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实验报告
数据传递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数据传递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0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人员:[姓名]一、实验目的1. 理解数据在不同系统、设备之间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2. 掌握使用常见的数据传递协议和方法。
3. 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处理数据传递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数据传递是指在不同系统、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过程。
数据传递过程中,需要使用一定的协议和方法,以确保数据的正确、完整和高效传输。
三、实验内容1. 使用TCP/IP协议进行数据传递2. 使用串口通信进行数据传递3. 使用Modbus协议进行数据传递四、实验步骤1. 使用TCP/IP协议进行数据传递(1)搭建实验环境:两台计算机,一台作为服务器,一台作为客户端。
(2)编写服务器端程序:使用Python编写一个简单的TCP服务器程序,监听指定端口,接收客户端发送的数据。
(3)编写客户端程序:使用Python编写一个简单的TCP客户端程序,连接到服务器,发送数据。
(4)测试:在客户端发送数据,观察服务器端是否接收到数据。
2. 使用串口通信进行数据传递(1)搭建实验环境:一台计算机,一台具有串口功能的设备(如Arduino)。
(2)编写设备端程序:使用C语言编写一个简单的设备端程序,实现数据的读取和发送。
(3)编写计算机端程序:使用Python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端程序,通过串口接收设备端发送的数据。
(4)测试:在设备端发送数据,观察计算机端是否接收到数据。
3. 使用Modbus协议进行数据传递(1)搭建实验环境:一台计算机,一台具有Modbus接口的设备(如PLC)。
(2)编写设备端程序:使用C语言编写一个简单的设备端程序,实现Modbus协议的数据读取和发送。
(3)编写计算机端程序:使用Python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端程序,通过Modbus协议与设备端通信。
(4)测试:在设备端发送数据,观察计算机端是否接收到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使用TCP/IP协议进行数据传递实验结果:客户端发送数据后,服务器端成功接收到数据。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一一、实验目的:1.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和日常维护;2.了解生成树协议spanning tree protocal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stp的基本配置步骤;3.了解vlan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vlan的基本配置步骤。
二、实验要求:1.根据实验的任务要求,参考实验指导材料,完成实验,输入操作命令,观察输出结果,详细记录每个步骤的操作结果;2.在两台交换机的相应端口上开启STP,避免环路的出现,记录每个步骤的操作结果;3.两台交换机分别划分两个valn:vlan10、vlan20,要求同vlan能够跨越交换机互通,详细记录每个步骤的操作结果。
三、实验原理:1.STP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本定义:STP(Spanning-Tree Protocol),中文称生成树协议作用是能够发现并自动消除冗余网络拓扑中的环路。
它由规范IEEE 802.1D 规定,是指通过生成树的算法,暂时切断所有冗余的连接,使网络拓扑生成一个树的结构,消除网络循环,即保证从树的一点到其它任何一点只有一条路径。
STP 使用一种称为网桥协议数据单元BPDU (bridge protocol data unit ),它携带一些必要的信息在整个网络中进行多目广播,通过BPDUs的信息,完成生成树。
基本原理:①所有连接的网桥通过多播发送BPDUs,通告自己的网桥ID,找到具有最低网桥ID 网桥,并选举这个网桥为根网桥(Root),即“树干”;②计算非根网桥到根网桥的路径开销(cost),选择与根网桥连接的具有最低开销的端口为根端口(root port );③选择其他网桥到根网桥具有最低路径开销的端口为指定端口(designated port),该网桥为指定网桥(designated bridge ),其他与根网桥相连的端口为非指定端口(Nondesignated port);④设置根端口、指定端口转发数据(forwarding) ,非指定端口阻塞(blocking) 。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理解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3.了解常用的数据通信网络协议。
二、实验器材1.一台个人电脑;2.路由器;3.交换机;4.网线。
三、实验内容1.网络拓扑实验在实验室里,搭建一个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将一台个人电脑连接到路由器上,并连接到互联网。
再连接一个交换机,将多台电脑连接到该交换机上。
通过该拓扑结构,实现多台电脑之间的数据通信和与互联网之间的数据交换。
2.数据通信实验在搭建好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下,通过两台电脑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实验。
使用ping命令测试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连通性,并观察网络延迟和丢包情况。
3.网络协议实验通过 Wireshark 软件,抓包分析网络数据通信过程中所使用的网络协议。
了解常用的网络协议,如 TCP/IP、HTTP、FTP等,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四、实验步骤1.搭建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根据实验要求,将个人电脑连接到路由器上,并通过交换机将多台电脑连接到该交换机上。
2.进行数据通信实验在两台电脑上分别打开命令行窗口,使用ping命令进行相互通信测试。
观察通信情况,记录网络延迟和丢包情况。
3.进行网络协议实验在两台电脑上安装 Wireshark 软件,并打开抓包分析功能。
进行数据通信测试,并观察抓包结果。
分析抓包结果,了解所使用的网络协议和其工作原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网络拓扑结构搭建成功,多台电脑之间能够正常通信,并与互联网连接良好。
2.数据通信实验结果良好,延迟较低,丢包率较低。
3. 使用 Wireshark 软件抓包分析结果显示,数据通信过程中使用了TCP/IP、HTTP等协议,并且这些协议都能够正常工作。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我掌握了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并了解了常用的数据通信网络协议。
