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的形成与预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暴的形成与预防

作者:于奇娟龚智勇张力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05期

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雷暴常伴随大风、暴雨或冰雹的出现。如果防护不当遭到雷击时,会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雷暴还能引起火灾,使建筑物倒塌,给人类带来灾害[1]。因此,准确的雷暴资料对天气预报分析和工业、农业和计算机网络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雷暴的成因等,对如何保障日常生活中和自动气象站免遭雷击有很大的作用。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北纬33°11′~33°32′,东经113°36′~114°13′;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型亚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每年出现雷暴的平均日数是21.4 d,出现时间多在3—11月,夏季(6—8月)出现最多,冬季(12月至翌年2月)雷暴出现日数较少。近几年来,西平县夏季遭受雷击的次数逐年增多,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脑等)损失惨重,其中还有人员伤亡事故。因此,加强对雷暴知识的了解非常重要。

1雷暴的形成条件

雷暴是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其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冰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的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从而形成雷暴。有闪电和雷鸣的雷电现象是成熟雷暴的重要特征,闪电是发生在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长距离、短暂的强电流放电现象,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火花,其可以发生在云中、不同云体间、从云体到周围空气或地面[2]。大约1/3的闪电发生在云体与地面之间,闪电发生过程中,空气被加热到3万℃的高温,巨大的热量在短时间内导致空气快速膨胀,因而产生冲击波,变成隆隆的声波,称为雷鸣,其从闪光处向四周传播。

2雷暴来临前的气象要素变化

一是气温变化。雷暴来临前常受暖湿空气控制,常会感到闷热。雷暴发生时,由于下降气流出现,因此气温骤然降低。二是气压变化。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一直下降。但到成熟阶段,由于下降冷空气的出现,气压便突然上升。这是因为雷暴附近地面气压场的变化,导致测站气压自记曲线上出现一个凸起的高峰,这个高峰和气压骤降的时间大致相同[3]。三是风的变化。当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风很小。雷暴达到成熟阶段以后,随着下降气流的出现,风向往往突然变化,风速立即增大,并带有明显的阵性,这种现象常常是雷雨即将来临的先兆。四是降水变化。雷暴降水都是很大的阵性降水,降水的持续时间取决于通过测站的雷暴单体的数目、大小、速度和部位。五是湿度变化。雷暴发生前,由于上升运动的发展,把近地面层空气中的水汽大量上传,因此地面相对湿度减小。但雷暴过后,由于水汽下沉,相对湿度又会逐渐增大。

3雷暴移动方向的预测方法

一是通过观测各种气象要素的突然变化,分析气象站上空是否将有雷暴系统影响。二是通过卫星云图观测系统,一般通过分析云图可提前预测是否有雷暴系统将影响当地,可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三是采用最直观的一种方法,即通过雷达监测雷暴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

4雷暴的预防

4.1日常生活中雷暴的预防方法

强雷暴天气到来时,要停止一切野外工作,尽量躲在能遮风避雨的地方,但不要在大树或发射塔下面,防止由于尖端放电而受到雷击。一切带电的家用电器最好都拔掉插头,同时关闭门窗,不用手机打电话,待雷暴系统过境之后,一切可恢复正常。

4.2自动气象站雷暴的预防方法

自动气象站是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要保证每个小时整点资料的正常采集和上传。由于雷暴的破坏力极大,若遭受雷击,所有的硬件及软件会全部瘫痪,造成资料的丢失和财产的损失,有时还可能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所以自动气象站一定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4]。一是安装避雷针或避雷网,确保所有的用电设备都在直击雷的防护之内。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强雷暴天气,可以关闭计算机(不关闭采集器),切断所有市电连接插头,用备用电源供电,等到整点时再启用计算机和通信线路,确保整点数据及加密观测数据的及时上传。二是如果加上电源3级防护、各个设备(计算机与采集器、计算机与交换机、交换机与路由器)之间的安装浪涌保护器等,可使自动气象站发生雷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另外,为释放雷暴在计算机、路由器等设备上留下的静电和残压,还要做好这些设备的接地工作[5]。

5参考文献

[1] 兰斌.雷暴天气现象的浅析[J].内蒙古气象,2006(3):47.

[2] 毛荣芳,郭敏杰.永安市雷暴天气气候分析[J].福建气象,2007(5):20-22.

[3] 李万彪.大气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王静娟,杨军民.温泉雷暴天气统计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57-59.

[5] 高婧,井立军,井立红,等.1961—2009年伊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5(4):14-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