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循环流注
1分钟让你记住十二经脉名称,相表里关系,流注顺序(自创)
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其相表里对应关系
要学会理解以下十二经脉规律,首先要具备一些中医的基础: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与五脏相表里的六腑之中,唯独“三焦”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脏”,而恰好在十二经脉里,多了一条“心包经”,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腑”,其实这不是巧合。
这就是经络的奥妙所在。
现在我把这五脏六腑按照五行顺序列出来,大家就会发现规律了
五行顺序:脾(土)肺(金)肾(水)心包
对应的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名词解释:厥阴少阴太阴阴气的程度越来越大(厥:将要消失的意思)
少阳太阳阳明阳气的程度越来越大(阳明:阳气最盛的意思)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脉流注顺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正经:流注次序、表里关系、交接规律、命名的原则
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规律⼿三阴经循⾏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臂⾛向⼿指端;⼿三阳经从⼿指端循臂指(经⽳名)⽽上⾏于头⾯部;⾜三阳经,从头⾯部下⾏,经躯⼲和下肢⽽⽌于⾜趾间;⾜三阴经脉,从⾜趾间上⾏⽽⽌于胸腹部。
“⼿之三阴,从胸⾛⼿;⼿之三阳,从⼿⾛头;⾜之三阳,从头⾛⾜;⾜之三阴,从⾜⾛腹。
”这是对⼗⼆经脉⾛向规律的⾼度概括。
(⼆)⼗⼆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如⼿太阴肺经在⾷指端与⼿阳明⼤肠经相交接;⼿少阴⼼经在⼩指与⼿太阳⼩肠经相交接;⼿厥阴⼼包经由掌中⾄⽆名指端与⼿少阳三焦经相交接;⾜阳明胃经从跗(即⾜背部)上⾄⼤趾与⾜太阴脾经相交接;⾜太阳膀胱经从⾜⼩趾斜⾛⾜⼼与⾜少阴肾经相交接;⾜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趾与⾜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三阳经在头⾯相交接。
如⼿⾜阳明经都通于⿐,⼿⾜太阳经皆通于⽬内眦,⼿⾜少阳经皆通于⽬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
如⾜太阴经与⼿少阴经交接于⼼中,⾜少阴经与⼿厥阴经交接于胸中,⾜厥阴经与⼿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三阴经,从胸⾛⼿,交⼿三阳经;⼿三阳经,从⼿⾛头,交⾜三阳经;⾜三阳经,从头⾛⾜,交⾜三阴经;⾜三阴经,从⾜⾛腹(胸),交⼿三阴经,构成⼀个“阴阳相贯,如环⽆端”的循⾏径路,这就是⼗⼆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
总之,⼗⼆经的循⾏,凡属六脏(五脏加⼼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于四肢内侧及胸腹。
上肢内侧者为⼿三阴经,由胸⾛⼿;下肢内侧者为⾜三阴经,由⾜⾛腹(胸)。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于四肢外侧及头⾯、躯⼲。
上肢外侧者为⼿三阳经,由⼿⾛头;卞肢外侧者为⾜三阳经,由头⾛⾜:阳经⾏于外侧,阴经⾏于内侧。
⼀、⼗⼆经脉的名称(⼀)命名原则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歌诀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歌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藏
这段口诀的意思是:“肺”指的是手太阴肺经,“大”指的是手阳明大肠经,“胃”指的是足阳明胃经,“脾”指的是足太阴脾经,“心”指的是手少阴心经,“小肠”指的是手太阳小肠经,“膀”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肾”指的是足少阴肾经,“包”指的是手厥阴心包经,“焦”指的是手少阳三焦经,“胆”指的是足少阳胆经,“肝”指的是足厥阴肝经。
“藏”没有实质意义,仅为了押韵而加。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自手太阴肺经开始,逐经依次相传至足厥阴肝经,再复注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形成十二经脉的主要气血循环流注。
见图。
