展的模式的方法,它揭示了科学发展固有的辩证法, 并且突出了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排错过程。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灵魂,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始终。
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它所研究的“问题”发展的历史,是“问题”不断展开和深入的历史。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研究天上物体同地上物体是否遵循同样的力学运动规律的问题上,建立了经典物理学定律,使物理学实现了第一次大综合,并引起了用机器替手工业的、生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实际上,提出问题可以说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把提出问题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盲目地跟在所谓的学术前沿后头,把别人的话换个法子说,或者说别人没说完的话,甚至直接重复别人的话。
科学发现方法
创造性原则的实质要求
► 在选题阶段,对课题结果的创造性是难准确估计的。 ► 因此,创造性原则实质上是要求做到:恰当地估计课
题的意义和其中可能包含的创造性成分。 ► 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取得创造性进展的题目,不应作为
选择对象。
具体做法
► 一要加强情报工作,掌握科技动态 ► 二要到最有希望出创造性科技成果、最需要创造性
► 毫无事实根据的题目也不应作为选择对象,除非确有把握在 研究过程中可以获得有关事实,如对永动机的研制、对爱因 斯坦相对论的批判等。
可行性原则
► 选择的课题应与研究者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 应,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 件进行选题。
主观条件
要分析
► 科研队伍的结构 ► 各种人才的配置 ► 研究者的素质 ► 能力以及对课题的认识 ► 研究的兴趣等因素
型例子。19世纪俄国数学家罗切夫斯基改变了问题, 创立了非欧几何。
三、科研选题
►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 课题。课题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所需要研究的 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科研选题有其步骤和原则。
科研选题的步骤
文
提
选
献
出
择
调
选
和
研 和 科 学
题 、 初
分
步
确 定 课 题
析
论
一、科学始于问题
►科学始于观察,来自观察,来自于对经验事 实的概括和归纳。这种见解一直到20世纪30 年代才遭到波普尔的否定。
►波普尔:观察不是科学的起点,因为没有纯粹的
观察,想把理论陈述都还原为观察陈述是不可能的。 科学始于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激发人的好奇心 和探索的兴趣。科学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即带 着问题进行观察的头脑。
第二讲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思考题(二)1.为什么说科学始于问题2.科学问题及其来源3.科研选题及其原则和方法第二讲: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引子:科学起始于什么?⏹一、问题:科学研究的起点⏹二、科学问题⏹三、科研选题及其原则和方法引子:科学起始于什么?⏹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定律⏹关于科学研究的程序关于科学发现的程序⏹归纳主义的观点:科学发现起始于观察⏹证伪主义的观点:科学发现起始于问题归纳-演绎模式假说-演绎模式科学始于观察还是始于问题?一、问题: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科学研究的起点⏹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看,问题往往是新理论的起点;从科学研究的具体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去收集事实材料。
•问题——科学研究的起点⏹①观察如不提出问题,决不会导致研究过程。
⏹②仅有观察也决不会产生问题,只有当观察与已有的知识比较时,才会产生问题。
⏹③科学问题的产生并不总是必然要和某种观察相联系。
⏹事实上,科学探索的目的由问题引起,科学观察的目的也是由问题引起的。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李政道⏹在科学的发展中,解决问题固然是重要的,而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似乎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更能昭示科学所蕴含的创造性。
有时,一个重要科学问题的提出甚至能够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路甬祥⏹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我们要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
二、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及其分类⏹科学问题的来源⏹睡前吃夜宵会发胖吗?⏹是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什么是惯性定律?⏹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上帝能拯救人的灵魂吗?⏹世界可以认识吗?⏹水是如何转变为油的?个体掌握的信息问题⏹昨天题材股是全线崩跌吗?⏹国际原油价格现在跌到了多少钱一桶?⏹天气预报说明天降温吗?关于狄拉克的一个小故事⏹狄拉克,英国物理学家(1902-1984)。
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 5、科学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
• (2)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产生矛盾时, 产生科学问题。 • (3)已有理论之间产生矛盾时,产生科 学问题。
END
应注意:求解应答域错误会劳而无功 • 例如,两千多年来,许多数学家为直接 证明欧式几何中的第五公设耗尽心血, 但一无所获。直到19世纪初,俄国数学 家罗巴切夫斯基等提出反问题,即第五 公设不可证明,改变了应答域和问题的 目标,采用反证法,创立了非欧几何, 这一科学问题才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所 以,科学问题应答域的设立是否合理, 直接决定问题是否有解。
古希腊悖论: 鳄鱼与小孩
一条鳄鱼从一位母亲手里抢走了一个小孩,鳄鱼想吃掉小孩,但又想 吃得名正言顺,心安理得,于是鳄鱼对这位母亲说:“只要你回答对了我 的问题,我就不吃你的小孩。我的问题是,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小孩?” 母 亲该怎么回答呢?