通过实验,我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并进行了数据通信实验和网络协议实验。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实验报告:通信实验引言: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通信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探究通信原理以及了解一些常用的通信设备。
实验目的:1.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学习通信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3.探究不同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实验材料和仪器:1.两台电脑2.一个路由器3.一根以太网线4.一根网线直连线实验步骤:1.首先,将一台电脑与路由器连接,通过以太网线将电脑的网卡和路由器的LAN口连接起来。
确保连接正常。
2.然后,在另一台电脑上连接路由器的WAN口,同样使用以太网线连接。
3.确认两台电脑和路由器的连接正常后,打开电脑上的网络设置,将两台电脑设置为同一局域网。
4.接下来,进行通信测试。
在一台电脑上打开终端程序,并通过ping命令向另一台电脑发送数据包。
观察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5.进行下一步实验之前,先断开路由器与第二台电脑的连接,然后使用直连线将两台电脑的网卡连接起来。
6.重复第4步的测试,观察直连线下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实验结果:在第4步的测试中,通过路由器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高,延迟较低。
而在第6步的测试中,通过直连线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可以说明路由器在数据传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和稳定性。
讨论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对通信原理进行了实际的验证。
路由器的加入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使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更加高效。
而直连线则不能提供相同的效果,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因此,在实际网络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和网络环境可能会对实际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实验中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延迟可能受到网络负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综合性实验
华北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综合性实验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实验学期2014 至2015 学年第二学期学生所在系部计算机学院年级B2012级专业班级计科B12-1 学生姓名江明月学号4128任课教师高晓燕实验成绩计算机学院制实验报告须知1、学生上交实验报告时,必须为打印稿(A4纸)。
页面空间不够,可以顺延。
2、学生应该填写的内容包括:封面相关栏目、实验地点、时间、目的、设备环境、内容、结果及分析等。
3、教师应该填写的内容包括:实验成绩、教师评价等。
4、教师根据本课程的《实验指导》中实验内容的要求,评定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成绩;要求在该课程期末考试前将实验报告交给任课教师。
综合性实验中,所涉及的程序,文档等在交实验报告前,拷贝给任课教师。
任课教师统一刻录成光盘,与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一同上交到系里存档。
5、未尽事宜,请参考该课程的实验大纲和教学大纲。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综合性实验报告开课实验:网络工程实验室2015 年5 月30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学习和掌握TCP/IP协议分析的方法及其相关工具的使用。
2.熟练掌握TCP/IP体系结构;3.学会使用网络分析工具。
4.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有关协议分析;二、设备与环境Windows 2000 server 操作系统TCP/IP 协议Wireshark工具软件三、实验内容1.安装VMware虚拟机和配置VMware虚拟机(选做)。
2.要求同学掌握网络抓包软件Wireshark内容包括捕获网络流量进行详细分析:利用专家分析系统诊断问题;实时监控网络活动;收集网络利用率和错误等;3.协议分析(一):IP协议,内容包括:IP头的结构;IP数据报的数据结构分析;4.协议分析(二):TCP/UDP协议,内容包括:TCP协议的工作原理;TCP/UDP数据结构分析;5.协议分析(三):应用层协议分析,内容包括:完整的FTP会话分析。
四、实验步骤1.安装并运行wireshark并打开捕获界面。
数据传送实验报告
数据传送实验报告引言在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中,数据传输是指从一个设备或系统向另一个设备或系统传输信息的过程。
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有线电缆、光纤、无线电波或红外线等方式进行。
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串口进行数据传输,通过控制台打印实现数据的简单传递。
实验目的1.掌握串口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熟悉控制台打印的方法。
3.掌握数据传输的简单实现。
实验设备与材料1.电脑B转串口线3.串口转接板4.示波器5.杜邦线若干实验原理串口通讯,又称为异步串行通讯,是利用电缆,连接两个设备进行数据通信。
例如在计算机领域内,串口通信是一种双向通信方式。
在此方式下,计算机通过执行串行通信协议从另一个串行通信设备那里接收信息,并通过执行该协议向该设备发出信息。
控制台打印是指将程序的运行结果打印到控制台的窗口中,可以方便开发人员进行调试。
数据传输是指通过通信线路将一个设备上的数据传输到另一个设备上。
实验步骤1.将USB转串口线连接到电脑上并安装驱动程序。
3.使用杜邦线将串口转接板上的RXD引脚连接到示波器上。
4.打开控制台程序,设置波特率为115200,数据位为8,停止位为1,校验位为无,然后打印Hello World!6.通过控制台向串口转接板发送一组数据,检查示波器上是否有响应。
7.将RXD引脚与TXD引脚连接,实现自发自收,检查数据是否能够传输成功。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成功地连接了串口,并通过控制台和示波器实现了数据传输。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也了解了串口通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了控制台打印的方法,掌握了数据传输的简单实现。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串口通讯是一种通过电缆连接两个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方式。