十二经络流注时间
十二经络流注时间清晨3:00~5:00【肺经,服用药物效果好】《寅时》血气流注于肺,称为「手太阴肺经」。
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时过敏性鼻炎及咳嗽、气喘易发作;有些医师认为严重气喘患者,应在此时起床服药,治疗效果会更好,且宜吃补肺饮食,如燕窝、银耳等。
早上5:00~7:00【大肠经,吃蔬果排便顺】《卯时》血气流注于大肠,称为「手阳明大肠经」,此时最适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热滑肠最好的时间就是此时,由于有助大肠经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时,最好多吃高纤蔬菜及水果。
早上7:00~9:00【胃经,一定要吃早餐】《辰时》血气流注于胃,称为「足阳明胃经」。
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此时人体的胃肠消化吸收最强,是营养能输送到各器官滋养脏腑的最佳时刻,这也是早餐在中医里很重要的因素。
早上9:00~11:00 【脾经,禁食辛辣刺激】《巳时》血气流注于脾脏,称为「足太阴脾经」,此时是人体气血最旺时期,因此不宜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伤胃败脾,即使是脾虚者进行补养,都要很小心。
中午11:00~下午1:00【心经,适度午睡佳】《午时》气血流注于心经,称「手少阴心经」,陈旺全提醒,很多人说中午不宜剧烈运动,就是担心在心经气血充盈时,造成血脉运行紊乱,血不归经,因此应适度休息,但午睡不宜过久。
下午1:00~3:00【小肠经,肠胃要休息】《未时》血气流注于小肠,称为「手太阳小肠经」,此时是小肠经进行清、浊及吸收的时刻,营养吸收到体内,浊物送到大肠待消化及排除体外;未时过后肠胃开始休息,此后的晚餐时间含蛋白质和脂肪、淀粉类食物要少量摄取,否则易在体内累积。
下午3:00~5:00【膀胱经,多喝水利排泄】《申时》血气流注于膀胱,此为「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为肾之腑,两者均属水,因此这段时间要多补充水分,有助膀胱排除体内废物,以促进泌尿系统的代谢。
下午5:00~7:00【肾经,工作完毕多休息】《酉时》血气流注于肾经,称为「足少阴肾经」,肾经是人体协调阴阳能量的经脉,也是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主要经络,由于此时是工作完毕需稍事休息之时,因此不宜过劳。
巧记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和起止穴
巧记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和起止穴1.肺:中府——少商食指尖交大肠经费府中的少商大款(费:肺;府中:中府;大:大肠)2.大肠:商阳——迎喷鼻鼻翼旁交胃经大山羊,味应喷鼻(大:大肠,山羊:商阳;味:胃;应喷鼻:迎喷鼻)3.胃:承泣——历兑踇指端交脾经胃张撑起,屁多离队(撑起:承泣;屁:脾;离队:历兑)4.脾:隐白——大包心中谈心经皮色银白新大包(皮:脾;银白:隐白;新:心)5.心:极泉——少冲小指尖交小肠经新泉极冷,水少冲点,当心伤风(新:心;泉极:极泉;小:小肠)6.小肠:少泽——听宫目内眦交膀胱经小产钱少则关门停工(小:小肠;少则:少泽;关:膀胱;停工:听宫)7.膀胱:睛明——至阴足小指交肾经光睛明,水至阴(光:膀胱;水:肾)8.肾:涌泉——俞府心包谈心包经涌泉水,包舒畅(水:肾;包:心包;舒畅:俞府)9.心包:天池——中冲无名指端交三焦经天池饱满,山中冲下(饱:心包;山:三焦)10.三焦:关冲——丝竹空目锐眦交胆经叫不雅众弹丝竹管乐(叫:三焦;不雅众:关冲;弹:胆)11.胆:瞳子髎——足窍阴踇指毛丛交肝经孺子捣蛋,竟敢筑桥(蛋:胆;敢:肝;筑桥:足窍)12.肝:大敦——期门肺中交肺经敢用大盾挂奇门,匪夷所思(敢:肝;大盾:大墩;奇门:期门;匪:肺)针灸骨度分寸速记3寸:胛中堂前大发【3】心(家中堂前大发【善】心)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3(胛中);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堂前),大椎至后发际正中3(大发)5寸:脐耻大辱(奇耻大五)脐中至耻骨结合上缘5(脐耻)8寸:两乳箭脐【8】峰中(良弩箭齐【发】风中)两乳头之间8(两乳);胸剑结合至脐中8(箭脐),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峰中)9寸:窝剑维维肘腋完太【9】(我见维维日夜玩太【久】)胸骨上窝—胸剑结合中点(窝剑);左前额发骨(头维)—右前额发骨(头维);肘横纹-腋纹头(肘腋);左乳突(完骨)—右乳突(完骨)12寸:肘腕【12】点腋游前后(昼晚【12】点夜游前后)肘横纹至腕掌横纹12(肘腕);腋窝极点至第11肋游离缘12(腋游);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前后)13寸:胫内踝人【13】(境内坏人【要散】)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胫内踝)16寸:腘外踝人【16】(国外坏人【要溜】)腘横纹至外踝尖16(腘外踝)18寸:大堂耻内鱼【18】(大堂池内鱼【要发】)大椎至印堂18(大堂);耻骨结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耻内)19寸:转腘钱【19】喝(赚过钱【要酒】喝)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转腘)针灸五输穴记忆办法留意:1.