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 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3比热容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一堂关于"比热容"的物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堂课程时,我采用了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温度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教具:热水、冷水、烧杯、温度计、称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在活动开始时,我会向学生介绍比热容的概念,并解释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比热容。
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计算方法。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活动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计算,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堂课程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学生有困难,我会考虑再次进行教学,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些额外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热容的知识。
我还会考虑将比热容的知识拓展到其他领域,如热力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这堂课程,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2.重点: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将比热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比热容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和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程度,注重引导他们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关注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思维定势和误区,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纠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
(2)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并提出改进措施。
3.拓展提升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比热容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撰写一篇小论文。
(2)结合所学知识,探讨比热容与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4.思考性问题:
(1)为什么说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试从物理角度解释。
(2)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利用比热容的差异解决实际问题?
(3)拓展提升作业以论文的质量、观点的独到性以及与实际的联系程度为评价标准。
2.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学内容:
(1)对比热容的定义、单位、物理意义进行讲解。
(2)通过实例,分析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
(3)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演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3 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3章的第3节,主要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水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大于其他物质,因此水常用作冷却剂、取暖剂等。
4. 比热容的应用:根据Q=cmΔt可知,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甲、乙两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比热容大的物体温度变化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为什么用水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理解比热容的含义。
3.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例题讲解。
4. 讲解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7. 布置作业:(1)教材第13.3节课后习题。
(2)请列举一个生活中运用比热容知识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3. 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七、作业设计1. 教材第13.3节课后习题。
2. 请列举一个生活中运用比热容知识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开始时,通过展示生活中与比热容相关的现象,如海边沙子与海水的温度差异,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比热容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对比热容的定义进行讲解,强调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物质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通过实例解释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探讨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引导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
4.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热容的计算过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然后用同样的热源对它们进行加热。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相同的热源加热相同时间后,水和砂石的温度变化不同?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产生疑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比热容。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热量、温度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实验、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比热容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探究比热容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1.请学生运用比热容的公式,计算以下问题:
(1)质量为0.2kg的水,从20℃升高到10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3《比热容》教学设计
3.运用问题驱动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使他们在合作中互补知识,共同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与比热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热容知识的理解。
6.注重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体系,巩固重点知识。
7.加强课后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布置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引导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内容:讲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引导学生了解比热容的性质。
过程:教师列举生活中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如水、砂石、金属等,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比热容的性质,如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状态等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实例等方式,总结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热水器等。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3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3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介绍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特性:描述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体质量、温度变化、吸收或放出热量无关。
4. 比热容的应用:介绍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袋、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以及比热容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热水袋、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热水袋和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物品与比热容的关系。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给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并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3. 演示实验:进行比热容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热水袋的热量传递等。
4.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比热容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计算公式:Q=cmΔt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块质量为2kg的铜,从20℃升高到100℃所吸收的热量。
答案:Q=cmΔt=2kg×0.39×(100℃20℃)=50.4J2. 题目:一辆汽车的发动机冷却液的比热容为3.6×10^3J/(kg·℃),质量为50kg,升高温度为50℃,求发动机冷却液所吸收的热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3 比热容 教案
问题5:反馈一
小循环4: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以水的比热为例,说明它的物理意义,使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4.2×103焦的热量,完成下列表格
质量
升高温度
吸收热量
1kg
1℃
4.2×103J
2kg
1℃
2kg
2℃
从填上表格引入热量的计算,并启发学生得出热量计算用比热容×质量×升高的温度。
2.演示实验
3.类比密度学习比热容
问题2:思考交流
小循环2:影响比热容因素、单位、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2)比热的单位:J/(kg·℃)
(3)水的比热是4.2×103J/(kg·℃)。它表示1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是4.2×103焦。
