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形成条件与注意事项
校园雷暴天气的形成机制与预警方法
校园雷暴天气的形成机制与预警方法一、形成机制:雷暴天气是一种强电磁辐射和强电流的自然现象,通常由大气内的不稳定热力、湿度和动力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
校园雷暴天气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不稳定:校园雷暴通常发生在气温高、湿度大的夏季。
在这样的条件下,大气的垂直温度梯度较大,暖空气上升,形成对流运动。
2.湿垂直条件:在夏季,由于水汽供应充足,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
当热力和湿度条件同时满足时,空气上升速度增加,形成对流层云。
3.触发机制:雷暴的形成需要一个外部的触发机制。
常见的触发机制包括晴朗天气突然转阴天,气温和湿度的突然变化等。
4.强大的上升气流:上升气流是雷暴天气的核心因素之一、当空气上升速度足够强大时,水汽析出的过程形成云母,带正电的云母聚集在云的顶部,而负电的水滴被吹散到云的底部。
5.形成闪电:形成云母之后,产生强烈的正电场,底部的负电场越来越强。
在这种情况下,当正电场足够强大时,就会产生云与地面之间的闪电放电。
二、预警方法:对于校园雷暴天气,及时准确地预警对于保障师生的安全至关重要。
目前常见的校园雷暴天气预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天气预报系统:天气预报系统可以通过观测和分析大气的物理参数,对雷暴天气进行预测。
学校可以通过订阅天气服务或自建天气预报系统,及时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并针对预测到的雷暴天气做出相应的预警措施。
2.太阳能自动仪表:太阳能自动仪表是一种常见的监测气象参数的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气温、湿度、气压等参数。
学校可以安装太阳能自动仪表,通过实时监测大气参数的变化,判断是否有可能发生雷暴天气,并及时发出预警。
3.雷电探测系统:雷电探测系统是一种专门用于监测和预警雷电的设备,可以通过探测雷电电磁场和电流,及时发出雷暴预警。
学校可以安装雷电探测系统,用于监测周边地区的雷电活动,并及时发出预警消息。
4.移动应用程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天气预报应用程序已经可以提供校园雷暴天气预警功能。
雷暴的形成与预防
雷暴的形成与预防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雷暴常伴随大风、暴雨或冰雹的出现。
如果防护不当遭到雷击时,会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雷暴还能引起火灾,使建筑物倒塌,给人类带来灾害[1]。
因此,准确的雷暴资料对天气预报分析和工业、农业和计算机网络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雷暴的成因等,对如何保障日常生活中和自动气象站免遭雷击有很大的作用。
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北纬33°11′~33°32′,东经113°36′~114°13′;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型亚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每年出现雷暴的平均日数是21.4 d,出现时间多在3—11月,夏季(6—8月)出现最多,冬季(12月至翌年2月)雷暴出现日数较少。
近几年来,西平县夏季遭受雷击的次数逐年增多,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脑等)损失惨重,其中还有人员伤亡事故。
因此,加强对雷暴知识的了解非常重要。
1雷暴的形成条件雷暴是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其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冰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的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从而形成雷暴。
有闪电和雷鸣的雷电现象是成熟雷暴的重要特征,闪电是发生在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长距离、短暂的强电流放电现象,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火花,其可以发生在云中、不同云体间、从云体到周围空气或地面[2]。
大约1/3的闪电发生在云体与地面之间,闪电发生过程中,空气被加热到3万℃的高温,巨大的热量在短时间内导致空气快速膨胀,因而产生冲击波,变成隆隆的声波,称为雷鸣,其从闪光处向四周传播。
2雷暴来临前的气象要素变化一是气温变化。
雷暴来临前常受暖湿空气控制,常会感到闷热。
雷暴发生时,由于下降气流出现,因此气温骤然降低。
二是气压变化。
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一直下降。
但到成熟阶段,由于下降冷空气的出现,气压便突然上升。
这是因为雷暴附近地面气压场的变化,导致测站气压自记曲线上出现一个凸起的高峰,这个高峰和气压骤降的时间大致相同[3]。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指在大气不稳定的条件下,形成云层并伴随着雷电、暴风雨等天气现象的一种自然现象。
雷暴天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很大的威胁,在雷暴天气出现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的特征是雷电频繁。
雷电是指大气中产生的由云与云或云与地之间的放电现象。
雷电现象的特点是持续时间短暂,但能量巨大。
在雷暴天气出现时,人们应尽量避免在室外活动,尤其是不要在高处或开阔地区停留,避免成为雷电的击中目标。
雷暴天气还伴随着暴风雨。
暴风雨是指风速较大,降水量较多的天气现象。
在暴风雨中,往往伴随着强雷电、大风、暴雨和冰雹等天气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应及时关好门窗,避免被风吹开或雨水泼进室内。
如果在室外遇到暴风雨,应尽量寻找安全的避雨地点,避免被大风吹倒或冰雹击中。
雷暴天气还可能引发火灾。
由于雷电能够点燃易燃物质,雷暴天气容易引发火灾。
为预防火灾的发生,人们应尽量不要在野外露天用火,避免火花引燃干燥易燃物。
如果在雷暴天气中遇到火灾,应迅速报警并采取灭火措施,如用灭火器或水进行灭火。
雷暴天气还可能造成电力设施的故障。
雷击电力设施会导致断电以及电线、变压器等设备的受损。
对于这种情况,人们应将重要的电器设备与电源拔掉,以防止设备受损。