【】代表十二经脉.2.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编写.3.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循序编写.1)【金】少商,买鱼远经赤水河.【金】少商,买鱼渊经尺水河.(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2)【大】山羊,二三只,羊稀疏,去吃草.【大】商阳,二三只,阳溪少,曲池草.(大肠——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3)【胃】痛离内庭,仙姑讲解住山里.【胃】痛厉内庭,陷骨讲解足三里.(胃——厉兑.内庭.陷骨.解溪.足三里)4)隐大都,李太白,上【土】丘,隐山林.隐大都,李太白,商【土】丘,阴山陵.(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5)【火】烧冲,烧府中神灵,烧孩子.【火】少冲,少府中神灵,少海子.(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6)【小】火烧着前后养孤和小孩.【小】火少泽前后阳谷和小海.(小肠——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7)【防】止痛,速捆胃.【膀】至通,束昆委.(膀胱——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8)【水】涌泉,浪太稀,留阴谷.【水】涌泉,然太溪,溜阴谷.(肾——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9)中军冲劳宫,斯大林使人去则【保】护.中军冲劳宫,斯大陵使人曲泽【包】护.(心包——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10)心【焦】关夜门,家中住,只看庭院.心【焦】关液门,家中渚,支看庭院.(三焦——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庭院)11)乔大侠降临,【但】辅杨林.窍大侠降临,【胆】辅阳陵.(胆——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12)拿大盾,行山间,【敢】退却,去泉边.拿大敦,行山间,【肝】冲封,曲泉边.(肝——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针灸重点歌诀一.十二原穴:心神脾白胃冲阳,肝冲肾溪肺太渊.胆墟包陵焦阳池,膀京大合小肠腕.注:(肺—太渊,大肠—合谷,心—神门,小肠—腕骨,脾—太白,胃—冲阳,心包—大陵,三焦—阳池,肝—太冲,胆—丘墟,肾—太溪,膀胱—京骨)二.十五络穴:络穴共有十五种,肺缺膀飞心里通.任鸠督长脾大包,包内焦外脾孙公.大偏小正胃丰隆,肝蠡胆光肾大钟.注:(肺—列缺,膀胱—飞扬,心—通里,任脉—鸠尾,督脉—长强,脾之大—大包,心包—内关,三焦—外关,脾—公孙,大肠—偏历,小肠—支正,胃—丰隆,肝—蠡沟,胆—光亮,肾—大钟)三.八会穴:气会膻中血膈俞,脏会章门骨大杼.筋会阳陵脉太渊,腑会中脘髓绝骨四.八脉交会穴:公孙冲脉胃气量气度,(脾——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心包——内关——阴维——同上)后溪督脉内眦颈,(小肠——后溪——督脉——目内眦,项,耳,肩胛)申脉阳跷络亦通.(膀胱——申脉——阳跷——同上)临泣胆经连带脉,(胆——足临泣——带脉——目外眦,颊,项,耳后)阳维外眦外关逢.(三焦——外关——阳维——同上)列缺任脉连肺系,(肺——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阴跷照海膈喉咙.(肾——照海——阴跷——同上)五.十六郄穴:大肠温溜肺孔最,三焦会宗包郄门.小肠养老心阴郄,肾郄水泉膀金门.胃郄梁丘脾地机,维阳阳交阴筑宾.胆郄外丘肝中都,跷阳跗阳阴交信.六.五输穴:【十二经按流注次序编写,穴位按井,荥,输,经,合次序遍写】肺经少商鱼际先,太渊经渠尺泽牵.大肠商阳和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见.胃经厉兑内庭闲,陷谷解溪三里连.脾经隐白大都坚,太白商丘阴陵建.心经少冲少府前,神门灵道少海联.小肠少泽前谷尖,后溪阳谷小海迁.膀胱至阴通谷便,束骨昆仑委中点.肾经涌泉然谷浅,太溪复溜阴谷陷.心包中冲劳宫殿,大陵间使曲泽恋.三焦关冲液门面,中渚支沟庭院现.胆经窍阴侠溪边,临泣阳辅阳陵辨.