课题:第13章第3节《比热容》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4.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问题6:小组合作设计探究过程,并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
问题7:反馈二
合
自己整理上述三个知识点的内容、学习方法。
问题8:自我小结
补
1.针对学习中的疑点,讨论交流。
2.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问题7:自我查漏
问题8:学以致用
测
利用教师特意提供的检测题,检测自学内容,并根据答案自我矫正。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设计的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的教案。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比热容概念的同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比热容的性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热水、冷水、加热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袋的使用,引发学生对温度和热量的关注,进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进行比较。
5. 解决问题: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热水袋的使用、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比热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观察环节在实验观察环节,我选择了烧杯、温度计、热水、冷水、加热器等实验器材。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 / (m 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4. 比热容的应用:了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保暖衣物、热水袋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穿保暖衣物、夏天使用凉席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比热容的关系。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根据教材内容,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3.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单位:通过示例,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单位,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4. 应用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比热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 / (m Δt)。
3.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一种物质的比热容为2.0×10^3 J/(kg·℃),质量为0.5 kg,温度升高了5℃。
求这种物质吸收的热量。
答案:Q = c m Δt = 2.0×10^3 J/(kg·℃) 0.5 kg 5℃ =5.0×10^3 J。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掌握比热容的单位。
2.能用热量的计算公式解决较简单的热量计算题。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热岛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定义与应用。
教学难点: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烧杯两个,各装等量的水和煤油,两支温度计,两个相同功率的电热器(热得快),两个搅拌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二)引入新课利用热量单位卡的规定引入新课。
从热量单位卡的规定,我们知道使1克水升高1℃需要吸收的热量是1卡。
这个规定中限定了1克的水,限定了温度升高1℃。
可见水的质量越多,升高温度的度数越多,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
其实大家也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举例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
卡的规定中,还限定了升温的物质是水。
那么,其他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三)新课教学一、热量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热总是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为止。
高温物体放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跟什么条件有关呢?1.热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同温度的一壶水和半壶水,要加热到沸腾,一壶水吸收的热量多。
同样,要把开水自然冷却,水越少,凉得越快,所以,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质量有关。
质量越大,热量越多。
2.热量跟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有关。
同一块铁,把它烧到温度为100℃需要的热量少,继续把它烧到1000℃,需要的热量多。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3比热容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了解比热容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掌握比热容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3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定义,掌握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2.学会使用比热容的概念进行物体吸热、放热量的计算。
3.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并能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
4.掌握比热容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不同物质在吸收和放出相同热量时的温度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利用家庭物品进行简单的比热容实验,如比较水、沙子的比热容,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3.拓展提高:
-查阅资料,了解比热容在节能减排、建筑节能等领域的应用,撰写一篇拓展阅读报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设计一道关于比热容的应用题,要求包含实际问题背景、物理过程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比热容的物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的现象,如沙漠地区与沿海地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3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3 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以及比热容的应用。
具体内容如下: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2.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3.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 / (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
4. 比热容的应用:通过比热容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广泛应用于工程、气象、地理等领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包括热水、冷水、不同质量的物体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为例,说明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夏天游泳感觉凉爽的原因等。
2. 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及应用。
3.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进行分析。
4. 课堂练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热水袋里的水会凉得慢等。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2. 比热容的单位3.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4. 比热容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夏天游泳感觉凉爽?(2)根据比热容的知识,分析下列现象:热水袋里的水为什么凉得慢?2. 答案:(1)夏天游泳感觉凉爽,是因为水比热容大,吸收的热量较多,游泳时人体散热较快,所以感觉凉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物理意义,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掌握。
3.将比热容知识与其他物理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热容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5.情感教育,培养节能意识:结合比热容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培养节能环保意识。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参与节能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6.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设计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在实验中,如何准确地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举例说明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小组讨论后,我会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旨在巩固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和应用。这些练习题将包括:
1.计算给定物质在不同热量输入下的温度变化。
2.分析实验数据,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3.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运用比热容知识进行合理推断。
2.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提高节能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如为什么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2.知识讲解:
(1)比热容的定义、单位及公式。
(2)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及原因。
3.实践探究: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之后,我会正式进入比热容的讲解。首先,我会详细解释比热容的定义,包括其物理意义和单位。然后,我会通过公式和图示来阐述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3节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介绍比热容的定义,以及比热容的单位。