2.控制台打印可以方便地输出程序的运行结果。
参考文献1.《计算机组成原理》2.《电气工程基础》。
数据通信实习报告
数据通信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是在浙江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完成数据通信方面的实习。
实习
主要以实验室为实习基础,在实习期间,对公司正在开发的局域网数据通
信系统做详细研究,完成实验室里针对数据通信的网络实验,实验以实现
简单的UDP通信和TCP报文序列发送为主要实验内容,实习周期为两个月,时间从2024年1月1日到2024年3月1日。
二、实习内容
1.实验室整体设备介绍:
实验室内的设备包括两台计算机、一台网络打印机、一台网络路由器、一台数据交换机、一台服务器以及一个集线器,所有设备均是该实验室的
主要设备。
2.硬件设备以及实验环境介绍:
实验期间,依据实验室要求,将两台电脑安装了:网络操作系统(Ubuntu)、网络调试软件(Wireshark)和网络虚拟机(Virtualbox),以及其它必要的软件;同时,将网络路由器和数据交换机进行了IP地址
划分和设置,并且连接计算机,最终形成了实验环境。
3.所做实验项目介绍:
(1)UDP数据通信实验:通过实验室提供的计算机,实现两台计算
机之间的UDP数据通信,即使用UDP协议发送数据,最终实现数据在发送
方和接收方的传输。
通信数据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
如何有效地分析这些数据,挖掘其中的价值,对于提升通信网络的性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用户满意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学习通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相关工具的使用,并对实际通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二、实验目的1. 熟悉通信数据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掌握通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数据挖掘等。
3. 学会使用常用的通信数据分析工具,如Python、R等。
4.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通信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实验内容1. 数据采集2. 数据预处理3. 特征提取4. 数据挖掘5. 实际案例分析四、实验步骤1. 数据采集本次实验采用某运营商提供的通信数据,数据包括用户ID、时间戳、通信流量、通信时长、网络类型等字段。
2. 数据预处理(1)数据清洗:去除重复数据、缺失数据,修正错误数据。
(2)数据转换:将时间戳转换为日期格式,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3. 特征提取(1)时间特征:提取用户活跃时间段、通信密集时间段等。
(2)流量特征:计算用户平均通信流量、峰值流量等。
(3)时长特征:计算用户平均通信时长、峰值时长等。
(4)网络特征:统计不同网络类型的用户占比、通信成功率等。
4. 数据挖掘(1)关联规则挖掘:分析用户在特定时间段、特定网络类型下的通信行为,挖掘用户行为规律。
(2)聚类分析:根据用户特征,将用户分为不同的群体,分析不同群体的通信行为差异。
(3)分类预测:预测用户未来通信行为,为运营商提供决策依据。
5. 实际案例分析以某运营商为例,分析其通信数据,挖掘用户行为规律,优化网络资源配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用户活跃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晚上7点到10点,峰值流量出现在晚上9点。
2. 高流量用户主要集中在网络覆盖较好的区域,低流量用户则分布在网络覆盖较差的区域。
3. 不同网络类型的用户占比:4G用户占比最高,其次是3G用户,2G用户占比最低。
数据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数据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引言数据通信是指通过数据传输设备和通信线路实现数据交换和传输的过程。
而数据通信原理实验则是为了深入理解和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测量,向学生展示数据通信的工作过程和相关知识。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据通信原理的理解,掌握数据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技术,学习使用数据通信设备和工具。
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涉及到的设备和工具包括:计算机、数据通信软件、调制解调器、串行通信线路、传感器、数字信号发生器等。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确保计算机和数据通信软件的正常运行;b. 配置调制解调器和串行通信线路的连接。
2. 设计数据通信系统:a.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功能,并选择相应的调制解调器和通信线路;b. 设计数据通信系统的参数设置,如波特率、数据位数、校验位等。
3. 连接实验设备:a. 将传感器与数据通信系统的输入接口连接;b. 将数据通信系统的输出接口连接到计算机。
4. 实验操作:a. 启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软件;b. 调节数字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模拟传感器的信号输入;c. 观察数据通信软件的接收数据情况,并记录下实验数据;d.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数据通信系统的输入信号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经调制解调器进行调制后,通过串行通信线路传输给计算机。
2. 数据通信软件可以实时接收并解码串行通信线路传输的数据,将原始数据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格式。
3. 数据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实时数据传输至关重要,合理配置波特率、数据位数和校验位等参数,能够提高通信质量和减少误码率。
结论与建议本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数据通信原理和系统的工作过程。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 在实验中,我们注意到数据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对于数据传输具有重要影响。