肝经大敦与行间,太冲中封曲泉遣.七.十二募穴:肺募中府脾章门,大肠天枢焦石门.心募巨阙包膻中,小肠关元肝期门,胃募中脘胆日月,膀胱中极肾京门.八.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肺经食指连大肠,与胃订交鼻翼旁.下接脾经大趾端,再行心中在心上.小指小肠内眦膀,小趾肾经胸包镶.无名三焦外眦胆,大趾接肝回肺乡.针灸四十五症处方歌诀一.头痛:(四经.寒热湿;肝阳.痰浊.瘀;贫血.肾虚)1.外感头痛:外感头痛肺胆督,百风太列四经分,阳明堂竹内庭谷,少阳外关率足临,太阳天柱后溪脉,厥阴内关太神聪,风北风门热曲椎,风湿头痛阴陵泉.2.内伤实痛:内伤实痛胃胆督,百会风池头维总,肝阳太冲太侠溪,痰浊阴陵太阳隆,血国内关膈血瘀.3.内伤虚痛:内伤虚痛胃胆督,百会风池三里足,贫血阴交肝脾俞,肾虚肾俞溪悬钟.4.偏头痛:偏头痛寻肝胆疗,外泣风隆太冲率,头维角孙祛头风.二.面痛(寒热.瘀滞.眼.额.颌)手足阳明足太阳,攒下地谷四风池.风寒列缺热池泽,淤滞太冲阴交通,眼痛阳白丝竹外,额痛颧髎迎喷鼻逢,颊车翳风庭浆颌.三.面瘫(寒.热.复)手足阳明与太阳,四白阳白鱼腰攒,颧颊地谷昆仑配.风北风池热曲池,迎喷鼻水沟里复.四.落枕(寒.瘀.肩.背)落枕阿是小肠胆,肩劳后悬压痛点,风池谷寒瘀内关,肩痛肩髃加外关,背痛天宗肩外俞.五.漏肩风(太阳.阳明.三焦.瘀血.气贫血)手部三阳阿是穴,贞前髃髎压痛点,太阳后溪阳明谷,三焦外关谷风邪,内关膈俞气血瘀,三里气海气血补.六.肘劳(外上.内下.外部)三阳经筋阿是穴,外上三里谷池髎,内下阳谷小海针,鹰嘴外关庭院索.七.腰痛(太阳督脉.寒湿.瘀.肾虚.坐骨神经)大肠委中阿是腰,太阳申脉督后溪,寒湿阳关瘀膈俞,命门肾志肾虚痛.坐骨神经胆膀胱,脊委阳虚大骨环.八.痹症(行.痛.着.热)痹症阿是循经配,行痛着热四痹分.膈俞血海行痹证,关元肾俞痛痹疗,着痹阴陵足三里,热痹曲池与大椎.九.中风(肝阳.风痰.痰热.虚风.气虚瘀;头晕.尿掉禁.复视)(闭.脱)1.中经络(口歪.高低肢不遂.足内翻.便秘)心包督脾经络中,关中三泉水沟泽.肝阳暴亢太溪冲,风痰阻络合谷隆,痰热曲池内庭隆,太溪风池虚风动,气海三里气虚瘀,头晕天柱完骨风,中元曲骨尿掉禁,复视天池球后睛.2.中脏腑:心包督脉中脏腑,内关水沟二穴针,太冲合谷井穴闭,关元气海神阙脱.十.眩晕(肝.痰;气贫血.肾虚)1.实证:心包督脉肝胆晕,百会风池冲内关,太溪侠溪行间肝,头维隆中阴陵痰2.虚证:背俞督胆疗虚眩,百会风池肝肾足,脾胃气海气贫血,肾虚阴交溪悬钟.十一.痿症(肺.湿热.脾胃.肝肾.排刺)手足阳明夹脊痿,合谷曲池肩髃脊,髀关伏兔足三里,阴交阳陵腰夹脊,肺俞二间尺泽肺,阴陵椎庭湿热淫,脾胃太白脘关元,太溪肝俞与肾俞,阳明排刺高低肢.十二.痫病(风痰.痰火.瘀.心脾.肝肾)发生发火期:心包肾督痫病发,后溪涌泉会内水.间歇期:心包任督肝间歇,太间丰印鸠尾针.风痰风池谷阴陵,痰火神门曲池庭,膈俞内关脑络瘀.心俞脾俞三里虚,阴交太溪肝肾俞.十三.不寐(怒气.心脾.胆.心肾不交.脾胃和气)督脉八脉交会意,阴跷阳跷最相干,门神照堂脉安眠.行间侠溪怒气扰,心俞脾俞三里虚,心坎丘墟胆气复,心脾太溪水泉交.脾胃和气内关加,太白公孙足三里.十四.郁证(气郁.化火.痰气.神乱.心脾.肝肾)心包心经督肝郁,太冲内关沟神门,气郁期门膻曲泉,化火行间侠外关,痰气廉突阴陵隆,神乱阴交溪通心,三里阴谈心脾虚,太溪阴交肝肾俞.十五.心悸(胆怯.心脾.虚火.水凌心,瘀;惊汗.肿热.耳鸣)心包心经定心悸,巨阙厥阴内神郤.胆俞脾俞三里虚,阴虚火旺肾太溪,膻中气海水凌心,膻中膈俞脉瘀阻;大陵善惊膏肓汗,中极水肿热劳宫,耳鸣中渚并太溪.十六.伤风(风寒.风热.夹暑.夹湿;全身咽.气虚鼻)肺督大肠伤风清,合谷大椎风太列.风北风门加肺俞,风热池泽鱼际取,夹暑委中湿阴陵;全身身柱咽少商,气虚三里鼻迎喷鼻.十七.咳嗽(风寒.风热.咽疼;痰湿.肺阴.怒气.咯血)1.外感咳嗽:肺经大肠外感咳,肺俞列缺合谷针,风北风门热大椎,少商放血咽喉疼.2.内伤咳嗽:肺经脾经内伤咳,肺俞三阴交太渊,痰湿丰隆阴陵泉,膏肓肺阴行间肝,咯血独取孔最良.十八.哮喘(风寒.风热.痰阻.喘甚;肺虚.肾虚.)1.实证:肺经背俞哮喘实,膻中定喘肺缺泽,风北风门热曲椎,痰阻肺热加丰隆,喘甚另加天突穴.2.虚证:肺肾背俞哮喘虚,三太太喘肺肾膏.肺气虚损气海针,阴谷关元肾气虚.十九.吐逆(寒.热.痰饮.肝.虚寒;肠鸣呕胀)心包胃经募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上脘胃俞寒客胃,金玉点刺合谷热,膻中丰隆痰饮阻,阳陵太冲肝犯胃,虚寒脾俞胃俞温;肠鸣脾俞大肠俞,呕酸公孙胀天枢.二十.胃痛(食.寒.肝.瘀.阴.脾胃虚)心包胃经募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下脘梁食胃俞寒,肝胃太冲瘀膈俞,胃阴内庭三阴交,气海关元脾胃虚.二十一.泄泻(寒湿.湿热.食滞;脾虚.肾虚.肝郁.)1.急性泄泻:急性泄泻脾胃主,天上阴陵泉水分,寒湿神阙用灸法,湿热内庭滞中脘2.慢性泄泻:慢性任脉脾胃补,天枢神阙三里公,脾虚脾俞与太白,命门肾虚太冲肝.二十二.痢疾(湿热.寒湿.毒.歇息痢.噤口痢.久痢)胃与大肠任脉主,天高低脘关元谷,湿热曲池加内庭,寒湿中脘气海针,大椎太冲十宣毒,脾俞肾俞歇息痢,内关中脘噤口痢,百会长强久脱肛.二十三.便秘(热.冷.气.气虚.