在雷暴天气中应避免触摸裸露的电线和电器设备,以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雷暴天气具有雷电频繁、暴风雨等特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防灾减灾,人们应在雷暴天气出现时尽量避免室外活动,及时关好门窗,避免成为雷电的击中目标。
还应预防火灾的发生,防止电力设施的故障。
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经常伴随着强烈的闪电、响雷、强风和暴雨。
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强烈闪电:雷暴天气中的闪电是非常明显的特征,它是由大气中形成的电荷分离引发的,表现为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的电流放电。
闪电产生的时候,会发出明亮的光和产生巨大的声音。
一般来说,闪电伴随着雷声,当闪电与地面距离较近时,雷声就显得比较响亮。
2. 巨大雷声:雷声是雷暴天气的另一个明显特征,由于闪电引起的空气瞬间膨胀产生的声波所引发。
雷声的响度与闪电的距离密切相关,当雷电落地很近时,雷声就会很大,甚至给人一种震耳欲聋的感觉。
3. 强风和暴雨:雷暴天气往往伴随着强风暴雨,尤其是在雷暴的核心区域。
暴雨通常伴有短时强降水,可能引发洪水、山洪等灾害,造成交通拥堵、建筑物倒塌等危害。
强风也可能导致树木倒伏、电线断裂等。
4. 不稳定天气条件:雷暴天气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与大气的不稳定条件密切相关。
热带低压槽、冷暖气团的交汇、高地地形等都是雷暴天气发生的重要因素。
大气湿度、空气稳定度等也会影响雷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减少雷暴天气带来的灾害,可以采取以下防灾减灾措施:1. 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雷暴天气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前发现雷暴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使公众能够做好准备和防范措施。
2. 避免户外活动:在雷暴天气预警发布后,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露天空地,避免接触高处、金属设施等容易成为闪电的引导物。
3. 强化房屋和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加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和建设,通过设置避雷针、接地装置等措施,减少雷击的危害,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4. 安全转移:在雷暴天气来临前,及时转移安置易水淹、山洪等灾害区域的居民,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5.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雷暴天气的认知和防范意识,让人们了解如何正确应对雷暴天气,减少灾害的发生。
也可以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和群众的安全自救能力。
[浅谈雷暴形成条件与注意事项]雷暴天气注意事项
[浅谈雷暴形成条件与注意事项]雷暴天气注意事项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烈雷暴的发生,常伴随大风、大雨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有时人畜还受直接雷击造成伤亡现象,或引起火灾、或使建筑物倒塌,感应雷还能致电子设备损坏。
给人类带来灾害。
因此,准确的雷暴资料,对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雷暴的形成条件形成雷暴的积雨云发展旺盛,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很复杂,但总的说来,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云的中、下部以负电荷为主,云的下部前方的强烈上升气流中还有一范围小的正电区。
因此,云的上、下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放电,这就是平常所见得闪电现象,放电过程中,闪道中的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当云层很低时,有时可形成云地间放电,这就是雷击。
因此,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是积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
雷暴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2小时。
雷暴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一般伴有阵雨,有时还会出现局部的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强雷暴天气出现有时还带来灾害,如雷击危及人身安全,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直接遭雷击或感应雷的影响而损坏,有时还引起火灾等。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
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
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
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浅谈雷暴形成条件与注意事项
浅谈雷暴形成条件与注意事项雷暴是气象灾害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会给人们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比如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破坏设备设施、损毁农作物等。
因此,研究和了解雷暴形成条件及其防范对策,对于我们了解和控制天气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讨论雷暴形成条件之前,我们需要简要地了解雷暴的结构。
一般而言,雷暴是指热带气旋的某一部分上出现的降水,由于其降水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使得天气变得非常湿润热烈,就形成了雷暴。