IP数据通信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一交换机基本配置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交换机的初始配置;2.掌握交换机的网络设置;实验原理略实验步骤图1-1在实际中,配置交换机或者路由器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现场通过交换机的Console 口进行配置;另外一种是对二层交换机的vlan设置IP地址,从而可以实现远程IP登录管理。
练习一:交换机的管理按图1-1配置PC1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
通过Console控制口对交换机Switch1进行配置,使得PC机能够远程telnet登录到交换机上。
1. Switch1的配置Swtich> enable #进入特权视图#先清空以前的配置Switch#erase startup-config #在提示行中直接回车即可#重新启动交换机Switch#reload练习二:交换机端口聚合的配置图1-21.按图1-2拓扑图连线2.在Switch1的配置3.在Switch2的配置4.查看聚合信息(1)执行ping操作,测试连通性,产生数据包。
Switch1#测试结果:交换机Switch1与Switch2是连通的。
Switch1#show interface fa0/1 Switch1#show interface vlan 1Switch2#show interface fa0/1 Switch2#show interface vlan 1实验二交换机VLAN配置实验目的1掌握在交换机上创建/删除VLAN的方法;2掌握VLAN接口配置的方法;3了解并掌握交换机VLAN的性质。
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类型综合型实验内容1 通过VLAN的配置进行信息隔离;2 测试属于同一个VLAN的机器可以连通,不同VLAN的机器在第二层不能连通。
实验原理以太网交换技术的一个主要方面是VLAN(Virtual Local Network,虚拟局域网),它使用交换机将工作站和服务器聚集在逻辑概念的组中,既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置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技术。
数据通路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概述实验名称:数据通路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数据通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数据通路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和相互关系;3. 学会搭建简单的数据通路实验电路;4. 通过实验验证数据通路在实际应用中的正确性。
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6日实验地点: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实验设备:数据通路实验箱、示波器、万用表、连接线等。
二、实验原理数据通路是计算机中用于数据传输的路径,它由一系列的模块组成,包括输入模块、处理模块、输出模块和存储模块等。
数据通路的主要功能是将数据从输入模块传输到处理模块,经过处理后,再将结果传输到输出模块和存储模块。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搭建一个简单的数据通路实验电路,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 输入模块:用于接收外部数据,如按键输入、串口通信等;2. 处理模块:对输入的数据进行运算或逻辑处理,如加法、减法、逻辑运算等;3. 输出模块:将处理后的数据输出到外部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等;4. 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数据,如RAM、ROM等。
三、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电路根据实验箱提供的原理图,将各个模块按照要求连接起来。
具体步骤如下:(1)将输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到处理模块的输入端;(2)将处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到输出模块的输入端;(3)将存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到处理模块的输入端;(4)将各个模块的电源和地线连接好。
2. 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各个模块的参数,如输入模块的按键输入、处理模块的运算类型、输出模块的显示格式等。
3. 运行实验启动实验程序,观察各个模块的运行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各个模块的运行情况,验证数据通路在实际应用中的正确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中,我们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数据通路实验电路,实现了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各个模块的运行情况良好,数据传输过程稳定。
2.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数据通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了解了各个模块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数据通信综合实验报告--ACL、Nat、DHCP配置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八网络配置综合设计班级:xxxxxxxx学号:xxxxxx姓名:xxxxx案例3一公司总部与分部公网互联一、目标1、熟悉VLAN规和VLAN间路由2、熟悉路由的配置(rip或其他的路由都可以)。
3、熟悉acl配置4、熟悉NAT配置5、ip地址划分与拓扑结构设计二、场景1、某公司总部为一栋三层大楼,如图1所示,每层节点数量如图所示。
1 楼由人力资源部门占用,2 楼由 IT 部门占用,3 楼由销售部门占用。
所有部门必须能相互通信,但是同时又拥有自己独立的工作网络。
给定的IP地址范围是:192.168.X.0/24,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子网(其中X为个人的学号序号)。
图1 公司总部2、该公司有一个分支机构离公司总部不远,该分支机构为一个二层小楼如图2所示,1 楼由研发部门占用,2 楼由行政部门占用,所有部门必须能相互通信,但是同时又拥有自己独立的工作网络。
给定的IP地址范围是:192.168.X+1.0/24,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子网(其中X为个人的学号序号)。
图2 分支机构3、公司内部无网络设备,全部设备需新采购,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通过专网相连,但都能访问公网,你是网络管理员,必须设计公司总部、分支机构与公网三者之间的联网方案,以便为所有公司员工提供高速的内部网络和INTERNET服务。
三、步骤第 1 步: 设计拓扑。
图3 网络拓扑图设计第 2 步: 制定 VLAN 方案。
a. 为所有部门设计 VLAN 的名称和编号。
b. 包括一个管理 VLAN,可以命名为“管理”或“本征”,根据您的选择编号。