贫血)三焦胃经治便秘,天枢水道沟来隆,热秘合谷内庭泻,冷秘神阙关元温,气秘太冲中脘疏,脾俞气海气虚秘,贫血阴交三里足.二十四.阳痿(心脾.肾阴阳;腰膝.恐.湿热.瘀.掉眠)任脉脾经背俞穴,关元三阴交肾俞.心俞脾俞三里虚,中脘三里无食欲,肾阳命门阴溪溜;命门阳陵腰膝酸,志室胆俞恐伤肾,会阴阴陵湿热注,瘀血太冲膈血海,内关神门心俞眠.二十五.癃闭(湿热.肺.气滞肝郁.瘀;中气.肾虚.尿无力.)1.实证:膀胱脾经俞募穴,膀胱中极边交泉.湿热委阳肺尺泽,气郁太冲大敦肝,次髎血海曲骨瘀2.虚证:膀胱任脉背俞穴,脾肾秩元三焦俞,气海三里中气补,肾虚太溪复溜宜,气海曲骨尿无力.二十六.消渴(高低肢痛麻痹.皮肤瘙痒)(多食.便秘.多尿汗.阴阳虚,复视.头晕.渴)1.总则:脾肾背俞消渴治,三姨太补肺脾肾.上消太渊与少府,中消内庭地机复,下消复溜太冲全.2.分则:上谷中脘隆多食,便秘腹结陵枢敦,复溜关元多尿汗,阴阳两虚命门关.攒竹光亮头维视,头晕上星渴泉浆.二十七.月经不调(气虚.量多,心烦;虚寒.实寒;肝郁.肾虚.胸胁痛)1.月经先期:任脉脾胃经先期,关元血海三阴交,气虚三里脾肾俞,量多隐白烦神门.2.月经后期:任脉脾胃经后期,气海归来三阴交,虚寒命门腰阳关,实寒子宫奇穴针.3.不按期:任脉脾经不按期,关元肝俞三阴交,肝郁期门与太冲,肾虚肾俞加太溪,膻中内关胸胁痛.二十八.痛经(寒湿.胁痛.气滞胸闷.腹胀;气贫血.肝肾虚.头晕耳鸣)1.实证:任脉脾经痛经实,阴交中极与次髎,寒湿归来寻地机,胁痛阳陵泉光亮,气滞太冲闷内关,腹胀天枢与气穴.2.虚证:脾经胃经痛经虚,气海阴交足三里.气血亏虚脾胃俞,太溪肝俞与肾俞,头晕耳鸣加悬钟.二十九.崩漏(血热.瘀.湿热.郁;气虚.阳虚.阴虚.盗汗掉眠)1.实证:任脉脾经崩漏实,关公三阴交隐白,血热血海瘀地机,湿热阴陵郁太冲.2.虚证:任脉脾胃崩漏虚,气海阴交足三里,百会脾胃性格虚,肾俞命门肾阳虚,然谷太溪肾阴补,盗汗阴郄神门眠.三十.绝经前后诸症(阴.阳.肝阳.痰郁.神乱)任脉脾经背俞穴,气海阴交肝脾肾,太溪照海元命门,肝阳百会风池冲,痰郁中脘阴陵隆,心俞神门通里宁.三十一.带下病(湿热.脾虚.肾虚;腰酸.纳少溏.阴痒.带红)任脉脾胆带下病,白环带脉阴陵极,水道次髎湿热注,气海阴交三里虚,肾俞关元照海肾;腰酸腰眼小肠俞,中脘天枢纳少溏,蠡沟中都太冲痒,带下色红间使加.三十二.缺乳(掉血过多.气贫血.肝郁;食少溏.胃胀.胸胁胀)任脉胃经缺乳主,乳根膻中少泽寻,掉血过多肝脾俞,脾胃三里气血补,太冲内关肝气郁;中脘天枢食少溏,中脘三里胃胀满,胸胁胀满加期门.三十三.遗尿(肺性格虚.肾阳虚.夜梦多)任脉脾经背俞穴,膀胱关元阴交极,气海肺俞三里气,肾阳虚者加肾俞,百会神门夜梦多.三十四.瘾疹(风邪.湿邪.肠热.贫血风;呼吸艰苦.恶心吐逆)脾经大肠主瘾疹,血海委中合膈曲,外关风池风邪袭,阴交阴陵湿邪重,三里天枢肠积热,三里阴交贫血风,天突呼吸呕内关.三十五.蛇窜疮(肝.脾)响应夹脊局部穴,阳陵大敦行间肝,血海隐白内庭脾.三十六.痄腮(高热.睾肿.神昏)胃肠三焦关痄腮,外风痄腮颊关合,高热大椎商阳泻,太冲曲泉睾丸肿,神昏井宣人中针.三十七.肠痈(便秘.呕.发烧)肠痈独取足阳明,阑尾天枢巨虚是,腹结便秘呕内关,发烧曲池泄热良.三十八.扭伤(腰.踝.膝.肩.肘.腕.髋)(腰正中.腰一侧.膝内侧)人中后溪腰正中,腰侧三间手三里,血海阴陵膝内侧.三十九.目赤肿痛(风热.肝胆)肝胆大肠目肿痛,太阳风池太明谷,风热少商与上星,行间侠溪肝胆火.四十.耳鸣耳聋(风邪.肝胆火)(肾气缺少.肝肾亏虚)1.实证:三焦胆经耳鸣实,翳风中渚会侠溪,外关合谷风邪感,太冲丘墟肝胆火.2.虚证:小肠肾经耳鸣虚,听宫太溪与照海,肾俞气海肾气虚,肝肾亏虚肝肾俞.四十一.鼻渊(肺经风热.湿热阻窍)大肠肺经鼻渊症,印堂风池缺谷喷鼻,肺热少商井穴配,曲池阴陵湿热阻.四十二.牙痛(风火.胃火.肾虚)胃与大肠牙痛主,下关颊车合谷针,外关风池风火痛,内庭二间泻胃火,太溪行间肾虚痛四十三.咽喉肿痛(风热.肺胃实热;天黑发烧)1.实证:肺胃大肠咽痛实,关冲内庭合泽少,外关风池风热感,肺胃实热鱼际兑.2.虚热:少阴肾经咽痛虚,照海鱼际回太溪,鱼际泻法余补法,阴交复溜夜发烧.四十四.晕厥(实证.虚证)心包督脉晕厥症,涌泉水沟冲三里.实证合谷加太冲,气海关元百会虚.四十五.内脏绞痛(黄疸.高热.吐逆;吐逆;血尿.湿热)1.心绞痛:心包心全心绞痛,内关阴郄膻中取.2.胆石症.急性胆囊炎:胆经俞募穴位取,阳囊肝胆门日月,黄疸重者加至阳,高热曲椎呕内三.3.胆道蛔虫:胃肠胆经蛔虫症,鸠胆陵喷鼻日月白,吐逆内关足三里.4.肾绞痛:脾经背俞肾绞痛,阴交肾焦阴陵元,太冲血海治血尿,委阳合谷湿热重.。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的循行(一)手太阴肺经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手阳明大肠经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三)足阳明胃经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
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针灸学十二经脉图解
