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雷暴发生发展的预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P
z
1 T
(
T z
Ag C pd
)
因为
Ag C pd
d
,
T z
,故有:
(2.5)
z
T
(
d
)
位温可用湿球位温sw或假相当位温se来代替,而得到和(2.5)式相似
的关系式。从而还可得到下表中的气层静力稳定度的判据。 气块法稳定度判据
850hpa
T SI指数判断大气稳定度
(3)简化的沙氏指数(SSI)
SSI= T500-T's
Ts´850hpa上的小气块沿干绝热线上升到500hpa,具有的温度。 在实际工作中,可用历史 资料统计,得出各种稳定度指 标与强雷暴天气的对应关系,
lnP
T's
Fra Baidu bibliotek
T500
500hpa
根据国外的一些工作,得到了
sw z 0或 se z 0
P
E
D C' B' C B
对流性稳定 中性 对流性不稳定
sw z
sw z
0或
0或
se z
se z
0
0
A' A
T
对流性不稳定
4.常用判定大气稳定度的方法
(1)用T-lnP图判断大气稳定度 (2)沙氏指数(SI)
其表达式为:
v ( qV ) [ ( qu) + ( qv) ] x y
在单位面积的整层大气柱中水汽的水平辐合量为- D,那么此量的表达 式为:
D
在p坐标中可写为:
v ( qV ) dz
v ( qV ) dp
0
D
1 g
式中Tt及T的单位为K或C,q的单位为克/千克,Z的单位为千位势米,
V的单位为米/秒。当风速小于30米/秒时,动能项数小于0.5 C 。
动能项数值5×10-4 V2(C)
V的单位为米/秒 5×10-4 V2(C)
14 0.1 20 0.2 25 0.3 28 0.4 32 0.5 35 0.6 38 0.7 40 0.8 42 0.9
稳定性 判据 气块类别
不稳定 d
或
z
sw z
中 性 = d
或
z
稳 定 d
或
z
sw z
干空气或未 饱和湿空气
0
= 0
0
d 饱和湿空气
或 0 0
se z
= d
或
sw z
d
或 0 0
此项小于零,称为湿平流,对水平通量辐合有正的贡献。反之,当 风由比湿低的地区吹向比湿高的地区时,此项大于零,称为干平流,
对水平通量辐合有负的贡献。另一部分为风的散度(右端第二项)。
v qVdP
因为低层水汽含量大,所以低层的水汽输送量也大。
3、水汽通量散度
当水汽由源地输送到某地区时,必须有水汽在该地区辐合,才 能上升冷却凝结成雨,所谓水汽水平辐合就是水平输送进该地区的 水汽,大于水平输送出该地区的水汽,反之即为水汽的水平辐散。 在单位体积内,水汽水平辐合的大小可用水汽水平通量散度来表示,
lnP H
B 层 结 A 曲 线 C
SI=T500-Ts
式中T500500hpa的实际温度 Ts 850hpa上的小气块沿干
lnP
+
状态曲线 自由对流高度 D
T
抬 升 凝 结 高度
L-
T-lnP图
T500 Ts
绝热线上升到抬升凝结
高度后,沿湿绝热线上 升500hpa,具有的温度。
s
500hpa
d
45 1.0
64 2.0
78 3.0
89 4.0
100 5.0
因动能项一般比其它项小,略去动能相后,Tt近似地 写成:
Tt T T 2.5 q 10 d Z
式中Tv称作湿静力总温度。
(2.9)
但因 Tt= Tv ,但仍可将Tv 称作总温度。(2.9)是 计算Tt的基本公式。其中T项即观测到的温度,位能项按 每一百米为一度直接读出摄氏度数
2、 水汽通量qV
设V为全风速的大小,在垂直于风向的平面内单位
时间、单位面积输送的水汽量可表示为qV,此即为水
汽水平通量。其在X方向的分量为qu,Y方向的分量为 qv。通过垂直于风向的底边为单位长度,高为整层大
气柱的面积上的总的水汽通量则为:
0
v 1 q V d z, 或 g
P0 0
于T´是否大于T,也取决于大气层结的是否大于
。