c. 使用 IPv4作为你的 LAN 编址方案,也必须使用 VLSM。
d. IP地址与VLAN分配,以下为示例表格。
地址表VLAN与端口分配(交换机1)VLAN与端口分配(交换机2)VLAN与端口分配(交换机3)VLAN与端口分配(交换机4)第 3 步: 设计一个图来展示你的 VLAN 设计和地址方案。
数据通路组成实验实验报告
数据通路组成实验实验报告数据通路组成实验实验报告一、引言数据通路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处理和传输数据,实现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协调和通信。
本实验旨在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数据通路,探索数据通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二、实验目的1. 理解数据通路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 掌握数据通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 实践数据通路的设计和实现。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1. 计算机;2. Verilog HDL开发环境;3. 开发板;4. 连接线。
四、实验步骤1. 设计数据通路的功能模块:包括输入模块、输出模块、运算模块等;2. 使用Verilog HDL语言编写各个功能模块的代码;3. 将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连接,形成完整的数据通路;4. 在开发板上下载并运行数据通路的代码;5. 输入测试数据,观察数据通路的运行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地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简单的数据通路。
通过输入测试数据,我们观察到数据在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传输和处理过程。
数据通路能够正确地完成各个功能模块的任务,并将最终结果输出。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数据通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数据通路在计算机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负责处理和传输数据,保证各个功能模块的正常运行。
通过实践,我们掌握了数据通路的设计和实现方法,提高了我们的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
七、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对数据通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践,我不仅掌握了数据通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还学会了使用Verilog HDL语言进行代码编写和调试。
这对我的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八、参考文献[1]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 David A. Patterson, John L. Hennessy[2] 《数字系统设计与Verilog HDL》- Mark Zwolinski九、附录实验代码和测试数据见附件。
以上为数据通路组成实验实验报告的简要内容。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8份)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8份)姓名:学号: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姓名:姓名:学号:实验一HDB3码型变换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几种常用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特征和作用。
掌握HDB3码的编译规则。
了解滤波法位同步在的码变换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器材主控&信号源、2号、8号、13号模块双踪示波器连接线三、实验原理1、HDB3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各一块一台若干姓名:学号:HDB3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2、实验框图说明我们知道AMI编码规则是遇到0输出0,遇到1则交替输出+1和-1。
而HDB3编码由于需要插入破坏位B,因此,在编码时需要缓存3bit的数据。
当没有连续4个连0时与AMI编码规则相同。
当4个连0时最后一个0变为传号A,其极性与前一个A的极性相反。
若该传号与前一个1的极性不同,则还要将这4个连0的第一个0变为B,B的极性与A相同。
实验框图中编码过程是将信号源经程序处理后,得到HDB3-A1和HDB3-B1两路信号,再通过电平转换电路进行变换,从而得到HDB3编码波形。
同样AMI译码只需将所有的±1变为1,0变为0即可。
而HDB3译码只需找到传号A,将传号和传号前3个数都清0即可。
传号A的识别方法是:该符号的极性与前一极性相同,该符号即为传号。
实验框图中译码过程是将HDB3码信号送入到电平逆变换电路,再通过译码处理,得到原始码元。
四、实验步骤姓名:学号:实验项目一HDB3编译码(256KHz归零码实验)概述:本项目通过选择不同的数字信源,分别观测编码输入及时钟,译码输出及时钟,观察编译码延时以及验证HDB3编译码规则。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HDB3编译码】→【256K归零码实验】。
将模块13的开关S3分频设置拨为0011,即提取512K同步时钟。
姓名:学号:3、此时系统初始状态为:编码输入信号为256K的PN序列。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实验仪器:电脑,交换机,路由器,网络线等。
实验过程:1. 实验一: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首先需要搭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
使用交换机和网络线将几台电脑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星状拓扑结构。
确保所有设备正常工作和连接无误。
2. 实验二:IP地址配置和子网划分IP地址是数据通信网络中的基本寻址方式。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给每台电脑分配一个IP地址,并进行子网划分。
根据实验要求,可以使用私有IP地址,如192.168.1.1、192.168.1.2等,并通过子网掩码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子网。
3. 实验三:路由器配置和静态路由设置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路由器来连接两个相互独立的子网。
首先,需要将路由器与交换机相连,并配置路由器的基本参数,如IP地址、子网掩码等。
接下来,配置路由器的静态路由,用于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通信。
