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重点
教育学 情景与原理绪论一、教育学、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3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就是帮助教师或未来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教育事实,其含义广阔,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可感知,可认识的事物;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职工与学过程中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
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当做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进行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才是教育科学的发端,于是就产生了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所谓规律,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将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
一、教育情境的介入对教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71深化理论学习。
2典型示范引导。
3逼真的模拟训练。
4知识转化技能。
5理论联系实际。
二、情境化了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71加强了教材的教学法功能。
2帮助任课老师克服缺少中学教育经验的局限。
3引起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型的变化。
在教育中,其认知线索是:情境——材料分析——理论确立——实践设想。
教师教学过程为:描述——引导——讲述——养成指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体验——感知——原理——实际联想。
4引导教学内容的更新。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一、教育的概念,教育质的规定性12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51教育者。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
1、P12:教育质的规定性:第一点,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第二点,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第三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由此可以把“教育”这一概念定义为: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P32:教育目标的分类:一般分为三大类:①认知领域: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定理、定律,如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心理知识、审美知识等。
②能力领域: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想品德能力(包括政治觉悟和道德践行等主观条件)、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等。
③情意领域:包括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等等,主要是思想品德的、心理的、审美的等方面要求。
3、P36;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4、P63:创造型人才的个性特征:概括为五点:①创造型人才,感觉、知觉、感情都极敏锐,心扉开放,总想开拓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对于外部世界的经验,在这种场合,他不拘泥于细微末节和既存事物,而凭直觉抓住意义,对不存在的事物感兴趣。
②创造型人才,对非合理的事物、无秩序的东西是宽容的;他所感兴趣的不是单纯明快的事物,而是复杂的和标准不明的事物。
③创造型人才,不屈于压力,不因循守旧,思考和行动有独立性,具有自信、讨嫌妥协、不介意他人的想法。
④创造型人才,内向,有的缺少社交性。
⑤创造型人才,好奇心强,敢于冒险,找现状的缺陷,不满于现状。
5、P77: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根据布罗菲(Brophy)的归纳,教师对自己抱有不同期望的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有很大差异。
6、P78:优秀教师的自我塑造还有着更高的境界,有的研究者做了以下归纳:一个好教师能告知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良好答案。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要点第六章.doc
第六章1、迁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而,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2、干扰: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输人和归类,提収线索就愈加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所以因不能提取而导致遗忘。
消退理论把遗忘归结于贮存的失败,而干扰理论则把遗忘归结于提取失败。
干扰主要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前摄抑制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4、倒摄抑制指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
5、过度学习指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
过度学习是当前教师防止学生产生遗忘,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
6、动机性遗忘:弗洛依德认为遗忘是属于动机性的,换言Z,遗忘是由于个人不愿意记忆, 即有意把学得的经验忘掉;特别是属于负疚感、羞耻感以及其它不愉快的体验。
总希望把它们排除于自己的记忆之外。
但事实上这些经验并未消失,或是予以临吋压抑使其不能记忆, 或是较为持久地被压抑成潜意识状态。
7、编码是指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8、组块就是在记忆过程屮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
9、组织者指在意义接受学习屮,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这种引导性材料比正式的学习材料更一般、更概括,而且与学习材料关联,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
由于它出现在正式学习材料之前,又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10、陈述性组织者,指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
11、比较性组织者,指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相似材料的组织者。
12、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13、认知结构变量:个人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14、学习迁移种类(1)正迁移和负迁移(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15、什么是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的系统解释,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学是一门关于教育的学科,它研究的不仅是教育的实践和现象,更是教育的理论和原理。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是教育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教育的背景、环境和原理等方面,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育学情境与原理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教育的背景和环境。
教育的情境是指教育活动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背景,这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教育的情境对于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只有深入了解教育的情境,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更好地适应和引导教育的发展。
其次,教育学情境与原理还要求我们掌握教育的原理和规律。
教育的原理是指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和原则,它包括教育的目的、方法、评价等方面。
了解教育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教育实践,更好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了解教育的原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教育管理,更好地制定教育政策和规划。
最后,教育学情境与原理还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反思。
教育的情境和原理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不断进行实践和反思,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引导教育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方法,不断地提高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教育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更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是教育学中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教育的背景和环境,掌握教育的原理和规律,不断进行实践和反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更好地适应和引导教育的发展。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能够重视教育学情境与原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要点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要点绪论一、名词解释教育学P3 [延伸: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第1章认识教育一、名词解释:1、教育P132、教育目的p263、教育目标p294、现代教育p60二、选择/填空1、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P192、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P273、教育目标体系的层次p314、教育目标的分类p325、教育的负效应有: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P57-59三、简答/论述1、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p15-172、远古社会、古代社会、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主要表现p19-223、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随堂笔记]4、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p25-265、普通中小学教育目的的五个组成部分p27-296、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p36-377、个体发展的规律p38-398、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的基本内容p40-429、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的基本内容p4210、教育与人口的关系p45-4711、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p47-4812、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p49-5013、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p50-5214、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52-5515、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及原因p57-5816、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p60-6117、传统教育的优缺点p61-6218、教育如何承担起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任务p63第2章教师一、名词解释1、教师p682、教育预见能力p823、教育传导能力p824、教育过程的控制p83二、选择/填空1、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行为有所帮助。