因此,雷暴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三:首先是温度,大气中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将会使空气变得很热很湿;其次是湿度,气压和湿度的变化会影响雷暴的发生;最后是风速,高风速会滞留热量,而低风速则会使空气中的热量不能有效散失。
当大气中的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条件都达到一定程度时,雷暴通常就会形成。
但是,雷暴更具体的形成过程涉及到许多气象学上的概念,这些概念把雷暴形成过程划分为三个步骤:层积云,上升气流以及冰晶沉降。
在层积云的形成中,大气中的湿热空气会致使云的积累,并且逐渐形成高空云层;在上升气流阶段,温度下降导致大气对流,云层向上升起,而且在空气倒置的强度变得充分的时候,雷暴的形成就可能会出现;最后,由于低温的空气把冰晶沉降下来,产生了雷暴的特征性现象,如电闪雷鸣、小冰雹等。
除了了解雷暴形成条件,我们还需要注意在防范雷暴方面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第一,采取全国性气象预警体系,及时提醒和警告民众准备应对雷暴的风险;第二,建立和推广防范雷暴的知识,加强教育,使人们更加了解雷暴及其防范措施;第三,加强对雷暴现象的监测,采取科学预警,提前发现雷暴后,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第四,对可能受到雷暴影响的地区安装地雷防护系统,减少雷暴造成的破坏。
总之,雷暴是气象灾害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了解其形成条件和防范措施,对于降低与其相关的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努力研究相关的知识,积极采取对策,以保障我们的生活安全与福祉。
雷电的形成与防护
雷电的形成与防护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在雷暴天气中出现。
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内部的水滴和冰晶在碰撞摩擦的过程中产生静电,最终导致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的电荷不平衡,形成放电现象。
雷电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灾害。
因此,了解雷电的形成机制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雷电的形成机制雷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云层内部的水滴和冰晶在碰撞摩擦的过程中产生静电。
在雷暴云中,云层内部的水滴和冰晶在上升运动的过程中不断碰撞,由于云层内部温度较低,水滴和冰晶之间的碰撞会导致电子的转移,使得云层内部产生正负电荷的分离。
当云层内部的电荷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的电荷不平衡,形成放电现象,即闪电。
闪电是雷电现象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它是由于云层内部的电荷不平衡导致的放电现象。
当云层内部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数值时,就会产生电击放电,形成闪电。
闪电的温度高达数万摄氏度,能够使空气瞬间加热膨胀,产生巨大的声响,同时还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二、雷电的危害雷电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灾害。
雷电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性,当雷电击中人体时,会导致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电击伤害。
此外,雷电还会对建筑物、电力设施、通讯设备等造成损坏,甚至引发火灾等灾害。
因此,有效地防护雷电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雷电的防护措施为了有效地防护雷电,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避免在雷暴天气中进行户外活动,尽量待在安全的室内环境中,避免暴露在室外的高处或开阔地带。
2. 在雷暴天气中,避免接触金属物品,如铁栏杆、铁门等,以减少被雷击的风险。
3. 在室内时,尽量避免使用水龙头、电话等带有金属导体的设备,以免被雷击时电流通过金属导体传导到人体。
4. 在雷暴天气中,避免在水域中游泳或垂钓,以免成为雷击的目标。
5. 在雷暴天气中,及时关闭电器设备,避免雷电对电器设备造成损坏。
行成雷暴的基本条件
行成雷暴的基本条件
一、气候条件
雷暴的形成首先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
一般来说,雷暴多发生在温带和热带地区,特别是夏季。
这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地表变暖,形成了不稳定的大气层。
此外,高湿度和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是雷暴发生的重要气候条件。
二、大气状况
大气状况也是雷暴形成的重要因素。
当大气层中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时,也就是不同高度的温度差异较大时,容易形成对流运动。
大气中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相互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对流运动,为雷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三、地形因素
地形因素对雷暴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山脉和海洋等地形特征会改变气流的走向和流速,形成局部的气候差异,从而为雷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山脉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的交替运动,加上地形的阻挡作用,更容易形成雷暴。
四、触发机制
雷暴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触发机制。
常见的触发机制包括冷锋、暖锋、对流层边界和地面热力触发等。
当冷锋和暖锋相遇时,会产生巨大的气流对撞,形成雷暴云。
对流层边界是不同气团之间的分界
线,当两个不同气团在对流层边界上相遇时,也容易形成雷暴。
此外,地面的热力触发也是雷暴发生的重要机制,当地表温度升高,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也会促使雷暴的形成。