4. 实验四:网络访问控制列表(ACL)实现网络访问控制列表是一种用于控制数据包流动的技术。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ACL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访问控制。
通过配置ACL 的规则,可以限制某些子网对其他子网的访问权限,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5. 实验五:虚拟局域网(VLAN)的配置虚拟局域网是一种将物理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设备组织在一起的技术。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VLAN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隔离和通信。
配置交换机的VLAN信息,并将不同端口划分到不同的VLAN中,可以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独立操作。
实验结果:经过以上实验操作,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
每台电脑都被分配了一个唯一的IP地址,并通过交换机和路由器实现了不同子网之间的通信。
通过配置ACL和VLAN,还实现了对不同子网的访问控制和隔离。
整个实验过程顺利进行,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并掌握了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无线传感器数据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二:无线传感器数据通信实验一、实验目的:在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单片机驱动代码的基础上,编写无线通信程序,实现多个传感器节点之间的双向数据传输。
二、实验原理:温湿度传感器和单片机采用的是类似IIC的串行通信,和单片机相连如图1-8所示VDD和GND是传感器供电引脚。
SCK是时钟引脚,在通信这个过程中,SCK信号都是有单片机控制的。
DATA是数据线,和单片机IO口相连。
用于向传感器发送指令和从单片机读走数据。
数据在时钟的上升沿生效在时钟是高电平时保持不变。
在时钟是低电平时准备数据。
接口如图所示。
图1-8 温湿度接口单片机先向传感器发送开始命令,然后开始通信,开始命令时序图如图所示。
在SCK高电平时,将数据线拉低,在下一个时钟高电平期间,将数据线拉高。
开始信号发送完毕。
图1-9 开始信号再开始信号后是命令信号,命令信号包含3位地址位(只支持000)和5位命令位组成。
传感器在接收到1byte数据时(即第八个时钟下降沿)将数据线拉低,表示数据正确接收。
在九个下降沿被释放。
命令如下表。
单片机在发送完命令信号后,等待温湿度传感器测量完成。
传感器在转换完成后将数据线拉低。
单片机产生时钟信号,从温湿度传感器读数据。
数据包含2bytes的测量结果和1bytes 的校验。
单片机在收到每字节数据都要将数据线拉低给出应答信号。
数据高位在前,低位在后。
传感器在测量结束和通信完毕后自动进入休眠。
具体操作见数据手册。
时序图如图1-10所示。
图1-10 传感器工作时序图8、计算公式温度计算公式:湿度计算公式:三、实验设备:ZIGBEE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一个、装有实验软件的计算机。
四、实验内容:1、建立开发工程;用MDK打开工程模板。
2、把similar_i2C.c和similar_i2C.h加入到工程。
将similar_i2c文件夹拷贝到工程模板目录中。
调用similar_i2C.c中函数,编写温度采集和湿度采集代码在工程模板根目录下建立sht1xx_sensor,在里面新建sht1xx.c和sht1xx.h空文件,将c加入到工程,将h文件加入到工程设置中编写main()调用温度采集和湿度采集函数,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GSM通信系统实验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GSM通信系统实验gsm通信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将正交调制及模拟信号的单元实验串成出来,使学生创建起至gsm通信系统的概念,介绍gsm通信系统的共同组成及特性。
二、实验内容1、构建gsm数据通信系统。
2、观测gsm通信系统各部分信号。
三、基本原理由于gsm就是一个全系列数字系统,话音和相同速率数据的传输都必须展开数字化处置。
为了将源数据切换为最终信号并通过无线电波升空过来,须要经过几个已连续的过程。
恰好相反,在接收端须要经过一系列的反过程去再现原始数据。
下面我们主要针对数据的传输过程展开叙述。
信源端的主要工作有1、信道编码信道编码用作提升传输质量,消除各种阻碍因素对信号产生的不良影响,但它就是以减少比特减少信息量为代价的。
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是在原始数据上附加一些冗余比特信息,增加的这些比特是通过某种约定从圆熟数据中经计算产生的,接收端的解码过程利用这些冗余的比特来检测误码并尽可能的纠正误码。
如果收到的数据经过同样的计算所得的冗余比特同收到的不一样时,我们就可以确定传输有误。
根据传输模式不同,在无线传输中使用了不同的码型。
gsm采用的编码方式主要有块卷积码、容错循环码、奇偶码。
块卷积码主要用作容错,当解调器使用最小似然估算方法时,可以产生十分有效率的容错结果,容错循环码主要用作检测和制止成组发生的误码,通常和块卷积码混合采用,用作抓取和制止遗漏的组与误差。
奇偶码点就是一种广泛采用的最简单的检测误码的方法。
2、交织在移动通信中这种变参的信道上,比特差错通常是成串发生的。
这是由于持续较长的深衰败谷点可以影响至相继一串的比特。
但是,信道编码仅在检测和校正单个差错和不太短差错串成时才有效率,为了化解这一问题,期望找出把一条消息中的相继比特分离的方法,即为一条消息的相继比特以非相继的方式被传送,并使突发性差错信道变成线性信道。
这样,即使发生差错,也仅就是单个或者很短的比特发生错误,也不能引致整个突发性脉冲甚至消息块都无法被解码,这时可以再用信道编码的容错功能去制止差错,恢复正常原来的消息,这种方法就是交织技术。
通信工程实验报告
通信工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通信系统、利用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实验,提高学生对通信工程实践操作的能力,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环境与工具实验环境:PC机、通信设备、网络环境实验工具:通信软件、数据分析工具三、实验步骤与结果分析1. 实验搭建与连接首先,将通信设备连接至PC机,确保硬件连接正常。
随后,根据实验要求,在PC机上安装并配置通信软件。
通过配置合适的参数,建立通信连接。
2. 数据传输测试在通信软件中设置数据传输参数,测试数据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通过发送不同类型的数据包,并记录数据传输的时间和成功率等,对数据传输效果进行分析。
3. 数据分析与处理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计算出数据包的平均传输速率、丢包率等指标。