这种促进的教育态度,可综合成四类: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
P712、教师教育预见能力的核心是教育思维p823、教育传导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p834、教育活动控制包括三个方面p835、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三种p82-836、教师的劳动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艺术性;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最全面版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育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了使作善也。
”3、《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4、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
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交往性”;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社会性”。
5、(1)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影响、受教育者。
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3)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4)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分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
(5)以上三种要素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规定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就会导致系统状况的改变。
6、教育起源分为四种: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勒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要点 第七章
第七章1、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2、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理及行为倾向。
态度决定人的行为方式。
人的态度是一个体系,它包括人对事物的信念、情感、行为倾向。
3、起点行为: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准备状况)。
4、隐蔽课程:学校中各种超出正式组织的学校活动范围,教学大纲或课程计划没有规定,教师没有正式讲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带偶然性,没有组织的和非正式的活动。
5、技能: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6、动作技能: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7、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
8、创造性思维: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9、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10、审题也叫分析课题,就是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象。
11、知识掌握:即知识的占有。
12、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期”,这种现象即称为高原现象。
13、简述理解的种类和水平:(1)种类:①对言语的理解。
②对事物意义的理解。
③对事物类属的理解.④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⑤对逻辑关系的理解。
⑥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
(2)理解的水平:①字面理解。
②解释的理解。
③批判性理解。
④创造性理解。
14、促进理解的方法:①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③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④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
⑤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⑥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
⑦指导学生自学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区别进行指导。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它是对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下面我将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回答。
一、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对所要培养的人的期望结果和指导思想。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
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注重个体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教育目标的设定,首先要确定培养学生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
教育应当让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真实的社会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教育目标应当明确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能力。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目标要鼓励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敢于探索的品质。
二、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教育内容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来确定,并经过正确的选择和编排。
教育内容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注重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并将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育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采用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教育者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来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教学。
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的理论、原则、方法、技术和实践等。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教育实践中的具体情境和原理,是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围绕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展开讨论,探索其内涵和意义,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育学情境是指教育实践中的具体环境和条件。
教育情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场所和环境,以及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具体情况和问题。
教育情境的不同会对教育实践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育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制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育情境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实践中的具体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学原理是指教育实践中的一般规律和原则。
教育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它包括教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术等,是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教育原理的研究和运用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把握教育实践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的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教育情境是教育原理的实践基础,教育原理是教育情境的理论指导。
只有把握好教育情境,才能更好地运用教育原理,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因此,教育者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分析教育情境,运用教育原理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境运用教育原理,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和计划,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同时,教育者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分析教育情境,不断地总结和提炼教育原理,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
总之,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教育实践的具体情境和教育原理的理论指导。
教育者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分析教育情境,运用教育原理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以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最新)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最新)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研究。
2. 教育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教育思想:孔子、孟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学等。
3.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教育问题: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背后的规律性。