雷暴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作用。
气候条件、大气状况、地形因素和触发机制都是影响雷暴形成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这些条件和机制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强大而持久的雷暴现象。
通过对这些条件和机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雷暴的形成与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雷暴常伴随大风、大雨或冰雹,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雷击还可造成伤亡、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电子设备还能被感应雷损坏等。
因此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离不开准确的雷暴资料。
1雷暴的形成条件由对流旺盛的积雨云引起的,伴有电闪雷鸣的局地风暴,称为雷暴。
雷暴是由强烈的积雨云产生的,形成强烈的积雨云需要三个条件:(1)生厚而明显的不稳定气层。
(2)充沛的水汽。
(3)足够的冲击力。
我国雷暴天气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南方多于北方,我国南方偶有冬季出现,山区多于平原。
根据不同的大气条件和地形条件一般将雷暴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1.1热雷暴主要是由于局地强烈受热,使地面迅速增温,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比较弱的情况下,由近地面气层的超绝热层结形成而发展成的热雷暴多发生在炎热季节的午后到傍晚,云的演变一般为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1.2锋雷暴主要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冷空气排挤暖而湿的空气,并把它抬升起来,使那个地方的天气发生急剧地变化锋根据冷暖空气流动的情况分暖锋雷暴和冷锋雷暴且以冷锋雷暴为主,冷锋的冲击力量锋前暖湿空气的状态直接决定冷锋雷暴生成与否如果观测到了系统云钩卷云,一般预示着天气将要变化,可能产生锋面雷暴1.3地形雷暴在山岭地区特别容易产生雷雨当暖空气经过山坡被强迫上升时,在山地迎风的一面空气沿山坡上升,到一定高度变冷而形成雷云;但到了山背风的那一面,空气沿山坡下沉,温度升高,雷雨消散或减弱。
2雷暴来临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2.1气温变化雷暴产生之前,测站一般被暖湿空气所盘踞,所以常会感到闷热;雷暴发生时,积雨云中下沉的冷空气代替了原来的暖湿空气,所以温度骤然降低夏季,一次强的雷暴过程常可使气温下降10以上;随着雷暴远离测站,降水结束,气温又慢慢开始回升。
2.2气压变化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直下降,因为积雨云中上升气温使高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云中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温气柱膨胀;到成熟阶段,由于下降冷空气的出现,气压便突然上升,且在积雨云的正下方达到最大,几乎是和气温的下降同时出现;随着雷暴的远离,气压又开始恢复正常。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是一种强烈的天气现象,它通常由大气中静电的积累和释放引起。
在多数情
况下,雷电暴雨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研究雷暴天气的特征和防灾减灾措施对我
们预防和避免灾害尤为重要。
1. 气象条件:雷暴天气通常出现在高温、潮湿和不稳定的气象条件下。
2. 雷暴云的特征:雷暴云通常具有高高的云顶,向上穿越对流层,但云底不高,多
在2000米以下。
通常有一个平展的云底,形成一个“平顶云塔”,其后方云体层层叠叠,形成了雷雨云的经典形态。
雷暴云常常有显著的垂直运动、大量的水汽和冰晶,以及强烈
的云间放电现象。
3. 云间放电现象:雷暴云中的电荷通过云间放电而释放。
这种放电现象包括闪电和
雷声,通常伴随着强劲的风和大量的降雨。
4. 时间和空间特征:雷暴天气通常发生在夏季,一般在下午或晚上,短暂持续时间。
它们可能呈线状或团状,出现在局部或广阔地区。
1. 提高观测和预警能力:及时了解雷暴的形成、发展和消散,对遭受雷暴天气风险
的人员提供预警和提示。
2. 避免户外活动:如果听到雷声,应尽快避开室外开放区域,如高山、荒野和露天
运动场。
3. 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建筑物和设备应升级到符合培训标准,并配备避雷装置,以
减少雷电和闪电可能造成的损害。
4. 提高公众意识:定期进行防雷知识的宣传和培训,缓解公众胆怯情绪,增强反应
能力。
总之,掌握雷暴天气的特征,了解防灾减灾的策略和措施,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有
助于减少雷暴天气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防范雷击事故:户外活动和露天工作的雷电安全须知
防范雷击事故:户外活动和露天工作的雷电安全须知雷电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自然现象,每年都有许多人在户外活动或露天工作时受到雷击事故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我们必须加强对雷电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户外活动和露天工作中的雷电安全须知,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一、了解雷电的形成和运行原理首先,了解雷电的形成和运行原理对于预防雷击事故至关重要。
雷电是由大气中正负电荷的累积和释放所引起的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云与云之间、云与地面之间。
当云中正负电荷的分布不平衡时,就会引发雷电放电现象。
因此,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雷电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二、遵守天气预报和警告信息天气预报和警告信息是及时了解雷电天气状况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户外活动或露天工作之前,务必查看当地的天气预报,并关注是否有雷电警告。