当 时,则对应地有
dw dt
0
因此,当气层具有不同的垂直温度递减率 时气层可能促进或拟制,或者既不促进也不拟 制气块作垂直运动。
当 时, dw/dt0,能促进气 块作垂直运动的气层,叫做不稳定层结。
雷暴是发生在具有强抬升运动的湿不稳定 的大气中[不稳定条件;水气(湿度)条件;抬升 条件],其中水汽条件在雷暴天气形成中起的作用 不仅是提供成云致雨的原料,而且它的垂直分布 和温度的垂直分布,都是影响气层稳定度的重要 因子。以上三个条件与对流性天气之间的关系可 用以表示成下面的简明形式
水 气条 件
总能量
E t c pT L q A g Z A 2 V
2
(2.6)
式中A=2.389×10-8卡/尔格,为功热当量。“单位质量 空气的总能量”也叫“总比能”。 为了能用观测资料简捷地计算总能量,以CP除上式 的各项,得:
Et cp T L cp q Ag cp Z A 2c p V
第二节
雷暴发生、发展的水汽条件
低层湿空气的存在是雷暴产生的重要条件,湿度分析
方法有:
1、水汽含量
(1)用比湿或露点计算各层的湿度 因为比湿q=0.622e/p,而
7.5 t
E ( t ) 6.11 10 237.3 t
,而且,当
t=Td时,E(Td)=e,因此在等压面上比湿q与正比于水汽 压e,也就是与Td 成直接的函数关系。在个等压面上q与Td 的互换值可由查算表查得。因此在一等压面上Td线即为等q 线,分析等压面上的q或Td的分布,就等于分析了湿度场的
分布。
(2)用温度露点差和相对湿度计算各层的湿度 在各层等压面上分析等温度露点差(T-Td)线,用 以表示空气的饱和湿度。通常以(T-Td) 2C区域作 为饱和区,并可取(T-Td) 4-5C作为湿区。
在垂直剖面图上,还可使用 相对湿度(f=(e/E)
100%)的分布表示空气的饱和程度,取f90%作为饱和 区。 (3)用混合比表示大气的湿度 w=mi/md)或w=0.622e/(p-e)
►用温度垂直递减率判断大气静力稳定度
设环境与气块的温度是分别按下列关系随
高度而变化的:
T T 0 d z
T T0 d z
式中 T0 和 T0 分别为环境与气块其始高度的温度
T Z T
为环境的垂直温度递减率 为气块绝热运动时的温度垂直递减率
p0 0
式中
1 g
v ( q V )表示厚度为单位百帕、水平为单位面积的体积内
水汽水平通量散度。此式可以写成:
v v q v 1 v ( qV ) = V qV V g g g 1
可见水汽通量散度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水汽平流(右端
第一项),其意义是:当风由比湿高的地区吹向比湿低的地区时,
, d,S分别表示环境大气、干空气、湿空气垂直温度递 减 率,可得到大气稳定度判据:
高 度
d
S
高 度
S
d
高 度
d
温度(T)
S
温度(T)
温度(T)
环境大气( ) 温度垂直递减率
干空气( d) 温度垂直递减率 图2-1 大气稳定度的判定
湿空气( S) 温度垂直递减率
> d( > S) 绝对不稳定
dp dz p z
引入状态方程(p=RT)得
dw dt g TT T g T T
(2.3)
式中T,T分别为气块和环境温度式中,w气块垂 直加速度,g重力加速度 , g 负。
T T
为气块所受合力,合
力大小、正负取决定于气块和环境温度差的大小、正
当TT时, 气块受的浮力重力, 有向上的加速运动 当T=T时, 气块受的浮力=重 力,无加速运动,中性 当TT时, 气块受的浮力重力, 有向下的加速运动 显然,只要知道气块和环境大气温度 就可判定大气的稳定度。实际上常用的判 定方法是另外一些方法。
第二章 雷暴发生发展的条件
雷暴灾害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都在10 亿美元以上,1987年联合国把1990—2000年定为
“国际减灾自然灾害十年”,将雷暴列为最严重