4.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法: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辨来探讨教育问题。
实证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数据,进行分析。
历史法:通过研究教育历史,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
2. 教育的本质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目的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传承性: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3.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身心发展。
认知发展:知识的获取、智力的发展。
情感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社会性发展:社会交往能力、道德品质的培养。
社会发展功能:促进社会进步。
经济功能: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政治功能:培养合格公民,维护社会稳定。
文化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定义:教育目的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
确立依据: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要、教育规律。
2. 教育制度定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
我国现行学制: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教育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
本文将从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门重要课程。
首先,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和本质特征的学科。
它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教育学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在复习教育学原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内容,建立起对教育学原理整体框架的清晰认识。
其次,教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教育学的基本方法。
在复习教育学原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特别是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它们是教育学原理的核心和灵魂,对于我们理解教育学的本质和规律性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复习教育学原理需要注意的学习方法包括系统性、历史性、实践性和前瞻性等。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系统地整理和归纳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了解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具有前瞻性地思考教育学原理对于未来教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复习教育学原理需要注重的重点是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学原理是联系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知识,而是要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检验理论。
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联系实际,思考教育学原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和意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复习教育学原理需要系统全面地掌握其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希望本文的复习资料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掌握教育学原理,取得优异的成绩。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神话、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填空题……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填空……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资料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在教育学中,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教育活动发生的具体环境和条件。
通过理解和把握不同的教育情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活动的发展和影响。
一、教育学情境的分类教育学情境可分为内部情境和外部情境。
1. 内部情境是指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方式等因素,以及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
内部情境对教育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2. 外部情境是指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因素。
外部情境是通过提供特定的教育资源和条件来促进教育活动的发展。
二、教育学情境的原理1. 适应原理:教育活动必须根据学习者的能力和特点来设计,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水平,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2. 匹配原理:教育活动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背景相匹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目标,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参与度和吸引力。
3. 激发原理:教育活动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社会互动原理:教育活动应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相互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群组活动和合作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反馈原理:教育活动应及时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以便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6. 转化原理:教育活动应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具体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境相联系,并鼓励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育学情境的优化措施为了优化教育学情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以便个性化地设计教育活动。
2. 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以满足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学习需求。
3. 鼓励学生参与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学是一门关于教育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的各种现象、规律和原理。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是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探讨的是教育活动发生的具体环境和背景,以及这些环境和背景对教育活动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了解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深入了解教育活动发生的情境和原理,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教育学情境与原理需要关注教育活动发生的具体环境。
教育活动发生的情境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场所和环境。
在学校里,教育活动发生的情境可能包括教室、操场、图书馆等各种场所;在家庭里,教育活动发生的情境可能包括家庭成员、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方式等各种因素;在社会中,教育活动发生的情境可能包括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社会价值观等各种因素。
了解教育活动发生的具体情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其次,教育学情境与原理需要关注教育活动发生的原理。
教育活动发生的原理是多方面的,它可能包括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教育学原理等各种原理。
心理学原理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对教育活动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社会学原理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对教育活动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学原理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对教育活动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了解教育活动发生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教育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指导教育实践。
总之,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是教育学的重要内容,它关注教育活动发生的具体环境和背景,以及这些环境和背景对教育活动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了解教育活动发生的情境和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教育学情境与原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一)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一)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学科性质1. 教育的定义(1)广义教育: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 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具备一定教育素养,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2)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人,包括在校的学生、参加继续教育的成年人等。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等。
3. 教育的学科性质(1)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2)教育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观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3)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 古代教育(1)中国:儒家、道家、法家等教育思想。
(2)西方: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等教育制度与思想。