如果天气预报中有雷电警告或预计会有雷电天气,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或暂停露天工作,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三、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活动和工作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户外活动和露天工作也是防范雷击事故的重要策略。
在雷电频发的季节或天气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在露天场所长时间停留或进行高风险活动。
若必须进行户外活动或露天工作,应选择开阔的地方,远离高大的树木、金属结构或其他易受雷击的物体,以减少遭受雷击的风险。
四、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采取个人防护措施是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步骤。
在雷电天气中,应尽量避免站在露天场所,尤其是暴雨、雷雨交加的时候。
如果被困在户外无法及时避雨,应蹲下身体,尽量使自己的身体接触地面的面积减小,以减少遭受雷击的可能性。
同时,还可以使用防雷伞或其他遮掩物来减缓雷电对自身的影响,提供一定的避雷保护。
五、加强安全宣传和培训加强安全宣传和培训是预防雷击事故的长期任务。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普及雷电的知识,提高公众对雷电的认识和了解。
雷电知识点总结
雷电知识点总结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它经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了解雷电的知识对于我们避免雷电伤害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危险性、雷电的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了解雷电的重要知识,避免雷电伤害的发生。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是在大气中发生的一种电现象,是由于大气中存在不均匀的电荷分布所引起的。
雷电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阶段在大气中,由于水蒸气的凝结、大气运动、山体等地形或建筑物、沿海及岛屿等的物体的作用,大气中的气体流动会形成雷暴云。
当云层厚度增加,云顶高度达到10千米以上时,就有可能发生雷暴活动。
2. 电荷分离阶段在雷暴云内部,云层上部的颗粒呈冰晶态,云层中层则为水晶体。
在冰晶云内,因上层云与下层云的相互摩擦导致电子的剥离,使上层云带负电,下层云带正电。
这种电荷分离是电荷形成的基础。
3. 电荷积聚阶段当负电的冰晶云在乌云底下移动时,由于电场作用力,导致下层的大气中底层云的电荷大量向地面集中,也可称为“感应电荷”。
当这种感应电荷与地面电荷接触时,即电场强度超过空气的击穿电场强度而形成体电荷闪和“大地闪”,大地处于这种电荷之间,会产生地面电压。
4. 放电阶段当电场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之间会产生放电现象。
当云底因电荷过多,电荷太密而形成负电荷强度较大而引起闪电放电。
这时,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的电场。
当地面与云底间的电压梯度达到地雷击穿强度时,则会有闪电向地面放电。
二、雷电的危险性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其危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造成人员伤亡当雷电触及人体时,会造成人员严重的电击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千人死于雷击,很多人也因为雷击而导致永久伤残。
因此,雷电对人类的危害非常严重。
2. 引发火灾雷电放电会产生高温和高能的电弧,当电弧接触易燃材料时,容易引发火灾。
据统计,在雷电天气下引发的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巨大。
大班教案避雷知识点总结
大班教案避雷知识点总结一、认识闪电和雷声1、闪电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放电现象,是大气电荷平衡的表现。
2、雷声是气体在闪电放电时被加热膨胀形成的声音。
3、闪电和雷声往往是同时出现的,但由于光速比声音速度快,所以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二、天气变化引发雷电频次增加1、夏季暴雨多,气温高,湿度大,大气中易发生充分发展的对流,形成雷雨云。
2、气温在26-30摄氏度时,闪电最为活跃。
三、雷暴的成因雷暴产生条件:①足够的水汽供给。
②大气对流活跃。
③足够的上升运动。
④足够的不稳定。
雷暴的心理:当云中的上升气流上升到高空、云中的下沉气流下沉到低空时,气温逐渐降低,云层内部的大量水汽在上升气流中持续凝结形成冰雹,产生,冰雹与雨滴之间比较,所以,冰雹从云中坠落下来降雨。
当冰雹下落至地面后,温湿暖流向上从地面升至冰雹所在海拔的云层、冰雹上升运动的同时吸收水汽形成云层,同时吸收热量冰雹以上的温度继续降低,从而产生积极充强消长对流,形成驱动坠雹运动的上升气流。
四、危害1、闪电伤害2、冰雹伤害3、暴雨引发的洪灾4、暴雨造成的交通事故五、避雷常识1、当闪电即将到来时,应该及时找到安全的避雷地点躲避。
2、在露天运动和户外作业时,应避免藏在树下或独立在开阔的地方。
3、避雷前应尽量脱离水源和金属,以免受到雷击。
4、在乘坐车辆时,应该及时关闭车窗、停在安全的地方,避免雷击。
5、在山地和丛林中登山或者露营时,应尽快撤离,寻找安全的避雷地点。
六、避雷装备的使用1、避雷帽:可有效防止头部被雷击,并减轻头部的压力。
2、避雷伞:避雷伞的主要功能是起到隔离和抵御闪电,不过要保证伞柄是非导电材料的。
3、防静电衣:可以有效分离人体表面的静电,减少人体电击。
4、防静电鞋:防止人体被雷击时产生的静电。
七、避雷地点选择1、建筑物:室内结构较为坚固,而且能够屏蔽低频电磁辐射,不过要避免使用金属物品。
2、树林:选取直径相等、未枯萎的树干,尽量避免靠近高大树木。
3、低洼地带:因为地势较低,闪电容易击中较高的物体。
地理雷暴知识点总结
地理雷暴知识点总结雷暴是一种天气现象,包括雷电、雷雨、暴风等。
雷暴在地理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与气候、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对地理雷暴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天气现象。
一、雷暴的形成原因雷暴是由于大气中存在不稳定的气团而导致的天气现象。
通常情况下,雷暴是在暖湿气流和冷干气流相遇的地方形成的。
当暖湿气流与冷干气流相遇时,暖空气会被迫上升,形成冷暖空气交汇的结构。