2. 比热容的计算:讲解如何利用比热容的公式进行计算。
3. 比热容的应用:介绍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散热器、汽车发动机等。
4. 比热容的测定:讲解如何进行比热容的实验测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方法,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的测定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夏天用水散热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水散热效果好。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比热容的定义,介绍比热容的单位。
3.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利用比热容的公式进行计算。
4. 讲解比热容的应用:介绍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散热器、汽车发动机等。
5. 讲解比热容的测定方法:进行比热容的实验测定。
6. 例题讲解: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2. 比热容的计算方法3. 比热容的应用4. 比热容的测定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比热容的概念,并说明其单位。
(2)利用比热容的公式计算一个物体的比热容。
(3)举例说明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比热容是物质单位质量在温度变化1摄氏度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单位是J/(kg·℃)。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3)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如散热器、汽车发动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比热容的知识,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热容教学设计精选5篇
比热容教学设计精选5篇比热容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a、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等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分析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吸放热的计算。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生活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也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破重点的`思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中体会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为建立比热容概念奠定基础。
四、教学难点分析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难点的思路: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涉及质量、温度的变化和热量三种概念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所以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难点。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解释其含义,知道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学法: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利用推理归纳法逐步入深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热量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13.3 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材第13章第3节,主要讲述了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需吸收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应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不同物质的样品、热量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夏季炎热的天气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炎热的天气中,海边感觉比内陆凉爽。
2. 概念讲解:介绍比热容的定义,解释比热容的意义。
3. 公式讲解: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4. 实验演示:进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5. 例题讲解:给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进行解答。
6. 随堂练习: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3. 比热容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物质的比热容,并解释结果。
a. 水的比热容是多少?b. 沙子的比热容是多少?2. 答案:a. 水的比热容约为4.18 J/(g·℃)。
b. 沙子的比热容约为0.83 J/(g·℃)。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比热容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3比热容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3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13章第三节“比热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使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难点:比热容公式的运用,以及如何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夏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更凉爽?”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热容。
2. 知识讲解:(1)比热容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比热容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比热容的计算公式: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讲解。
(3)比热容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比热容的实际意义。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选择一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比热容公式的运用方法。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3.3 比热容一、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二、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 / (m Δt)1.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设计实际问题解决方案七、作业设计1. 请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在夏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更凉爽?答案:沿海地区水多,水的比热容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较少,所以沿海地区更凉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3比热容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13.3 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13章第3节,主要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特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4. 比热容的应用:根据比热容可以计算物体在吸收或放出热量时的温度变化,也可以根据物体的温度变化来计算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通过实验和例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难点:比热容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如何根据物体的温度变化来计算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烧杯、热水、冷水、温度计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夏天在户外活动时,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热?这是因为我们身体在吸收热量,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物体吸收热量的现象呢?2.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用烧杯装热水和冷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热水和冷水在吸收和放出热量时的温度变化。
3.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什么是比热容?为什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4.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应用:如何根据比热容来计算物体在吸收或放出热量时的温度变化?如何根据物体的温度变化来计算吸收或放出的热量?5.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例题,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6.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3.3 比热容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13.3比热容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3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第3节,主要讲述比热容的概念、计算以及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应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
2. 重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烧杯、热水、冷水、温度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水袋取暖,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2. 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解释比热容的含义,强调单位质量、温度变化1℃和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3. 演示实验: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4.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引导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5. 练习题解答: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答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比热容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3. 比热容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某物质质量为0.2kg,温度升高5℃,吸收的热量为1000J,求该物质的比热容。