19世纪下半叶,康托尔创立了著名的集合 论,集合论刚产生时,曾遭到许多人的猛烈攻 击。但不久这一开创性成果就为广大数学家所 接受了,并且获得广泛而高度的赞誉。数学家 们发现,从自然数与康托尔集合论出发可建立 起整个数学大厦。因而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的 基石。“一切数学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 上。” 这一发现使数学家们为之陶醉。1900 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 勒就曾兴高采烈地宣称:“… …借助集合论 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 …今天, 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 …” 但 是,罗素悖论的出现打破了数学家的美梦。
②从科学研究的具体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 架有选择地去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有关的材料披 搜集起来,与问题无关的材料则任其流散,不在科 学认识主体中引起信息效应。
③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 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它, 或着手建立新理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问题既 是旧理论的终点也是新理论的起点
自然辩证法考题答案
1,究竟什么是科学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西方哲学家、社会学家是这样看待科学的。
一般来说,"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
科学方法,是实证的方法,要用实验观察来证实;是理性的方法,要用归纳逻辑、演绎逻辑来推理的。
科学方法是实证的,理性的。
科学又是一种社会建制,是组织科学活动的社会建制,像科学院、研究所、大学、学会等。
在这套社会建制里面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
总之,科学的含义有3个方面。
1、科学的知识体系, 2、科学方法, 3、科学的社会建制。
前两个方面,科学作为知识体系、一种方法,是科学哲学讨论的内容。
关于科学的社会建制,是科学社会学讨论的内容。
2,如何理解科学和人文的关系科学精神,“科学给人以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
即“求真”。
人文精神,“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即“求善”和“求美”。
首先,科学精神反应的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而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摒弃一切虚伪的价值取向。
而真理和价值在现实意义中是辩证统一的。
其次,要是我们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结果将是造成了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不懂技术却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论“科学始于问题”的本质及意义
作者: 王阳
出版物刊名: 学习月刊
页码: 32-33页
主题词: 科学研究 科学发现 科学方法论 相对论 新问题 波普尔 观察语句 科学家 解决问题科学理论
摘要: 在从事科学研究之前,科学家应该有明确的科学研究目的,并且把科学目的同已有的知识紧密连接起来,离开已有的知识,科学研究就成为空中楼阁,没有坚实的基础。
没有坚定而明确的目的,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方向,在混淆不清的事实和理论中一事无成。
怎样把科学目的同已有的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是科学方法论的重大问题。
围绕着科学研究的起点,怎样把科学目的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学者们看法不一,是首先进行观察还是首先思索、形成问题,构成科学方法论的两种不同观点。
在经历近代物理科学革命之后,人们逐渐认为科学首先在于形成问题,观点从"科学始于观察"转向"科学始于问题",这标志着人们在对科学规律的研究上取得进展。
一、"科学始于问题"的提出是人类对科学整体观认识发展的结果。
1、在波普尔以前,人们就探索过"科学的起点"问题。
英国哲学家培根从他的经验论观点出发,提出"科学始于观察",他认为,经验、观察、陈述是科学中唯一必要要素,理论术语的意义又应由观察术语来定义,理论语句应该且可以还原为观察语句。
科学发现始于问题案例
科学发现始于问题案例
科学的发现都是始于问题,几乎全中国人都知道的故事,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谁呢?牛顿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等。
话说啊,这个牛顿有一天在苹果树下乘凉,突然有个苹果非常凑巧砸到了牛同学的头上。
牛顿同学在脑袋疼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个苹果为什么往地上落呢?为什么不往天上不平着落呢?由这个问题引发的思考,牛顿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姑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是从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科学。
换句话说对问题的解答得出了科学,那为什么科学始于问题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要明确什么是科学,什么又是问题。