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雷暴灾害防御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雷暴监测 和预警是进行雷暴灾害防御第一重要问题。
经过大气科学工作者的长期不懈的努力, 认为解决雷暴发生、发展问题最重要的是 要清楚产生雷暴的基本条件,也雷暴监测 和预警业务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
1、静力不稳定
基础理论:气块法。假定一小气快,状态为(T, P ,),与环境无热量、水分、动量交换,环境空气 静力平衡,符合静力学方程,则
dp gdz
dw dt p z g
(2.1)
若气块有垂直加速度,则垂直方向的运动方程为
(2.2)
根据准静力条件,气块的气压梯度决定环境的气压 梯度
< S( < d) 绝对稳定
d> >S 条件不稳定
3、对流性不稳定
如气流爬山,气块上升,环境大气没有变化,稳定度有什么变 化?这是对流稳定度问题。 如图;AB为原始气层,是绝对稳定的, AB是露点分布,表明大气层上干下湿。 整层气层被抬升,抬升前是稳定的,抬 升达到饱和后变为不稳定时,称为对流性不 稳定。
Z
而且
s (湿绝热递减率,如气块是饱和湿空气), d (干绝热递减率≈1C/100米,如气块是干
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
假设在起始高度上气块的温度与环境温 度相等,即 T T 则由(2.3)式得:
0 0
dw dt
g T
( ) dz
(2.4)
由此可见,气块是否获得向上的加速度,取决
当 = 时, dw/dt=0,既不促 进也不拟制气块作垂直运动的气层,叫做中 性层结。
当 时, dw/dt0,能促进气 块作垂直运动的气层,叫做不稳定层结。
2、条件不稳定
就位温与温度的关系式:
取对数并求对z(高度)的偏倒数, 得:
用静力方程 z g 及干空气状 态方程P=RdT代入上式,得:
2
(2.7)
或
Tt T
L cp
q rd Z
A 2c p
V
2
式中rt=Et/CP称为“总(比能)温度”,单位为K。总温度反映总能 量的大小,并具有准保守性。
总温度的计算:
将各项常数代人上式,得:
总温度 T T 2.5 q 10 Z 10 4 V t d
2
(2.8)
se z
= 0 = 0
se z
d( s) s( d) d s 绝对不稳定 绝对稳定 条件不稳定 条件不稳定:即空气未饱和时,是稳定的,饱和以后则是不稳定 的,这种条件性不稳定状态在实际大气中最为常见。
►用不同大气递减率曲线判断大气稳定度
不稳定层结 对流
对流云 雷暴 冰雹
对流性天气
抬 升条 件
在这里,水汽和不稳定层结条件可以 认为是发生对流天气的内因,抬升条件是 外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的根 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这三个 条件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流性天气的 预报也就是以这三个条件为根据所作的分 析和预报。
第一节 大气不稳定条件
SI与强雷暴天气的关系: SI>+3ºC
d
850hpa
T SSI指数判断大气稳定度
发生雷暴的可能性很小或没有;
0ºC<SI<+3ºC
-3ºC<SI<0 ºC
有发生阵雨的可能性;
有发生雷暴的可能性;
-6ºC<SI-3<ºC 有发生强雷暴的可能性;
SI <-6 ºC
有发生严重对流天气(如龙卷风)的危险。
(4)抬升指数(LI)判断大气稳定度
从自由对流高度出发沿湿绝热线上升500hpa具有的
温度与500hpa 实际温度之差。正值越大,正不稳定能量越大,越
不稳定。
(5)总指数TT判断大气稳定度 TT=T850 +Td850-2T500 TT越大越不稳定。
(6)能量天气学判断大气稳定度 动能 Ek=(1/2)v2;位能 Ep=gZ;感(显)热能 ET=CPT=(Cv+R)T;水气相变潜热能 Ee=Lq。