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 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手心或足心 交接。
经脉流注顺序
手太阴肺经-手 阳明大肠经-足 阳明胃经-足太
阴脾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
厥阴肝经
手少阴心经-手 太阳小肠经-足 太阳膀胱经-足
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03
十二经脉的穴位分布
分布:分布于头部、躯干和四肢
交接:手三阳经在头部交接,足 三阳经在足部交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走向:手三阳经由手走头,足三 阳经由头走足
对应关系: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 分别对应人体阴阳五行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末端,沿内侧赤白肉际,过内踝前缘,沿胫骨内缘上行,在内踝 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 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向上沿足背内侧进入足离骨经内踝前1寸处,向上 在大腿内侧中点,私处毛际部和小腹,向下经过崩直走阴部。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下边,斜走足心沿内踝尖渗入足跟,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穿过私 处,至腹部从脐两旁。向上穿过膈肌到肺。
02
十二经脉的交接和流注
经脉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的阴 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血
手三阳经
分布:手三阳 经分布于上肢
外侧
走向:手三阳 经从手走头, 依次经过手太 阳小肠经、手 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手三阳 经主要治疗头 面、目、咽喉、 神志病以及经 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证
配穴:手三阳 经的配穴多用 于治疗头面、 目、咽喉、神 志病以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
之宇文皓月创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内外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足背上至大趾内端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端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背上分出,至大趾外端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
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见下图。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图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①相内外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图。
内经对“十二经脉”的阐述
内经对“十二经脉”的阐述内经对“十二经脉”的阐述经络学说是中医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两千多年一直为保障华夏儿女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那么经络是什么? 起源于哪里?存在于人体何处? 能不能看到?经络有哪些作用? 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今天我们就先从内经对“十二经脉”的阐述来了解经络的起源。
十二经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
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其流注次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阴经和阳经在指端或趾端交接。
中府穴取穴:在锁骨外端下窝,下1拇指宽处。
功效:咽喉肿痛,咳嗽,胸痛,哮喘,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炎,肩臂痛,肋间神经痛。
手法:双手拇指头分别按住两侧穴位,按揉20下,每天3次。