并对传输过程中的延时、抖动等参数进行分析,评估通信系统的性能。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我们成功搭建了通信系统并进行了数据传输测试。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数据传输速率: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发现在稳定网络环境下,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能够达到预期的水平。
数据包的平均传输速率在理想情况下接近理论值。
2. 可靠性评估:通过对数据的多次发送和接收,我们可以计算出数据包的丢包率。
根据实验结果,丢包率较低,说明通信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3. 延时与抖动:我们对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延时和抖动进行了分析。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评估通信链路的性能。
在实验中,延时较小且抖动稳定,说明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较好。
基于以上实验结果与讨论,我们可以得出通信系统的性能良好,适用于实际应用中的数据传输等任务。
然而,实验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局限性,例如在复杂网络环境下,通信系统的性能可能会受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通信工程中的实践操作和相关原理。
掌握了搭建和测试通信系统的方法,提高了通信工程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移动通信期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移动通信期末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组成、信号调制解调、信道特性等方面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2. 掌握信号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和建模方法。
4.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本实验通过观察移动通信设备,了解其组成和基本功能。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GSM手机,了解其外观、按键、屏幕等组成部分;(2)观察GSM基站,了解其外观、天线、设备室等组成部分;(3)分析GSM手机与基站之间的通信过程,理解其基本功能。
2. 信号调制解调实验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信号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GSM手机的信号调制解调过程,了解其工作原理;(2)通过实验软件,实现信号的调制解调过程,验证调制解调效果;(3)分析不同调制方式(如QAM、GMSK)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 移动通信信道建模实验本实验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和建模方法。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白噪声信道的特性,了解其产生原因和影响;(2)通过实验软件,模拟白噪声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分析信噪比的变化;(3)研究多径干扰对信号的影响,了解其产生原因和抑制方法。
4. 移动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本实验通过仿真软件,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实验内容如下:(1)使用OFDM仿真软件,模拟OFDM调制解调过程,分析其性能;(2)研究DSSS调制解调过程,了解其抗干扰能力;(3)分析不同信道条件下的系统性能,评估系统可靠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通过观察GSM手机和基站,我们了解了其组成和基本功能。
实验结果表明,GSM手机主要由天线、射频模块、基带处理器、显示屏等部分组成,基站主要由天线、射频模块、基带处理器、控制单元等部分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报告实验一NS2的基础使用NS2是一种提供虚拟环境进行网络模拟仿真,能验证网络性能的正确性和进行相关性能测试的软件。
一、实验环境:Ubuntu 12.04/kernel 3.5GCC 4.6.3NS-2.33二、网络拓扑:实验共有6个节点,每个节点的连接情况如图所示。
其中节点N0、N2和节点N1、N2连接,N3、N4和N4、N5连接,N2和N3连接。
从0号节点到2号节点,带宽为2Mb,延时为10ms。
三、实践步骤:切换到用户根目录下cd ~建立自己的文件夹mkdir your_document_name进入刚刚新建的文件夹cd your_document_name新建一个TCL 脚本文件gedit your_TCL_file_name.tcl#Here is the beginning of this code fileset val(stop) 5.0 ;# 模拟器结束时间#新建一个NS 模拟对象set ns [new Simulator]#打开NS 追踪文件set tracefile [open out.tr w]$ns trace-all $tracefile#打开NAM 追踪文件set namfile [open out.nam w]$ns namtrace-all $namfile#新建6 个节点set n0 [$ns node]set n1 [$ns node]set n2 [$ns node]set n3 [$ns node]set n4 [$ns node]set n5 [$ns node]#建立节点之间的链路,格式解释如下#duplex-link 双向链路可选选项(duplex-link,simple-link 单向链路)#$n0 $n2 表明从0 号节点到2 号节点#2.0Mb 申明链路传输速率,可使用Mb,Kb,b#10ms 申明链路传输延迟#DropTail 队列类型$ns duplex-link $n0 $n2 2.0Mb 10ms DropTail#申明链路队列长度$ns queue-limit $n0 $n2 10$ns duplex-link $n1 $n2 2.0Mb 10ms DropTail$ns queue-limit $n1 $n2 10$ns duplex-link $n4 $n3 2.0Mb 10ms DropTail$ns queue-limit $n4 $n3 10$ns duplex-link $n3 $n2 1.0Mb 20ms DropTail$ns queue-limit $n3 $n2 10$ns duplex-link $n3 $n5 2.0Mb 10ms DropTail$ns queue-limit $n3 $n5 10#为NAM 创建节点位置描述,以第一个为例,2 号节点在0 号节点的右下方$ns duplex-link-op $n0 $n2 orient right-down$ns duplex-link-op $n1 $n2 orient right-up$ns duplex-link-op $n4 $n3 orient left-down$ns duplex-link-op $n3 $n2 orient left$ns duplex-link-op $n3 $n5 orient right-down#新建一个UDP 连接set udp0 [new Agent/UDP]#将0 号节点Agent/UDP 