P
z
1 T
(
T z
Ag C pd
)
因为
Ag C pd
d
,
T z
,故有:
(2.5)
z
T
(
d
)
位温可用湿球位温sw或假相当位温se来代替,而得到和(2.5)式相似
的关系式。从而还可得到下表中的气层静力稳定度的判据。 气块法稳定度判据
850hpa
T SI指数判断大气稳定度
(3)简化的沙氏指数(SSI)
SSI= T500-T's
Ts´850hpa上的小气块沿干绝热线上升到500hpa,具有的温度。 在实际工作中,可用历史 资料统计,得出各种稳定度指 标与强雷暴天气的对应关系,
lnP
T's
Fra Baidu bibliotek
T500
500hpa
根据国外的一些工作,得到了
sw z 0或 se z 0
P
E
D C' B' C B
对流性稳定 中性 对流性不稳定
sw z
sw z
0或
0或
se z
se z
0
0
A' A
T
对流性不稳定
4.常用判定大气稳定度的方法
(1)用T-lnP图判断大气稳定度 (2)沙氏指数(SI)
其表达式为:
v ( qV ) [ ( qu) + ( qv) ] x y
在单位面积的整层大气柱中水汽的水平辐合量为- D,那么此量的表达 式为:
D
在p坐标中可写为:
v ( qV ) dz
v ( qV ) dp
0
D
1 g
式中Tt及T的单位为K或C,q的单位为克/千克,Z的单位为千位势米,
V的单位为米/秒。当风速小于30米/秒时,动能项数小于0.5 C 。
动能项数值5×10-4 V2(C)
V的单位为米/秒 5×10-4 V2(C)
14 0.1 20 0.2 25 0.3 28 0.4 32 0.5 35 0.6 38 0.7 40 0.8 42 0.9
稳定性 判据 气块类别
不稳定 d
或
z
sw z
中 性 = d
或
z
稳 定 d
或
z
sw z
干空气或未 饱和湿空气
0
= 0
0
d 饱和湿空气
或 0 0
se z
= d
或
sw z
d
或 0 0
此项小于零,称为湿平流,对水平通量辐合有正的贡献。反之,当 风由比湿低的地区吹向比湿高的地区时,此项大于零,称为干平流,
对水平通量辐合有负的贡献。另一部分为风的散度(右端第二项)。
v qVdP
因为低层水汽含量大,所以低层的水汽输送量也大。
3、水汽通量散度
当水汽由源地输送到某地区时,必须有水汽在该地区辐合,才 能上升冷却凝结成雨,所谓水汽水平辐合就是水平输送进该地区的 水汽,大于水平输送出该地区的水汽,反之即为水汽的水平辐散。 在单位体积内,水汽水平辐合的大小可用水汽水平通量散度来表示,
lnP H
B 层 结 A 曲 线 C
SI=T500-Ts
式中T500500hpa的实际温度 Ts 850hpa上的小气块沿干
lnP
+
状态曲线 自由对流高度 D
T
抬 升 凝 结 高度
L-
T-lnP图
T500 Ts
绝热线上升到抬升凝结
高度后,沿湿绝热线上 升500hpa,具有的温度。
s
500hpa
d
45 1.0
64 2.0
78 3.0
89 4.0
100 5.0
因动能项一般比其它项小,略去动能相后,Tt近似地 写成:
Tt T T 2.5 q 10 d Z
式中Tv称作湿静力总温度。
(2.9)
但因 Tt= Tv ,但仍可将Tv 称作总温度。(2.9)是 计算Tt的基本公式。其中T项即观测到的温度,位能项按 每一百米为一度直接读出摄氏度数
2、 水汽通量qV
设V为全风速的大小,在垂直于风向的平面内单位
时间、单位面积输送的水汽量可表示为qV,此即为水
汽水平通量。其在X方向的分量为qu,Y方向的分量为 qv。通过垂直于风向的底边为单位长度,高为整层大
气柱的面积上的总的水汽通量则为:
0
v 1 q V d z, 或 g
P0 0
于T´是否大于T,也取决于大气层结的是否大于
。
当 时,则对应地有
dw dt
0
因此,当气层具有不同的垂直温度递减率 时气层可能促进或拟制,或者既不促进也不拟 制气块作垂直运动。
当 时, dw/dt0,能促进气 块作垂直运动的气层,叫做不稳定层结。