答案:c = Q/(mΔt) = 1000J/(0.2kg×5℃) = 1000J/(1℃) = 1000J/(kg·℃)2. 题目:一块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2000J,冰的质量为0.1kg,冰的熔点为0℃,求冰的比热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烧开温度相同的一壶水和半壶水时,一壶水加热的时间更长,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
若都是一壶水,原来温度低的那一壶水加热时间更长,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
结论:对于同一种物质,质量越大,温度升得越高,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
加热时间的长短可以代表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那么,将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新课教学]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1、实验用水和沙子作为研究对象,装置如图所示,在两个金属盒内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用酒精灯加热,用温度计测量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值。
器材:相同规格的酒精灯(或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铁架台、石棉网、金属盒、温度计、水、沙子。
应考虑的问题:①、如何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使用天平来称量;②、如何比较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哪个多些?——用温度计去测量;③、怎样确定水和沙子是否吸收了相同的热量?——比较加热时间。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①、实验步骤:用温度计记录加热前水和沙子的初温t1;用酒精灯加热一段相同的时间后,记录水和沙子的末温t2。
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分析与论证沙子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较快,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要使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相应的应该怎样操作?结论: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相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二、比热容在上面的探究实验中,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
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怎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在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来表示。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用符号c表示。
c =Q吸/m(t – t0)=Q吸/m△t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相等。
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2、单位:焦/(千克·摄氏度)-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为:J/(kg·℃)。
3、比热容单位的物理意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焦。
4、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即使是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比热容也不相同。
物质的比热容可以由质量、温度变化量、吸热放热的多少共同度量,但比热容不随物质的质量、吸热放热的多少以及温度变化量的变化而变化,即与质量、吸热放热的多少、温度变化量无关。
但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即物质的种类不同、状态不同,则比热容不同。
5特点:①、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但也有可能相同;②、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③、一般情况下,液态物质的比热容比固态物质的比热容稍大;④、水的比热容较大。
6、记住水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它表示了质量为1千克的水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焦。
水的比热容较大,即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
水的比热较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经常利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水来作冷却剂或取暖剂。
前者是让水吸收带走更多的热量;后者是让水放出更多的热量。
②、一天之中,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没有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明显,也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③、在农业上,人们往往会在傍晚往秧田里灌水,早晨将秧田里的水放掉,保护秧苗。
也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课堂练习1、酒精的比热容是2.4×103J/(kg•℃),它表示。
一瓶酒精倒去1/3,剩下的酒精的比热容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小丽在海边游泳时发现,同样在烈日下,沙滩很热,而海水却比较凉,这是因为什么?小丽感到不可理解,请你给她解释一下。
答:因为水的比热容较_______,水和沙相比,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但比较而言,水的温度变化比沙_________,因此,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沙滩比海水温度_________。
3、沿海地区的昼夜气温变化不大,而内陆沙漠地区的昼液气温变化较大,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水的比热容较大,下列做法中不是利用这一特性的是( )A、炎热的夏天,在室内的地面上洒水感到凉爽B、用水做内燃机的冷却液C、在城市里修建人工湖,除了美化环境外,还能调节周围的气候D、供暖系统使用热水循环供暖三、热量的计算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这表示了质量为1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是0.88×103J。
试计算: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分析:1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是:0.88×103J2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0.88×103×2 = 1.76×103J2kg的铝块温度升高100℃—30℃= 70℃时,吸收热量是1.76×103J×70 = 1.23×105J 上述计算可以写成一个计算式铝块吸收的热量= 0.88×103J/(kg·℃)×2kg×(100℃—30℃)=1.23×105J如果以Q吸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分别代表加热前和加热后物体的温度。
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由比热容计算热量的公式Q吸= cm(t – t0)。
1、物体升温时的吸热公式为:Q吸= cm(t – t0)=cm△t式中的Q吸是物体吸收的热量——单位是J;c是物质的比热——单位是;J/(kg·℃);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是kg;t0是物体的初温,t是物体的末温,△t是物体温度的变化量——单位都是℃。
2、物体降温时的放热公式为:Q放= cm(t0–t)=cm△t式中的Q放是物体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c是物质的比热——单位是;J/(kg·℃);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是kg;t0是物体的初温,t是物体的末温,△t是物体温度的变化量——单位都是℃。
3、热平衡方程冷热物体混合时,达到相同的温度,若不计热量损失,则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一定等于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即Q吸=Q放。
注意:1、学生容易把t0和t混淆,所以要告诉学生记忆的方法:有标脚“0”的就可想到“一切从零开始”就表示开始的温度即初温。
没有标脚的就是末温。
2、区别“升高”、“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降低了”、“降低到”。
3、公式中各符号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要统一。
………………………………………………………………………………课堂练习1、质量为100kg 的钢锭,温度从1.3×103℃降到30℃,放出多少热量?[c 钢=0.46×103J/(kg ·℃)] 解:Q 放 = cm (t 0 – t )=0.46×103J/(kg ·℃)×100kg ×(1.3×103℃–30℃)=5.84×107J2、有一高温物体被投入质量为10kg 、温度为20℃的水中,如果传给水的热量是2.73×106J ,则水温会升高到多少度? 解:由公式Q 吸 = cm (t – t 0)得C 85C 20kg 10)C J/(kg 104.2J 1073.236︒=︒+⨯︒⋅⨯⨯=+=o t cm Q t 吸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A 、一杯煤油用去二分之一,它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B 、吸收热量多的物体,比热容一定大C 、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多D 、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了相同的热量,煤油升高的温度大于水升高的温度4、质量不同,初温相等的大、小两个铁块,吸收了相等的热量后将它们接触,则( )BA 、内能从质量大的铁块传递到质量小的铁块上;B 、内能从质量小的铁块传递到质量大的铁块上;C 、大小两个铁块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D 、条件不足,无法判定5、有A 、B 两种物体,它们的质量之比为1:3,吸收的热量之比为4:3,A 物体升高的温度是B 物体升高温度的2倍,则A 、B 两种物质的比热之比是_____。
(2:1)6、质量为500g 的铝锅中装有2kg 的水,把水从15℃加热到95℃时,共需要吸收多少热量?[c 铝=0.88×103J/(kg ·℃)]………………………………7.072×105J7、把一个质量为100g 的铁球放在火炉中烧较长的一段时间,然后取出铁球,立即投入质量为200g ,温度为15℃的水中,混合后的共同温度为59℃。
求火炉内的温度。
(不考虑热量损失)…………………………………………………………862℃8、把80kg 的钢块加热到100℃后投入温度为20℃,质量为100g 的煤油中,测出混合后的温度为31.8℃,求煤油的比热容?………………………………2.1×103J/(kg ·℃………………………………………………………………………………………………… “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1、C2、B3、阳光照在海水上,尽管海水吸收了许多热量,但是由于海水的比热容较大,导致海水的温度变化并不大,所以感觉海水还是凉凉的。
阳光照在沙子上,由于沙子的比热容较小,吸收相同热量后,沙子的温度会上升较多,所以感觉沙子烫脚。
4、c =0.47×103J/(kg ·℃)5、Q 放 = cm (t 0 – t )=0.46×103J/(kg ·℃)×1.5×10-3kg ×(800℃–20℃)=538.2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