在上升的过程中,水汽会凝结成云,并逐渐形成雷暴云。
当云层内部的水汽和冰粒子碰撞时,会产生静电,最终形成闪电和雷声。
二、雷暴的地理分布雷暴在地理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通常集中在赤道附近和副热带地区。
在赤道附近,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大气环流比较活跃,暖湿气流和冷干气流相遇的机会较多,因此雷暴活动比较频繁。
在副热带地区,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暖湿气流和冷干气流也容易相遇,因此雷暴活动也比较常见。
另外,雷暴在陆地和海洋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由于海洋面积较大,水汽蒸发较多,暖湿气流相对较多,因此海洋地区的雷暴活动相对较频繁。
而在陆地上,由于地表温度差异较大,暖湿气流和冷干气流的相遇机会也比较多,因此雷暴活动也比较常见。
三、雷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雷暴对人类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包括交通、农业、生活等方面。
1. 交通方面:雷暴过程中,会伴随着强风、大雨等天气现象,可能会对交通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大风可能会导致树木倒塌、电线断裂等现象,影响道路的通畅;大雨可能会造成道路积水、泥石流等现象,也会对交通造成一定的困扰。
2. 农业方面:雷暴过程中的强风、大雨等天气现象可能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的危害。
例如,大风可能会导致农作物折损、倒伏等现象;大雨可能会导致农田积水、土壤冲刷等现象,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3. 生活方面:雷暴过程中的闪电、雷声等天气现象可能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
例如,闪电可能会造成火灾、电力设备故障等现象;雷声可能会导致动物受惊、婴幼儿哭闹等现象,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浅谈雷暴形成条件与注意事项
浅谈雷暴形成条件与注意事项
雷暴是指风暴中由于大量冰晶和雨滴等累积和向下滑动而诱发电雷的现象,为山雨、
冰雹以及雹夹雷的附带现象。
导致雷暴的条件有:
一、气温升高。
当夏季“热带夜晚湿度和空气温度达到临界值”时,空气中的水蒸气
变得特别潮湿,这是雷暴的最基本条件。
二、云层较低。
大气中的湿度如果太高,仅有高温是不足以形成雷暴的。
这时,对流
层低于2500米时,有利于雷电云的形成,湿度升高、气温升高时积累这种云缓解较大的
便是雷电云的形成。
三、有助因素。
雷暴发展的前提是有助因素,尤其是发展强烈雷暴。
它反映了雷暴发
展的绝对条件,即湿度和气温的升高及云层的低洼状况,有助因素有高偏对流,大气静力
及等温层的乱流动力。
雷暴诱发时,受其影响的地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警惕雷击。
雷击有可能伤害人身健康,当及时警惕雷击,避开室外和空旷的处所,不要在雷暴中洗澡、接电线等活动,尽量不要站在远射的树下及悬崖的边缘,以免受到雷
电的伤害。
2、注意供电。
雷电有可能会使电线电缆引发火灾,因此,防止火灾要时刻注意检查
电线和电缆,如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3、注意避雨防湿。
雷暴一般伴有大量水滴或冰晶,而在雨中处于室外的人可能会受
到湿度,因此,防止受湿要仔细检查室外房屋结构,密封防水措施让水滴无法进入,这样
可以防止家里家具受潮受损。
此外,在雷暴等易受气象变化的天气时期,还应该把握室外天气的变化,及时关闭室
外窗户或者做好加固防范准备,防止被自然因素所损坏。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指由于强对流天气而形成的大气现象,常常伴随着闪电、雷声和暴雨等天气现象。
雷暴天气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因此,深入了解雷暴天气的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一、雷暴天气的特征分析1. 雷暴天气的形成原因雷暴天气的形成是由于不稳定的大气条件和大气中的强对流活动引起的。
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较高、温度逐渐上升并形成对流层时,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之间的对流不稳定性增强。
同时,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碰撞生成静电,当静电累积至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闪电和雷声。
2. 雷暴天气的主要特征雷暴天气的主要特征包括闪电、雷声和暴雨。
闪电是因为大气中的静电放电而产生的强光现象,常常伴随着巨大的雷声。
雷声是由于闪电放电时引起的大气震动而产生的声音,声音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通过测量闪电和雷声之间的时间来计算雷暴的距离。
暴雨是雷暴天气的另一个特征,其降水量较大、短时强降水、伴有狂风和冰雹。
二、雷暴天气的防灾减灾措施1. 预警和预防措施对于雷暴天气,及时的预警和预防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天气预报部门通过卫星和雷达监测,可以提前预测雷暴天气,并发出预警信息。
公众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雷暴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尽量待在室内避险。
2. 建设避雷设施在雷暴天气中,人们在室内避险是较为安全的选择。
因此,在建设住宅和公共场所时,应加强避雷设施的建设。
避雷设施包括避雷针、避雷网和接地装置等,可有效引导和分散雷击电流,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
3. 加强宣传教育为了提高公众的雷暴天气防范意识,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宣传栏、社交媒体和电视等渠道,向公众普及雷暴天气的特征和防灾减灾知识,让大家了解并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
4. 室外活动的防护措施在雷暴天气下,如果人们不得不进行室外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避免站在高处或靠近金属物体,不在露天场所停留,同时避免接触金属物体。
雷暴天气注意事项