雷暴是发生在具有强抬升运动的湿不稳定 的大气中[不稳定条件;水气(湿度)条件;抬升 条件],其中水汽条件在雷暴天气形成中起的作用 不仅是提供成云致雨的原料,而且它的垂直分布 和温度的垂直分布,都是影响气层稳定度的重要 因子。以上三个条件与对流性天气之间的关系可 用以表示成下面的简明形式
水 气条 件
总能量
E t c pT L q A g Z A 2 V
2
(2.6)
式中A=2.389×10-8卡/尔格,为功热当量。“单位质量 空气的总能量”也叫“总比能”。 为了能用观测资料简捷地计算总能量,以CP除上式 的各项,得:
Et cp T L cp q Ag cp Z A 2c p V
第二节
雷暴发生、发展的水汽条件
低层湿空气的存在是雷暴产生的重要条件,湿度分析
方法有:
1、水汽含量
(1)用比湿或露点计算各层的湿度 因为比湿q=0.622e/p,而
7.5 t
E ( t ) 6.11 10 237.3 t
,而且,当
t=Td时,E(Td)=e,因此在等压面上比湿q与正比于水汽 压e,也就是与Td 成直接的函数关系。在个等压面上q与Td 的互换值可由查算表查得。因此在一等压面上Td线即为等q 线,分析等压面上的q或Td的分布,就等于分析了湿度场的
分布。
(2)用温度露点差和相对湿度计算各层的湿度 在各层等压面上分析等温度露点差(T-Td)线,用 以表示空气的饱和湿度。通常以(T-Td) 2C区域作 为饱和区,并可取(T-Td) 4-5C作为湿区。
在垂直剖面图上,还可使用 相对湿度(f=(e/E)
100%)的分布表示空气的饱和程度,取f90%作为饱和 区。 (3)用混合比表示大气的湿度 w=mi/md)或w=0.622e/(p-e)
►用温度垂直递减率判断大气静力稳定度
设环境与气块的温度是分别按下列关系随
高度而变化的:
T T 0 d z
T T0 d z
式中 T0 和 T0 分别为环境与气块其始高度的温度
T Z T
为环境的垂直温度递减率 为气块绝热运动时的温度垂直递减率
p0 0
式中
1 g
v ( q V )表示厚度为单位百帕、水平为单位面积的体积内
水汽水平通量散度。此式可以写成:
v v q v 1 v ( qV ) = V qV V g g g 1
可见水汽通量散度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水汽平流(右端
第一项),其意义是:当风由比湿高的地区吹向比湿低的地区时,
, d,S分别表示环境大气、干空气、湿空气垂直温度递 减 率,可得到大气稳定度判据:
高 度
d
S
高 度
S
d
高 度
d
温度(T)
S
温度(T)
温度(T)
环境大气( ) 温度垂直递减率
干空气( d) 温度垂直递减率 图2-1 大气稳定度的判定
湿空气( S) 温度垂直递减率
> d( > S) 绝对不稳定
dp dz p z
引入状态方程(p=RT)得
dw dt g TT T g T T
(2.3)
式中T,T分别为气块和环境温度式中,w气块垂 直加速度,g重力加速度 , g 负。
T T
为气块所受合力,合
力大小、正负取决定于气块和环境温度差的大小、正
当TT时, 气块受的浮力重力, 有向上的加速运动 当T=T时, 气块受的浮力=重 力,无加速运动,中性 当TT时, 气块受的浮力重力, 有向下的加速运动 显然,只要知道气块和环境大气温度 就可判定大气的稳定度。实际上常用的判 定方法是另外一些方法。
第二章 雷暴发生发展的条件
雷暴灾害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都在10 亿美元以上,1987年联合国把1990—2000年定为
“国际减灾自然灾害十年”,将雷暴列为最严重
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雷暴灾害防御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雷暴监测 和预警是进行雷暴灾害防御第一重要问题。