疗法介绍:宗筋疗法在民间一般秘不相传,无系统文字记载,无完整理论阐述,其民间高手一般都是由师傅口传心授而得其真谛。
周嘉荣教授通过20余年潜心研究探索,将宗筋疗法进行整合完善,创新出一套独特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法并将之公布于众,它根据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辩证施治,整体调整,独辟蹊径,打通各个经络,达到快速消除病灶,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巧记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和起止穴
巧记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和起止穴
本文介绍了巧记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和起止穴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肺:中府——少商食指尖交大肠经
费府中的少商大款(费:肺;府中:中府;大:大肠)
2.大肠:商阳——迎香鼻翼旁交胃经
大山羊,味应香(大:大肠,山羊:商阳;味:胃;应香:迎香)
3.胃:承泣——历兑踇指端交脾经
胃张撑起,屁多离队(撑起:承泣;屁:脾;离队:历兑)
4.脾:隐白——大包心中交心经
皮色银白新大包(皮:脾;银白:隐白;新:心)
5.心:极泉——少冲小指尖交小肠经
新泉极冷,水少冲点,小心感冒(新:心;泉极:极泉;小:小肠)
6.小肠:少泽——听宫目内眦交膀胱经
小产钱少则关门停工(小:小肠;少则:少泽;关:膀胱;停工:听宫)7.膀胱:睛明——至阴足小指交肾经
光睛明,水至阴(光:膀胱;水:肾)
8.肾:涌泉——俞府心包交心包经
涌泉水,包舒服(水:肾;包:心包;舒服:俞府)
9.心包:天池——中冲无名指端交三焦经
天池饱满,山中冲下(饱:心包;山:三焦)
10.三焦:关冲——丝竹空目锐眦交胆经
叫观众弹丝竹管乐(叫:三焦;观众:关冲;弹:胆)
11.胆:瞳子髎——足窍阴踇指毛丛交肝经
童子捣蛋,竟敢筑桥(蛋:胆;敢:肝;筑桥:足窍)
12.肝:大敦——期门肺中交肺经
敢用大盾挂奇门,匪夷所思(敢:肝;大盾:大墩;奇门:期门;匪:肺)扩展阅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十二正经简介及速记歌诀
十二正经速记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子午流注经络走向: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肺气推陈出新。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此“长生十二灯”分别是:双足涌泉、会阴、关元、命门、膻中、至阳、天目、玉枕、百会、双手劳宫。
关元、会阴、命门合起来是精鼎。
至阳与膻中合起是气鼎。
天目、玉枕、百会合起是神鼎。
1.手太阴肺经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手太阴经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2.手阳明大肠经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接(口)禾髎,鼻旁五分号迎香。
3.足阳明胃经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循行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循行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到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强调流注次序是指每一条经脉中的气血流注而言的,与走向交接规律,从三条经脉来论述走向交接规律,两者不同,区别开来。
我们上一节讲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它们依次流注的次序,总结出来一个规律,从手太阴肺经始,经过表里流注,同名经流注,表里流注,即表里、同名、表里,这样流注。
从手太阴肺经依次推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这是第一组四条经脉。
我们下面看第二组,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它也符合我们讲第一组的时候这个规律。
看手少阴心经流注至手太阳小肠经,气血是这样流注的,那么心与小肠相表里,它符合表里流注的规律。
手太阳小肠经流注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手太阳两者是同为太阳经,同名经流注。
足太阳膀胱经流注到足少阴肾经,肾与膀胱相表里,那么表里流注。
同样,第二组记住手少阴心经,按照表里经、同名经、表里经这样一个规律,就可以推出由手少阴心经,一定是流注到手太阳小肠经,依次流注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这是第二组。