雷暴天气注意事项天气变幻莫测,雷暴天气时常出现,尤其是在夏季气候的季节里,但雷暴天气也常常寄宿着不可预知的威胁,无形的威力随时可能会对我们造成较大的伤害,因此我们要及时掌握防范雷暴天气的知识,减少意外的悲剧发生。
一、雷暴天气的形成原理雷暴是由云系内部,锐变而产生电荷分离,蓄积电荷到一定程度电势差便可达到闪电放电的条件而产生的一种天气现象。
导致大气层中这些分离电荷运动所产生的热,再加上电荷的积蓄,是夹带在雷暴天气中的闪电、雷声、暴雨等现象。
二、雷暴前的气象变化雷暴天气往往是不可预知的。
但在雷暴天气来临之前,会有一些气象特征出现,可以作为参考依据。
在强雷暴发生之前,通常会有强风及自上而下的下沉气流,此时会呈现阴暗的天色或者阴天。
高层云的颜色会变得非常深,甚至呈黑色。
天空中出现大量的积云,发展速度迅速,尤其是白天容易被察觉出来。
三、雷暴天气的防范措施1、尽量避免户外活动雷暴天气发生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在户外活动,尤其是在天空中出现乌云的时候尽量待在家里或室内。
如果不得不外出,应该要选择相对安全的地方,比如说密闭的铁皮车,避免在路边停车,不要到空旷的地方,尤其是在雷暴天气最盛的时候。
2、绝对禁止打伞、使用手机雷暴天气时,保持身体不与金属接触,以及绝对禁止使用伞、使用金属做的器材、打手机等行为。
因为这些都会增加我们被雷击的风险,应该和树木、水面等物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躲避在高大的建筑物的楼梯间或者坡度较大的公园里也是可以的。
3、安全地寻求特别的遮蔽物在避免户外活动不可能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能够有效地防止雷击的暂时遮蔽物,譬如去地下室或者洞里,不能待在集中的大量金属物体里,如车底下等,因为这些大量金属物体都能使电流集中。
4、注意门窗的安全雷暴天气时,我们还要注意室外门窗的安全,是否有因雷击而砸进来,在室内的时候,最好把窗户关上,不要让大雨夹带着风雹灌进室内。
如果住在洞房里,为了保证安全,可以放置防雷装置以及供电保护设备,这样有利于天气变化的时候,能够始终保障家庭的安全。
气象雷暴
雷暴“雷暴”一词指积雨云中所发生的雷电交作的激烈的放电现象,同时也指产生这种现象的天气系统。
雷暴一般伴有阵雨,有时则伴有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天气现象。
通常把只伴有阵雨的雷暴称为“一般雷暴”,而把伴有暴雨、大风、冰雹、龙卷等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现象之一的雷暴叫做“强雷暴”。
1.雷暴的结构及雷暴的天气成因一、雷暴的形成条件雷暴是由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产生的,形成强烈的积雨云需要如下三个条件:(1)深厚而明显的不稳定气层(2)充沛的水汽(3)足够的冲击力雷暴是一种强烈的对流性天气,深厚而明显的不稳定大气层具有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强烈对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充沛的水汽,一般是形成庞大的积雨云体,兴雨降雹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水汽凝结时释放的潜热也是能量的重要来源。
雷鸣、闪电、及强风所需的能量都是从云中水汽凝结时释放潜热得到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雷暴是自我发展的:产生的降水越多,被释放到雷暴中的能量也越多。
但大气中不稳定能量和水汽的存在,只具备了发生雷暴的可能性,要使可能变为现实,还需有促使空气上升达到自由对流高度以上的冲击力,这样,不稳定能量才能释放出来,上升气流才能猛烈的发展,形成雷暴云。
大气中的冲击力有:地表受热不均;地形抬升;锋面、气旋、槽线、低涡等天气系统所引起的辐合上升运动等。
产生雷暴的三个条件,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侧重。
在潮湿的不稳定气团中,能否形成雷暴主要看有没有足够的冲击力;在山区,抬升作用经常存在,是否有雷暴产生就主要看有没有暖湿不稳定气层。
在夏季,发生雷暴之前常常使人感到十分闷热,就说明大气低层气温高、层结不稳定、水汽含量大,这时,如果有冲击力作用,就可以产生雷暴。
二、一般雷暴的结构和天气雷暴的结构和天气实际上是指雷暴云的结构和天气,雷暴云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一般雷暴和强烈雷暴。
(一)一般雷暴单体的生命史构成雷暴云的每一个积雨云称为雷暴单体。
雷暴单体是一个对流单元,它是构成雷暴云的基本单位。
打雷是怎样形成的打雷的成因是什么
打雷是怎样形成的打雷的成因是什么形成雷雨云一般要具有两个条件,充足的水汽和剧烈的对流运动,而导致打雷的形成又有哪些因素呢?下面就让店铺来告诉你打雷是怎样形成的吧。
打雷的形成众所周知,雷雨季节的闪电与高压电场中的绝缘物质电离击穿导电是一个道理。
在雷雨天气,带电云层所形成的高压电场强度是很高的。
通常,带电云层对大地放电一般是这种情况,其云层属于正电荷区高电位,大地处于负电荷区低电位。
空气原本是不导电的,但在强大的电场力作用下,气体原子核最外层的电子就会受到电场力的激发而产生跃迁飘逸而形成带电离子。
获得电子的原子称其为负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称其为正离子。
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带电离子可形成电子流。
另外,绝缘体的电子受原子核的引力场作用较强,也可称其为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在一般的外加电力场中其外围电子呈现为较大的惰性状态很难激发脱离轨道成为带电离子。
如果外加电场力超过了其绝缘体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也就是电子的受激发状态,那么其绝缘体就会形成我们常说的击穿状态而参与导电。
在自然界的物质中,天然云母的电导惰性最大,其次是玻璃、陶瓷、塑料等类。
空气是一般的绝缘介质,而纯正单一的气体其原子核外围电子的游离惰性也是很强的。
然而空间气体中的成分并不纯正,也掺杂有其他的物质颗粒或者是水分子而极易构成低电场下形成的离子态。
介质击穿电离导电,是电工学中常用的专业术语。
面对自然界所形成的强大电场,由空间气体形成的绝缘介质是微不足道的,数亿伏特的电压场很容易将气体核外电子激发游离而成为带电离子参与导电。
绝缘介质击穿就是绝缘物质构成的离子态,高压电场形成的弧光放电现象,就是绝缘介质核外电子被激发游离后形成的能量释放所产生的光辐射。
雷与闪电,是由空间气体的核外电子被电场激发后形成等离子导电状态,同时也伴随了光辐射和热效应的产生。
由于光以及热辐射的作用使其周围空气温度急剧的增加从而产生热膨胀,进而又推动空气形成震荡波,也就是我们听到的雷暴声。
雷暴产生条件
雷暴产生条件
雷暴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其前面伴随着强烈的闪电和雷声。
雷暴是由复杂的气象条件和气象现象控制的,其发生的条件有很多。