经过大气科学工作者的长期不懈的努力, 认为解决雷暴发生、发展问题最重要的是 要清楚产生雷暴的基本条件,也雷暴监测 和预警业务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
1、静力不稳定
基础理论:气块法。假定一小气快,状态为(T, P ,),与环境无热量、水分、动量交换,环境空气 静力平衡,符合静力学方程,则
dp gdz
dw dt p z g
(2.1)
若气块有垂直加速度,则垂直方向的运动方程为
(2.2)
根据准静力条件,气块的气压梯度决定环境的气压 梯度
< S( < d) 绝对稳定
d> >S 条件不稳定
3、对流性不稳定
如气流爬山,气块上升,环境大气没有变化,稳定度有什么变 化?这是对流稳定度问题。 如图;AB为原始气层,是绝对稳定的, AB是露点分布,表明大气层上干下湿。 整层气层被抬升,抬升前是稳定的,抬 升达到饱和后变为不稳定时,称为对流性不 稳定。
Z
而且
s (湿绝热递减率,如气块是饱和湿空气), d (干绝热递减率≈1C/100米,如气块是干
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
假设在起始高度上气块的温度与环境温 度相等,即 T T 则由(2.3)式得:
0 0
dw dt
g T
( ) dz
(2.4)
由此可见,气块是否获得向上的加速度,取决
当 = 时, dw/dt=0,既不促 进也不拟制气块作垂直运动的气层,叫做中 性层结。
当 时, dw/dt0,能促进气 块作垂直运动的气层,叫做不稳定层结。
2、条件不稳定
就位温与温度的关系式:
取对数并求对z(高度)的偏倒数, 得:
用静力方程 z g 及干空气状 态方程P=RdT代入上式,得:
2
(2.7)
或
Tt T
L cp
q rd Z
A 2c p
V
2
式中rt=Et/CP称为“总(比能)温度”,单位为K。总温度反映总能 量的大小,并具有准保守性。
总温度的计算:
将各项常数代人上式,得:
总温度 T T 2.5 q 10 Z 10 4 V t d
2
(2.8)
se z
= 0 = 0
se z
d( s) s( d) d s 绝对不稳定 绝对稳定 条件不稳定 条件不稳定:即空气未饱和时,是稳定的,饱和以后则是不稳定 的,这种条件性不稳定状态在实际大气中最为常见。
►用不同大气递减率曲线判断大气稳定度
不稳定层结 对流
对流云 雷暴 冰雹
对流性天气
抬 升条 件
在这里,水汽和不稳定层结条件可以 认为是发生对流天气的内因,抬升条件是 外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的根 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这三个 条件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流性天气的 预报也就是以这三个条件为根据所作的分 析和预报。
第一节 大气不稳定条件
SI与强雷暴天气的关系: SI>+3ºC
d
850hpa
T SSI指数判断大气稳定度
发生雷暴的可能性很小或没有;
0ºC<SI<+3ºC
-3ºC<SI<0 ºC
有发生阵雨的可能性;
有发生雷暴的可能性;
-6ºC<SI-3<ºC 有发生强雷暴的可能性;
SI <-6 ºC
有发生严重对流天气(如龙卷风)的危险。
(4)抬升指数(LI)判断大气稳定度
从自由对流高度出发沿湿绝热线上升500hpa具有的
温度与500hpa 实际温度之差。正值越大,正不稳定能量越大,越
不稳定。
(5)总指数TT判断大气稳定度 TT=T850 +Td850-2T500 TT越大越不稳定。
(6)能量天气学判断大气稳定度 动能 Ek=(1/2)v2;位能 Ep=gZ;感(显)热能 ET=CPT=(Cv+R)T;水气相变潜热能 Ee=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