2. 近代教育(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
(2)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教育。
(3)产业革命时期:功利主义教育。
3. 现代教育(1)20世纪初:新教育运动、进步教育运动。
(2)二战后:教育民主化、终身教育、全民教育。
(3)当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育信息化。
三、教育目的与功能1. 教育目的(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强调个人潜能的发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培养合格的公民。
2. 教育功能(1)个体功能:促进个体身心发展,提高个体素质。
(2)社会功能:传承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主进程等。
四、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1. 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
(2)教育管理体制: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学校自治制等。
2. 教育政策(1)教育公平政策: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资料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特点、规律、原则和方法的学科,它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教育学中,情境与原理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主要讨论教育学情境与原理的相关知识。
一、情境情境是指学习、教学和评价活动的环境。
情境包括物质情境、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等。
物质情境是指学习、教学和评价活动所处的物理空间和器材条件。
社会情境是指学习、教学和评价活动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人际关系。
文化情境是指学习、教学和评价活动所处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信仰观念和精神风貌等。
情境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十分重要,良好的情境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实施和取得理想的效果。
因此,在教育中要注意创设恰当的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原理原理是指教育活动中可遵循的规律和方法。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基本理论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原理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它是由实践总结、抽象和概括而成的。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教育实践的指导原则。
教育学原理包括多种类型,如认知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和伦理学原理等。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育学家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教育学原理。
三、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把学习活动放进有意义的情境中,以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情境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更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情境教学的实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情境要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其次,情境要具有真实性和可感性,以增进学生的记忆深度和广度;最后,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四、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引导、提示和启发,让学生自主发掘和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发展。
启发式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制定教学方案;其次,要通过丰富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最后,要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和纠正,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提高。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活动和规律的学科,涉及到许多情境和原理。
以下是关于教育学情境和原理的一些探讨。
一、教育学情境1. 社会情境社会情境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教育应该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此外,还应加强教育的国际化,提高全球化视野,为未来的全球竞争做好充足的准备。
2. 文化情境文化情境是影响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会导致教育的目标和方法的不同,因此教育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文化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强行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加入到教育中去。
3. 心理情境孩子的心理状况对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学生提供一种安全、温馨、充满信任与情感交流的环境,将学生放在自信、积极、有望的状态下学习。
4. 教室情境教室情境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教室环境应该是舒适无虞,具有启迪性和教育意义的地方,应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倾注深情。
二、教育学原理1. 个性化原理每个人都是独特而特殊的个体,因此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帮助每个学生发掘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其独特的个性和自我认同,以便个人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适应。
2. 社会性原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使其能够在社会群体中适应生活中的团队合作以及人际沟通技巧等,使学生在社会越来越全球化的环境中适应,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
3. 活动原理教育应该具有实践性和动手能力的元素。
学生应该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活动,掌握技能和实践能力,展示其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上的经验。
4. 环境原理教育的环境应该以有利于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为核心。
教育环境的优劣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影响学生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教学的环境在设计中应该注重创新,走智慧化的发展道路。
结论:总的来说,教育学情境和原理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者应该注重教育学情境和原理,从社会、文化、心理、教室四个方面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优秀的教育服务。
四川教师资格证A级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资料
【书名】教育学-情景与原理【作者】傅道春【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第一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臵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教育影响又可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和教育环境五种成份。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教师的中介作用就在于充当联结教材与学生的中间环节来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矛盾中达到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材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总之:教师、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教育影响、学生三者的互相对立、互为中介中运动和发展的。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产生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二)、教育的发展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1、远古教育:具有原始性,表现为以下三方面①非独立性②贫乏性③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特征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②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③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系统性、狭隘性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一)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关注教育的理论层面,还关注教育的实践层面。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教学、学习、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
1. 教育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即通过学校这一专门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 教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品德的过程。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
3. 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通过经验获得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学习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4.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
5.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体系的总和,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 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主,重视人文教育。
教育对象具有等级性,主要面向统治阶级子弟。
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强调死记硬背。
2. 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
教育对象逐渐普及,开始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方法逐渐多样化,强调启发式教学。