首先,雷暴的发生需要有热空气上升的条件。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夏季,当空气中的水分蒸发,使空气温度变低时。
此时,空气凝结形成小水滴,加上受到热气上升和较冷的高空气流,空气就会升起。
此时,云朵就会高高升起,空气中的气压和温度都会急剧下降,从而形成低压,使雷暴得以发生。
其次,雷暴需要有一个层状结构,这样才可能产生闪电和雷声。
通常来讲,雷暴形成的层状结构是由一层热空气、一层较冷的高空流以及一层较暖的低压空气组成的。
当热空气上升的过程中,它会凝结成水滴,而较冷的高空流引起的冷空气也会同样凝结成水滴。
此时,空气中的水滴会重力传导,形成一种层状结构,这有利于闪电和雷声的发生。
最后,雷暴需要有一定的湿度条件,即空气中的水分足够,才可能发生雷暴现象。
如果空气中湿度不足,那么就不容易形成雷暴,因为空气中的水分不足,无法形成雷暴所需要的水滴,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雷暴。
综上所述,雷暴的发生需要热空气上升的条件与一定的湿度、一个层状结构,这些都是雷暴发生的必要条件。
如果只满足一两个条件,是不足以发生雷暴的,只有在所有条件同时被满足时,雷暴
才会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雷暴形成条件与注意事项
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烈雷暴的发生,常伴随大风、大雨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有时人畜还受直接雷击造成伤亡现象,或引起火灾、或使建筑物倒塌,感应雷还能致电子设备损坏,给人类带来灾害。
因此,准确的雷暴资料对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雷暴的形成条件
形成雷暴的积雨云发展旺盛,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很复杂,但总的说来,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云的中、下部以负电荷为主,云的下部前方的强烈上升气流中还有一范围小的正电区。
因此,云的上、下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放电,这就是平常所见得闪电现象,放电过程中,闪道中的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当云层很低时,有时可形成云地间放电,这就是雷击。
因此,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是积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
雷暴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2小时。
雷暴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一般伴有阵雨,有时还会出现局部的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强雷暴天气出现有时还带来灾害,如雷击危及人身安全,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直接遭雷击或感应雷的影响而损坏,有时还引起火灾等。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
某些云团带负电荷。
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
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
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二、雷暴记录和观测
1、雷暴记录
(1)以该系统第1次听到雷声的所在方向记为开始方向,最后一次听到雷声的所在方向为终止方向。
按8个方位记录。
如雷暴始终在一个方向,则只记开始方向。
(2)当积雨云入侵测站天空时,云体可跨占几个方位,甚至布满全天。
当其中某一方向雷暴系统移到天顶或其他方位时,在原来方位或相邻方位可产生另一个雷暴系统。
此时值班员切勿将2个系统的雷暴混记为1个系统。
这样会造成回头雷暴或近似回雷暴的可疑记录。
应另记1个雷暴系统。
(3)雷暴应从整体出发判别其系统。
记录其起止时间和开始、终止方向。
以该系统第1次听到雷声时间为开始时间,最后一次听到雷声时间为终止时间。
2、雷暴观测
(1)在观测雷暴时,要特别定准雷暴的方位。
打雷时(尤其在夜间)雷鸣响声四周回荡,其方向难以判定,所以,要密切监测云的来向和闪电的方位。
(2)参考风向判别系统。
因为积雨云边缘有强烈的下沉气流。
所以风标的指向常是雷雨方向,积雨云在测站北面,风向指北,积雨云如经测站南移,则风向立即转向南方。
(3)结合天气形势或天气预报判断雷暴路径。
观测人员应根据天气形势或天气预报做好可能雷暴的准备,特别是初雷时期更要注意。
以免漏记或出现临时忙乱发生差错。
三、雷暴来临时气象的变化
1、气温变化:雷暴发生前由于受暖湿空气控制,所以常会感到闷热;雷暴发生时,由于下降气流出现,所以温度骤然降低。
2、湿度变化:雷暴发生前。
由于上升运动的发展。
把近地面层空气中的水汽大量上传。
所以地面相对湿度减小。
3、风的变化“当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
地面风很小。
雷暴到达成熟阶段以后。
随着下降气流的出现,风向往往突然改变,风速立即增大,并带有明显的阵性,这种现象常常是雷雨即将来临的先兆。
4、气压变化: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
地面气压一直下降,但到成熟阶段,由于下降冷空气的出现,气压便突然上升。
这是因为雷暴附近地面的气压场的变化,导致测站气压自记曲线上出现一个凸起的高峰。
这个高峰和气温骤降的时间大致相同。
四、做好人身防雷和仪器工作
(1)观测员遇雷雨天气时应注意人身防雷安全。
到室外观测天气状况时,不要佩带或使用有引雷的金属用具,不打金属雨伞,不拿金属照明用具,最好穿有绝缘功能的雨衣和鞋具等。
(2)目前观测场仪器都设有防雷设施。
但强雷暴过后仍出现仪器被雷击的现象。
所以。
雷暴出现时,特别是遇到强雷暴时,除做好雷暴观测记录外,值班人员应及时切断采集器的交流电,转用电池供电,以减少采集器被雷击的机会,保证气象要素的完整。
五、注意事项
(1)在雷雨季节来临之前。
观测员应做好观测前的准备工作,熟练掌握雷暴观测、记载等有关技术,有突发性较强的雷暴、雷雨天气发生时,应及时监测强对流天气的变化,做到准确无误地记载和上报。
(2)雷暴等其他强对流天气过后。
观测员注意检查仪器和防雷设施是否被雷击,同时要注意做好报文的检查及记录的整理工作。
(3)强雷暴常伴有暴雨、大风、冰雹等天气现象,所以,观测员观测到有可能打雷时,应提前检查各种仪器是否正常运行,特别应保持雨量传感器和雨量计的清洁。
保持漏斗的畅通,保证降水量的准确率。
(作者单位:154700黑龙江省汤原县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