第三组,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手厥阴心包经流注到手少阳三焦经,我们看看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心包与三焦相表里,符合表里流注的规律。
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两者为同名经,所以手少阳三焦经的气血一定是流注到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因此足少阳胆经的气血一定是依次流注到足厥阴肝经。
我们将十二经以四条经脉为一组,划分为三个组,便于找出它们的气血流注的规律。
这三组,从以上分析,它们符合表里、同名、表里的分布规律,只要记住每组的第一个经络的名称,就一定能够依次推出其他三条经。
第一组记住手太阴肺经,第二组记住手少阴心经,第三组记住手厥阴心包经,按照表里、同名、表里的规律,就一定能够推出其他几个经脉。
这是第一点。
大家再看第一组和第二组。
十二经脉按照子午流注的时序排列
1. 十二经脉按照子午流注的时序排列,依次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阙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阙阴肝经。
如何记住十二经脉,可分以下步骤:
2. 2
首先,阴阳问题。
切记脏为阴、腑为阳。
因此,肝、心、脾、肺、肾五脏加上心包,皆为阴经;与之相应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及三焦,皆为阳经。
3. 3
第二,手足关系。
切记位置,先看脏,心、肺、心包在膈以上,依手;肝、脾、肾在膈以下,则依足。
再看腑,手足依从与对应的脏器相同,因此,小肠、大肠、三焦依手,胆、胃、膀胱依足。
4. 4
第三,大小关系。
少对应的脏腑为小,太对应的脏腑为大或长,厥阴和阳明则对应中等大小。
如此形象思维,则手少阴、厥阴、太阴,分别对应膈上的三脏心、心包和肺;足少阴、厥阴、太阴,分别对应膈下三脏肾、肝和脾;手少阳、阳明、太阳,分别对应三焦、大肠和小肠;足少阳、阳明、太阳,分别对应胆、胃和膀胱。
用您的右脑,形象化地细细体会一下,记住了吗?。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2013年09月12日15:54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 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 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阳明在 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足三阴与足阳明 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 (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1_ 1部位1 厂11 第一侧1第二侧魏1 r11第三恻魏rT 11胸部1 1 ,1 1 rT丁n1足少阴肾经(距1足阳明胃经(距丨足太阴脾经(距1 1胸正中线二寸)1胸正中线四寸)丨胸正中线六寸〉1 Illi 1 1 ———一 1前1 1 1腹部 1 1 1 1 1 ------ 1 ----------------- 1 ------------ 1 111足衣阴腔经(距11足少阴肾经〔距1足阳明胃经(距丨腹正中线四寸)1 1腹正中线半寸)1腹正中线二寸)丨定阙哪干经从少1 1 1 丨腹斜向上到胁11 1 1 1肩胛部1卜 ---------- 1后1 1 1背、膘部 11r 1手三琏1 ------------ r-------------1足太関膀胖经1足衣阳膀胱经11(距背正中绒一|(距背正中线三 1 1r ----------- H 1 1 11 11 rT1 1腋部厂H 1手三卩臨1 1 W!1 r1 1胁、侧腹部 11 卜一n 1 足少阳^经、足麻阴肝经1 L1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厂-I1 1r r1 内侧 1 外侧一- LII 111 1 前r T衣阴经(肺) 1 阳明经1II 11I手 1 中[ i魔阴经1心包) 1 少阳S(三隹)-- .. - L ..II 11I 1 后1少阴经 z 1 衣阳S (小嘟II 1II 111 1 前II 11 衣阴经(脾》 1 阳明经(胃)L L1 11I足 1 中F戲阴经(R> 1 少阳经(胆》1 1 1 1 1 JS 1[L _L J i -------------------------------------- 1---------------------------------------少阴经(肾) 1 太阳径H瓣)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