科学研究是始于问题还是观察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释社会现象及指导社会实践和社会斗争方面发展更为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继承人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把主要精力都倾注在领导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事业上,因此客观上,不可能对涉及科学及科学发展的每一细节给予深入研究,有时对自然科学考察的过程还常常会因社会斗争的需要而被中断,即使象《自然辩证法》这样的巨著,恩格斯在有生之年也没有来得及把手稿整理出来.正如恩格斯自己所说:"自从卡尔·马克思去世之后,更紧迫的责任占去了我全部的时间,所以我不得不中断我的工作".更何况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新现象,新发现和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这正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在另一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和哲学上的科学哲学家们却对这些具体对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譬如说,有关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亨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始于假说",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等基本观点,都包含有某些合理之处,值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去研究.其实,观察,假说和问题常常是相互重叠的,可以是假说和问题指导观察,也可以是观察引发问题或假说,在科学史上都可以找到各自的证据.在科学处于搜集材料阶段,观察往往先于问题或假说;当科学进入综合阶段,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与日常经验越来越远时,直接观察更为困难,通过假说或发现问题来建立理论或指导实验和观察,已成为科学研究最常见的程序.另外,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然科学本身是唯物主义的,自然界是辩证法的试金石.因此,研究自然科学为主要对象的科学哲学在若干观点上接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是很自然的,例如科学哲学家福尔迈在它的专著《进化认识论》中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但又能被我们可知的外部世界,在这个世界的所有现实范围之间都有一种连续性(或准连续性)关联.由此可见,科学哲学并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格格不入,科学哲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借鉴和研究的方面,特别是科学哲学各流派对有关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研究的锲而不舍,细致分解,另辟蹊径的哲学思维模式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波普尔认为,从科学发展来讲,科学开始于问题.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性的猜测,而猜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一些矛盾和不一致.第一,理论与观察不一致.第二,理论与理论之间不一致.第三,理论内部不一致.有了这些不一致的问题,人们就要对它进行猜测,于是就有了理论.因此他才断言,"理论始于问题."“科学始于问题”这是波普尔的著名论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始于问题
摘要:本文探讨了科学起始性的问题。
首先引出了科学始于问题这一观点,然后对科学始于观察、假设或者机会这几种观点进行了否定,再利用波普尔的理论证明了科学始于问题这一观点。
关键字:科学;问题;观察;假设;波普尔
首先说一个几乎全中国人都知道的故事,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谁呢?牛顿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等。
话说啊,这个牛顿有一天在苹果树下乘凉,突然有个苹果非常凑巧砸到了牛同学的头上。
牛顿同学在脑袋疼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个苹果为什么往地上落呢?为什么不往天上不平着落呢?由这个问题引发的思考,牛顿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姑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是从这个故事可以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由为什么苹果落下这个问题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科学。
换句话说对问题的解答得出了科学,那为什么科学始于问题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要明确什么是科学,什么又是问题。
科学,实际上要定义好科学并不容易,1979年的“辞海”定义科学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1999年,辞海又有了新的定义“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可以看出对科学的定义是有变化的,当然,79年的定义可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但是总体上可以看出科学的定义范围是变得更广了的。
那什么是问题呢?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提到“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在我看来,所有我们不懂的、我们产生疑惑的东西均是问题。
根据99年的辞海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即是问题,而反应问题规律的知识体系就是科学,也就是说对问题的研究就是科学。
综合来说就是科学始于问题。
在分析科学始于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其他的几个观点,他们认为科学不是始于问题,而是始于观察、假设或者机会。
先看看科学始于观察这个观点,这种观点强调认识的实践基础,是从认识论总体上来提的。
假如科学始于观察,那么由观察的现象应该能够得出科学。
但是如果观察到的现象与当时的理论不构成矛盾,也就是说没有发现问题,那么就不会进一步的探索,也就不会引发科学研究。
只有利用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找出矛盾,才能引发科学研究,才能得出新的科学理论。
194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的器皿长了绿霉时,并没有否定自己的实验。
他发现在正常的葡萄球菌的繁殖区本来应当呈现的一种黄色没有了,那是不是绿霉中有某种东西可以杀死周围的葡萄球菌呢?正是因为这种
现象与现有的理论不符合,产生了矛盾,根据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人。
科学始于观察这种观点未免有些牵强,正如这个例子中,弗莱明做这个实验也是因为“有什么东西可以帮助人们抵抗葡萄球菌的感染呢”这个问题。
假如科学研究始于假设,根据假设的定义,假设的前提有两个:一是有研究对象,二是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和理论依据。