3. 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20世纪以来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对象全民化,强调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方法现代化,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教育的基本规律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名】教育学-情景与原理【作者】傅道春【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第一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教育影响又可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和教育环境五种成份。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教师的中介作用就在于充当联结教材与学生的中间环节来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矛盾中达到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材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总之:教师、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教育影响、学生三者的互相对立、互为中介中运动和发展的。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产生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二)、教育的发展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1、远古教育:具有原始性,表现为以下三方面①非独立性②贫乏性③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特征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②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③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系统性、狭隘性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3、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现代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第二阶段: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第三阶段:以使用信息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20世纪中叶--目前)第二节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追求(一)社会广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二)教育目的的结构1、什么是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①、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这是教育目的的核心部分。
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它要培养的是一般的社会主义公民。
②、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主要是为提高人的一般素质打基础。
教育目的又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具有比较重大影响的主要是两大派: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
马克思观点: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个组成部分。
五个组成部分相对独立,缺一不可,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三)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1、教育目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大致有以下层次:第一层次:教育目的。
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或称终极的教育目标。
由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或以政策形式规定。
其具有高度概括性、方向性、指导性,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的依据。
第二层次:教育目标。
即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制定。
它可分解为各种教育目标。
第三层次:课程目标。
是依据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各种教育大纲中。
课程目标可以是一个学年的,也可以是一个学期的。
第四层次:单元目标。
即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
上述第一、二层次教育目标是按学制规定,整个修业期满方能实现的目标,称为无期目标或理想目标,是制定具体目标的重要依据。
第三层次目标是更加具体化的,可在短时期内实现的,我们称为中期目标为中程目标。
第层次目标称其为近期目标。
我们把具体到可观察、可测量、可直接操作的目标称作教育的行动目标。
2、教育目标的分类:一般分为三大类①认知领域: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定理、定律②能力领域: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想品行能力(包括政治领悟和道德践行等主观条件)、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能等③情意领域:包括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等等。
3、教育目标的实施问题:各层级教育目标的制定从确立教育目的开始,按照: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行动目标的顺序而教育目标的实现所经历的顺序是:教育行动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
第三节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个体发展即个体的身心发展,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更多地在个体“心”的方面,个体“心”的发展反映出来的对教育的需求,主要为个性化和社会化两方面,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四种:1、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对人的发展,特别对年轻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
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呈现如下特点:1、顺序性:即由低级到市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2、阶段性:即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3、不平衡性:指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方面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4、个别差异性:指的是学生个体间在发展速度、水平和个性心理倾向上的不同。
教育者必须研究和把握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①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②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④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修改的过程。
1、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2、道德社会化: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
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关心别人,愿意帮助和保护别人,为别人着想。
第二、对道德问题作出判断。
第三、行动。
3、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
人的行为方式和个性的似乎与性别角色标准有着密切的联系。
将性别角色的标准内化的过程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
(四)个体个性化的形成自我是社会化过程或者社会性相互作用的一个副产品,这个副产品又将反过来影响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和个性化都是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的。
社会性相互作用有两大功能。
一是使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社会化功能保持每个个体作为受尊重的个体进入社会。
通过社会化功能,个体与他人乃至社会建立和睦共利的关系。
如果社会化历程频繁受挫,会导致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冲突,导致行为偏离社会规范,起到犯罪。
二是个性化功能。
个性化功能帮助人们理解自我的个性特质。
通过个性化功能,个体建立起与客观相统一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控制意识。
个性化受失传常导致内心混乱、绝望意识的产生。
因此,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相辅相成的过程,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基本上可以用“制约”和“促进”四个字来概括。
“制约”与“促进”表明了社会与教育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社会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保证条件;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才又反过来不断推动、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的总体。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是指教育事业与社会中人的总体的关系。
1、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人口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
教育除具有控制人口数量的社会功能外,同时也具有提高人口质量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对青年一代的培养。
还表现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上。
教育还具有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
社会人才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具有不同科学文化程度的人才之间的比例。
第二、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之间的比例。
人才流动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四点:①人才在不同技术特点的劳动部门之间的流动②人才在不同性质的劳动部门或工作种类间流动③人才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④人才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物质生产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劳动能力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①提高对生产要求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②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
③能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程所需的时间。
④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⑤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
(2)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是与一定阶级的利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