绑定,以下类似$ns attach-agent $n0 $udp0set null2 [new Agent/Null]$ns attach-agent $n4 $null2#将Agent/UDP 及Agent/Null 节点进行连接$ns connect $udp0 $null2#设置Agent/UDP 包大小$udp0 set packetSize_ 1500#新建另一个UDP 连接set udp1 [new Agent/UDP]$ns attach-agent $n1 $udp1set null3 [new Agent/Null]$ns attach-agent $n5 $null3$ns connect $udp1 $null3$udp1 set packetSize_ 1500#在UDP 连接上新建一个CBR 应用set cbr0 [new Application/Traffic/CBR]$cbr0 attach-agent $udp0$cbr0 set packetSize_ 1500$cbr0 set rate_ 1.0Mb$cbr0 set random_ null#在第1 秒,$cbr0 服务开始发送$ns at 1.0 "$cbr0 start"#在第4 秒,$cbr0 服务停止发送$ns at 4.0 "$cbr0 stop"#在UDP 连接上新建一个CBR 应用set cbr1 [new Application/Traffic/CBR]$cbr1 attach-agent $udp1$cbr1 set packetSize_ 1500$cbr1 set rate_ 1.0Mb$cbr1 set random_ null$ns at 2.0 "$cbr1 start"$ns at 3.0 "$cbr1 stop"#定义一个'finish'过程用以处理模拟结束之后需要完成的动作proc finish {} {#申明使用外部变量global ns tracefile namfile val$ns at $val(stop) "$ns nam-end-wireless $val(stop)"#清空追踪区域$ns flush-trace#关闭trace 文件close $tracefile#关系nam 文件close $namfile#执行系统命令nam out.namexec nam out.nam &exit 0}#在val(stop)时间调用finish 过程$ns at $val(stop) "finish"$ns at $val(stop) "puts \"done\" ; $ns halt"#启动ns$ns run保存退出,在当前目录下,使用ns your_TCL_file_name.tcl 四、实践数据及分析结果:图一(开始传输数据)图二(开始发生丢包)图三(节点1停止发送数据)图四(节点5停止接收数据)图五(节点0停止发送数据)五、实验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学会了在LINUX系统上安装NS2,同时更直观的理解了一旦发生丢包后,节点会等到队列中的数据发送完后才会接受新的数据包。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报告实验二实验二TCP性能仿真实验一、网络拓扑:三个节点:N0、N1、N2,节点N0和N1相连,N1和N2相连二、网络配置:TCP协议三、实验环境:Ubuntu 12.04/kernel 3.5GCC 4.6.3NS-2.33四、实践步骤:修改 代码Gedit ~ /ns-allinone-2.33/ns-2.33/tcp/(将窗口阈值一半变为的窗口阈值1/3——wt_)第一处:……if (cwnd_ < ssthresh_)slowstart = 1;if (precision_reduce_) {//halfwin = windowd() / 2; //halfwin = windowd() / 3;……第二处:……} else {int temp;//temp = (int)(window() / 2);//temp = (int)(window() / 3);halfwin = (double) temp;……第三处:……switch (how) {case 0:/* timeouts *///ssthresh_ = int( window() / 2 );//ssthresh_ = int( window() / 3 );if (ssthresh_ < 2)ssthresh_ = 2;cwnd_ = int(wnd_restart_);break;case 1:……第四处……case 4:/* Tahoe dup acks *///ssthresh_ = int( window() / 2 );//ssthresh_ = int( window() / 3 );if (ssthresh_ < 2)ssthresh_ = 2;cwnd_ = 1;break;default:abort();……返回ns 根目录执行./install 执行安装参照实验1 代码,编写tcl 代码,实现一个简单的3 节点,2 条链路的网络网络如下图这个是该网络结构对应代码set val(stop) 5.0set ns [new Simulator]#设置用XGRAPH 软件打开的跟踪文件,通常可以一条完整链路对应一个文件set f0 [open out.tr w]set tracefd [open wired.tr w]$ns trace-all $tracefdset nf [open wired.nam w]$ns namtrace-all $nf#record 过程用以记录仿真过程,然后通过使用XGRAPH 画图软件来表现proc record {} {global sink f0set ns [Simulator instance]#设置经过多少时间再次调用该过程set time 0.5#计数sink 节点接受了多少数据set bw [$sink set bytes_]#设置当前时间set now [$ns now]#计算网络流量并写入文件中puts $f0 "$now [expr $bw/$time*8/1000000]"#重置计数器$sink set bytes_ 0#循环调用该过程$ns at [expr $now+$time] "record"}$ns at 0.0 "record"proc finish {} {global ns tracefd nf val f0$ns at $val(stop) "$ns nam-end-wireless $val(stop)"$ns flush-traceclose $f0close $tracefdclose $nfexec nam wired.nam &exit 0}set n0 [$ns node]set n1 [$ns node]set n2 [$ns node]$ns duplex-link $n0 $n1 2Mb 10ms DropTail$ns duplex-link $n1 $n2 2Mb 10ms DropTail$ns queue-limit $n0 $n1 10$ns queue-limit $n1 $n2 10$ns duplex-link-op $n0 $n1 orient right$ns duplex-link-op $n1 $n2 orient rightset tcp [new Agent/TCP]$ns attach-agent $n0 $tcpset sink [new Agent/TCPSink]$ns attach-agent $n2 $sink$ns connect $tcp $sinkset ftp [new Application/FTP]$ftp attach-agent $tcp$ns at 0.5 "$ftp start"$ns at 4.5 "$ftp stop"$ns at $val(stop) "finish"$ns at $val(stop) "puts \"done\" ; $ns halt"$ns run保存并返回在当前目录调用ns your_TCL_file_name.tcl 观察nam 效果在当前目录调用graph out.tr -geometry 800x400完成上述内容之后,我们再将窗口阈值的一半改为3/4(这个值可以是任意),观察结果有什么不同。