也就是说,如果要建立假设,那么是在研究对象确立之后,这就说明,此时问题已经提出,科学研究已经在进行中,提出假设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步骤。
而一个事件的开始一点则是在这个点之前,事件并没有发生,而这个点之后,事件开始发生,是一个起始点,对于科学研究这个事件来说,显然在假设这个点之前已经发生了,所以说科学研究始于假设也是不准确的。
又假如科学始于机会,皮克林指出,科学家的/研究战略是根据科学家个人以享有的资源在不同的语境下做出创造性探索的机遇而定的( Pickering, p. 11)。
每一个科学家在选择和处理问题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资源,这既包括物质设备方面的,也包括职业训练和专业技能方面的。
这些资源将决定科学家在面对问题时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总是要使科学家自己的资源被最好地利用。
吴彤在《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还是始于问题或观察》[1]中举了一个例子“天空为什么是蓝色”,她认为,只有当天文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及其资源仪器达到一定水准时,才构成天文学研究的问题。
但是为什么后面技术发展了才能研究这个问题呢?正是因为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本来就没有问题,那么即使技术发展够了也不会去研究这个问题。
综上所述,这几种观点均不准确,本文认为科学是始于问题的。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的标准观点来自于波普尔[2]的下述说法: (1)“应当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愈来愈深刻的问题”;(2)“众所周知,我们的预期从而还有我们的理论,在历史上甚至可能先于我们的问题。
但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3)“因而科学开始于问题,而不是开始于观察;尽管观察可以引出问题来,不期而然的观察,也即同我们的预期或理论发生冲突的观察尤其是这样”。
科学研究并不以解决提出的问题而终止,而是引出更加深入的问题。
问题的深入意味着研究的深入[3]。
根据波普尔的理论,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
P
1→TT→EE→P
2
P 1代表提出的问题,TT代表假设,EE代表证伪,P
2
代表提出新的问题。
在
这个研究过程中,问题推动着人们学习、思考、实验和观察。
然后人们提出理论假设,再对其进行验证。
在验证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问题。
如此反复的过程,科学就往前不断地发展,也越来越接近客观真理。
最初的力学都是宏观力学,但是人们在研究使用宏观力学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些宏观力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人
们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又逐步产生了微观力学。
因此,问题就是科学的灵魂,没有了问题,科学就失去了生命。
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它所研究的问题发展的历史。
解决问题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特定的科学背景下,某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但是换一种背景,被解决的问题常常又会变成新的问题。
关于广德性质的争论正是在这种反复的过程的发展,最终根据逐渐进步的科技手段,我们得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一结论。
虽然目前认为光是这种性质,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可能在以后的研究中这个结论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在科学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完全解决的问题,也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对科学的发展能起到很大的推动。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或者一个物理问题的时候,常常能获得一种极大地收获和愉悦感。
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渴望解决问题的心理,就能极大地推动学科的发展。
希尔伯特问题自1900年提出以来,一直吸引着全世界数学家的兴趣,推动着数学的发展。
事实上,观察、问题、假设和机会共同形成一种科学研究的起点性链条,形成实践性的科学研究的解释学循环,每一点都非常重要,但无疑“问题”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失去了问题,这个循环就会中断。
恩格斯提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德国物理学家海森提出“提出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由此可见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而在当今中国,无论是学术、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身边的很多人,没有自己的问题,只是盲目地跟在别人后面重复他人的工作,说别人说过的话,做别人做过的事。
正如现在的教育一样,很多学生只是听老师讲,而不能有自己的问题,看起来好像都会,结果一到真的应用,什么又都不会。
事实上,我们缺少的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的难,这需要我们有创造性的思维。
只有这样科学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因为,科学始于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彤. 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还是始于问题或观察[J]. 哲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波普尔.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 傅季重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3]周秋蓉.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J].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